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射钉的抛光效果不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射钉加工用抛光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射钉加工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水平放置,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具有前后贯通的圆柱形空腔,在所述圆柱形空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组,所述滑槽组包括开设在圆柱形空腔前端面的第一直槽和开设在圆柱形空腔后端面的第二直槽,所述第一直槽和第二直槽均沿着圆柱形空腔的轴线方向开设,且所述第一直槽和第二直槽沿圆柱形空腔的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直槽和第二直槽之间连通有螺旋槽;
所述圆柱形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抛光筒,所述抛光筒包括桶身,所述桶身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滑槽组内,所述桶身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桶盖,所述底座上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上设有用于驱动桶盖沿着圆柱形空腔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组件,当所述桶盖带动桶身往复移动时,所述滑块依次在第一直槽、螺旋槽以及第二直槽内滑动,使所述桶身前后移动并来回旋转。
优选的,所述桶身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根凸条,多根所述凸条的设置方向与桶身的轴线方向平行,且多根所述凸条绕桶身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竖直设置,所述控制台内设有用于驱动转动轴自转的电机,所述转动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桶盖的圆心处,使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组成曲柄连杆机构。
优选的,所述圆柱形空腔的上侧设有进料口,所述圆柱形空腔的下侧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和进料口分别靠近圆柱形空腔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所述桶身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进料口对应的投料口,所述桶身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出料口对应的排料口,所述投料口和排料口内均设有开闭组件,所述开闭组件在初始状态下为关闭状态,所述控制台上设有用于控制该开闭组件打开的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进料口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出料口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网板上设有多个用于过滤抛光料的筛孔。
优选的,所述网板倾斜向下设置,且所述网板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挡条。
优选的,所述控制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盘,在所述圆盘的上端安装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安装在转动轴靠近抛光筒的一侧,且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的位置处于桶身轴线的延长线上,当所述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位于红外传感器的上方时,所述控制器会接收到来自红外传感器的信号,使所述开闭组件转换到开启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包括固定杆和滑动杆,所述固定杆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杆远离安装槽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动轴的上端,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滑动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在固定柱上;
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处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磁铁,所述滑动杆位于安装槽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永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在初始状态下产生与第一永磁铁相吸的磁场,使所述滑动杆回缩在安装槽内;
所述第一电磁铁连接在由控制器控制的电路中,当所述控制器接收到来自红外传感器的信号时,使所述第一电磁铁通入反向电流,以对所述第一永磁铁产生斥力,并驱动所述滑动杆向外伸出。
优选的,所述开闭组件包括两块对应设置的弧形板,所述桶身内设有弧形滑槽,使所述弧形板滑动设置在投料口和排料口内,所述弧形滑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铁,所述弧形板内嵌设有永磁片,所述第二电磁铁在初始状态下产生与永磁片相斥的磁场,使所述弧形板沿着弧形滑槽朝外侧滑动,使两所述弧形板相抵,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一电磁铁串联在一起,当所述第二电磁铁通入反向电流时,使所述弧形板沿着弧形滑槽朝内侧滑动,以便于打开所述投料口和排料口。
优选的,相邻两所述弧形板相互靠近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拨料条。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射钉加工用抛光装置,通过设置滑槽组,使抛光筒在固定筒内前后移动时,能够带着抛光筒在轴向和周向两个维度运动,相较于现有的抛光设备,可以减小抛光死角,提高对抛光的抛光效果。
通过设置红外传感器和曲柄连杆机构,能够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运行轨迹来控制红外传感器发射信号,从而对进、出料口的位置以及进、出料口的开闭情况进行控制,实现对射钉及抛光剂的自动上下料,以便于提高作业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12所示,一种射钉加工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筒2,固定筒2水平放置,固定筒2的内部具有前后贯通的圆柱形空腔21,在圆柱形空腔2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滑槽组24,滑槽组24包括开设在圆柱形空腔21前端面的第一直槽241和开设在圆柱形空腔21后端面的第二直槽243,第一直槽241和第二直槽243均沿着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开设,且第一直槽241和第二直槽243沿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重合,第一直槽241和第二直槽243之间连通有螺旋槽242,使第一直槽241、螺旋槽242以及第二直槽243共同组成滑动轨道。
圆柱形空腔21内滑动设置有抛光筒3,抛光筒3包括桶身32,桶身3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滑块321,滑块321滑动设置在滑槽组24内,当滑块321顺着第一直槽241、螺旋槽242以及第二直槽243滑动时,滑块321会先沿着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移动,然后顺着螺旋槽242螺旋向前移动,最后再继续沿着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移动,而桶身32会在滑块321的作用下,沿着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来回移动,同时,还会绕着圆柱形空腔21的轴线方向来回旋转,使得射钉会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对其轴向进行抛光,同时射钉在桶身32内部滚动,对其周向进行抛光,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抛光筒,可以实现两个维度的综合打磨,从而提高了对射钉的抛光效果。
桶身32的后端转动连接有桶盖31,该桶盖31与桶身32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一起,为了能够同时承受来自径向和轴向负荷,该轴承可以选用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锥形滚子轴承、自调心球轴承、圆锥滚子推力轴承等,使桶身32与桶盖3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的同时,在轴线方向上可以保持固定,使得桶盖31能够驱动桶身32来回移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桶身32远离桶盖31的一端为密闭设置,在密闭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观察板324,在观察板324上设置有便于对桶身32内部进行查看的透明窗。
底座1上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台4,控制台4上设有用于驱动桶盖31沿着圆柱形空腔21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轴43,转动轴43竖直设置,控制台4内设有用于驱动转动轴43自转的电机,电机设置为伺服电机,可以通过编码实现对电机转速的调节,以便于调整抛光的节奏,转动轴4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杆42,第一连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杆44,第二连杆44远离第一连杆4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桶盖31的圆心处,使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4组成曲柄连杆机构。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杆42跟随转动轴43转动时,会带动第二连杆44发生偏转,从而带动桶盖31来回移动,实现桶身32的往复移动。
进一步来说,该第二连杆4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套441,另一端设有转动孔442,在桶盖3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轴311,连接轴311竖直设置,连接轴311转动安装在转动孔442内。
当桶盖31带动桶身32往复移动时,滑块321依次在第一直槽241、螺旋槽242以及第二直槽243内滑动,使桶身32前后移动并来回旋转,以便于从不同维度对射钉进行抛光处理,提高抛光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重力势能,提高抛光效果,桶身32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根凸条325,多根凸条325的设置方向与桶身32的轴线方向平行,且多根凸条325绕桶身32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当桶身32绕其轴线旋转时,凸条325会帮助射钉继续上移一段高度再落下,使射钉与抛光剂之间充分混合,提高抛光效果。
圆柱形空腔21的上侧设有进料口211,圆柱形空腔21的下侧设有出料口212,出料口212和进料口211分别靠近圆柱形空腔21的前端和后端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情况下,该曲柄连杆机构的行程小于出料口212与进料口211之间距离,使得桶身32的活动范围在进料口211与出料口212之间,可以让桶身32内部的射钉可以充分抛光。在桶身3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进料口211对应的投料口322,桶身3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出料口212对应的排料口323。
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内均设有开闭组件33,开闭组件33在初始状态下为关闭状态,控制台4上设有用于控制该开闭组件33打开的控制器。
控制台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盘41,在圆盘41的上端安装有红外传感器45,红外传感器45安装在转动轴43靠近抛光筒3的一侧,且红外传感器45设置的位置处于桶身32轴线的延长线上,当第一连杆42或第二连杆44位于红外传感器45的上方时,也就是说,该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4接近于平行状态,使桶身32处于靠近前端或者靠近后端的位置,控制器会接收到来自红外传感器45的信号,使开闭组件33转换到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第一连杆42包括固定杆421和滑动杆422,固定杆421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4211,安装槽4211的开口设置在固定杆421远离转动轴43的端面上,固定杆421远离安装槽42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转动轴43的上端,滑动杆422滑动设置在安装槽4211内,通过滑动杆422与固定杆421之间的相对运动,以调整第一连杆42的整体长度,滑动杆422远离固定杆4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柱4222,固定套441转动连接在固定柱4222上。
安装槽4211的槽底处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磁铁4212,滑动杆422位于安装槽4211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永磁铁4221,第一电磁铁4212在初始状态下产生与第一永磁铁4221相吸的磁场,使滑动杆422回缩在安装槽4211内。在初始状态下,使第一连杆42处于最短状态。
第一电磁铁4212连接在由控制器控制的电路中,当控制器接收到来自红外传感器45的信号时,使第一电磁铁4212通入反向电流,以对第一永磁铁4221产生斥力,并驱动滑动杆422向外伸出,使第一连杆42处于最长状态。
具体来说,当桶身32运动到前端位置时,该红外传感器45触发控制器,使第一电磁铁4212通入反向电流,从而使第一连杆42由最短状态转换到最长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第一连杆42朝前侧伸长,使得桶身32会持续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进而使排料口323移动到出料口212的正上方,而此时,开闭组件33也会自动打开,实现自动出料。
当桶身32运动到后端位置时,该红外传感器45触发控制器,使第一电磁铁4212通入反向电流,从而使第一连杆42由最短状态转换到最长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第一连杆42朝后侧伸长,使得桶身32会持续向后移动一段距离,进而使投料口322移动到进料口211的正下方,而此时,开闭组件33也会自动打开,实现自动进料。
为了实现稳定的进、出料,可以通过降低电机的转速的方式,使第一连杆42的转速降低,以延长第一连杆42以及第二连杆44与红外传感器45之间的重合时间,并进一步延长开闭组件33的打开时间,进而延长进、出料的时间。
更进一步的,开闭组件33包括两块对应设置的弧形板333,桶身32内设有弧形滑槽331,弧形滑槽331的槽口位于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的侧壁上,弧形板333与弧形滑槽331均与桶身32同轴设置,使弧形板333滑动设置在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内,具体来说,该弧形板333会绕着桶身32的轴线滑动,当两块弧形板333朝两侧滑动时,使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打开,当两块弧形板333朝中间滑动时,两块弧形板333将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完全封闭。
弧形滑槽331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铁332,弧形板333内嵌设有永磁片,第二电磁铁332在初始状态下产生与永磁片相斥的磁场,使弧形板333沿着弧形滑槽331朝外侧滑动,使两弧形板333相抵,第二电磁铁332与第一电磁铁4212串联在一起,当第二电磁铁332通入反向电流时,使弧形板333沿着弧形滑槽331朝内侧滑动,以便于打开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
具体的电路控制如图13所示,第一电磁铁4212和第二电磁铁332串联在单刀双掷电路中,而控制器对该电路开关进行控制,初始状态下,使第一电磁铁4212和第二电磁铁332在第一通路上导通,使滑动杆422稳定地吸附在固定杆421的安装槽4211底部,使两块弧形板333相互靠近对投料口322和排料口323封堵。而当红外传感器45发出信号时,控制器会使第一电磁铁4212和第二电磁铁332在第二通路上导通,以改变第一电磁铁4212和第二电磁铁332的电流方向,使滑动杆422向外滑出、弧形板333朝两侧移动,分别实现对桶身32的进一步移动,并打开投料口322和排料口。
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相邻两弧形板333相互靠近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拨料条334,两拨料条334组合后与凸条325的外轮廓平齐,成为对应凸条325的一部分,使桶身32的内部各处受力更为均匀。
另外,进料口2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22,在进行上料之前,可以通过在进料斗22内部提前填充待抛光的射钉以及抛光剂,出料口2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网板23,网板23上设有多个用于过滤抛光料的筛孔231,以便于将抛光剂与射钉进行分离。网板23倾斜向下设置,便于快速出料,且网板23的两侧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挡条232,防止物料从侧面洒出。
工作原理如下:在使用时,首先从进料斗22处向桶身32内加入对应比例的射钉以及抛光剂,启动电机,通过电机带动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4运动,进而带动桶身32在圆柱形空腔21内运动,使桶身32在往复移动同时会周向运动,实现对射钉更好的抛光。
待抛光完成后,降低电机的转速,使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4的运动速度降低,并且打开控制器,带动桶身32持续向前移动,并使排料口323与出料口212对齐,并将开闭组件33自动打开,使物料从顺着排料口323、出料口212落到下方的网板23上,实现自动出料。
在出料过程中,尤其是接近出料尾声时,为了提高出料效果,可以控制电机的转速,使桶身32内部射钉及抛光剂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以便于利用惯性的原理,使射钉及抛光剂更好地落入到排料口内部。
在完成出料后,将射钉以及抛光剂倒入进料斗22内,并进一步降低电机的转速,使桶身32以更缓慢的速度运动,使物料落入到桶身32内部。
随后,关闭控制器,将电机调整至正常运行速度,使桶身32来回运动,实现新一轮的抛光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