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3882B -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63882B CN116763882B CN202310137072.XA CN202310137072A CN116763882B CN 116763882 B CN116763882 B CN 116763882B CN 202310137072 A CN202310137072 A CN 202310137072A CN 116763882 B CN116763882 B CN 1167638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plaster
- fire
- sanjiu
- 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三九贴由以下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0~20份、威灵仙10~20份、徐长卿20~30份、细辛10~15份、马勃9~15份、山慈菇5~10份、桑白皮20~30份,冰片1.5~2.5份、氮酮1.5~2.5份、雄黄1~1.5份、斑蝥1~1.5份,黄丹210份,麻油500份。本发明制备得到的三九贴具有温阳通络止痛、健脾降浊、祛寒除湿、扶正祛邪、疏经通络、逐瘀止痛、调畅气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浊阻滞、寒凝血瘀之痛证,还适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风湿免疫系统、儿科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以及机体的亚健康状态调理。本发明所制备的三九贴经过临床观察,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2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穴位贴敷治疗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频次最高,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外还包含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骨关节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等妇科疾病、银屑病、冻疮等皮肤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内科疾病,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三九贴是由多种辛温散寒功效中药材秘制而成的膏药贴,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治疗法。根据“天人相应”、“虚则补之”、“寒者温之”和“内病外治”的理论,在一年较为寒冷、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易患病的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通过人体对辛温散寒功效中药材药性的透皮吸收,不仅达到疏散风寒、温补肺肾、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止咳平喘、调和脏腑、强筋健体、改良体质、增强免疫力,且还能够对夏季三伏贴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更可通过经络传导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患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高尿酸血症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高尿酸可进一步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滑囊以及软骨等组织的沉积,刺激滑膜内皮细胞活化及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和渗出,尿酸盐结晶吞噬、诱发免疫反应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痛风结节破溃或感染的出现。西医治疗本病副作用大,病情易反复发作。痛风可归属于中医学“痹症、痛痹、历节风”等疾病的范畴,多指游走不定的肢体关节疼痛。肾主骨,肾对应时令为冬季,痛风性关节炎与肾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认为其病机在于机体禀赋不足、脾肾亏损以及气血亏虚,使得关节被风、寒、湿邪入侵而引起关节的红肿、疼痛及屈伸不利;或者因为脾运失司,痰浊凝滞在关节;或湿浊排泄减少,进而留滞于经脉。目前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很多,但效果不明显。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及寒凝血瘀之痛证的三九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九贴,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该三九贴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0~20份、威灵仙10~20份、徐长卿20~30份、细辛10~15份、马勃9~15份、山慈菇5~10份、桑白皮20~30份,冰片1.5~2.5份、氮酮(促透剂)1.5~2.5份、雄黄1~1.5份、斑蝥1~1.5份,黄丹210份,麻油500份。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三九贴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氮酮、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2~3天后一起移入锅中煎炸成药油;
3)离火下丹: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下丹时间需要5~10min。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停火搅动3~5min得到粗制膏药;
4)摊涂膏药:将粗制膏药冷却降温祛除火毒后,加热去除水分,再自然冷却至70~80℃时,加入冰片;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雄黄、斑蝥及氮酮,静置,冷却成型得到成品膏药,将成品膏药涂于布或纸上,得到目标三九贴。
所述三九贴的应用为在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寒凝血瘀之痛证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三九贴的另一应用为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或儿科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方中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桑白皮共同为君药。
方中白附子,辛、热、有毒。入心、脾、肾经。《本经》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本品辛温燥烈,性锐上行,功效:回阳救逆,益阳补火,温中散寒,止痛。
威灵仙又名灵仙、黑须公、铁扫帚、青龙须等,性温味辛,归膀胱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和消骨鲠之功效。威灵仙是一味传统的镇痛良药,其味辛散通,性急善走,能贯通五脏、十二经络,既能破血利水、通脉止痛,又能强健心阳、消痰平喘。明代医家王肯堂称其为“止痛之要药”。
徐长卿,味辛、温。入肝、胃经,走血分。《本草纲目》载:“主鬼物百精,蛊毒之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一名鬼督邮”。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活血祛瘀,利尿之功。现代药理:此药所含的牡丹酚,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有镇痛镇静、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净化血液,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提高机体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抗肿瘤、抗变态反应等多种作用。大量文献表明:徐长卿有抗过敏作用,在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等疾病方面有独特疗效。
桑白皮,首载于《本草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名医别录》补充“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的功用。桑白皮主要含Diels-Alder型加合物如桑皮酮、桑白皮素,黄酮衍生物如桑白皮总黄酮、桑根皮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桑白皮具有镇痛、消炎、镇咳、平喘、利尿、降血糖、降脂、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保肝、抗癌、延缓衰老、保护肾功能抗氧化、抗肿瘤、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免疫活性调节等药理作用。
在方药配伍方面,附子、徐长卿、桑白皮均能够抑制疼痛,三者相须为用,加大剂量则有麻醉作用,附子有毒,徐长卿无毒。徐长卿主要用于风湿痛、腰痛、对于心腹痛、痛经及跌打损伤疼痛也有明显的止痛功效。徐长卿注射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胃痛、腹痛及各种癌痛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臣药为细辛,本品性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神农本草经》)。“温腹内之阴寒,开胸中之结滞。温阴经,去内寒”,可祛风湿、除痹、止痛。本品作为引经药,根据《十二经》的记述进行分类,手少阴心经为黄连、细辛,根据《六经》的记述分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等。本品多用于痰饮咳喘、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证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除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镇痛、抗炎、止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抗病毒、抗菌、镇静、抗氧化、抗抑郁、降血压、抑制癌细胞等作用。
佐药包括马勃、山慈菇、冰片。
马勃,味辛,性平,质轻,入肺经,主治恶疮马疥(《本草经集注》)。有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之功用。外用起保护皮肤,修护屏障,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包括甾体类化合物、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脂肪酸及酯、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马勃具有抗肿瘤、保肝、止血、止咳、抗氧化、抑菌消炎、降血糖、促进细胞增殖等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山慈菇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瘤、抗氧化、神经保护、抗菌、抗痛风、降脂降糖、提高造血功能及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山慈菇还常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冰片味辛苦,性凉,(《本草经疏》),中医多取其醒脑开窍、清热止痛、防腐生肌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冰片具有多种药用功效。易透过血脑屏障,促进药物吸收作用,对抗循环系统缺血与损伤,具有抗菌、抗炎、镇痛作用,促进创伤愈合。佐以本品制本方温燥之性,利用其“芳香走窜、引经上行”、“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的特性促进药效透皮吸收,增强治疗效果。冰片是天然透皮促渗剂,以其促渗效果好、毒副作用和刺激性小、价格低廉和供应量大等优点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
氮酮,作为皮肤渗透常见基质,临床应用及广泛,研究表明,本品对亲脂性和亲水性药物具有良好的促渗效果。有实验研究发现:促透剂发挥作用后,离体皮肤电阻显著下降。氮酮的曲线呈稳定上升趋势,冰片加氮酮、薄荷醇加氮酮与单用氮酮的曲线趋势相似,表明氮酮的促透效果可维持较长时间,但起效较慢。氮酮单用或与薄荷醇、冰片联用都有较好的促透效果。
使药为药量最少的雄黄和斑蝥。
雄黄,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为纯阳之精,独入厥阴气分,开腠理、行血脉,可使毒邪得以速散。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载: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斑蝥,别名龙尾(《神农本草经》),斑猫、斑蚝、龙蚝、斑菌、腃发、晏青(《吴普本草》),螌蝥虫(《本草拾遗》),龙蚝(音刺)。《中国药典(2015版)》记载,斑蝥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其辛行温通,能入血分,具有破血,散结消癓,攻毒蚀疮的功效,有发泡效用。用于癓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斑蝥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抗炎、升高白细胞和促雌性激素样作用。
本发明所述三九贴的组方中,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桑白皮为君药,主要以祛风湿止痹痛为主治疗痹症疾病,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组方中必不可少的药物。细辛作为臣药,与君药附子配伍能够有效降低小鼠痛阈值,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此外,细辛辛温性最烈,发散力强,善走头面,散寒止痛,又为厥阴、少阴的引经药。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行十二经,既可祛在表之风,又能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可宣可导。两药合用,表里同治,两药相须为用,可增强祛风寒湿邪、通络止痛的效果。佐以马勃与山慈菇合用,一收一开,可宣散风热从皮毛而出。加之佐以冰片利用其“芳香走窜、引经上行”、“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的特性促进药效透皮吸收,增强治疗效果。使药为药量最少的雄黄和斑蝥。两药毒性较大,有破血逐瘀之力,借细辛之力使药力直达病所。综上所述,本方辛温燥热,如冬日烤火,祛寒化瘀止痛效佳。诸药合用,共凑活血通络、除湿止痛的功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三九贴组方以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桑白皮为君药,细辛为臣药,马勃、山慈菇、冰片为佐药,雄黄、斑蝥为使药,选用传统铅丹作为膏药基础,用高温炼油,掺入细药,油丹化合成膏,基质可融,基于上述药材及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三九贴具有温阳通络止痛、健脾降浊、祛寒除湿、扶正祛邪、逐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浊阻滞、寒凝血瘀之痛证,还适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风湿免疫系统、儿科系统疾病及调理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理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振奋机体的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寒除湿,平衡阴阳。
2、本发明制备的三九贴各药物剂量方面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具有应用安全、无毒副作用、使用便捷等优点,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本发明三九贴经过临床观察,对于痛风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22%。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九贴的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0~20份、威灵仙10~20份、徐长卿20~30份、细辛10~15份、马勃9~15份、山慈菇5~10份、桑白皮20~30份,冰片1.5~2.5份、氮酮1.5~2.5份、雄黄1~1.5份、斑蝥1~1.5份,黄丹210份,麻油500份。
所述三九贴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氮酮、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2~3天后一起移入锅中煎炸成药油;
3)离火下丹: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下丹时间需要5~10min。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停火搅动3~5min得到粗制膏药;
4)摊涂膏药:将粗制膏药冷却降温祛除火毒后,加热去除水分,再自然冷却至70~80℃时,加入冰片;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雄黄、斑蝥及氮酮,静置,冷却成型得到成品膏药,将成品膏药涂于布或纸上,得到目标三九贴。
步骤2)中,煎炸药油的方法如下:用文火按照“三上火、三下火”的经验操作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外表呈棕褐色时在金属筛内衬铜丝布过滤药渣。继续武火加热熬炼并不停地搅动,达到“滴水成珠”。
文火为80~120℃,武火为180~190℃。
步骤4)中,祛除火毒的方法如下:将容器盛装的粗制膏药放入有大量冷水的铁水桶中,使膏药冷却降温,凝成大块,日更换凉水1~2次,浸泡3~7d,火毒即可祛除。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三九贴在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寒凝血瘀之痛证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所述三九贴在制备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或儿科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实施例1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00g、威灵仙100g、徐长卿200g、细辛100g、马勃90g、山慈菇50g、桑白皮200g,冰片15g、氮酮15g、雄黄15g、斑蝥15g、黄丹2.1kg,麻油5kg。
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2天后一起移入锅中加热,煎炸药物时,用文火(根据《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定义文火为80~120℃),按照“三上火、三下火”的经验操作(以三次为度煎炸药油,浓缩药物,增加浓度)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外表呈棕褐色时在金属筛内衬铜丝布过滤药渣。继续武火加热熬炼并不停地搅动,使药油受热均匀,达到“滴水成珠”,即将炼油滴于水面上,油滴呈球形或半球形为准。
(3)离火下丹:离火下丹前,先将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称准分量,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下丹时间需要5~10min。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做老嫩实验(用汤勺取少许膏药入冷水中反复揉捏, 不粘手, 一拉有丝, 再拉就断, 手上无油, 贴在纸上纸背面不能滋油为老嫩合适;如果粘手, 太粘, 拔丝太长不易断为太嫩;揉捏费力,太硬,一拉即断为太老)后,停火搅动3~5min以祛除烟气。
(4)祛除火毒:容器盛装的粗制膏药放入有大量冷水的铁水桶中,使粗制膏药冷却降温,凝成大块,每日更换凉水2次,浸泡3d,火毒即可祛除。
(5)摊涂膏药:膏药祛火毒后,放入锅内用微火加热,使之溶化,去尽水分,待温度降至75℃时,加入冰片细粉;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雄黄、斑蝥细粉,再加入氮酮。静置,凝固后切割成数个1.2kg的小块,将成品膏药成品置于膏药布中央摊成圆形的膏药即可,每贴0.6g,密封3d即可。
实施例2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50g、威灵仙150g、徐长卿250g、细辛130g、马勃100g、山慈菇90g、桑白皮250g、冰片20g、氮酮20g、雄黄15g、斑蝥15g、黄丹2.1kg、麻油5kg。
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3天后一起移入锅中加热,煎炸药物时,用文火(根据《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定义文火为80~120℃),按照“三上火、三下火”的经验操作(以三次为度煎炸药油,浓缩药物,增加浓度)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外表呈棕褐色时在金属筛内衬铜丝布过滤药渣。继续武火加热熬炼并不停地搅动,使药油受热均匀,达到“滴水成珠”,即将炼油滴于水面上,油滴呈球形或半球形为准。
(3)离火下丹:离火下丹前,先将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称准分量,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下丹时间需要5~10min。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做老嫩实验(用汤勺取少许膏药入冷水中反复揉捏, 不粘手, 一拉有丝, 再拉就断, 手上无油, 贴在纸上纸背面不能滋油为老嫩合适;如果粘手, 太粘, 拔丝太长不易断为太嫩;揉捏费力,太硬,一拉即断为太老)后,停火搅动3~5min以祛除烟气。
(4)祛除火毒:容器盛装的粗制膏药放入有大量冷水的铁水桶中,使粗制膏药冷却降温,凝成大块,每日更换凉水1次,浸泡5d,火毒即可祛除。
(5)摊涂膏药:膏药祛火毒后,放入锅内用微火加热,使之溶化,去尽水分,待温度降至70℃时,加入冰片细粉;温度降至50℃时加入雄黄、斑蝥细粉,再加入氮酮。静置,凝固后切割成数个1.5kg的小块,将成品膏药成品置于膏药布中央摊成圆形的膏药即可,每贴0.6g,密封3d即可。
实施例3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200g、威灵仙200g、徐长卿300g、细辛150g、马勃120g、山慈菇100g、桑白皮300g,冰片25g、氮酮25g、雄黄15g、斑蝥15g、黄丹2.1kg、麻油5kg。
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2天后一起移入锅中加热,煎炸药物时,用文火(根据《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定义文火为80~120℃),按照“三上火、三下火”的经验操作(以三次为度煎炸药油,浓缩药物,增加浓度)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外表呈棕褐色时在金属筛内衬铜丝布过滤药渣。继续武火加热熬炼并不停地搅动,使药油受热均匀,达到“滴水成珠”,即将炼油滴于水面上,油滴呈球形或半球形为准。
(3)离火下丹:离火下丹前,先将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称准分量,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下丹时间需要5~10min。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做老嫩实验(用汤勺取少许膏药入冷水中反复揉捏, 不粘手, 一拉有丝, 再拉就断, 手上无油, 贴在纸上纸背面不能滋油为老嫩合适;如果粘手, 太粘, 拔丝太长不易断为太嫩;揉捏费力,太硬,一拉即断为太老)后,停火搅动3min以祛除烟气。
(4)祛除火毒:容器盛装的粗制膏药放入有大量冷水的铁水桶中,使粗制膏药冷却降温,凝成大块,每日更换凉水2次,浸泡7d,祛除火毒。
(5)摊涂膏药:膏药祛火毒后,放入锅内用微火加热,使之溶化,去尽水分,待温度降至80℃时,加入冰片细粉;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雄黄、斑蝥细粉,再加入氮酮。静置,凝固后切割成数个1.0kg的小块,将成品膏药成品置于膏药布中央摊成圆形的膏药即可,每贴0.6g,密封4d即可。
实施例4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200g、威灵仙250g、徐长卿300g、细辛100g、马勃90g、山慈菇80g、桑白皮250g,冰片20g、氮酮15g、雄黄10g、斑蝥12g、黄丹2.1kg、麻油5kg。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20g、威灵仙180g、徐长卿220g、细辛140g、马勃140g、山慈菇70g、桑白皮270g,冰片18g、氮酮18g、雄黄12g、斑蝥14g、黄丹2.1kg、麻油5kg。
实施例6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80g、威灵仙120g、徐长卿270g、细辛110g、马勃140g、山慈菇50g、桑白皮270g,冰片20g、氮酮15g、雄黄12g、斑蝥13g,黄丹2.1kg,麻油5kg。
实施例7
一种三九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200g、威灵仙200g、徐长卿300g、细辛150g、马勃120g、山慈菇100g、桑白皮300g,冰片20g、氮酮20g、雄黄15g、斑蝥15g、黄丹2.1kg、麻油5kg。
病例1 肾绞痛
患者赵某某,男,28岁。于2018年11月13日就诊。患者腰背部疼痛,牵引小腹,疼痛剧烈时可向会阴及大腿内侧放射,排尿无力,小便断续,点滴而下,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症状反复发作,至外科诊治(具体不详)后经介绍前来就诊。查:肾区叩击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断:腰痛病(肾气不足证),西医诊断:肾绞痛。
于每年的三九天进行贴敷实施例3制备的三九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亦可以伏前、伏后各加强1次,每伏贴3~6次,每伏中间间隔10天,3年为1个疗程。选择主穴:京门(双侧)、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三阴交(双侧)、髂前上棘与腹直肌外缘的连线交点(中输尿管压痛点,双侧),配穴:关元、命门。贴敷1年后,疼痛较前缓解,发作频率减少,连续贴敷3年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小便不畅症状基本消失,神疲乏力明显改善,精神恢复。
病例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患者李某某,女,62岁。于2019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双膝关节疼痛2年,加重伴活动不利1周。患者2年前因不慎感受寒湿之邪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以冷痛为主,遇寒加剧,得温痛减,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症状反复发作,未经系统诊治。1周前因再次感受寒邪后双膝关节疼痛加重,沉重感,伴有活动不利,纳眠可,二便调。查:双膝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关节畸形,双膝关节髌底、关节间隙局部压痛明显,关节屈伸可闻及弹响,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中医诊断:膝痹病(寒湿凝滞证),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于每年的三九天进行贴敷实施例4制备的三九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亦可以伏前、伏后各加强1次,每伏贴3~6次,每伏中间间隔10天,3年为1个疗程。选择主穴:梁丘(双侧)、犊鼻(双侧)、血海(双侧)、鹤顶(双侧)、太溪(双侧),配穴: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贴敷1年后,双膝关节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连续贴敷3年后,患者双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活动基本灵活,遇寒及天气变化双膝关节疼痛已无加重。
病例3 过敏性鼻炎
患者李某某,男,38岁。于2019年4月26日就诊。主诉:鼻塞、鼻痒、流清涕3月。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晨起出现鼻塞、鼻痒、流清涕,伴有喷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眠尚可,小便正常,大便质稀。查:面色萎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中医诊断:鼻鼽(脾气虚弱证),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于每年的三九天进行贴敷实施例3制备的三九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亦可以伏前、伏后各加强1次,每伏贴3~6次,每伏中间间隔10天,3年为1个疗程。选择主穴:大椎、中脘、肺俞(双侧)、风门(双侧)、脾俞(双侧)、身柱,配穴:足三里(双侧)、气海、关元俞(双侧)。贴敷1年后,鼻塞、鼻痒、流清涕症状有所改善,连续贴敷3年后,患者鼻塞、鼻痒、流清涕症状明显改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较前改善,精神恢复。
病例4 痛经
患者张某某,女,27岁。于2019年3月25日就诊。主诉:痛经2年,加重半年。患者自14岁初潮,即发痛经,平素嗜食冷饮,每逢月经来潮,小腹胀痛拒按,喜暖怕冷,月经周期为 28~35天,行经4~5天,量少色淡暗,有血块,行经不畅。近半年以来,因工作压力较大,诸症亦加重,行经小腹痛甚拒按,喜暖怕冷,纳少,大便质稀,痛剧时畏寒肢冷,不能工作,曾行妇科彩超检查未见异常。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脾胃虚寒夹瘀),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于每年的三九天进行贴敷实施例1制备的三九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亦可以伏前、伏后各加强1次,每伏贴3~6次,每伏中间间隔10天,3年为1个疗程。选择主穴:至阳、脾俞(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十七椎、次髎(双侧)、气海、关元、中极、子宫,配穴:血海(双侧)、三阴交(双侧)。贴敷1年后,患者痛经症状有所改善,血块较少,连续贴敷3年后,患者痛经症状明显改善,月经量有所增加,色鲜红,血块明显减少。
病例5 亚健康阳虚体质
患者赵某某,女,49岁。于2018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平素心慌,伴有心胸憋闷,肢冷畏寒,失眠多梦,每日需服用艾司唑仑片1~2片才能入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神不宁,腹中冷痛,腰酸背痛,纳少,二便调。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均于每年的三九天进行贴敷实施例3制备的三九贴。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亦可以伏前、伏后各加强1次,每伏贴3~6次,每伏中间间隔10天,3年为1个疗程。选穴:至阳、志室、肺俞(双侧)、大椎、心俞(双侧)、肾俞(双侧)、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贴敷1年后,患者心慌胸闷症状有所改善,睡眠改善,连续贴敷3年后,患者心慌胸闷症状明显改善,饮食较前改善,精神恢复,已无需服用艾司唑仑片可入睡。
下面介绍本发明三九贴临床药效试验情况。
病例资料
1.1病例选择
选取的180例患者均为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并符合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所选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符合选入标准的18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随机分为5组,4组为治疗组,1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6人。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的相关诊断标准:血尿酸升高或者正常;外周关节肿胀、疼痛或压痛的痛风疑似患者;在发作关节液、滑囊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超声检查关节肿胀患者有双轨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浊阻滞型的辨证标准: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纳入标准
(1)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符合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诊断标准者;(3)病程在半年以上及15年以下者;(4)年龄在30岁至65岁之间,男女性别不限。(5)患者无器质功能异常者。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仅针刺治疗,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五版)。
主穴:局部阿是穴;配穴:公孙 血海
跖趾关节配八风、内庭;踝关节配申脉、昆仑;指间关节配八邪、四缝;腕关节配阳池、腕骨;膝关节配膝眼、阳陵泉。
操作: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梁繁荣、王华著主编的《针灸学》(新世纪第五版)及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针刺深度及针刺方向,根据不同患者揣度针刺深度进行针刺操作。
②治疗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贴敷实施例1制备的三九贴。
③治疗组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贴敷实施例2制备的三九贴。
④治疗组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贴敷实施例3制备的三九贴。
⑤治疗组4: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贴敷实施例4制备的三九贴。
治疗疗程:患者的针刺操作遵循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针刺一个疗程。三九贴遵循在每一九的前两天连续贴敷2天,每天贴敷2次,贴敷穴位选取阿是穴为主,主要选取疼痛局部进行贴敷,每次选取8个穴位进行贴敷,针刺结束后1小时可进行贴敷,每次贴敷3~4小时,共贴敷12次。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关节活动正常,患处关节发热感、疼痛、肿胀等表现消失;
显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处关节发热感、疼痛、肿胀等表现消失;
有效:关节活动受限较轻,患处关节发热感、疼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患处关节发热感、疼痛、肿胀等症状无明显缓解。
总有效率=(治愈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临床结果
4.1 治疗组1
治疗组1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如表1-2所示,治疗组1的临床观察结果如表3所示。
表1 治疗组1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单位:岁)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557,P=0.3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2 治疗组1与对照组的患者病程(单位:年)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1.7,P=0.11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3 治疗组1与对照组的的治疗后疗效比较(单位:例)
注:经卡方检验,X2=6.470,P=0.039<0.05,有统计学意义。
4.2 治疗组2
治疗组2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如表4-5所示,治疗组2的临床观察结果如表6所示。
表4 治疗组2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单位:岁)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653,P=0.87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5 治疗组2与对照组的患者病程(单位:年)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52,P=0.91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6治疗组2与对照组的的治疗后疗效比较(单位:例)
注: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7.477,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
4.3 治疗组3
治疗组3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如表1-2所示,治疗组3的临床观察结果如表9所示。
表7 治疗组3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单位:岁)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618,P=0.5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8 治疗组3与对照组的患者病程(单位:年)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156,P=0.87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9 治疗组3与对照组的的治疗后疗效比较(单位:例)
注: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14.99,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
4.4治疗组4
治疗组4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如表10-11所示,治疗组4的临床观察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0 治疗组4与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单位:岁)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296,P=0.58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1 治疗组4与对照组的患者病程(单位:年)构成比较
注:两组年龄构成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t=0.685,P=0.9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2 治疗组4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疗效比较(单位:例)
注: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11.92,P=0.003<0.05,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三九贴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具有较优的治疗效果,尤以实施例3治疗总有效率最高,总有效率高达97.22%,高于其他实施例组及显著高于对照组。
Claims (7)
1.一种三九贴,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附子10~20份、威灵仙10~20份、徐长卿20~30份、细辛10~15份、马勃9~15份、山慈菇5~10份、桑白皮20~30份,冰片1.5~2.5份、氮酮1.5~2.5份、雄黄1~1.5份、斑蝥1~1.5份,黄丹210份,麻油500份。
2.权利要求1所述三九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实现:
1)备料: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粗料切片或段,冰片、氮酮、雄黄、斑蝥研磨成细粉过100目筛,黄丹烘干,再将其研细置于100目筛内过筛;
2)炸料炼油:将白附子、威灵仙、徐长卿、细辛、马勃、山慈菇、桑白皮在麻油中浸渍2~3天后一起移入锅中煎炸成药油;
3)离火下丹:待油温达320℃以上时将药油离火,在不低于270℃时采用撒布法加入黄丹,均匀地撒在高温药油中,并配合有规律的搅动,使油丹充分、均匀化合;
下丹时间需要5~10min;
当油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停火搅动3~5min得到粗制膏药;
4)摊涂膏药:将粗制膏药冷却降温祛除火毒后,加热去除水分,再自然冷却至70~80℃时,加入冰片;温度降至50℃左右时加入雄黄、斑蝥及氮酮,静置,冷却成型得到成品膏药,将成品膏药涂于布或纸上,得到目标三九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煎炸药油的方法如下:用文火按照“三上火、三下火”的经验操作用文火煎炸至药物外表呈棕褐色时在金属筛内衬铜丝布过滤药渣;
继续武火加热熬炼并不停地搅动,达到“滴水成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文火为80~120℃,武火为180~19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祛除火毒的方法如下:将容器盛装的粗制膏药放入有大量冷水的铁水桶中,使膏药冷却降温,凝成大块,日更换凉水1~2次,浸泡3~7d,火毒即可祛除。
6.权利要求1所述三九贴在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1所述三九贴在制备治疗寒凝血瘀之痛证药物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37072.XA CN116763882B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37072.XA CN116763882B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63882A CN116763882A (zh) | 2023-09-19 |
CN116763882B true CN116763882B (zh) | 2025-03-11 |
Family
ID=87995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37072.XA Active CN116763882B (zh) | 2023-02-17 | 2023-02-17 |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6388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5298A (zh) * | 2013-01-31 | 2013-04-24 | 冯莉萍 | 一种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中药 |
CN104435499A (zh) * | 2014-11-20 | 2015-03-25 | 仝二法 | 一种新型红膏药康复贴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21002A (zh) * | 2018-12-20 | 2019-05-31 | 徐芃芃 | 一种适用于癌性疼痛的中药贴剂 |
-
2023
- 2023-02-17 CN CN202310137072.XA patent/CN11676388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5298A (zh) * | 2013-01-31 | 2013-04-24 | 冯莉萍 | 一种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中药 |
CN104435499A (zh) * | 2014-11-20 | 2015-03-25 | 仝二法 | 一种新型红膏药康复贴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63882A (zh) | 2023-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51310B (zh) | 一种治疗筋膜炎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58658B (zh) | 活血止痛膏 | |
CN104523865B (zh) | 一种治疗乳腺疾病的药物 | |
CN104644943A (zh) | 中药组合物、含该组合物的药灸及制备方法 | |
CN104189871A (zh) |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酒 | |
CN109200144A (zh) |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和膏药 | |
CN104815295A (zh) |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制剂 | |
CN104258278B (zh) | 骨伤灵喷雾剂 | |
CN102145101A (zh) | 一种新型治疗风湿性腰腿疼的中药 | |
CN104288747A (zh) | 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制剂 | |
CN116763882B (zh) | 一种三九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6215051A (zh) | 一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中西复方药物及制备方法 | |
CN101569660B (zh) | 一种用于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195002B (zh) | 祛痛保健中药贴膏 | |
CN110496200A (zh) | 一种治疗肺结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3244363B (zh) | 一种骨科中药药饼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5025187B (zh) | 一种治疗腰痛的中药组合物、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2973899B (zh) | 一种治疗胆结石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1954043A (zh) |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05006A (zh) | 一种治疗骨髓炎症的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57792B (zh) | 用于治疗痹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45224A (zh) | 一种治疗肋软骨炎的中药制剂 | |
CN102772585B (zh) | 一种治疗阑尾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2178917B (zh) | 一种治疗气机乱窜的中药组合物 | |
CN113413432A (zh) | 一种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的内服中药方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