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502795A -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2795A
CN116502795A CN202310299062.6A CN202310299062A CN116502795A CN 116502795 A CN116502795 A CN 116502795A CN 202310299062 A CN202310299062 A CN 202310299062A CN 116502795 A CN116502795 A CN 116502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water
tail
day
treatment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990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贾伯阳
陈彦霖
潘成勇
潘玉洁
李程
杜浪
余屿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hongqing Three Gorg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hongqing Three Gorg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Chongqing Three Gorg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Corp filed Critical Yangtz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990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27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2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2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现有市政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途径,解析新建管道、截污工程、管道修复、雨污分流、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排放提标改造各项工程对减少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量的作用,重新构建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效的计算方法,避免了数学模型计算和人为主观设置各指标权重所带来的对现实逻辑的忽视,同时考虑了各指标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市政管网建设运维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适合效果评价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实施以市政厂网建设和运维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是现有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常规方式。地表水环境受人为、自然等多因素影响,并且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类型多,涉及区域面积广,运维时间长等特点,如何合理评价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
目前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效评价方法一般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将污水处理厂、排水/雨水管网、地表水水质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统合,得到项目实施前后的综合评分。
上述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评价方法建立时未考虑各种维度不同指标间现实存在的逻辑关系,并对各种指标权重的设置较为主观,影响方法使用的公正客观;二是评价方法中数据获取难度、成本高,不具备广泛应用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用于合理评价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城市人居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改善程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评价对象选择。本发明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应以独立完整的排水分区为评价对象,如流域这样的自然排水分区,或者以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站为节点,各级排水管网组成的人工排水分区。
2)评价方法基本思路。如附图1所示,通过分析目前市政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途径,解析新建管道、截污工程、管道修复、雨污分流、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排放提标改造等各项工程对减少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量的作用。
污水排放总量由无市政管道覆盖的直排污水雨污合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三部分组成
式中和/>分别为直排区域、合流制区域和雨污分流制区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供水折减系数法计算,α为折污系数。
3)其中,直排污水会直接影响地表水水质,而合流制和分流制区域会纳入排水管网系统,最终汇入污水处理厂/站,除发生渗漏、溢流等情况外,这部分污水不会直接影响地表水。因此,由于排水管网缺失、破损等问题导致的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通过污水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单位为kg/日;/>和/>分别为通过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单位为万m3/日;C通过人均产污系数计算得到,单位为mg/L。
4)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市政管道建设包括新建污水/雨水管道、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老旧管道修复等内容。理论上讲,新建污水管道会减少污水直排量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会减少进入到污水系统的降雨-径流量(ΔH)。在合流制区域新建截污干管会减少降水时通过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 同时增加进入污水管道系统的雨水量(ΔH)。老旧管道修复会减少地表水、地上水等外水渗入,以及减少污水渗漏,较难量化,可结合运维期进一步分析。
式中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污水直排量;/> 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单位均为万m3/日;/>为由于新建污水管道减少的污水污染物直排量,单位为kg/日。
式中和/>为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理论能够避免进入污水管网系统的降雨-径流总量,上述单位均为万m3/日;/>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实现雨污分流的地块并连入实现雨污分流市政管道的总面积,单位为万m2;R为次降雨量,单位为mm;λ为产流系数。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小于或等于截留倍数/>时: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大于截留倍数/>时:
式中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合流制区域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n为截污倍数;/>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内的合流制区域面积,单位为万m2;/>为由于新建截污干管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溢流量,单位为kg/日。
5)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能够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进水量(Q),该信息能够用于判断污水管网实际的运行效率,协助计算修复老旧管道减少的污水渗漏量以及减少的除雨水外的外水渗入量/>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每日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可以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管网污水渗漏的情况,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每日污水厂的进水总量,单位为万m3/日。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较小,ΔQ记为0;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显著,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为由于老旧管网修复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渗流量,单位为kg/日。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夜间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可以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情况,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夜间污水厂的进水总量,ΔW可以通过统计夜间同一时段(t)供水量的情况计算得到,单位为万m3/t。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较少ΔQ记为0;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减少对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显著;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
6)污水处理厂/站对地表水中污染物的贡献总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二是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小于污水管网集中收集的污水量时所导致的污水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
式中Q为实测污水处理厂/站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C为实测的污水处理厂/站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为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当/>时,表示不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发生污水溢流,/>记为0;否则厂网系统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会导致发生溢流,/>计算公式如下:
7)项目中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内部包含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新建、扩建能够增加系统内的污水处理总量,提标改建则能减少排水尾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两者共同影响项目实施后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总量;而增加污水处理总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的污水溢流问题。
8)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能够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排放尾水量(Q)和实际尾水污染物浓度(C),该信息能够用于计算由于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对尾水污染的影响并能够推测减少的污水溢流污染/>
式中(Q)0和(Q)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C)0和(C)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
式中(Q)1为项目实施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进水量,为项目实施前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总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为管网改造排除外水对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不足导致污水溢流情况的改善,/>为由于管网改造减少污水污染物溢流总量,单位为kg/日。当/> 由于不会发生溢流,/>和/>均记为0。
9)实施市政污水厂网治理工程后,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总量(ΔB):
式中ΔB和ΔB分别为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所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量,单位为kg/日。
如上式中所示,本发明不但能计算得到污水厂网建设后减少厂网系统减少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的总量,并且能够量化各种类型建设工程对减少量的贡献率。
上述计算公式中所提及的供水量可通过地方供水公司获得;汇水面积信息可结合市政管网分布从卫星图片中截取;污水处理厂/站进出水量和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信息,是可从污水处理厂/站日常运行监测中获得;C、α、λ和n等参数可通过查阅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案获得。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重新构建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效的计算方法,对市政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措施的改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适用各种发展程度、规模的城市/乡镇,不同集水面积、土地利用类型的自然流域中,以市政管网建设运维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适合效果评价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避免了数学模型计算和人为主观设置各指标权重所带来的对现实逻辑的忽视,同时考虑了各指标数据获取的难度,因此计算方法易实施且结果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评价对象选择
本发明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应以独立完整的排水分区为评价对象,如流域这样的自然排水分区,或者以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站为节点,各级排水管网组成的人工排水分区;
2)评价方法基本思路
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通过分析目前市政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途径,解析新建管道、截污工程、管道修复、雨污分流、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排放提标改造等各项工程对减少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量的作用;
3)待评价流域中的污水排放总量用供水折减系数法计算:
式中待评价流域中的供水总规模为单位为万m3/日;
α为折污系数;
污水排放总量由无市政管道覆盖的直排污水雨污合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三部分组成
式中和/>分别为直排区域、合流制区域和雨污分流制区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
其中,直排污水会直接影响地表水水质,而合流制和分流制区域会纳入排水管网系统,最终汇入污水处理厂站,除发生渗漏、溢流等情况外,这部分污水不会直接影响地表水;因此,由于排水管网缺失、破损等问题导致的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通过污水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单位为kg/日;
和/>分别为通过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通过人均产污系数计算得到,单位为mg/L;
4)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市政管道建设包括新建污水雨水管道、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老旧管道修复等内容;理论上讲,新建污水管道会减少污水直排量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会减少进入到污水系统的降雨-径流量(ΔH);在合流制区域新建截污干管会减少降水时通过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 同时增加进入污水管道系统的雨水量(ΔH);老旧管道修复会减少地表水、地上水等外水渗入,以及减少污水渗漏,较难量化,可结合运维期进一步分析;
式中和/>分别为治理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污水直排量;
和/>分别为治理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单位均为万m3/日;
为由于新建污水管道减少的污水污染物直排量,单位为kg/日;
式中和/>为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理论能够避免进入污水管网系统的降雨-径流总量,上述单位均为万m3/日;
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实现雨污分流的地块并连入实现雨污分流市政管道的总面积,单位为万m2
R为次降雨量,单位为mm;
λ为产流系数;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小于或等于截留倍数/>时: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大于截留倍数/>时:
式中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合流制区域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
n为截污倍数;
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内的合流制区域面积,单位为万m2
为由于新建截污干管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溢流量,单位为kg/日;
5)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能够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进水量(Q),该信息用于判断污水管网实际的运行效率,协助计算修复老旧管道减少的污水渗漏量以及减少的除雨水外的外水渗入量/>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每日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可以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管网污水渗漏的情况,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每日污水厂的进水总量,单位为万m3/日;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较小,ΔQ记为0;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显著,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
为由于老旧管网修复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渗流量,单位为kg/日;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夜间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可以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情况;
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夜间污水厂的进水总量;
ΔW可以通过统计夜间同一时段(t)供水量的情况计算得到,单位为万m3/t;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较少,ΔQ记为0;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减少对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显著,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
6)污水处理厂站对地表水中污染物的贡献总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二是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小于污水管网集中收集的污水量时所导致的污水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
式中Q为实测污水处理厂站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为实测的污水处理厂站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
为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
时,表示不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发生污水溢流,/>记为0;
否则厂网系统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会导致发生溢流,计算公式如下:
7)项目中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内部包含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新建、扩建能够增加系统内的污水处理总量,提标改建则能减少排水尾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两者共同影响项目实施后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总量,而增加污水处理总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的污水溢流问题;
8)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能够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排放尾水量(Q)和实际尾水污染物浓度(C),该信息能够用于计算由于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对尾水污染的影响并能够推测减少的污水溢流污染/>
式中(Q)0和(Q)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0和(C)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
式中(Q)1为项目实施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进水量,为项目实施前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总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
为管网改造排除外水对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不足导致污水溢流情况的改善,/>为由于管网改造减少污水污染物溢流总量,单位为kg/日;
由于不会发生溢流,/>和/>均记为0;
9)实施市政污水厂网治理工程后,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总量(ΔB):
式中ΔB和ΔB分别为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所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量,单位为kg/日;
如式21所示,本发明不但能计算得到污水厂网建设后减少厂网系统减少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的总量,并且能够量化各种类型建设工程对减少量的贡献率;
上述计算公式中所提及的供水量可通过地方供水公司获得;
汇水面积信息可结合市政管网分布从卫星图片中截取;
污水处理厂站进出水量和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信息,可从污水处理厂站日常运行监测中获得;
C、α、λ和n等参数可通过查阅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案获得。

Claims (8)

1.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以独立完整的排水分区为评价对象;
2)通过分析现有市政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污染物途径,解析新建管道、截污工程、管道修复、雨污分流、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排放提标改造各项工程对减少厂网系统排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量的作用;
3)直排污水会直接影响地表水水质,而合流制和分流制区域会纳入排水管网系统,最终汇入污水处理厂站,除发生渗漏、溢流等情况外,这部分污水不会直接影响地表水;
故,由于排水管网缺失、破损等问题导致的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通过污水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总量,单位为kg/日;
和/>分别为通过直排、管网渗漏和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污通过人均产污系数计算得到,单位为mg/L;
4)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市政管道建设包括新建污水/雨水管道、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老旧管道修复等内容,其中,新建污水管道会减少污水直排量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会减少进入到污水系统的降雨-径流量(ΔH),在合流制区域新建截污干管会减少降水时通过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水量/>同时增加进入污水管道系统的雨水量(ΔH),老旧管道修复会减少地表水、地上水等外水渗入,以及减少污水渗漏,故结合运维期进一步分析
式中: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污水直排量;
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评价区域内,单位均为万m3/日,供水折减系数法计算,α为折污系数;
为由于新建污水管道减少的污水污染物直排量,单位为kg/日;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小于或等于截留倍数/>时: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大于截留倍数/>时:
式中: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合流制区域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
n为截污倍数;为新建截污干管控制内的合流制区域面积,单位为万m2
为由于新建截污干管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溢流量,单位为kg/日;
5)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进水量(Q),该信息用于判断污水管网实际的运行效率,协助计算修复老旧管道减少的污水渗漏量 以及减少的除雨水外的外水渗入量/>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每日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可以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管网污水渗漏的情况,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每日污水厂的进水总量,单位为万m3/日;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较小,ΔQ记为0;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改善管网污水渗漏作用显著,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
为由于老旧管网修复减少的污水污染物渗流量,单位为kg/日;
6)污水处理厂站对地表水中污染物的贡献总量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直接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以及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小于污水管网集中收集的污水量时所导致的污水溢流进入地表水的污染物/>
式中Q为实测污水处理厂站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为实测的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
为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
时,不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发生污水溢流,/>记为0;
时,厂网系统会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会导致发生溢流;
其中,计算公式如下:
7)项目进入运维期后获取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排放尾水量(Q)和实际尾水污染物浓度(C),并用于计算由于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对尾水污染的影响且用于推测减少的污水溢流污染/>
式中(Q)0和(Q)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量,单位为万m3/日;
(C)0和(C)1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排放尾水污染物浓度,单位为mg/L;
式中(Q)1为项目实施后污水处理厂站的实测进水量,为项目实施前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总处理规模,单位为万m3/日;
为管网改造排除外水对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不足导致污水溢流情况的改善;
为由于管网改造减少污水污染物溢流总量,单位为kg/日;
由于不会发生溢流,/>和/>均记为0;
8)实施市政污水厂网治理工程后,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总量(ΔB):
式中ΔB和ΔB分别为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所减少向地表水中排放污染物量,单位为kg/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独立完整排水分区可以是以流域划分的自然排水分区或以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站为节点,各级排水管网组成的人工排水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污水排放总量由无市政管道覆盖的直排污水雨污合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内排放污水/>三部分组成
式中和/>分别为直排区域、合流制区域和雨污分流制区内的供水量,单位为万m3/日,通过供水折减系数法计算,α为折污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
式中和/>分别为市政/地块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实施前后理论能够避免进入污水管网系统的降雨-径流总量,上述单位为万m3/日;
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实现雨污分流的地块并连入实现雨污分流市政管道的总面积,单位为万m2
R为次降雨量,单位为mm;
λ为产流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在合流制区域新建截污干管会增加进入污水管道系统的雨水量(ΔH);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小于或等于截留倍数/>时:
当合流制区域内降雨产流量大于截留倍数/>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内部包含新建、扩建以及尾水排放标准的提标改建,新建、扩建用于增加系统内的污水处理总量,提标改建用于减少排水尾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两者共同影响项目实施后通过尾水进入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总量,而增加污水处理总量能够减少由于污水处理厂站处理规模不足导致的污水溢流问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中,修复老旧管道会减少除雨水外的外水渗入量
式中ΔQ为项目实施前后实际晴天夜间实际进水量增加值与理论增加值的差异,反映老旧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情况,和/>分别为项目实施前后晴天夜间污水厂的进水总量,ΔW可以通过统计夜间同一时段(t)供水量的情况计算得到,单位为万m3/t;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对减少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较少ΔQ记为0;
当ΔQ≤0时,表示管道修复减少对外水渗入到污水管网中的作用显著;
ΔQ的数值则反映了改善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公式中所提及的供水量通过地方供水公司获得;
汇水面积信息结合市政管网分布从卫星图片中截取;
污水处理厂站进出水量和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信息,从污水处理厂站日常运行监测中获得;
C、α、λ和n等参数通过查阅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案获得。
CN202310299062.6A 2023-03-24 2023-03-24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65027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99062.6A CN116502795A (zh) 2023-03-24 2023-03-24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99062.6A CN116502795A (zh) 2023-03-24 2023-03-24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2795A true CN116502795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9062.6A Pending CN116502795A (zh) 2023-03-24 2023-03-24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27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96239A (zh) * 2024-06-24 2024-07-26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厂的减污降碳效果评估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96239A (zh) * 2024-06-24 2024-07-26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厂的减污降碳效果评估方法
CN118396239B (zh) * 2024-06-24 2024-09-06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厂的减污降碳效果评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77506B (zh) 污水管网问题预诊断及精准排查的方法
CN109948866A (zh) 一种基于swwm模拟的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CN108984823B (zh) 一种合流制溢流调蓄池规模的确定方法
CN112101693A (zh) 基于正交分析的现状城区河道水质达标分析方法
CN110838079A (zh) 一种智慧城市防洪排水远程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06777460A (zh) 一种基于swmm水力模型确定城市雨水管网管径和坡度的方法
CN115048759B (zh)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污水管网外水入流量和入流点精确估计方法
CN111898911A (zh) 一种排水防涝应急方案设计系统
CN114942948A (zh) 一种排水管网诊断及管理方法
CN112052559A (zh) 一种基于月水量平衡的三参数水文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110287615A (zh) 一种基于遥感解译和降雨实验的雨水径流污染负荷测算方法
CN110472887A (zh) 流域管网-河道模型耦合的降雨对河流水质影响解析方法
CN113609683B (zh) 一种基于盆域分析和泰森多边形的雨水管网子汇水区划分方法
CN112215504A (zh) 一种闸控重污染小流域污染物通量观测方法
CN116502795A (zh) 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地表水水质改善成效评价方法
CN114048432A (zh) 一种无实测径流资料地区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CN110033139A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优化系统和方法
CN114624407B (zh) 一种基于典型地块的片区污水系统外水水量测算方法
CN115575605A (zh) 一种缓冲带植被-土壤系统去除径流污染物的预测方法
CN116562060B (zh) 基于智慧城市的雨污管网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
CN114386796A (zh) 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效果及整体质量评价方法
CN115809562B (zh) 一种确定小流域引水沟渠规模方案的方法
CN117196328A (zh) 多功能调蓄系统的管控方法
CN115899586A (zh) 一种分流制排水管网系统排查与检测方法
CN115099717A (zh) 一种基于实时气象信息的雨水调蓄设施实时调度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