[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981970A - 光学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光学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81970A
CN116981970A CN202280020376.1A CN202280020376A CN116981970A CN 116981970 A CN116981970 A CN 116981970A CN 202280020376 A CN202280020376 A CN 202280020376A CN 116981970 A CN116981970 A CN 116981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dhesive layer
adhesive
polarizing plate
prote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03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石贵志
朴松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81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819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在光学层叠体中,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第2粘合剂层的碘浓度的上升。光学层叠体依次包含第1粘合剂层、第1保护膜、偏振片、第1相位差层和第2粘合剂层。偏振片是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第1相位差层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在将配置在偏振片与第1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1、将配置在偏振片与第2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2时,满足A1>A2的关系。第1粘合剂层满足[a]和[b]中的至少一者:[a]第1粘合剂层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下的饱和水分率为0.5%以上,[b]第1粘合剂层包含离子性化合物。

Description

光学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层叠体。
背景技术
已知偏振片是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的光学部件之一,使用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例如,专利文献1~3等)。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型信息终端等为中心使用的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有时在图像显示元件上设置用于构成触摸传感器的导电层。在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装置中装入偏振片的情况下,有时将在包含偏振片的层叠体上设置有粘合剂层的带粘合剂层的层叠体以粘合剂层与导电层直接接触的方式贴合在导电层上(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90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1775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20-1601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带粘合剂层的层叠体有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粘合剂层中的碘浓度变大。在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导电层为金属层的情况下,如果粘合剂层中的碘浓度变大,则容易发生金属层的腐蚀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依次包含第1粘合剂层、第1保护膜、偏振片、第1相位差层和第2粘合剂层的光学层叠体中,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第2粘合剂层的碘浓度的上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光学层叠体。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依次包含第1粘合剂层、第1保护膜、偏振片、第1相位差层和第2粘合剂层,
上述偏振片是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
上述第1相位差层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
在将配置在上述偏振片与上述第1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1、将配置在上述偏振片与上述第2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2时,满足下述式(I)的关系:
A1>A2 (I),
并且,上述第1粘合剂层满足下述[a]和[b]中的至少一者:
[a]上述第1粘合剂层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下的饱和水分率为0.5%以上,
[b]上述第1粘合剂层包含离子性化合物。
〔2〕根据〔1〕中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上述透湿度A1与上述透湿度A2之比(A1/A2)为1.1以上。
〔3〕根据〔1〕或〔2〕中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上述第1粘合剂层满足上述[a]。
〔4〕根据〔1〕~〔3〕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第1粘合剂层与上述第1保护膜之间还具有表面功能层。
〔5〕根据〔1〕~〔4〕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上述偏振片与上述第1相位差层之间还具有第2保护膜。
〔6〕根据〔5〕中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上述第2保护膜与上述第1相位差层经由第1贴合层而层叠。
〔7〕根据〔1〕~〔6〕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第1相位差层与上述第2粘合剂层之间还具有第2相位差层,
上述第2相位差层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
上述第1相位差层与上述第2相位差层经由第2贴合层而层叠。
〔8〕根据〔1〕~〔7〕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第2粘合剂层的与上述第1相位差层侧的相反侧还具有金属层。
〔9〕根据〔1〕~〔8〕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上述第1粘合剂层的与上述偏振片侧的相反侧还具有前面板。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依次包含第1粘合剂层、第1保护膜、偏振片、第1相位差层和第2粘合剂层,能够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第2粘合剂层的碘浓度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另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又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又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光学层叠体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光学层叠体)
图1~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1~4依次具有第1粘合剂层21、第1保护膜32、偏振片31、第1相位差层11和第2粘合剂层22。偏振片31是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第1相位差层11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
第1粘合剂层21与第1保护膜32优选直接接触。光学层叠体1~4可以在第1粘合剂层21与第1保护膜32之间具有表面功能层。表面功能层优选以与第1保护膜32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光学层叠体1~4包含表面功能层的情况下,表面功能层与第1粘合剂层21可以直接接触。
第1保护膜32和偏振片31可以经由第3贴合层25而层叠。在光学层叠体1~4包含第3贴合层25的情况下,第1保护膜32和偏振片31优选以与第3贴合层25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第1保护膜32也可以以与偏振片31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如图1~图4所示,光学层叠体1~4可以在偏振片31与第1相位差层11之间具有第2保护膜33。偏振片31与第2保护膜33可以经由第4贴合层26而层叠。在光学层叠体1~4包含第4贴合层26的情况下,偏振片31和第2保护膜33优选以与第4贴合层26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第1保护膜32也可以以与偏振片31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第2保护膜33与第1相位差层11可以经由第1贴合层23而层叠。在光学层叠体1~4包含第1贴合层23的情况下,第2保护膜33和第1相位差层11优选以与第1贴合层23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第1相位差层11也可以以与第2保护膜33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图1~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4示出了具有第4贴合层26和第2保护膜33的情况,但光学层叠体也可以不具有它们。不具有第4贴合层26和第2保护膜33的光学层叠体可以在偏振片31的第2粘合剂层22侧依次层叠有偏振片31、第1贴合层23、第1相位差层11和第2粘合剂层22。
如图1和图3所示,第1相位差层11与第2粘合剂层22可以直接接触。或者,如图2和图4所示,光学层叠体也可以在第1相位差层1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具有第2相位差层12。第2相位差层12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在光学层叠体包含第2相位差层12的情况下,第1相位差层11与第2相位差层12可以经由第2贴合层24而层叠。在光学层叠体2和4包含第2贴合层24的情况下,第1相位差层11和第2相位差层12优选以与第2贴合层24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光学层叠体可以在第2粘合剂层22的与第1相位差层11侧的相反侧具有金属层15。金属层15优选以与第2粘合剂层22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光学层叠体可以在第1粘合剂层21的与第1相位差层11侧的相反侧具有前面板16。前面板16优选以与第1粘合剂层21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
光学层叠体1~4满足下述式(I)的关系,且满足下述[a]和[b]中的至少一者。
A1>A2 (I)
[式(I)中,
A1是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1粘合剂层21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
A2是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
[a]第1粘合剂层21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下的饱和水分率为0.5%以上,
[b]第1粘合剂层21包含离子性化合物。
在本说明书中,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1粘合剂层21之间的层整体是指,不包含偏振片31和第1粘合剂层21而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1粘合剂层21之间的全部的层。在图1~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4中,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1粘合剂层21之间的层整体是指第1保护膜32和第3贴合层25的层叠结构部分S1。在光学层叠体具有上述表面功能层的情况下,层叠结构部分S1中包含表面功能层、第1保护膜32和第3贴合层25。
在本说明书中,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的层整体是指,不包含偏振片31和第2粘合剂层22而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的全部的层。在图1和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3中,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的层整体为第4贴合层26、第2保护膜33、第1贴合层23和第1相位差层11的层叠结构部分S2。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2、4中,配置在偏振片31与第2粘合剂层22之间的层整体为第4贴合层26、第2保护膜33、第1贴合层23、第1相位差层11、第2贴合层24和第2相位差层12的层叠结构部分S2。
通过使光学层叠体1~4满足上述式(I)的关系,能够使偏振片31的第1粘合剂层21侧的透湿度(透湿度A1)与偏振片31的第2粘合剂层22侧的透湿度(透湿度A2)不同。由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与第2粘合剂层22侧相比,更容易使光学层叠体1~4中的水分向第1粘合剂层21侧移动。在光学层叠体1~4中,随着水分的移动,偏振片31中所含的碘也移动,因此,与向第2粘合剂层22侧相比,碘也更容易向第1粘合剂层21侧移动。因此,认为在光学层叠体1~4中,能够抑制第2粘合剂层22的碘浓度的上升。图3和图4所示的金属层有可能被碘腐蚀。通过如光学层叠体1~4那样抑制第2粘合剂层22的碘浓度的上升,从而在第2粘合剂层22上设置有金属层15的情况下(图3和图4),可以期待能够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金属层15的腐蚀。
透湿度A1优选大于350g/(m224hr),更优选为450g/(m2·24hr)以上,可以为500g/(m2·24hr)以上,也可以为1000g/(m2·24hr)以上,还可以为2500g/(m2·24hr)以上。从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碘的移动量增加而引起光学层叠体1~4的光学特性降低的观点出发,透湿度A1通常为5000g/(m2·24hr)以下。
透湿度A2优选为2500g/(m2·24hr)以下,更优选为1000g/(m2·24hr)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g/(m2·24hr)以下,可以为400g/(m2·24hr)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350g/(m2·24hr)以下。透湿度A2越小,越容易抑制碘向第2粘合剂层22侧移动。从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偏振片31的光学特性降低的观点出发,透湿度A2通常为1g/(m2·24hr)以上。
透湿度A1与透湿度A2之比(A1/A2)大于1即可,优选为1.1以上,可以为1.5以上,也可以为2.0以上,通常为10以下。透湿度A1和透湿度A2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对层叠结构部分S1和S2进行测定。
层叠结构部分S1的透湿度A1和层叠结构部分S2的透湿度A2可以通过调整层叠结构部分S1和S2中所含的层的透湿度来调整。层叠结构部分S1的透湿度A1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1保护膜32和/或第3贴合层25的透湿度来调整。层叠结构部分S2的透湿度A2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4贴合层26、第2保护膜33、第1贴合层23、第1相位差层11、第2贴合层24和第2相位差层12中的至少1个的透湿度来调整。层的透湿度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构成层的材料、层的厚度等来调整。
在偏振片31与第1保护膜32经由第3贴合层25而层叠的情况下,另外,在偏振片31与第2保护膜33经由第4贴合层26而层叠的情况下,有时将使用以聚乙烯醇为主成分的水系粘接剂形成的厚度小的粘接剂层(例如厚度为0.1μm左右的粘接剂层)作为第3贴合层25和第4贴合层26。在该情况下,第3贴合层25和第4贴合层26的透湿度变得非常大,因此对层叠结构部分S1和S2各自的透湿度A1和A2的值造成的影响小到能够忽略的程度。因此,认为层叠结构部分S1的透湿度A1与从层叠结构部分S1除去了第3贴合层25后的层整体的透湿度实质上相同,层叠结构部分S2的透湿度A2与从层叠结构部分S2除去了第4贴合层26后的层整体的透湿度实质上相同。
在光学层叠体1~4满足上述[a]的情况下,容易在第1粘合剂层21中保持水分。因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与第2粘合剂层22侧相比,水分和碘更容易向第1粘合剂层21侧移动,能够抑制第2粘合剂层22中的碘浓度的上升。
第1粘合剂层21的上述饱和水分率为0.5%以上,可以为0.6%以上,也可以为0.7%以上。从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水分的移动量增加、碘的移动量增加而引起光学层叠体1~4的光学特性降低的观点出发,第1粘合剂层21的上述饱和水分率优选为3.0%以下。
第1粘合剂层21的上述饱和水分率例如可以通过为了形成第1粘合剂层21而使用的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树脂的组成来调整。例如,在粘合剂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用于得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单体组成中所含的极性单体(后述)的量,能够调整第1粘合剂层21的上述饱和水分率。第1粘合剂层21的上述饱和水分率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光学层叠体1~4满足上述[b]的情况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移动至第1粘合剂层21中的碘有时会与第1粘合剂层21中所含的离子性化合物发生反应。认为如果通过与离子性化合物的反应而消耗碘,则第1粘合剂层21中的碘浓度降低,因此碘容易向第1粘合剂层21侧移动,能够抑制第2粘合剂层22的碘浓度的上升。
第1粘合剂层21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离子性化合物。离子性化合物优选具有抗静电性能。
第1粘合剂层21中所含的离子性化合物的阳离子成分可以为无机阳离子,也可以为有机阳离子。作为有机阳离子,可举出吡啶鎓阳离子、咪唑鎓阳离子、铵阳离子、锍阳离子、鏻阳离子、哌啶鎓阳离子、吡咯烷鎓阳离子等,作为无机阳离子,可举出锂离子、钾离子等。作为无机阳离子,可举出锂离子、钾离子等。离子性化合物的阳离子成分优选为有机阳离子。
第1粘合剂层21中所含的离子性化合物的阴离子成分可以为无机阴离子,也可以为有机阴离子。从离子性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性能的方面出发,离子性化合物的阴离子成分优选为包含氟原子的阴离子成分。作为包含氟原子的阴离子成分,可举出六氟磷酸根阴离子[(PF6 -)]、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阴离子[(CF3SO2)2N-]阴离子、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阴离子[(FSO2)2N-]阴离子等。
相对于第1粘合剂层21中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100质量份,第1粘合剂层21中所含的离子性化合物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可以为1.0质量份以上,也可以为5.0质量份以上,通常为10质量份以下。
从抑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第2粘合剂层22中的碘浓度的上升的观点出发,光学层叠体1~4优选满足上述[a],也可以满足上述[a]和上述[b]这两者。
光学层叠体1~4可以构成圆偏振板,能够用作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中的防反射膜。在图1和图3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和3为圆偏振板的情况下,第1相位差层11优选为λ/4相位差层。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光学层叠体2和4为圆偏振板的情况下,优选第1相位差层11和第2相位差层12中的一者为λ/4相位差层,另一者为λ/2相位差层或正C层。λ/4相位差层可以具有逆波长色散性。
光学层叠体1~4可以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特别是可以适合用于触摸面板方式的显示装置。光学层叠体3和4的金属层15可以是构成触摸面板的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金属布线层。
作为显示装置,可举出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可以是柔性显示器。
以下,对构成光学层叠体1~4的各构件进行说明。
(偏振片)
具有在使非偏振光的光入射时使具有与吸收轴正交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射的性质。偏振片是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以下,有时称为“PVA系膜”。)。
偏振片例如可举出对聚乙烯醇膜、部分缩甲醛化聚乙烯醇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膜等PVA系膜实施了利用碘的染色处理和拉伸处理而得到的偏振片等。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硼酸水溶液对通过染色处理从而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PVA系膜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将硼酸水溶液洗掉的清洗工序。各工序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
聚乙烯醇系树脂(以下,有时称为“PVA系树脂”。)可以通过将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皂化来制造。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除了可以是作为乙酸乙烯酯的均聚物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外,还可以是乙酸乙烯酯与能够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作为能够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其他单体,例如可举出不饱和羧酸类、烯烃类、乙烯基醚类、不饱和磺酸类、具有铵基的丙烯酰胺类等。
PVA系树脂的皂化度通常为85~100摩尔%左右,优选为98摩尔%以上。PVA系树脂可以被改性,例如,也可以使用被醛类改性了的聚乙烯醇缩甲醛、聚乙烯醇缩乙醛等。PVA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通常为1,000~10,000左右,优选为1,500~5,000左右。PVA系树脂的皂化度和平均聚合度可以依据JIS K 6726(1994)求出。如果平均聚合度小于1000,则难以得到优选的偏振性能,如果大于10000,则有时膜加工性差。
包含PVA系膜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基材膜,在基材膜上涂布PVA系树脂等树脂的溶液,进行除去溶剂的干燥等,在基材膜上形成树脂层。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基材膜的要形成树脂层的面上预先形成底涂层。作为基材膜,可以使用PET等树脂膜、使用了能够用于后述的保护层的热塑性树脂的膜。作为底涂层的材料,可举出将偏振片中使用的亲水性树脂交联而成的树脂等。
接下来,根据需要调整树脂层的水分等溶剂量,然后,对基材膜和树脂层进行单轴拉伸,接着,用碘对树脂层进行染色,使碘在树脂层吸附取向。接下来,根据需要用硼酸水溶液对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树脂层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洗掉硼酸水溶液的清洗工序。由此,制造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树脂层、即偏振片的膜。各工序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
对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PVA系膜或树脂层进行处理的含有硼酸的水溶液的硼酸的量通常相对于水100质量份为2~15质量份左右,优选为5~12质量份。该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优选含有碘化钾。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中的碘化钾的量通常相对于水100质量份为0.1~15质量份左右,优选为5~12质量份左右。在含有硼酸的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通常为60~1,200秒左右,优选为150~600秒左右,更优选为200~400秒左右。含有硼酸的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50℃以上,优选为50~85℃,更优选为60~80℃。
PVA系膜、以及基材膜和树脂层的单轴拉伸可以在染色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染色中进行,还可以在染色后的硼酸处理中进行,还可以在这些多个阶段中分别进行单轴拉伸。PVA系膜、以及基材膜和树脂层可以沿MD方向(膜输送方向)进行单轴拉伸,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间进行单轴拉伸,也可以使用热辊进行单轴拉伸。另外,PVA系膜、以及基材膜和树脂层可以沿TD方向(与膜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单轴拉伸,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用所谓的拉幅机法。另外,上述拉伸可以是在大气中进行拉伸的干式拉伸,也可以是在利用溶剂使PVA系膜或树脂层溶胀的状态下进行拉伸的湿式拉伸。为了表现偏振片的性能,拉伸倍率为4倍以上,优选为5倍以上,特别优选为5.5倍以上。拉伸倍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从抑制断裂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倍以下。
通过使用基材膜的制造方法制作的偏振片可以通过在层叠第1保护膜或第2保护膜后剥离基材膜而得到。根据该方法,能够实现偏振片的进一步薄膜化。
偏振片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可以为2μm以上,也可以为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可以为10μm以下,也可以为8μm以下。偏振片的厚度越小,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碘越容易渗出。因此,在偏振片的厚度小的情况下,通过如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1~4那样操作,能够期待有效地抑制将第2粘合剂层贴合于金属层时在金属层产生的腐蚀。
(偏振板)
偏振片可以在其各面分别层叠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而制成偏振板。偏振板可以具有第1保护膜而不具有第2保护膜。
(第1保护膜、第2保护膜)
作为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例如可以使用由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阻隔性、各向同性、拉伸性等优异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膜。作为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砜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尼龙、芳香族聚酰胺等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树脂;具有环系和降冰片烯结构的环状聚烯烃树脂(也称为降冰片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的树脂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类”是指可以是丙烯酸类或甲基丙烯酸类中的任一者。(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也是同样的含义。
第1保护膜可以具有相位差,也可以具有防反射特性、防眩特性、硬涂特性等(以下,有时将具有该特性的保护膜称为“功能性保护膜”。)。在第1保护膜不是功能性保护膜的情况下,可以在偏振板的单面设置防反射层、防眩层、硬涂层等表面功能层。表面功能层优选以与第1保护膜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表面功能层优选设置于第1保护膜的与偏振片侧的相反侧。第2保护膜可以具有相位差。
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各自独立地优选为3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
(第1相位差层、第2相位差层)
第1相位差层和第2相位差层分别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固化而成的固化物层。第1相位差层和第2相位差层可以分别包含具有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沿所期望的方向取向的取向控制力的取向层。
作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可举出棒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和圆盘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一者,也可以使用包含它们两者的混合物。在棒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相对于基材层水平取向或垂直取向的情况下,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光轴与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长轴方向一致。在圆盘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发生取向的情况下,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光轴存在于与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圆盘面正交的方向。作为棒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适宜使用日本特表平11-513019号公报(权利要求1等)中记载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作为圆盘状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可以适宜使用日本特开2007-108732号公报([0020]~[0067]段等)、日本特开2010-244038号公报([0013]~[0108]段等)中记载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
为了使通过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的固化物层显现面内相位差,只要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沿适当的方向取向即可。在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为棒状的情况下,通过使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光轴相对于基材层平面水平地取向而显现面内相位差,在该情况下,光轴方向与慢轴方向一致。在聚合性液晶化合物为圆盘状的情况下,通过使该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光轴相对于基材层平面水平地取向而显现面内相位差,在该情况下,光轴与慢轴正交。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可以通过取向层与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组合来调整。
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是具有至少1个聚合性基团且具有液晶性的化合物。在组合使用2种以上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优选至少1种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的聚合性基团。聚合性基团是指参与聚合反应的基团,优选为光聚合性基团。在此,光聚合性基团是指通过由后述的光聚合引发剂产生的活性自由基、酸等而能够参与聚合反应的基团。作为聚合性基团,可举出乙烯基、乙烯氧基、1-氯乙烯基、异丙烯基、4-乙烯基苯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环氧乙烷基、氧杂环丁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其中,优选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氧基、环氧乙烷基和氧杂环丁基,更优选丙烯酰氧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所具有的液晶性可以为热致液晶,也可以为溶致液晶,如果以有序度对热致液晶进行分类,则可以为向列液晶,也可以为近晶液晶。
第1相位差层和第2相位差层层的厚度各自独立地可以为0.1μm以上,可以为0.5μm以上,也可以为1μm以上,还可以为2μm以上,另外,优选为10μm以下,可以为8μm以下,也可以为5μm以下。
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可以通过在基材层上涂布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并进行干燥,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涂布于在基材层上形成的取向层上。
取向层可以是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分子轴相对于基材层垂直取向的垂直取向层,也可以是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分子轴相对于基材层水平取向的水平取向层,还可以是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分子轴相对于基材层倾斜取向的倾斜取向层。
作为取向层,优选具有不会因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敷等而溶解的耐溶剂性,且具有对用于溶剂的除去、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的加热处理的耐热性。作为取向层,可举出由取向性聚合物形成的取向性聚合物层、由光取向聚合物形成的光取向性聚合物层、在层表面具有凹凸图案、多个凹槽(槽)的凹槽取向层。
作为基材层,可以使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膜,例如可举出使用了作为用于形成上述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的热塑性树脂而说明的树脂材料的膜。基材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从强度、处理性等的作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1~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2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120μm。基材层可以与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一起组装到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将基材层剥离而仅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或该固化物层和取向层组装到光学层叠体中。在将基材层与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一起组装到光学层叠体的情况下,基材层的厚度可以小于30μm,例如可以为25μm以下。
(第1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
第1粘合剂层和第2粘合剂层是使用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的粘合剂层。
粘合剂组合物或粘合剂组合物的反应产物通过将其自身贴附于金属层等被粘物而表现出粘接性,被称为所谓的压敏型粘接剂。另外,使用后述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可以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来调整交联度、粘接力。
作为粘合剂组合物,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以往公知的光学透明性优异的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含有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有机硅系、聚乙烯基醚系等基础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另外,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或热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等。其中,以透明性、粘合力、再剥离性(再加工性)、耐候性、耐热性等优异的丙烯酸系树脂作为基础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是适宜的。粘合剂层优选由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交联剂、硅烷化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的反应产物构成,也可以包含其他成分。
第1粘合剂层和第2粘合剂层可以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来形成。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可以通过在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中配合多官能性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在形成粘合剂层后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从而形成更硬的粘合剂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具有受到紫外线、电子束等能量射线的照射而固化的性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在能量射线照射前也具有粘合性,因此是具有能够密合于金属层等被粘物、通过能量射线的照射而固化从而调整密合力的性质的粘合剂。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通常包含(甲基)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和能量射线聚合性化合物作为主成分。通常进一步配合有交联剂,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配合光聚合引发剂、光敏剂等。
用于形成第1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优选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优选包含来自于(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也可以包含来自于具有极性官能团的单体(以下,有时称为“极性单体”。)的结构单元、以及这些结构单元以外的其他结构单元。
作为极性官能团,可举出游离羧基、羟基、氨基、以环氧基为首的杂环基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包含(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之类的直链状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之类的支链状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的烷基部分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8,更优选为1~6。(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极性单体,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β-羧基乙酯之类的具有游离羧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2-羟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或3-氯-2-羟基丙酯、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之类的具有羟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酰基吗啉、乙烯基己内酰胺、N-乙烯基-2-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己内酯改性(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5-二氢呋喃之类的具有杂环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丙酯之类的具有与杂环不同的氨基的单体等。极性单体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能够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中导入其他结构单元的单体(以下,有时称为“其他单体”。),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酯以外的、在分子内具有1个烯属双键和至少1个芳香环的单体。
作为其他单体,可举出具有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作为具有芳香环的(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可举出具有芳氧基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具体而言,包括(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2-苯氧基乙氧基)乙酯、环氧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邻苯基苯氧基)乙酯等。含苯氧基乙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其中,含苯氧基乙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邻苯基苯氧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2-(2-苯氧基乙氧基)乙酯等。
作为上述以外的其他单体,包含来自于在分子内具有脂环式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来自于苯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来自于乙烯基系单体的结构单元、来自于在分子内具有多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单体的结构单元、来自于(甲基)丙烯酰胺单体的结构单元等。其他单体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以其固体成分总量为基准,以优选60~99.9质量%、更优选65~998质量%的比例含有来自于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单元,以优选0.1~30质量%、更优选0.4~20质量%的比例含有来自于极性单体的结构单元,以优选0~30质量%、更优选6~20质量%的比例含有来自于在分子内具有1个烯属双键和至少1个芳香环的单体的结构单元。
用于形成第2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用于形成第1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
第1粘合剂层可以包含离子性化合物。第2粘合剂层优选不包含离子性化合物。
从贴合于前面板的观点出发,第1粘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
从贴合于金属层的观点出发,第2粘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金属层)
金属层可以用作用于构成触摸面板的触摸传感器的导电层。金属层是由1种以上的金属形成的层。金属层可以在其表面上形成钝化被膜(氧化被膜)。金属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钝化被膜不计为一层。
作为构成金属层的金属,可举出铝(A1)、铜(Cu)、金(Au)、银(Ag)、钛(Ti)、钯(Pd)、铬(Cr)、镍(Ni)、钨(W)、铂(Pt)、铁(Fe)、铟(In)、锡(Sn)、铱(Ir)、铑(Rh)、钕(Nd)、钼(Mo)、或包含2种以上的这些金属的合金。其中,金属层的主成分优选为铝或铜,也可以包含钛作为添加剂。在此,主成分是指构成金属层的金属中占50质量%以上的金属。
金属层例如可以形成于透光性基材,可以是在透光性基材的整个表面形成的连续膜,也可以是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形成的金属布线层。金属布线层可以为金属网。透光性基材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例如可举出使用了作为用于形成上述第1保护膜和第2保护膜的热塑性树脂而说明的树脂材料的膜、玻璃膜、玻璃基板等。
金属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例如通过上述化学气相生长法、物理气相生长法、喷墨印刷法、凹版印刷法、电解镀敷、无电解镀敷等形成即可。
金属层的厚度通常为0.01μm以上,可以为0.05μm以上,另外,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μm以下。
在金属层为金属布线层的情况下,其线宽通常为10μm以下,可以为5μm以下,也可以为3μm以下,通常为0.5μm以上。
(前面板)
前面板能够作为用于保护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等的层发挥功能,是能够透射光的板状体。前面板只要是能够透射光的板状体,则材料和厚度没有限定。前面板可以仅由1层构成,也可以由2层以上构成。作为前面板,可举出树脂制的板状体(例如树脂板、树脂片、树脂膜等)、玻璃制的板状体(例如玻璃板、玻璃膜等)。前面板可以构成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另外,前面板可以是树脂膜或在树脂膜的至少一面设置硬涂层而进一步提高了硬度的带硬涂层的树脂膜。在使用带硬涂层的树脂膜的情况下,硬涂层优选以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的方式设置。另外,前面板可以具有蓝光截止功能、视角调整功能等。
作为形成前面板的树脂膜,只要是能够透射光的树脂膜就没有限定。例如,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乙酰纤维素丁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丙酰纤维素、丁酰纤维素、乙酰丙酰纤维素、聚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聚酰亚胺、聚醚砜、聚砜、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醛、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酰胺酰亚胺等高分子形成的膜。这些高分子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在前面板为玻璃板的情况下,玻璃板优选使用显示器用强化玻璃。通过使用玻璃板,能够构成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表面硬度的前面板。
前面板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可以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第1贴合层、第2贴合层、第3贴合层、第4贴合层)
第1贴合层、第2贴合层、第3贴合层和第4贴合层(以下,有时将它们统称为“贴合层”。)各自独立地为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
在贴合层为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第1粘合剂层和第2粘合剂层中说明的粘合剂组合物来形成粘合剂层。
在贴合层为粘接剂层的情况下,粘接剂层可以通过使粘接剂组合物中的固化性成分固化而形成。作为用于形成粘接剂层的粘接剂组合物,可举出压敏型粘接剂(粘合剂)以外的粘接剂,例如水系粘接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
作为水系粘接剂,例如可举出使聚乙烯醇系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水中而成的粘接剂。对于使用水系粘接剂时的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使用热风干燥机、红外线干燥机进行干燥的方法。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例如可举出包含通过紫外线、可见光、电子束、X射线之类的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而固化的固化性化合物的无溶剂型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通过使用无溶剂型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能够提高层间的密合性。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从显示出良好的粘接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包含阳离子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自由基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可以进一步包含用于引发上述固化性化合物的固化反应的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或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作为阳离子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具有键合于脂环式环的环氧基的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且不具有芳香环的多官能脂肪族环氧化合物、具有1个环氧基的单官能环氧基(其中,不包括脂环式环氧化合物中所含的单官能环氧基)、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且具有芳香环的多官能芳香族环氧化合物等环氧系化合物;分子内具有1个或2个以上氧杂环丁烷环的氧杂环丁烷化合物;它们的组合。
作为自由基聚合性的固化性化合物,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分子内具有1个或2个以上(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化合物)、具有自由基聚合性的双键的其他乙烯基系化合物、或它们的组合。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光敏助剂等敏化剂。通过使用敏化剂,从而反应性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接剂层的机械强度、粘接强度。作为敏化剂,可以适当应用公知的敏化剂。在配合敏化剂的情况下,其配合量相对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的总量100质量份优选设为0.1~20质量份的范围。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离子捕获剂、抗氧化剂、链转移剂、增粘剂、热塑性树脂、填充剂、流动调节剂、增塑剂、消泡剂、抗静电剂、流平剂、溶剂等添加剂。
在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照射紫外线、可见光、电子束、X射线之类的活性能量射线,使粘接剂的涂布层固化而形成粘接剂层。作为活性能量射线,优选紫外线,作为此时的光源,可以使用低压汞灯、中压汞灯、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化学灯、黑光灯、微波激发汞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贴合层为粘合剂层时的厚度优选为3μm以上,可以为10μm以上,也可以为1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30μm以下,可以为25μm以下,也可以为20μm以下。贴合层为粘接剂层时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可以为0.5μm以上,另外,优选为10μm以下,可以为5μm以下。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制造例1和2:(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制造]
在具备冷凝管、氮导入管、温度计和搅拌机的反应容器中投入包含表1所示的单体组成(将单体总量设为100质量%时的质量%)且用乙酸乙酯稀释的单体混合物,一边用氮气置换反应容器内的空气而使其不含氧,一边将内温提高至55℃。然后,添加全部量的将偶氮二异丁腈(聚合引发剂)溶解于乙酸乙酯而成的溶液。添加聚合引发剂后,在该温度下保持1小时,接着,一边将内温保持在54~56℃,一边向反应容器内连续地加入乙酸乙酯,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成为35质量%的时刻停止乙酸乙酯的添加,进一步在该温度下保温至从乙酸乙酯的添加开始起经过12小时为止。最后加入乙酸乙酯,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成为20质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制备(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乙酸乙酯溶液。
按照以下步骤测定所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如下测定:在GPC装置中,作为柱,将4根东曹株式会社制的“TSKgel XL”和1根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制且由昭光通商株式会社销售的“ShodexGPC KF-802”共计5根串联连接而配置,使用四氢呋喃作为洗脱液,在试样浓度5mg/mL、试样导入量100μL、温度40℃、流速1mL/分钟的条件下,通过标准聚苯乙烯换算进行测定。将重均分子量(Mw)和Mw/Mn的结果示于表1。
[制造例3:(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制造]
向具备搅拌机、温度计、回流冷凝器、滴加装置和氮导入管的反应容器中投入丙烯酸正丁酯98.5质量份、丙烯酸1.0质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5质量份、乙酸乙酯200质量份和2,2’-偶氮二异丁腈0.08质量份,将上述反应容器内的空气用氮气置换。一边在氮气氛下搅拌,一边将反应溶液升温至60℃,使其反应6小时后,冷却至室温。在所得到的溶液中确认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生成。另外,按照上述步骤测定所得到的溶液的一部分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将重均分子量(Mw)和Mw/Mn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表1中的“单体组成”一栏中的简称是指以下单体。
BA:丙烯酸丁酯
MA:丙烯酸甲酯
PEA: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
HEA:丙烯酸2-羟基乙酯
AA:丙烯酸
[处方例1、4~6:粘合剂组合物的制备]
相对于制造例1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添加作为交联剂的从东曹株式会社获得的“Coronate L”(甲苯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合物的乙酸乙酯溶液:固体成分浓度75质量%)0.5质量份、作为硅烷化合物的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得的“KBM-403”(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5质量份,对于处方例4~6,以表2中记载的量混合作为离子性化合物的N-辛基-4-甲基吡啶鎓六氟化磷,进一步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5质量%的方式添加乙酸乙酯,制备粘合剂组合物的溶液。交联剂的配合量(质量份)为固体成分换算量。
[处方例2:粘合剂组合物的制备]
相对于制造例2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份,添加作为交联剂的从东曹株式会社获得的“Coronate L”(甲苯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合物的乙酸乙酯溶液:固体成分浓度75质量%)0.2质量份、作为硅烷化合物的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得的“KBM-403”(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5质量份,进一步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5质量%的方式添加乙酸乙酯,制备粘合剂组合物的溶液。交联剂的配合量(质量份)为固体成分换算量。
[处方例3:粘合剂组合物的制备]
将交联剂的配合量设为1.0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处方例2同样地操作,制备粘合剂组合物的溶液。
[处方例7:粘合剂组合物的制备]
将制造例3中得到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100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值;下同)、作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改性甲苯二异氰酸酯(东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Coronate L”)0.30质量份、作为硅烷偶联剂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BM403”)0.30质量份混合,充分搅拌,用乙酸乙酯稀释,由此得到了粘合剂组合物的涂敷溶液。
[粘合剂片(1)~(6)的制作]
使用涂抹器,将处方例1~6中制备的粘合剂组合物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包含实施了脱模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隔膜〔从琳得科株式会社获得的“PLR-382190”〕的脱模处理面,在温度100℃下干燥1分钟,制作粘合剂层。在所得到的粘合剂层的与隔膜侧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包含实施了脱模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隔膜〔从琳得科株式会社获得的“PLR-251130”〕的脱模处理面,制作粘合剂片(1)~(6)。
[粘合剂片(7)的制作]
使用涂抹器,将处方例7中制备的粘合剂组合物以干燥后的厚度成为25μm的方式涂布于隔膜〔从琳得科株式会社获得的“SP-PLR382190”〕的脱模处理面,在温度100℃下干燥1分钟,制作粘合剂层。
在所得到的粘合剂层的与隔膜侧相反侧的面上贴合另1片隔膜〔从琳得科株式会社获得的“SP-PLR381031”〕的脱模处理面,制作粘合剂片(7)。
[表2]
粘合剂片 粘合剂组合物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 离子性化合物
(1) 处方例1 制造例1 -
(2) 处方例2 制造例2 -
(3) 处方例3 制造例2 -
(4) 处方例4 制造例1 1质量份
(5) 处方例5 制造例1 2质量份
(6) 处方例6 制造例1 3质量份
(7) 处方例7 制造例3 -
(实施例1〕
(偏振片的制作)
通过干式拉伸将厚度30μm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平均聚合度约2400、皂化度99.9摩尔%以上)纵向单轴拉伸至约5倍,进一步在保持紧张状态的状态下在温度60℃的纯水中浸渍1分钟后,在碘/碘化钾/水的质量比为0.05/5/100的温度28℃的水溶液中浸渍60秒钟。然后,在碘化钾/硼酸/水的质量比为8.5/8.5/100的温度72℃的水溶液中浸渍300秒钟。接着,用温度26℃的纯水清洗20秒钟后,在温度65℃下进行干燥处理,得到了碘在聚乙烯醇系树脂膜吸附取向了的厚度12μm的偏振片。
(水系粘接剂的制备)
相对于水100质量份溶解羧基改性聚乙烯醇(株式会社Kuraray制的“KL-318”〕3质量份,制备聚乙烯醇水溶液。向所得到的水溶液中以相对于水100质量份为1.5质量份的比例混合水溶性聚酰胺环氧树脂〔田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的“Sumirez Resin 650(30)”,固体成分浓度30质量%〕,得到了水系粘接剂。
(偏振板的制作)
在上述中得到的偏振片的一个面上涂布上述中得到的水系粘接剂,层叠具有硬涂层(以下,有时称为“HC层”。)的三乙酰纤维素膜(以下,有时称为“TAC膜”。),在偏振片的另一个面使用上述中得到的水系粘接剂层叠TAC膜,在温度80℃下干燥5分钟,由此得到了在偏振片的两面具有保护膜的偏振板。偏振板的层结构为HC层(表面功能层)/TAC膜(第1保护膜)/水系粘接剂层(第3贴合层)/偏振片/水系粘接剂层(第4贴合层)/TAC膜(第2保护膜)。在偏振板的HC层上层叠在基材膜上具有粘合剂层的防护膜,得到了带防护膜的偏振板(以下,有时称为“带PF的偏振板”。)。
(λ/2相位差层的制作)
在由透明树脂形成的基材层上涂布取向层形成用组合物并进行干燥,由此进行了λ/2取向处理。接下来,在取向层上涂布包含盘状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进行加热和UV照射而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固定化,由此在基材层的取向层上形成了厚度2μm的第1固化物层(λ/2相位差层)。
(λ/4相位差层的制作)
在由透明树脂形成的基材层上的经摩擦处理的取向层上涂布包含棒状的向列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在保持折射率各向异性的状态下进行固化,由此在基材层的取向层上形成了厚度1μm的第2固化物层(λ/4相位差层)。
(带基材层的相位差层的制作)
对基材层上的第1固化物层的表面和基材层上的第2固化物层的表面分别实施电晕处理。以第1固化物层和第2固化物层的慢轴所成的角度成为60°的方式,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将各自的电晕处理面彼此贴合。然后,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Systems株式会社制〕,以累积光量400mJ/cm2(UV-B)从第2固化物层侧进行紫外线照射,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固化,形成粘接剂层。贴合使用层压机来进行,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以固化后的粘接剂层的厚度成为3μm的方式进行涂布。由此,得到了依次层叠有基材层/取向层/第1固化物层(第1相位差层)/粘接剂层(第2贴合层)/第2固化物层(第2相位差层)/取向层/基材层的带基材层的相位差层。带基材层的相位差层中,第1固化物层、粘接剂层和第2固化物层的总厚度为6μm。
(光学层叠体的制作)
使用厚度5μm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第1贴合层,储能模量:125,500Pa),将上述中得到的带基材层的相位差层的剥离第1固化物层侧的基材层和取向层而露出的第1固化物层与上述中得到的带PF的偏振板的偏振板侧贴合。第1固化物层与偏振板的贴合以第1固化物层的慢轴与偏振片的透射轴所成的角度成为15°的方式进行。接下来,在剥离第2固化物层侧的基材层和取向层而露出的第2固化物层上依次层叠厚度15μm的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储能模量:25,500Pa)和隔膜,得到了层叠体(1)。第1贴合层和第2粘合剂层的储能模量按照以下步骤测定。
[第1贴合层和第2粘合剂层的储能模量]
将构成第1贴合层和第2粘合剂层的粘合剂层分别以厚度成为0.2mm的方式层叠多张。将层叠的粘合剂层冲切成直径8mm的圆柱体,将其作为储能模量的测定用样品。对于测定用样品,依据JIS K7244-6,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Physica公司制,MCR300),通过扭转剪切法,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储能模量[Pa]。
<测定条件>
·法向力FN:1N
·应变γ:1%
·频率:1Hz
·温度:25℃
以层叠后的厚度成为100μm的方式依次层叠上述制作的粘合剂片(1)的粘合剂层,得到层叠粘合剂层,将其作为第1粘合剂层。从所得到的层叠体(1)剥离防护膜,在露出的偏振板上层叠第1粘合剂层,得到了光学层叠体(1)。光学层叠体(1)的层结构为隔膜/层叠粘合剂层(第1粘合剂层)/HC层(表面功能层)/TAC膜(第1保护膜)/水系粘接剂层(第3贴合层)/偏振片/水系粘接剂层(第4贴合层)/TAC膜(第2保护膜)/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第1贴合层)/第1固化物层(第1相位差层)/粘接剂层(第2贴合层)/第2固化物层(第2相位差层)/粘合剂层(第2粘合剂层)/隔膜。
(实施例2~6、比较例1〕
使用粘合剂片(2)~(7)代替粘合剂片(1),得到层叠粘合剂层,使用该层叠粘合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了光学层叠体(2)~(7)。
[透湿度的测定]
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光学层叠体(1)~(7)的偏振片与第1粘合剂层之间的层叠结构部分S1(HC层/TAC膜/水系粘接剂层)的透湿度A1、以及偏振片与第2粘合剂层之间的层叠结构部分S2(水系粘接剂层/TAC膜/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第1固化物层/粘接剂层/第2固化物层)的透湿度A2。
首先,制作具有与光学层叠体(1)~(7)的层叠结构部分S1和S2相同的层结构的评价用样品。对于制作的评价用样品,使用恒温恒湿槽,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测定时间24小时的测定条件下,通过透湿度试验方法(杯法,依据JIS Z 0208)测定水蒸气透过率。将所测定的层叠结构部分S1和S2的水蒸气透过率分别作为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A1和透湿度A2。
层叠结构部分S1的透湿度A1为450g/(m224hr),层叠结构部分S2的透湿度A2为210g/(m224hr),透湿度A1与透湿度A2之比(A1/A2)为2.1。
[粘合剂层的饱和水分率的测定]
将上述制作的粘合剂片(1)~(7)的粘合剂层(厚度:25μm)分别在下述的保存条件(1)下保存后,在下述的保存条件(2)下保存。使用水分吸附脱附测定装置IGA Sorp(HidenIsochema制)测定各保存条件后的粘合剂层的质量,基于下式求出粘合剂层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下的饱和水分率。将结果示于表3。
保存条件(1):温度25℃、干燥气氛下、保存时间24hr
保存条件(2):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保存时间15hr
饱和水分率[%]=[(保存条件(2)后的质量)-(保存条件(1)后的质量)]/(保存条件(1)后的质量)
[第2粘合剂层的碘量的测定]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1)~(7)裁切成25mm×50mm的大小,剥离第1粘合剂层侧的隔膜,将露出的第1粘合剂层贴合于无碱玻璃,制作试验片。将试验片在温度85℃、相对湿度85%RH的烘箱中保存240小时后,剥离第2粘合剂层侧的隔膜,刮取第2粘合剂层的粘合剂。通过在下述条件下进行的氧化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刮取的粘合剂中所含的碘量[ppm]。将结果示于表3。
<试样燃烧>
·装置:株式会社MITSUBISHI CHEMICAL ANALYTECH制AQF-2100H
·燃烧条件:将燃烧温度设为1100℃,关于气体流量,将氩流量设为200mL/分钟,将氧流量设为400mL/分钟,将加湿空气流量设为100mL/分钟。
<离子色谱>
·装置: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制Integrion
·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制IonPac AS1 9
·测定条件:将洗脱液设为KOH水溶液梯度,将流速设为1.0mL/分钟,将注入量设为100μL,将测定模式设为抑制式,将检测器设为电导率检测器。
[表3]
附图标记说明
1~4:光学层叠体,11:第1相位差层,12:第2相位差层,15:金属层,16:前面板,21:第1粘合剂层,22:第2粘合剂层,23:第1贴合层,24:第2贴合层,25:第3贴合层,26:第4贴合层,31:偏振片,32:第1保护膜,33:第2保护膜,S1、S2:层叠结构部分。

Claims (9)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依次包含第1粘合剂层、第1保护膜、偏振片、第1相位差层和第2粘合剂层,
所述偏振片是碘进行了吸附取向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
所述第1相位差层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
在将配置在所述偏振片与所述第1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1、将配置在所述偏振片与所述第2粘合剂层之间的层整体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RH下的透湿度设为A2时,满足下述式(I)的关系:
A1>A2 (I),
并且,所述第1粘合剂层满足下述[a]和[b]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第1粘合剂层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RH下的饱和水分率为0.5%以上,
[b]所述第1粘合剂层包含离子性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透湿度A1与所述透湿度A2之比即A1/A2为1.1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1粘合剂层满足所述[a]。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第1粘合剂层与所述第1保护膜之间还具有表面功能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偏振片与所述第1相位差层之间还具有第2保护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第2保护膜与所述第1相位差层经由第1贴合层而层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第1相位差层与所述第2粘合剂层之间还具有第2相位差层,
所述第2相位差层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固化物层,
所述第1相位差层与所述第2相位差层经由第2贴合层而层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第2粘合剂层的与所述第1相位差层侧的相反侧还具有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第1粘合剂层的与所述偏振片侧的相反侧还具有前面板。
CN202280020376.1A 2021-05-10 2022-03-24 光学层叠体 Pending CN1169819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9587A JP2022173715A (ja) 2021-05-10 2021-05-10 光学積層体
JP2021-079587 2021-05-10
PCT/JP2022/014024 WO2022239508A1 (ja) 2021-05-10 2022-03-24 光学積層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81970A true CN116981970A (zh) 2023-10-31

Family

ID=84029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0376.1A Pending CN116981970A (zh) 2021-05-10 2022-03-24 光学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73715A (zh)
KR (1) KR20240005766A (zh)
CN (1) CN116981970A (zh)
TW (1) TW202302355A (zh)
WO (1) WO202223950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1916B2 (ja) * 2013-06-21 2018-09-1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用粘着剤層、粘着剤層付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38002B2 (ja) * 2013-09-09 2017-05-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用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6157077A (ja) * 2015-02-26 2016-09-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付き偏光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944759B2 (ja) * 2015-10-13 2021-10-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付き偏光板
JP6850601B2 (ja) * 2016-12-21 2021-03-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6657142B2 (ja) * 2017-06-02 2020-03-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681592B1 (ko) * 2017-12-26 2024-07-05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점착제층 부착 편광판
JP7236217B2 (ja) 2018-02-08 2023-03-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付き偏光板
JP2019148734A (ja) * 2018-02-28 2019-09-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
JP2021128334A (ja) * 2020-02-17 2021-09-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付き偏光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73715A (ja) 2022-11-22
KR20240005766A (ko) 2024-01-12
WO2022239508A1 (ja) 2022-11-17
TW202302355A (zh) 202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2760B (zh) 复合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6019447B (zh) 光学层叠体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702141B (zh) 光學薄膜之活性化處理方法及製造方法、光學薄膜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708826B (zh) 撓性積層體及具備其的圖像顯示裝置
TW201736146A (zh)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
CN106003940B (zh) 附有粘着剂层的光学薄膜
TW202043817A (zh) 積層體以及顯示裝置
JP7642589B2 (ja) 光学積層体
CN116981970A (zh) 光学层叠体
JP6550250B2 (ja) 粘着剤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
JP2023003753A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WO2022250025A1 (ja) 光学積層体
CN115136040A (zh) 光学层叠体和具备该光学层叠体的显示装置
JP5956044B1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22183013A (ja) 光学積層体
CN117242376A (zh) 光学层叠体
WO2021200365A1 (ja) 積層体
JP2024177099A (ja) 粘着剤組成物、粘着剤層、及び、粘着剤付き偏光板
TW202307486A (zh) 顯示裝置
TW202040188A (zh) 積層體以及顯示裝置
CN118435089A (zh) 圆偏振板
TW202509173A (zh) 黏著劑組成物、黏著劑層及附黏著劑的偏光板
TW202039238A (zh) 積層體以及顯示裝置
CN116997951A (zh) 显示装置
CN116266002A (zh) 层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