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5541A - 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 Google Patents
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05541A CN116805541A CN202310236260.8A CN202310236260A CN116805541A CN 116805541 A CN116805541 A CN 116805541A CN 202310236260 A CN202310236260 A CN 202310236260A CN 116805541 A CN116805541 A CN 1168055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eld
- twisted pair
- metal foil
- wire
- pair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840 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14 plastic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391 vi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C([H])[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54 vi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H01B11/1033—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composed of a wire-braided condu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H01B11/1008—Features relating to screening tape per 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6—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disturbances, e.g. screens
- H01B11/10—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 H01B11/1025—Scree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composed of a helicoidally wound tape-condu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08—Several wires or the like stranded in the form of a ro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2—Disposition of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噪声屏蔽性优异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一种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具有:双绞电线,将两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以及屏蔽部,覆盖所述双绞电线,所述绝缘电线具有导体和被覆所述导体的绝缘体,所述屏蔽部从靠近所述双绞电线的位置起依次具有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件以及第三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件具有呈螺旋状地缠绕于所述双绞电线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二屏蔽件具有编织导体,所述第三屏蔽件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与所述编织导体相接,所述编织导体与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相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信用屏蔽电线,其特征在于,具有:双绞线,将由导体和被覆该导体的外周的绝缘被覆构成的一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编织屏蔽部;以及膜状屏蔽部,具有金属膜,所述编织屏蔽部和所述膜状屏蔽部彼此层叠,直接被覆所述双绞线的外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58437号
近年来,针对汽车等中所使用的电缆,要求一种能进行高速通信、即能传输高频区域的信号的双绞电线。为了用于传输高频区域的信号,要求是一种具备高噪声屏蔽性的双绞电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声屏蔽性优异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本公开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具有:双绞电线,将两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以及屏蔽部,覆盖所述双绞电线,所述绝缘电线具有导体和被覆所述导体的绝缘体,所述屏蔽部从靠近所述双绞电线的位置起依次具有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件以及第三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件具有呈螺旋状地缠绕于所述双绞电线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二屏蔽件具有编织导体,所述第三屏蔽件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与所述编织导体相接,所述编织导体与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相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噪声屏蔽性优异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与长尺寸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视图。
图2是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在沿着树脂层与金属箔的层叠方向的面处的剖视图。
图3是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说明图。
图4是编织导体的说明图。
图5是纵包卷绕于第二屏蔽件之外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说明图。
图6A是实验例1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6B是实验例1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图7A是实验例2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7B是实验例2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图8A是实验例3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8B是实验例3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图9A是实验例4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9B是实验例4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图10A是实验例5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10B是实验例5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图11A是实验例6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的评价结果。
图11B是实验例6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的评价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100:双绞电线
11:绝缘电线
111:导体
111A:导体线材
112:绝缘体
12:压卷件
13:屏蔽部
131:第一屏蔽件
132:第二屏蔽件
133:第三屏蔽件
133A:端部
14:外皮
20: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
20A:第一面
20B:第二面
21:树脂层
21A:上表面
21B:下表面
22:金属箔
40:编织导体
41:金属线材
42:编织孔
43:单元(unit)
A:基准线
B:基准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对应的元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对其不重复进行相同的说明。
(1)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具有:双绞电线,将两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以及屏蔽部,覆盖所述双绞电线,所述绝缘电线具有导体和被覆所述导体的绝缘体,所述屏蔽部从靠近所述双绞电线的位置起依次具有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件以及第三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件具有呈螺旋状地缠绕于所述双绞电线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二屏蔽件具有编织导体,所述第三屏蔽件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所述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与所述编织导体相接,所述编织导体与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相接。
通过将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之外来形成第一屏蔽件,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能确保传输高频区域的信号的电线所要求的基本特性,如抑制插入损耗等。
并且,编织构造的机械强度优异,因此通过使第二屏蔽件具有编织导体,能在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噪声屏蔽性的同时还提高耐久性。
通过采用将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件以及第三屏蔽件组合而成的屏蔽部,能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电特性,能提高噪声屏蔽性。因此,能作为特别适合在高频区域的通信中使用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此外,通过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具有第三屏蔽件,即使在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噪声屏蔽性。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因此轻量且柔软,能易于操作。
(2)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被纵包。
通过将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设为纵包,能使流经第三屏蔽件的电流沿着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长尺寸方向流动,能特别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噪声屏蔽性。因此,即使在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提高噪声屏蔽性。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因此轻量且能易于操作。
(3)也可以是,所述编织导体的编织密度为40%以上。
通过将编织密度设为40%以上,能特别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噪声屏蔽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记为“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具体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与长尺寸方向垂直的面处的剖视图。在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Z轴是与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双绞电线100的长尺寸方向平行的轴,由X轴和Y轴形成的XY平面成为与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双绞电线100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后述的图3、图5中也同样如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具有:双绞电线100,将两根绝缘电线11绞合而成;以及屏蔽部13,覆盖双绞电线100。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所具有的各构件进行说明。
(1)双绞电线100
通过将两根绝缘电线11绞合,能形成双绞电线100。如图1所示,两根绝缘电线11分别具有导体111和被覆导体111之外的绝缘体112。
(1-1)绝缘电线
(1-1-1)导体
导体11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从铜合金、铜、镀锡软铜等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导体材料。作为铜,可以优选使用软铜。例如也可以是,为了调整导体111的伸长率等而实施了退火处理。
导体111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绞线。从提高绝缘电线11、包括绝缘电线11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弯曲性等观点出发,导体111优选为将多根导体线材111A绞合而成的绞线。
(1-1-2)绝缘体
绝缘体11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所要求的特性等来进行选择。
绝缘体112例如可以含有树脂,该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从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氟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等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树脂。上述树脂特别优选为聚丙烯。绝缘体112的树脂可以交联,也可以不交联。
绝缘体112除了含有上述树脂之外,还可以含有阻燃剂、阻燃助剂、抗氧化剂、润滑剂、着色剂、反射赋予剂、掩蔽剂、加工稳定剂、增塑剂等添加剂。
(1-2)双绞电线的绞合构造
双绞电线100可以通过将两根绝缘电线11绞合来形成。绞合时的绞合间距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绝缘电线11的外径等来设定。
例如,绞合间距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通过将双绞电线100的绞合间距设为30mm以下,能抑制双绞电线100的绞合构造发生松弛,能得到稳定的传输特性。
绞合间距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5mm以上。
双绞电线100的绞合间距优选设为绝缘电线11的外径的24倍以下,更优选设为16倍以下。
通过将双绞电线100的绞合间距设为绝缘电线11的外径的24倍以下,能抑制绞合构造发生松弛,能抑制因绞合构造发生松弛而导致特性阻抗上升等,能得到稳定的传输特性。
(2)屏蔽部
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可以具有覆盖双绞电线100的屏蔽部13。
屏蔽部13可以从靠近双绞电线100的位置起依次具有第一屏蔽件131、第二屏蔽件132以及第三屏蔽件133。
以下,对屏蔽部13所具有的第一屏蔽件131、第二屏蔽件132以及第三屏蔽件133进行说明。
(2-1)第一屏蔽件
第一屏蔽件131可以具有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100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
使用图2对可以用于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进行说明。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在沿着树脂层21与金属箔22的层叠方向的面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具有树脂层21与金属箔22层叠而成的构造。即,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具有配置有树脂层21以及在树脂层21的至少上表面21A配置有金属箔22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也可以在树脂层21的上表面21A和下表面21B双方配置金属箔22。
作为树脂层21所含有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树脂、聚丙烯(PP)等聚烯烃树脂、聚氯乙烯(PVC)等乙烯基树脂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树脂。也可以是,树脂层21不仅含有各种树脂,还含有添加剂等。
树脂层2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通过将树脂层21的厚度设为10μm以上,能提高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机械强度、操作性。
此外,树脂层21的厚度优选为500μm以下。通过将树脂层21的厚度设为500μm以下,能易于将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缠绕于双绞电线100周围,能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形状稳定。
金属箔2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从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金属材料。金属箔22既可以由单一金属种类的金属箔构成,也可以层叠两种以上的金属种类的金属箔。此外,也可以在不妨碍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与噪声屏蔽相关的特性的范围内,在金属箔的表面配置包含有机材料的保护膜等金属以外的材料。
金属箔2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μm以上且30μm以下。通过将金属箔22的厚度设为1μm以上,能特别提高噪声屏蔽性。此外,通过将金属箔22的厚度设为30μm以下,能提高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柔软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第一屏蔽件131中,优选的是,将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配置有金属箔22的面即第一面20A配置于外侧,即配置为与后述的第二屏蔽件132相对。
因此,在第一屏蔽件131中,可以将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配置有树脂层21的面即第二面20B配置为与双绞电线100相对。
也可以在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配置为与双绞电线100相对的面即第二面20B配置粘接层。通过配置粘接层,能将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粘接于双绞电线100,能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形状稳定。
如图3所示,作为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可以沿着双绞电线100的长尺寸方向缠绕为螺旋状,从而形成第一屏蔽件13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原本在双绞电线100的端部、该端部周边能看到的双绞电线100和压卷件12的剖面构造的记载。此外,为了使构件的配置清晰,示出了将第一屏蔽件131的一部分剥离从而压卷件12露出于侧面的状态。第一屏蔽件131配置于双绞电线100之外,可以配置为覆盖双绞电线100的外表面。在将后述的压卷件12配置于双绞电线100的外表面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一屏蔽件131配置为覆盖压卷件12的外表面。
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存在压卷件12的例子,但压卷件12可以省略。
在将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缠绕于双绞电线100时,为了能完全覆盖双绞电线100的外表面,优选的是,将沿着双绞电线100的长尺寸方向相邻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一部分重叠缠绕。
通过将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100来形成第一屏蔽件131,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能确保传输高频区域的信号的电线所要求的基本特性,如抑制插入损耗等。
(2-2)第二屏蔽件
第二屏蔽件132可以具有编织导体。
如图4所示,第二屏蔽件132所具有的编织导体40可以具有将金属线材41织入而成型为中空筒状的编织构造。编织构造的机械强度优异,因此通过使第二屏蔽件132具有编织导体,能在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噪声屏蔽性的同时还提高耐久性。
图4示出将成为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导体40的一部分放大而得到的图。如图4所示,编织导体40可以采用如下构造: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对作为多根金属线材41的单元43进行编织,在其交点具有编织孔42。有时会将编织导体40所具有的作为多根金属线材41的单元43的数量记为锭数(日文:打数)等,将该单元43所具有的金属线材41的根数记为股数(日文:持数)等。
在第二屏蔽件132所具有的编织导体40中使用的金属线材4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作为在它们的表面实施镀敷而得到的材料的镀锡软铜等。作为铜,可以优选使用软铜。
第二屏蔽件132所具有的编织导体40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但第二屏蔽件132所具有的编织导体40的编织密度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
编织密度是指金属线材41部分在编织导体40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的比例。因此,编织密度例如可以根据以下过程而计算出。
通过摄像机等拍摄部,以包括一边的长度为电线宽度的二分之一的正方形评价区域的方式对编织导体40进行拍摄。电线宽度是指双绞电线100的外径。对得到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计算出金属线材部分在评价区域中所占的面积(A)。于是,能根据面积(A)和评价区域的面积(B),通过以下算式(1)来计算出编织密度。
编织密度(%)=A÷B×100…(1)
通过将编织密度设为40%以上,能特别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噪声屏蔽性。
编织密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编织密度优选为95%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
通过将编织密度设为95%以下,能抑制制造第二屏蔽件132时的成本,能提高生产率。
(2-3)第三屏蔽件
第三屏蔽件133可以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
通过采用将第一屏蔽件131、第二屏蔽件132以及第三屏蔽件133组合而成的屏蔽部13,能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电特性,能提高噪声屏蔽性。因此,能作为特别适合在高频区域的通信中使用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
作为可以用于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可以使用与在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中进行了说明的构件相同构造的构件,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屏蔽件131所具有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和第三屏蔽件133所具有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具有第三屏蔽件133,即使在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密度低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噪声屏蔽性。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因此轻量且柔软,能易于操作。
优选的是,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无间隙地被覆第二屏蔽件132的外周,其卷绕方式没有特别限定。
优选的是,第三屏蔽件133所具有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例如被纵包,即配置为纵包状。纵包是指:如图5所示,第三屏蔽件133所具有的与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的长尺寸方向平行的端部133A配置为沿着双绞电线100的中心轴,并沿着双绞电线100的外周,以用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面包住的方式进行缠绕。在双绞电线100的外周,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缠绕,由此能无间隙地完全覆盖双绞电线100,具体而言能无间隙地完全覆盖第二屏蔽件132的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省略了原本在双绞电线100的端部、该端部周边能看到的双绞电线100、压卷件12、第一屏蔽件131、第二屏蔽件132的剖面构造的记载。此外,为了使构件的配置清晰,示出了将第三屏蔽件133的一部分剥离从而第二屏蔽件132露出于侧面的状态。
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存在压卷件12的例子,但压卷件12可以省略。
通过将第三屏蔽件133所具有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设为纵包,能使流经第三屏蔽件133的电流沿着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长尺寸方向流动,能特别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噪声屏蔽性。因此,即使在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密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提高噪声屏蔽性。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屏蔽件的编织密度低,因此轻量且能易于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与“针对第一屏蔽件131,将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设为纵包,针对第三屏蔽件133,将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设为螺旋卷绕”的情况相比,当“针对第一屏蔽件131,将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卷绕为螺旋状,针对第三屏蔽件133,将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设为纵包”时,插入损耗小。
因此,可以确认:从提高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电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将构成屏蔽部13的各层设为上述组合。
(2-4)其他
优选的是,屏蔽部13中的第一屏蔽件131所具有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与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导体相接。而且,优选的是,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导体与第三屏蔽件133所具有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相接。即,优选的是,第一屏蔽件131的金属箔、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导体以及第三屏蔽件133的金属箔电连接。通过如上所述地使第一屏蔽件131的金属箔、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导体以及第三屏蔽件133的金属箔电连接,能提高噪声屏蔽性。
(3)外皮
外皮14为任意构件,通过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具有外皮14,能物理保护屏蔽部13、双绞电线100。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用于汽车的情况下,要求保护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免受水的影响。并且,外皮14也起到防止因与水接触而给特性阻抗等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各种特性带来影响的效果。
外皮14可以包含绝缘材料。外皮14所含有的绝缘材料可以包含树脂,作为该树脂,可以列举从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等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树脂。此外,也可以是,外皮14不仅含有树脂,还适当含有阻燃剂等添加剂。
从减小外皮14的介电常数的观点出发,特别是从在车载环境等下,即使在暴露于高温时也会避免介电常数过度上升的观点出发,作为外皮14所含有的树脂,优选使用分子极性低的树脂。例如,在上述列举的树脂中,优选使用聚丙烯等作为非极性的树脂的聚烯烃。此外,外皮14既可以包含与绝缘电线11的绝缘体112相同种类的树脂,也可以包含与绝缘电线11的绝缘体112不同种类的树脂。从简化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整体的构成和制造工序的观点出发,由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较为优选。
外皮14的厚度考虑所要求的保护性能等适当确定即可。例如,从得到充分的保护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将外皮14的厚度设为0.2mm以上。另一方面,从避免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过度大径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将外皮14的厚度设为1.0mm以下。此外,从简化构成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外皮14由一层绝缘材料构成,但该外皮14也可以由多层构成。
从简化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构成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外皮14直接被覆内侧的屏蔽部13的外周,但也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由其他材料构成的层。例如,如上所述,在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第三屏蔽件133配置于屏蔽部13的外表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上设置粘接层来事先对外皮14和第三屏蔽件133进行粘接。通过设置上述粘接层,在将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端部的外皮14去除时,也能同时将第三屏蔽件133去除,从而作业性良好。
(4)压卷件
本实施方式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也可以具有覆盖双绞电线100的外表面的压卷件12。压卷件12可以通过将带体沿着双绞电线100的长尺寸方向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100的外周来形成。
通过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具有压卷件12,能使双绞电线100的形状、电特性稳定化。
压卷件1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从纸、无纺布、聚酯等树脂等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绝缘材料。
压卷件12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层。
也可以在压卷件12的与双绞电线100相对的面配置粘接层。通过配置粘接层,能将压卷件12粘接于双绞电线100,能使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的形状稳定。
[实施例]
以下,列举具体的实施例并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1)评价方法
对在以下各实验例中制作出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进行了Ssd12和Ssc12的测定。
Ssd12是差模噪声幅射特性。此外,Ssc12是共模噪声幅射特性。因此,在Ssd12、Ssc12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意味着噪声屏蔽性能优异。
将要测定Ssd12、Ssc12的作为测定对象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长度设为3m,通过网络分析器(Network analyzer)而进行了测定。
(2)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制作条件
以下,进行各实验例的条件、结果的说明。实验例2~实验例6是实施例,实验例1是比较例。
[实验例1]
除了屏蔽部13不具有第三屏蔽件133这一点之外,制作出具有图1所示的剖面构造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
(1)双绞电线100
以绞合间距为14mm的方式将两根绝缘电线11绞合,从而形成了双绞电线100。
如表1所示,双绞电线100中所使用的两根绝缘电线11分别具有:导体111,将七根作为未进行镀敷等被覆的裸软铜线的外径为0.16mm的导体线材111A绞合而成;以及聚丙烯制的绝缘体112,被覆导体111。
表1示出导体111和绝缘体112的外径。
按以下过程对导体111的外径进行了评价。在导体111的与长尺寸方向垂直的任一剖面内,沿着导体111的正交的两条直径,利用千分尺测定了外径。然后,将上述两处的测定值的平均值设为该导体111的外径。也同样对绝缘体112、导体线材111A、后述的第二屏蔽件中所使用的金属线材41、外皮14等的外径进行了测定。
(2)压卷件
将作为聚酯带的压卷件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100的外表面,从而形成了压卷件12。所使用的聚酯带的宽度、厚度如表1所示。
(3)屏蔽部
将具有第一屏蔽件131和第二屏蔽件132的屏蔽部13形成于双绞电线100和压卷件12之外。
(第一屏蔽件)
第一屏蔽件131通过如图3所示地将一张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呈螺旋状地缠绕于双绞电线100之外而形成。所使用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具有与图2所示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相同的剖面构造,树脂层21为聚酯制,金属箔22为铝箔。在表1中,将具有该形态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记为“贴有Al的聚酯带”。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宽度、厚度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以配置有树脂层21的面即第二面20B与双绞电线100相对的方式并且以配置有金属箔22的面即第一面20A与第二屏蔽件132相对的方式缠绕于双绞电线100。
(第二屏蔽件)
第二屏蔽件132具有使用图4而进行了说明的编织导体40。如表1所示,编织导体40具有将作为金属线材41的镀锡软铜线织入而成型为中空筒状的编织构造。金属线材的外径和编织构造的股数、锭数如表1所示。第二屏蔽件132配置为与第一屏蔽件131所具有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22接触。通过上述过程,对第二屏蔽件132的编织密度进行了评价,并示于表1的密度一栏。
(外皮)
在第二屏蔽件132之外配置有外皮14。如表1所示,外皮14使用以聚乙烯为基体的阻燃无卤树脂,其外径如表1所示。
对得到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进行了上述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图6A、图6B。图6A是与制作出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相关的评价结果,图6B是与制作出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相关的评价结果。图中一并示出基准线A、B。
[实验例2~实验例6]
如表1所示,除了屏蔽部13的构成不同这一点之外,以与实验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评价了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10。
关于屏蔽部13所具有的第二屏蔽件,将编织构造的股数、锭数设为表1所示的构成,将编织密度设为表1的“密度”一栏所示的值。
此外,屏蔽部13采用了还具有第三屏蔽件133的构成。第三屏蔽件133通过如图5所示地将一张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以纵包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屏蔽件132之外而形成。所使用的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具有与图2所示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相同的剖面构造,树脂层21为聚酯制,金属箔22为铝箔。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宽度、厚度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带金属箔的树脂带20以配置有金属箔22的面即第一面20A与第二屏蔽件132相对的方式并且以配置有树脂层21的面即第二面20B位于外侧的方式缠绕于双绞电线100。
将评价结果示于图7A~图11B。
图7A、图8A、图9A、图10A、图11A分别是与在实验例2~实验例6中制作出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d12相关的评价结果。由于测定值分布于图中的基准线A的下方,由此能确认噪声屏蔽性充分。
图7B、图8B、图9B、图10B、图11B分别是与在实验例2~实验例6中制作出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Ssc12相关的评价结果。由于测定值分布于图中的基准线B的下方,由此能确认噪声屏蔽性充分。
[表1]
若对作为实验例1的结果的图6A、图6B和作为实验例2的结果的图7A、图7B进行比较,则可以确认:与不具有第三屏蔽件的实验例1相比,具有第三屏蔽件的实验例2的测定值分布于远离基准线A、B的区域。即,可以确认:与不具有第三屏蔽件的实验例1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相比,具有第三屏蔽件的实验例2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的噪声屏蔽性优异。
此外,根据实验例3~实验例5的结果可以确认:通过配置第三屏蔽件,即使降低第二屏蔽件所具有的编织导体的编织密度,也能成为噪声屏蔽性优异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Claims (3)
1.一种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具有:
双绞电线,将两根绝缘电线绞合而成;以及
屏蔽部,覆盖所述双绞电线,
所述绝缘电线具有导体和被覆所述导体的绝缘体,
所述屏蔽部从靠近所述双绞电线的位置起依次具有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件以及第三屏蔽件,
所述第一屏蔽件具有呈螺旋状地缠绕于所述双绞电线之外的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
所述第二屏蔽件具有编织导体,
所述第三屏蔽件具有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
所述第一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与所述编织导体相接,所述编织导体与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的金属箔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其中,
所述第二带金属箔的树脂带被纵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其中,
所述编织导体的编织密度为40%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47126 | 2022-03-23 | ||
JP2022047126A JP2023141013A (ja) | 2022-03-23 | 2022-03-23 | シールド付き対撚り電線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05541A true CN116805541A (zh) | 2023-09-26 |
Family
ID=87930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36260.8A Pending CN116805541A (zh) | 2022-03-23 | 2023-03-13 | 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12860B2 (zh) |
JP (1) | JP2023141013A (zh) |
CN (1) | CN116805541A (zh) |
DE (1) | DE1020231067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3103716A1 (de) * | 2023-02-15 | 2024-08-22 | Bizlink Industry Germany Gmbh | Datenübertragungskabel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abgeschirmten Datenübertragungskabel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78179B2 (ja) * | 2001-07-25 | 2005-08-03 |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 2重横巻2心平行極細同軸ケーブル |
US7544894B2 (en) * | 2007-10-29 | 2009-06-09 | Jay Victor | Cable structure |
US8076580B2 (en) * | 2009-06-08 | 2011-12-13 | CareFusion 209, Inc. | Cable for enhancing biopotential measurement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WO2019058437A1 (ja) | 2017-09-19 | 2019-03-2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通信用シールド電線 |
-
2022
- 2022-03-23 JP JP2022047126A patent/JP2023141013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13 CN CN202310236260.8A patent/CN116805541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3-14 US US18/183,348 patent/US121128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3-03-17 DE DE102023106767.2A patent/DE102023106767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3106767A1 (de) | 2023-09-28 |
US12112860B2 (en) | 2024-10-08 |
JP2023141013A (ja) | 2023-10-05 |
US20230307156A1 (en) | 2023-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40058B2 (en) | Cable with braided shield | |
JP5351642B2 (ja) | ケーブル | |
KR101614579B1 (ko) | 다심 케이블 | |
JP2007311043A (ja) | 電気ケーブル | |
US20140027151A1 (en) | Shielded cable | |
US10269468B1 (en) | Cable with braided shield | |
JP2015185323A (ja) | プローブケーブ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 | |
US20190096546A1 (en) | 2-core shielded cable and wire harness | |
US20060011376A1 (en) | Multi-axial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able with multi-layered co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use | |
CN116805541A (zh) | 带屏蔽部的双绞电线 | |
EP2432090A1 (en) | Cable with a split tub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JP6774462B2 (ja) | 多芯通信ケーブル | |
CN112820468A (zh) | 辐射环境用低噪声高屏蔽fA级电流信号电缆及制造工艺 | |
JP2019067549A (ja) | 高周波通信用ケーブル | |
KR20220164689A (ko) | 동축 케이블 | |
US20250125545A1 (en) | Coaxial cable and multi-core cable | |
US20230411043A1 (en) | Duplex twisted shielded cable, and wire harness | |
JP2021028897A (ja) | 屈曲性に優れる細径同軸ケーブル | |
US20250125068A1 (en) | Multicore cable | |
US11837379B2 (en) |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 |
US20240079161A1 (en) | Two-core twisted shielded cable and wire harness | |
CN119833212A (zh) | 同轴电线、多芯电缆 | |
WO2022209876A1 (ja) | 同軸ケーブル | |
WO2016195018A1 (ja) | 多芯ケーブル | |
WO2011069139A2 (en) | Coaxial cable shield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