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4843A - 座椅控制装置及座椅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座椅控制装置及座椅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94843A CN116494843A CN202310096559.8A CN202310096559A CN116494843A CN 116494843 A CN116494843 A CN 116494843A CN 202310096559 A CN202310096559 A CN 202310096559A CN 116494843 A CN116494843 A CN 1164948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occupant
- control
- seated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637 basic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4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with memory of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Arrangement of sea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座椅控制装置及座椅控制方法。座椅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其被配置成控制电动座椅的移动;以及就座检测单元,其被配置成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另一座椅上。当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时,在检测到就坐于另一座椅上的乘员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以第一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该第一控制模式包括用于抑制乘员被夹在电动座椅与另一座椅之间的处理。当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时,在未检测到就座于另一座椅上的乘员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以第二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该第二控制模式不包括所述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涉及被配置成控制装备在车辆等中的电动座椅的座椅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四轮机动车的一些车辆配备有电动座椅,其中座椅部和靠背部通过马达的旋转而前后移动。在这种座椅中,当调节座椅部和靠背部的位置时,在相关技术中,通过操作设置在座椅附近的操作单元来调节位置。另一方面,近年来,引入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该自动驾驶功能根据用户的偏好预先将座椅部或靠背部的位置记录为目标位置,并且当用户进入车辆时自动将座椅部和靠背部移动到目标位置。
在具有这种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中,例如,在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存在人或物体的状态下,当前座椅的座椅部自动向后(笔直向前)移动时,人或物体被夹在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是不安全的。这同样适用于前座椅的靠背部自动向后移动(倾斜)的情况。因此,座椅控制装置具有检测夹持并使座椅部或靠背部沿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反转(reverse)的功能。
当发生夹持时,在施加到马达的负载增大时,流过马达的电流增大并且马达的转速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在预定时段内马达的电流或转速的变化量(差)并将检测值与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发生夹持。KR10-2020-0065312A、KR10-2020-0065302A、KR10-2013-0039104A、CN109278594A、JP2016-129449A和JP2007-131138A公开了座椅位置控制中的夹持检测技术。JP2004-210159A描述了一种当检测到座垫向上翻转时发生的夹持时座椅位置的控制方法。JP2021-095085A描述了一种用于在乘员就座于座椅上的情况下通过增大用于检测夹持的阈值来防止座椅变得不能被驱动的技术。
图9A至图9C和图10A至图10C示出了发生由电动座椅30引起的夹持的情况下的基本操作。电动座椅30包括能够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的座椅部31和能够沿前后方向倾斜的靠背部32。箭头F指示向前方向,并且箭头R指示向后方向。在下文中,座椅部31沿前后方向的直线操作将被称为“滑动操作”,并且靠背部32沿前后方向的倾斜操作将被称为“斜倚(recline)操作”。
图9A至图9C示出了在座椅部31的斜倚操作期间发生夹持的情况。图9A示出了滑动操作之前的状态,其中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在此为驾驶员座椅)30定位在距乘员60就座于其上的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座椅40在此是固定座椅,但也可以是电动座椅(在下文中同样适用)。
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执行自动操作以将座椅部31沿向后方向R自动移动到预定位置(目标位置)时,座椅部31通过如图9B所示的滑动操作沿P方向移动,并且靠背部32也与座椅部31一起移动。也就是说,整个电动座椅30沿向后方向R移动。此时,如果目标位置靠近后座椅40,则移动的电动座椅30的一部分撞击后座椅上的乘员60的腿,如虚线a所示。结果,电动座椅30不能进一步移动,并且腿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当检测到这种夹持时,马达暂时停止在图9B中的状态中,然后反向旋转。因此,如图9C所示,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从图9B的位置反转并沿与P方向相反的P’方向移动。结果,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空间加宽,并且乘员60的腿从夹持恢复。
图10A至图10C示出了在靠背部32的后靠操作期间发生夹持的情况。图10A示出了斜倚操作之前的状态,并且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30(驾驶员座椅)定位在距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
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执行自动操作以将靠背部32沿向后方向R自动移动到预定位置(目标位置)时,靠背部32通过如图10B所示的斜倚操作沿Q方向移动(座椅部31不移动)。此时,如果靠背部32的倾斜角度等于或大于某一值,则移动的靠背部32撞击后座椅上的乘员60的腿,如虚线b所示。结果,靠背部32不能进一步移动,并且腿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当检测到这种夹持时,马达暂时停止在图10B中的状态中,然后反向旋转。因此,如图9C所示,靠背部32从图10B的位置反转并且沿与Q方向相反的Q’方向移动。结果,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空间加宽,并且乘员60的腿从夹持恢复。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当在前座椅30与后座椅40之间发生夹持时,可以通过使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沿相反方向反转来从夹持恢复。然而,由于该反转操作是在实际发生夹持之后执行的后续操作,所以反转操作不能提供对由于夹持而威胁乘员安全的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控制装置,该座椅控制装置能够通过减少乘员的夹持的发生来确保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的座椅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其被配置成控制电动座椅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座椅控制装置,其被配置成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电动座椅的前方或后方的另一座椅上,该另一座椅与电动座椅相邻。当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时移动时,在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乘员就座于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以第一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该第一控制模式包括用于抑制乘员被夹在两个座椅之间的处理。此外,当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时,在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乘员就座于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以第二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该第二控制模式不包括所述处理。
利用这种配置,在乘员就座于与电动座椅相邻的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控制模式中执行抑制乘员的夹持的处理,因此能够减少乘员在两个座椅之间的夹持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乘员就座于与电动座椅相邻的另一座椅上,则即使电动座椅以不包括上述处理的第二控制模式移动,乘员也不会被夹持。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单元,该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座椅部的操作,座椅部设置在电动座椅中并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控制模式,第一控制单元使座椅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比预定距离小的距离,并且作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单元使座椅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预定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控制单元,该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靠背部的操作,靠背部设置在电动座椅中并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控制模式,第二控制单元使靠背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比预定角度小的角度,并且作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二控制单元使靠背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预定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警报命令输出单元,用于向就座于另一座椅上的乘员发出警报。此外,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单元,该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座椅部的操作,座椅部设置在电动座椅中并且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控制模式,第一控制单元在由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警报的状态下使座椅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并且作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单元在不由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警报的情况下,使座椅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
此外,在设置有上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控制单元,该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靠背部的操作,靠背部设置在电动座椅中并且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第一控制模式,第二控制单元在由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警报的状态下使靠背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并且作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二控制单元在不由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警报的情况下使靠背部沿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在乘员就座于与电动座椅相邻的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电动座椅的移动来执行用于抑制乘员的夹持的处理,并且在乘员没有就座于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由于乘员不可能被夹持,所以通过减少夹持的发生来确保乘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A至图2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的图;
图3A至图3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操作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6A至图6C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的图;
图7A至图7C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操作的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9A至图9C是用于描述由于座椅部的移动而引起的夹持的图;以及
图10A至图10C是用于描述由于靠背部的移动而引起的夹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下,没有详细描述公知的特征以避免模糊本发明。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在下面,将给出安装在车辆上的座椅控制装置的示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控制装置2和使用该座椅控制装置的电动座椅系统100。电动座椅系统100安装在例如四轮机动车的车辆中。电动座椅系统100包括滑动操作单元1a、斜倚操作单元1b、座椅控制装置2,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第一马达电流检测单元4a、第二马达电流检测单元4b、第一马达转速检测单元5a、第二马达转速检测单元5b、第一马达6a、第二马达6b、滑动机构7、斜倚机构8、就座传感器9以及电动座椅30。
滑动操作单元1a设置有两个开关11a和12a。第一开关11a是当将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沿α方向自动滑动到目标位置时进行操作的自动驱动开关。第二开关12a是当将座椅部31沿α方向手动滑动到任意位置时进行操作的手动驱动开关。
斜倚操作单元1b也设置有两个开关11b和12b。第一开关11b是当将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沿β方向自动斜倚到目标位置时进行操作的自动驱动开关。第二开关12b是当将靠背部32沿β方向手动斜倚到任意位置时进行操作的手动驱动开关。
座椅控制装置2包括第一控制单元21a、第二控制单元21b、夹持检测单元22、就座检测单元23、座椅移动量计算单元24以及目标位置存储单元25。
第一控制单元21a基于滑动操作单元1a的开关11a和12a中的每个开关的操作状态、夹持检测单元22的检测结果、就座检测单元23的检测结果、以及由座椅移动量计算单元24计算出的座椅部31的移动量等来向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输出用于控制第一马达6a的旋转的控制信号。
第二控制单元21b基于斜倚操作单元1b的开关11b和12b中的每个开关的操作状态、夹持检测单元22的检测结果、就座检测单元23的检测结果、以及由座椅移动量计算单元24计算出的靠背部32的移动量等来向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输出用于控制第二马达6b的旋转的控制信号。
夹持检测单元22基于分别由马达电流检测单元4a和4b检测到的马达6a和6b的电流来检测电动座椅30对物体的夹持。基于马达电流的夹持检测的细节是公知的,并且将不进行描述。
就座检测单元23基于来自就座传感器9的检测信号来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沿前后方向与电动座椅30相邻的另一座椅(图2A至图2C所示的座椅40)上。
座椅移动量计算单元24基于分别由马达转速检测单元5a和5b检测到的马达6a和6b的转速来计算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各自的移动量。座椅部31的移动量是距离,并且靠背部32的移动量是角度。马达转速检测单元5a和5b例如由与马达6a和6b的旋转同步地输出脉冲信号的旋转传感器构成。
当电动座椅30由操作单元1a和1b的第一开关11a和第一开关11b自动驱动时,目标位置存储单元25存储目标位置。在通过操作相应的操作单元1a和1b的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将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的位置调节到所需位置之后,通过操作图中未示出的设置开关来将该位置作为目标位置存储在目标位置存储单元25中。
座椅控制装置2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并且第一控制单元21a、第二控制单元21b、夹持检测单元22、就座检测单元23和座椅移动量计算单元24的相应的功能实际上由软件实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方便起见,这些功能被示为硬件块。
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产生用于旋转第一马达6a的驱动电压,并将该驱动电压提供给第一马达6a。第一马达6a通过该驱动电压被旋转,并且经由滑动机构7使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沿α方向滑动。滑动机构7连接到第一马达6a和座椅部31,并将第一马达6a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
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产生用于旋转第二马达6b的驱动电压,并将该驱动电压提供给第二马达6b。第二马达6b通过该驱动电压被旋转,并且经由斜倚机构8使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沿β方向斜倚。斜倚机构8连接到第二马达6b和靠背部32,并经由齿轮等将第二马达6b的旋转传递到靠背部32。就座传感器9如图2A至图2C所示设置在后座椅40中,并输出与乘员60是否就座对应的检测信号。例如,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就座传感器9。
接下来,参照图2A至图4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2A至图2C示出了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移动的情况下的操作。图2A示出了滑动操作之前的状态,其中,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30定位在距乘员60就座于其上的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此时的座椅部31的位置(在此为后端位置)被定义成X1。X1表示为距基准位置的距离。基准位置例如是设置在滑动机构7(图1)中的轨道的端部的位置。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描述的X2和X3。
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操作滑动操作单元1a的第一开关11a时,座椅部31通过滑动操作而向目标位置移动。此时,如果座椅部31的移动方向是向后方向R,也就是说,后座椅40的方向,则控制的模式根据乘员60是否就座于座椅40上而不同。
更具体地,如图2B所示,在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基于该信号来检测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然后,第一控制单元21a根据第一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沿后座椅40的方向(P方向)移动。第一控制模式是包括用于抑制乘员60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处理的控制模式。
具体地,第一控制单元21a通过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使第一马达6a旋转,以将座椅部31从X1移动距离A到X2,并且将其停止在位置X2。在此,距离A被设置成比后述的图2C中的距离B小的距离(A<B)。此外,X2是沿P方向(其为座椅部31的移动方向)在目标位置X3的前方的位置,并且是乘员60不太可能被夹在前电动座椅30与后座椅40之间的位置。因此,在座椅部31停止在位置X2的状态下,乘员60的腿不太可能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
另一方面,在如图2C所示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不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没有检测到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第一控制单元21a根据第二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沿后座椅40的方向(P方向)移动。第二控制模式是不包括夹持抑制处理(例如第一控制模式)的控制模式。
具体地,第一控制单元21a通过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使第一马达6a旋转,以将座椅部31从X1移动距离B到目标位置X3,并且将其停止在目标位置X3。目标位置X3是接近后座椅40的位置,但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在座椅部31停止在目标位置X3处的状态下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部31滑动的情况下,如果如图2B所示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由于座椅部31的移动距离被限制为短距离A,因此能够抑制乘员60在两个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夹持。另一方面,如图2C所示,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座椅部31移动长距离B到目标位置X3,也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图3A至图3C示出了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移动的情况下的操作。图3A示出了斜倚操作之前的状态,其中,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30定位在距乘员60就坐于其上的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假设此时靠背部32的位置为Y1。Y1表示为相对于基准平面的角度。基准面例如是座椅部31的座面。这同样适用于将在后面描述的Y2和Y3。
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操作斜倚操作单元1b的第一开关11b时,靠背部32通过斜倚操作朝向目标位置移动。此时,如果靠背部32的移动方向是向后方向R,也就是说,后座椅40的方向,则控制的模式根据乘员60是否就座于座椅40上而不同。
更具体地,如图3B所示,在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基于该信号来检测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然后,第二控制单元21b根据第一控制模式使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沿后座椅40的方向(Q方向)移动。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模式是包括用于抑制乘员60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处理的控制模式。
具体地,第二控制单元21b通过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使第二马达6b旋转,以将靠背部32从Y1移动角度θa到Y2,并将其停止在Y2位置处。在此,角度θa设置成比图3C中的角度θb小(θa<θb)。Y2是沿Q方向(其为靠背部32的移动方向)在图3C中的目标位置Y3的前方的位置,并且是乘员60不太可能被夹在前电动座椅30与后座椅40之间的位置。因此,在靠背部32停止在Y2位置的状态下,乘员60的腿不太可能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在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不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没有检测到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第二控制单元21b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沿后座椅40的方向(Q方向)移动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控制模式是不包括夹持抑制处理(例如第一控制模式)的控制模式。
具体地,第二控制单元21b通过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使第二马达6b旋转,以将靠背部32从Y1移动角度θb到目标位置Y3,并将其停止在目标位置Y3。虽然目标位置Y3靠近后座椅40,但是乘员60没有就座于座椅40上。因此,在靠背部32停止在目标位置Y3处的状态下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靠背部32执行斜倚操作的情况下,如果乘员60如图3B所示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由于靠背部32的移动角度被限制为小角度θa,因此可以抑制乘员60在两个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夹持。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靠背部32移动大角度θb到目标位置Y3,也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在以上描述中,采用了这样的示例,其中,通过操作第一开关11a和第一开关11b自动地驱动电动座椅30,以将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自动地移动到目标位置X3和Y3。然而,即使在通过操作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手动驱动电动座椅30以将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移动到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相同的原理来抑制夹持。
具体地,如果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当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被操作时,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也在移动一定量时停止(第一控制模式)。此外,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移动直到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的操作被取消为止(第二控制模式)。
图4是示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控制装置2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在滑动操作单元1a或斜倚操作单元1b中执行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沿向后方向R移动的开关操作。在随后的步骤S2中,在第一控制单元21a或第二控制单元21b的控制下,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或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操作以使第一马达6a或第二马达6b旋转,并且前座椅(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被向后(沿P方向或Q方向)驱动。
随后,在步骤S3中,基于就座检测单元23的检测结果,确定乘员60是否就座于后座椅40上。作为确定的结果,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步骤S3: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5并等待,直到满足稍后将描述的停止条件。另一方面,在乘员60就座的情况下(步骤S3:是),处理进行到步骤S4,以确定前座椅的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的位置是否在预定范围内。例如,直到座椅部31到达图2B中的位置X2之前或直到靠背部32到达图3B中的位置Y2之前,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的位置被确定在预定范围内。
如果在步骤S4中确定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的位置在预定范围内(步骤S4: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5。在步骤S5中,确定是否满足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停止的条件。例如,在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通过自动操作到达目标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移动的同时取消手动操作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停止条件。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之前重复步骤S2至步骤S5(步骤S5:否)。
如果在步骤S5中满足停止条件(步骤S5: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6。在步骤S6中,通过第一控制单元21a或第二控制单元21b使第一马达6a或第二马达6b停止,从而使前座椅的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停止。此外,在步骤S4中确定为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的位置不在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4:否),处理进行到步骤S6以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停止。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沿向后方向R移动时,如果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的移动量受到限制。因此,可以防止乘员60被夹在两个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另一方面,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的移动量增大,乘员60也不可能被夹持。
随后,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控制装置20和使用该座椅控制装置的电动座椅系统200。在图5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配置中添加了警报装置10和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警报装置10包括扬声器、蜂鸣器等,并且设置在车辆内部的预定位置处。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设置在座椅控制装置20中。由于其它配置与图1中的配置相同,因此将省略与图1中相同的部件的描述。
下面将参照图6A至图8描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的细节。
图6A至图6C示出了当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移动时的操作。图6A示出了滑动操作之前的状态,其中,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30定位在距乘员60就座于其上的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假设此时座椅部31的位置为X1。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操作滑动操作单元1a的第一开关11a时,座椅部31通过滑动操作而向目标位置移动。此时,如果座椅部31的移动方向是向后方向R,也就是说,后座椅40的方向,则控制的模式根据乘员60是否就座于座椅40上而不同。
更具体地,如图6B所示,在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基于该信号来检测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然后,第一控制单元21a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沿后座椅40的方向(P方向)移动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模式是包括用于抑制乘员60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处理的控制模式,但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通过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向警报装置10输出警报命令,并且从警报装置10向后座椅40的乘员60发出警报音的情况下,第一控制单元21a通过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使第一马达6a旋转,以使座椅部31从位置X1移动到目标位置X3。在该时段期间,由于从警报装置10持续产生警报音,因此后座椅40上的乘员60可以通过校正姿势或移动座椅来避免被夹在两个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在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不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没有检测到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第一控制单元21a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沿后座椅40的方向(P方向)移动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模式是不包括夹持抑制处理的控制模式,但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不从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向警报装置10输出警报命令并且警报装置10不产生警报音的情况下,第一控制单元21a通过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使第一马达6a旋转,以将座椅部31从位置X1移动到目标位置X3。目标位置X3是靠近后座椅40的位置,但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在座椅部31停止在目标位置X3处的状态下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部31滑动的情况下,如果如图6B所示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在座椅部31的移动期间从警报装置10产生警报音。因此,可以促使乘员60采取行动以避免被夹住。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座椅部31移动到目标位置X3,乘员60也不会被夹住。
图7A至图7C示出了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移动的情况下的操作。图7A示出了斜倚操作之前的状态,其中,乘员50就座于其上的前电动座椅30定位在距乘员60就座于其上的后座椅40一定距离处。假设此时靠背部32的位置为Y1。在这种状态下,当乘员50操作斜倚操作单元1b的第一开关11b时,靠背部32通过斜倚操作朝向目标位置移动。此时,如果靠背部32的移动方向是向后方向R,也就是说,后座椅40的方向,则控制的模式根据乘员60是否就座于座椅40上而不同。
更具体地,如图7B所示,在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基于该信号来检测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然后,第二控制单元21b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沿后座椅40的方向(Q方向)移动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模式是包括用于抑制乘员60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的处理的控制模式,但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通过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向警报装置10输出警报命令,并且从警报装置10向后座椅40上的乘员60发出警报音的情况下,第二控制单元21b通过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使第二马达6b旋转,以使靠背部32从Y1的位置移动到目标位置Y3。在该时段期间,由于警报装置10持续产生警报音,因此后座椅40上的乘员60可以通过校正姿势或移动座椅来避免被夹在两个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
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在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不从就座传感器9输出就座检测信号,并且就座检测单元23没有检测到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因此,第二控制单元21b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沿后座椅40的方向(Q方向)移动电动座椅30的靠背部32。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模式是不包括夹持抑制处理的控制模式,但其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在不从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向警报装置10输出警报命令,并且警报装置10不产生警报音的情况下,第二控制单元21b通过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使第二马达6b旋转,以使靠背部32从Y1的位置移动到目标位置Y3。虽然目标位置Y3靠近后座椅40,但是乘员60没有就座于座椅40上。因此,在靠背部32停止在目标位置Y3处的状态下不会发生乘员60的夹持。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靠背部32斜倚的情况下,如果乘员60如图7B所示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在靠背部32的移动期间从警报装置10产生警报音。因此,能够促使乘员60采取行动以避免被夹住。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如果乘员60没有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即使靠背部32移动到目标位置Y3,乘员60也不会被夹住。
在以上描述中,采用了这样的示例,其中,通过操作第一开关11a和第一开关11b自动地驱动电动座椅30,以将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自动地移动到目标位置X3和Y3。然而,即使在通过操作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来手动驱动电动座椅30以将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移动到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相同的原理通过促使乘员60采取行动以避免被夹持来抑制夹持。
具体地,如果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在操作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的同时,也就是说,在座椅部31和靠背部32的移动期间,警报装置10继续输出警报(第一控制模式)。如果没有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在不从警报装置10发出警报的情况下,移动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直到第二开关12a和第二开关12b的操作被取消为止(第二控制模式)。
图8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控制装置20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1中,在滑动操作单元1a或斜倚操作单元1b中执行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沿向后方向R移动的开关操作。在随后的步骤S12中,在第一控制单元21a或第二控制单元21b的控制下,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a或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b操作以使第一马达6a或第二马达6b旋转,并且前座椅(电动座椅30)的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被向后驱动(沿P方向或Q方向)。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基于就座检测单元23的检测结果,确定乘员60是否就座于后座椅40上。作为确定的结果,在乘员60未就座的情况下(步骤S13:否),在步骤S14中不输出警报音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6,并等待满足稍后描述的停止条件。另一方面,在乘员60就座的情况下(步骤S13:是),处理进行到步骤S15,并且警报装置10基于来自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的警报命令来输出警报音。
在正在输出这种警报音的状态下,在步骤S16中确定是否满足用于使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停止的条件。例如,在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通过自动操作到达目标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移动的同时取消手动操作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停止条件。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之前重复步骤S12至步骤S16(步骤S16:否)。在此期间,在后座椅40上的乘员换座或下车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中确定为否,并且在步骤S14中停止警报装置10的警报音。
如果在步骤S16中满足停止条件(步骤S16: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17。在步骤S17中,通过第一控制单元21a或第二控制单元21b使第一马达6a或第二马达6b停止,从而使前座椅的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停止。然后,在步骤S18中,警报命令输出单元26停止输出警报命令,并且来自警报装置10的警报音停止。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座椅部31或靠背部32沿向后方向R移动时,如果乘员60就座于后座椅40上,则从警报装置10输出警报音。因此,可以促使乘员60采取行动以避免被夹住,由此抑制乘员60被夹在座椅30与座椅40之间。另一方面,在乘员60未就座于后座椅40上的情况下,即使不输出警报音,乘员60也不会被夹住。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各种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部31的滑动操作和靠背部32的斜倚操作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在座椅部31的滑动操作和靠背部32的斜倚操作并行执行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前座椅30与邻近前座椅30的后座椅40之间的夹持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装备有三排座椅(前座椅、中间座椅和后座椅)的车辆中,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座椅与邻近前座椅的中间座椅之间或者中间座椅与邻近中间座椅的后座椅之间的夹持。此外,前座椅不限于驾驶员座椅,而可以是辅助座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避免夹持后座椅上的乘员60的腿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在避免夹持后座椅40上的行李方面也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座传感器9包括如上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并且由于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物体的重量,所以就座传感器9检测行李是否放置在后座椅40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压力传感器作为就座传感器9的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设置在座椅40中用于监测乘员60的健康状况的心跳传感器、血压传感器等可以用作就座传感器9。作为另一种方式,可以基于由安装在车辆中的监视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来检测乘员60是否就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从警报装置10输出的警报音来警告后座椅上的乘员60的示例,但是代替声音(或者除了声音之外),例如可以使用灯的发光来警告乘员6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和图5中,马达驱动电路3a和马达驱动电路3b设置在座椅控制装置2和座椅控制装置20的外部,但是这些马达驱动电路3a和马达驱动电路3b可以包括在座椅控制装置2和座椅控制装置20中。座椅控制装置2和座椅控制装置20还可以包括马达电流检测单元4a和马达电流检测单元4b、马达转速检测单元5a和马达电流检测单元5b、就座传感器9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安装在车辆上的座椅控制装置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在车辆以外的领域中使用的座椅控制装置。
虽然已经关于有限数量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受益于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设计不脱离本文公开的发明的范围的其它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22年1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2-010682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Claims (6)
1.一种座椅控制装置,所述座椅控制装置是电动座椅的控制装置,所述电动座椅被配置成基于预定操作而移动到预定位置,所述座椅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电动座椅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以及
就座检测单元,所述就座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电动座椅的前方或后方的另一座椅上,所述另一座椅与所述电动座椅相邻,
其中,当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坐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第一控制模式使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包括用于抑制所述乘员被夹在所述电动座椅与所述另一座椅之间的处理,并且
其中,当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第二控制模式使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不包括所述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设置在所述电动座椅中的座椅部的操作,所述座椅部被配置成沿所述前后方向直线移动,
其中,当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使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比预定距离小的距离,并且
其中,当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使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预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设置在所述电动座椅中的靠背部的操作,所述靠背部被配置成沿所述前后方向倾斜,
其中,当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使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比预定角度小的角度,并且
其中,当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使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预定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控制装置,所述座椅控制装置还包括:
警报命令输出单元,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被配置成向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所述乘员发出警报,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设置在所述电动座椅中的座椅部的操作,所述座椅部被配置成沿所述前后方向直线移动,
其中,当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在由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所述警报的状态下使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并且
其中,当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在不由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所述警报的情况下使所述座椅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控制装置,所述座椅控制装置还包括:
警报命令输出单元,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被配置成向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所述乘员发出警报,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设置在所述电动座椅中的靠背部的操作,所述靠背部被配置成沿所述前后方向倾斜,
其中,当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在由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所述警报的状态下使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并且
其中,当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在所述就座检测单元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在不由所述警报命令输出单元发出所述警报的情况下使所述靠背部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
6.一种座椅控制方法,所述座椅控制方法是电动座椅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动座椅被配置成基于预定操作移动到预定位置,所述座椅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所述电动座椅的前方或后方的另一座椅上,所述另一座椅与所述电动座椅相邻;
当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方向移动时并且在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坐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以第一控制模式使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包括用于抑制所述乘员被夹在两个所述座椅之间的处理;以及
当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时并且在未检测到所述乘员就座于所述另一座椅上的情况下,以第二控制模式使所述电动座椅沿所述另一座椅的所述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不包括所述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10682A JP2023109262A (ja) | 2022-01-27 | 2022-01-27 | シート制御装置、シート制御方法 |
JP2022-010682 | 2022-01-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94843A true CN116494843A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7313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96559.8A Pending CN116494843A (zh) | 2022-01-27 | 2023-01-20 | 座椅控制装置及座椅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34477A1 (zh) |
JP (1) | JP2023109262A (zh) |
CN (1) | CN116494843A (zh) |
-
2022
- 2022-01-27 JP JP2022010682A patent/JP2023109262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1-20 CN CN202310096559.8A patent/CN11649484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1-26 US US18/160,257 patent/US2023023447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09262A (ja) | 2023-08-08 |
US20230234477A1 (en) | 2023-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166089A1 (en) | Vehicle seat | |
US10933770B2 (en) | Power seat device | |
CN107020977A (zh) | 车辆用座椅控制装置 | |
JP5429539B2 (ja) | シート状態変更装置 | |
JP2002248971A (ja) | 電動座席 | |
CN101668658A (zh) | 电动座椅驱动装置 | |
CN106985713A (zh) | 防止车辆的前座椅与后座椅之间干扰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 |
JP200511964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CN111511334A (zh) | 移动车辆 | |
CN116494843A (zh) | 座椅控制装置及座椅控制方法 | |
JP7131152B2 (ja) | 車両シート制御装置 | |
CN111448098A (zh) | 车辆座椅控制装置 | |
JP6962257B2 (ja) | 車両シート制御装置及び車両シート制御システム | |
JP6206909B2 (ja) | 挟み込み検知装置 | |
JP2023102522A (ja) | シート制御装置、シート制御方法 | |
JP5291573B2 (ja) | シート状態変更装置 | |
JP2023102521A (ja) | シート制御装置、シート制御方法 | |
WO2021033514A1 (ja) | シート制御装置 | |
JP529705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15257474A (zh) | 移动体控制装置 | |
JP6450977B2 (ja) | シート位置調整システム | |
JP2021095085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制御装置 | |
JP2023039509A (ja) | シート制御装置、シート制御方法 | |
JP2011042295A (ja) | シート状態変更装置 | |
CN115009111A (zh) | 座椅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