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868450A -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8450A
CN116868450A CN202280014014.1A CN202280014014A CN116868450A CN 116868450 A CN116868450 A CN 116868450A CN 202280014014 A CN202280014014 A CN 202280014014A CN 116868450 A CN116868450 A CN 116868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mmet
barrier member
drain
connecto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40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拓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68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84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58Tubes, sleeves, beads, or bobbins through which the conductor passes
    • H01B17/583Grommets; Bush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27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with evacuation of penetrat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以提供能抑制护线套及连接器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的技术为目的。护线套单元备:护线套,将搭载于车辆的连接器及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和障壁构件,与所述护线套分体成形。所述护线套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连接器(20)及所述布线构件覆盖;和排水筒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的水排出。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在第1方向开口,在所述连接口插通所述连接器的连接部,所述排水筒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所述障壁构件装配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将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

Description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设置于车辆的线束,该车辆使用外部电源对搭载于内部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在插座底座的背面侧设置有将与插座连结的线缆覆盖的护线套。在护线套设置有将护线套内的水排出的集合排水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5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护线套中,有可能沙石、尘埃等(以下称为灰尘等)通过集合排水构件侵入护线套的内部。为了降低侵入护线套内部的灰尘等导致的影响,护线套或者连接器的结构可能变得复杂化。
因此,以提供能抑制护线套及连接器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护线套单元具备:护线套,将搭载于车辆的连接器及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和障壁构件,与所述护线套分体成形,所述护线套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连接器及所述布线构件覆盖;和排水筒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的水排出,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在第1方向开口,在所述连接口插通所述连接器的连接部,所述排水筒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所述障壁构件装配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将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抑制护线套及连接器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护线套单元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护线套单元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的线束的仰视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插座及布线构件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插座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护线套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障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障壁构件的一侧视图。
图10是示出障壁构件的另一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护线套单元如下。
(1)具备:护线套,将搭载于车辆的连接器及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和障壁构件,与所述护线套分体成形,所述护线套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连接器及所述布线构件覆盖;和排水筒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的水排出,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在第1方向开口,在所述连接口插通所述连接器的连接部,所述排水筒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所述障壁构件装配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将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通过障壁构件将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从而在排水路中保持为能排出护线套的内部的水的状态,并且能成为护线套的外部的灰尘等难以侵入的状态。因为障壁构件是与护线套及连接器分体成形的构件,所以在护线套及连接器中不必进行结构的变更。由此,能抑制护线套及连接器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
(2)也可以为,在(1)的护线套单元中,所述障壁构件具有沿着所述排水筒部的内表面延伸的至少一个侧壁、和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突出的至少一个分隔件。由此,利用分隔件,容易将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以护线套的内部的水能排出且护线套的外部的灰尘等难以侵入的方式封堵。另外,通过具有侧壁,从而分隔件相对于排水筒部容易维持适当姿势。
(3)也可以为,在(2)的护线套单元中,所述障壁构件具有多个所述分隔件,所述多个分隔件在所述第2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在设置有所述多个分隔件的多个位置上,所述排水路被封堵的区域相互不同,所述排水路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时被所述障壁构件完全封堵。排水路在从第2方向观察时被障壁构件完全封堵,因此灰尘等当在排水筒部将要沿着第2方向笔直地侵入时与障壁构件接触。由此,灰尘等难以通过排水筒部到达护线套的内部。另外,多个分隔件在第2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因此护线套内部的水容易保持为能在分隔件之间通过而排出到护线套外部的状态。
(4)也可以为,在(2)或者(3)的护线套单元中,所述障壁构件具有以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的方式设置的四个所述侧壁,所述分隔件从所述四个侧壁分别突出。由此,灰尘等通过排水筒部到达护线套的内部的路径变得更加复杂,灰尘等难以通过排水筒部到达护线套的内部。
(5)也可以为,在(4)的护线套单元中,所述四个分隔件设置成螺旋状。由此,为了灰尘等通过障壁构件,需要灰尘等从沿着第2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呈螺旋状移动。由此,灰尘等难以通过障壁构件。
(6)也可以为,在(2)至(5)的任一个护线套单元中,所述障壁构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钩挂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表面。由此,障壁构件不易从排水筒部脱落。
(7)也可以为,在(2)至(6)的任一个护线套单元中,所述障壁构件是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品,作为所述侧壁设置有带凹部的侧壁,所述带凹部的侧壁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模具在上下方向脱模的凹部,所述障壁构件形成为沿着所述带凹部的侧壁的法线方向不产生倒扣的形状。由此,在障壁构件注射成型时,模具能沿着带凹部的侧壁的法线方向在上下拔出,能抑制模具的数量变多。
(8)也可以为,在(1)至(7)的任一个护线套单元中,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护线套侧分隔件,所述护线套侧分隔件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所述排水筒部重叠,所述护线套侧分隔件配置于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配置所述布线构件的空间、与所述排水筒部和所述主体部的连接部分之间。由此,即使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护线套的内部,也可利用护线套侧分隔件抑制灰尘等到达配置布线构件的空间。
(9)也可以为,在(1)至(8)的任一个护线套单元中,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引出口,所述引出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开口,使所述布线构件插通到所述护线套的外部。由此,与布线构件从护线套向第1方向延伸出的情况相比,能使在连接器装配有护线套的部分薄型化。
(10)另外,本公开的线束具备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布线构件、以及(1)至(9)的任一个护线套单元,所述护线套将所述连接器及所述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通过障壁构件将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从而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因为障壁构件是与护线套及连接器分体的构件,所以在护线套及连接器中不必进行结构的变更。由此,能抑制护线套及连接器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侵入。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护线套单元及线束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护线套单元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的线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护线套单元60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60的线束1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护线套单元60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60的线束10的仰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区域A的放大图。
<线束>
线束10具备连接器20、布线构件50以及护线套单元60。连接器20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分。布线构件50与连接器20中的端子40连接,从连接器20向外方延伸。护线套单元60具备护线套62和障壁构件80。护线套62将连接器20及布线构件50的一部分覆盖。障壁构件80装配于护线套62。在本例中,说明连接器20是插座20的例子。连接器20也可以不必是插座20,无论是搭载于车辆的什么样的连接器都可以。
具有插座20的线束10装入车辆。车辆是具备蓄电装置及电动机的电动车辆。车辆通过用蓄电装置的电力驱动电动机而行驶。车辆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电动机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车辆中的蓄电装置利用从外部的充电桩供给的电力充电。线束10中的插座20例如装配于插座装配部90,插座装配部90设置于车辆中的车身的外表面。图2中示出插座装配部90的一例。插座装配部90的例如构成车身的面板92的一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凹状。在插座装配部90中的底部的面板92形成有贯穿孔94。线束10的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92靠车辆内侧,另一部分贯穿贯穿孔94。
插座20构成为被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而与其电连接。外部充电连接器例如是从充电桩延伸的充电线缆的连接器。在插座20的正面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被插入外部充电连接器而与其电连接的部分。连接部分的一部分贯穿面板92的贯穿孔94。插座20中的壳体及端子40的正面侧部分作为连接部分使用。布线构件50从插座20延伸。布线构件50将来自充电桩的电力朝向车辆的蓄电装置输送。护线套62在比面板92靠车辆的内部空间中进行插座20及布线构件50的保护、插座20的止水等。在护线套62形成有连接口66、排水口68及引出口70。插座20中的连接部分通过连接口66向护线套62外延伸出。护线套62内的水通过排水口68向护线套62的外部排出。布线构件50通过引出口70向护线套62外延伸出。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插座20贯穿面板92的贯穿孔9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插座2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在X方向连接。Z方向例如是竖直方向。例如,在插座20设置于车辆的侧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例如,在插座20设置于车辆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的情况下,Y方向成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另外,在护线套62中,连接口66在X方向开口,引出口70在Y方向开口,排水口68在Z方向开口。关于不处于装配状态的构件,也使用与形成为装配状态的情况下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对应的方向进行说明。
<插座及布线构件>
在此,插座20具有上述连接部分和固定部28。固定部28是使用于向车辆固定的部分。在此,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插座20中的连接部分及固定部28。在插座20中,作为这样的多个部件具备第1构件22、第2构件32以及端子40。
第1构件22具有第1壳体部分23。第1壳体部分23贯穿贯穿孔94。第1壳体部分23的外形最好形成为与贯穿孔94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此,第1壳体部分23的外形及贯穿孔94的形状形成为圆形。在第1壳体部分23形成有将第1壳体部分23分别在X方向贯穿的第1腔25及第1脱水孔26。
第2构件32具有第2壳体部分33。在第2壳体部分33形成有将第2壳体部分33分别在X方向贯穿的第2腔35及第2脱水孔36。第1壳体部分23及第2壳体部分33在X方向连结。第2壳体部分33沿着X方向位于比第1壳体部分23靠车辆内侧。第1腔25及第2腔35在X方向连通而构成一个腔。在该腔内收纳端子40而构成连接部分。
端子40的一端部在外部充电连接器插入到插座20时与外部充电连接器中的端子电连接。端子40的另一端部与布线构件50电连接。在插座20中,端子40和布线构件50维持成连接状态。端子40和布线构件50的连接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压接、焊接等。在此,作为端子40,设置有电源线用的两个端子40A和信号线用的两个端子40B。当然,端子40的数量及用途不限于此。端子40的数量及用途能根据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数量及用途等适当设定。
第1脱水孔26及第2脱水孔36在X方向连通而构成一个脱水孔。脱水孔抑制在插座装配部90中的比面板92靠外侧的空间积存水。在插座装配部90中的比面板92靠外侧的空间积存的水通过脱水孔被引导到比面板92靠内侧的空间。在此,水通过脱水孔被引导到护线套62的内部。被引导到护线套62的内部的水通过护线套62中的排水口68排出到护线套62外。
第1构件22进一步具有固定部28。固定部28从第1壳体部分23的外表面(在此为位于比面板92靠车辆内部侧的部分的外表面)呈凸缘状突出。固定部28比面板92的贯穿孔94形成得大。固定部28和面板92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按如下固定。即,在固定部28形成有固定孔。在面板92中的贯穿孔94的周缘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双头螺栓。双头螺栓紧固于固定孔,从而固定部28和面板92被固定。由此,插座20装配于插座装配部90。
第2构件32进一步具有壳体侧分隔件37。壳体侧分隔件37形成为板状,从第2壳体部分33的后端面向X方向延伸。壳体侧分隔件37中的沿着X方向的末端部开口。壳体侧分隔件37具有将端子40A彼此分隔的两个第1分隔件38。壳体侧分隔件37进一步具有将脱水孔的开口和腔的开口分隔开的第2分隔件39。在各第1分隔件38的YZ平面中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从该开口引出布线构件50A中比与端子40A连接的部分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此,各第1分隔件38的开口在沿着Z方向的上方开口。不过,两个第1分隔件38的开口也可以在相互不同的朝向开口。第2分隔件39通过与一个第1分隔件38相连,从而在Y方向的一侧(在此为Y方向负侧)封闭。第2分隔件39与另一个第1分隔件38不相连,在Y方向的另一侧(在此为Y方向正侧)开口。在此,第2分隔件39的Y方向的开口的朝向和布线构件50的引出方向相同,但是也可以相反。
第1构件22是第1壳体部分23、固定部28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形品。第2构件32是第2壳体部分33及壳体侧分隔件37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形品。第1构件22及第2构件32分别利用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材料形成。第1构件22及第2构件32也可以分别利用树脂等材料通过模具一体形成。
在本例中,作为布线构件50,设置有作为电源线使用的多根(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两根)布线构件50A、和作为信号线使用的多根(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两根)布线构件50B。成为电源线的布线构件50A比成为信号线的布线构件50B粗。因此,成为电源线的布线构件50A比成为信号线的布线构件50B难弯曲。四根布线构件50各自是具有导体及包覆层的单线的包覆电线。四根布线构件50从护线套62的外部延伸到内部。成为电源线的布线构件50A的一端部与端子40A连接。成为信号线的布线构件50B的一端部与端子40B连接。四根布线构件50的另一端部向护线套62外延伸出,与各自的连接对方连接。作为连接对方,根据车辆的充电系统的规格而设定,例如可假设蓄电装置、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或者电子控制单元(ECU)等。
当然,布线构件50的数量及用途并不限定于此,能根据车辆的充电系统的规格适当设定。例如,作为布线构件50,可以使用多根单线被一个外皮覆盖的复合线缆,复合线缆也可以从护线套62的外部延伸到内部。另外,例如作为线束10中的布线构件50,也可以有不与外部充电连接器连接的布线构件。作为这样的布线构件50,例如也可以有与装入插座20的传感器等电气部件连接的布线构件。
<护线套>
除了图1至图6之外,还参照图7对护线套单元60中的护线套62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护线套62的立体图。
护线套62具备主体部63和凸缘部74。护线套62是主体部63和凸缘部74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形品。护线套62利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作为护线套62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弹性较高的EPDM(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等弹性体。护线套62也可以利用上述那样的具有弹性的材料通过模具一体形成。
主体部63覆盖插座20及布线构件50的一部分。在主体部63形成有连接口66、排水口68及引出口70。连接口66比排水口68及引出口70大。在排水口68设置有形成为筒状的排水筒部69。在排水筒部69的内部装配有障壁构件80。
在本公开中,将连接口66开口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第1方向与X方向平行。另外,将排水口68开口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将引出口70开口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如上所述,引出口70在Y方向开口,排水口68在Z方向开口。因此,在此第1方向、第2方向及第3方向相互正交。不过,第1方向、第2方向及第3方向也可以相互不正交。例如,第2方向也可以是与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本例中,主体部63具有第1部分64和第2部分65。另外,在本例中,与在排水口68设置排水筒部69同样,在连接口66及引出口70也分别设置有形成为筒状的连接筒部67及引出筒部71。
第1部分64是主要将插座20的连接部分覆盖的部分。第2部分65是主要将布线构件50中的比与端子40连接的部分靠另一端侧的部分、且在第2方向延伸的部分覆盖的部分。第1部分64及第2部分65分别为中空,第1构件22的内部空间和第2构件32的内部空间相连。第1部分64只要是能将插座20的连接部分覆盖的形状即可,最好是与插座20的连接部分相应的形状。第2部分65只要是能将布线构件50中在第2方向延伸的部分覆盖的形状即可。第2部分65的内部空间比多根布线构件50的外形的总和大。第2部分65能将多根布线构件50以彼此不会紧贴的方式收纳。在此,第1部分64形成圆形截面在第1方向连续的形状,第2部分65形成方形截面(在此为四方形截面)在第2方向连续的形状。
在第1部分64中的沿着X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连接口66。第1部分64中的沿着X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设置有连接口66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没有形成开口。在第1部分64中的沿着X方向的中间部且沿着Z方向为最下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水口68。另外,在第1部分64中的与设置有排水口68的部分不同的部分设置有第2部分65。第2部分65从与第1部分64相连的部分向Y方向延伸。在第2部分65中的沿着Y方向的末端部设置有引出口70。不过,也可以不在主体部63设置第2部分65。引出口70也可以形成于第1部分64。
连接筒部67形成为同样的截面形状在X方向连续的筒状。连接筒部67使连接口66在X方向延长。也可以在连接筒部67的内表面设置例如唇部。唇部以能与连接部分的外表面(在此为第1壳体部分23的外表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通过唇部按压到连接部分的外表面,从而连接口66中的插座20与护线套62之间止水。
排水筒部69形成为同样的截面形状在Z方向连续的筒状。排水筒部69使排水口68在Z方向延长。在此,排水口68及排水筒部69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排水口68及排水筒部69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等。
引出筒部71形成为同样的截面形状在Y方向连续的筒状。引出筒部71使引出口70在Y方向延长。也可以在引出筒部71的内表面设置有唇部。唇部以能与布线构件50接触的方式形成为环状。通过唇部按压到布线构件50的外表面,从而引出口70中的布线构件50与护线套62之间止水。
在本例中,引出筒部71(引出口70)形成有多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三个)。在三个引出筒部71中的两个引出筒部71A中将两根布线构件50A一根一根分开地插通。在三个引出筒部71中的一个引出筒部71B中集中地插通有两根布线构件50B。因为布线构件50A比布线构件50B难弯曲,所以引出筒部71A最好设置于使布线构件50A尽量不弯曲的位置。在此,布线构件50A从与端子40A连接的部分沿着第3方向向上方延伸。因此,两个引出筒部71A位于比引出筒部71B靠上方。
在主体部63设置有护线套侧分隔件72。护线套侧分隔件72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排水口68重叠。护线套侧分隔件72配置于在主体部63的内部配置布线构件50的空间、与排水筒部69和主体部63的连接部分之间。在此,第2分隔件39将配置布线构件50的空间和具有排水口68的空间分隔开。护线套侧分隔件72沿着Z方向配置于第2分隔件39与排水口68之间。护线套侧分隔件72从第1部分64中的与连接口6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内表面沿着X方向突出。护线套侧分隔件72具有分隔件主体72a和一对腿部72b。分隔件主体72a是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排水口68重叠的部分。分隔件主体72a沿着Z方向与排水口68空开间隔地设置。一对腿部72b是将分隔件主体72a与主体部63中的排水口68的周围部分连接的部分。一对腿部72b沿着Y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沿着Y方向在一对腿部72b之间设置有排水口68。分隔件主体72a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在沿着X方向的连接部分侧与排水口68不重叠。由此,水容易从插座20中的脱水孔的开口到达排水口68。不过,分隔件主体72a也可以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排水口68整体重叠。
壳体侧分隔件37中的第2分隔件39具有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沿着X方向在连接部分侧与排水口68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在没有护线套侧分隔件72的部分设置有壳体侧分隔件37中的第2分隔件39。由此,利用壳体侧分隔件37中的第2分隔件39能抑制灰尘等从没有护线套侧分隔件72的部分向布线构件50的配置空间侧侵入。第2分隔件39沿着X方向延伸到与分隔件主体72a重叠的部分。第2分隔件39沿着X方向与排水口68的整体重叠。第2分隔件39沿着X方向延伸到越过排水口68的前方。
凸缘部74设置于连接筒部67中的沿着X方向的末端部的周围。凸缘部74形成为遍及连接筒部67的侧面全周的环状。例如,作业者在进行将护线套62安装于插座20的作业、特别是在X方向使连接口66相对于插座20错开的作业时,能抓持凸缘部74进行作业。由此,能实现护线套62向插座20安装的作业的作业性提高。不过,也可以不设置凸缘部74。另外,凸缘部74即使不是遍及连接筒部67的侧面全周的环状也可以,也可以在连接筒部67的侧面局部地形成。
<障壁构件>
除了图1至图7之外,还参照图8至图10对障壁构件80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障壁构件80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障壁构件80的一侧视图。图10是示出障壁构件80的另一侧视图。
障壁构件80将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排水路在装配有障壁构件80的部分缩窄。排水路在能将护线套62的内部的水排出到护线套62的外部的范围内缩窄。障壁构件80在排水路中确保护线套62的内部的水排出到护线套62的外部所需要的路径,并且使护线套62的外部的灰尘等向护线套62的内部侵入的路径缩窄。在此,如图2所示,排水路在从Z方向观察时被障壁构件80完全封堵。
障壁构件80具有至少一个侧壁82和至少一个分隔件84。在此,障壁构件80进一步具有至少一个突起86。在本例中,说明了障壁构件80具有四个侧壁82、四个分隔件84以及六个突起86的例子。当然,侧壁82、分隔件84以及突起86的数量不必是这些数量,能适当设定。
侧壁82形成为沿着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延伸的板状。四个侧壁82设置成在从Z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在此为正方形)。也就是说,四个侧壁82绕沿着Z方向的轴相连,构成矩形筒状的一个框体81。框体81的外表面形成为与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同样的形状。框体81的内部成为主要的排水路。水在框体81的外表面与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之间不通过,或者即使通过,也比框体81的内部少。
分隔件84从侧壁82的内表面突出。分隔件84形成为在与Z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板状。分隔件84的厚度尺寸与侧壁82的厚度尺寸相同。分隔件84将框体81的内部空间局部封堵。分隔件84从四个侧壁82分别突出。分隔件84可视为从与沿着长边的一个缘部相连的侧壁82突出。具体而言,分隔件84A从侧壁82A突出,分隔件84B从侧壁82B突出,分隔件84C从侧壁82C突出,分隔件84D从侧壁82D突出。
在从Z方向观察时,各分隔件84的大小小于框体81的大小。在从Z方向观察时,各分隔件84的大小也可以与框体81的一半的大小相同或者比其大。在从Z方向观察时,各分隔件84的大小也可以小于框体81的一半的大小。在此,在从Z方向观察时,各分隔件84的大小与框体81的一半的大小相同。
在从Z方向观察时,各分隔件84的形状形成为诸如四个侧壁82形成的矩形与该矩形的一个边平行地被切断那样的形状。在此,四个侧壁82形成的矩形是正方形,因此分隔件84呈长方形。
一个长方形的分隔件84中的沿着长边的一对缘部及沿着短边的一对缘部中、沿着长边的一个缘部和沿着短边的一对缘部分别与侧壁82相连。分隔件84可视为从与沿着长边的一个缘部相连的侧壁82突出。
各分隔件84与至少两个侧壁84相连。分隔件84A与三个侧壁82A、82B、82D相连。同样,分隔件84C与三个侧壁82B、82C、82D相连。分隔件84B与两个侧壁82A、82B相连。分隔件84D与两个侧壁82C、82D相连。分隔件84也可以仅与一个侧壁84相连。
四个分隔件84在Z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在设置有四个分隔件84的四个位置上,排水路被封堵的区域相互不同。特别是,在此,四个分隔件84设置成螺旋状。也就是说,分隔件84从沿着Z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排列的顺序、和侧壁82绕沿着Z方向的轴排列的顺序一致。具体而言,侧壁82A-82D绕沿着Z方向的轴按该顺序连接。与侧壁82A-82D对应的分隔件84A-84D从沿着Z方向的正侧朝向负侧按该顺序设置。在从Z方向观察时,分隔件84A在框体81的内部将比框体81的中心靠YZ平面中的Y方向负侧的一半区域封堵。在从Z方向观察时,分隔件84B在框体81的内部将比框体81的中心靠YZ平面中的X方向正侧的一半区域封堵。在从Z方向观察时,分隔件84C在框体81的内部将比框体81的中心靠YZ平面中的Y方向正侧的一半区域封堵。在从Z方向观察时,分隔件84D在框体81的内部将比框体81的中心靠YZ平面中的X方向负侧的一半区域封堵。
分隔件84中的朝向护线套62的内部侧的第1面及朝向外部侧的第2面的两个面均是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分隔件84中的第1面也可以是随着从分隔件84的基端侧(与侧壁82相连侧)向末端侧去而向护线套62的外部侧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到达分隔件84的第1面的水容易沿着作为倾斜面的第1面被引导到护线套62的外部。
突起86设置于侧壁82的外表面。突起86钩挂于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突起86沿着Z方向越往排水筒部69的出口侧去,从侧壁82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尺寸越大。突起86形成为折回状。突起86在宽度方向以同样的横截面形状(在此为正交三角形)连续。突起86在侧壁82的宽度方向较长。沿着侧壁82的宽度方向的突起86的尺寸大于侧壁82的宽度尺寸的一半。沿着侧壁82的宽度方向的突起86的尺寸比对置的一对侧壁82的间隔稍小。
突起86分开地设置于障壁构件80的沿着Z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障壁构件80的沿着Z方向的一端侧,在除侧壁82C之外的三个侧壁82分别形成有突起86。在障壁构件80的沿着Z方向的另一端侧,在除侧壁82A之外的三个侧壁82分别形成有突起86。
障壁构件80压入装配到排水筒部69的内部。障壁构件80的外表面至少在具有突起86的部分比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大。框体81的外表面也可以比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大。在该情况下,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与框体81的外表面密合,障壁构件80更不易从排水筒部69脱落。
在四个侧壁82中的对置的一对侧壁82A、82C形成有凹部83。凹部83为了使模具在上下方向脱模而形成。侧壁82A、82C是带凹部的侧壁的一例。障壁构件80形成为沿着作为带凹部的侧壁的侧壁82A、82C的法线方向(Y方向)不产生倒扣(under cut)的形状。此外,障壁构件80形成为在X方向及Z方向产生倒扣的形状。在障壁构件80中,朝向Y方向正侧的面的全部出现于从Y方向正侧观察的侧视图(图9所示的侧视图)。在障壁构件80中,朝向Y方向负侧的面的全部出现于从Y方向负侧观察的侧视图(图10所示的侧视图)。
具体而言,在侧壁82A中,凹部83A设置于Z方向负侧。侧壁82A设置于障壁构件80的从沿着Z方向的中间部到正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在障壁构件80的从沿着Z方向的中间部到负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没有设置侧壁82A。在侧壁82C中,凹部83C设置于Z方向正侧。侧壁82C设置于障壁构件80的从沿着Z方向的中间部到负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在障壁构件80的从沿着Z方向的中间部到正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没有设置侧壁82C。
在从Y方向观察时,侧壁82A及侧壁82C相互不重叠。在从Y方向观察时,侧壁82A与形成于侧壁82C的凹部83C重叠。因此,如图9所示,在从Y方向正侧观察时,侧壁82A通过凹部83C露出。在从Y方向观察时,侧壁82C与形成于侧壁82A的凹部83A重叠。因此,如图10所示,在从Y方向负侧观察时,侧壁82C通过凹部83A露出。
侧壁82B沿着Z方向从障壁构件80的一端部连续到另一端部。侧壁82A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和侧壁82C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之和与侧壁82B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小。在此,在从Y方向观察时,侧壁82A及侧壁82C在Z方向相互分离。侧壁82A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及侧壁82C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之和小于侧壁82B的沿着Z方向的尺寸。
障壁构件80完全收纳于排水筒部69的内部。沿着Z方向的障壁构件80的尺寸小于沿着Z方向的排水筒部69的尺寸。由此,在障壁构件80装配于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状态下,障壁构件80不易从排水筒部69的端部的开口突出。不过,沿着Z方向的障壁构件80的尺寸也可以与沿着Z方向的排水筒部69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大。在障壁构件80装配于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状态下,障壁构件80也可以从排水筒部69的端部的开口突出。
障壁构件80是四个侧壁82、四个分隔件84以及六个突起86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形品。障壁构件80例如利用树脂形成。这样的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是比作为护线套62的材料的弹性体硬的材料。这样的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是PP(聚丙烯)等。障壁构件80也可以利用上述那样的树脂材料通过模具一体形成。例如,障壁构件80也可以是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品。
障壁构件80是与护线套62分体成形的构件。障壁构件80和护线套62是分体成形的构件是指:障壁构件80和护线套62是使用相互不同的模具成形的,在成形的状态下相互分离。障壁构件80及护线套62在分别成形后被装配。在此,障壁构件80及护线套62能在装配的状态下装卸。
<效果等>
根据如上构成的护线套单元60及具备该护线套单元60的线束10,通过障壁构件80将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从而在排水路中保持成能排出护线套62的内部的水的状态,并且能成为护线套62的外部的灰尘等难以侵入的状态。因为障壁构件80是与护线套62及连接器20分体成形的构件,所以在护线套62及连接器20中不必进行结构的变更。由此,能抑制护线套62及连接器20的结构复杂化,并且能抑制灰尘等从排水筒部69侵入。
另外,障壁构件80具有至少一个侧壁82和至少一个分隔件84。利用分隔件84,容易将排水筒部69的内部的排水路以内部的水能排出且外部的灰尘等难以侵入的方式封堵。另外,通过具有侧壁82,从而分隔件84相对于排水筒部69容易维持适当姿势。
另外,排水路在从Z方向观察时被障壁构件80完全封堵,因此灰尘等当在排水筒部69将要沿着X方向笔直地侵入时与障壁构件80接触。由此,灰尘等难以通过排水筒部69到达护线套62的内部。另外,多个分隔件84在Z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因此护线套62内部的水容易保持为能在分隔件84之间通过而排出到护线套62外部的状态。
另外,障壁构件80具有以从Z方向观看呈矩形的方式设置的四个侧壁82,分隔件84从四个侧壁82分别突出。由此,灰尘等通过排水筒部69到达护线套62的内部的路径变得更加复杂,灰尘等难以通过排水筒部69到达护线套62的内部。
另外,四个分隔件84设置成螺旋状。由此,为了灰尘等通过障壁构件80,需要灰尘等从沿着Z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呈螺旋状移动。由此,灰尘等难以通过障壁构件80。
另外,障壁构件80具有突起86,突起86设置于侧壁82的外表面,钩挂于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由此,障壁构件80难以从排水筒部69脱落。
另外,障壁构件80形成为沿着作为带凹部的侧壁的侧壁82A、82C的法线方向(Y方向)不产生倒扣的形状。由此,在障壁构件80注射成型时,模具能沿着Y方向在上下拔出,能抑制模具的数量变多。
另外,在主体部63的内部配置布线构件50的空间、与排水筒部69和主体部63的连接部分之间配置有护线套侧分隔件72。由此,即使灰尘等从排水筒部69侵入护线套62的内部,也可利用护线套侧分隔件72抑制灰尘等到达配置布线构件50的空间。
另外,在主体部63形成有引出口70,引出口70在与X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Y方向开口,使布线构件50插通到护线套62的外部。由此,与布线构件50从护线套62向X方向延伸出的情况相比,能使在连接器20装配有护线套62的部分薄型化。
[变形例]
在此之前假设障壁构件80具有至少一个侧壁82和至少一个分隔件84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障壁构件80也可以形成为仅具有一个分隔件84的形状。也就是说,障壁构件80也可以形成为平板状,且以表面的法线方向成为与Z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排水筒部69的内部。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障壁构件80具有多个分隔件84,且排水路在从Z方向观察时被障壁构件80完全封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排水路也可以在从Z方向观察时不被障壁构件80完全封堵。例如,也可以为,四个分隔件84各自的突出尺寸形成为比对置的一对侧壁82的间隔的一半小的尺寸,且在从Z方向观察时在四个分隔件84之间产生间隙。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障壁构件80具有以从Z方向观看呈矩形的方式设置的四个侧壁82,且从四个侧壁82分别突出分隔件84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障壁构件80中省略四个侧壁82中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侧壁82。另外,例如在障壁构件80具有四个侧壁82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四个侧壁82中存在分隔件84没有突出的侧壁82。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四个分隔件84设置成螺旋状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四个分隔件84也可以以螺旋状以外的方式设置。例如,从对置的一对侧壁82分别突出的两个分隔件84也可以沿着Z方向按顺序排列。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障壁构件80具有突起86,突起86设置于侧壁82的外表面,并钩挂于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在障壁构件80中省略突起86。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为,在障壁构件80压入到排水筒部69时,通过排水筒部69的内表面强烈按压侧壁82的外表面,从而障壁构件80保持于排水筒部69。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障壁构件80形成为沿着作为带凹部的侧壁的侧壁82A、82C的法线方向不产生倒扣的形状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障壁构件80也可以是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产生倒扣的形状。障壁构件80也可以使用三个以上模具注射成型。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在主体部63设置有在从Z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排水筒部69重叠的护线套侧分隔件72,且护线套侧分隔件72配置于在主体部63的内部配置布线构件50的空间、与排水筒部69和主体部63的连接部分之间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63中省略护线套侧分隔件72。
另外,在此之前假设在主体部63形成有引出口70,引出口70在与X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Y方向开口,使布线构件50插通到护线套62的外部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引出口70也可以与连接口66反向地在X方向开口。
[附记]
在上述例子中,假设在护线套62装配障壁构件8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在护线套62装配障壁构件80,而是在护线套62的排水筒部69直接设置分隔件84。也就是说,护线套也可以通过模具一体成形具有主体部63、排水筒部69以及分隔件84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
20插座(连接器)
22第1构件
23第1壳体部分
25第1腔
26第1脱水孔
28固定部
32第2构件
33第2壳体部分
35第2腔
36第2脱水孔
37壳体侧分隔件
38第1分隔件
39第2分隔件
40、40A、40B端子
50、50A、50B布线构件
60 护线套单元
62 护线套
63 主体部
64第1部分
65第2部分
66 连接口
67 连接筒部
68 排水口
69 排水筒部
70 引出口
71、71A、71B引出筒部
72 护线套侧分隔件
72a 分隔件主体
72b 腿部
74 凸缘部
80 障壁构件
81 框体
82、82A、82B、82C、82D侧壁
83、83A、83C凹部
84、84A、84B、84C、84D分隔件
86 突起
90 插座装配部
92 面板
94 贯穿孔

Claims (10)

1.一种护线套单元,具备:
护线套,将搭载于车辆的连接器及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和
障壁构件,与所述护线套分体成形,
所述护线套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连接器及所述布线构件覆盖;和排水筒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的水排出,
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在第1方向开口,在所述连接口插通所述连接器的连接部,
所述排水筒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
所述障壁构件装配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将所述排水筒部的内部的排水路局部封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障壁构件具有沿着所述排水筒部的内表面延伸的至少一个侧壁、和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突出的至少一个分隔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障壁构件具有多个所述分隔件,
所述多个分隔件在所述第2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
在设置有所述多个分隔件的多个位置上,所述排水路被封堵的区域相互不同,
所述排水路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时被所述障壁构件完全封堵。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障壁构件具有以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的方式设置的四个所述侧壁,
所述分隔件从所述四个侧壁分别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四个分隔件设置成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障壁构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外表面,钩挂于所述排水筒部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所述障壁构件是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品,
作为所述侧壁设置有带凹部的侧壁,所述带凹部的侧壁形成有用于使所述模具在上下方向脱模的凹部,
所述障壁构件形成为沿着所述带凹部的侧壁的法线方向不产生倒扣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护线套侧分隔件,所述护线套侧分隔件在从所述第2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与所述排水筒部重叠,
所述护线套侧分隔件配置于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配置所述布线构件的空间、与所述排水筒部和所述主体部的连接部分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单元,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引出口,所述引出口在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开口,使所述布线构件插通到所述护线套的外部。
10.一种线束,具备:
连接器;
布线构件,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以及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单元,
所述护线套将所述连接器及所述布线构件的一部分覆盖。
CN202280014014.1A 2021-03-15 2022-03-11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Pending CN1168684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1309A JP7435511B2 (ja) 2021-03-15 2021-03-15 グロメット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1-041309 2021-03-15
PCT/JP2022/010772 WO2022196545A1 (ja) 2021-03-15 2022-03-11 グロメット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8450A true CN116868450A (zh) 2023-10-10

Family

ID=8332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4014.1A Pending CN116868450A (zh) 2021-03-15 2022-03-11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3677A1 (zh)
JP (1) JP7435511B2 (zh)
CN (1) CN116868450A (zh)
WO (1) WO20221965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9422B2 (ja) * 1994-11-08 1999-08-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のハーネス固定構造
JP3319454B2 (ja) * 1999-12-14 2002-09-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ドア用グロメット
JP4218203B2 (ja) * 2000-10-11 2009-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の端子保護装置
KR20070088147A (ko) * 2006-02-24 2007-08-29 경신공업 주식회사 그로멧 설치 구조
JP2008029080A (ja) * 2006-07-19 2008-02-07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
US20080185061A1 (en) * 2007-02-01 2008-08-07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Rubber, two-shot over-mold drain grommet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5173489B2 (ja) * 2008-02-28 2013-04-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5312370B2 (ja) * 2010-02-23 2013-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5370778B2 (ja) * 2010-05-24 2013-12-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5601355B2 (ja) * 2012-08-01 2014-10-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2014053091A (ja) * 2012-09-05 2014-03-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動車両の充電用の受電側コネクタ
JP5987210B2 (ja) * 2012-11-28 2016-09-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収容チューブ保持部材
US9537252B2 (en) * 2013-03-19 2017-01-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JP2016201520A (ja) * 2015-04-14 2016-12-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の防水構造
US20200132290A1 (en) * 2017-06-19 2020-04-30 Signify Holding B.V. Low cost, compact, side entry cable sealing for ip66 led outdoor modules
JP6947104B2 (ja) * 2018-03-30 2021-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カ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JP6923500B2 (ja) * 2018-11-09 2021-08-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581978B2 (ja) * 2021-03-08 2024-1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7484775B2 (ja) * 2021-03-08 2024-05-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2022180897A (ja) * 2021-05-25 2022-12-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53677A1 (en) 2024-05-09
JP7435511B2 (ja) 2024-02-21
WO2022196545A1 (ja) 2022-09-22
JP2022141137A (ja)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3290B2 (en) Gas discharge structure for battery cover
EP2983260B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junction box
US9481329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JP5906537B2 (ja) 導電路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04288544A (ja) 機器のシールドケースへの電線接続構造
JP635814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の固定構造
CN105322377B (zh) 增压器电缆保持结构
CN104039600A (zh) 接线箱
KR101645114B1 (ko) 와이어 하네스
JP2025003590A (ja) 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2008029080A (ja) 電気接続箱
CN116868450A (zh) 护线套单元及线束
JP7484775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WO2023008041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US20240250471A1 (en) Connector
JP7185584B2 (ja) コネクタ取付構造
JP751721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19593B2 (ja) 止水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3729636B2 (ja) 電気機器の防水ケース
JP3666238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JP7078451B2 (ja) 導電路のパネル貫通接続部材、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方法
WO2024084942A1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