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666965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6965A
CN116666965A CN202210159061.7A CN202210159061A CN116666965A CN 116666965 A CN116666965 A CN 116666965A CN 202210159061 A CN202210159061 A CN 202210159061A CN 116666965 A CN116666965 A CN 116666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ntenna unit
sub
middle frame
di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590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泽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590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69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6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69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导电中框及至少两个天线单元。所述导电中框包括多个中框边,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相交形成拐角部,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的长度比例为(1:0.6)‑(1:1.6);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偶极子天线,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天线性能的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对上网数据高速传输的追求,电子设备上的天线数量增加,多个天线单元之间如何进行结构设计和布局设计,以提高多个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进而提高多天线系统的天线性能成为需要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天线性能的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导电中框,所述导电中框包括多个中框边,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相交形成拐角部,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的长度比例为(1:0.6)-(1:1.6);及
至少两个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偶极子天线,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计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的长度比例为(1:0.6)-(1:1.6),及将具有偶极子天线的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设于导电中框的拐角部,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反,相对设置的天线单元之间的主辐射方向不同,故相邻设置和/或对角设置的天线单元之间能量分布的区域不同,空间重合度小,以上提高了各个天线单元的空间独立性,提高多个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提高多天线单元的天线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导电中框和天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的导电中框在展开状态下与第一种天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的导电中框在展开状态下与第二种天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可折叠的导电中框在展开状态下与第三种天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偶极子天线在导电中框的拐角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天线组件的第一种第一切换电路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第一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天线组件在展开状态下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天线组件折叠状态下的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2是图8所示的天线组件还设有过滤电路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过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6所示的天线组件的第二种第一切换电路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天线组件还设有第三切换电路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在折叠状态下的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在展开状态下的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的电流分布图;
图19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的远场方向图;
图20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二子天线单元的电流分布图;
图21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二子天线单元的远场方向图;
图22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和第二子天线单元的ECC系数曲线;
图23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四子天线单元的电流分布图;
图24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四子天线单元的远场方向图;
图25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和第四子天线单元的ECC系数曲线;
图26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在展开状态下的各天线单元之间的ECC曲线图;
图27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在折叠状态下的ECC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媒体播放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备。
请参阅图2,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天线组件100及导电中框400。
本申请对于导电中框400在电子设备1000内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本申请所述的导电中框40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0的中框。以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为例对本申请的发明构思进行举例说明。所述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显示屏200及壳体300。显示屏200设于导电中框400的前侧(前侧是指用户正常使用显示屏200时朝向用户的方向),所述壳体300包括边框310及后盖320。显示屏200和后盖320分别位于导电中框400的前后侧,其中,边框310连接在显示屏200和后盖320之间,且包围于导电中框400的四周,显示屏200、边框310及后盖320使电子设备1000形成相对封闭的整机壳体。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的后侧也可以设有显示屏200。
请参阅图3,所述导电中框400包括多个中框边40a。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40a相交形成拐角部40b。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40a的长度比例为(1:0.6)-(1:1.6)。
请参阅图2,所述天线组件100可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壳体300内部、或部分与所述壳体300集成为一体、或部分设于所述壳体300外。所述天线组件100用于收发射频信号,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进行传输,以实现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通信功能。天线组件100用于收发蜂窝移动通信3G、4G、5G频段、Wi-Fi频段、GNSS频段、蓝牙频段、UWB频段等。本申请对于所述天线组件100在所述电子设备1000上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图1所示的天线组件100在电子设备1000上的位置只是一种示例。
请参阅图3,天线组件100包括至少两个天线单元10a。所述天线单元10a包括偶极子天线11。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40b,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本申请对于导电中框400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举例而言,导电中框400大致呈矩形。中框边40a的数量为四个。导电中框400具有四个拐角部40b。
本申请对于天线单元10a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天线单元10a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上相邻的两个拐角部40b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拐角部40b。再可选的,天线单元10a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其中,第一个天线单元10a和第二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上相邻的两个拐角部40b,第三个天线单元10a和第二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上对角的两个拐角部40b。再可选的,天线单元10a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所述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四个所述拐角部40b。其中,第一个天线单元10a和第二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上相对角的两个拐角部40b,第三个天线单元10a和第四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上对角的另外两个拐角部40b。
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40b,包括不限于为偶极子天线11设于导电中框400之外,例如,偶极子天线11的一部分与导电中框400的一侧中框边40a平行或大致平行且绝缘设置,偶极子天线11的另一部分与导电中框400的另一侧中框边40a平行或大致平行且绝缘设置。
可选的,导电中框400为导电材质,例如镁铝金属合金等。导电中框400可作为偶极子天线11的参考地系统。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导电中框4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导电中框4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导电中框4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两两垂直。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其中,两个中框边40a与X轴平行或大致平行,另两个中框边40a与Y轴平行或大致平行。
本申请中,沿X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与沿X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比例为(1:0.6)-(1:1.6)。举例而言,上述的比例包括但不限于为(1:0.6)、(1:0.8)、(1:1)、(1:1.2)、(1:1.3)、(1:1.5)、(1:1.6)等中的任意比例。当沿X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与沿Y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比例在(1:0.6)-(1:1.6),偶极子天线11设于拐角部40b时,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的拐角部40b上形成沿X轴方向的横向电流和沿Y轴方向的纵向电流,且该横向电流与该纵向电流沿对角线的对称性较好,如此,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包括但不限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的夹角为60°-90°,例如90°、80°、70°、60°等。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相反包括但不限于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的角度为150°-210°,例如150°、170°、180°、200°、210°等。
可选的,沿X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与沿Y轴方向的中框边40a的长度比例接近或为(1:1)时,由于导电中框400关于其对角线的对称性较好,故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的拐角部40b上形成横向电流与该纵向电流沿对角线的对称性更好,如此,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更加严格正交(更接近90°),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更加严格相反(更接近180°),如此,相邻设置和/或对角设置的天线单元10a之间能量分布的重合度更小,各个天线单元10a的空间独立性更好。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通过设计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40a的长度比例为(1:0.6)-(1:1.6),及将具有偶极子天线11的至少两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导电中框400的拐角部40b,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相反,相对设置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主辐射方向不同,故相邻设置和/或对角设置的天线单元10a之间能量分布的区域不同,空间重合度小,以上提高了各个天线单元10a的空间独立性,提高多个天线单元10a之间的隔离度,提高多天线单元10a的天线性能。
可选的,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可折叠设备,也可以为可折叠设备。本申请中以所述电子设备1000为可折叠设备,例如折叠手机为例,其他的设备可参考本申请中的具体描述。可选的,导电中框400包括但不限于为具有一个转轴的对折结构,也可以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转轴的三折式、四折式的折叠结构。本实施例以导电中框400为对折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4,所述导电中框4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410、转轴420及第二主体430。第一主体410、第二主体430中的至少一者可绕转轴420转动。
为了便于说明,定义第一主体410、转轴420、第二主体430的连接方向为X轴方向,转轴420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
导电中框400为电子设备1000的骨架结构。导电中框400的主体形态与电子设备1000的主体形态一致。当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在厚度方向上叠加设置时,导电中框400、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电子设备1000的整体体积小,便于携带;当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沿X轴方向大致呈平铺设置(例如,导电中框400可大致呈180°的展平状,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弯折角度的弯折状,其弯折角度不做限定。)时,导电中框400、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此时显示屏200的展开面积相对较大,以便于用户享受大屏幕的电子设备1000。
请参阅图4,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10a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10b和至少一个第二天线单元10c。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其中,第一天线单元10b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其中,第二天线单元10c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可选的,请参阅图5,第一天线单元10b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定义为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第三子天线单元30。即多个天线单元10a包括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天线单元10a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设于第一主体410上,第二天线单元10c设于第二主体430上。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第二天线单元10c设于导电中框400上呈对角设置的拐角部40b。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天线单元10c皆相邻设置。
可选的,请参阅图6,第一天线单元10b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定义为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二天线单元10c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定义为第二子天线单元20和第四子天线单元40。
多个天线单元10a包括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设于第一主体410上,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设于第二主体430上。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第二子天线单元10c设于导电中框400上呈对角设置的拐角部40b。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皆相邻设置。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呈对角设置。
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天线单元10b与第二天线单元10c相距相对较远的距离,第一天线单元10b与第二天线单元10c之间的隔离度相对较高,第一天线单元10b与第二天线单元10c之间的相互干扰相对较小。然而,在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之间的物理间隔较小,特别是,当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皆为低频天线时,第一天线单元10b的辐射体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的辐射体皆较长,第一天线单元10b的辐射体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的辐射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平行且间距极小,如此,导致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之间的隔离度较差,影响第一天线单元10b、第二天线单元10c的天线辐射效率。
随着对于电子设备1000的上网速度要求增加,对于数据传输的吞吐量要求增加。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在提升数据速率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该系统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使信号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创造出多个并行空间信道,多信息流经或多个信道在同一频带同时传输,从而增加系统容量。MIMO系统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多天线来增加空间维度,实现多维信号处理,获的空间分集增益或空间复用增益,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由于MIMO系统是通过发送并行的空间独立数据流来提高信号容量,故MIMO系统要求各天线之间具有低互耦性能。包络相关系数(Envelop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ECC)是反映天线之间空间相关性的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MIMO系统中天线之间在辐射模式和极化方面的独立性。包络相关系数越小,说明天线之间的相关性越小,MIMO系统的分集增益越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越好。
为了得到较好的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MIMO系统要求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间距在半波长之上。当MIMO系统应用于低频天线时,MIMO系统对于各低频天线之间的间距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随着电子设备1000的小型化发展,电子设备1000上的空间极其有限,如何改善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1000上MIMO系统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相关性差,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亟需解决。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能够改善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1000上的各天线单元10a在折叠状态下的间距减小而导致的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隔离度减小的问题,还能够改善MIMO系统的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相关性差,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实现天线组件100可支持MIMO系统,可支持低频MIMO系统。
为了描述简便,在后续的描述中,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下简化为在展开状态;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下简化为在折叠状态。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持相同的频段。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持不同的频段。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控制器(未图示)。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多个天线单元10a,即控制器电连接天线组件100。
本申请对于控制器的形态不做具体的说明,可选的,控制器可为独立的芯片、或集成于电子设备1000的中央处理器中。
所述多个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展开状态时至少支持相同频段包括但不限于为多个天线单元10a所支持的频段相同,例如,多个天线单元10a皆支持N28频段;也可以指多个天线单元10a所支持的频段部分相同,例如,一部分天线单元10a支持N28频段和N5频段,另一部分天线单元10a支持N28频段和N8频段。
通过设置多个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展开状态时至少支持相同频段,可在形成MIMO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2*2MIMO、4*4MIMO等),天线单元10a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相对较小,以提升天线组件100的吞吐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而且,控制器还用于控制设于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在处于折叠状态时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
可选的,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一者在折叠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和在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相同,例如,第一天线单元10b在展开状态下和折叠状态下皆支持第一频段,第二天线单元10c在展开状态下支持第一频段,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折叠状态下支持第二频段,其中,第一频段与第二频段不同,例如第一频段为低频,第二频段为中高频。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单元10b、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折叠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和在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皆不同,例如,第一天线单元10b、第二天线单元10c在展开状态下皆支持第一频段,第一天线单元10b在折叠状态下支持第二频段,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折叠状态下支持第三频段。其中,第一频段、第二频段、第三频段皆不同,例如第一频段为低频,第二频段为中高频,第三频段为超高频。如此,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因在折叠状态下收发不同频段,实现了频段隔离,进而改善了因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的间距小而导致的低隔离度的问题。
本申请对于多个天线单元10a在折叠状态下、在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不做具体的限定,该频段的所属信号类型可以为蜂窝移动通信4G信号或蜂窝移动通信5G信号,具体频段可以为LB频段(低频)、MHB频段(中高频)、UHB频段(超高频)等。其中,LB频段是指低于1000MHz的频段(不包括1000MHz)。MHB频段是指1000MHz-3000MHz(包括1000MHz,不包括3000MHz)的频段。UHB频段是指3000MHz-10000MHz的频段(包括3000MHz)。该频段的所属信号类型还可以为Wi-Fi信号、GNSS信号、蓝牙信号等。Wi-Fi频段包括但不限于为Wi-Fi2.4G、Wi-Fi5G、Wi-Fi6E等中的至少一者。GNSS全称为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中文名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全球性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Galileo)以及区域性导航系统等。
本申请对于天线单元10a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于天线单元10a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可选的,请参阅图4-图6,所述偶极子天线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自由端111、馈电点A及第二自由端112。所述第一自由端111、所述第二自由端112皆与所述导电中框400绝缘设置。其中,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与所述导电中框400之间可以是空气间隔或绝缘物质间隔。所述天线单元10a包括匹配电路M及馈源12。所述馈源12电连接所述匹配电路M的一端,所述匹配电路M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馈电点A。
其中,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为所述天线组件100收发射频信号的端口,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形式传输。本申请对于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形状皆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片状、杆状、涂层状、薄膜状等。图3所示的所述偶极子天线11仅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形状造成限定。可选的,偶极子天线11可以与边框集成为一体,即偶极子天线11为边框天线。再可选的,所述偶极子天线11所形成的天线为支架天线。其中,支架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成型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的柔性电路板天线、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的激光直接成型天线、通过印刷直接成型(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的印刷直接成型天线、导电片天线等。
可选的,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金、银等金属,或铜、金、银相互形成的合金,或铜、金、银与其他材料形成的合金;石墨烯、或由石墨烯与其他材料结合形成的导电材料;氧化锡铟等氧化物导电材料;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形成混合材料等等。
请参阅图7,第一自由端111、第二自由端112皆与导电中框400绝缘设置。所述偶极子天线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辐射段11a和第二辐射段11b。其中,第一自由端111为第一辐射段11a上远离第二辐射段11b的一端。第二自由端112为第二辐射段11b上远离第一辐射段11a的一端。
所述第一辐射段11a与一个所述中框边40a平行且绝缘设置,例如平行于Y轴方向的中框边40a。所述第二辐射段11b与另一个所述中框边40a平行且绝缘设置,例如平行于X轴方向的中框边40a。可选的,第一辐射段11a与第二辐射段11b相交,其夹角约为90°。
可选的,所述第一辐射段11a与所述第二辐射段11b之间的比例为(0.8:1)-(1:0.8),以使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的拐角部40b激励出对称性较好的横向电流和纵向电流,进而促进相邻的两个天线单元10a之间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及相对角设置的两个天线单元10a之间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所述馈源12电连接于所述馈电点A。其中,馈源12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收发芯片和射频前端电路。所述馈源12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主板上。其中,电子设备1000的主板设于第一主体410上。
所述匹配电路M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000的主板上,匹配电路M的一端电连接馈电点A,匹配电路M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馈源12。所述匹配电路M用于调谐所述偶极子天线11所支持的频段。所述匹配电路M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容、电感、电容-电感组合、开关调谐器件等等。
匹配电路M电连接于所述馈电点A的电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焊接、或通过同轴线、微带线、导电弹片、导电胶等方式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馈电点A通过导电件(例如导电弹片)电连接至匹配电路M。
所述馈源12发射的射频信号经所述馈电点A馈入所述偶极子天线11,射频信号能够激励起所述偶极子天线11产生谐振电流,形成谐振,以支持该谐振电流对应的频段。当然,馈源12也可以经所述馈电点A通过所述偶极子天线11接收射频信号。所述馈源12用于激励所述偶极子天线11至少收发LB频段、MHB频段、UHB频段、Wi-Fi频段、GNSS频段中的至少一者。
本申请中,偶极子天线11的工作模式为1/2波长模式,其中,1/2波长模式的谐振电流工作在第一自由端111至第二自由端112之间。
可以理解的,天线单元10a设于所述导电中框400上,具体为匹配电路M及馈源12设于位于导电中框400上的主板上。偶极子天线11设于导电中框400之外。
本实施例中,导电中框400的第一主体410、第二主体430的至少部分为导电材质。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电连接。进一步可选的,转轴420的至少部分为导电材质。转轴420电连接于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第一主体410、转轴420及第二主体430可作为天线地板,即参考地。
可选的,请参阅图6,第一主体410具有第一边411(沿Y轴方向设置),以及连接于第一边411相对两侧的第二边412和第三边413(沿X轴方向设置),其中,第二边412与第三边413相对设置,且皆连接至转轴420的一侧。当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00时,第二边412相对第三边413更加靠近顶边。
请参阅图6,第二主体430具有与第一边411相背设置的第四边431(沿Y轴方向设置),以及连接于所述第四边431相对两侧的第五边432和第六边433(沿X轴方向设置),其中,第五边432和第六边433相对设置,且皆连接至转轴420另一侧。当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000时,第五边432相对第六边433更加靠近顶边。第五边432和第二边412用于形成导电中框400在展开状态下平行于X轴方向的一个中框边40a。第三边413和第六边433用于形成导电中框400在展开状态下平行于X轴方向的另一个中框边40a。
请参阅图6,第一边411与第二边412之间的拐角部40b定义为第一拐角部414。第一边411与第三边413之间的拐角部40b定义为第三拐角部415。第四边431与第六边433之间的拐角部40b定义为第二拐角部434。第四边431与第五边432之间的拐角部40b定义为第四拐角部435。
请参阅图6,对于第一主体410、第二主体430上分别设有呈对角设置的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第二子天线单元20而言,第一子天线单元10设于第一拐角部414。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上第一自由端111与馈电点A之间的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主体410的第一边411相对设置,靠近第二自由端112的部分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主体410的第二边412相对设置。第二子天线单元20设于第二拐角部434。第二子天线单元20上第一自由端111与馈电点A之间的偶极子天线11与第二主体430的第四边431相对设置,靠近第二自由端112的部分偶极子天线11与第二主体430的第六边433相对设置。
请参阅图6,对于第一主体410上还设有第三子天线单元30而言,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一子天线单元10设于第一主体410的两个拐角部40b。第三子天线单元30设于第三拐角部415。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上第一自由端111与馈电点A之间的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主体410的第三边413相对设置,靠近第二自由端112的部分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主体410的第一边411相对设置。可选的,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一子天线单元10在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皆相同。
请参阅图6,对于第二主体430上还设有第四子天线单元40而言,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与第二子天线单元20设于第二主体430的两个拐角部40b。第四子天线单元40设于第四拐角部435。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上第一自由端111与馈电点A之间的偶极子天线11与第二主体430的第五边432相对设置,靠近第二自由端112的部分偶极子天线11与第二主体430的第四边431相对设置。可选的,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与第二子天线单元10c在折叠状态、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皆相同。
所述偶极子天线11还包括第一调节点B1。所述第一调节点B1设于所述馈电点A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12之间。可选的,所述馈电点A位于所述第一辐射段11a。第一调节点B1位于第二辐射段11b,并靠近于第二自由端112。
请参阅图8,所述天线单元10a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K1。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偶极子天线11,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另一端接地。可选的,第一切换电路K1的一端可电连接偶极子天线11的馈电点A或偶极子天线11的馈电点A与第二自由端112之间的第一调节点B1。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调谐所述天线单元10a所支持的频段。具体的,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作用下于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调节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和/或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所支持的频段,使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
可选的,第一天线单元10b、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任意一者设有第一切换电路K1,或者,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皆设有第一切换电路K1。本实施方式以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皆设有第一切换电路K1为例。
请参阅图9,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切换开关K11及多个第一调节电路T1。所述第一切换开关K11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换开关K11的选择端可选择地电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中的一者,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的另一端皆接地。第一切换电路K1电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切换开关K11的选择端选择电连接至多个第一调节电路T1中的一个,以调节第一切换电路K1的阻抗值,进而调节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切换电路K1的有效电长度,进而调谐偶极子天线11所支持的频段。
可选的,第一切换开关K11可以为单刀多掷开关。第一切换开关K11包括控制端、连接端及选择端。控制器电连接第一切换开关K11的控制端,第一切换开关K11的连接端电连接偶极子天线11上的馈电点A或其他位置。第一切换开关K11的选择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可选择性地电连接至多个第一调节电路T1中的任意一者。每个第一调节电路T1未连接至第一切换开关K11的选择端的另一端接地。当然,第一切换开关K1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第一切换开关K11的一端皆电连接于偶极子天线11,多个第一切换开关K11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于多个第一调节电路T1,通过控制多个第一切换开关K11的导通和断开对多个第一调节电路T1进行选择。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可以为一个电容,也可以为一个电感,可以是一个电容与一个电感的串联器件,也可以是一个电容与一个电感的并联器件,还可以是上述的串联器件与一个电容并联,还可以是上述的串联器件与一个电感并联,还可以是两个上述的串联器件相并联,还可以是两个上述的并联器件相串联,等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电路K1可以包括可调电容。其中,由于可调电容的电容值可调,故无需额外设置第一切换电路K1进行切换和选择不同的第一调节电路T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调节电路T1为可调电容。
可以理解的,不同的第一调节电路T1的阻抗值不同,例如,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为电容值不同的多个电容器件,或者,多个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为电感值不同的多个电感器件。当第一切换开关K11在控制器的作用下切换至电连接不同的第一调节电路T1时,第一切换电路K1的到地阻抗值不同,进而调节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等效电长度,进一步调节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等效电长度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电长度之和,进而调谐所述偶极子天线11所支持的频段大小。
本申请对于所述偶极子天线11所支持的频段大小不做限定,故本申请对于所述第一调节电路T1的具体器件及器件阻抗值也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通过切换第一切换开关K11所电连接的第一调节电路T1,可以将偶极子天线11所支持的频段从LB频段调节至MHB频段。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检测器(未图示)。所述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或所述展开状态。其中,检测器包括但不限于角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能够检测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的角度变化或距离变化的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检测器、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的角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角度信息判断第一主体410、第二主体430的所处状态为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例如,当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的角度为180°左右时,控制器判断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处于展开状态。当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之间的角度为0°或小于10°(不限于此角度)时,控制器判断第一主体410与第二主体430处于折叠状态。
当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切换开关K11调节其所电连接的第一调节电路T1,以使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至少支持相同的频段,例如皆支持第一频段。例如,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四子天线单元40至少支持相同的频段,例如皆支持第一频段,如此,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四子天线单元40可形成4*4MIMO天线系统,以增加对于第一频段的传输吞吐量及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在展开状态时,还可以同步调节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以调节4*4MIMO天线系统所收发的频段,例如,将4*4MIMO天线系统所收发的频段从N28调节为N8等,如此实现在多个频段皆能够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当导电中框400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切换开关K11改变其所电连接的第一调节电路T1,使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支持不同的频段。例如,在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中,切换至电连接阻抗值减小的第一调节电路T1,相当于减小了偶极子天线11与第一切换电路K1(第一调节电路T1)的有效电长度,进而调节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所支持的频段至第二频段。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仍保持支持第一频段,如此,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可形成支持第一频段的2*2MIMO,如此,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所支持的频段不同,即使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之间的距离减小,也不会影响第一天线单元10b对于第一频段的收发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对于第二频段的收发。
以上可以有效地避免导电中框400上的天线单元10a在折叠状态下由于间距减小而导致的天线性能降低的问题,能够确保导电中框400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皆具有较好的天线性能。
在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B1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具有以下工作状态。
可选的,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展开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为开路状态。可选的,第一切换电路K1与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可以为第一切换开关K11呈断开状态。可选的,第一切换开关K11包括单刀多掷开关、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MOS开关管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电路K1与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还可以是第一切换电路K1对偶极子天线11上的射频信号呈开路状态。例如,偶极子天线11上所传输的射频信号为低频信号,第一切换电路K1切换至接地小电容的第一调节电路T1。其中,低频信号无法通过小电容,故第一切换电路K1与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相类似的,偶极子天线11上所传输的射频信号为高频信号,第一切换电路K1切换至接地大电容的第一调节电路T1。其中,高频信号无法通过大电容,故第一切换电路K1与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
在展开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以避免第一切换电路K1接入偶极子天线11后影响偶极子天线11上电流分布的对称性及在导电中框400上激励出的对称性好的电流分布,利于形成严格相反的主辐射方向图,降低其包络相关系数。
可选的,请参阅图11,图11是导电中框400呈折叠状态下的第一主体410和第二主体430所在侧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折叠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为导通状态。可选的,第一切换电路K1与偶极子天线11呈导通状态可以为第一切换开关K11呈导通状态,也可以是第一切换电路K1对偶极子天线11上的射频信号呈导通状态,即偶极子天线11上的射频信号能够通过第一切换电路K1回地。
当第二天线单元10c的频段在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从第一频段切换成第二频段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二子天线单元2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折叠状态时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导通状态。其中,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开关K11电连接至具有适合的阻抗值的电容电感器件。此时,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开关K11将频段调谐为第二频段,使设于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支持不同的频段,以避免因导电中框400折叠后,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差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B1。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一切换电路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一者的频段在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过程中从第一频段切换成第二频段(即所述第一切换电路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导通状态)时,可控制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切换电路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
举例而言,请参阅图11,在折叠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第一切换电路K1皆呈短路状态,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导通状态。
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第一切换电路K1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开关K11电连接至接地的小电感、或接地的0欧姆电阻。此时,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使其对应连接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经第一切换电路K1回地,以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形成倒F天线。如前述,当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导电中框400因为折叠而面积减小,例如,导电中框400在展开状态时大致呈正方形,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可形成沿导电中框400的对角线对称性较好的电流分布。导电中框400在折叠状态时的面积减小至原来的一半,具体呈矩形,此时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形成的电流分布的对称性相对较差。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由偶极子天线11切换形成倒F天线,倒F天线在折叠状态下的导电中框400上更加能够激励出相对较好的电流分布,进而减小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天线单元10a之间的天线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B1。所述天线单元10a还包括过滤电路K2,所述过滤电路K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馈电点A,所述过滤电路K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过滤电路K2用于过滤所述馈源12发送或接收的射频信号,以使所述天线单元10a支持预设频段。
具体的,请参阅图12,以第二天线单元10c为例,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折叠状分别支持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时,所述过滤电路K2在所述展开状态时过滤所述馈源12发送或接收的第二频段,以使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支持第一频段。所述过滤电路K2在所述折叠状态时过滤所述馈源12发送或接收的第一频段,以使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支持第二频段。
通过设置过滤电路K2,过滤电路K2能够在折叠状态时过滤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以提高折叠状态下所支持频段的效率;或者,过滤电路K2能够在展开状态时过滤折叠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以提高展开状态下所支持频段的效率。
请参阅图13,过滤电路K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第一切换电路K1的具体结构。所述过滤电路K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切换开关K21及多个第二调节电路T2。至少一个第二切换开关K21电连接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二切换开关K21选择不同的第二调节电路T2。第二调节电路T2可以为一个电容,也可以为一个电感,可以是一个电容与一个电感的串联器件,也可以是一个电容与一个电感的并联器件,还可以是上述的串联器件与一个电容并联,还可以是上述的串联器件与一个电感并联,还可以是两个上述的串联器件相并联,还可以是两个上述的并联器件相串联,等等。
请参阅图14,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馈电点A。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具有以下工作状态。
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第一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折叠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为导通状态。导通状态可参考前述的描述。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调谐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所支持的频段,使设于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支持不同的频段。具体的调谐原理可以参考第一切换电路K1电连接第一调节点B1的实施方式。
举例而言,在折叠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开关K11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导通状态。
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开关K11电连接至具有适合的阻抗值的电容电感器件。此时,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在所述折叠状态时调谐其电连接的所述天线单元10a所支持的频段,使设于第一天线单元10b和第二天线单元10c在所述折叠状态时支持不同的频段,例如,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保持支持第一频段,将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所支持的频段调谐为第二频段,以避免因导电中框400折叠后,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差的问题。
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第二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处于开路状态。在展开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开关K11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以避免第一切换开关K11接入偶极子天线11后影响偶极子天线11上电流分布的对称性及在导电中框400上激励出的对称性好的电流分布。
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的第三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调节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支持的频段。
在展开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开关K11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导通状态。
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一切换电路K1通过调节第一切换开关K11电连接至具有适合的阻抗值的电容电感器件。此时,第一切换电路K1用于在所述展开状态时调谐其电连接的所述天线单元10a所支持的频段,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所形成的MIMO天线系统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所支持的频段可调,例如,从N28频段调节至N8频段,进而增加MIMO天线系统所支持的带宽。
具体的,请参阅图15,所述偶极子天线11还包括第二调节点B2。所述第二调节点B2位于所述馈电点A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12之间。
进一步可选的,第二调节点B2位于所述馈电点A与所述第一调节点B1之间。
请参阅图15,至少一个所述天线单元10a还包括第二切换电路K3。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点B2,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以使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经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回地。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一者在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下从第一频段切换至第二频段,所述第一天线单元10b、所述第二天线单元10c中的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以使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经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回地,且在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下可保持支持第一频段。
图16中第一主体410和第二主体430的结构为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图。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中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使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经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回地。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中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在所述折叠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处于开路状态。
其中,第二切换电路K3可以包括第三切换开关及第三调节电路,所述第三调节电路可以为接地的0欧姆电阻或接地的小电感等。
请参阅图16,在折叠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第二切换电路K3皆呈短路状态。其中,第二切换电路K3为接地的0欧姆电阻或接地的小电感,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经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回地,以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形成倒F天线。
其中,倒F天线工作在1/4波长模式,其中,1/4波长模式的谐振电流可工作在第一自由端111至第二调节点B2之间。
可选的,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在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切换电路K1、第二切换电路K3回地,以实现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更好的形成倒F天线。如前述,当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导电中框400因为折叠而面积减小,例如,导电中框400在展开状态时大致呈正方形,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可形成沿导电中框400的对角线对称性较好的电流分布。导电中框400在折叠状态时的面积减小至原来的一半,具体呈长方形,此时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形成的电流分布的对称性相对较差。通过设置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由偶极子天线11切换形成倒F天线,倒F天线在折叠状态下的导电中框400上更加能够激励出更能适应类似长方形的导电中框400的电流分布,以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之间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更加偏向于正交,进而减小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天线单元10a之间的天线性能。
请参阅图16,在折叠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二子天线单元10c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二切换电路K3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以便于第二切换电路K3影响到第一切换电路K1调谐第二子天线单元10c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频段,促进第一切换电路K1更好地调谐第二子天线单元10c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频段。
本申请对于第二调节点B2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所述第二调节点B2与所述第一自由端11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调节点B2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11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例为(0.8:1)-(1:0.8)。
可以理解的,偶极子天线11的工作模式为1/2波长模式。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例为(0.8:1)-(1:0.8)。可选的,第二调节点B2为偶极子天线11的中点位置或中点位置附近。第二调节点B2为电流强点,可以减少第二切换电路K3在开路状态下对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的影响。可以理解的,第二切换电路K3在开路状态下可能存在寄生电流等,通过将第二切换电路K3电连接于偶极子天线11的电流强点位置,第二切换电路K3上的寄生电流对于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影响小。
请参阅图17,所述天线单元10a的所述第二切换电路K3在所述展开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为开路状态,以避免对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模式造成影响。
具体的,在展开状态时,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第二切换电路K3皆与其对应的偶极子天线11呈开路状态,以避免第二切换电路K3上接入偶极子天线11后影响偶极子天线11上电流分布的对称性及在导电中框400上激励出的对称性好的电流分布。
从另一角度来说,请参阅图4,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0,包括导电中框400及至少两个天线单元10a。导电中框4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410、转轴420及第二主体430。所述第一主体410、所述第二主体43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所述转轴420。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10a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和所述第二主体430上。所述天线单元10a包括偶极子天线11。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其中,具体实现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的实施方式可参考实施例中第一切换电路K1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以设置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过滤电路K2、第二切换电路K3。其中,第一切换电路K1、过滤电路K2、第二切换电路K3的电连接方式、控制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的相应的描述,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通过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以实现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在相互靠近时频段隔离,以降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的相关性,提高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之间的隔离度。
可以理解的,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时可支持相同的频段,以形成MIMO系统,提高传输速率。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主体410、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皆包括多个拐角部40b,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40b,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11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所述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切换电路。其中,切换电路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切换电路K1、第二切换电路K3。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控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410和/或设于所述第二主体430上的所述偶极子天线11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切换成倒F天线。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参考实施例中第一切换电路K1、第二切换电路K3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包络相关性系数体现主、副天线接收复方向图在三维空间上的交叉相关性。在接收分集和MIMO接收中,一般希望主副天线的辐射性能能够相互补充,并且两个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别。主、副天线方向图没有相似性,此时接收能够达到理想最好效果。本申请基于天线单元10a的远场方向图极化正交原理和主辐射方向各异两方面因素,获取彼此之间良好的ECC特性。
对于单个天线单元10a而言,本申请提供的天线单元10a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及在导电中框400上激励出的电流分布如下:
请参阅图18,所述天线单元10a在所述展开状态于所述偶极子天线11上产生第一电流、第二电流及在所述导电中框400上产生第三电流和第四电流。所述第一电流从所述第一自由端111流向所述第二调节点B2,及所述第二电流从所述第二调节点B2流向所述第二自由端112,或者,所述第一电流从所述第二自由端112流向所述第二调节点B2,及所述第二电流从所述第二调节点B2流向所述第一自由端111。所述第三电流沿导电中框400的横向边缘且方向与所述第一电流方向相反。所述第四电流沿导电中框400的纵向边缘且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流方向相反。
根据以上的电流分布可知,所述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上激励的横向电流和纵向电流关于对角线的对称性较好。
以下通过对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及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上的电流分布进行分析,并从远场极化方向及主辐射方向两个维度对各个天线单元10a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进行分析。
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作为MIMO天线的接收天线的主辐射方向进行分析如下: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8,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可以为,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从第二自由端112流向第一自由端111。其中,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在图18中采用虚线箭头表示。可以理解的,上述的电流具有周期性,故电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向,也可以为反向。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天线地板)上激励起沿第一边411的第一纵向电流和沿第二边412的第一横向电流(其中,横向、纵向为以图18中的视角为参考)。其中,第一纵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二调节点B2至第一自由端111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一横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二自由端112至第二调节点B2的电流方向相反。
请参阅图18,第一子天线单元10在远场的等效电流方向(图18中实心大箭头所示方向)为第一横向电流的矢量与第一纵向电流的矢量叠加方向。从图18中可以看出,等效电流方向呈右斜向上方向。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远场极化方向也是右斜向上方向。此外,根据图18中的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远场方向图中的零点位置也可以看出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远场极化方向是右斜向上方向。
可以理解的,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辐射方向图主要靠金属中框(即第一主体410、转轴420、第二主体430)辐射,天线远场方向图由金属中框上的电流的有效辐射而成,并且主辐射方向沿电流相位滞后的方向辐射。从图19可以看出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主辐射方向为+Y轴偏向于-X约45°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可以为,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从第一自由端111流向第二自由端112。其中,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在图20中采用虚线箭头表示。可以理解的,上述的电流具有周期性,故电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向,也可以为反向。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天线地板)上激励起沿第四边431的第二纵向电流和沿第六边433的第二横向电流(其中,横向、纵向为以图20中的视角为参考)。其中,第二纵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一自由端111至第二调节点B2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二横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二调节点B2至第二自由端112的电流方向相反。
请参阅图20,第二子天线单元20在远场的等效电流方向(图20中实心大箭头所示方向)为第二横向电流的矢量与第二纵向电流的矢量叠加。从图20中可以看出,等效电流方向呈右斜向上方向。说明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远场极化方向也是右斜向上方向。此外,根据图21中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远场方向图中的零点位置也可以看出第二子天线单元10c的远场极化方向是右斜向上方向。
可以理解的,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辐射方向图主要靠金属中框(即第一主体410、转轴420、第二主体430)辐射,天线远场方向图由金属中框上的电流的有效辐射而成,并且主辐射方向沿电流相位滞后的方向辐射。从图21中可以看出,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主辐射方向为+X轴偏向于-Y约45°方向。
由上述可以看出,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等效电流的方向一致,及远场的极化方向基本上是一致,如果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远场的主辐射方向一致,则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ECC值会非常高,趋近于1,其特性极差。而本申请中通过设计天线单元10a为偶极子模式天线,其工作在半波长工作模式,其远场方向图主要是金属中框上的有效电流产生的,对于第一子天线单元10来说,其电流分布沿对角线对称,且相位为+Y轴偏向于-X约45°方向滞后,所以主辐射方向指向+Y轴偏向于-X约45°方向;对于第二子天线单元20来说,其电流分布沿对角线对称,且相位沿+X轴偏向于-Y约45°方向滞后,所以主辐射方向指向+X轴偏向于-Y约45°方向,可以看到两个天线单元10a的主辐射方向是相反,由于偶极子天线11的电流分布更为对称,主辐射方向是严格相反的,且在彼此主辐射方向上辐射的能量很小。
请参阅图22,图22是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ECC曲线。以0.7-0.8GHz内为例,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二子天线单元20在频段0.758-0.8GHz内的ECC在0.13浮动,ECC特性优良。说明在所述导电中框400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主辐射方向与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主辐射方向严格反向,利用两天线单元10a的主辐射方向差异较大来实现低ECC特性,提高MIMO天线的性能。
同样的原理分析可知,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在展开状态下的主辐射方向也严格相反,如此,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在展开状态下具有较小的相关性系数。如此,在展开状态下,本申请提供的天线组件100中的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二子天线单元20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系数,第三子天线单元3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系数。
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四子天线单元40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作为第一MIMO天线的接收天线的主辐射方向、远场电场极化方向进行分析如下: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3,导电中框4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可以为,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从第二自由端112流向第一自由端111。可以理解的,上述的电流具有周期性,故电流的方向并不限于上述的方向,也可以为反向。其中,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在图23中采用虚线箭头表示。偶极子天线11在导电中框400(天线地板)上激励起沿第四边431的第四纵向电流和沿第五边432的第四横向电流(其中,横向、纵向为以图23中的视角为参考)。其中,第四纵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二自由端112至第二调节点B2的电流方向相反,第四横向电流的方向与偶极子天线11上第二调节点B2至第一自由端111的电流方向相反。
请参阅图23,第四子天线单元40在远场的等效电流方向(图23中实心大箭头方向)为第四横向电流的矢量与第四纵向电流的矢量叠加的方向。从图23中可以看出,等效电流方向呈右斜向下方向。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远场极化方向是右斜向下方向。
图24的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电场零点方向可以指示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是右斜向下方向。请参阅图18和图23,第一子天线单元10远场的电场极化方向和第四子天线单元40远场的电场极化方向为正交,以实现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包络相关系数较低。
可以理解的,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辐射方向图主要靠金属中框(即第一主体410、转轴420、第二主体430)辐射,天线远场方向图由金属中框上的电流的有效辐射而成,并且主辐射方向沿电流相位滞后的方向辐射。请参阅图24,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主辐射方向为+Y轴偏向于+X约45°方向。请参阅图19和图24,可以看出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主辐射方向相交相对较大的角度,即第一子天线单元10的主辐射方向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主辐射方向相异,也能够促进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之间具有相对较小的ECC系数。
请参阅图25,图25是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ECC曲线。其中,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工作频段选取0.7GHz-0.8GHz(并不限于此频段)。从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ECC曲线可以看到,由于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的远场电场极化的正交及主辐射方向不同,其ECC值极小,小于0.107,特性优良。
相类似的,其他相邻的两个天线单元10a之间,例如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之间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相交(包括正交),第二子天线单元2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之间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相交(包括正交),第二子天线单元2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之间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相交(包括正交),以使相邻的两个天线单元10a的远场极化方向相交(包括正交),以实现相邻的两个天线单元10a的包络相关系数较低,进而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相邻的两个天线单元10a之间的主辐射方向相异,也利于形成包络相关系数较低,进而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
具体的,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开状态时,上述的四个天线单元10a形成4*4MIMO天线系统,该成4*4MIMO天线系统所支持的频段包括LB频段,例如NRN28(703-788MHz)\N5\N8,但不局限于此频段等。当然,第一馈源12的工作频段不仅仅包括低频频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频段还可以覆盖中高频段(1-6GHz)LTE/NR系统。
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形成第二MIMO天线,第二子天线单元20与第四子天线单元40形成第三MIMO天线,其中,第二MIMO天线可支持LB频段,第三MIMO天线可支持MHB频段;或者,第三MIMO天线可支持LB频段,第二MIMO天线可支持MHB频段。
低频段例如N28(703-733MHz上行,758-788MHz下行)频段,低频段通信具有覆盖距离远,稳定性好等优点,对于5G通信系统来说,重耕低频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该频段属于较低的频段,对于手机尺寸来说,该天线占据的空间非常大,尤其在设计支持N28频段的4*4MIMO天线时,环境非常紧凑,且天线单元10a间的包络相关系数较差,约在0.7左右,会影响其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本实施方式从基于提升MIMO系统性能出发,改善多天线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从而提高MIMO信道矩阵的秩,从而优化通信系统的吞吐率。
请参阅图26,图26是图15所示的天线组件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ECC曲线图。可以看出,在频段0.75-0.8GHz频段,各天线单元10a之间的ECC系数其值都小于0.133,非常适用与四低频的MIMO系统应用。
当导电中框400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第一子天线单元10、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之间距离小。如果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形成MIMO天线并同时工作,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之间的隔离度会非常差,从而导致ECC值极差,所以第一子天线单元10和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无法同时工作。此时可以利用第一切换电路K1将第一子天线单元10、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切换到不同的频段,及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四子天线单元40切换至不同的频段,例如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工作在低频(小于或等于1GHz),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工作在中高频段(大于1GHz),以避免对于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干扰。
在折叠状态下,将第二子天线单元20的第二切换电路K3切换至短路状态,与此同时可以切换过滤电路K2,以滤除低频信号,保证第二子天线单元20只传输中高频信号,第四子天线单元40也采用类似的做法。
对于第一子天线单元10,可以将第一切换电路K1和第二切换电路K3分别切换至短路状态,则第一子天线单元10转变为IFA天线,其工作在1/4波长模式,类似地可以将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第一切换电路K1和第二切换电路K3切换至短路状态,使其也变为工作在1/4波长模式的IFA天线。
请参阅图27,图27是导电中框400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工作在低频段,第四子天线单元40与所述第二子天线单元20工作在中高频段时ECC曲线图。可以看出,在0.789GHz频段,第一子天线单元10与第三子天线单元30的ECC值约为0.34,具有良好的ECC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0,在可折叠式电子设备1000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天线架构,基于提升MIMO系统性能出发,改善多天线单元10a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从而提高MIMO信道矩阵的秩,从而优化通信系统的吞吐率。所设计的折叠手机四低频天线MIMO架构,将天线单元10a置于折叠手机的四个拐角,利用偶极子天线11的特性,可以实现相邻天线之间极化正交,到低ECC特性;由于偶极子天线11的电流分布更为对称,呈对角设置的主辐射方向是严格相反的,且在彼此主辐射方向上辐射的能量很小,实现优良的ECC特性,可以较好适用于4*4MIMO通讯系统,当折叠状态下,利用切换电路将两个天线转变为中高频工作的天线,并利用切换电路将原先的偶极子天线11模式转变为IFA(倒F)天线工作模式,从而实现折叠状态下的一对天线的ECC值较低,适用与2*2MIMO通信系统的应用。
其中,在展开状态下,将多个天线单元10a的第一切换电路K1、第二切换电路K3皆与偶极子天线11断开,使第一切换电路K1、第二切换电路K3不会影响到偶极子天线11上的电流分布,使第一子天线单元10、第三子天线单元30、第二子天线单元20、第四子天线单元40皆为偶极子天线11。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中框,所述导电中框包括多个中框边,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相交形成拐角部,相邻的两个所述中框边的长度比例为(1:0.6)-(1:1.6);及
至少两个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偶极子天线,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中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转轴及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天线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天线单元,所述第一天线单元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在所述导电中框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持相同的频段,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和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在所述导电中框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持不同的频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极子天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自由端、馈电点及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自由端与所述导电中框绝缘设置;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匹配电路及馈源,所述馈源电连接所述匹配电路的一端,所述匹配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馈电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极子天线还包括第一调节点,所述第一调节点设于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或所述馈电点,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用于调谐所述天线单元所支持的频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时,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所述第二天线单元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一切换电路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点时,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过滤电路,所述过滤电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馈电点,所述过滤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过滤电路用于过滤所述馈源发送或接收的射频信号,以使所述天线单元支持预设频段。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极子天线还包括第二调节点,所述第二调节点位于所述馈电点与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所述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二切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点,所述第二切换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天线单元、所述第二天线单元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二切换电路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呈短路状态,以使所述偶极子天线上的电流经所述第二切换电路回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点与所述第一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调节点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例为(0.8:1)-(1:0.8);所述天线单元的所述第二切换电路在所述展开状态时与所述偶极子天线为开路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偶极子天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辐射段和第二辐射段,所述第一辐射段与一个所述中框边平行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辐射段与另一个所述中框边平行绝缘设置,所述第一辐射段与所述第二辐射段之间的比例为(0.8:1)-(1:0.8)。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中框具有四个所述拐角部,所述天线单元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天线单元分别设于四个所述拐角部。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电中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转轴及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及
至少两个天线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偶极子天线,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所述天线单元和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导电中框处于折叠状态时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上皆包括多个拐角部,每个所述偶极子天线设于一个所述拐角部,在所述导电中框处于展开状态时,相邻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远场电场极化方向正交,和/或,呈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偶极子天线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控制设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或设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所述偶极子天线在所述折叠状态时切换成倒F天线。
CN202210159061.7A 2022-02-21 2022-02-21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6669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9061.7A CN116666965A (zh) 2022-02-21 2022-02-2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9061.7A CN116666965A (zh) 2022-02-21 2022-02-2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6965A true CN116666965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2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59061.7A Pending CN116666965A (zh) 2022-02-21 2022-02-2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69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682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EP3189560B1 (en) Reconfigurable multi-band antenna with four to ten ports
KR101718032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20170256843A1 (en) Reconfigurable casing antenna system
EP3583659A1 (en) Triple wideband hybrid lte slot antenna
CN102349191A (zh) 用于无线通信装置的频率选择性多频带天线
US10374289B2 (en) Reconfigurable 4-port multi-band multi-function antenna with a grounded dipole antenna component
US20140078010A1 (e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Antennas Having Polarization and Angle Diversity and Rel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EP3633791B1 (en) Antenna device
WO2016097712A1 (en) Reconfigurable multi-band multi-function antenna
US10211539B2 (en) Reconfigurable antenna
WO2023155593A1 (zh) 电子设备
EP2375488B1 (en) Planar antenna and handheld device
CN116666966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66802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7117458A (zh) 电子设备
CN116666965A (zh) 电子设备
CN118054191A (zh) 电子设备
CN117855792A (zh) 电子设备
CN118174022A (zh) 电子设备
GB2370419A (en) Dual mode antenna
CN117878590A (zh) 电子设备
CN117748170A (zh) 电子设备
CN119233580A (zh) 电子设备
CN118040293A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