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513322A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13322A
CN116513322A CN202310008459.5A CN202310008459A CN116513322A CN 116513322 A CN116513322 A CN 116513322A CN 202310008459 A CN202310008459 A CN 202310008459A CN 116513322 A CN116513322 A CN 116513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ffener
wheel cover
reinforcement
vehicle body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084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千野峻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13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33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且实现轻量化的车身后部构造。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后车架(30),其在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后轮罩(70),其从后车架(30)的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后横梁(60),其在地板面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轮罩加强部件,其沿着后轮罩(7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和上加强件(4),其将后车架(30)的开口部覆盖,上加强件(4)具有前部加强件(40)以及后部加强件(50),轮罩加强部件的下部与上加强件(4)以及后横梁(60)结合,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相对于上加强件(4)与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近些年,根据为了抑制自然灾害而改善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要求改善汽车的油耗。另一方面,还要求维持或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高强度且轻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开发正在展开。
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构造,其在后轮罩的车宽方向内表面设有支撑部件,通过后轮罩以及支撑部件来构成闭合截面骨架。在该构造中,支撑部件的下端部与后侧车架的上壁部结合。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如下构造,其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后侧车架的上壁部沿前后分割为两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961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89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使专利文献1、2所述的构造组合的情况下,支撑部件与后侧车架的上壁部之间的结合部、与后侧车架的分割出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结合部设在相同位置,产生出应力容易局部集中的部位。因此,需要对该部位加强,导致重量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做出的,课题为,提供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并实现轻量化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地板面板;后车架,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在上部具有开口部;后轮罩,其从所述后车架的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后横梁,其在所述后轮罩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所述地板面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轮罩加强部件,其沿着所述后轮罩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和上加强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上加强件具有沿前后方向分割的前部加强件以及后部加强件,所述轮罩加强部件的下部与所述上加强件以及所述后横梁结合,所述前部加强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之间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上加强件与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并且实现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1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后部构造
2地板面板
3下纵梁
4上加强件(upper stiffener)
5减震器底座
6连结部件(轮罩加强部件)
7角撑板
8支柱
20下纵梁内构件
30后车架
40前部加强件
50后部加强件
60后横梁
70后轮罩
80轮罩上部加强部件(轮罩加强部件)
90轮罩侧部加强部件(轮罩加强部件)
100前部连结部件(轮罩加强部件)
110后部连结部件(轮罩加强部件)
120下部角撑板
130上部角撑板
140支柱内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以将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适用于车辆左部的情况为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参照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的前后方向,也就是说车身前后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看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作为构成车身的金属制骨架部件而具有地板面板2、下纵梁3、后车架30(参照图3以及图4)、上加强件4和后横梁60。后车架30是构成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闭合截面形状的车架(后车架)的下部的部件(后车架下构件),上加强件4是构成矩形闭合截面的车架的上部的部件(后车架上构件)。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作为构成车身的金属制骨架部件而具有在内部设有减震器底座5(参照图5)的后轮罩70。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作为构成车身的金属制骨架部件而具有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连结部件6、角撑板7和支柱8。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以及连结部件6彼此连结,构成了加强后轮罩70的轮罩加强部件。
<地板面板>
地板面板2是构成车身地面的板状部件。地板面板2架设于左右一对的下纵梁3、3之间和左右一对的后车架30、30与上加强件4、4之间。
<下纵梁>
下纵梁3是在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中间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闭合截面部件。如图2所示,下纵梁3是通过使构成该下纵梁3的车宽方向内部的下纵梁内构件20和构成该下纵梁3的车宽方向外部的下纵梁外构件(未图示)组合而形成的。
《下纵梁内构件》
下纵梁内构件20一体具有内壁部21、从内壁部2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下壁部22、和从下壁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凸缘部23。另外,下纵梁内构件2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21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上壁部24、和从上壁部2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凸缘部25。
内壁部21的前部通过焊接等与从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接合。内壁部21的后部通过焊接等与后述的后车架30的前部的外壁部34接合。在该部位中,下纵梁3的矩形闭合截面、和由后车架30以及上加强件4构成的矩形闭合截面在车宽方向上并列。下凸缘部23以及上凸缘部25通过焊接等与未图示的下纵梁外构件接合。
<后车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后车架(后车架下构件)30是在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且在后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大致帽子形状部件。后车架30呈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形状。后车架30一体具有下壁部31、从下壁部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内壁部32、和从内壁部32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33。另外,后车架30一体具有从下壁部3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外壁部34。
凸缘部33与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下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接合。外壁部34的前部与下纵梁内构件20的内壁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内壁部21接合。外壁部34的后部的上端部与后述的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侧壁部71接合。另外,外壁部34的后部的上端部与后述的上加强件4的外凸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外凸缘部接合。
<上加强件>
如图1所示,上加强件(后车架上构件)4是在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且在后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上加强件4以将后车架30(参照图3以及图4)的开口部覆盖的方式设置,与后车架30协作而构成矩形闭合截面。上加强件4具有构成该上加强件4的前部的前部加强件40、和构成该上加强件4的后部的后部加强件50。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相比形成为高强度。该构造根据前部加强件40及后部加强件50的材料、厚度、形状等设定。
《前部加强件》
前部加强件40的前部设于下纵梁3的车宽方向内侧,前部加强件40的后部设于后轮罩70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如图3所示,前部加强件40一体具有上壁部41、从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内壁部42、和从内壁部42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内凸缘部43。另外,前部加强件40一体具有从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外凸缘部44、和在前部加强件40的前部从外凸缘部44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外凸缘弯折部45(参照图1)。
前部加强件40呈现随着趋向前方而高度变低的形状。也就是说,前部加强件40的前端部中,内壁部42以及外凸缘部44消失,上壁部41、内凸缘部43以及外凸缘弯折部45成为大致相同高度。
内凸缘部43与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接合。外凸缘部44的后部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侧壁部71接合。外凸缘弯折部45与下纵梁内构件20的上壁部24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上壁部24接合。此外,图3所示的截面是前部加强件40以及后部加强件50重叠结合的部位,因此后部加强件50设于前部加强件40的下侧。
《后部加强件》
如图1所示,后部加强件50设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如图4所示,后部加强件50一体具有上壁部51、从上壁部5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内壁部52、和从内壁部52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内凸缘部53。另外,后部加强件50一体具有从上壁部5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外凸缘部54。
内凸缘部53与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接合。外凸缘部54与后车架30的外壁部34中的上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外壁部34接合。
<后横梁>
如图1所示,后横梁60是在地板面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大致帽子形状部件。后横梁60呈在下部具有开口部的形状。后横梁60与地板面板2协作而构成了矩形闭合截面。后横梁60一体具有上壁部61、从上壁部6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62、和从前壁部62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63。另外,后横梁60一体具有从上壁部6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64、和从后壁部64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65。
前凸缘部63以及后凸缘部65与地板面板2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接合。
<后轮罩>
后轮罩70是供未图示的后轮收容的部件。后轮罩70一体具有当侧面观察时呈向上为凸的大致圆板形状的侧壁部71、从侧壁部71的圆弧形状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侧视圆弧形状的周壁部72、和从周壁部72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73。
如图3所示,侧壁部71的下端部的前部与前部加强件40的外凸缘部44中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外凸缘部44接合。如图4所示,侧壁部71的下端部的后部与后部加强件50的外凸缘部54的车宽方向外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外凸缘部54接合。
<减震器底座>
如图5所示,减震器底座5设于由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以及周壁部72构成的空间内,是在该空间内将车轮悬架支承的悬架减震器(未图示)的上端部的弯曲板状部件。减震器底座5通过焊接等与后轮罩70的周壁部72的上端部的下表面以及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外表面接合。
<轮罩上部加强部件>
如图1所示,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是通过与后轮罩70的上部(周壁部72)协作而构成矩形闭合截面而对后轮罩70的上部加强的部件。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一体具有上壁部81、从上壁部8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82、和从前壁部82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83。另外,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一体具有从上壁部8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84、和从后壁部84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85。
前凸缘部83以及后凸缘部85与周壁部72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周壁部72接合。
<轮罩侧部加强部件>
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是通过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协作构成矩形闭合截面而对后轮罩70的侧部加强的部件。如图5所示,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一体具有内壁部91、从内壁部9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前壁部92、和从前壁部9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93。另外,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9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部94、和从后壁部9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95。
前凸缘部93以及后凸缘部95与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侧壁部71接合。
<连结部件>
如图1所示,连结部件6是将后横梁60的车宽方向端部和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的下端部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6具有构成该连结部件6的前部的前部连结部件100和构成该连结部件6的后部的后部连结部件110。前部连结部件100与后部连结部件110相比形成为高强度。该构造根据前部连结部件100以及后部连结部件110的材料、厚度、形状等而设定。
《前部连结部件》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前部连结部件100一体具有上内壁部101、从上内壁部101的前端部向下方以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前壁部102、和从前壁部102的车宽方向内部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103。另外,前部连结部件100一体具有从前壁部102的车宽方向外部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二凸缘部104、和从前壁部10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三凸缘部105。
第一凸缘部103同地板面板2一起与后部加强件50的内凸缘部53的上侧以及内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内凸缘部53以及内壁部52接合。第二凸缘部104与后部加强件50的上壁部51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上壁部51接合。第三凸缘部105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侧壁部71接合。
《后部连结部件》
后部连结部件110一体具有上内壁部111、从上内壁部111的后端部向下方以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部112、和从后壁部112的车宽方向内部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113。另外,后部连结部件110一体具有从后壁部112的车宽方向外部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第二凸缘部114、和从后壁部11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第三凸缘部115。
第一凸缘部113同地板面板2一起与后部加强件50的内凸缘部53的上侧以及内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地板面板2、内凸缘部53以及内壁部52接合。第二凸缘部114与后部加强件50的上壁部51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上壁部51接合。第三凸缘部115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侧壁部71接合。
另外,前部连结部件100的上内壁部101的后端部、以及后部连结部件110的上内壁部111的前端部彼此重合通过焊接等接合。该重合部位以随着趋向下方且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趋向后方的方式倾斜。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基于与连结部件相比在前方处的侧碰撞产生的载荷向后横梁60恰当地传递。
如图8所示,由地板面板2以及后横梁60构成的闭合截面X1沿车宽方向延伸。由地板面板2、连结部件6、后部加强件50以及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X2在车宽方向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在车宽方向外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由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以及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X3沿上下方向延伸。由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以及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X4沿车宽方向延伸。闭合截面X1、X2、X3、X4直线排列相连,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
也就是说,地板面板2、后部加强件50的内壁部52及上壁部51、和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及周壁部72直线排列相连,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的下壁部以及车宽方向外壁部。另外,后横梁60的上壁部61、连结部件6的上内壁部101、111、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的内壁部91、和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的上壁部81直线排列相连,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的上壁部以及车宽方向内壁部。另外,后横梁60的前壁部62、连结部件6的前壁部102、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的前壁部92、以及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的前壁部81直线排列相连,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的前壁部。另外,后横梁60的后壁部64、连结部件6的后壁部112、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的后壁部94、以及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的后壁部84直线排列相连,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的后壁部。
<角撑板>
如图9所示,角撑板7是对后轮罩70的前部进行加强的部件。角撑板7在车室中设有后部座席的区域即后轮罩70的前端部侧,提高相对于侧碰撞的车身强度。角撑板7具有构成该角撑板7的下部的下部角撑板120和构成该角撑板7的上部的上部角撑板130。
《下部角撑板》
下部角撑板120一体具有内壁部121和从内壁部12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内凸缘部122。另外,下部角撑板12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2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前壁部123、和从前壁部123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124。另外,下部角撑板12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2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部125、和从后壁部125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126。
内凸缘部122与前部加强件40的上壁部41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上壁部41接合。前凸缘部124与前部加强件40的上壁部41的上侧以及后轮罩70的凸缘部73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分别与上壁部41以及凸缘部73接合。后凸缘部126与前部加强件40的上壁部41的上侧以及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分别与上壁部41以及侧壁部71接合。
《上部角撑板》
上部角撑板130一体具有内壁部131和从内壁部131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凸缘部132。另外,上部角撑板13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3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前壁部133、和从前壁部133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134。另外,上部角撑板13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3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部135、和从后壁部135的下端部以及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136。
上凸缘部132与后轮罩70的凸缘部73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凸缘部73接合。前凸缘部134与后轮罩70的凸缘部73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凸缘部73接合。后凸缘部136与后轮罩70的侧壁部71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及周壁部72的前侧重合,通过焊接等分别与侧壁部71以及周壁部72接合。
如图9所示,前部加强件40的后端部以及后部加强件50的前端部彼此重合并结合(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该重合部位中,结合点(基于焊接的结合点,参照图中的X标记)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至少设定在两处。
另外,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设定在前方的角撑板7与后方的连结部件6之间。也就是说,角撑板7与前部加强件4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参照图中的X标记)位于最前方,在其后方具有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随后在其后方具有连结部件6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参照图中的X标记)。
<支柱>
如图1所示,支柱8是在后轮罩70与构成车身顶面的车顶面板(未图示)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闭合截面部件。支柱8是通过使构成该支柱8的车宽方向内部的支柱内构件140和构成该支柱8的车宽方向外部的支柱外构件(构成车身侧面的面板。未图示)组合而形成的。
《支柱内构件》
支柱内构件140一体具有内壁部141和从内壁部14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的下凸缘部142。另外,支柱内构件14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41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前壁部143、和从前壁部14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144。另外,支柱内构件140一体具有从内壁部141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部145、和从后壁部14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凸缘部146。
下凸缘部142与后轮罩70的周壁部72的上侧以及轮罩上部加强部件80的上壁部81的上侧重合,通过焊接等分别与周壁部72以及上壁部81接合。前凸缘部144与支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支柱外构件接合。后凸缘部146与支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重合,通过焊接等与支柱外构件接合。
<部件彼此的结合部的位置关系>
如图9所示,前部加强件40的后端部以及后部加强件50的前端部彼此重合并结合(通过焊接而接合)。该重合部位中,结合点(基于焊接的结合点,参照图中的X标记)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至少设定在两处(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前侧第一列和在其后方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后侧第二列的这前后两列)。
另外,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设定在前方的角撑板7与后方的连结部件6之间。也就是说,角撑板7与前部加强件4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参照图中的X标记)位于最前方,在其后方具有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进一步在其后方具有连结部件6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基于焊接的接合部,参照图中的X标记)。
当车辆碰撞(侧碰撞)时,基于碰撞产生的载荷输入至由轮罩加强部件以及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构造、和由后车架30以及上加强件4构成的闭合截面构造。另外,输入至这些闭合截面构造的载荷经由连结部件6向后横梁60传递。另外,车辆碰撞(侧碰撞)时,基于碰撞产生的载荷输入至由角撑板7以及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构造。输入至该闭合截面构造的载荷依次经由上加强件4以及连结部件6向后横梁60传递。在此,角撑板7与前部加强件40之间的结合部位、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位、和连结部件6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位在前后方向上是错开的。因此,与将这些结合部位均设在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车身后部构造1能够防止基于碰撞时的载荷导致的应力集中,提高耐碰撞性能。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地板面板2;后车架30,其在所述地板面板2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上部具有开口部;后轮罩70,其从所述后车架30的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后横梁60,其在所述后轮罩70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所述地板面板2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轮罩加强部件,其沿着所述后轮罩7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和上加强件4,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所述上加强件4具有沿前后方向分割的前部加强件40以及后部加强件50,所述轮罩加强部件的下部与所述上加强件4以及所述后横梁60结合,所述前部加强件40与所述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上加强件4与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
这样地,车身后部构造1通过使应力容易集中的部位即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和上加强件4与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能够分散承受碰撞(侧碰撞)时的载荷,能够抑制这些结合部的破损。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并且实现轻量化。
另外,对于车身后部构造1,所述前部加强件40与所述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0以及所述后部加强件50重合,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有两处结合部位。
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通过增大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的前后方向尺寸来提高该结合部的强度,能够不增加加强部件地抑制碰撞(侧碰撞)时的后车架30的变形,并且能够将基于碰撞的载荷向后横梁60传递,在大范围内分散承受该载荷。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具有架设于所述前部加强件40以及所述后轮罩70的角撑板7,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50结合,从前方至后方按照所述角撑板7与所述前部加强件40之间的结合部、所述前部加强件40与所述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所述后部加强件50与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的顺序设置。
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通过使应力容易集中的部位即前部加强件40与角撑板7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前部加强件40与后部加强件50之间的结合部和后部加强件50与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错开,能够分散承受碰撞(侧碰撞)时的载荷,能够抑制这些结合部的破损。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0与所述后部加强件50相比形成为高强度。
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在设有后部座席的区间内实现高耐碰撞性能,并且能够抑制重量增加。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所述轮罩加强部件具有设于所述后轮罩70的侧部的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和将所述轮罩侧部加强部件90以及所述后横梁60相连并与所述上加强件4连结的连结部件6,所述连结部件6由构成该连结部件6的车身前部的前部连结部件100和构成该连结部件6的车身后部的后部连结部件110构成,所述前部连结部件100与所述后部连结部件110相比为高强度。
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通过仅对连结部件6中设有后部座席的区间侧进行高强度化,能够确保连结部件6的成形性,同时抑制重量增加,并且能够提高耐碰撞性能。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1中,由所述地板面板2以及所述后横梁60构成的闭合截面、和由所述轮罩加强部件、所述上加强件4以及所述后轮罩70构成的闭合截面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
因此,车身后部构造1通过连续的闭合截面形状来提高车身刚性,能够牢固承受碰撞(侧碰撞)时的载荷,同时向大范围分散。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沿前后方向错开配置的各结合部的排列顺序不限于上述顺序。

Claims (6)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地板面板;
后车架,其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在上部具有开口部;
后轮罩,其从所述后车架的车宽方向外部向上方延伸设置;
后横梁,其在所述后轮罩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在所述地板面板上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
轮罩加强部件,其沿着所述后轮罩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和
上加强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将所述开口部覆盖,
所述上加强件具有沿前后方向分割的前部加强件以及后部加强件,
所述轮罩加强部件的下部与所述上加强件以及所述后横梁结合,
所述前部加强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之间的结合部相对于所述上加强件与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加强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之间的结合部中,所述前部加强件以及所述后部加强件重合,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有两处结合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架设于所述前部加强件以及所述后轮罩的角撑板,
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结合,
从前方至后方按照所述角撑板与所述前部加强件之间的结合部、所述前部加强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之间的结合部、所述后部加强件与所述轮罩加强部件之间的结合部的顺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加强件与所述后部加强件相比形成为高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罩加强部件具有:
轮罩侧部加强部件,其设于所述后轮罩的侧部;和
连结部件,其将所述轮罩侧部加强部件以及所述后横梁相连,并且与所述上加强件连结,
所述连结部件由构成该连结部件的车身前部的前部连结部件和构成该连结部件的车身后部的后部连结部件构成,
所述前部连结部件与所述后部连结部件相比形成为高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地板面板以及所述后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和由所述轮罩加强部件、所述上加强件以及所述后轮罩构成的闭合截面构成了连续的闭合截面。
CN202310008459.5A 2022-01-28 2023-01-04 车身后部构造 Pending CN1165133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2364 2022-01-28
JP2022012364A JP7402905B2 (ja) 2022-01-28 2022-01-28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3322A true CN116513322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9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8459.5A Pending CN116513322A (zh) 2022-01-28 2023-01-04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42182A1 (zh)
JP (1) JP7402905B2 (zh)
CN (1) CN1165133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1144B2 (ja) * 2022-01-28 2023-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0406B2 (ja) * 2006-04-28 2010-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822576B2 (ja) 2011-07-13 2015-11-24 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ワイパー駆動装置
CN103717481B (zh) * 2011-08-02 2017-02-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侧部构造
JP6079713B2 (ja) * 2014-07-25 2017-0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210364060U (zh) * 2019-06-03 2020-04-2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42182A1 (en) 2023-08-03
JP2023110749A (ja) 2023-08-09
JP7402905B2 (ja)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6382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EP2740651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US8382195B2 (en) Vehicle body forward portion structure
US1119259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74877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4875559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11942481B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13159290A (ja) 車体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2470899A (zh) 汽车的上部车身构造
EP2783951B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US11155308B2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6513322A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11292524B2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JP2009149265A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6653837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7213224B2 (ja) 車体構造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7552929B2 (ja) 車体構造
JP2006151103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212890612U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1405643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