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539963B -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9963B
CN116539963B CN202310473989.7A CN202310473989A CN116539963B CN 116539963 B CN116539963 B CN 116539963B CN 202310473989 A CN202310473989 A CN 202310473989A CN 116539963 B CN116539963 B CN 116539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urrent
grounding
excitation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739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39963A (zh
Inventor
王国治
赵品
马俊峰
乔刚
薛浩
马明东
孙锦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State Grid Cee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State Grid Cee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State Grid Cee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State Grid Cee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739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99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9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9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39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9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01R27/20Measuring earth resistance; Measuring contact resistance, e.g. of earth connections, e.g. pl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 Y04S10/52Outage or fault management, e.g. fault detection or lo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属于电阻测量技术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高效检测杆塔接地电阻,并记录雷击数据。通过配置有多功能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以及杆塔的雷击次数,所述多功能传感器为配置有感应线圈、激励线圈和雷击线圈的开合式传感器。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阻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输电线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杆塔接地装置是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重要保障,而接地电阻和雷击次数是杆塔接地装置的重要指标。在输电线路运行中,需要周期性检测杆塔接地电阻大小和查看雷击次数。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比较广泛测量接地电阻的方法主要有三极法(摇表法)和钳表法,查看雷击次数主要通过人员现场查看。
传统测量方法存在着以下缺陷:
1)不管是钳表法还是三极法,均需解开杆塔多余引下线,部分杆塔的接地引下线无法解开;
2)每年春秋检,运维人员需到现场进行接地电阻检测和雷击次数查看;
3)三极法每次测量都要打两个辅助地极,辅助地极引线长约30米,增加劳动强度,许多现场无法打辅助地极;
4)三极法根据规范要求,需测量A引下线,B引下线,C引下线,D引下线及杆塔总接地电阻阻值,共需5次测量,测量步骤繁琐;
5)雷击计数器运行时间久,无法有效查看雷击次数;
6)传统测量方式无法做到在线式监测;
7)测量数据无法做到有效关联,无法综合评估接地装置的可靠性及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缺陷,现有杆塔接地电阻的检测存在以下不良结果:
1)部分杆塔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无法检测(部分杆塔的接地引下线无法解开);
2)部分杆塔雷击次数无法查看;
3)只能查看雷击次数,无法知道雷击时间;
4)传统检修方式效率低、不方便操作、人力成本高。
基于上述分析,如何高效检测杆塔接地电阻,并记录雷击数据,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来解决如何高效检测杆塔接地电阻,并记录雷击数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通过配置有多功能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以及杆塔的雷击次数,所述多功能传感器为配置有感应线圈、激励线圈和雷击线圈的开合式传感器;
其中,对于单根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采用两组传感器穿过接地线,所述两组传感器分别为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
为第一传感器中激励线圈施加一个激励脉冲信号i2,接地电阻回路为闭合回路,接地电阻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接地电阻回路生成一个感应电动势e1,电动势e1与激励脉冲信号i2成正比,关系如下:
其中,M为互感系数;
在电动势e1的作用下,接地电阻回路上产生感应电流i1
通过第二传感器中感应线圈对感应电流i1进行监测,通过测量i1得到被测接接地回路电阻,
其中,对于N根接地引线接地电阻,回路电阻R表示如下:
R=R1//R2//R3……//Rm//……//RN+Rg,
其中,R1~RN为N个引下线等效电阻,Rg为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S100、在每个等效电阻处配置一个检测装置,分别编号为1#、2#、……、N#,其中,编号为1#的检测装置作为主设备,编号为2#、……、N#的检测装置作为从设备;
S200、为主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1,0),所述激励信号为幅值、相位和频率固定的固定激励信号,每个从设备均不施加激励信号;
S300、对于每个从设备,分别执行如下操作,完成设备相位同步:
对于m#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m,1),i(m,2),……,i(m,n),并检测感应信号电流i′(m,1),i′(m,2),……,i′(m,n),计算感应信号电流i′(m,1),i′(m,2),……,i′(m,n)的有效值I′(m,1),I′(m,2),……,I′(m,n),查询I′(m,1),I′(m,2),……,I′(m,n)中的最小值I′(m,j),并记录I′(m,j)对应的激励信号i(m,j),i(m,j)与i(1,0)同相位,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同步相位完成命令后,关闭从设备的激励信号,i(m,j)与i(m,n)为相位差为360*(n-j)/n度的激励信号;
S400主设备发送同步激励命令,每个从设备分别施加激励信号,其中m#设备施加的激励信号为i(m,j)
每个设备检测感应电流,其中m#设备检测的感应电流为i′(m,n)
从设备将感应电流周波信号发送至主设备,主设备计算接地电流Ig,接地电流Ig计算公式如下:
各引下线电阻的阻值小于预设的电阻阈值,引下线电流i′(m,j)的电流值小于预设的电流阈值,判定接地电阻Rg的阻值以及节点电压Ug分为:
作为优选,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多功能传感器、主控单元、信号激励单元、雷击唤醒单元、感应电流采集单元和泄漏电流采集单元;
所述多功能传感器包括线圈组件和壳体;
其中,所述壳体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作为安装腔体,所述壳体共两个,两个壳体通过其开口对接形成开合的环状中空结构,所述两个壳体对接形成的空心部用于放置待测接地电阻;
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电磁铁芯、电磁线圈、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所述电磁铁芯、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均共两个且一一对应,所述电磁铁芯呈半圆环状,所述线圈壳体包覆在与其对应电磁铁芯的外周、并通过与其对应的线圈支架设置在一个与其对应的安装腔体内,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在其中一个电磁铁芯上并通过线缆穿出线圈壳体以及壳体用于与外部电连接,通过两个壳体的对接、两个电磁铁芯通过其端部对接呈环状并环绕在待测电阻的外周;
所述线圈组件共三个,分别为激励线圈组件、雷击线圈组件以及感应线圈组件,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在电磁壳体与电磁铁芯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所述雷击线圈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之间;
所述主控单元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蓄电池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蓄电池以及无线通信单元均封装于铸铝外壳内,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信号激励单元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用于产生激励电流信号,并将激励电流信号发送至激励线圈;
所述雷击唤醒单元的输入端与雷击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雷击唤醒单元用于基于其中断唤醒功能实现雷击计数,雷击线圈未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低电平,雷击线圈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高电平脉冲,通过高电平脉冲唤醒控制器进行雷击次级记录;
所述感应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感应线圈的电流;
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泄漏电流。
作为优选,对于所述两个壳体,两个壳体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对应的,对于每个线圈组件,两个线圈壳体之间以及两个电磁铁芯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
线圈壳体之间的对接处通过密封条密封接触,对应的,同侧线圈壳体之间以及两个电磁铁芯之间的对接处均通过所述密封条密封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外罩壳、内罩壳和两个端盖,所述外罩壳和内罩壳弯折呈弧状,所述外罩壳和内罩壳内外间隔设置,两个端盖相对设置并分别盖合在外罩壳和内罩壳之间的一个开口上,形成一个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
所述外罩壳上用于对接的两个侧边缘上均形成有与其垂直的凸边,所述凸边上形成有螺纹孔,所述密封条上对应有螺纹孔,两个外罩壳通过凸边对接,两个凸边之间以及位于两个凸边之间的密封条通过螺栓密封固定。
作为优选,对于每个线圈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均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容纳槽,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扣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中空结构作为铁芯容纳腔体;
对于所述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均设置有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屏蔽槽,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扣合,所述两个屏蔽壳体上下密封扣合组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铁芯屏蔽腔体,所述铁芯屏蔽腔体包覆在电磁铁芯的外周,所述上下扣合的屏蔽壳体作为电磁铁芯和线圈壳体之间的屏蔽层。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壳体通过线圈支架以滑动卡接的方式与外罩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所述外罩壳上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限位槽相对位于外罩壳上用于对接的两侧端;
所述线圈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安装块和限位杆,所述支架底座固定设置在线圈壳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底座的外侧并滑动接入对应的限位槽内,在所述安装块和限位槽的配合下、所述线圈壳体以滑动插入的方式安装在安装腔体内;
所述限位杆为中空结构,所述限位杆共两个,分别为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其中第一限位杆的孔径大于第二限位杆的孔径,第二限位杆能够嵌套插入第一限位杆的孔腔内,所述两个限位杆以其轴向与线圈壳体的端面垂直的方式固定在支架底座上,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相对位于线圈壳体的两侧;
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两个用于容纳限位杆的限位安装孔,每个限位杆通过将其端部插入与其对应的限位安装孔内的方式与壳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对于所述雷击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
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300;
对于所述感应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坡莫合金1J85,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1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
所述壳体为铸铝,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竖直设置的把手。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电流采集单元包括信号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以及倍数放大选择电路;
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运算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用于监测感应线圈的感应电流并对感应电流进行放大;
所述带通滤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将频率为500HZ的放大后感应电流作为输出电流输出;
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包括AD620芯片,所述倍数选择放大选择电路为配置有ADG1611芯片的四路选择放大电路,所述AD620芯片通过其输出引脚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倍数选择放大电路中,ADG1611芯片的S1引脚、S2引脚、S3引脚以及S4引脚上各电连接有一个电阻,所述电阻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ADG1611芯片的D1引脚、D2引脚、D3引脚以及D4引脚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和倍数选择放大电路配合用于对滤波后的感应电流进行增益放大。
作为优选,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包括两个运算放大器,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接入感应电流,对接入的感应电流进行信号放大并进行泄漏电流的检测。
本发明的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配置有多功能传感器的检测装置对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进行检测,该多功能传感器中线圈组件包括激励线圈组件、雷击线圈组件以及感应线圈组件,该雷击线圈组件间隔设置于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之间,激励线圈用于接入激励信号,感应线圈用于检测接地电阻的电流,雷击线圈用于感应雷击,当雷击线圈被雷击触发时,可通过外部的雷击唤醒单元产生高电平信号,以实现雷击的感应和雷击次数的计数;
2、该传感器中,两个壳体通过其开口、对接形成开合的中空结构,通过两个壳体的密封对接带动所述两个线圈壳体以及两个电磁铁芯的密封对接,由所述两个壳体环绕的空心部用于放置待测接地电阻,在进行接地电阻检测时,可将组装有线圈组件的两个壳体环绕在接地电阻的两侧后,将两个壳体对接,从而便于传感器的安装和拆卸;
3、该传感器中,两个壳体的开口对接处、线圈壳体的对接处以及电磁铁芯的对接处通过一个密封条密封接触,增加了壳体内部的密封性,保证了器件的安全性;
4、线圈壳体通过线圈支架以滑动卡接的方式与外罩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在安装时,可将线圈壳体通过线圈支架滑动接入外罩壳内,然后将安装于线圈组件的两个壳体对接,实现传感器的组装,该种方式便于传感器设备的装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单线接入接地电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2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多线入接地电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图3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接地电阻检测时装配图;
图4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接地电阻检测时实例电路原理图;
图5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传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传感器中线圈组件以及线圈组件之间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传感器的爆炸图;
图8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信号激励单元的电路图;
图9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雷击唤醒单元的电路图;
图10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信号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图11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带通滤波电路的电路图;
图12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图13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倍数选择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图14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第二调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15为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中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16为实施例2用于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检测装置中控制单元的工作流程框图。
图中:1、壳体,2、线圈组件,3、密封条,4、把手;
101、外罩壳,102、内罩壳,103、安装腔体,104、端盖,105、凸边,106、螺栓,107、限位槽;
201、上壳体,202、下壳体,203、支架底座,204、安装块,205、第一限位杆,206、第二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用于解决如何高效检测杆塔接地电阻,并记录雷击数据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通过配置有多功能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以及杆塔的雷击次数,所述多功能传感器为配置有感应线圈、激励线圈和雷击线圈的开合式传感器。
在进行单根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检测时,等效原理图如图1所示,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1)采用两组传感器穿过接地线,所述两组传感器分别为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
(2)为第一传感器中激励线圈施加一个激励脉冲信号i2,接地电阻回路为闭合回路,接地电阻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接地电阻回路生成一个感应电动势e1,电动势e1与激励脉冲信号i2成正比,关系如下:
其中,M为互感系数;
(3)在电动势e1的作用下,接地电阻回路上产生感应电流i1
(4)通过第二传感器中感应线圈对感应电流i1进行监测,通过测量i1得到被测接接地回路电阻,
在进行多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测量时,等效电路图如图2所示。
其中,R1~R4为杆塔的4条引下线等效电阻,正常情况下此阻值较小,一般在0.2欧姆以下,Rg为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Rx为地线及其他远方杆塔接地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可忽略不计。
根据《Q/GDW 11317-2014输电线路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导则》中规定,使用钳表法测量杆塔接地电阻时,应只保留被测杆塔一根接地引下线与塔身相连,其余接地引下线均应与塔身断开,如图3所示。
此时,测得的回路电阻R=Ri+Rg+Rx,由于,Rx<<R,此时回路电阻R≈Ri+Rg,测得阻值可认为是接地极接地电阻值。
实际测量中,由于接地引下线不能解开。以R1回路为准,此时,测得的回路电阻R=R1+R2//R3//R4//Rg,测得阻值与接地极接地电阻值偏差较大。此时阻值无效,需进行进一步处理。
本实施例中,对于N根接地引线接地电阻,回路电阻R表示如下:
R=R1//R2//R3……//Rm//……//RN+Rg,
其中,R1~RN为N个引下线等效电阻,Rg为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S100、在每个等效电阻处配置一个检测装置,分别编号为1#、2#、……、N#,其中,编号为1#的检测装置作为主设备,编号为2#、……、N#的检测装置作为从设备;
S200、为主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1,0),所述激励信号为幅值、相位和频率固定的固定激励信号,每个从设备均不施加激励信号;
S300、对于每个从设备,分别执行如下操作,完成设备相位同步:
对于m#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m,1),i(m,2),……,i(m,n),并检测感应信号电流i′(m,1),i′(m,2),……,i′(m,n),计算感应信号电流i′(m,1),i′(m,2),……,i′(m,n)的有效值I′(m,1),I′(m,2),……,I′(m,n),查询I′(m,1),I′(m,2),……,I′(m,n)中的最小值I′(m,j),并记录I′(m,j)对应的激励信号i(m,j),i(m,j)与i(1,0)同相位,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同步相位完成命令后,关闭从设备的激励信号,i(m,j)与i(m,n)为相位差为360*(n-j)/n度的激励信号,其中,n表示激励信号一个周期内的采样点数;
S400、主设备发送同步激励命令,每个从设备分别施加激励信号,其中m#设备施加的激励信号为i(m,j)
每个设备检测感应电流,其中m#设备检测的感应电流为i′(m,j)
从设备将感应电流周波信号发送至主设备,主设备计算接地电流Ig,接地电流Ig计算公式如下:
各引下线电阻的阻值小于预设的电阻阈值,引下线电流i′(m,j)的电流值小于预设的电流阈值,判定接地电阻Rg的阻值以及节点电压Ug分为: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给出四根引下线电阻。
在接地引下线处分别安装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在线监测装置1#~4#。其中,1#做为主设备,2#~4#做为从设备。本实施例中激励信号幅值相同(20mA),频率相同(500Hz)。
(1)测量电阻时,首先给1#设备施加固定激励信号i(1,0)(幅值、相位和频率固定),2#~4#设备不施加激励。
(2)2#设备分别施加激励信号i(2,1),……,i(2,120),并检测感应电流信号i′(2,1),……,i′(2,120),计算感应信号电流i′(2,1),……,i′(2,120)有效值I′(2,1),I′(2,2),……,I′(2,120),并找寻最小值I′(m,j),记录最小值对应的激励信号i(m,j)。此时,i(2,j)与i(2,0)同相位,2#设备向1#设备发送同步相位完成命令后,关闭2#设备激励信号。i(2,j)与i(2,n)为相位相差为360*(n-j)/n度的激励信号。
(3)重复步骤2,完成3#和4#设备相位同步。
(4)1#设备发送同步激励命令,2#~4#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2,j)~i(4,j),1#~4#设备检测感应电流i′(1,j)~i′(4,j),2#~4#设备将感应电流i′(2,j)~i′(4,j)周波信号发送至1#设备,1#设备计算接地电流Ig
1#设备根据公式计算接地电阻。(由于各引下线阻值R1~R4阻值较小,且引下线电流i′(2,j)~i′(4,j)较小,所以可近似认为Rg处节点电压和电阻分别如下:
仿真验证:
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其中,Rx为0.1Ω,U1~U4为激励线圈在回路中的感应电压,幅值固定为频率为500Hz,初始相位可调。
其中,检测的数据如下表:
如图5-7所示,包括壳体1和线圈组件2。
壳体1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作为安装腔体103,共两个,两个壳体1通过其开口对接形成开合的环状中空结构,所述两个对接形成的空心部用于放置待测接地电阻。
作为壳体1的具体实施,该壳体1包括外罩壳101、内罩壳102和两个端盖104,所述外罩壳101和内罩壳102弯折呈弧状,所述外罩壳101和内罩壳102内外间隔设置,两个端盖104相对设置并分别盖合在外罩壳101和内罩壳102之间的一个开口上,形成一个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一个把手4。
线圈组件2包括电磁铁芯、电磁线圈、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所述电磁铁芯、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均共两个且一一对应,所述电磁铁芯呈半圆环状,所述线圈壳体包覆在与其对应电磁铁芯的外周、并通过与其对应的线圈支架设置在一个与其对应的安装腔体103内,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在其中一个电磁铁芯上并通过线缆穿出线圈壳体以及用于与外部电连接,通过两个的对接、两个电磁铁芯通过其端部对接呈环状并环绕在待测电阻的外周。
其中,线圈组件2共三个,分别为激励线圈组件2、雷击线圈组件以及感应线圈组件,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在线圈壳体与电磁铁芯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所述雷击线圈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之间。
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两个壳体1,两个壳体1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对应的,对于每个线圈组件2,两个线圈壳体之间以及两个电磁铁芯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
为增加壳体之间对接处、线圈壳体之间对接处以及电磁铁芯对接处的密闭性,对于所述两个壳体,每一侧的开口对接处通过密封条3密封接触,同侧线圈壳体的对接处以及电磁铁芯的对接处均通过所述密封壳体条密封接触。
本实施例中,壳体1、线圈壳体之间是以对接的方式进行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作为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外罩壳101上用于对接的两个侧边缘上均形成有与其垂直的凸边105,凸边105上形成有螺纹孔,密封条3上对应有螺纹孔,两个外罩壳101通过凸边105对接,两个凸边105之间以及位于两个凸边105之间的密封条3通过螺栓106密封固定。
作为线圈组件2的具体实施,雷击线圈采用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
激励线圈采用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300,激励线圈设置屏蔽层。
感应线圈采用坡莫合金1J85,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1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测量线圈设置屏蔽层。
对于每个线圈组件2,所述线圈壳体包括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均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容纳槽,所述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上下扣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中空结构作为铁芯容纳腔体。
其中,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所述上壳体201和下壳体202内均设置有屏蔽壳体,屏蔽壳体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屏蔽槽,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扣合,所述两个屏蔽壳体上下密封扣合组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铁芯屏蔽腔体,所述铁芯屏蔽腔体包覆在电磁铁芯的外周,所述上下扣合的屏蔽壳体作为电磁铁芯和线圈壳体之间的屏蔽层。
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件2作为一个整体,其线圈壳体通过线圈支架以滑动卡接的方式与外罩壳10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即在组装传感器时,线圈壳体固定在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滑动接入外罩壳101的内壁上,装配有线圈组件2的两个壳体1对接形成中部具有空腔的传感器器件。
作为线圈支架与外罩壳101内壁滑动卡接的具体实施,外罩壳101上开设有两个限位槽107,两个限位槽107相对位于外罩壳101上用于对接的两侧端;线圈支架包括支架底座203、安装块204和限位杆,所述支架底座203固定在线圈壳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块204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底座203的外侧并滑动接入对应的限位槽107内,在所述安装块204和限位槽107的配合下、所述线圈壳体以滑动插入的方式安装在安装腔体103内;限位杆为中空结构,所述限位杆共两个,分别为第一限位杆205和第二限位杆206,其中第一限位杆205的孔径大于第二限位杆206的孔径,第二限位杆206能够嵌套插入第一限位杆205的孔腔内,所述两个限位杆以其轴向与线圈壳体的端面垂直的方式固定在支架底座203上,第一限位杆205和第二限位杆206相对位于线圈壳体的两侧。
对应的,所述端盖104的内侧面均形成有容纳限位杆的限位安装孔,所述限位杆能够插入对应的限位安装孔内。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传感器的组装方式为:
(1)对于每个线圈组件2,将其中一个电磁铁芯装配在对应的线圈壳体内,在另一个电磁铁芯的外周套设电磁线圈后,将套设有电磁线圈的电磁铁芯装配在对应的线圈壳体内;
(2)将三个线圈组件2装配至安装腔体103内,安装时,将安装块204滑动接入对应的限位槽107内,通过安装块204与限位槽107的滑动配合将线圈组件2滑动接入安装腔体103内,激励线圈组件、雷击线圈组件和感应线圈组件依次安装在安装腔体103内,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件2之间,通过限位杆进行间隔,基于限位杆的结构特性,激励线圈组件的第一限位杆205插入上端盖内侧面的限位安装孔内,激励线圈组件的第二限位杆206嵌套插入雷击线圈组件的第一限位杆205内,雷击线圈组件的第二限位杆206套设在感应线圈组件的第一限位杆205外轴,雷击线圈组件的第一限位杆205嵌套插入下端盖内侧面的限位安装孔内,从三个线圈组件2可以紧固的装配在安装腔体103内;
(3)壳体1上装配有线圈组件2后,将两个壳体1环绕在接地电阻的位置并对接,对接后,在对接处装配密封条3,并通过螺栓106将两个壳体1以及密封条3紧固为一体。
信号激励单元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用于产生激励电流信号,并将激励电流信号发送至激励线圈。
如图8所示,信号激励单元包括AD421以及MOS管,所述AD421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电连接,输出端通过MOS管与感应线圈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触发下,产生一个峰值为20mA、频率为500Hz的激励电流信号,该激励电流信号发送至激励线圈。
雷击唤醒单元的输入端与雷击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雷击唤醒单元用于基于其中断唤醒功能实现雷击计数,雷击线圈未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低电平,雷击线圈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高电平脉冲,通过高电平脉冲唤醒控制器进行雷击次级记录。
如图9所示,雷击唤醒单元包括由防雷击浪涌二极管组成的防雷击保护电路以及三极管,防雷击保护电路的输入端与雷击线圈电连接,输出端通过三极管与控制器的IO引脚电连接,用于与控制器配合实现计数功能。该雷击唤醒单元可实时监测杆塔是否遭受雷击,当没有雷击时,该单元输出为低电平;当遭受雷击时,该单元输出一个高电平脉冲,用来唤醒控制器,进行雷击数据记录。
感应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感应线圈的电流。
本实施例中,感应电流采集单元由信号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倍数放大选择电路组成,用于实现感应电流的采集,完成接地电阻的测量。
如图10所示,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运算放大器LM358,其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用于监测感应线圈的感应电流并对感应电流进行放大。
如图11所示,带通滤波单元由运算放大器LM358以及RC电路组成,其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将频率为500HZ的放大后感应电流作为输出电流输出。
如图12和图13所示,差分放大电路包括AD620芯片,所述倍数选择放大选择电路为配置有ADG1611芯片的四路选择放大电路,所述AD620芯片通过其输出引脚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倍数选择放大电路中,ADG1611芯片的S1引脚、S2引脚、S3引脚以及S4引脚上各电连接有一个电阻,所述电阻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ADG1611芯片的D1引脚、D2引脚、D3引脚以及D4引脚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和倍数选择放大电路配合用于对滤波后的感应电流进行增益放大。
如图14所示,泄漏电流采集单元由运算放大器LM358以及RC电路组成,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接入感应电流,对接入的感应电流进行信号放大并进行泄漏电流的检测。
如图15所示,主控单元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蓄电池和无线通信单元,控制器选用MSP430F47187,蓄电池选用锂亚电池,控制器、蓄电池以及无线通信单元均封装于铸铝外壳内,铸铝外壳内置密封圈,防护等级可以达到IP68,为控制器起到防护作用,确保装置可以长期在恶劣环境中使用。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无线通信单元可选用4G、5G、WIFI等无线通信模式或多种无线通信模式。本实施例中,通过该检测装置采集的接地电阻以及雷击次数均可通过无线通信单元发送至远程终端。
本实施例主控单元的工作流程如图16所示,主控单元中分别与信号激励单元、雷击唤醒单元、第一调理单元和第二调理单元电连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及各种逻辑功能实现,实现各单元供电管理和交互。
上文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已揭示的实施例,基与上述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可以组合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代码审核手段得到本发明更多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配置有多功能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以及杆塔的雷击次数,所述多功能传感器为配置有感应线圈、激励线圈和雷击线圈的开合式传感器;
其中,对于单根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采用两组传感器穿过接地线,所述两组传感器分别为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
为第一传感器中激励线圈施加一个激励脉冲信号i2,接地电阻回路为闭合回路,接地电阻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接地电阻回路生成一个感应电动势e1,电动势e1与激励脉冲信号i2成正比,关系如下:
其中,M为互感系数;
在电动势e1的作用下,接地电阻回路上产生感应电流i1
通过第二传感器中感应线圈对感应电流i1进行监测,通过测量i1得到被测接地回路电阻,
其中,对于N根接地引线接地电阻,回路电阻R表示如下:
R=R1//R2//R3……//Rm//……//RN+Rg,
其中,R1~RN为N个引下线等效电阻,Rg为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通过如下步骤检测接地电阻的感应电流:
S100、在每个等效电阻处配置一个检测装置,分别编号为1#、2#、……、N#,其中,编号为1#的检测装置作为主设备,编号为2#、……、N#的检测装置作为从设备;
S200、为主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1,0),所述激励信号为幅值、相位和频率固定的固定激励信号,每个从设备均不施加激励信号;
S300、对于每个从设备,分别执行如下操作,完成设备相位同步:
对于m#设备,施加激励信号i(m,1),i(m,2),……,i(m,n),并检测感应信号电流i (m,1),i (m,2),……,i (m,n),计算感应信号电流i (m,1),i (m,2),……,i (m,n)的有效值I (m,1),I (m,2),……,I (m,n),查询I (m,1),I (m,2),……,I (m,n)中的最小值I (m,j),并记录I (m,j)对应的激励信号i(m,j),i(m,j)与i(1,0)同相位,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同步相位完成命令后,关闭从设备的激励信号,i(m,j)与i(m,n)为相位差为360*(n-j)/n度的激励信号;
S400主设备发送同步激励命令,每个从设备分别施加激励信号,其中m#设备施加的激励信号为i(m,j)
每个设备检测感应电流,其中m#设备检测的感应电流为i (m,j)
从设备将感应电流周波信号发送至主设备,主设备计算接地电流Ig,接地电流Ig计算公式如下:
各引下线电阻的阻值小于预设的电阻阈值,引下线电流i (m,j)的电流值小于预设的电流阈值,判定接地电阻Rg的阻值以及节点电压Ug分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多功能传感器、主控单元、信号激励单元、雷击唤醒单元、感应电流采集单元和泄漏电流采集单元;
所述多功能传感器包括线圈组件和壳体;
其中,所述壳体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作为安装腔体,所述壳体共两个,两个壳体通过其开口对接形成开合的环状中空结构,所述两个壳体对接形成的空心部用于放置待测接地电阻;
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电磁铁芯、电磁线圈、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所述电磁铁芯、线圈壳体以及线圈支架均共两个且一一对应,所述电磁铁芯呈半圆环状,所述线圈壳体包覆在与其对应电磁铁芯的外周、并通过与其对应的线圈支架设置在一个与其对应的安装腔体内,所述电磁线圈缠绕在其中一个电磁铁芯上并通过线缆穿出线圈壳体以及壳体用于与外部电连接,通过两个壳体的对接、两个电磁铁芯通过其端部对接呈环状并环绕在待测电阻的外周;
所述线圈组件共三个,分别为激励线圈组件、雷击线圈组件以及感应线圈组件,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在电磁壳体与电磁铁芯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所述雷击线圈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和所述感应线圈组件之间;
所述主控单元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蓄电池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蓄电池以及无线通信单元均封装于铸铝外壳内,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所述信号激励单元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用于产生激励电流信号,并将激励电流信号发送至激励线圈;
所述雷击唤醒单元的输入端与雷击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雷击唤醒单元用于基于其中断唤醒功能实现雷击计数,雷击线圈未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低电平,雷击线圈被雷击触发时,所述雷击唤醒单元输出高电平脉冲,通过高电平脉冲唤醒控制器进行雷击次级记录;
所述感应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感应线圈的电流;
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采集泄漏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壳体,两个壳体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对应的,对于每个线圈组件,两个线圈壳体之间以及两个电磁铁芯之间存在两个对接处;
线圈壳体之间的对接处通过密封条密封接触,对应的,同侧线圈壳体之间以及两个电磁铁芯之间的对接处均通过所述密封条密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罩壳、内罩壳和两个端盖,所述外罩壳和内罩壳弯折呈弧状,所述外罩壳和内罩壳内外间隔设置,两个端盖相对设置并分别盖合在外罩壳和内罩壳之间的一个开口上,形成一个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中空结构;
所述外罩壳上用于对接的两个侧边缘上均形成有与其垂直的凸边,所述凸边上形成有螺纹孔,所述密封条上对应有螺纹孔,两个外罩壳通过凸边对接,两个凸边之间以及位于两个凸边之间的密封条通过螺栓密封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线圈组件,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均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容纳槽,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扣合形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中空结构作为铁芯容纳腔体;
对于所述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均设置有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形成半圆环状的铁芯屏蔽槽,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上下扣合,所述两个屏蔽壳体上下密封扣合组成具有两个开口的半圆环状铁芯屏蔽腔体,所述铁芯屏蔽腔体包覆在电磁铁芯的外周,所述上下扣合的屏蔽壳体作为电磁铁芯和线圈壳体之间的屏蔽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通过线圈支架以滑动卡接的方式与外罩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所述外罩壳上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两个限位槽相对位于外罩壳上用于对接的两侧端;
所述线圈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安装块和限位杆,所述支架底座固定设置在线圈壳体的外侧,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底座的外侧并滑动接入对应的限位槽内,在所述安装块和限位槽的配合下、所述线圈壳体以滑动插入的方式安装在安装腔体内;
所述限位杆为中空结构,所述限位杆共两个,分别为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其中第一限位杆的孔径大于第二限位杆的孔径,第二限位杆能够嵌套插入第一限位杆的孔腔内,所述两个限位杆以其轴向与线圈壳体的端面垂直的方式固定在支架底座上,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相对位于线圈壳体的两侧;
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两个用于容纳限位杆的限位安装孔,每个限位杆通过将其端部插入与其对应的限位安装孔内的方式与壳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雷击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
对于所述激励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2385型硅钢,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24mm,绕制线圈1组300匝;
对于所述感应线圈组件,所述电磁线圈为坡莫合金1J85,绕制线采用铜线,线径不小于0.1mm,绕制线圈1组1000匝;
所述壳体为铸铝,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上设置竖直设置的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流采集单元包括信号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以及倍数选择放大电路;
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运算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用于监测感应线圈的感应电流并对感应电流进行放大;
所述带通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用于将频率为500HZ的放大后感应电流作为输出电流输出;
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包括AD620芯片,所述倍数选择放大电路为配置有ADG1611芯片的四路选择放大电路,所述AD620芯片通过其输出引脚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倍数选择放大电路中,ADG1611芯片的S1引脚、S2引脚、S3引脚以及S4引脚上各电连接有一个电阻,所述电阻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ADG1611芯片的D1引脚、D2引脚、D3引脚以及D4引脚用于与AD620芯片的RG+引脚电连接,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和倍数选择放大电路配合用于对滤波后的感应电流进行增益放大。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包括两个运算放大器,所述泄漏电流采集单元的输入端与感应线圈电连接、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接入感应电流,对接入的感应电流进行信号放大并进行泄漏电流的检测。
CN202310473989.7A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Active CN116539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3989.7A CN116539963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3989.7A CN116539963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9963A CN116539963A (zh) 2023-08-04
CN116539963B true CN116539963B (zh) 2023-11-21

Family

ID=87457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73989.7A Active CN116539963B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9963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25A (zh) * 1996-11-26 1997-09-03 山西省忻州地区电业局 免解线电塔地电阻测试方法及其装置
JP2002139530A (ja) * 2000-10-31 2002-05-17 Hioki Ee Corp 接地抵抗測定装置
US6396284B1 (en) * 2000-06-09 2002-05-28 Ramcom Systems, Inc. Ground resistance monitor
CN102353843A (zh) * 2011-09-19 2012-02-15 清华大学 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测量的扫频测试方法及其测试仪
CN103176051A (zh) * 2011-12-23 2013-06-26 沙文阿诺公司 用于测量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的地线/接地夹
CN103217584A (zh) * 2013-03-26 2013-07-24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的测量方法
CN107782975A (zh) * 2017-09-19 2018-03-09 山东建筑大学 基于无线信号源的分布式接地电阻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08008221A (zh) * 2017-12-04 2018-05-08 重庆九能控股有限公司 主动激励式多频感应电流电缆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9490635A (zh) * 2018-12-25 2019-03-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杆塔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及在线监测方法
CN216411412U (zh) * 2021-10-29 2022-04-29 武汉市康达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输电杆塔接地电阻测量设备
CN217820593U (zh) * 2022-07-29 2022-11-1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杆塔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25A (zh) * 1996-11-26 1997-09-03 山西省忻州地区电业局 免解线电塔地电阻测试方法及其装置
US6396284B1 (en) * 2000-06-09 2002-05-28 Ramcom Systems, Inc. Ground resistance monitor
JP2002139530A (ja) * 2000-10-31 2002-05-17 Hioki Ee Corp 接地抵抗測定装置
CN102353843A (zh) * 2011-09-19 2012-02-15 清华大学 接地装置工频接地电阻测量的扫频测试方法及其测试仪
CN103176051A (zh) * 2011-12-23 2013-06-26 沙文阿诺公司 用于测量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的地线/接地夹
CN103217584A (zh) * 2013-03-26 2013-07-24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大型接地网接地阻抗的测量方法
CN107782975A (zh) * 2017-09-19 2018-03-09 山东建筑大学 基于无线信号源的分布式接地电阻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08008221A (zh) * 2017-12-04 2018-05-08 重庆九能控股有限公司 主动激励式多频感应电流电缆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9490635A (zh) * 2018-12-25 2019-03-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杆塔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及在线监测方法
CN216411412U (zh) * 2021-10-29 2022-04-29 武汉市康达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口输电杆塔接地电阻测量设备
CN217820593U (zh) * 2022-07-29 2022-11-1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杆塔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分体式接地电阻检测仪研究;胡显哲;王涛;李艳萍;隋首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Z1);134-138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分布式塔接地电阻检测装置的研究;胡显哲;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第02期);C042-1229 *
新型输电系统杆塔接地电阻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季彤;眭敏;熊正勇;张金波;;电工技术(第10期);53-54、6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9963A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6070B (zh) 一种预应力钢束沿程应力分布状态测试方法
RU2765259C2 (ru)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импеданса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кабеля, компоновка соединителя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2033170B (zh) 变压器油流带电电荷密度的在线测量装置
CN103682862B (zh) 一种环网柜电缆插接件
CN112067946A (zh) 多罗氏线圈广播同步信号的电缆护层故障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01716355U (zh) 126kVGIS用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CN108072814A (zh) 电缆监控方法和系统、存储介质、处理器
CN116539963B (zh) 一种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引下线接地电阻的方法
WO2023274419A1 (zh) 一种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记录媒体及数据处理装置
CN201717081U (zh) 智能化在线监测的干式直流变压器套管
CN109238701A (zh) 轴承磨损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20120903U (zh) 用于检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传感器及检测装置
CN111707328B (zh) 互耦型过球检测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CN210775664U (zh) 一种用于线路损耗的计量装置
CN205691672U (zh) 三维全向电磁场探头及电磁检测设备
CN205139312U (zh) 火力发电机组转子绝缘监察装置
CN109374954B (zh) 一种新型输电线路参数测量试验线
CN111157800A (zh) 变压器套管监测系统
CN205749925U (zh) 一种地震电磁扰动观测仪主机
CN106371044A (zh) 一种基于漏磁的箱体内部铁心工作状态监测方法
CN203151237U (zh) 一种智能电网系统
CN107218026B (zh) 一种连续油管内置光缆的实时智能测井装置
CN214309015U (zh) 互耦型过球检测传感器
CN116047357A (zh) 高压套管多参量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
CN214585712U (zh) 基于精准测量技术的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grounding resist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 tower grounding down conductor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1121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Yantai Laishan sub branch

Pledgor: YANTAI STATE GRID CEEG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20898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