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4363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24363A CN116724363A CN202180089253.9A CN202180089253A CN116724363A CN 116724363 A CN116724363 A CN 116724363A CN 202180089253 A CN202180089253 A CN 202180089253A CN 116724363 A CN116724363 A CN 1167243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layer
- peripheral surface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 shielding member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9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24392 Lucia limba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162020 Mesorhizobium japonicum (strain LMG 29417 / CECT 9101 / MAFF 303099) adc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56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65 extrusio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10)具有:电线(20);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1),在内部收纳电线(20);以及电磁屏蔽构件(30),将从筒状构件(41)引出的电线(20)的外周包围。电磁屏蔽构件(30)具有与筒状构件(41)电连接的片状的金属层(35)。金属层(35)由与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线束,具备将多条电线一并电磁屏蔽的电磁屏蔽构件。作为这样的电磁屏蔽构件,已知以将多条电线一并包围的方式将金属箔卷成筒状的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线束中,电磁屏蔽构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由敛紧环固定于金属制的屏蔽壳。由此,电磁屏蔽构件通过屏蔽壳接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768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线束中,在电磁屏蔽构件和屏蔽壳由相互不同种的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水附着于电磁屏蔽构件和屏蔽壳的连接部而发生电腐蚀(电化学腐蚀)。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电磁屏蔽构件中的电腐蚀的发生的线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线束具有:电线;金属制的筒状构件,在内部收纳所述电线;以及电磁屏蔽构件,将从所述筒状构件引出的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电连接的片状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由与所述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线束,起到能抑制电磁屏蔽构件中的电腐蚀的发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横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示出变形例的线束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线束具有:电线;金属制的筒状构件,在内部收纳所述电线;以及电磁屏蔽构件,将从所述筒状构件引出的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电连接的片状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由与所述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
根据该结构,电磁屏蔽构件具有的片状的金属层由与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因此,即使是水附着于金属层和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也能抑制在电磁屏蔽构件及筒状构件发生电腐蚀。由此,能抑制电磁屏蔽构件与筒状构件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降低。在此,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同种金属,是指离子化倾向实质上相同的金属。所谓离子化倾向实质上相同,包括离子化倾向相同的情况不必说,也包括如下情况:即使是不同的情况,但因为离子化倾向接近,所以视为大致相同的情况。
[2]优选的是,所述金属层具有朝向所述电线的内周面、和与所述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面,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外周面的第1树脂层,所述第1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高的辐射率。根据该结构,即使是金属层的辐射率低的情况,该金属层的外周面也被具有高辐射率的第1树脂层包覆。因此,与不具有第1树脂层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基于辐射的热辐射。由此,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中的散热性。进而能提高线束的散热性。
[3]优选的是,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内周面的第2树脂层,所述第2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高的辐射率。根据该结构,即使是金属层的辐射率低的情况,该金属层的内周面也被具有高辐射率的第2树脂层包覆。因此,与不具有第2树脂层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基于辐射的热辐射。由此,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中的散热性,能提高线束中的散热性。
[4]优选的是,所述第1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低的杨氏模量,所述第2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低的杨氏模量。根据该结构,在金属层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分别形成杨氏模量比该金属层低的第1树脂层及第2树脂层。因此,与仅有金属层的单层结构相比,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的柔软性及伸长性。由此,例如在电线的弯曲部,电磁屏蔽构件容易追随该弯曲部的弯曲形状,能抑制金属层破裂。
[5]优选的是,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面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内周面从所述第2树脂层露出,与所述筒状构件的所述外周面直接接触。根据该结构,在电磁屏蔽构件中的与筒状构件的外周面连接的连接部分,从第2树脂层露出的金属层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的外周面直接接触。因此,即使是在金属层的内周面形成有第2树脂层的情况,也能将金属层和筒状构件适当地电连接。
[6]优选的是,进一步具有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以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筒状构件接触的状态将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筒状构件。根据该结构,电磁屏蔽构件以金属层与筒状构件接触的状态由固定构件固定于筒状构件。由此,能稳定地维持电磁屏蔽构件和筒状构件的电导通。
[7]优选的是,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形成为将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包围的筒状,所述固定构件是将所述电磁屏蔽构件从外侧朝向所述筒状构件紧固的敛紧环。根据该结构,通过电磁屏蔽构件被敛紧环从外侧朝向筒状构件紧固,从而电磁屏蔽构件固定于筒状构件。由此,能稳定地维持电磁屏蔽构件和筒状构件的电导通。
[8]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构件由与所述金属层及所述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根据该结构,电磁屏蔽构件的金属层、筒状构件以及固定构件全都由同种的金属形成。因此,即使是水附着于金属层和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及电磁屏蔽构件和固定构件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也能抑制各构件间的电腐蚀的发生。由此,也能将金属层和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的结构设为不设置将该连接部分覆盖的橡胶制防水盖等的不防水结构。
[9]优选的是,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形成为具有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面的片状,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的第1端部、和在所述第1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所述电磁屏蔽构件通过使所述第2端部与所述第1端部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为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筒状。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2端部与片状的电磁屏蔽构件的第1端部相互重叠,从而电磁屏蔽构件形成为将电线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筒状。因此,针对电线能容易地后安装电磁屏蔽构件。由此,能提高线束的组装作业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线束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线束10的整体结构)
图1所示的线束10将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电气设备11、12电连接。电气设备11、12设置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车辆V。作为电气设备11、12,例如能列举电池、逆变器、电动机、空气调节装置、汽车用方向指示灯装置、气囊装置等。
如图1及图2所示,线束10具有一条或者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条)电线20、对多条电线20进行电磁屏蔽的电磁屏蔽构件30、以及安装于电线20的两端部的一对连接器40。如图2所示,连接器40具有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1。
如图1所示,各电线20的一端部经由一方连接器40与电气设备11连接,各电线20的另一端部经由另一方连接器40与电气设备12连接。各电线20例如弯曲形成为二维状或者三维状。
(电线20的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各电线20具有芯线21和将芯线2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22,芯线21具有导电性。各电线20是自身不具有屏蔽结构的非屏蔽电线。各电线20例如是能与高电压·大电流对应的高压电线。
芯线21形成为细长状。作为芯线21,例如能使用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线、由内部呈实心结构的柱状的一根金属棒构成的柱状导体、内部呈中空结构的筒状导体等。另外,作为芯线21,也可以将绞线、柱状导体、筒状导体组合使用。作为芯线21的材料,例如能使用纯铜、铜合金、纯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
芯线21的横截面形状、即通过与芯线2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将芯线21截断的截面形状能形成为任意形状。芯线21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圆形。
绝缘包覆部22例如将各芯线21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绝缘包覆部22的外周面例如形成为与芯线21的外周面对应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部22形成为内周及外周的截面形状是圆形的圆筒状。绝缘包覆部22例如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绝缘包覆部22例如能通过针对芯线21的挤压成形(挤压包覆)而形成。
如图2所示,各电线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器40的筒状构件41。即,在筒状构件41的内部收纳有各电线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在筒状构件41的内部仅插入电线20及电磁屏蔽构件30中的电线20。并且,各电线20从筒状构件41引出。
(电磁屏蔽构件30的结构)
电磁屏蔽构件30在整体上形成为细长的筒状。电磁屏蔽构件30以将从筒状构件41引出的电线20的外周包围的方式形成。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以将多条电线20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
如图4所示,电磁屏蔽构件30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片状。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形成为沿着电线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片状。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具有沿着电线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面31。电磁屏蔽构件30具有在与电线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延伸的宽度。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通过将具有可挠性的片材在电线20的周向卷绕而形成为筒状。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具有与电线2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即电磁屏蔽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32、和在第1方向上与端部3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33。如图3所示,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通过使端部32和端部33在电线20的径向相互重叠而形成为筒状。例如,电磁屏蔽构件30通过使端部33与端部32的外周面相互重叠而形成为筒状。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尺寸例如通过调整端部32和端部33的重叠宽度,从而能调整成与多条电线20的外周尺寸相应的尺寸。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具有能从筒状态返回片状态的弹性,在筒状态下,电磁屏蔽构件30能将多条电线20的外周包围,在片状态下,电磁屏蔽构件30不将多条电线20的外周包围。
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具有金属层35、树脂层36、以及将那些金属层35和树脂层36粘接的粘接层37。即,电磁屏蔽构件30具有金属层35、粘接层37以及树脂层36按顺序层积的层积结构。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以金属层35朝向电线20的方式配置。即,电磁屏蔽构件30以在呈筒状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径向内侧配置金属层35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电磁屏蔽构件30以在呈筒状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径向外侧配置树脂层36的方式形成。在以下说明中,便利起见,将构成电磁屏蔽构件30的各构件的端面中的朝向电线20侧的端面称为“内周面”,将与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称为“外周面”。
金属层35形成为片状。金属层35具有电磁屏蔽功能。作为金属层35,例如能使用金属箔或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片材。作为金属层35的材料,例如能使用纯铜、铜合金、纯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本实施方式的金属层35是由纯铝构成的金属箔。
粘接层37与金属层35粘接,并且与树脂层36粘接。粘接层37与金属层35的外周面粘接,并且与树脂层36的内周面粘接。粘接层37以将金属层35的外周面覆盖的方式形成。粘接层37例如以将金属层35的外周面整个面覆盖的方式形成。作为粘接层37,例如能使用环氧树脂系、聚氨酯系、丙烯酸树脂系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层37,例如也能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导电性粘接剂。
树脂层36形成为片状。树脂层36以将粘接层37的外周面覆盖的方式形成。树脂层36例如以将粘接层37的外周面整个面覆盖的方式形成。树脂层36的大小例如与金属层35的大小一致地形成。作为树脂层36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辐射率比金属层35高的树脂材料。树脂层36的辐射率例如能设定为0.7以上。另外,作为树脂层36的材料,例如能使用杨氏模量比金属层35低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层36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或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层36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等合成树脂。
在此,构成金属层35的金属(例如铝)通常在热导率的方面优异,但是在辐射率(放射率)的方面多数情况不优异。例如,铝的辐射率是0.1以下。因此,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粘接具有比其外周面高的辐射率的树脂层36。由此,与不形成树脂层36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基于辐射的热辐射。
此时,根据维恩位移定律,从物体通过热辐射而释放的光的波长的峰值与物体的温度成反比。另外,已知有如下材料:即使材料相同,辐射率也能根据物体的温度(光的波长)取不同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线束10搭载于车辆V(参照图1),所以作为树脂层36,优选相对于在车辆的使用环境中产生的高温带的峰值波长具有高辐射率。
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端部32、33的重叠部分,例如端部33中的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端部32中的树脂层36的外周面接触。在这些端部32、33的重叠部分,端部32中的金属层35和端部33中的金属层35在电线20的径向重叠地配置,因此金属层35双层重叠地卷绕。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不具有粘接面或者粘贴面。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及树脂层36的外周面没有形成粘接面或者粘贴面。电磁屏蔽构件30例如通过被缠绕未图示的捆束构件而维持筒状态。作为捆束构件,例如能使用胶带构件、捆束带。捆束构件例如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
(线束10的端部结构)
如图2所示,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连接。即,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是与筒状构件41连接的连接部分。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电磁屏蔽构件30与筒状构件41电连接。此外,省略图示,但是电磁屏蔽构件30通过筒状构件41与车身面板等接地。
线束10例如具有敛紧环50,敛紧环50以金属层35与筒状构件41接触的状态将电磁屏蔽构件30固定于筒状构件41。敛紧环50安装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敛紧环50呈沿着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的筒状。例如,筒状构件41形成为圆筒状,敛紧环50形成为沿着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的圆筒状。敛紧环50例如以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之间夹着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方式与筒状构件41的外侧嵌合。并且,通过敛紧环50向筒状构件41的径向内侧紧固,从而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对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以直接接触的状态固定。即,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的状态被敛紧环50从外侧朝向筒状构件41紧固,从而固定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由此,可稳定地维持电磁屏蔽构件30和筒状构件41的电导通。另外,利用敛紧环50可维持电磁屏蔽构件30的筒状态。此外,敛紧环50的内周面与树脂层36的外周面接触。
作为筒状构件41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铁系、铝系、铜系的金属材料。筒状构件41也可以根据其构成金属的种类、使用环境实施镀锡、镀铝等表面处理。即、筒状构件41也可以形成为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镀覆膜的结构。
作为敛紧环50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铁系、铝系、铜系的金属材料。敛紧环50也可以根据其构成金属的种类、使用环境实施镀锡、镀铝等表面处理。即,敛紧环50也可以形成为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镀覆膜的结构。
(金属层35、筒状构件41及敛紧环50的材料的组合)
在此,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由与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形成。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同种的金属是指离子化倾向实质上相同的金属。所谓离子化倾向实质上相同,包括离子化倾向相同的情况不必说,也包括如下情况:即使是不同的情况,但因为离子化倾向接近,所以视为大致相同的情况。作为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离子化倾向视为大致相同的范围,包括在第1金属和第2金属通过包括电解质的水溶液电连接的情况下不发生电腐蚀的金属的组合,并且也包括即使发生电腐蚀但在使用于车辆等时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程度的金属的组合。金属层35由与筒状构件41的最表面同种的金属形成。例如,在筒状构件41是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镀覆膜的结构的情况下,该镀覆膜和金属层35通过同种的金属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敛紧环50由与金属层35及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形成。例如,在敛紧环50是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镀覆膜的结构的情况下,该镀覆膜由与金属层35同种的金属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层35由纯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筒状构件41由铝合金构成,敛紧环50由铝合金构成。具体地,作为金属层35的材料,能适当使用含纯铝的1000系或者8000系的铝合金。作为筒状构件41的材料,能使用3000系的铝合金、压铸用铝合金(ADC材)。作为ADC材,能列举铝合金ADC3、铝合金ADC12等。作为筒状构件41的材料,在金属层35由纯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情况下,从防止电腐蚀的观点出发,使用铜的添加量少的3000系的铝合金合适。另外,作为筒状构件41,也能使用如下结构体:通过对由铁合金构成的母材实施镀熔融铝,从而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铝镀覆膜的结构体。此外,作为铁合金,例如能使用碳素钢、特殊钢、不锈钢。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敛紧环50,具有如下结构体:通过对由铁合金构成的母材实施镀熔融铝,从而在母材表面形成有铝镀覆膜的结构体。
(外装构件60的结构)
如图3所示,线束10例如具有将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包围的外装构件60。外装构件60在整体上呈细长的筒状。外装构件60例如以将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方式形成。在外装构件60的内部收纳有被电磁屏蔽构件30及电磁屏蔽构件30包覆的多条电线20。外装构件60保护收纳于内部的电线20及电磁屏蔽构件30使其不受飞翔物、水滴影响。此外,在图2中省略外装构件60的图示。
作为外装构件60,例如能使用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管、波纹管、橡胶制防水盖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作为金属制的管、波纹管的材料,例如能使用铝系、铜系等的金属材料。作为树脂制的管、波纹管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或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使得由与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形成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全都由铝系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即使是水附着于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也能适当地抑制发生电腐蚀。由此,能抑制由于电腐蚀的原因使电磁屏蔽构件30的电磁屏蔽性能降低。另外,也能将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设为不设置将该连接部分覆盖的橡胶制防水盖等的不防水结构。换言之,即使是设为不防水结构的情况,也能抑制在金属层35及筒状构件41发生电腐蚀。其结果,能抑制线束10的大型化,能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2)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形成具有比金属层35高的辐射率的树脂层36。根据该结构,即使是金属层35的辐射率低的情况,该金属层35的外周面也被具有高辐射率的树脂层36包覆。因此,与不具有树脂层36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基于辐射的热辐射。因此,即使例如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面和外装构件60的内周面在物理上分离,也能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面通过辐射有效地向外装构件60热传导。由此,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30中的散热性,能提高线束10的散热性。
(3)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形成杨氏模量比金属层35低的树脂层36。根据该结构,与仅有金属层35的单层结构相比,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30的柔软性及伸长性。由此,例如在电线20的弯曲部,电磁屏蔽构件30容易追随该弯曲部的弯曲形状,能抑制金属层35破裂。
(4)使得仅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及外周面中的外周面形成树脂层36。即,使得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不形成树脂层。因此,在将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固定于筒状构件41时,能使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由此,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即与筒状构件41的连接部分,不进行剥离树脂层等的工序,就能将电磁屏蔽构件30和筒状构件41适当地电连接。
(5)在作为树脂层36的材料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下,即使是金属层35在电线20的弯曲部破裂的情况,也能利用树脂层36维持电磁屏蔽功能。
(6)设置有敛紧环50,敛紧环50以金属层35与筒状构件41接触的状态将电磁屏蔽构件30固定于筒状构件41。根据该结构,通过电磁屏蔽构件30被敛紧环50从外侧朝向筒状构件41紧固,从而电磁屏蔽构件30以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固定于筒状构件41。由此,能稳定地维持电磁屏蔽构件30和筒状构件41的电导通。
(7)使得由与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及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形成敛紧环50。根据该结构,金属层35、筒状构件41以及敛紧环50全都由同种的金属形成。因此,即使是水附着于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的连接部分、及电磁屏蔽构件30和敛紧环50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也能抑制各构件间的电腐蚀的发生。例如,即使是金属层35和敛紧环50经由水电连接的情况,也能抑制在金属层35与敛紧环50之间发生电腐蚀。由此,能将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设为不设置将该连接部分覆盖的橡胶制防水盖等的不防水结构。
(8)使得通过使端部33与片状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端部32相互重叠,从而将电磁屏蔽构件30形成为将电线20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筒状。因此,针对电线20能容易地后安装电磁屏蔽构件30。由此,能提高线束10的组装作业性。
(9)进一步地,通过调整端部32和端部33的重叠宽度,能与电线20的外周尺寸一致地容易地调整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尺寸及外周尺寸。由此,能适当地抑制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尺寸大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能如下变形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中,使得仅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及外周面中的外周面形成树脂层36,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形成树脂层36,并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形成树脂层38。在本变形例的电磁屏蔽构件30A中,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经由粘接层39粘接有树脂层38。即,电磁屏蔽构件30A具有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侧按顺序层积有树脂层38、粘接层39、金属层35、粘接层37以及树脂层36的层积结构。电磁屏蔽构件30A例如以树脂层38朝向电线20的方式配置。
粘接层39与金属层35的内周面粘接,并且与树脂层38的外周面粘接。粘接层39以将金属层35的内周面覆盖的方式形成。作为粘接层39,例如能使用环氧树脂系、聚氨酯系、丙烯酸树脂系的粘接剂。
树脂层38形成为片状。树脂层38以将粘接层39的外周面覆盖的方式形成。树脂层38例如以将粘接层39的外周面整个面覆盖的方式形成。作为树脂层38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辐射率比金属层35高的树脂材料。树脂层38的辐射率例如能设定为0.7以上。另外,作为树脂层38的材料,例如能使用杨氏模量比金属层35低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层38的材料,例如能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或不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层38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
电磁屏蔽构件30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连接。即,电磁屏蔽构件30A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是与筒状构件41连接的连接部分。在电磁屏蔽构件30A的连接部分,金属层35的内周面从树脂层38露出,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换言之,在电磁屏蔽构件30A的连接部分,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没有形成粘接层39及树脂层38。因此,在电磁屏蔽构件30A的连接部分,能使金属层35的内周面与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由此,即使是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形成有树脂层38的情况,也能将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适当地电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是金属层35的辐射率低的情况,该金属层35的内周面也被具有高辐射率的树脂层38包覆。因此,与不具有树脂层38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基于辐射的热辐射。因此,即使例如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在此为树脂层38的内周面和电线20的外周面在物理上分离,也能从电线20的外周面通过辐射向电磁屏蔽构件30有效地热传导。进一步地,金属层35的外周面被具有高辐射率的树脂层36包覆,因此能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周面通过辐射向外装构件60(参照图3)有效地热传导。由此,能提高线束10中的散热性。其结果,能将电线20的温度上升抑制得低,因此能减小电线20的芯线21的尺寸,或者能减薄绝缘包覆部22的厚度。
另外,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形成有杨氏模量比金属层35低的树脂层38,因此与不具有树脂层38的情况相比,能提高电磁屏蔽构件30A的柔软性及伸长性。由此,例如在电线20的弯曲部,电磁屏蔽构件30A容易追随该弯曲部的弯曲形状,能更加抑制金属层35破裂。
·也可以从图5所示的电磁屏蔽构件30A省略粘接层37及树脂层36。该情况下的电磁屏蔽构件30A通过金属层35和树脂层38构成,树脂层38利用粘接层39粘接于金属层35的内周面。
·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省略粘接层37及树脂层36。该情况下的电磁屏蔽构件30仅通过金属层35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利用粘接层37粘接树脂层36,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金属层35的外周面通过涂敷处理来形成树脂层36,在涂敷处理中涂布具有比该金属层35高的辐射率的涂料。在该情况下,省略粘接层37。
·在图5所示的电磁屏蔽构件30A中,使得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利用粘接层39粘接树脂层38,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金属层35的内周面通过涂敷处理来形成树脂层38,在涂敷处理中涂布具有比该金属层35高的辐射率的涂料。在该情况下,省略粘接层39。
·也可以使得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一面设置粘接层或者粘贴层。例如,也可以使得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端部32的外周面设置粘接层或者粘贴层。根据该结构,能在使端部33与电磁屏蔽构件30的端部32相互重叠的情况下使端部33粘接于端部32。由此,在利用敛紧环50等固定前的阶段,能适当地抑制电磁屏蔽构件30返回片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绕法没有特别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通过使电磁屏蔽构件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32、33彼此相互重叠,从而将电磁屏蔽构件30形成为筒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通过使电磁屏蔽构件3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彼此相互重叠,从而将电磁屏蔽构件30形成为筒状。在该情况下,电磁屏蔽构件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32、33彼此也可以不重叠。即,端部33的内周面也可以不与端部3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也可以以遍及电磁屏蔽构件30的周向全周相互重叠两层的方式将电磁屏蔽构件30卷绕于电线2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卷成筒状前的片状态下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形成为平面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形成多个狭缝。该多个狭缝能够以使电磁屏蔽构件30容易弯曲的方式形成。例如,在形成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各自的多个狭缝在电线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当将电磁屏蔽构件30卷绕于电线20的外周面时,电磁屏蔽构件30追随电线20的外周面弯曲变形变得容易。在形成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各自的多个狭缝与电线20的长度方向交叉或者正交地延伸的情况下,卷绕于电线20的外周面的电磁屏蔽构件30追随电线20的布设路径中的弯曲部弯曲变形变得容易。该多个狭缝例如有利于减少如下情况:伴随电磁屏蔽构件30的弯曲变形而在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产生弯曲皱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敛紧环50具体化为在由铁合金构成的母材的表面形成有铝镀覆膜的结构体,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由铝合金构成敛紧环50的母材。该情况下的敛紧环50例如能按如下形成。首先,将内径形成得比筒状构件41的外径大的圆筒状的铝合金制管配置于以将筒状构件41的外周包围的方式设置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侧。即,将铝合金制管以与筒状构件41及电磁屏蔽构件30在径向重叠的方式配置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外侧。接着,使用模具等,将铝合金制管遍及周向的大致全周向径向内侧按压。由此,铝合金制管以缩径的方式塑性变形而形成敛紧环50。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金属层35、筒状构件41以及敛紧环50全都由铜系的金属材料构成。另外,也可以将金属层35、筒状构件41以及敛紧环50全都由锡系的金属材料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由与金属层35及筒状构件41同种的金属构成敛紧环50。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由与金属层35及筒状构件41不同种的金属构成敛紧环5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筒状构件41的外周面将电磁屏蔽构件30的端部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的固定构件,使用敛紧环5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敛紧环50,而是使用金属带、树脂制的捆束带、胶带等作为固定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磁屏蔽构件30所连接的筒状构件具体化为连接器40具有的筒状构件4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电磁屏蔽构件30所连接的筒状构件具体化为构成外装构件60的金属制管。在该情况下,电磁屏蔽构件30和筒状构件的连接部分配置于线束1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在外装构件60的内部设置电磁屏蔽构件3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在外装构件60的外侧设置电磁屏蔽构件30。该情况下的电磁屏蔽构件30以将外装构件60的外周包围的方式设置。
·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线束10省略外装构件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构成线束10的电线20设为两条,但是不限于此。能根据车辆V的规格变更电线20的条数。例如,电线20的条数既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三条以上。例如,作为构成线束10的电线,也可以设为追加有将低压电池和各种低电压设备(例如车灯、汽车音响等)连接的低压电线的结构。
·车辆V中的电气设备11和电气设备12的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根据车辆结构适当变更。
·如图2~4所示,电磁屏蔽构件30形成为细长的筒状,以电磁屏蔽构件3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将筒状构件41的外周覆盖的方式设置,配置于电磁屏蔽构件30的径向内侧的金属层35也可以不借助其他任意构件地与筒状构件41直接接触,还可以不设置将金属层35和筒状构件41的接触部分以不透水状态密封的防水构件。
·各连接器40的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1也可以是该连接器40的接地的屏蔽壳。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也可以在电线20的两端的两个连接器40之间不中断地延伸,将这两个连接器40的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1电连接。有时将图3及图4所示的筒状的电磁屏蔽构件30的金属层35作为遍及电磁屏蔽构件30的全长而延伸的金属箔卷筒来参照。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意思,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V 车辆
10 线束
11、12电气设备
20 电线
21 芯线
22 绝缘包覆部
30、30A电磁屏蔽构件
31端面
32端部(第1端部)
33端部(第2端部)
35金属层
36树脂层(第1树脂层)
37粘接层
38树脂层(第2树脂层)
39 粘接层
40 连接器
41 筒状构件
50敛紧环(固定构件)
60外装构件
Claims (9)
1.一种线束,具有:
电线;
金属制的筒状构件,在内部收纳所述电线;以及
电磁屏蔽构件,将从所述筒状构件引出的所述电线的外周包围,
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电连接的片状的金属层,
所述金属层由与所述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金属层具有朝向所述电线的内周面、和与所述内周面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面,
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外周面的第1树脂层,
所述第1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高的辐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形成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内周面的第2树脂层,
所述第2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高的辐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第1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低的杨氏模量,
所述第2树脂层具有比所述金属层低的杨氏模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面连接的连接部分,
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金属层的所述内周面从所述第2树脂层露出,与所述筒状构件的所述外周面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线束进一步具有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以所述金属层与所述筒状构件接触的状态将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固定于所述筒状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形成为将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包围的筒状,
所述固定构件是将所述电磁屏蔽构件从外侧朝向所述筒状构件紧固的敛紧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固定构件由与所述金属层及所述筒状构件同种的金属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形成为具有沿着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端面的片状,
所述电磁屏蔽构件具有与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的第1端部、和在所述第1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
所述电磁屏蔽构件通过使所述第2端部与所述第1端部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为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遍及周向全周而包围的筒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03654 | 2021-01-13 | ||
JP2021003654A JP7581890B2 (ja) | 2021-01-13 | 2021-01-13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PCT/JP2021/048425 WO2022153850A1 (ja) | 2021-01-13 | 2021-12-24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24363A true CN116724363A (zh) | 2023-09-08 |
Family
ID=8244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89253.9A Pending CN116724363A (zh) | 2021-01-13 | 2021-12-24 | 线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317153A1 (zh) |
JP (1) | JP7581890B2 (zh) |
CN (1) | CN116724363A (zh) |
WO (1) | WO20221538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61010A (ja) * | 2022-10-20 | 2024-05-07 | 東南貿易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および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11850B1 (fr) * | 1993-10-22 | 1995-12-29 | Eurocopter France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pour assurer la continuité électrique de blindages de câbles. |
JP5350323B2 (ja) | 2010-06-02 | 2013-11-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編組シールド部材、編組シールド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5655630B2 (ja) * | 2011-02-25 | 2015-01-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シールド導電体 |
CN103198888B (zh) * | 2012-01-05 | 2016-04-20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
JP2015076900A (ja) * | 2013-10-04 | 2015-04-2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パイプ |
DE102015003061A1 (de) * | 2015-03-10 | 2016-09-15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Abgeschirmte Verkabelung, abschirmendes Glied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abgeschirmten Verkabelung |
JP6361544B2 (ja) | 2015-03-24 | 2018-07-2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磁シールド部材 |
US10593502B1 (en) * | 2018-08-21 | 2020-03-17 | Superior Essex International LP | Fusible continuous shields for use in communication cables |
JP6763346B2 (ja) * | 2017-01-23 | 2020-09-3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磁シールド部品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816660B2 (ja) * | 2017-06-15 | 2021-01-2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磁シールド部品、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電磁シールド部品の製造方法 |
TWI668708B (zh) * | 2017-07-07 | 2019-08-11 | 加川清二 | 電磁波吸收纜線 |
JP2020021557A (ja) | 2018-07-30 | 2020-02-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US20210065934A1 (en) * | 2019-09-04 | 2021-03-04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able |
-
2021
- 2021-01-13 JP JP2021003654A patent/JP758189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24 CN CN202180089253.9A patent/CN11672436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24 US US18/270,099 patent/US2024031715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24 WO PCT/JP2021/048425 patent/WO202215385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08578A (ja) | 2022-07-26 |
JP7581890B2 (ja) | 2024-11-13 |
WO2022153850A1 (ja) | 2022-07-21 |
US20240317153A1 (en) | 2024-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02153B2 (en) | Wire harness with coaxial composite conductive path | |
CN103958278B (zh) | 高压导电线及线束 | |
JP6002985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中間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US10532706B2 (en) | Conductive wire and wire harness | |
JP5986812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CN112424882B (zh) | 线束 | |
US10118573B2 (en) | Conductive member to be routed in a vehicle | |
US20190126861A1 (en) | Wire harness | |
CN103703521B (zh) | 高压导电路径和线束 | |
WO2013012074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CN111052268B (zh) | 屏蔽导电路径 | |
CN116724363A (zh) | 线束 | |
CN114144848B (zh) | 线束 | |
JP5841856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CN112771630B (zh) | 线束 | |
WO2022244528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US20200106248A1 (en) |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mponent,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mponent | |
JP7567308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US20240121930A1 (en) | Wire harness | |
US20160163423A1 (en) | Shielded wire and wire harness | |
JP2022179272A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22127335A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22178840A (ja) | 外装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