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389A - 油压工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压工作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88389A CN116888389A CN202280014773.8A CN202280014773A CN116888389A CN 116888389 A CN116888389 A CN 116888389A CN 202280014773 A CN202280014773 A CN 202280014773A CN 116888389 A CN116888389 A CN 1168883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passage
- housing
- tubular member
- axis
- insertion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5—Gearboxes for gearing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45—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for supply of different gearbox casings or se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油压工作装置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增加。该油压工作装置具有:壳体;设置于壳体的油路;以及设置于壳体并支承被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油路具有连通该油路和壳体内的空间的开口部,支承部件插入开口部,油路与壳体内的空间之间的连通由支承部件切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压工作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于作为油压工作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器上的链引导件。链引导件经由支承部件安装在壳体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879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壳体形成有多个油路。
油路的一部分向壳体开口。油路的开口由密封部件密封。
在油压工作装置中,要求减少部件数量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油压工作装置,具有:
壳体;
油路,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支承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且支承被支承部件,其中,
所述油路具有连通该油路和所述壳体内的空间的开口部,
所述支承部件插入所述开口部,
所述油路与所述壳体内的空间的连通由所述支承部件切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图。
图2是说明壳体的图。
图3是说明壳体的图。
图4是说明壳体的图。
图5是说明变速机构中的链引导件的配置的图。
图6是说明链引导件的图。
图7是说明管状部件的图。
图8是说明管状部件的图。
图9是说明管状部件的图。
图10是说明管状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11是说明肋的图。
图12是说明壳体内油路的图。
图13是说明壳体内油路的图。
图14是说明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油压工作装置的应用例,说明车辆用的链式无级变速器。
图1是说明无级变速器1的图。
在无级变速器1中,发动机(未图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2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输入到变速机构4。旋转驱动力由变速机构4变速后,经由减速齿轮5和差动装置6传递到驱动轮(未图示)。
变速机构4具有:一对带轮(初级带轮41、次级带轮42)、和卷绕于一对带轮上的链43。链43是用摇臂销(未图示)连接多个链节板(未图示)的无接头环状部件。
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设置成绕相互平行的旋转轴X1、X2可旋转。
初级带轮41具有:固定带轮411、和在旋转轴X1方向上可位移的可动带轮415。
固定带轮411和可动带轮415具有沿旋转轴X1的径向延伸的滑轮部412、416。这些滑轮部412、416具有彼此相对的滑轮面412a、416a。滑轮面412a、416a相对于旋转轴X1倾斜。
在初级带轮41,在这些滑轮面412a、416a之间设有卷绕链43的V型槽。
在初级带轮41,通过可动带轮415在旋转轴X1方向的位移,变更V型槽的槽宽,从而变更初级带轮41上的链43的卷绕半径。
次级带轮42也具有固定带轮421和在旋转轴X2方向上可位移的可动带轮425。
固定带轮421和可动带轮425具有沿旋转轴X2的径向延伸的滑轮部422、426。这些滑轮部422、426具有彼此相对的滑轮面422a、426a。滑轮面422a、426a相对于旋转轴X2倾斜。
在次级带轮42,在这些滑轮面422a、426a之间设有卷绕链43的V型槽。
在次级带轮42,通过可动带轮425在旋转轴X2方向的位移,变更V型槽的槽宽,从而变更次级带轮42上的链43的卷绕半径。
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2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输入到初级带轮41。输入到初级带轮4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链43传递到次级带轮42。
此时,通过变更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上的链43的卷绕半径,输入到初级带轮41的旋转驱动力被变速,并传递到次级带轮42。
传递到次级带轮42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减速齿轮5。减速齿轮5被设置成绕与旋转轴X2平行的旋转轴X3可旋转。差动装置6的最终齿轮60以可传递旋转的方式与减速齿轮5啮合。
由此,从次级带轮42传递到减速齿轮5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最终齿轮60而传递给差动装置6。然后,与差动装置6连结的驱动轴61绕与旋转轴X3平行的旋转轴X4旋转。然后,与驱动轴61连结的驱动轮(未图示)以所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
这些液力变矩器2、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变速机构4、减速齿轮5及差动装置6收纳于变速器壳体10中(参照图1)。
变速器壳体10由变矩器罩11、壳体12、侧盖13构成。这些变矩器罩11、壳体12和侧盖13在旋转轴X1方向上依次重合。
如图1所示,变矩器罩11收纳液力变矩器2。变矩器罩11在旋转轴X1方向上安装在发动机体(未图示)上。变矩器罩11和发动机体通过螺栓(未图示)固定。
壳体12收纳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变速机构4、减速齿轮5和差动装置6。壳体12在旋转轴X1方向上安装在变矩器罩11上。壳体12和变矩器罩11由螺栓B固定。
侧盖13在旋转轴X1方向上安装在壳体12上。侧盖13和壳体12由螺栓B固定。
图2是从侧盖13侧观察壳体12的立体图。
图3是从侧盖13侧观察壳体12的正面图。
图4是从变矩器罩11侧观察壳体12的正面图。
另外,在图3中,用假想线记载变速机构4。另外,在图4中,用假想线记载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减速齿轮5及最终齿轮60。
在图3中,为了容易判断与侧盖13的接合面的位置,对接合面标注阴影进行表示。在图4中,为了容易判断与变矩器罩11的接合面和弧状壁123、124的位置,对接合面和弧状壁123、124分别标注阴影进行表示。
如图2所示,壳体12具有中间壁部125。中间壁部125形成在壳体12的内部空间中。中间壁部125以与旋转轴X1、X2交叉的朝向形成。壳体12的内部空间被中间壁部125划分为空间S1(参照图3)和空间S2(参照图4)。空间S1位于旋转轴X1、X2方向上的中间壁部125的一侧(侧盖13侧),空间S2位于另一侧(变矩器罩11侧)。
如图3所示,空间S1是由环状壁121包围中间壁部125而形成的凹部内的空间。如图4所示,空间S2是由环状壁122包围中间壁部125而形成的凹部内的空间。环状壁121和环状壁122从中间壁部125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延伸(图2中的纸面前后方向)。
在壳体12的空间S1中收纳有变速机构4(参照图3中的假想线)。另外,在壳体12的空间S2中收纳有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减速齿轮5及差动装置6(最终齿轮60)(参照图4中的假想线)。
如图3所示,在壳体12的中间壁部125上形成有贯通孔125a、125b。贯通孔125a、125b形成在与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的旋转轴X1、X2交叉的区域。空间S1和空间S2经由这些贯通孔125a、125b连通。
如图4所示,在壳体12的中间壁部125上形成有贯通孔125c。贯通孔125c形成在与最终齿轮60的旋转轴X4交叉的区域。空间S2经由贯通孔125c也与环状壁121的外侧的区域(空间S1外的区域)连通(参照图3)。
如图4所示,在中间壁部125的空间S2侧形成有包围贯通孔125a的弧状壁123、和包围贯通孔125c的弧状壁124。空间S2中由弧状壁123包围的区域构成收纳前进后退切换机构3的收纳室R1。另外,空间S2中由弧状壁124包围的区域构成收纳最终齿轮60的差速器室R2。
如图3所示,变速机构4收纳在壳体12的空间S1内。链43在空间S1内卷绕在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上。
在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之间的区域,由于链43不与滑轮面412a、416a(参照图1)或滑轮面422a、426a(参照图1)接触,因此容易振动。于是,无级变速器1具备用于降低链43的振动的链引导件9A、9B(参照图5)。
图5是说明变速机构4中的链引导件9A、9B的配置的图。
另外,图5与图3的假想线所示的变速机构4对应。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剖面的示意图表示一方的链引导件9A,并且以侧面图表示另一方的链引导件9B。另外,简略地表示链43。
如图5所示,链引导件9A、9B配置在链43的未卷绕在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上的区域。
链引导件9A、9B以隔着直线Lm1对称的位置关系配置。直线Lm1是连结初级带轮41的旋转轴X1和次级带轮42的旋转轴X2的线。
链引导件9A和链引导件9B在铅垂线VL方向上分别配置在直线Lm1的上侧和下侧。铅垂线VL是以无级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上的状态为基准的线。
如图5所示,链引导件9A由链引导件支承轴7A可摆动地连结。链引导件9B由链引导件支承轴7B可摆动地连结。这些链引导件支承轴7A、7B以隔着直线Lm1对称的位置关系配置。
从旋转轴X1、X2方向观察,链引导件支承轴7A、7B配置在链43的内侧。链引导件支承轴7A、7B分别由后述的管状部件8A、8B支承。
本实施方式的链引导件9A、9B具有相同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链引导件9B为例进行说明。省略链引导件9A的说明。
图6是说明链引导件9B的图,以立体图表示从中间壁部125侧观察的链引导件9B。在图6中,使管状部件8B从链引导件支承轴7B离开。
图7是说明管状部件8B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管状部件8B的图,是将图7的管状部件8B沿着长度方向切断后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管状部件8B的图,是图8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空间S1内的管状部件8A、8B的配置的图,是图5中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链引导件9B由一对引导部件91R、91L构成。这些引导部件91R、91L为同一形状。链引导件9B通过使引导部件91R、91L在与旋转轴X1、X2平行的直线Lx1方向上重合而形成。
引导部件91R具有:引导部910Ra、910Rb、和将引导部910Ra、910Rb彼此连接的连接部911R。引导部910Ra、910Rb配置在链43的厚度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连接部911R配置在链43的侧方(图6中的右侧)。
引导部件91R的引导部910Ra、910Rb和连接部911R由同一材料一体形成。引导部910Ra、910Rb是沿着链43的长度方向配置的板状部件。连接部911R将引导部910Ra、910Rb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连接。
引导构件91L具有:引导部910La、910Lb、和将引导部910La、910Lb彼此连接的连接部911L。引导部910La、910Lb配置在链43的厚度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连接部911L配置在链43的侧方(图6中的左侧)。
引导部件91L的引导部910La、910Lb和连接部911L由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引导部910La、910Lb是沿着链43的长度方向配置的板状部件。连接部911L将引导部910La、910Lb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连接。
引导部件91R、91L在直线Lx1方向上重合。引导部910Ra、910La彼此以及引导部910Rb、910Lb彼此遍及链43的长度方向的全长相互接触。
链43配置在由引导部件91R的引导部910Ra、910Rb及连接部911R、引导部件91L的引导部910La、910Lb及连接部911L围成的空间内。
在此,引导部件91R、91L具有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B连结的连结部912R、912L。连结部912R、912L也与引导部910Ra、910La一体形成。
连结部912R、912L分别形成在引导部910Ra、910La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连结部912R、912L在直线Lx1方向上重合,由螺栓B连结。由此,引导部件91R、91L维持在直线Lx1方向上重合的状态。
[链引导件支承轴7B]
如图6所示,链引导件支承轴7B是沿着与旋转轴X1、X2平行的轴线Lx2的方向配置的一根轴状部件。链引导件支承轴7B具有小径轴部70和大径轴部71。
如图10所示,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轴线Lx2方向上的一端7a侧(图中左侧)成为小径轴部70,另一端7b侧(图中右侧)成为大径轴部71。小径轴部70和大径轴部71的边界成为台阶面73。台阶面73是与轴线Lx2正交的平坦面。
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小径轴部70从轴线Lx2方向插入侧盖13的插入孔131。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台阶面73从轴线Lx2方向与插入孔131的周缘部131a抵接。
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大径轴部71具有凸缘状的支承板711。支承板711形成在轴线Lx2方向上的大径轴部71的中途位置。另外,大径轴部71的中途位置是指轴线Lx2方向上的大径轴部71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支承板711从大径轴部71的外周向轴线Lx2的径向外侧延伸。支承板711遍及绕轴线Lx2的周向的整周包围大径轴部71(参照图6)。
如图10所示,在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另一端7b开设有插入孔72。插入孔72在大径轴部71的内侧沿轴线Lx2方向延伸。管状部件8B从轴线Lx2方向插入插入孔72中(参照图6)。
[管状部件8B]
如图7所示,管状部件8B是使一根钢管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两处弯曲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管状部件8B具有:沿轴线Lx2的方向配置的第一筒状部80、和沿轴线Lx3的方向配置的第二筒状部81。轴线Lx3与轴线Lx2平行。这些第一筒状部80和第二筒状部81经由筒状的连接部82而连接。第一筒状部80位于管状部件8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8a侧(图中左侧),第二筒状部81位于另一端8b侧(图中右侧)。
如图8所示,第一筒状部80具有:与轴线Lx2正交的底壁部802、和遍及整周包围底壁部802的外周的筒壁部801。
筒壁部801从底壁部802向轴线Lx2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延伸。筒壁部801在轴线Lx2方向的另一侧与连接部82连接。
连接部82配置在沿着与轴线Lx2和轴线Lx3交叉的轴线La的方向上。连接部82在轴线La方向上的与第一筒状部80相反侧与第二筒状部81连接。
第二筒状部81具有包围轴线Lx3的筒壁部811。筒壁部811从连接部82向轴线Lx3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延伸。筒壁部811在轴线Lx3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另一端8b)具有开口端811c。
管状部件8B整体呈有底筒状。第一筒状部80、连接部82及第二筒状部81的内部空间连通,在管状部件8B内形成一个油路85。油路85的一端由第一筒状部80的底壁部802密封。油路3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筒状部81的开口端811c与外部连通。
如图8所示,在管状部件8B的第一筒状部80上形成有凸缘状的支承板803。支承板803形成于轴线Lx2方向上的筒壁部801的中途位置。另外,筒壁部801的中途位置是指轴线Lx2方向上的筒壁部801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支承板803从筒壁部801的外周向轴线Lx2的径向外侧延伸。支承板803遍及绕轴线Lx2的周向的整周包围筒壁部801(参照图9)。
支承板803具有:轴线Lx2的径向(图中上下方向)的内径侧区域803a、和外径侧区域803b。内径侧区域803a比外径侧区域803b向轴线Lx2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偏置。支承板803在轴线Lx2的径向上的外径侧区域803b的内侧具有凹部803c。
如图8所示,第二筒状部81具有带状的托架813。托架813形成于轴线Lx3方向上的筒壁部811的中途位置。另外,筒壁部811的中途位置是指轴线Lx3方向上的筒壁部811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托架813使厚度方向沿着轴线Lx3方向固定在筒壁部811上。
如图9所示,从轴线Lx3方向观察,沿着托架813的长度方向的直线Lp与轴线Lx2和轴线Lx3交叉。
筒壁部811位于直线Lp方向上的托架813的一侧(图中上侧)。在直线Lp方向上的托架813的另一侧(图中下侧)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托架813的贯通孔813a。
如图7所示,在第二筒状部81的筒壁部811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该筒壁部811的贯通孔815。贯通孔815位于管状部件8b的另一端8b侧。轴线Lx3方向上的贯通孔815与托架813的距离设定为T1。
如图9所示,贯通孔815连通管状部件8B的外部和油路85。另外,从轴线Lx3方向观察,贯通孔815形成为相对于直线Lp在绕轴线Lx3的周向上错开位置。连结贯通孔815和轴线Lx3的直线Lq相对于沿着托架813的长度方向的直线Lp倾斜。
如图10所示,管状部件8B的第一筒状部80从轴线Lx2方向插入到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插入孔72中。
另外,管状部件8B的第二筒状部81插入到形成于中间壁部125的插入孔128中。第二筒状部81从轴线Lx3方向插入插入孔128。凸台部129形成在壳体12的中间壁部125上。托架813从与轴线Lx3平行的轴线Lx4方向由螺栓B固定在凸台部129上。
插入孔128和凸台部129形成在中间壁部125的直线Lm1的下侧(参照图11)。
在该状态下,链引导件支承轴7B和管状部件8B跨越侧盖13和壳体12而安装。链引导件支承轴7B和管状部件8B在沿着轴线Lx2的方向上横穿空间S1。
如图10所示,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板711和管状部件8B的支承板803在轴线Lx2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在轴线Lx2方向上的支承板711与支承板803之间配置有上述链引导件9B的连结部912L、912R。
带43的振动由链引导件9B承受后,通过链引导件支承轴7B和管状部件8B,最终分散到壳体12和侧盖13。由此,降低带43的振动。
在此,如图10所示,管状部件8B的第一筒状部80插入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插入孔72中,并且支承板803的凹部803c收纳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另一端7b侧。由此,管状部件8B在防止链引导件支承轴7B自身受到带43的振动而沿轴线Lx2的径向振动的同时,支承该链引导件支承轴7B。
即,在管状部件8B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关系中,管状部件8B构成支承部件,链引导件支承轴7B构成被支承部件。
如图10所示,链引导件9A也具有连结部912L、912R。链引导件9A经由连结部912L、912R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A连结。
链引导件支承轴7A是一根轴状部件,具有与上述链引导件支承轴7B相同的基本形状。
以下,对链引导件支承轴7A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链引导件支承轴7A中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B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B共通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链引导件支承轴7A以沿着与旋转轴X1、X2(参照图6)平行的轴线Lx5的朝向配置。
链引导件支承轴7A具有小径轴部70和大径轴部71。小径轴部70位于轴线Lx5方向上的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一端7a侧,大径轴部71位于另一端7b侧。
如图10所示,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小径轴部70从轴线Lx5方向插入侧盖13的插入孔132。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台阶面73从轴线Lx5方向与插入孔132的周缘部132a抵接。
在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内侧形成有沿轴线Lx5方向延伸的油路75。油路75在轴线Lx5方向上贯通小径轴部70和大径轴部71。油路75在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一端7a和另一端7b分别开口。
如图10所示,在大径轴部71,在轴线Lx5方向上的支承板711与另一端7b之间的区域形成有喷射孔76。喷射孔76在与轴线Lx5正交的方向上贯通大径轴部71,连通油路75和空间S1。
在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中,从另一端7b侧插入有管状部件8A。
管状部件8A是使一根钢管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两处弯曲而形成的,具有与上述管状部件8B相同的基本形状。
以下,对管状部件8A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管状部件8A中与管状部件8B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与管状部件8B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管状部件8A不具有第一筒状部80的底壁部802,油路85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这一点与管状部件8B不同。另外,管状部件8A在第二筒状部81上不具有贯通孔815,这一点与管状部件8B不同。
如图10所示,管状部件8A的第一筒状部80从轴线Lx5方向插入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管状部件8A的第二筒状部81插入形成于中间壁部125的插入孔126内。第二筒状部81从与轴线Lx5平行的轴线Lx6方向插入插入孔126内。托架813由螺栓B固定在形成于壳体12的中间壁部125的凸台部127上。插入孔126和凸台部127形成在中间壁部125的直线Lm1的上侧(参照图11)。
在该状态下,链引导件支承轴7A和管状部件8A跨越侧盖13和壳体12而安装。链引导件支承轴7A和管状部件8A在沿着轴线Lx5的方向上横穿空间S1。
在此,如图10所示,插入管状部件8A的第二筒状部81的插入孔126在中间壁部125内与壳体内油路15连通。另外,插入管状部件8B的第二筒状部81的插入孔128在中间壁部125内与壳体内油路16连通。
这些壳体内油路15、16是用于将由于最终齿轮60(参照图4)的旋转而被搅起的壳体12内的润滑油OL供给到壳体12内的规定区域的润滑油路。
[壳体内油路15]
如图10所示,壳体内油路15在中间壁部125内沿轴线Lx6方向延伸。轴线Lx6方向上的壳体内油路15的另一端15b向上述空间S2侧的弧状壁123(参照图4)开口。在轴线Lx6方向上的壳体内油路15的一端15a连接有插入孔126。
插入孔126沿轴线Lx6方向延伸。插入孔126的轴线Lx6方向上的与壳体内油路15相反侧(空间S1侧)的端部在中间壁部125的表面开口(参照图11)。壳体内油路15经由插入孔126与空间S1连通。插入孔126构成壳体内油路15的一部分。
管状部件8A的第一筒状部80插入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中,第二筒状部81插入插入孔126中。由此,管状部件8A的油路85在第一筒状部80侧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连通,在第二筒状部81侧与壳体内油路15连通。
另外,形成在侧盖13内的油路135与插入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小径轴部70的该侧盖13的插入孔132连通。
因此,壳体内油路15经由管状部件8A的油路85和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与侧盖13的油路135连通。
由此,由于最终齿轮60的旋转而被搅起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壳体内油路15的另一端15b(参照图4)流入,从一端15a供给到管状部件8A的油路85。然后,供给到油路85的润滑油OL通过链引导件支承轴7A的油路75,最终移动到侧盖13的油路135。通过油路75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喷射孔76喷射,润滑链43。
[壳体内油路16]
壳体内油路16形成在设置于中间壁部125的肋18(参照图2)内。肋18从中间壁部125向旋转轴X1、X2方向上的空间S1侧(图2中的纸面跟前侧)鼓出。
图11是说明肋18的图,是图3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12是说明形成在肋18内的壳体内油路16的图,是图11中的A-A剖面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管状部件8B的配置的图。
另外,在图12中,用假想线记载了管状部件8B。另外,在图12、图13中,省略了差速器室R2的最终齿轮60。
如图11所示,肋18形成为从中间壁部125向纸面跟前侧鼓出。肋18位于连结旋转轴X1和旋转轴X2的直线Lm1的下侧。肋18以沿着直线Lr的朝向设置。直线Lr是与连结旋转轴X1和旋转轴X4的直线Lm2大致平行的线。肋18从内侧向外侧横穿环状壁121。直线Lr方向上的肋18的一端部18a(图中左侧)位于空间S1内,并且位于贯通孔125a的附近。直线Lr方向上的肋18的另一端部18b(图中右侧)位于空间S1外,并且位于贯通孔125c的附近。
在肋18的一端部18a侧(图中左侧)形成有上述插入孔128和凸台部129。插入孔128位于直线Lr上。从插入孔128观察,凸台部129在肋18的另一端部18b侧位于直线Lr的下侧。
如图12所示,在肋18内形成有壳体内油路16。
从旋转轴X4方向观察,壳体内油路16在与差速器室R2重合的区域沿旋转轴X4的径向延伸。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壳体内油路16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壳体内油路16具有:外径侧油路161、内径侧油路162和连接油路163。
外径侧油路161以沿着旋转轴X4的朝向设置。外径侧油路161的一端161a与插入孔128连通。外径侧油路161的另一端161b向上述弧状壁123(参照图4)开口。
与外径侧油路161的一端161a连通的插入孔128以沿着旋转轴X4的朝向与外径侧油路161串联设置。插入孔128和外径侧油路161同心配置。
插入孔128的旋转轴X4方向上的外径侧油路161的相反侧(图12中的下侧)的端部在中间壁部125(肋18)的表面开口。壳体内油路16的外径侧油路161经由插入孔128与空间S1连通。插入孔128构成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
在旋转轴X4方向上的插入孔128的中途位置,连接油路163的一端163a开口。另外,插入孔128的中途位置是指旋转轴X4方向上的插入孔128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连接油路163在肋18内沿直线Lr方向(图1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朝向环状壁121的外部开口。该另一端163b的开口由填塞Hs密封。填塞Hs例如可以列举公知的堵头等。
内径侧油路162的一端162a在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侧开口。
内径侧油路162在旋转轴X4的径向上位于比外径侧油路161靠内径侧的位置。内径侧油路162沿旋转轴X4方向延伸,并且另一端162b向差速器室R2(参照图4)开口。
在此,如图11中的放大区域所示,连结插入孔128和凸台部129的直线Ls相对于直线Lr倾斜。
直线Lr相对于直线Ls的倾斜度与上述管状部件8B的托架813中的直线Lq相对于直线Lp的倾斜度(参照图9)相同。
另外,如图12所示,旋转轴X4方向上的肋18的表面与直线Lr的距离被设定为T2。该距离T2与上述管状部件8B的托架813与贯通孔815的距离T1(参照图7)相同(T2=T1)。
如图13所示,管状部件8B的第二筒状部81插入到插入孔128中。管状部件8B内的油路85经由开口端811c与外径侧油路161连通。
而且,如图11的放大区域所示,在将第二筒状部81插入到插入孔128中的状态下,托架813被固定在凸台部129上。沿着托架813的长度方向的直线Lp(参照图9)配置在与连结插入孔128和凸台部129的直线Ls一致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连结第二筒状部81的中心和贯通孔815的直线Lq(参照图9)与通过连接油路163的中心的直线Lr一致。
由此,第二筒状部81的内部空间经由贯通孔815与连接油路163连通。因此,管状部件8B内的油路85经由贯通孔815与连接油路163连通(参照图13的放大区域)。
如上所述,插入孔128构成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管状部件8B插入到插入孔128中,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也构成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油路85成为介于外径侧油路161和连接油路163之间的油路(参照图13)。
由于最终齿轮60的旋转而被搅起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从外径侧油路161的另一端161b(参照图4)流入,从一端161a侧向管状部件8B内的油路85内移动(图13中的箭头A)。
油路85的一端(图13中的下侧)被底壁部802密封。而且,润滑油OL从开口端811c侧依次流入油路85。因此,油路85的内部最终被润滑油OL充满。
在油路85被润滑油OL充满的状态下,若润滑油OL进一步从开口端811c侧流入,则油路85内的压力升高。润滑油OL从贯通孔815向连接油路163排出。由此,形成从外径侧油路161通过油路85流向连接油路163的润滑油OL的流动(图13中的箭头B)。
从贯通孔815移动到连接油路163的润滑油OL在该连接油路163中从一端163a侧向另一端163b侧移动(图13中的箭头C)。
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由填塞Hs密封。因此,在连接油路163中移动的润滑油OL通过填塞Hs变更方向,从一端162a向内径侧油路162内移动。
经过内径侧油路162的润滑油OL从另一端162b返回到差速器室R2(图13中的箭头D)。返回到差速器室R2的润滑油OL再次由于最终齿轮60的旋转而被搅起(参照图4)。
在此,壳体12通过铸造来制造。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壳体12的壳体内油路15、16是通过在铸造壳体12时,在铸模内的规定位置分别配置型芯之后,注入金属熔液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型芯具有与壳体内油路15、16分别对应的形状。
型芯为了维持在铸模内的姿态而使一部分与铸模抵接。因此,在固化后的壳体12中,型芯与铸模抵接的部分表现为壳体内油路15、16的开口部。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孔126、128和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侧(参照图12)相当于壳体内油路15、16的开口部。
壳体内油路15用于向变速机构4侧供给润滑油OL。因此,成为壳体内油路15的开口部的插入孔126在开口的状态下使用。
另一方面,壳体内油路16用于使润滑油OL返回差速器室R2。为了使润滑油OL可靠地返回差速器室R2,成为壳体内油路16的开口部的插入孔128及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侧被密封部件密封。
如图13所示,在插入孔128中插入有管状部件8B。在连接油路163的另一端163b插入有填塞Hs。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部件8B和填塞Hs分别相当于密封部件。
例如,在将管状部件8B安装在壳体12的插入孔128以外的部位的情况下,需要另外准备密封插入孔128的填塞。这样,使用的填塞的数量(部件数量)增加。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管状部件8B插入壳体12的插入孔128中(参照图13)。由此,管状部件8B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同时,并且切断经由插入孔128的壳体内油路16与空间S1的连通。
即,管状部件8B兼具作为支承部件的功能和作为填塞的功能。也可以不另外使用用于密封插入孔128的填塞。
另外,即使代替管状部件8B而使用不具有油路85及贯通孔815的实心的轴部件,也能够兼具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部件的功能和插入孔128的填塞的功能。但是,若将轴部件插入到插入孔128,则有可能妨碍润滑油OL从外径侧油路161向连接油路163流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将轴部件较浅地插入到插入孔128,以使润滑油OL能够流通。但是,用于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强度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管状部件8B是中空的钢管,具有油路85和贯通孔815。在管状部件8B,油路85和贯通孔815构成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将管状部件8B较深地插入到插入孔128,也不会妨碍壳体内油路16的润滑油OL的流动。由此,能够提高用于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强度。
下面,列举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油压工作装置)的例子。
(1)无级变速器1具有:
壳体12;
设置于壳体12的壳体内油路16(油路);
设置于壳体12、并且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被支承部件)的管状部件8B(支承部件)。
壳体内油路16具有将该壳体内油路16与壳体12内的空间S1连通的插入孔128(开口部)。
管状部件8B插入到插入孔128中。
壳体内油路16与壳体12内的空间S1的连通由管状部件8B切断。
若这样构成,则管状部件8B能够在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同时密封插入孔128。
由此,可以不用分别使用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部件和密封插入孔128的填塞,相应地削减了部件数量。
(2)管状部件8B的第二筒状部81从轴线Lx3方向插入插入孔128。管状部件8B在沿着与轴线Lx3方向(插入方向)平行的轴线Lx4方向被施加螺栓B(联结部件)的联结力(按压力)的状态下,被固定到壳体12上。
管状部件8B受到从壳体内油路16的外径侧油路161流入油路85的润滑油OL的压力。该压力作用在将管状部件8B从插入孔128拔出的方向(图13中的向下方向)上。
于是,若如上述那样构成,则施加在管状部件8B上的螺栓B的联结力成为抵抗从润滑油OL受到的压力的方向。
由此,能够防止管状部件8B从插入孔128脱落,能够提高管状部件8B对插入孔128的密封性。
(3)壳体内油路16是向差速器室R2供给润滑油OL的润滑油路。
设于壳体内油路16的插入孔128由管状部件8B密封。
当插入孔128向空间S1侧开口时,则壳体内油路16内的润滑油OL的一部分向空间S1侧漏出。若这样,则返回到差速器室R2的润滑油OL的量减少。另外,如果另外使用填塞密封插入孔128,则会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
于是,若采用上述结构,则能够使由于最终齿轮60的旋转而被搅起的润滑油OL可靠地返回到差速器室R2,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增加。
(4)无级变速器1具有:
构成一对带轮的初级带轮41、次级带轮42;
卷绕在这些初级带轮41和次级带轮42上的链43(无接头环状部件)。
与链引导件支承轴7B连结的链引导件9B是引导链43的引导部件。
管状部件8B支承与链引导件9B连结的链引导件支承轴7B。
若这样构成,则在链式的无级变速器1中,能够削减使用的部件数量。
(5)管状部件8B形成为具有底壁部802、包围该底壁部802的第一筒状部80、连接部82、第二筒状部81的有底筒状。
管状部件8B在第二筒状部81的筒壁部811(侧壁)上形成有贯通该筒壁部811的贯通孔815。
管状部件8B从第二筒状部81的开口端811c侧插入到插入孔128中,并且贯通孔815与壳体内油路16的连接油路163连通。
壳体内油路16内的润滑油OL从外径侧油路161经过开口端811c流入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内部空间)后,从贯通孔815排出到连接油路163。
若这样构成,则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成为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顺畅地变更壳体内油路16中的润滑油OL的流动。
另外,即使将管状部件8较深地插入到插入孔128中,也不会妨碍润滑油OL的流动。由此,能够提高用于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强度。
另外,基于这样的壳体12的管状部件8B的支承结构100(参照图13)能够用一个管状部件8B兼作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和插入孔128的密封。
在管状部件8B的支承结构100中,具有:
壳体12;
设置于壳体12的壳体内油路16;
设置于壳体12且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管状部件8B。
壳体内油路16具有将该壳体内油路16与壳体12内的空间S1连通的插入孔128。
管状部件8B插入到插入孔128。
管状部件8B在切断壳体内油路16与壳体12内的空间S1的连通的同时、由壳体12支承。
若这样构成,则管状部件8B能够在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同时密封插入孔128。
由此,可以不用分别使用支承链引导件支承轴7B的支承部件和密封插入孔128的填塞,相应地削减了部件数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中,例示了管状部件8B的开口端811c与壳体内油路16的外径侧油路161连通,贯通孔815与连接油路163连通的情况,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的变形例。
图14是说明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A的图。
在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A中,仅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不同的部分。
如图14所示,在无级变速器1A中,插入孔128A沿与轴线Lx2正交的直线Lr'方向延伸,与连接油路163'串联连接。在直线Lr'方向上的插入孔128A的中途位置连接有外径侧油路161。另外,插入孔128A的中途位置是指直线Lr'方向上的插入孔128A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管状部件8B'是使一根钢管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一处弯曲而形成的,呈大致L字形状。
具体而言,管状部件8B'具有在沿着直线Lx2的方向上配置的第一筒状部80和在沿着直线Lr'的方向上配置的第二筒状部81'。
当将管状部件8B'的第二筒状部81'插入到插入孔128A中时,贯通孔815与壳体内油路16的外径侧油路161连通,开口端811c与连接油路163'连通。
在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A中,润滑油OL从外径侧油路161通过贯通孔815流入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润滑油OL从开口端811c向连接油路163'排出。然后,润滑油OL从连接油路163'通过内径侧油路162排出到差速器室R2(参照图14中的箭头E~H)。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无级变速器1A例如具有以下结构。
(5)管状部件8B'呈有底筒状。
管状部件8B'在第二筒状部81'的筒壁部811(侧壁)上形成有贯通该筒壁部811的贯通孔815。
管状部件8B'从第二筒状部81的开口端811c侧插入到插入孔128A中,并且贯通孔815与壳体内油路16的外径侧油路161连通。
壳体内油路16内的润滑油OL从外径侧油路161通过贯通孔815流入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后,从开口端811c向连接油路163'排出。
若这样构成,则管状部件8B'的油路85成为壳体内油路16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顺畅地变更壳体内油路16中的润滑油OL的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无接头环状部件为链43的链式的无级变速器1,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无接头环状部件为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带可以列举将多个板状的元件层叠而配置成环状的带等。具体而言,元件在两侧具有狭缝。带由插通狭缝的环状环将各个元件捆束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油压工作装置为车辆用的链式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但不限于该方式。只要是在壳体内设有油路的油压工作装置,也可以适用于车辆以外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之一,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的意思。在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符号说明
1:无级变速器(油压工作装置)
1A:无级变速器(油压工作装置)
12:壳体
128:插入孔(开口部)
128A:插入孔(开口部)
16:壳体内油路
41:初级带轮
42:次级带轮
43:链(无接头环状部件)
7B:链引导件支承轴(被支承部件)
8B:管状部件(支承部件)
8B':管状部件(支承部件)
9B:链引导件(引导部件)
802:底壁部
811:筒壁部
811c:开口端
815:贯通孔
85:油路(内部空间)
B:螺栓(联结部件)
Lx3:轴线(插入方向)
OL:润滑油
S1:空间
Claims (5)
1.一种油压工作装置,具有:
壳体;
油路,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支承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且支承被支承部件,其中,
所述油路具有连通该油路和所述壳体内的空间的开口部,
所述支承部件插入所述开口部,
所述油路与所述壳体内的空间的连通由所述支承部件切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工作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在被施加沿着将该支承部件插入所述油路的开口部的方向的按压力的状态下,通过联结部件被固定到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压工作装置,其中,
所述油路是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路。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工作装置,其中,
所述油压工作装置为无级变速器,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
一对带轮;
无接头环状部件,其卷绕在所述一对带轮上,
所述被支承部件为引导所述无接头环状部件的引导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引导部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工作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呈有底筒状,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侧壁形成有贯通该侧壁的贯通孔,
所述支承部件从开口端侧插入所述油路的开口部,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油路连通,
所述油路内的油从所述开口端或所述贯通孔的任一方流入所述支承部件的内部空间后,从所述开口端或所述贯通孔的另一方排出至所述油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26686 | 2021-02-22 | ||
JP2021-026686 | 2021-02-22 | ||
PCT/JP2022/001519 WO2022176474A1 (ja) | 2021-02-22 | 2022-01-18 | 油圧作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88389A true CN116888389A (zh) | 2023-10-13 |
Family
ID=82930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14773.8A Pending CN116888389A (zh) | 2021-02-22 | 2022-01-18 | 油压工作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92202B2 (zh) |
JP (1) | JP7337473B2 (zh) |
CN (1) | CN116888389A (zh) |
WO (1) | WO202217647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6473B2 (ja) * | 2010-03-31 | 2013-03-21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チェーン式無段変速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JP6004931B2 (ja) * | 2012-12-18 | 2016-10-12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パイプ配管構造 |
JP6016766B2 (ja) * | 2013-12-17 | 2016-10-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チェーン式無段変速装置 |
JP6160631B2 (ja) * | 2015-01-13 | 2017-07-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
JP6873853B2 (ja) * | 2017-07-14 | 2021-05-19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US11466770B2 (en) * | 2017-12-27 | 2022-10-11 | Jatco Ltd |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
2022
- 2022-01-18 CN CN202280014773.8A patent/CN11688838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1-18 WO PCT/JP2022/001519 patent/WO20221764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1-18 JP JP2023500639A patent/JP7337473B2/ja active Active
- 2022-01-18 US US18/264,650 patent/US1209220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92202B2 (en) | 2024-09-17 |
US20240110624A1 (en) | 2024-04-04 |
JP7337473B2 (ja) | 2023-09-04 |
WO2022176474A1 (ja) | 2022-08-25 |
JPWO2022176474A1 (zh) | 2022-08-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09429B1 (en) | Oil passage structure f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 |
US10190671B2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US9062765B2 (en) |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 | |
JP6868125B2 (ja) | 駆動力伝達装置 | |
US20090235782A1 (en) | Transmission | |
US6923091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hydraulically operat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116888389A (zh) | 油压工作装置 | |
EP2868879B1 (en) |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 |
EP4129732A1 (en) | Vehicular drive device | |
JP4814645B2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
KR101851458B1 (ko) | 차량용 변속 장치의 트랜스미션 케이스 | |
EP0778418B1 (en) | Rotary pump | |
US20090286634A1 (en) | Chain | |
CN111656057B (zh)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
JP758487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760408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4638291B2 (ja) | エンジン | |
US20250067333A1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hydraulic device | |
WO2022210865A1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EP4491909A1 (en) | Device | |
JP3606054B2 (ja) | 変速機構造 | |
JP7584879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23141341A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22156872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02317869A (ja)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