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4683B -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04683B CN116404683B CN202310658964.4A CN202310658964A CN116404683B CN 116404683 B CN116404683 B CN 116404683B CN 202310658964 A CN202310658964 A CN 202310658964A CN 116404683 B CN116404683 B CN 1164046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
- area
- transfer
- information
- reg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62 neural network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混合配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方法包括: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台区负载率,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降低调控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合配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背景技术
配电台区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用户日常生活质量。现有台区大多采用单变压器和单线路供电的形式,即,各台区间供电独立,缺乏统一管控,然而,随着乡村电气化工程的推进,在农村地区,这些台区下属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且,随着电动汽车充电站、数据中心、直流家电、通信设备等直流负荷的日益增长,以及光伏等直流分布式电源的高比例、大容量分散接入,当前配网源-荷-储直流特征愈发明显。因而,采用单变压器和单线路供电的形式,各台区间供电独立的方式不再能够满足当今的用电需求。
相关技术中,利用柔性直流技术互联的方法来实现多台区的统一管控,即,通过柔性直流传输技术建设馈线组柔直互联微电网和台区组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然而,由于采用柔性直流技术互联实现配电台区负载均衡、供需互动的场景和先例均处于示范验证阶段,台区间的能量调控方法是有相关技术人员基于经验预先设定的,并没有一套高供电质量的柔性直流技术互联的能量调控方法,故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容量、高可靠性需求和直流特征。
因而,如何提供一种高质量的能量调控方法是本领域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用于解决以上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包括:
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所述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所述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每一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能量调控策略,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包括: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进行大小比较;
当所述台区负载率大于所述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其中,所述台区间转供用于实现台区间能量共享;
当所述台区负载率不大于所述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其中,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为通过光伏和/或储能设备实现台区间负载均衡。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包括:
当仅存在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其中,所述转供信息包括:转供功率、转供电压;
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基于每一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
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
当接收到携带有待检修台区的台区检修指令时,则获取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得到所述台区检修指令对应的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所述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进行检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并将所述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则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包括:光伏和储能设备;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从所有所述反向供电设备中选取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并确定所述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
将所述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当反向供电设备为光伏时,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包括:
获取历史天气信息和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历史发电信息,基于所述历史天气信息、所述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
基于所述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确定所述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所述目标时段为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过程的时段。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的历史的总用电信息,并基于所述总用电信息对所述柔直互联系统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其中,所述总用电信息是综合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台区对应的用电信息确定的;
获取用电费用信息,并基于所述用电费用信息、所述负荷特性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其中,所述工作信息包括:充电时段和放电时段。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包括:
运行监控模块,用于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异常负载台区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能量调控类型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所述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转供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能量调控模块,用于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所述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柔直互联测控终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上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每一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并基于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进行检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并将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使得检修调控台区终端按照检修能量调控信息进行能量共享,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进而,达到台区检修时不停电的目的,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转供分析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转供分析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一种柔直互联测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至图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相关技术中,利用柔性直流技术互联的方法来共享相邻台区的剩余容量,即,将多个相邻的台区连接形成一个微电网,在微电网中的各台区间能够进行能量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邻台区间负载率不均衡的情况,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然而,由于采用柔性直流技术互联实现配电台区负载均衡、供需互动的场景和先例均处于示范验证阶段,台区间的能量调控方法是有相关技术人员基于经验预先设定的,常常会出现台区间能量共享不科学,电能质量较差的情况,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容量、高可靠性需求和直流特征。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其中,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由柔直互联测控终端执行,该柔直互联测控终端可以为服务器也可以为终端设备,其中,该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终端设备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3、步骤S104以及步骤S105,其中:
步骤S101: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柔直互联系统是利用利用柔性直流技术互联的方法将多个相邻的台区连接形成一个微电网,在微电网中的各台区间能够进行能量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微电网的自管理、自平衡、自调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其中,柔直互联系统不仅包括多个相邻的台区,还包括各个台区内的设备,当然,还会包括光伏设备、储能设备等。台区的运行数据是表征台区运行情况的数据,至少包括:电流、电压、功率、频率、斜坡、功率因数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进而,基于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其中,台区负载率用于表征台区的负载情况,较高的台区负载率会对台区设备的工作造成影响,较低的台区负载率则会影响台区内能源的充分利用。
步骤S102: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至少一个异常负载台区,具体的,当台区的负载率大于异常负载阈值时,则确定为异常负载台区;当台区的负载率不大于异常负载阈值时,则确定为正常负载台区,即,从所有台区中选取出需要降低负载率的异常负载台区。异常负载阈值是相关技术人员基于大量的实验操作确定的,当然,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行设定,优选的,异常负载阈值选取为50%。
步骤S103: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其中,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是基于柔直互联系统中光伏设备和储能设备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反向供电,以降低异常负载台区的负载率;台区间转供是通过柔直互联系统中台区负载率较低的台区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能量转供,以实现台区间的负载均衡。然而,不同能量调控类型均有各自的特点,针对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而言,操作上相较于台区间转供比较简单,但是光伏设备和储能设备存储的电能有限,因而,更加适用于台区负载率异常程度小的情况;针对台区间转供而言,转供操作较为复杂,且转供控制较难,即,利用正常负载台区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功率转供,可能会造成正常负载台区的负载率升高,进而,成为异常负载台区。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定了调控负载阈值,当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不高于调控负载阈值,则确定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当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高于调控负载阈值,则确定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调控负载阈值是相关技术人员基于大量的实验验证确定的,用户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行设定,优选的,调控负载阈值选取为70%。
步骤S104: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表征异常负载台区超负载的情况严重,由于柔直互联系统中光伏设备和储能设备进行反向供电调控的能力较弱,因而,将能量调控类型确定为台区间转供。进而,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转供分析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针对不同数量的异常负载台区采取不同类型的转供分析。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则控制柔直互联系统中光伏设备和/或储能设备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反向供电,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实现相邻台区间的负载均衡。
在一种情况下,当异常负载台区的数量为一个时,则选取台区负载率最低的正常负载台区作为转供台区,并基于转供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信息,其中,转供信息包括但不限制于:转供电压、转供功率。然而,仅将台区负载率最低的正常负载台区作为转供台区可能并不能满足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优选的,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其中,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用于使得转供台区的数量最少,尽可能地降低转供操作的复杂度。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异常负载台区的数量为多个时,则可以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进行单台区的转供分析,得到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并综合每一异常负载台区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确定柔直互联系统对应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然而,当异常负载台区的数量较多时,对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均进行一次转供分析,不仅对柔直互联测控终端的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综合每一异常负载台区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时,也会较为困难。优选的,当异常负载台区的数量为多个时,首先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柔直互联系统对应的综合异常负载特征,然后,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容易知道的是,此处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是针对整个柔直互联系统而言的。
步骤S105: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每一转供台区对应着转供台区控制端,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控制转供台区进行能量转供操作,具体的,将转供信息发送至转供台区控制端后,转供台区控制端会根据转供信息控制转供台区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能量转供。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每一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柔直互联系统在进行能量共享时操作简单,且,稳定性较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能量调控策略,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包括:
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进行大小比较;
当台区负载率大于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其中,台区间转供用于实现台区间能量共享;
当台区负载率不大于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其中,光伏储能设备调控为通过光伏和/或储能设备实现台区间负载均衡。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针对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均具有各自对应的特点,因而,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不同台区负载率的异常负载台区采取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以使得柔直互联系统在进行能量共享时操作简单,且,稳定性较高。
针对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而言,操作上相较于台区间转供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光伏设备和储能设备存储的电能有限,因而,更加适用于台区负载率异常程度小的情况;针对台区间转供而言,转供操作较为复杂,且转供控制较难,即,利用正常负载台区向异常负载台区进行功率转供,可能会造成正常负载台区的负载率升高,进而,成为异常负载台区。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定了调控负载阈值,当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不高于调控负载阈值,则确定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当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高于调控负载阈值,则确定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通过这种方式,在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能够完成台区间负载均衡时,优先选用光伏储能设备调控的方式,在调控操作上降低了操作难度,并针对台区负载率很高的异常负载台区选用台区间转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调控负载阈值是相关技术人员基于大量的实验验证确定的,用户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行设定,优选的,调控负载阈值选取为70%。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不同台区负载率的异常负载台区采取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以使得柔直互联系统在进行能量共享时操作简单,且,稳定性较高。
进一步的,为了降低转供操作的复杂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包括:步骤S1041-步骤S1043,其中:
步骤S1041:当仅存在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其中,转供信息包括:转供功率、转供电压。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用于使得转供台区的数量最少,尽可能地降低转供操作的复杂度,因而,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至少一个转供台区和每一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针对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的具体规则,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只要能够使得转供台区的数量最少即可。优选的,基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各自对应的台区负载率的进行逆序排列,得到台区负载率由低至高的正常负载台区序列,然后,从正常负载台区序列中逐一选取正常负载台区,并基于正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共享电能计算,确定正常负载台区的共享电能量,与此同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进而,判断一个正常负载台区的共享需求量是否大于需求电能量,当大于需求电能量时,则确定该正常负载台区作为转供台区,并根据转供台区的运行数据,确定转供信息,其中,转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转供电压、转供功率,合理的转供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当不大于需求电能量时,则从正常负载台区序列中选取第二个正常负载台区,并计算两个正常负载台区的总共享电能量是否大于需求电量计算,当大于需求电能量时,则确定两个正常负载台区作为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信息;当不大于需求电能量时,则继续选取下一个正常负载台区,直至公转台区能够满足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
步骤S1042: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
步骤S1043: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对所有异常负载台区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柔直互联系统中所有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总需求电能量,其中,综合异常负载特征包括:总需求电能量、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需求电能量。与此同时,按照正常负载台区序列的顺序逐一计算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共享电能量,然后,根据总需求电能量和每一共享电能量,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其中,转供台区对应的总共享电能量大于总需求电能量。进而,根据转供台区的运行数据,确定转供信息。
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进行转供分析时,在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后,优选的,针对每一异常负载台区进行自定义转供分析,确定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具体的,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和每一正常负载台区的共享电能量进行匹配,确定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优选转供台区,由所有优选转供台区共同确定转供台区,其中,优选转供台区由至少一个正常负载台区组成,优选转供台区对应的总共享电能量与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差值阈值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实验确定的,用户也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自行设定。针对每一异常负载台区确定与之高匹配度的优选转供台区,能够使得最终确定的转供台区能够较好地满足柔直互联系统中所有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仅存在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用于使得转供台区的数量最少,能够尽可能地降低转供操作的复杂度。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通过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能够降低转供分析的次数,且,使得最终确定的转供台区能够较好地满足柔直互联系统中所有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
当接收到携带有待检修台区的台区检修指令时,则获取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并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得到台区检修指令对应的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
基于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进行检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并将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以上执行过程可以在步骤S101至步骤S104任一步骤之前或之后,针对执行顺序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配电台区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用户日常生活质量,因而,针对台区进行定期检修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可以在检测到台区运行异常时进行台区检修,针对检修的时段和触发条件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在柔直互联系统中,需要进行检修的台区称为待检修台区,其余台区称为工作台区,因而,当接收到台区检修指令时,则针对台区的历史检修情况确定台区的检修时长,并基于每一台区的历史运行数据和检修时长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确定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其中,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至少包括: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台区在检修时段内的台区负载率是变化的,因而,选取检修时段内最高的台区负载率作为台区预测负载率。
进而,基于第一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和台区额定容量在检修期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待检修台区在检修期的需求电能量;基于第二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共享电量计算,确定每一工作台区对应在检修期的共享电能量。然后,基于检修期中待检修台区的需求电能量和工作台区的共享电能量进行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其中,能量调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检修调控台区、检修调控时长、检修控制信息,容易理解的是,检修调控台区为从所有工作台区中选取的至少一个台区,检修调控时长不小于检修时长,检修控制信息为控制检修调控台区向待检修台区共享电能的信息。最终,将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使得检修调控台区终端按照检修能量调控信息进行能量共享,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进而,达到台区检修时不停电的目的,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并基于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进行检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并将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使得检修调控台区终端按照检修能量调控信息进行能量共享,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进而,达到台区检修时不停电的目的,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供电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之后,还包括:
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则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反向供电设备包括:光伏和储能设备;
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从所有反向供电设备中选取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并确定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
将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当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不高于调控负载阈值,则确定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表征异常负载台区超负载的情况在光伏储能设备调控的能力范围内。因而,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反向供电信息为光伏与储能设备作为供电器时能够提供的电能。然后,基于异常负载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然而,针对异常负载台区进行负载均衡可能并不需要所有反向供电设备均进行工作,为了避免反向供电设备生成的电能未能够充分利用,因而,基于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和每一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从所有反向供电设备中选取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其中,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反向供电设备,且,目标反向供电设备提供的电能不小于异常负载台区的需求电能量。进而,基于每一目标反向供电设备的运行数据,确定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其中,供电控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供电电压、供电电流、供电时长等。最终,将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使得目标反向供电设备按照供电控制信息进行电能共享,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确定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和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并将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反向供电信息更加准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反向供电设备为光伏时,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包括:
获取历史天气信息和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历史发电信息,基于历史天气信息、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
基于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确定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目标时段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过程的时段。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历史天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天空状况信息、太阳辐射量、温度信息等,历史发电信息为预设时段内光伏产生的电量,其中,预设时段的大小用户可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进而,基于历史天气信息、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其中,预测发电曲线的横轴为预测时间,纵轴为预测发电量。进行光伏发电预测的方式有很多,优选的,利用历史天气信息和历史发电信息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光伏发电预测模型,然后,将预测时段对应的目标天气信息输入至光伏发电预测模型,得到反向供电设备在预测时段内的预测发电曲线,利用光伏发电预测模型进行光伏发电预测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得到预测发电曲线。然后,基于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选取反向供电设备在目标时段内的所有预测发电量,其中,目标时段为预测时段的一部分。并将最低的预测发电量确定为反向供电信息中的反向供电量,将最低的预测发电量确定为反向供电量能够避免反向供电信息不满足异常负载台区的用电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供电稳定性,其中,反向供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反向供电量、反向供电电压、反向供电功率等。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将历史天气信息、和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并基于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确定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在确定反向供电信息时,综合了影响光伏供电最重要的天气信息,使得反向供电信息更加准确。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之后,还包括:
获取柔直互联系统的历史的总用电信息,并基于总用电信息对柔直互联系统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其中,总用电信息是综合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台区对应的用电信息确定的;
获取用电费用信息,并基于用电费用信息、负荷特性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其中,工作信息包括:充电时段和放电时段。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均衡用电的积极性、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国家执行“峰谷电价”制度,导致不同电价阶段的电费相差较多,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本申请实施例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以实现电能“削峰填谷”的目的。
具体的,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台区的历史的用电信息,并综合所有台区的用电信息确定柔直互联系统的历史的总用电信息,其中,总用电信息用于表征柔直互联系统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用电量。进而,基于总用电信息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其中,负荷特性为柔直互联系统在一天中总用电量的变化信息。进而,基于用电费用信息和负荷特性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其中,用电费用信息为一天中不同时段各自对应的电费信息,工作状态管理用于综合电费和负荷两方面的特性,容易想到的是,一般在用电高峰期中用电费用偏高,用电低峰期中用电费用偏低,优选的,基于工作状态管理能够较为将负荷特性中用电量多,且,用电费用高的时段确定为放电时段;界面更负荷特性中用电量少,且,用电费用低的时段确定为充电时段。当然,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工作信息的方式有多种,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即可。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总用电信息对柔直互联系统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并基于用电费用信息、负荷特性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以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从方法流程的角度介绍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下述实施例从虚拟模块或者虚拟单元的角度介绍了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具体详见下述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如图3所示,该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具体可以包括:
运行监控模块210,用于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异常负载台区确定模块220,用于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能量调控类型确定模块230,用于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转供分析模块240,用于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能量调控模块250,用于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运行监控模块210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每一台区的台区负载率,能量调控类型确定模块230能够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转供分析模块240能够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能量调控模块250能够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能量调控类型确定模块230在执行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能量调控策略,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时,用于:
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进行大小比较;
当台区负载率大于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其中,台区间转供用于实现台区间能量共享;
当台区负载率不大于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其中,光伏储能设备调控为通过光伏和/或储能设备实现台区间负载均衡。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转供分析模块240在执行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时,用于:
当仅存在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其中,转供信息包括:转供功率、转供电压;
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基于每一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
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还包括:
检修期调控分析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携带有待检修台区的台区检修指令时,则获取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并基于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得到台区检修指令对应的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
基于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第二预测负载信息进行检修期调控分析,确定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并将检修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还包括:
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模块,用于当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则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反向供电设备包括:光伏和储能设备;
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从所有反向供电设备中选取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并确定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
将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反向供电设备为光伏时,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模块在执行获取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时,用于:
获取历史天气信息和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历史发电信息,基于历史天气信息、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
基于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确定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目标时段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过程的时段。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还包括:
工作状态管理模块,用于获取柔直互联系统的历史的总用电信息,并基于总用电信息对柔直互联系统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其中,总用电信息是综合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台区对应的用电信息确定的;
获取用电费用信息,并基于用电费用信息、负荷特性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其中,工作信息包括:充电时段和放电时段。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一种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柔直互联测控终端,如图4所示,图4所示的柔直互联测控终端300包括: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其中,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相连,如通过总线302相连。可选地,柔直互联测控终端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304。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收发器304不限于一个,该柔直互联测控终端3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处理器3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据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3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总线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总线302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3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型的总线。
存储器303可以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其中,柔直互联测控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还可以为服务器等。图4示出的柔直互联测控终端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内容。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实时监控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得到每一台区的台区负载率,并基于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能量调控类型,针对异常负载台区的不同负载情况,采用不同的能量调控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进而,在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确定转供台区和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并将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通过转供分析确定的转供台区和转供信息能够使得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与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而,提升了柔直互联系统的电能质量。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所述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所述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所述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携带有待检修台区的台区检修指令时,则获取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得到所述台区检修指令对应的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所述第二预测负载信息包括: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
基于所述第一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和台区额定容量在检修期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待检修台区在检修期的需求电能量;
基于所述第二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共享电量计算,确定每一工作台区对应在检修期的共享电能量;
基于检修期中所述待检修台区的所述需求电能量和所述工作台区的所述共享电能量进行修期调控分析,确定能量调控信息,其中,所述能量调控信息包括:检修调控台区、检修调控时长、检修控制信息;
将所述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能量调控策略,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包括: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进行大小比较;
当所述台区负载率大于所述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台区间转供,其中,所述台区间转供用于实现台区间能量共享;
当所述台区负载率不大于所述调控负载阈值时,则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为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其中,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为通过光伏和/或储能设备实现台区间负载均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包括:
当仅存在一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按照转供台区数量最少原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其中,所述转供信息包括:转供功率、转供电压;
当存在至少两个异常负载台区时,则基于每一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
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综合异常负载特征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时,则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包括:光伏和储能设备;
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所述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从所有所述反向供电设备中选取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并确定所述目标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供电控制信息;
将所述供电控制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目标反向供电设备,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反向供电设备为光伏时,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中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包括:
获取历史天气信息和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历史发电信息,基于所述历史天气信息、所述历史发电信息和目标天气信息进行光伏发电预测,得到所述反向供电设备对应的预测发电曲线;
基于所述预测发电曲线和目标时段,确定所述反向供电设备的反向供电信息,其中,所述目标时段为所述光伏储能设备调控过程的时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柔直互联系统的历史的总用电信息,并基于所述总用电信息对所述柔直互联系统进行用电分析,确定负荷特性,其中,所述总用电信息是综合柔直互联系统中每一台区对应的用电信息确定的;
获取用电费用信息,并基于所述用电费用信息、所述负荷特性对储能设备进行工作状态管理,确定储能设备的工作信息,其中,所述工作信息包括:充电时段和放电时段。
7.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行监控模块,用于获取柔直互联系统内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的运行数据进行台区运行监控,得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
异常负载台区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异常负载阈值,从所有台区中确定异常负载台区;
能量调控类型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和调控负载阈值,确定所述异常负载台区对应的能量调控类型,其中,所述能量调控类型包括:光伏储能设备调控和台区间转供;
转供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能量调控类型为所述台区间转供时,则基于每一正常负载台区对应的台区负载率进行转供分析,从所有正常负载台区中确定转供台区,并确定转供台区对应的转供信息;
能量调控模块,用于将所述转供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转供台区控制端,以完成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其中,所述转供台区控制端用于执行能量转供操作;
检修期调控分析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携带有待检修台区的台区检修指令时,则获取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并基于所述每一台区对应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检修期负载预测,得到所述台区检修指令对应的待检修台区的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工作台区的第二预测负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测负载信息和所述第二预测负载信息包括: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
基于所述第一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和台区额定容量在检修期进行需求电量计算,确定待检修台区在检修期的需求电能量;
基于所述第二预测负载信息中台区预测负载率、台区额定容量和异常负载阈值进行共享电量计算,确定每一工作台区对应在检修期的共享电能量;
基于检修期中所述待检修台区的所述需求电能量和所述工作台区的所述共享电能量进行修期调控分析,确定能量调控信息,其中,所述能量调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检修调控台区、检修调控时长、检修控制信息;
将所述能量调控信息发送至检修调控台区终端,以完成检修期间台区间的能量调控。
8.一种柔直互联测控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中执行时,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58964.4A CN116404683B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658964.4A CN116404683B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04683A CN116404683A (zh) | 2023-07-07 |
CN116404683B true CN116404683B (zh) | 2023-08-29 |
Family
ID=8700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58964.4A Active CN116404683B (zh) | 2023-06-06 | 2023-06-06 |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046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93823B (zh) * | 2023-11-21 | 2024-01-26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台区间使用交直流互济装置进行电能传输的需求定位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12988A (zh) * | 2022-04-21 | 2022-05-17 | 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低压配电台区柔直互联的调控方法及装置 |
WO2022148258A1 (zh) * | 2021-01-05 | 2022-07-14 |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台区柔性互联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4928048A (zh) * | 2022-06-08 | 2022-08-19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多台区柔性互联的协同调度方法 |
CN115102211A (zh) * | 2022-05-16 | 2022-09-23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一种台区电能转供的能量传输节点定位方法 |
CN115441498A (zh) * | 2022-08-25 | 2022-12-06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台区微电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622232A (zh) * | 2022-09-21 | 2023-01-17 |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快速开关的台区无缝转供柔性互联系统及方法 |
CN115642636A (zh) * | 2022-08-26 | 2023-01-24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石狮市供电公司 | 一种多台区并列运行系统模式切换方法 |
-
2023
- 2023-06-06 CN CN202310658964.4A patent/CN1164046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48258A1 (zh) * | 2021-01-05 | 2022-07-14 | 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台区柔性互联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4512988A (zh) * | 2022-04-21 | 2022-05-17 | 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低压配电台区柔直互联的调控方法及装置 |
CN115102211A (zh) * | 2022-05-16 | 2022-09-23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一种台区电能转供的能量传输节点定位方法 |
CN114928048A (zh) * | 2022-06-08 | 2022-08-19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多台区柔性互联的协同调度方法 |
CN115441498A (zh) * | 2022-08-25 | 2022-12-06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柔性直流互联的台区微电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642636A (zh) * | 2022-08-26 | 2023-01-24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石狮市供电公司 | 一种多台区并列运行系统模式切换方法 |
CN115622232A (zh) * | 2022-09-21 | 2023-01-17 |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快速开关的台区无缝转供柔性互联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基于多业务互动的城市配电网负荷转供策略;王勇;朱红;周冬旭;嵇文路;陈星莺;余昆;;电网与清洁能源(第02期);75-82+8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04683A (zh) | 2023-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55021B2 (en) | Datacenter power management using AC and DC power sources | |
Carpinelli et al. | Optimal scheduling of a microgrid with demand response resources | |
CN117595261B (zh) | 光储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优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1049168A (zh) | 电池储能系统能量管控方法及系统 | |
CN118017649A (zh) | 一种智能充电和放电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2001304A1 (zh) | 设备供电的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 |
WO2017149618A1 (ja) | 制御装置、発電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1178423A (zh) | 一种故障预警方法及装置 | |
CN116404683B (zh) | 一种柔直互联系统的能量调控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
CN111106628A (zh) | 基于发电机和储能系统的调频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7277375A (zh) | 一种用于联合储能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4192960A1 (zh) |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储能系统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 |
CN111325423B (zh) | 一种区域多能源互联运营优化方法和计算设备 | |
CN119448251A (zh) | 一种用于配电网的承载力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
CN112491067A (zh) | 一种基于复合储能的主动配电网容量配置方法 | |
Smith et al. | Architecture for utility-scale multi-chemistry battery energy storage | |
CN118157174A (zh) | 配变台区电能负荷平衡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18074177A (zh) | 一种储能电站功率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488261A (zh) | 一种微电网的能源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3708444B (zh) | 储能电站的能量均衡控制方法及装置 | |
Fan et al. | Distributed equalisation strategy for multi‐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 |
CN116706982A (zh) | 双层能源优化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
CN115514038A (zh) | 一种电池管理方法、相关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9401448B (zh) | 风电制氢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06022627A (zh) | 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储能应用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