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9097A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09097A CN116709097A CN202310794694.XA CN202310794694A CN116709097A CN 116709097 A CN116709097 A CN 116709097A CN 202310794694 A CN202310794694 A CN 202310794694A CN 116709097 A CN116709097 A CN 1167090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
- section
- contact point
- earphone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08000031872 Body Remain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N.C=CC1=CC=CC=C1 XECAHXYUAAWDE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669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7 high-impact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28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33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SLGWESQGEUXWJQ-UHFFFAOYSA-N formaldehyde;p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C1 SLGWESQGEUXWJ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76 ket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99 low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68 pheno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44 reinfor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机,包括: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延伸段,延伸段的一端与发声段连接,延伸段的另一端向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在佩戴状态下,延伸段与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连接部在佩戴状态下,位于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耳部上侧向耳部下侧弯曲延伸;在佩戴状态下,弯曲与耳部的后侧形成第二接触位置;对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作为耳部对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位置、第二接触位置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升了佩戴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费性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佩戴舒适的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耳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办公室环境中以及在任何地方听音乐或娱乐时都被广泛使用。
目前的开放式耳机大多都是采用耳机本身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来实现佩戴,该种佩戴方式会对耳朵产生压迫变形,从而容易产生疼痛,这种佩戴方式舒适感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耳机,旨在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性,提升用户体验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主体部、连接部和弯曲部;
所述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发声段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另一端向所述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所述发声段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发声段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所述耳部的前侧经耳部的上沿向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与所述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
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弯曲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上而下沿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
所述弯曲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耳部的后侧的轮廓向下延伸,并且与所述耳部的后侧或头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将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分别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三接触位置,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三接触点,将所述第三接触点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一自由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曲部均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内部设置有连接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弯曲部的弹性金属条,所述弹性金属条直径大于等于0.8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曲部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的形状、重合的比例和位置均不变。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点相应的位置形成针对所述耳机的第一支撑力F1,所述第一支撑力F1向外指向上侧,且与X方向的夹角为大于60°小于150°。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相应的接触位置位于上耳根与耳轮结节的上顶点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的长度L方向自所述耳部的耳轮脚向对耳轮方向延伸。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耳甲腔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三接触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沿厚度方向包括用于配合耳甲腔的嵌合部分、以及位于耳甲腔外的外壳部分,所述第三接触位置位于所述嵌合部分上,所述嵌合部分的厚度h3为2-10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自与所述延伸段连接的一端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朝远离所述耳部的耳屏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所述发声段靠近所述耳屏的底面与所述耳屏存在间隙d,所述间隙d大于等于0。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三接触点在空间中构成三角形。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具有朝所述耳部的耳孔凸起的凸台,所述出声孔设于所述凸台上。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接触点与第三接触点在冠状轴方向上的距离为3.5-13.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发声段弯曲过渡位置的朝向耳部一侧的具有过渡曲线,所述过渡曲线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曲线对应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1-10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自靠近所述发声段的一端向另一端横截面积逐渐缩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厚度h1为8-20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延伸段相对于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0.2-1。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15-2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弯曲部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小于1。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弯曲部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是30-4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一曲线,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在垂直轴方向上具有间距,所述间距自靠近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延伸段的一侧逐渐缩小。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自靠近所述延伸段的一端向靠近弯曲部的一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接部的最大外径小于等于1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弯曲部包括朝连接部方向横截面逐渐缩小的过渡段,与呈柱状的接触段,所述第二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接触段上。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接触段的厚度h2与宽度w2的比值为小于1。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接触段的厚度h2为5-1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弯曲部的侧面由多个平面/曲面圆滑过渡连接而成,使得所述第二接触位置为倾斜角度与所述耳部的轮廓相匹配的平面、或为曲度与所述耳部的轮廓匹配的曲面。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弯曲部和连接部的总质量M、与所述主体部的总质量m,满足|M-m|之差小于5g。
本发明耳机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佩戴状态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第一参考平面内第一接触点与第二接触点之间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不会在第一参考平面内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在佩戴耳机时,不会对耳部产生夹持力,提升了用户的佩戴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耳机任一实施例的佩戴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左视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右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耳机任一实施例的自然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耳机任一实施例的自然状态的另一张主视示意图;
图8是图6的后视示意图;
图9是图6的左视示意图;
图10是图6的右视示意图;
图11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图6的仰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耳机任一实施例的自然状态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耳机任一实施例的自然状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主体部10;连接部20;弯曲部30;发声段40;延伸段50;第一接触位置60;第三接触位置70;第二接触位置80;第二自由端90;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第三接触点C;第一自由端100;第一侧面110;第二侧面120;第一端130;第二端140;弹性金属条150;凸台160;出声孔170;过渡曲线180;第一曲线190;第二曲线200;过渡段210;接触段220;斜面230;嵌合部分240;外壳部分250。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首先对文中所涉及到的佩戴状态,耳部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人体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矢状轴、冠状轴、水平轴,以及X、Y、Z方向的定义进行说明。
对于耳部的前侧、后侧定义如下:本发明中所述的“耳部的前侧”是一个相对于“耳部的后侧”的概念,前者指耳部背离头部的一侧,后者指耳部朝向头部的一侧,“耳部的上沿”指耳部的耳轮朝上一侧的外沿,“耳部的下沿”指耳部的耳轮朝下一侧的外沿,他们均是针对用户的耳部。
对于人体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矢状轴、冠状轴、水平轴定义如下:众所周知地,在医学、解剖学等领域中,可以定义人体的矢状面(Sagittal Plane)、冠状面(CoronalPlane)和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三个基本切面以及矢状轴(Sagittal Axis)、冠状轴(Coronal Axis)和垂直轴(Vertical Axis)三个基本轴。其中,矢状面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冠状面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水平面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所作的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相应地,矢状轴是指沿身体前后方向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冠状轴是指沿身体左右方向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垂直轴是指沿身体上下方向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对于X、Y、Z方向的定义如下: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定义X、Y、Z方向,X方向定义为与矢状轴平行且指向人体的前方,Y方向定义为与冠状轴平行且指向人体右侧(沿图2的纸面朝外),Z方向定义为与垂直轴平行且指向人体上方。
上述的方向定义仅为便于描述,在符合本技术方案原理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定义X、Y、Z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方位的轴对称、角对称等定义方式。
对于佩戴状态、自然状态的定义如下:基于ANSI:S3.36,S3.25和IEC:60318-7标准可以制得一含头部及其(左、右)耳部的模拟器,例如GRASKB0065。基于此,本发明所述的“佩戴状态”即耳机稳定地佩戴于前述模拟器的耳部之后的稳定的佩戴状态(如图2所示),“自然状态”即耳机从耳部取下后不受任何外力的状态。当然,由于用户存在个体差异,耳机的实际佩戴状态相较于前述佩戴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下述佩戴状态和自然状态的比较采用如下方式:在佩戴状态下,耳机与耳部形成相应的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第三接触点C,进行标记,然后跟取下后的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第三接触点C进行比较。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附图内的所有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第三接触点C对应的圆圈仅为大概位置的示意,并不是实际位置的显示。
本发明提出一种耳机,请参照图2至图14,本发明提供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主体部10、连接部20和弯曲部30。其中,主体部10,包括发声段40和延伸段50,延伸段50的一端与发声段40连接,延伸段50的另一端向弯曲部30弯曲并过渡连接;发声段40的一端与延伸段50连接,发声段40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90;在佩戴状态下,延伸段50自耳部的前侧经耳部的上沿向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与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60;
连接部20,用于连接主体部10与弯曲部30,在佩戴状态下,连接部20位于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上而下沿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弯曲部30,一端与连接部20连接,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100,在佩戴状态下,弯曲部30沿着耳部的后侧的轮廓向下延伸,并且与耳部的后侧或头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80;
对第一接触位置60和第二接触位置80分别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A和第二接触点B,将第一接触点A和第二接触点B分别作为耳部对第一接触位置60和第二接触位置80的力学作用点。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和第二接触点B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ZX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值得提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在第一参考平面内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第一参考平面内第一接触点A与第二接触点B之间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不会在第一参考平面内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升佩戴舒适性。
另外,这种状态下,耳机不需要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而是仅仅依靠第一接触位置60和第二接触位置80的支撑力以及相应的摩擦力就能保持佩戴稳定性。
进一步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YX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在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该第二参考平面内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因而不会在第二参考平面内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升佩戴舒适性。
进一步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ZY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在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该第三参考平面内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因而不会在第三参考平面内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升佩戴舒适性。
作为示例性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自由端100到连接部20靠近耳部的第一侧面110的最小距离不变,第一自由端100到延伸段50靠近耳部的第二侧面120的最小距离不变,且第一侧面110与弯曲部30连接的第一端130到第二侧面120与连接部20连接的第二端140的最小距离不变。采用该种设置方式,即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弯曲段、连接部20、延伸段50之间没有产生弹性形变,即第一接触点A相对第二接触点B在空间内的绝对位置不变,不会对耳朵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继续参照图2至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发声段40与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三接触位置70,对第三接触位置70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三接触点C,将第三接触点C作为耳部对第三接触位置70的力学作用点。本实施例通过在发声段40与耳朵的前侧增加第三接触点C,能进一步提升耳机的佩戴稳定性。
进一步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和第三接触点C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该种设置方式,任意两个点之间在第一参考平面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第一参考平面内没有弹性形变,不会对耳朵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和第三接触点C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该种设置方式,任意两个点之间在第二参考平面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第二参考平面内没有弹性形变,不会对耳朵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A、所述第二接触点B和所述第三接触点C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该种设置方式,任意两个点之间在第三参考平面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即在第三参考平面内没有弹性形变,不会对耳朵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作为示例性地,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第二自由端90到连接部20靠近耳部的第一侧面110的最小距离不变,第二自由端90到延伸段50靠近耳部的第二侧面120的最小距离不变,第二自由端90到第一自由端100的最小距离不变;以及,第一自由端100到连接部20靠近耳部的第一侧面110的最小距离不变;第一自由端100到延伸段50靠近耳部的第二侧面120的最小距离不变。该种设置方式,第一自由端100相对第二自由端90的空间位置不变,使得发声段40、连接部20、弯曲部30、延伸段50等耳机的各个部分互相之间均不发生弹性形变,耳机就没有弹性变形,即第一、第二、第三接触点C任意两个点之间的绝对位置不变,不会对耳朵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点A、第二接触点B、第三接触点C在空间中构成三角形。该种设置方式使得耳机的佩戴更加稳固可靠。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点A与第三接触点C在冠状轴方向上的距离为3.5-13.5mm。在该距离范围内,能够与大多数用户的耳部厚度匹配,防止在耳部厚度方向上对耳部造成挤压,同时能够提供稳固的支撑。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该距离可以设置为5.5至11.5mm,进一步可以优选为6.5至10.5mm,更进一步地可以优选为8.5mm。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连接部20具有弹性,主体部10和弯曲部30均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为了在佩戴的过程中,能扩大主体部10和弯曲部30之间的间距,方便用户的佩戴过程,连接部20设置为具有弹性,但在佩戴完成后主体部10和弯曲部30之间又恢复到自然状态,不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保持佩戴的舒适性。
主体部10、弯曲部30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是指主体部10、弯曲部30的主体骨架由刚性较大的材料制成,从而总体结构上不易变形,连接部20、主体部10以及弯曲部30的外部可以根据需要包覆或不包覆柔性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酰胺、丙烯腊-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硅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部分包覆或全部包覆柔性材料,从而根据需要提高佩戴舒适性。
上述硬质材料是指通常情况下不易产生形变的刚性较大的材质,优选的可以选用弹性模量大于2.0GPa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Polyamides,PA)、丙烯腊-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高冲击聚苯乙烯(High Impact Polystyrene,HIPS)、聚丙烯(Polypropylene,P 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氨酯(Polyurethanes,PU)、聚乙烯(Polyethylene,PE)、酚醛树脂(Phenol Formaldehyde,PF)、聚醒砒树酯(Poly(ester sulfones),PES)、聚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 chloride,PVD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醒醒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等或其至少两种形成的混合物,亦或其与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剂形成的混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选用的硬质材料大于2.32GPa,泊松比约为0.390212,例如PC材料。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示例性地,连接部20内部设置有连接延伸段50与弯曲部30的弹性金属条150,弹性金属条150直径大于等于0.8mm。选用该直径范围的弹性金属条150,可在保持一定弹性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钢性,不易断裂,不易弯折,能保持耳机佩戴时的形状,减少对耳部的压力,同时减少弯折次数,保护内部的柔性电路板。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案,直径大于等于1mm,为了防止弹性金属条150过粗而导致难以弯折,本实施例可进一步优选为小于2mm。
为了更好地保护电路板,防止连接部20弯折的时候损伤电路板,弹性金属条150与连接部20内的柔性电路板并列设置且同向延伸。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11-12所示,连接部20具有弹性,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弯曲部30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发声段在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的形状、重合的比例和位置均不变。即对于本发明来说,该重合部分是为了使得耳机形状与耳形更匹配而增加佩戴稳定性,而不是为了产生弹性的夹持力,连接部20具有弹性是为了在佩戴的过程中,能扩大主体部10和弯曲部30之间的间距,方便用户的佩戴过程,但在佩戴完成后主体部10和弯曲部30之间又恢复到自然状态,不对耳部施加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示例性地如图6-8所示,在佩戴状态以及自然状态下,主体部10与连接部2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合,且主体部10与连接部2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对应的正投影的位置和形状均不变。该种设置方式即主体部10与连接部20在第一参考平面内不产生弹性形变,不对耳部施加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示例性地如图6-8所示,在佩戴状态以及自然状态下,主体部10与弯曲部3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均不重合,且主体部10与弯曲部3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对应的正投影的位置和形状均不变。该种设置方式即主体部10与弯曲部30在第一参考平面内不产生弹性形变,不对耳部施加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耳部与第一接触点A相应的位置形成针对耳机的第一支撑力F1,第一支撑力F1向外指向上侧,且与X方向的夹角为大于60°小于150°。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主要依靠该第一支撑力F1来克服重力,第一支撑力F1为这个方向尽可能减小对耳部的压力,提高佩戴舒适性。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力F1与X方向的夹角为90°。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耳部与第一接触位置60相应的接触位置位于上耳根与耳轮结节的上顶点之间。由于上耳根位置比较敏感,容易感到不适,因此第一接触位置60不与上耳根直接接触;而第一接触位置60与耳部的接触位置超过耳轮结节的上顶点后,佩戴不稳固,容易滑落;因此接触位置该范围内能够兼顾佩戴舒适性和稳定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发声段40的长度L方向自耳部的耳轮脚向对耳轮方向延伸。发声段40的长度L方向沿该方向延伸,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与耳部的结构挤压、碰撞,提高佩戴的舒适性。
对于部分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5、12、13所示,发声段40与耳部的耳甲腔的内壁形成第三接触位置70,该第三接触位置70位于耳甲腔内佩戴更为稳定。进一步地,发声段40沿厚度方向包括用于配合耳甲腔的嵌合部分240、以及位于耳甲腔外的外壳部分250,第三接触位置70位于嵌合部分240上,嵌合部分240的厚度h3为2-10mm。将发声段40分为嵌合部分240和外壳部分250,能够根据需要更好地改进嵌合部分240,又不会影响发声段40内部元器件的设置,且该嵌合部分240的厚度h3范围能更好与耳甲腔的深度相匹配。优选的,嵌合部分240的厚度h3为3-9mm,再优选的为4-8mm。为了进一步提高佩戴稳定性,在该嵌合部分240上设有与耳甲腔形状匹配的斜面230。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发声段40自与延伸段50连接的一端向第二自由端90、朝远离耳部的耳屏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发声段40靠近耳屏的底面40a与耳屏存在间隙d,间隙d大于等于0。该种设置方式防止在佩戴状态下,发声段40对耳屏产生挤压,提高佩戴舒适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发声段40具有朝耳部的耳孔凸起的凸台160,出声孔170设于凸台160上。该凸台160在提升音质的同时,在运动过程中也能与耳部形成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佩戴稳定性。
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示例性地结合图7和图14,发声段40、延伸段50、连接部20、弯曲部30的具体范围为,发声段40的起点为主体部10最右侧的第一端点CP1,发声段40的终点为发声段40的最左侧的第二端点CP2;延伸段50的起点为主体部10最右侧的第一端点CP1,延伸段50的终点为主体部10与弹性金属条150连接一端的最左侧的第三端点CP3;连接部20的起点为主体部10与弹性金属条150连接一端的最左侧的第三端点CP3,连接部20的终点为弯曲部30与弹性金属条150连接一端的最上侧的第四端点CP4;弯曲部30的起点为弯曲部30与弹性金属条150连接一端的最上侧的第四端点CP4,弯曲部30的终点为弯曲部30最下侧的第五端点CP5。下述的各个部分的数值范围都以该定义的范围为基准。
进一步地如图7和14所示,延伸段50与发声段40弯曲过渡位置的朝向耳部一侧的具有过渡曲线180,过渡曲线18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曲线对应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1-10mm。在这个曲率半径范围内,能够容纳大多数用户的耳部,防止对耳部造成挤压,同时保持良好的佩戴稳定性。示例性地,过渡曲线180起点为第三端点CP3在Z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延伸段50靠近耳部的侧面的第一交点CP6,过渡曲线180的终点为第一端点CP1在X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延伸段50靠近耳部的侧面的第二交点CP7。优选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2-8mm,进一步优选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3-7mm。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延伸段50自靠近发声段40的一端向另一端横截面积逐渐缩小。延伸段50的该种形状配合耳部与头部之间的间隙,防止在佩戴过程中对耳部造成挤压。进一步地,发声段40厚度h1为8-20mm,优选的为9-18mm,再优选的为10-16mm。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延伸段50相对于发声段4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0.2-1。将数值控制在这个范围控制延伸段50长度,防止佩戴时发声段40与延伸段50之间的弯折位置距离第一接触位置太远,影响佩戴稳定性。优选的,延伸段50相对于发声段4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0.3-0.9,再优选的,该长度比为0.4-0.8。进一步地,发声段4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15-25mm,优选的为17-23mm,再优选的为18-22mm。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连接部20与弯曲部3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小于1。该长度比范围可增加弯曲部30的长度,使得弯曲部30能更大程度地与用户的耳部接触,从而提升佩戴稳定性。优选的,连接部20与弯曲部3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小于0.9,再优选的为小于0.8。进一步地,弯曲部30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是30-45mm,优选的为32-43mm,再优选的为33-40mm。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连接部20靠近耳部的第一侧面11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一曲线190,发声段40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二曲线200,第一曲线190和第二曲线200在垂直轴方向上具有间距,间距自靠近弯曲部30的一侧向靠近延伸段50的一侧逐渐缩小。该种设置方式,有利于佩戴状态下,连接部20远离耳部,与耳部之间保持间距,防止连接部20直接对耳部造成挤压,引起不适。具体地,第一曲线190起点为第一交点CP6,第一曲线终点为第四端点CP4沿X方向的延长线、与连接部靠近耳部的侧面的第三交点CP8;第二曲线200的起点为第二交点CP7,第二曲线200的终点为第二端点CP2。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连接部20的横截面面积自靠近延伸段50的一端向靠近弯曲部30的一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该种连接部20的形状尽可能减小其体积,防止对耳部或头部进行挤压,提高佩戴舒适性。进一步地,连接部20的最大外径小于等于15mm,优选的,小于等于12mm,再优选的,小于等于10mm。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弯曲部30包括朝连接部20方向横截面逐渐缩小的过渡段210,与呈柱状的接触段220,第二接触位置80位于接触段220上。该种形状能够尽可能缩小过渡段210的体积防止对耳部产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夹持力,扩大接触段220的体积,增加第二接触位置80的面积,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7、13、14所示,接触段220的厚度h2与宽度w2的比值为小于1。在该比值范围内使得接触段220呈扁柱形能更好地扩大第二接触位置80的面积,提高佩戴舒适性。优选的,接触段220的厚度h2与宽度w2的比值为小于0.9,再优选的小于0.8。再进一步地,接触段220的厚度h2为5-15mm,优选的为6-14mm,再优选的为8-13mm。
示例性地如图6、7、13、14所示,弯曲部30的侧面由多个平面/曲面圆滑过渡连接而成,使得第二接触位置80为倾斜角度与耳部的轮廓相匹配的平面、或为曲度与耳部的轮廓匹配的曲面。通过多个平面/曲面的拼接,使得用于与耳部接触的第二接触位置80为倾斜角度与耳形匹配的平面、或为曲度与耳形匹配的曲面,使得接触段220与用户耳部的接触从传统的点接触或线接触变为面接触,扩大与耳部接触的表面积,减小对耳部的压迫感,提升用户配备舒适性。
示例性地如图7和14所示,弯曲部30和连接部20的总质量M、与主体部10的总质量m,满足|M-m|之差小于5g。该种重量配置方式使得第一接触点A两侧的重量尽可能保持平衡,防止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发生偏转。优选的,|M-m|之差小于4g,再优选的|M-m|之差小于3g,再优选的|M-m|之差为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6)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连接部和弯曲部;
所述主体部,包括发声段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发声段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另一端向所述弯曲部弯曲并过渡连接;所述发声段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段连接,所述发声段的另一端为第二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所述耳部的前侧经耳部的上沿向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与所述耳部的上沿形成第一接触位置;
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弯曲部,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自上而下沿所述耳部的后侧弯曲延伸;
所述弯曲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为第一自由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耳部的后侧的轮廓向下延伸,并且与所述耳部的后侧或头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接触位置;
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分别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将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分别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的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第一端到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前侧形成第三接触位置,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进行力学抽象得到第三接触点,将所述第三接触点作为所述耳部对所述第三接触位置的力学作用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和所述第三接触点中的任意两个点之间在与人体的冠状面平行的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直线距离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二自由端到所述第一自由端的最小距离不变;
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所述第一自由端到所述延伸段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二侧面的最小距离不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曲部均由硬质材料架构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内部设置有连接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弯曲部的弹性金属条,所述弹性金属条直径大于等于0.8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弹性,在佩戴状态下相对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弯曲部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的形状、重合的比例和位置均不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点相应的位置形成针对所述耳机的第一支撑力F1,所述第一支撑力F1向外指向上侧,且与X方向的夹角为大于60°小于15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部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相应的接触位置位于上耳根与耳轮结节的上顶点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的长度L方向自所述耳部的耳轮脚向对耳轮方向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与所述耳部的耳甲腔的内壁形成所述第三接触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沿厚度方向包括用于配合耳甲腔的嵌合部分240、以及位于耳甲腔外的外壳部分250,所述第三接触位置位于所述嵌合部分240上,所述嵌合部分240的厚度h3为2-1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自与所述延伸段连接的一端向所述第二自由端、朝远离所述耳部的耳屏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所述发声段靠近所述耳屏的底面与所述耳屏存在间隙d,所述间隙d大于等于0。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三接触点在空间中构成三角形。
2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具有朝所述耳部的耳孔凸起的凸台,所述出声孔设于所述凸台上。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点与第三接触点在冠状轴方向上的距离为3.5-13.5mm。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发声段弯曲过渡位置的朝向耳部一侧的具有过渡曲线,所述过渡曲线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曲线对应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1-10mm。
23.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自靠近所述发声段的一端向另一端横截面积逐渐缩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厚度h1为8-20mm。
25.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相对于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0.2-1。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段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15-25mm。
27.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弯曲部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比为小于1。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在矢状轴方向上的长度范围是30-45mm。
29.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耳部的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一曲线,所述发声段在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二曲线,所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在垂直轴方向上具有间距,所述间距自靠近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延伸段的一侧逐渐缩小。
30.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自靠近所述延伸段的一端向靠近弯曲部的一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最大外径小于等于15mm。
32.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包括朝连接部方向横截面逐渐缩小的过渡段,与呈柱状的接触段,所述第二接触位置位于所述接触段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的厚度h2与宽度w2的比值为小于1。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的厚度h2为5-15mm。
35.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的侧面由多个平面/曲面圆滑过渡连接而成,使得所述第二接触位置为倾斜角度与所述耳部的轮廓相匹配的平面、或为曲度与所述耳部的轮廓匹配的曲面。
36.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和连接部的总质量M、与所述主体部的总质量m,满足|M-m|之差小于5g。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4694.XA CN116709097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耳机 |
PCT/CN2024/102689 WO2025002432A1 (zh) | 2023-06-30 | 2024-06-28 | 一种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4694.XA CN116709097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09097A true CN116709097A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7829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94694.XA Pending CN116709097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耳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709097A (zh) |
WO (1) | WO202500243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02432A1 (zh) * | 2023-06-30 | 2025-01-02 | 深圳市大十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28289B2 (en) * | 2007-06-13 | 2013-04-23 | Innovelis, Inc. | Headphone adaptation and positioning device |
EP4082221A1 (en) * | 2019-12-23 | 2022-11-02 | Bose Corporation | Open audio device |
EP4124062A4 (en) * | 2020-07-29 | 2023-08-09 | Shenzhen Shokz Co., Ltd. | EARPHONE |
CN218352706U (zh) * | 2022-09-30 | 2023-01-20 |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符合人体工学以提高佩戴舒适度的耳机 |
CN116709097A (zh) * | 2023-06-30 | 2023-09-05 | 深圳市大十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794694.XA patent/CN1167090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6-28 WO PCT/CN2024/102689 patent/WO2025002432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02432A1 (zh) * | 2023-06-30 | 2025-01-02 | 深圳市大十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5002432A1 (zh) | 2025-0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162797U (zh) | 一种耳机 | |
US20230179907A1 (en) | Acoustic apparatus | |
EP3082347B1 (en) | In-ear headphones with retention members | |
US20240040301A1 (en) | Earphone | |
CN106231459B (zh) | 一种半入耳式耳机外壳 | |
WO2024087493A1 (zh) | 一种耳机 | |
CN116709097A (zh) | 一种耳机 | |
WO2024087484A1 (zh) | 一种耳机 | |
WO2024087438A1 (zh) | 一种开放式耳机 | |
WO2024088224A1 (zh) | 一种耳机 | |
US20240031726A1 (en) | Earphone | |
CN114666698A (zh) | 一种耳机 | |
CN114390387B (zh) | 无线蓝牙耳机 | |
CN114554339B (zh) | 一种声学装置 | |
JP7617889B2 (ja) | イヤホン | |
CN218103429U (zh) | 一种滑动臂结构及头戴耳机 | |
CN215991176U (zh) | 耳罩结构及头戴式耳机 | |
CN205647880U (zh) | 旋转式耳机 | |
CN118843029A (zh) | 耳塞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