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7416A - 船舶 - Google Patents
船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67416A CN116767416A CN202310156023.0A CN202310156023A CN116767416A CN 116767416 A CN116767416 A CN 116767416A CN 202310156023 A CN202310156023 A CN 202310156023A CN 116767416 A CN116767416 A CN 1167674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ull
- bow
- ship
- deck
- ste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0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 B63B1/04—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single hull
- B63B1/06—Shape of fore pa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0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 B63B1/04—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single hull
- B63B1/08—Shape of aft pa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5/00—Superstructures, deckhouses, wheelhous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masts or spars, e.g. bowspr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63B3/38—K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63B3/48—De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02—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 B63B1/04—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deriving lift mainly from water displacement with single hull
- B63B1/06—Shape of fore part
- B63B2001/066—Substantially vertical 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5/00—Superstructures, deckhouses, wheelhous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masts or spars, e.g. bowsprits
- B63B2015/0008—Bowspr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充分确保船头部分的甲板面积的船舶。船舶(10)具备船体主体(11)和突出部(6)。船体主体(11)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51)。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的外周缘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离开艏柱(51)的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的船体主体的船舶。
背景技术
作为关联技术,已知由船体、螺旋桨、甲板以及操舵室等构成的船舶(小型船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关于关联技术所涉及的船舶,具备在由FRP形成的船体主体的上部设置有甲板的船体。在船体构成有由船外板(左右的船侧外板、后船侧外板以及船底外板)与甲板包围的水密空间。
关于关联技术所涉及的船舶,在船头部分,例如用于安装锚辊等的船艏斜桅设置于船体。船艏斜桅形成为如下形状:仅甲板处的船头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9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如上述关联技术那样设置有仅甲板处的船头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的船艏斜桅的情况下,从船艏斜桅观察时在左右方向的两侧不存在甲板,所以,船头部分的甲板面积有时不足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充分确保船头部分的甲板面积的船舶。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船舶具备船体主体和突出部。所述船体主体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船体主体的所述船头部分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缘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离开所述艏柱的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充分确保船头部分的甲板面积的船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甲板侧观察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底侧观察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概要右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概要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概要仰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概要主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的概要右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的概要俯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的概要仰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扎入水面的状态的概要右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分的概要右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区段分割的概要仰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头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6…突出部;10…船舶;11…船体主体;12…甲板;51…艏柱;61…(突出部的)外周缘;62…船艏斜桅;63…凹部;71…倾斜部;72…船体棱缘线;118…平板龙骨;122…立起部;D3…左右方向;W1…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W2…突出部从船体主体突出的突出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具体实现本发明的一例,其主旨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1]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1~图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船舶10为在海洋、湖泊或河流等水上航行(行驶)的移动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船舶10是主要在海洋中用于运动或娱乐等的小型船舶即“游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船舶10是根据人(操纵者)的操作(包括远程操作)而执行动作的结构,特别是能够供作为操纵者的人搭乘的载人型船舶。
船舶10具备船体1、推进装置2(参照图3)、舵装置3(参照图3)以及驾驶舱4。船舶10还具备:受理人(操纵者)的操作的操作装置、显示装置、各种传感器类(包括探测器)、各种仪表类、通信装置、控制装置、以及包括照明设备等的各种船内设备等。在此,在图3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推进装置2及舵装置3,在图3以外的附图中,省略推进装置2及舵装置3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船舶10的推进形式为推进装置2的动力源21(参照图3)搭载于船体1的中央附近的“船内机”,船舶10的船尾方式(船尾形式)为“托架式”(外螺旋桨/外舵方式)。作为船体1的尺寸,作为一例,假设总长为5m以上20m以下、且定员为10名以上且15名以下左右的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速长比为2.0以上5.0以下的半滑行型的船舶10。因而,船舶10虽达不到使得艇体(船体主体11)在水面滑行的程度,但是,以船体1的船头部分(船艏)侧抬起的姿势行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船舶10在水上停船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此外,以从就坐于船舶10的操纵席(驾驶舱4内)的人(操纵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而定义前后方向D2以及左右方向D3。即,船体1前进时船体1移动的方向、即从船体1的中心观察时船头侧(前部)设为前后方向D2的前方,船体1后退时船体1移动的方向、即从船体1的中心观察时船尾侧(后部)设为前后方向D2的后方。从船体1的中心观察时左舷侧设为左右方向D3的左侧,从船体1的中心观察时右舷侧设为左右方向D3的右侧。但是,上述方向并不旨在对船舶10的使用方向(使用时的方向)进行限定。
另外,本发明中所言的“平行”是指:除了一个平面上的二条直线无论延长至何处都不会相交的情况、即二者间的角度严格来说为0度(或180度)的情况以外,二者间的角度处于相对于0度而收敛于几度(例如小于10度)左右的误差范围的关系。同样地,本发明中所言的“正交”是指:除了二者间的角度严格来说以90度相交的情况以外,二者间的角度处于相对于90度而收敛于几度(例如小于10度)左右的误差范围的关系。
关于船体1以及驾驶舱4,作为一例,以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为主要材料而构成。因而,关于船体1以及驾驶舱4,在实现高强度且轻量的同时形状的自由度也提高,从而能够实现各种形状的船体1。
船体1具有船体主体11和甲板12。船体主体11构成艇体(船身)。船体主体11设定为左右方向D3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D1的尺寸(除驾驶舱4以外)、且前后方向D2的尺寸大于左右方向D3的尺寸,从而在前后方向D2上具有长度。船体主体11形成为上表面敞开的箱状,在其内部配置有推进装置2的动力源21等。
船体主体11具有一对船侧外板111、后船侧外板112以及船底外板113。一对船侧外板111配置成在左右方向D3上相互对置、且构成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两侧面(舷侧)。后船侧外板112构成船体主体11的后表面(艉板)。船底外板113构成船体主体11的下表面(船底)。上述一对船侧外板111、后船侧外板112以及船底外板113一体(无缝)地形成、且构成船体主体11的外部轮廓。
甲板12以将船体主体11的开口面(上表面)覆盖的方式与船体主体11结合。也就是说,甲板12是构成船体主体11的上表面、且假设有人搭乘于其上的甲板。在此,当将船体主体11在前后方向D2上分割成3部分、且从前方(船头)侧依次定义为船艏、船舯、船艉时,甲板12中的、位于船艏(船头侧)的部分设为“船艏甲板”,位于船艉(船尾侧)的部分设为“船艉甲板”。
在甲板12的前后方向D2的中央部(船舯)配置有驾驶舱4。在甲板12上的驾驶舱4的左右方向D3的两侧确保有侧方通路,人能够穿过侧方通路而在船艏甲板与船艉甲板之间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甲板12并非其整个区域都处于相同的高度,而是从船尾侧向船头侧逐渐升高,侧方通路以及船艏甲板具有阶梯(台阶)。此外,在甲板12中位于船头部分(船艏)的船艏甲板至侧方通路的阶梯,以沿着外周缘包围甲板12的方式设置有作为跌落防止栅栏的船艏轨道121。
在船体1形成有由构成船体主体11的外部轮廓的一对船侧外板111、后船侧外板112及船底外板113、以及甲板12(以及驾驶舱4)包围的水密空间。在水密空间的前后方向D2的中央部设置有机舱等。此外,在水密空间的机舱的前侧设置有船室等。
如图3所示,推进装置2具有动力源21、动力传递部22以及推进力产生部23。
动力源21例如包括通过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动力的发动机(内燃机)。作为一例,发动机是以轻油为燃料而驱动的柴油发动机等。动力传递部22将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至推进力产生部23。动力传递部22包括离合器、减速装置(船用齿轮)以及螺旋桨轴等。动力传递部22具有对从动力源21向推进力产生部23传递动力的传递状态、与不传递动力的切断状态进行切换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推进力产生部23包括螺旋桨,并且接受由动力源21产生的动力而使螺旋桨以旋转轴(螺旋桨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产生用于使船体1前进或后退的推进力。
根据操作装置的操作而对推进装置2进行控制。例如,当操作装置包括能够从中立位置向前进位置以及后退位置分别旋转(移动)的操作杆时,在操作杆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推进装置2不产生推进力,船体1的推进力为0(零)。在该情况下,为了使船体1前进,操纵者以使得操作杆从中立位置向前进位置侧旋转(移动)的方式对操作杆进行操作,为了使船体1后退,操纵者以使得操作杆从中立位置向后退位置侧旋转(移动)的方式对操作杆进行操作。而且,关于推进装置2,操作杆从中立位置向前进位置侧的操作量(旋转角度)越大,用于使船体1前进的推进力(螺旋桨的转速)越大。
如图3所示,舵装置3安装于船体1的船尾部分、且对船体1的行进方向进行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舵装置3配置于推进装置2的推进力产生部23的正后方。根据操作装置的操作而对舵装置3进行控制。例如,在操作装置包括舵轮的情况下,操纵者使舵轮旋转而使得舵装置3向右舵或左舵方向转舵。
驾驶舱4具备操纵席,并配置有操作装置、显示装置、各种仪表类以及通信装置等。驾驶舱4配置于机舱等的上方。驾驶舱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甲板12而出入。甲板12下的空间(船艏舱位)与驾驶舱4的内部空间连续。除了操纵席等以外,在驾驶舱4还配置有例如乘客用的座椅、桌子、水槽、厕所、淋浴间、冰箱、公用设施箱(utility box)以及储物柜(locker)等。此外,在驾驶舱4还配置有用于访问机舱的发动机室舱口等。
以下,对船体主体11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船体主体中的一对船侧外板111的前端(船头侧的端部)彼此相互结合而构成船头。另外,一对船侧外板111的后端(船尾侧的端部)彼此借助后船侧外板112相互结合、且与后船侧外板112一起构成船尾。也就是说,左舷侧的船侧外板111的后端与后船侧外板112的左端结合,右舷侧的船侧外板111的后端与后船侧外板112的右端结合。
此外,一对船侧外板111的下端以及后船侧外板112的下端与船底外板113结合。换言之,左舷侧的船侧外板111的下端与船底外板113的左右方向D3的左端结合,右舷侧的船侧外板111的下端与船底外板113的右端结合。而且,后船侧外板112的下端与船底外板113的后端结合。
一对船侧外板111具有随着从船头趋向船尾而在左右方向D3上相互分离的形状。也就是说,船体主体11具有随着从船头趋向船尾而使得左右方向D3的尺寸(船宽)逐渐扩大的形状。而且,一对船侧外板111在船体主体11的前后方向D2的中途部位处其间隔最大,该部位处的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与船宽一致。一对船侧外板111在比其间隔最大的部位更靠后侧的位置直到船尾(后船侧外板112)为止相互平行。另外,船体主体11还可以具有从船体主体11的前后方向D2的中途部位至船尾随着趋向船尾而左右方向D3的尺寸(船宽)逐渐变窄的形状。
此外,一对船侧外板111具有第1船体棱缘(knuckle)114以及第2船体棱缘115。第1船体棱缘114及第2船体棱缘115均从船头向船尾延伸、且以随着趋向船尾而位于下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2船体棱缘115位于比第1船体棱缘114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1船体棱缘114及第2船体棱缘115分别为沿着前后方向D2延长的阶梯、且均构成为越比该阶梯靠上侧越向左右方向D3的外侧突出。因而,在前后方向D2的同一位置观察时,一对船侧外板111的左右方向D3上的间隔以第1船体棱缘114的下侧部位为基准而在第1船体棱缘114的上侧部位增大1个级别、且在第2船体棱缘11的上侧部位又增大1个级别。上述第1船体棱缘114及第2船体棱缘115分别作为用于使水(浪)花降落的船体棱缘线(挡浪板)而发挥功能。
一对船侧外板111及后船侧外板112均比甲板12更向上方凸出。即,一对船侧外板111及后船侧外板112的上端部在侧视观察时从甲板12向上方突出,作为防止水(波)浸入甲板12的舷墙(防波壁)而发挥功能。浸入甲板12的水(海水)等从形成于舷墙的放水口向船外排出。在舷墙的外周面装配有作为缓冲件的舷缘件。
另外,船体主体11具有形成于一对船侧外板111分别与船底外板113结合的结合部的舭缘线116。舭缘线116与第1船体棱缘114及第2船体棱缘115同样地从船头向船尾延伸、且以随着趋向船尾而位于下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而且,舭缘线116为沿着前后方向D2延长的阶梯、且构成为越比该阶梯靠上侧越向左右方向D3的外侧突出。因而,在前后方向D2的同一位置观察时,一对船侧外板111的左右方向D3上的间隔比船底外板113的上端之间的间隔大1个级别。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船体棱缘114的后部(浸入水中的部分)沿着舭缘线116形成、且与舭缘线116一起构成双舭缘线(参照图3)。因而,如果将舭缘线116设为内舭缘线,则第1船体棱缘114的后部成为外舭缘线。
船体主体11具有:从船底外板113的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突出、且从船头向船尾延伸的鳍状的骨架117(鳍状龙骨)。骨架117从船底外板113的前端(船头侧的端部)设置至前后方向D2的中途部位。
船体主体11具有平板龙骨118,该平板龙骨118设置于船底外板113的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中的骨架117的后方、即船尾侧。平板龙骨118形成为在前后方向D2上与骨架117连续,骨架117的后端部的前后方向D2的位置与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一致(重叠)。平板龙骨118是形成为下表面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状(平坦部)的肋状部。动力传递部22的螺旋桨轴从平板龙骨118的后端向后方突出。
此外,船体主体11具有多个挡浪板1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船底外板113的左舷侧及右舷侧分别各设置有2个(合计4个)挡浪板119。各挡浪板119与第1船体棱缘114及第2船体棱缘115同样地从船头向船尾延伸、且以随着趋向船尾而位于下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船体主体11具有多个船身窗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船侧外板111分别各设置有3个(合计6个)船身窗120。3个船身窗120在前后方向D2上排列配置。
另外,船体主体11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51。一对船侧外板111在侧视观察时构成船头部分的艏柱51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前端在船头部分彼此结合的一对船侧外板111的边界的棱线设为艏柱51的至少一部分。艏柱51在侧视观察时以越靠近船尾侧越接近船底的方式相对于铅垂线倾斜。换言之,作为船体主体11的前端的艏柱51向斜下方倾斜。
在此,艏柱51包括上侧艏柱511和下侧艏柱512。上侧艏柱511为艏柱51中比舭缘线116更靠甲板12侧、即位于上方的部位,由一对船侧外板111构成。下侧艏柱512为艏柱51中比舭缘线116更靠船底侧、即位于下方的部位,由设置于船底外板113的骨架117构成。艏柱51以舭缘线116为边界而在上下方向D1上分为上侧艏柱511和下侧艏柱512。总之,骨架117构成艏柱51的至少一部分。
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船舶10在行驶时通过流经船底的水流的压力变化而产生升力。关于船舶10,船头侧以与升力相应的航行纵倾角而抬起。此时产生的升力在行驶速度超过规定值时与船体重量大致相等。因此,关于船舶10,若达到规定的行驶速度以上,则以船头(船艏)侧向水上抬起且利用船尾(船艉)侧的船底(下表面)在水面滑行那样的姿势而行驶。
另外,船体1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可以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在相当于甲板12的船头部分的船艏甲板适当配置有对锚卷轴进行收容的锚存藏部、以及锚存藏部舱口等。此外,在相当于甲板12的船尾部分的船艉甲板适当配置有鱼池、储物柜、(舵装置3以及螺旋桨等的)检查口等。
[2]船头部分的详细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7~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的船头部分(船艏)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设置于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前端)的艏柱51为相对于铅垂线(上下方向D1)的倾斜角度θ1小于45度的立式艏柱。特别地,在艏柱51中的比舭缘线116更靠甲板12的上侧艏柱511的位置以接近铅垂的角度而设置,相对于铅垂线(上下方向D1)的倾斜角度θ1设定为10度以下。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船体主体11的前端(船头部分)的艏柱51在侧视观察时以相对于水平面(或甲板12)接近垂直的姿势而设置。
在此,船舶10具备在侧视观察时从船体主体11的艏柱51(上侧艏柱511)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形式的突出部6。也就是说,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处的一对船侧外板111的上端部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与一对船侧外板111一体(无缝)地形成。这样,利用设置为从一对船侧外板111的上端部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6而在舷墙形成外飘(flare)。
突出部6与水平面平行地突出,构成船体主体11的上表面的甲板12延长至突出部6。由此,甲板12构成船体主体11的上表面,并且构成突出部6的上表面。关于突出部6,虽然其厚度(上下方向D1的尺寸)例如为几十cm左右,但是,具有足够的强度,人还能够搭乘于突出部6上的甲板12。如果在突出部6与水面之间未设置构造物,则突出部6的下表面与水面对置。
换言之,如图7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在假设使上侧艏柱511向甲板12侧延长的假想线L1的情况下,突出部6以及甲板12比该假想线L1与甲板12的交点P1更向前方突出。由此,甲板12中的相当于船头部分的船艏甲板以与突出部6相应的量扩大。假想线L1为假想的线而不具有实体。
然而,如图8及图9所示,突出部6的外周缘6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离开艏柱51的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图8及图9中,在作为突出部6的部分标注网格。也就是说,在俯视观察时,在以作为船体主体11的前端的艏柱51(上侧艏柱511)为基准点的情况下,突出部6的外周缘61形成为向该基准点的相反侧凸出的近似圆弧状。
换言之,如图8及图9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在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周围设定假想圆弧V1的情况下,突出部6的外周缘61形成为沿着假想圆弧V1的形状。假想圆弧V1为假想的圆弧而不具有实体。在此,假想圆弧V1并不局限于正圆的圆弧,也可以包括椭圆等非正圆的圆弧(在图8及图9的例子中为椭圆的圆弧)。
这样,突出部6具有如下形状:不仅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向外方(外侧)延长,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整体也向外方(外侧)延长。也就是说,关于突出部6,不仅船体主体1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船头部分的左右方向D3的整体都向前方突出。因而,与不具有突出部6的情况相比,在俯视观察时,船体1的船头部分增大一圈,能够大幅扩大甲板12(船艏甲板)。
总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具备船体主体11和突出部6。船体主体11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51。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的外周缘6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离开艏柱51的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充分确保船头部分的甲板12的面积的船舶10。因此,例如,当乘客在甲板12的船头部分钓鱼时等,能够使更多的乘客同时站立于甲板12,由此提高船舶10的便利性。此外,在船舶10行驶时,突出部6作为外飘发挥功能,从而能够抑制水(浪)花浸入甲板12上。另外,在船舶10航行时,突出部6受到来自下方的风压,从而能够对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浮力进行辅助,能够使得船舶10的滑行变得容易。而且,未扩大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左右方向D3的宽度,所以,还能够抑制船舶10行驶时船体主体11承受的水的阻力增加。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突出部6的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设置有船艏斜桅62。船艏斜桅62是用于安装(装配)锚辊等的部位。船艏斜桅62朝向前方及下方敞开,由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凹部构成。因而,突出部6的厚度(上下方向D1的尺寸)在船艏斜桅62处比船艏斜桅62以外的部位更小。在安装锚辊等的情况下,以使得突出部6在上下方向D1贯通的方式将突出部6的一部分(船艏斜桅62)切除,并且在由此生成的缺口部安装锚辊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包括船艏斜桅62。因而,无需在船体主体11另外安装船艏斜桅就能够将锚辊等安装于船体主体11。而且,在相对于船艏斜桅62的左右方向D3的两侧也存在突出部6,所以,能够使得甲板12(船艏甲板)扩展至船艏斜桅62的两侧。安装于船艏斜桅62的设备并不局限于锚辊。
另外,如图7及图10所示,艏柱51(上侧艏柱511)的上端借助凹部63而与突出部6连结。凹部63由在侧视观察时呈弯曲形状的曲面状凹部构成。总之,在艏柱51与突出部6的边界部位形成有在侧视观察时呈弯曲形状的凹部63。
通过设置这样的凹部63,在船舶10行驶时,突出部6容易作为外飘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水(浪)花浸入甲板12上。此外,因弯曲形状的凹部63而难以产生应力集中,例如,在船舶10航行时,即便突出部6受到来自下方的风压以及/或者水压,也难以产生突出部6的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突出部6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W1大于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突出的突出量W2。在此,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突出的突出量W2由突出部6从艏柱51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量、即从艏柱51至突出部6的前端的距离来表示。也就是说,突出部6遍及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总宽而设置,所以,突出部6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W1与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上的总宽大致相等。因而,突出部6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W1与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突出的突出量W2相比足够大。
由此,在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大部分设置有突出部6,在船舶10行驶时,突出部6容易作为外飘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水(浪)花浸入甲板12上。另外,在船舶10航行时,遍及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总宽而突出的突出部6有效地承受来自下方的风压,从而能够有效地对船体主体11的船头部分的浮力进行辅助。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突出部6,如图11所示,例如,在激浪中行驶时,能够期待船头部分扎入水面LV1时的浮力的增加。即,突出部6遍及船体主体11的左右方向D3的较大范围而设置,所以,在设置于船头部分的突出部6扎入水面LV1的情况下,与仅在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存在突出部的情况下,潜入水中的突出部6的体积增大。因此,作用于突出部6的浮力增大,从而船头部分容易浮起。
[3]船尾部分的详细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的船尾部分(船艉)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船底外板113的船尾部分形成有一对倾斜部71。一对倾斜部71配置于船底外板113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D3的两端部。一对倾斜部71分别为如图13所示那样以越靠后方越位于下方的方式使得船底的一部分相对于水平面而向斜前方倾斜的部位。在此,一对倾斜部71相对于推进力产生部23(参照图3)的螺旋桨以及舵装置3(参照图3)而位于左右方向D3的两侧。
总之,船体主体11还具有配置于船尾部分的船底、且朝向斜前方倾斜的倾斜部71。由此,能够抑制船舶10行驶时船头部分浮起。无需设置一对倾斜部71,例如,倾斜部71可以仅设置1个,倾斜部71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船体主体11的一对船侧外板111的船尾部分设置有船体棱缘线72。船体棱缘线72从船侧外板111的前后方向D2的中途部位向船尾延伸、且以随着趋向船尾而位于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而且,船体棱缘线72为沿着前后方向D2延长的阶梯、且构成为越比该阶梯靠上侧越向左右方向D3的外侧突出。因而,在前后方向D2的同一位置观察时,一对船侧外板111的左右方向D3上的间隔以船体棱缘线72的下侧部位为基准而在船体棱缘线72的上侧部位大1个级别。
总之,船体主体11还具有配置于船尾部分的舷侧、且沿着前后方向D2延伸的船体棱缘线72。由此,在船体主体11的船尾部分,也能够利用船体棱缘线72而使得水(浪)花降落,由此能够抑制船舶10行驶时水的攀升。
[4]其他细节部分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4及图1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的其他细节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中的引出框内示出从船底侧观察的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周围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船体主体11具有平板龙骨118。平板龙骨118从构成下侧艏柱512的骨架117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也就是说,在船底的左右方向D3的中央部,以在前后方向D2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作为鳍状龙骨的骨架117和平板龙骨118。在此,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以及骨架117的后端部)处于在前后方向D2上比较靠近船头的位置。
在此,如图14所示,从船体主体11的艉板部至使得上侧艏柱511向甲板12侧延长的假想线L1与甲板12的交点P1(参照图7)的前后方向D2(船头尾方向)的距离进行10等分而设定区段SS0~SS10。关于上述区段SS0~SS10,区段SS0设为船尾侧的端部(艉板部),区段SS10设为船头侧的端部(交点P1),从船尾侧开始依次计为SS1、SS2、…。在该情况下,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以及骨架117的后端部)位于区段SS6与区段SS7的中间位置(区段6.5)、或比该中间位置更靠船头侧的位置。
总之,船体主体11具有从艏柱5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平板龙骨118。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配置于船体主体11的区段6.5以上(区段6.5或比区段6.5更靠向船头侧)的位置。这样,通过使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的位置从一般的区段6(SS6)附近向船头侧偏移,能够较大地确保平板龙骨118。不仅能够较大地确保平板龙骨118的前后方向D2的尺寸,还能够较大地确保平板龙骨118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其结果,容易确保设置于平板龙骨118的声纳传感器的振子用的设置空间。更优选地,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设定于区段6.5以上且区段7(SS7)以下的范围。
另外,平板龙骨118具有如下形状:其后端部向船尾侧延伸设置以便在前后方向D2上具有足够的长度。特别地,关于平板龙骨118,从区段2(SS2)与区段3(SS3)之间的位置至船尾侧,一边趋向船尾侧逐渐减小从船底外板113突出的突出量一边向船尾侧延伸设置。换言之,平板龙骨118的后端部具有朝向斜下方倾斜的锥面(参照图3)。平板龙骨118的后端部向船尾侧延伸设置,从而容易抑制船体主体11行驶时的侧滑,有助于直行稳定性的提高。此外,关于船体主体11,还具有如下优点:能够使对推进装置2的动力源21以及动力传递部22等进行收容的空间以平板龙骨118的量而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船体1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总宽)与前后方向D2的尺寸(总长)的关系,总宽相对于总长的比率设定得较大。由此,能够期待船体1行驶时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甲板12在船头部分的外周部具有立起部122。立起部122设置于船头部分的甲板12、即构成突出部6的上表面的甲板12,并且构成为与立起部122以外的部位相比向上方突出。在此,立起部122以越接近甲板12的外周缘(突出部6的外周缘61)越位于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总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具备构成船体主体11以及突出部6的上表面的甲板12。甲板12沿着突出部6的外周缘61具有立起部122。根据该结构,例如,站立于突出部6上的甲板12的人在角色分配时等将脚搭于立起部122而容易在脚底用力。立起部122并不局限于设置于船头部分,还可以设置于例如船尾部分。
[5]变形例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而加以应用。
船舶10并不局限于游艇,也可以是包括货船及客船等在内的商船、包括拖船及救助船等在内的作业船、包括气象观测船及训练船等在内的特殊船、渔船及舰艇等。此外,船舶10并不局限于供操纵者搭乘的载人型船舶,也可以是能够由人(操纵者)进行远程操作或可自主航行的无人型船舶。
另外,动力源21并不局限于柴油发动机,例如,还可以包括汽油发动机或马达(电动机)等。此外,船舶10例如可以具备:如发动机以及马达等那样具有多种动力源21的混合动力式的推进装置2。在该情况下,动力传递部22将由多种动力源21产生的动力合成而传递至推进力产生部2。
另外,突出部6可以不是必须包括船艏斜桅62的结构,可以省略船艏斜桅62。还可以不是如下结构:在艏柱51与突出部6的边界部位必须形成有在侧视观察时呈弯曲形状的凹部63。此外,突出部6的左右方向D3的尺寸大于突出部6从船体主体11突出的突出量也不是船舶10中必须的结构。
另外,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并非必须配置于船体主体11的区段6.5以上的位置,平板龙骨118的前端部也可以配置于船体主体11的小于区段6.5的位置(船尾侧)。此外,船体主体11并非必须在船尾部分的船底具有倾斜部71,也可以适当省略倾斜部71。另外,船体主体11并非必须在船尾部分的舷侧具有船体棱缘线72,也可以适当省略船体棱缘线72。甲板12的立起部122也不是必须的结构,可以适当省略。
Claims (8)
1.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舶具备:
船体主体,其在船头部分具有艏柱;以及
突出部,其从所述船体主体的所述船头部分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
所述突出部的外周缘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向离开所述艏柱的方向凸出的弯曲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包括船艏斜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艏柱与所述突出部的边界部位形成有在侧视观察时呈弯曲形状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体主体还具有平板龙骨,该平板龙骨从所述艏柱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
所述平板龙骨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船体主体的区段6.5以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体主体还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配置于船尾部分的船底、且朝向斜前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体主体还具有船体棱缘线,该船体棱缘线配置于船尾部分的舷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船舶还具备甲板,该甲板构成所述船体主体以及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
所述甲板沿着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外周缘具有立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船体主体突出的突出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43094 | 2022-03-17 | ||
JP2022043094A JP7628517B2 (ja) | 2022-03-17 | 2022-03-17 | 船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67416A true CN116767416A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800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56023.0A Pending CN116767416A (zh) | 2022-03-17 | 2023-02-23 | 船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628517B2 (zh) |
KR (1) | KR20230136020A (zh) |
CN (1) | CN116767416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49988A (ja) | 2006-08-28 | 2008-03-06 | Techno Marine:Kk | 高速漁船 |
US20110168071A1 (en) | 2007-02-08 | 2011-07-14 | Baruh Bradford G | Syste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loc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foresail on a sailboat |
JP2015003656A (ja) | 2013-06-21 | 2015-01-08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船外機艇 |
ES2531096B1 (es) | 2013-09-09 | 2016-01-05 | Josep Mª QUER PUIGNAU | Proa de estructura atomizadora para embarcaciones |
JP2016159714A (ja) | 2015-02-27 | 2016-09-05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小型船舶 |
JP2022021515A (ja) | 2020-07-22 | 2022-02-03 | 三菱造船株式会社 | 双頭船 |
-
2022
- 2022-03-17 JP JP2022043094A patent/JP7628517B2/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11 KR KR1020230003924A patent/KR20230136020A/ko active Pending
- 2023-02-23 CN CN202310156023.0A patent/CN116767416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37083A (ja) | 2023-09-29 |
KR20230136020A (ko) | 2023-09-26 |
JP7628517B2 (ja) | 2025-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76534B2 (en) | Boat | |
US6883450B2 (en) | Boat hull design | |
EP2807078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derwater observation | |
US8051792B2 (en) | Boat body and boat including the same | |
JP3660683B2 (ja) | 水面航行器 | |
US8857364B2 (en) | Wakesurfing boat and hull for a wakesurfing boat | |
GB2309011A (en) | Monohull Water-borne Craft | |
US20140373769A1 (en) | Watercraft hull | |
US7434523B2 (en) | Speedboat hull design | |
CN106218807A (zh) | 多功能履带式高效水翼登陆艇及操作方法 | |
WO2008135807A1 (en) | Sail pleasure craft | |
US9701377B2 (en) | Semi submarine | |
US12024267B2 (en) | Watersports system and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dismantling | |
CN116767416A (zh) | 船舶 | |
US20240043093A1 (en) | Watercraft | |
JP6198232B1 (ja) | 船体形状と推進装置 | |
US5549066A (en) | Triangular boat hull apparatus | |
EP2193989A1 (en) | Vessel with hexagonal underwater section for propulsion of a barge | |
CN114132443A (zh) | 无人驾驶装备运输舰艇及其航行使用方式 | |
US3063068A (en) | Boat construction | |
RU2818372C1 (ru) | Быстроходное судно с импеллером для подвода сжатого воздуха под днище | |
US20240425151A1 (en) | Personal watercraft | |
JPS5943353B2 (ja) | 二軸型浅吃水船 | |
JPH08301185A (ja) | 水没型推進機関付き船舶 | |
JP3331585B2 (ja) | 不沈構造を有する高速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