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368693A - 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8693A
CN116368693A CN202180074078.6A CN202180074078A CN116368693A CN 116368693 A CN116368693 A CN 116368693A CN 202180074078 A CN202180074078 A CN 202180074078A CN 116368693 A CN116368693 A CN 116368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or
contact portion
termina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40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根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68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86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位置偏离应对功能且高速传输性能也优异的连接构造。连接构造具备连接对象物80和从Z方向另一侧与连接对象物80接触的连接器100。连接对象物80具备内侧导体部83和包围内侧导体部83的外侧导体部84。连接器100具备: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的信号端子30、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的屏蔽部件40、50和壳体20。内侧导体部83具有能够在Z方向上与第一连接器接触部对接的内侧导体接触部83A,外侧导体部84具有能够在Z方向上与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对接的外侧导体接触部84A。

Description

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构造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构造及连接器是公知的。在该连接构造中,第一壳部件的第一连接端子与实装在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子导通接触。在该连接构造中,即使电路基板与第一壳部件的相对位置从正规位置稍微偏离,也能够得到导通接触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94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部件的高性能化,对于这样的连接构造及连接器要求提高高速传输性能。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位置偏离应对功能且高速传输性能优异的连接构造和连接器。
在本公开中,在说明物体的结构、形状时,使用了以该物体为基准的方向概念(相互垂直的方向概念)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
(连接构造)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具备连接对象物和从Z方向一侧和Z方向另一侧中的Z方向另一侧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所述连接对象物具备内侧导体部和包围所述内侧导体部的外侧导体部,所述连接器具备: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的信号端子、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的屏蔽部件和壳体,所述内侧导体部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的内侧导体接触部,所述外侧导体部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的外侧导体接触部。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构造是连接对象物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连接器具备: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的信号端子、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的屏蔽部件和壳体,从Z方向一侧和Z方向另一侧中的Z方向另一侧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连接对象物具有内侧导体部和外侧导体部。内侧导体部的内侧导体接触部与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接触部接触,外侧导体部的外侧导体部接触部与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接触。
在此,外侧导体部包围内侧导体部。由此,由于外侧导体部屏蔽内侧导体部,所以提高了高速传输性能。
另外,内侧导体接触部在Z方向与第一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外侧导体接触部在Z方向与第二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由此,第一连接器接触部与内侧导体接触部的接触和第二连接器接触部与外侧导体接触部的接触均成为在Z方向上的对接接触。因此,在与作为对接方向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应对连接对象物与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偏离。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内侧导体接触部和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均为以Z方向另一侧为法线方向的平面,在Z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在上述方式中,内侧导体接触部和外侧导体接触部均为以Z方向另一侧为法线方向的平面,在Z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在与作为对接方向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更顺畅地应对连接对象物与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偏离。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内侧导体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形成同轴连接器部。
在上述方式中,由内侧导体部和外侧导体部形成的同轴连接器部与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接触部和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对接接触。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一~第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与所述壳体相比在Z方向一侧接触。
在特开2016-162556号中,在壳体上形成有凹部。并且,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外侧导体部在壳体的凹部内接触。即,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外侧导体部在Z方向上在壳体的内侧接触。因此,需要以能够形成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能够进入的凹部的程度,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地形成壳体。
与此相对,在上述方式中,由于也可以不在壳体形成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能够进入的凹部,所以能够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壳体小型化,由此能够使连接构造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和所述内侧导体部与所述壳体相比在Z方向一侧进行接触”。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屏蔽部件具有顶面部,所述顶面部在Z方向上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相对且位于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所述顶面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在上述方式中,屏蔽部件具有位于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顶面部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由此实现与壳体相比在Z方向一侧接触外侧导体部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屏蔽部件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相对且位于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和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侧面部,所述顶面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在上述方式中,由于屏蔽部件具有外壳,外壳的侧面部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所以在连接构造中的连接器侧实施了噪声对策。另外,外壳的顶面部位于壳体的Z方向一侧,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由此实现与壳体相比在Z方向一侧接触外侧导体部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第七方式所涉及连接构造是在第一~第四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屏蔽部件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所述外壳具有以Z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顶面部和从所述顶面部的外缘向Z方向另一侧延伸的侧面部,所述外壳配置成从Z方向一侧覆盖所述壳体,在所述顶面部形成有使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露出的开口部,所述顶面部的上表面中的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接触。
但是,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需要能够与外侧导体接触部接触,为了实现这一点,连接器有时会在X方向及Y方向上大型化。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62556号记载的连接构造中,在连接器的壳体形成凹部,在该凹部中配置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往复式销的前端部)。因此,需要以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进入的方式形成壳体的凹部,使壳体在X方向及Y方向上大型化,其结果是,连接器大型化。
在此,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器具有具有外壳,外壳具有顶面部和侧面部,外壳配置成从Z方向的一侧覆盖壳体。而且,外壳的顶面部的Z方向一侧的面作为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发挥功能。因此,无需在壳体上形成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进入的凹部,还能够使连接器的Z方向一侧的宽广区域作为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发挥功能。其结果是,能够使连接器在X方向及Y方向上小型化。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一~第七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配置有所述信号端子,所述屏蔽部件具有一对辅助板,所述一对辅助板在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的同时相对于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配置在Y方向外侧。
在上述方式中,壳体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屏蔽部件具有一对辅助板。信号端子配置在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一对辅助板使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相对于一对端子接近壁配置在Y方向外侧。因此,以在Y方向上与信号端子相邻的方式配置壳体的一部分,在其外侧配置辅助板,因此能够调整信号端子的阻抗,成为适合高速传输的连接器。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八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保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的被保持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中的保持所述被保持部的部分是在Y方向外侧的面与其他部分相比向Y方向外侧扩大,所述一对辅助板形成为沿着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在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
在上述方式中,信号端子的被保持部被保持在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
在此,一对端子接近壁中的保持被保持部的部分是Y方向外侧的面与其他部分相比向Y方向外侧扩大。并且,一对辅助板形成为沿着一对端子接近壁在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因此,信号端子与保持板在Y方向的距离不依赖于X方向的位置而接近一定,因此,调整了阻抗,提高了传输性能。
第十方式所涉及连接构造是在第一~第五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屏蔽部件具备:外壳,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接地端子,具有与所述外壳导通接触的外壳接触部,所述信号端子具有前端侧伸长部,所述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规定的方向上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对前端侧伸长部,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外壳接触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相对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前端侧伸长部配置在Y方向两侧。
在上述方式中,信号端子具有前端侧伸长部,所述前端侧伸长部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接地端子具有一对前端侧伸长部,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与外壳接触的外壳接触部。
这里,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和接地端子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在从Z方向观察时都在相同的规定方向上伸长。而且,接地端子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相对于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配置在Y方向两侧。因此,接地端子的一个前端侧伸长部、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以及接地端子的另一个前端侧伸长部作为GSG结构(接地-信号-接地结构)发挥功能,提高了传输特性。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构造是在第一~第十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连接对象物是构成照相机模块的外壳的一部分的后部部件,所述后部部件具备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具有所述内侧导体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将所述照相机模块的内部和外部电连接。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构造是照相机模块的后部部件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连接器)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信号端子,具有能够与从Z方向一侧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第一接触部导通接触的端子接触部;壳体,保持所述信号端子;和外壳,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外壳具有能够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第二接触部导通接触的屏蔽接触部,所述外壳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器具备信号端子、保持信号端子的壳体、包围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信号端子具有能够与从Z方向一侧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第一接触部导通接触的端子接触部,外壳具有能够与连接对象物的第二接触部导通接触的屏蔽接触部。
在此,具有屏蔽接触部的外壳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
因此,能够吸收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物在Z方向上的位置偏离(例如由组装公差引起的偏离)。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在所述顶面部的中央形成有使所述端子接触部露出的开口部。
在上述方式中,外壳具有位于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在顶面部的中央形成有使端子接触部露出的开口部。
因此,能够使顶面部的上表面中的包围开口部的区域作为屏蔽接触部发挥功能。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外壳具有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侧面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具有侧面部。侧面部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因此,提高了噪声对策。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三方式中,所述侧面部通过对板材实施弯曲加工,形成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形状,以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形状上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形成所述板材相互重叠的部分。
在上述方式中,侧面部通过对板材实施弯曲加工,形成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的形状。
在此,以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的形状上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形成板材相互重叠的部分。因此,提高了针对信号端子的噪声对策。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外壳具有配置在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和与所述顶面部相比在Z方向另一侧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侧面部,在所述顶面部的中央形成使上述端子接触部露出的开口部,所述侧面部分别由经由曲部与所述顶面部连接的多个板部构成,所述多个板部中相邻的板部彼此重叠各自的一部分。
在上述方式中,外壳的侧面部由分别经由曲部与顶面部连接的多个板部构成。
在此,多个板部中相邻的板部彼此重叠各自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板部中相邻的板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五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连接器具有弹性支持部,该弹性支持部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所述外壳。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器具有弹性支持部,该弹性支持部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因此,通过使外壳向Z方向另一侧产生位移而成为连接状态,能够使屏蔽接触部按压接触连接对象物。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配置有所述信号端子,所述连接器具备一对辅助板,所述一对辅助板使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相对于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配置在Y方向外侧。
在上述方式中,壳体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在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配置有信号端子。
在此,连接器具有一对辅助板。一对辅助板在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的同时相对于一对端子接近壁配置在Y方向外侧。因此,以在Y方向上与信号端子相邻的方式配置壳体的一部分,在其外侧配置辅助板,因此能够调整信号端子的阻抗,成为适合高速传输的连接器。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七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具有被保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的被保持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中的保持所述被保持部的部分在Y方向外侧的面与其他部分相比向Y方向外侧扩大,所述一对辅助板形成为沿着上述一对端子接近壁在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
在上述方式中,信号端子的被保持部保持在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
在此,一对端子接近壁中的压入被保持部的部分是Y方向外侧的面与其他部分相比向Y方向外侧扩大。并且,一对辅助板形成为沿着一对端子接近壁在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因此,信号端子与保持板在Y方向上的距离不依赖于X方向的位置而接近一定,因此,调整了阻抗,提高了传输性能。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八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连接器具备将安装该连接器的安装对象物与所述外壳导通连接的接地端子。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器具备将安装该连接器的安装对象物和外壳导通连接的接地端子。因此,与外壳不与安装对象物导通连接的方式相比,能够确保稳定的高速传输性能。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九方式中,所述外壳与所述接地端子是分体的,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弹性支持部,该弹性支持部以能够在Z方向产生位移的方式弹性支持所述外壳,所述弹性支持部具有通过与所述外壳导通接触而将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外壳导通连接的外壳接触部。
在上述方式中,外壳和接地端子是分体的。接地端子具有弹性支持部,该弹性支持部以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的方式弹性支持外壳,弹性支持部具有通过与外壳导通接触而将接地端子与外壳导通连接的外壳接触部。因此,能够通过弹性支持部同时进行外壳的弹性支持和外壳与接地端子的导通连接。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九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外壳与通过与所述壳体接触而能够在Z方向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该外壳的弹性支持部一体形成。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构成为与外壳一体形成的弹性支持部与壳体接触,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
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九方式中,所述外壳与所述接地端子是分体的,所述外壳与弹性支持部一体形成,所述弹性支持部通过与所述壳体接触而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该外壳,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与所述外壳导通接触的外壳接触部。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构成为与外壳一体形成的弹性支持部与壳体接触,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另外,接地端子与外壳的导通连接通过接地端子的外壳接触部与外壳导通接触来实现。
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十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具有前端侧伸长部,所述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规定的方向上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端子接触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对前端侧伸长部,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外壳接触部,所述接地端子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相对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前端侧伸长部配置在Y方向两侧。
在上述方式中,信号端子具有前端侧伸长部,前端侧伸长部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端子接触部,接地端子具有一对前端侧伸长部,一对前端侧伸长部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与所述外壳接触的外壳接触部。
这里,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和接地端子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在从Z方向观察时都在相同的规定方向上伸长。而且,接地端子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相对于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配置在Y方向两侧。因此,接地端子的一个前端侧伸长部、信号端子的前端侧伸长部以及接地端子的另一个前端侧伸长部作为GSG结构(接地-信号-接地结构)发挥功能,提高了传输特性。
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十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屏蔽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方向和所述端子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方向均为Z方向。
在上述方式中,屏蔽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的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方向和端子接触部与连接对象物的第一接触部接触的方向均为Z方向。因此,与例如端子接触部的接触方向为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方式相比,能够简化信号端子的形状。
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十四的任一方式中,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屏蔽接触部与所述端子接触部相比位于Z方向一侧。
在上述方式中,在初始状态下,屏蔽接触部与端子接触部相比位于Z方向一侧。因此,在相对于连接对象物进行接触时,屏蔽接触部容易先接触。
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一~第十五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一对可动辅助板,该一对可动辅助板使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与所述外壳在Z方向的位移连动而在Z方向产生位移,所述信号端子中的从所述壳体向Z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位于所述一对可动辅助板之间。
在上述方式中,连接器具有一对可动辅助板,该一对可动辅助板使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与外壳在Z方向上的位移连动而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信号端子中的从壳体向Z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位于一对可动辅助板之间。因此,对于信号端子中的从壳体向Z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调整了阻抗,提高了高速传输性能。
第十七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在第七或第八方式中,还具备一对可动辅助板,该一对可动辅助板使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与所述外壳在Z方向上的位移连动而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信号端子中的从所述壳体向Z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位于所述一对可动辅助板之间。
在上述方式中,通过一对辅助板和一对可动辅助板,调整了信号端子的阻抗,进一步提高了高速传输性能。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辅助板与所述辅助板导通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初始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外壳大幅产生位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3对应的截面图。
图6是与图4对应的截面图。
图7是与图4对应的截面图。
图8是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外壳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2是照相机模块的分解截面图。
图13是照相机模块在组装过程中的截面图。
图14是照相机模块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后部部件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放大表示照相机模块中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20是图19的20-20线的截面图。
图21是图19的21-21线的截面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4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7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29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0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31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33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4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从其他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35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36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所具备的弹簧金属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X方向作为前后方向、±Y方向作为宽度方向、±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相机模块1的分解截面图。
连接器100是用于将作为“安装对象物”的基板71和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后部部件8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0进行说明,接着,对具备连接器100的照相机模块1进行说明。之后,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连接器100]
图1是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
连接器100包括壳体20、信号端子30、两个接地端子40L、40R和外壳50。
连接器100按照以下顺序组装(图1~图3)。
首先,将信号端子30和接地端子40安装在壳体20。具体而言,将信号端子30从+X方向压入壳体20,将一对接地端子40从+Z方向压入壳体20。
然后,将外壳50从+Z方向安装在安装了信号端子30及接地端子40的壳体20上。
接着,对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壳体20]
图8是壳体20的立体图。
构成壳体20的材料是合成树脂等的绝缘体。
壳体20具有底壁21、一对侧壁22和后壁23。
另外,壳体20具有一对端子接近壁24。一对端子接近壁24接近信号端子30的左右。一对端子接近壁24在其后部和上部通过连接壁27在宽度方向上连接。
一对端子接近壁24使壁厚方向朝向宽度方向形成在一对侧壁22的宽度方向内侧。在一对端子接近壁24之间配置有信号端子30。信号端子30的被保持部32压入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前部24A的下端。
壳体20具有相对于底壁21向上侧鼓出的鼓出部26。鼓出部26形成在侧壁22与端子接近壁24之间的后部。鼓出部26具有倾斜面26A。倾斜面26A以在接地端子40发生较大变形时与弹性部45的第一伸长部45A大致平行的方式倾斜(参照图7)。由此,在不阻碍接地端子40的变形的同时,通过鼓出部26提高壳体20的强度。
壳体20具有保持接地端子40的接地端子保持部25。接地端子保持部25在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外侧形成一对。接地端子保持部25形成为将鼓出部26和端子接近壁24的后部24B在宽度方向上相连的壁。
壳体20具有限制外壳50沿+Z方向移动的上限制部22A。上限制部22A是形成在一对侧壁2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上限制部22A位于侧壁22的上端。上限制部22A在各侧壁22上各形成两处,合计形成四处。
壳体20具有引导外壳5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引导部22B。引导部22B从一对侧壁22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鼓出。引导部22B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引导部22B的上端附近,宽度尺寸朝向上方减少,并且向宽度方向外侧的鼓出量朝向上方也减少。引导部22B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与侧壁22的下端一致。
壳体20具有尾部保护部28。尾部保护部28在俯视下与大致四边形的壳体20的角部对应地形成四个。尾部保护部28保护信号端子30及接地端子40的尾部(连接部31、连接部42A、44)(参照图3)。
在壳体20的底壁21,对应于配置接地端子40的第一纵板部41的位置,形成有向下侧凹陷的槽部21A。
[信号端子30]
图9是信号端子30的立体图。
信号端子30一体地依次具有与作为“安装对象物”的基板71(参照图12)连接的连接部31、保持于壳体20的被保持部32、弹性部33,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后述的接触部的弹性部33和与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后部部件80的中心导体接触部83A接触的接触部34。
连接部31使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被保持部32使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在被保持部32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压入壳体20的突起。被保持部32的宽度尺寸(除去突起的部分的宽度尺寸)比弹性部33的宽度尺寸大。
弹性部33依次具有第一伸长部33A、第一折回部33B、第二伸长部33C、第二折回部33D和第三伸长部33E。第一伸长部33A在-X方向伸长,第二伸长部33C在+X方向伸长,第三伸长部33E在-X方向伸长。在第一折返部33B和第二折返部33D中,构成信号端子30的板材在板厚方向上弯折。第一伸长部33A的伸长方向相对于-X方向稍微向+Z方向倾斜,在与壳体20的底壁21之间打开上下方向的间隙(参照图5)。由于弹性部33具有两个折回部33B、33D,所以接触部3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大致平行的位移。
[接地端子40]
图10是两个接地端子40的立体图。
两个接地端子40由右侧部件40R和左侧部件40L构成。右侧部件40R和左侧部件40L为左右对称的构造。以下,在不特别区分两者时,称为接地端子40。
接地端子40具有作为“辅助板”的第一纵板部41、第二纵板部42、第三纵板部43、与基板71连接的连接部42A、44、与外壳50导通接触的接触部46和弹性支持接触部46的弹性部45。
第一纵板部41使板厚方向朝向宽度方向。具体而言,第一纵板部41具有前部41A和后部41C。前部41A和后部41C均为板厚方向朝向宽度方向的平板状,在前部41A和后部41C之间形成有台阶部41B。第一纵板部41的前部41A与第一纵板部41的后部41C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第一纵板部41成为沿着壳体20的端子接近壁24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
第一纵板部41的后部41C作为保持在壳体20上的被保持部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在第一纵板部41的后部41C形成有从该后部41C的下端向上方切缺的切缺部41C1。在切缺部41C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突起。通过将作为壳体20的接地端子保持部25的壁压入该切缺部41C1内,接地端子40被保持在壳体20。
第二纵板部42为第一纵板部41的后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而形成。从第二纵板部42的上端延伸出弹性部45。第二纵板部42配置在壳体20的后壁23的前侧。
第三纵板部43为第一纵板部41的前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而形成。
由第一纵板部41、第二纵板部42以及第三纵板部43构成将板厚方向朝向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并且俯视下为C字形的纵壁部41、42、43。
连接部42A、44具有前侧的连接部44和后侧的连接部42A。前侧的连接部44通过第三纵板部43的下侧向前侧弯折而形成。后侧的连接部42A不经由曲部而与第二纵板部42相连,形成在与第二纵板部42相同的平面上。
弹性部45具有第一伸长部45A和第二伸长部45B。第一伸长部45A朝向+X方向向-Z方向倾斜。第二伸长部45B朝向+Z方向向-X方向倾斜。
在弹性部45的第二伸长部45B与接触部46之间形成有曲部。接触部46从侧面看向一个方向伸长。接触部46与弹性部45的第二伸长部45B相比,相对于-X方向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小。在接地端子40大幅变形的状态下,接触部46的伸长方向相对于X方向大致平行(参照图7)。
接触部46形成为与弹性部45相比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大的形状。由此,接触部46的宽度方向内侧端与弹性部45的宽度方向内侧端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接触部46的宽度尺寸(不考虑后述的切除部46B的宽度尺寸)大于弹性部45的宽度尺寸。换言之,在接触部46上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内侧扩大的扩大部46A。通过形成扩大部46A,接地端子40的接触部46与信号端子30的第三伸长部33E和接触部34的宽度方向距离变近。
在接触部46上形成有宽度方向外侧被切除的切除部46B。通过形成切除部46B,接触部46的刚性降低。
[外壳50]
图11是从下方观察外壳50的立体图。
外壳50由一张金属板形成。
外壳50具有顶面部51和侧面部52。由此,外壳50形成下侧开放的长方体形状的箱形状。
在顶面部51上形成开口部51A。通过开口部51A,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4向上侧露出(参照图3)。另外,通过形成开口部51A,外壳50不会与后部部件80的中心导体部83导通接触(参照图16)。开口部51A是与顶面部51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四边形。
顶面部51的上表面与后部部件80的外侧导体部84的外侧导体接触部84A导通接触,作为“屏蔽接触部”发挥功能。顶面部51的下表面与接地端子40的接触部46导通接触。
侧面部52由四个板部53、54、55、56构成,该四个板部53、54、55、56经由顶面部51的外缘向下弯曲的曲部与顶面部51连接。四个板部53、54、55、56由两个前后板部53、54和两个左右板部55、56构成。
两个前后板部53、54分别由将板厚方向朝向X方向且经由曲部与顶面部51直接连接的一般部53A、54A和将一般部53A、54A的宽度方向外侧向X方向内侧弯折的一对重叠部53B、54B构成。
两个左右板部55、56分别仅由将板厚方向朝向宽度方向且经由曲部与顶面部51直接连接的一般部55A、56A构成。
前后板部53、54的重叠部53B、54B从宽度方向内侧与左右板部55、56的一般部55A、56A重叠。由此,在外壳50的角部分不形成间隙。
外壳50具有与壳体20的引导部22B卡合的被引导部57。被引导部57是配置壳体20的引导部22B的部分,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状的部分。被引导部57形成在前板部53的重叠部53B的后端与后板部54的重叠部54B的前端之间。
外壳50具有配置壳体20的上限制部22A的限制配置部58。限制配置部58为形成于重叠部53B、54B的上下延伸的长孔53B1、54B1。
接着,对完成状态的连接器100进行说明。
在完成状态的连接器100中,外壳50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参照图3~图7)。
图3、图5表示初始状态的连接器100。初始状态是指没有从外部对外壳50施加力的状态。一对接地端子40的接触部46从下侧与外壳50的顶面部51的下表面接触。在将向下方向作为重力方向配置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外壳50由一对接地端子40的外壳接触部46支撑。
在初始状态下,接地端子40的接触部46朝向与自由状态相比稍稍向下方产生位移,弹性部33稍微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外壳50通过弹性部33的弹性复原力向上方施力。而且,壳体20的上限制部22A位于外壳50的限制配置部58的下端,外壳50处于从上限制部22A受到向下方向的反作用力的状态。即,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所谓的预载状态。
当外壳50从初始状态向下方产生位移时,接地端子40的弹性部45的变形量增大,通过弹性部45的弹性复原力对外壳50向上方施力。
[照相机模块1]
图12是照相机模块1的分解截面图。
照相机模块1具备:具有前部壳部61的前部部件61、具有后部壳部81的后部部件80、以及包括连接器100、基板71、透镜72和摄像元件74的内置单元70。
照相机模块1按照以下步骤组装(参照图12~图14)。
1、将包括连接器100和基板71的内置单元70收纳在前部壳部61中。
2、使用螺钉或粘接剂等将基板71固定在前部壳部61。
3、将后部部件80组装于前部壳部61。
4、调整后部壳部81和前部壳部61的位置,用焊接、粘接、螺钉等固定后部壳部81和前部壳部61。
[前部部件61]
前部部件61具有前部壳部61。前部壳部6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
前部壳部61具有周壁61A、前壁61B和透镜保持部61C。周壁61A为大致方筒状。透镜保持部61C为圆筒形状。前壁61B形成为连接周壁61A的前端与透镜保持部61C的前端。
前部壳部61具有基板固定部61D。基板固定部61D分别形成在大致方筒状的周壁61A的内侧的角部(四处)。基板固定部61D呈大致方柱状,从前壁61B向+Z方向竖立设置。
[后部部件80]
后部部件80具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的后部壳部81和同轴连接器部82。
后部壳部81具有周壁81A、后壁81B、从后壁81B向+Z方向突出的壳部突出部81C。周壁81A为大致方筒状。壳部突出部81C为大致圆筒形状。
同轴连接器部82具有使中心导体部83、外侧导体部84和将中心导体部83与外侧导体部84绝缘的绝缘部85。
中心导体部8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中心导体部83的下端面为中心导体接触部83A(参照图15)。中心导体接触部83A是法线方向朝向-Z方向的圆形平面。
外侧导体部84呈圆筒状,沿上下方向延伸。外侧导体部84的下端面为外侧导体接触部84A。外侧导体接触部84A是法线方向朝向-Z方向的平面,以包围中心导体接触部83A的方式呈圆周状延伸(参照图15)。
绝缘部85具有主体部85A和前端部85B。主体部85A构成绝缘部85的上部,前端部85B构成绝缘部85的下部。前端部85B以平滑地连接中心导体部83的下端面(中心导体接触部83A)和外侧导体部84的下端面(外侧导体接触部84A)的方式发挥功能,由此形成同轴连接器部82的接触面82A(参照图15)。同轴连接器部82的接触面82A是以-Z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圆形平面。
构成为后部壳部81的周壁81A的开口部侧(-Z方向侧)的一部分进入前部壳部61的周壁61A的内侧。由此,即使在用焊接、粘接、螺钉等固定后部壳部81和前部壳部61之前的状态下,后部壳部81相对于前部壳部61在XY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定。
[内置单元70]
如图12所示,内置单元70具备连接器100、基板71、透镜72、保持器73以及摄像元件74。在基板71的上面实装连接器100。在基板71的下表面安装摄像元件74。透镜72经由支架73安装在基板71的下侧。在透镜72和摄像元件74正确对位的状态下固定各部件。
基板71从Z方向观察时为方形,支架73从Z方向观察时为圆形。基板71的四个角部分使用螺钉或粘接剂等固定在前部壳部61的基板固定部61D的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上。
在组装后部部件80时,后部部件80的同轴连接器部82从+Z方向与连接器100的外壳50接触。由此,向-Z方向压入外壳50。
在照相机模块1完成的状态下,连接器100与同轴连接器部82的相对位置受到前部壳部61及后部壳部81的组装公差、基板71相对于前部壳部61的安装位置等的影响。
但是,由于同轴连接器部82的接触面82A为朝向-Z方向的平面,因此能够与XY方向的偏离对应。另外,由于连接器100的外壳50能够向下方产生位移,所以能够吸收Z方向的偏离。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4及外壳50向下方向发生弹性位移而成为被向+Z方向施力的状态,因此同轴连接器部82与信号端子30及外壳50具有接触压力而导通接触。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器100具备信号端子30、保持信号端子30的壳体20和包围信号端子30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50。信号端子30具有能够与从Z方向一侧连接的连接对象物80的内侧导体接触部83A导通接触的端子接触部34,外壳50具有与连接对象物80的外侧导体接触部84A导通接触的屏蔽接触部51。
在此,如图3、图4所示,具有屏蔽接触部51的外壳50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因此,能够吸收连接器100与连接对象物80在Z方向上的位置偏离(例如由组装公差引起的偏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50具有板厚方向朝向Z方向的平板状的顶面部51。在顶面部51的中央形成有使端子接触部34露出的开口部51A。因此,能够使顶面部51的上表面中包围开口部51A的区域作为屏蔽接触部51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50具有从顶面部51的外缘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52。外壳50的侧面部52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30。因此,提高了噪声对策。
另外,在连接器100与连接对象物80连接的状态(以下称为连接状态)下,与初始状态(图3)相比,外壳50位于下侧(-Z方向侧),因此与初始状态相比的连接状态相比外壳50的侧面部52更下侧的未被屏蔽的范围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外壳50的侧面部52由经由曲部分别与顶面部51连接的多个板部53、54、55、56构成。在此,多个板部53、54、55、56中相邻的板部彼此重叠各自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板部53、54、55、56中相邻的板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0具备弹性支持部45、46,该弹性支持部45、46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50。因此,通过使外壳50向Z方向另一侧产生位移而成为连接状态,能够使屏蔽接触部51按压接触连接对象物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壳体20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24,在一对端子接近壁24之间配置有信号端子30。
在此,连接器100具有一对辅助板41。一对辅助板41将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并且相对于一对端子接近壁24配置在Y方向外侧。因此,由于以在Y方向上与信号端子30相邻的方式配置壳体20的一部分,在其外侧配置辅助板41,因此能够调整信号端子30的阻抗,成为适合高速传输的连接器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30的被保持部32从X方向一侧压入并保持在一对端子接近壁24之间。在此,一对端子接近壁24中压入被保持部32的部分(端子接近壁24的前部24A)的Y方向外侧的面相比其他部分更向Y方向外侧扩大。并且,一对辅助板41形成为沿着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因此,信号端子30与辅助板41在Y方向上的距离不依赖于X方向的位置而接近固定,因此,调整了阻抗,提高了传输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0具备将安装该连接器100的安装对象物71和外壳50导通连接的接地端子40。因此,与外壳50不与安装对象物71导通连接的方式相比,能够确保稳定的高速传输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50和接地端子40是分体的。接地端子40具有弹性支持部45、46,该弹性支持部45、46在Z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50,弹性支持部45、46具有通过与外壳50导通接触而将接地端子40与外壳50导通连接的外壳接触部46。因此,能够通过弹性支持部45、46共同进行外壳50的弹性支持和外壳50与接地端子40的导通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30具有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的前端侧伸长部33E、34,接地端子40具有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与外壳50接触的外壳接触部46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46。
这里,信号端子30的前端侧伸长部33E、34和接地端子40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46从Z方向观察时都向相同的规定方向伸长。而且,接地端子40的一对前端侧伸长部46相对于信号端子30的前端侧伸长部33E、34配置在Y方向两侧。因此,接地端子40的一个前端侧伸长部46、信号端子30的前端侧伸长部33E、34以及接地端子40的另一个前端侧伸长部46作为GSG结构(接地-信号-接地结构)发挥功能,提高了传输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接触部51与连接对象物80的第二接触部84A接触的方向和端子接触部34与连接对象物80的第一接触部83A接触的方向都是Z方向。因此,与例如端子接触部34的接触方向为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方式相比,能够简化信号端子30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屏蔽接触部51与端子接触部34相比位于Z方向一侧。因此,在与连接对象物80接触时,屏蔽接触部51容易先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连接构造是连接对象物80与连接器100的连接构造。连接器100具备: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的信号端子30、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的屏蔽部件40、50和壳体20,从Z方向另一侧与连接对象物80接触。连接对象物80具备内侧导体部83和外侧导体部84。内侧导体部83的内侧导体接触部83A与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接触,外侧导体部84的外侧导体接触部84A与连接器100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接触。
在此,外侧导体部84包围内侧导体部83。由此,由于外侧导体部84屏蔽内侧导体部83,所以提高了高速传输性能。
另外,内侧导体接触部83A能够在Z方向与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对接,外侧导体接触部84A能够在Z方向与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对接。由此,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与内侧导体接触部83A的接触和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与外侧导体接触部84A的接触都成为Z方向上的对接接触。因此,在与作为对接方向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应对连接对象物80与连接器100的相对位置偏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导体接触部83A和外侧导体接触部84A都是以Z方向另一侧为法线方向的平面,Z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在与作为对接方向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更顺畅地应对连接对象物80与连接器100的相对位置偏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内侧导体部83和外侧导体部84形成的同轴连接器部82与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接触部34和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对接接触。
但是,连接器100的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需要能够与外侧导体接触部84A接触,为了实现这一点,连接器100有时会在X方向及Y方向上大型化。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162556号所记载的连接构造中,在连接器的壳体上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往复式销的前端部)。因此,需要以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进入的方式形成壳体的凹部,使壳体在X方向及Y方向上大型化,其结果是,连接器大型化。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0具有具有外壳50,外壳50具有顶面部51和侧面部52,外壳50配置成从Z方向的一侧覆盖壳体20。而且,外壳50的顶面部51在Z方向一侧的面作为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发挥功能。
因此,无需在壳体上形成连接对象物的外侧导体部进入的凹部,还能够使连接器在Z方向一侧的宽广区域作为第二连接器接触部51发挥功能。其结果是,能够在X方向及Y方向上使连接器小型化。
另外,因此,能够通过外侧导体部84及外壳50包围信号端子30及中心导体部83的信号线。即,在外侧导体部84与外壳50之间不产生间隙。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图21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200。
连接器200具备壳体20、信号端子30、两个接地端子40L、40R和外壳50。
接地端子40分别具有将板厚方向朝向宽度方向的第一纵板部41和第一纵板部41的下侧弯折而形成的连接部44。第一纵板部41作为压入壳体20并被保持的被保持部发挥功能。第一纵板部41配置在壳体20的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宽度方向外侧,作为辅助板发挥功能。第一纵板部4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与外壳50导通接触,作为外壳接触部发挥功能。连接部44与基板71连接。
如图20所示,外壳50具有内侧弯折部55C、56C。内侧弯折部55C、56C与接地端子40的第一纵板部4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导通接触。内侧弯折部55C、56C由外壳50的左右板部55、56中的板宽方向(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下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折大致180度而形成。
如图21所示,外壳50具有作为“弹性支持部”的弹簧片部55D、56D。弹簧片部55D、56D将外壳50自身弹性支持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移。
具体而言,弹簧片部55D、56D由外壳50的左右板部55、56中的板宽方向的两外侧部分的下侧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折而形成。弹簧片部55D、56D与壳体20的倾斜面24D接触。壳体20的倾斜面24D是在相对于宽度方向外侧向+Z方向倾斜的方向上朝向法线方向的平面。当外壳50向下方产生位移时,弹簧片部55D、56D的变形量增大。因此,当外壳50向下方产生位移时,外壳50通过弹簧片部55D、56D的复原力向+Z方向施力。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壳50一体形成的弹性支持部55D、56D构成为与壳体20接触,由此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50。
[第三实施方式]
图22、图2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300。
连接器300具备壳体20、信号端子30和屏蔽部件40、50。屏蔽部件40、50一体地具有两个接地端子40L、40R和外壳50。由于接地端子40和外壳50一体形成,所以部件数量削减。
左侧的接地端子40L的弹性部45(弹性支持部)与外壳50的前板部53连接,右侧的接地端子40R的弹性部45(弹性支持部)与外壳50的后板部54连接(省略图示)。左右的接地端子40L、40R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轴旋转180度对称的形状。
壳体20具有底壁21和一对端子接近壁24,不具有一对侧壁22。外壳50的左右板部55、56靠近壳体20的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接地端子40的弹性部45位于外壳50的侧面部52的外侧。
[第四实施方式]
图24~图26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400。
连接器400具备壳体20、信号端子30、接地端子40和外壳50。
接地端子40具有一对第一纵板部41。第一纵板部41相对于壳体20从下侧压入,配置在壳体20的端子接近壁24的宽度方向外侧,作为辅助板发挥功能。壳体20具有一对侧壁22,在一对侧壁22分别形成有被压入孔22F。侧壁22中的被压入孔22F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作为端子接近壁24发挥功能。
接地端子40具有从XY平面方向包围壳体20的包围部47。包围部47在前侧的一部分开放,在该部分配置信号端子30的一部分。接地端子40的包围部47屏蔽没有被外壳50的侧面部52屏蔽的壳体20的下部。
壳体20不具有引导部22B(参照图8),但由于接地端子40的左右弹性部45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旋转180度对称的形状,所以外壳50的姿势稳定。
[第五实施方式]
图27~图30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500。
连接器500具备壳体20、信号端子30、接地端子40、外壳50和四个螺旋弹簧45C。
四个螺旋弹簧45C作为弹性支持部发挥功能,该弹性支持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产生位移地弹性支持外壳50。螺旋弹簧45C的下端被形成于与壳体20的角部对应的四处的线圈保持部21C保持。
接地端子40具有一对第一纵板部41(辅助板)。通过相对于壳体20从下侧压入接地端子40,一对第一纵板部41配置在壳体20的一对端子接近壁24的宽度方向外侧。
如图30所示,连接器500具有一对可动辅助板59。可动辅助板59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纵板部41(辅助板)大致相同的位置。可动辅助板59与外壳5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连动而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移。可动辅助板59与外壳50的顶面部51及侧面部52等一体形成。可动辅助板59通过使顶面部51的外缘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和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方向弯折而形成。可动辅助板59成为与第一纵板部41导通接触的状态。
可动辅助板59具有主体部59A和前端部59B。图30所示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下,可动辅助板59的前端部59B与第一纵板部41接触。在初始状态下,可动辅助板59的主体部59A朝向下方并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
当外壳50从初始状态向下方产生位移时,可动辅助板59的主体部59A成为与第一纵板部41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动辅助板59的主体部59A的倾斜被消除,成为向下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状态(省略图示)。另外,当外壳50向下方产生位移时,可动辅助板59进入壳体20的侧壁22与接地端子40的第一纵板部41之间。
可动辅助板59相对于信号端子30中从壳体20(端子接近壁24)向上侧突出的部分配置在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信号端子30中从壳体20向上侧突出的部分也调整阻抗,提高高速传输性能。即,通过可动辅助板59,成为辅助板41(第一纵板部)向上方延长的构造。因此,对于信号端子30中难以由辅助板41产生影响的部分(从壳体20的端子接近壁24向上侧突出的部分),能够由可动辅助板59产生影响,由此调整阻抗,提高高速传输性能。
另外,可动辅助板59的板宽(X方向尺寸)优选大于以向形成于信号端子30的前端部的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折的部分(与接触部34对应的部分)的X方向尺寸。并且,可动辅助板59所存在的X方向的范围优选包含以向形成于信号端子30的前端部的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折的部分所存在的X方向的范围。
另外,在图30所示的构造中,在与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4对应的高度位置,信号端子30与可动辅助板59在Y方向上的距离变大。但是,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可动辅助板59,即使得信号端子30与可动辅助板59在Y方向上的距离在与信号端子30的接触部34对应的高度位置上也为与可动辅助板59与辅助板41接触的高度位置相同的距离。
[第六实施方式]
图31~图35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600。
连接器600具备壳体20、信号端子30、接地端子40、外壳50、作为“弹性支持部”的两个弹簧金属件140。
两个弹簧金属件140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如图36所示,各弹簧金属件140依次具有基部141、弹簧部142和支持部143。
支持部143是支持外壳50的部分。支持部143具有从弹簧部142向上方延伸的上方伸长部143A、第一支持部143B、连接部143C和第二支持部143D。支持部143在第一支持部143B和第二支持部143D这两个沿前后方向分离的点上支持外壳50。由于弹簧件140配置有两个,所以由合计四个点支持外壳50。
第一支持部143B和第二支持部143D都以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连接部143C相对于第一支持部143B和第二支持部143D的顶点部在下侧的位置连接第一支持部143B和第二支持部143D。由此,连接部143C回避外壳50的可动辅助板59的一部分(上部)(参照图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连接部143C从下方与可动辅助板59的一部分(上部)接触,由此,外壳50的姿势容易保持为正确的姿势。但是,连接部143C也可以构成为不与可动辅助板59的一部分(上部)接触。
弹簧部142具有第一曲部142A、第一伸长部142B、第二曲部142C和第二伸长部142D。第一曲部142A将弹簧部142的伸长方向从前后方向一侧向另一侧转换,第二曲部142C将弹簧部142的伸长方向从前后方向另一侧向一侧转换。即,弹簧部142具有两个将其伸长方向在前后方向转换的折回部。由于折回部为两个,所以支持部143的姿势稳定。第二曲部142C相比第一曲部142A弯曲的曲率半径大。
如图31所示,在壳体20形成分别配置两个弹簧金属件140的两个弹簧配置孔29。弹簧配置孔29向上方开放。弹簧金属件140不是压入壳体20的构造,而是简单配置的构造,因此容易组装。
两个弹簧金属件140以相互使前后方向反转的姿势配置。由此,能够防止由两个弹簧金属件140弹性支持的外壳50向前侧或后侧的任一侧倾斜。
如图34所示,在壳体20形成有用于确认弹簧金属件140正确配置在弹簧配置孔29的确认窗29A。确认窗29A相对于一个弹簧配置孔29形成在前后两处。确认窗29A构成为能够从壳体20的宽度方向外侧确认弹簧金属件140的基部14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第一曲部142A侧)。
如图31所示,接地端子40具有一对第一纵板部41(辅助板)。通过相对于壳体20从下侧压入接地端子40,一对第一纵板部41配置在壳体20的一对端子接近壁24(参照图35)的宽度方向外侧。
如图35所示,连接器600具有一对可动辅助板59。可动辅助板59与外壳5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连动而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移。可动辅助板59与外壳50的顶面部51及侧面部52等一体形成。可动辅助板59通过使顶面部51的外缘的一部分向下方和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方向弯折而形成。
当外壳50从图35所示的初始状态向下方产生位移时,可动辅助板59的鼓出部59D成为从宽度方向内侧与第一纵板部41接触的状态。另外,可动辅助板59插入端子接近壁24与第一纵板部41之间的间隙。因此,在形成有弹簧配置孔29的壳体20中,不需要在第一纵板部41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间隙,能够高效地配置各部件。其结果,能够实现连接器600的小型化。
可动辅助板59相对于信号端子30中从壳体20(端子接近壁24)向上侧突出的部分配置在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信号端子30中从壳体20向上侧突出的部分也调整阻抗,提高高速传输性能。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对象物是照相机模块1的后部部件80,但本公开的连接对象物不限于此。例如,连接对象物可以是相对于连接器在+Z方向上配置的其他基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接触部34与连接对象物80接触的方向为Z方向,端子接触部34能够在Z方向上产生位移,但本公开的端子接触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端子接触部也可以以从X方向或Y方向夹入连接对象物的方式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40具有与基板71连接的连接部44、42A,但本公开的屏蔽部件或接地端子并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导体接触部83A和外侧导体接触部84A都是以Z方向另一侧为法线方向的平面,但本公开的内侧导体接触部和外侧导体接触部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曲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信号端子30的被保持部32压入壳体20来实现壳体20对信号端子30的保持,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将信号端子与壳体一起嵌入成型,将信号端子的被保持部保持在壳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0的外壳50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所谓的预载状态,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初始状态下不成为预载状态。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50的侧面部52如图11所示说明了由多个板部53、54、55、56构成,且多个板部53、54、55、56中相邻的板部彼此重叠各自的一部分,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所有方向(360度)完全包围信号端子30的例子。但是,本公开的侧面部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存在在所有方向(360度)中的一部分方向上不能包围的部分。如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如果是在±X方向及±Y方向这大致四个方向上形成侧面部的方式,则相当于本公开的“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的侧面部”。
进一步来讲,本公开的“侧面部”不限于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的结构,只要从与Z方向正交的任意方向覆盖信号端子即可。例如,可以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50中的两个前后板部53、54,相对于信号端子30在前侧和后侧不被覆盖,而相对于信号端子30仅在右侧和左侧被侧面部52覆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50的侧面部52分别由经由曲部与顶面部51连接的多个板部53、54、55、56构成,但本公开的侧面部并不限于此。例如,侧面部也可以由经由曲部与顶面部连接的一个板部构成。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50(图11)中,也可以省略四个板部53、54、55、56中的三个板部54、55、56,并且通过扩大一个板部53的大小,仅由该板部53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信号端子30。而且,在该情况下,通过该一个板部中的一侧的板端附近的区域和另一侧的板端附近的区域重叠,也可以抑制在一侧的板端和另一侧的板端之间形成间隙。
附图标记说明
1:照相机模块
20:壳体
21:底壁
23:后壁
24:端子接近壁
30:信号端子
33E、34:前端侧伸长部
34:接触部(端子接触部、第一连接器接触部)
40:接地端子
40、50:屏蔽部件
41:第一纵板部(辅助板)
45、46:弹性支持部
46:外壳接触部
45C:螺旋弹簧(弹性支持部)
46:接触部(前端侧伸长部)
50:外壳
51:顶面部(屏蔽接触部、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51A:开口部
52:侧面部
53、54、55、56:多个板部
55D、56D:弹簧片部(弹性支持部)
71:基板(安装对象物)
80:后部部件(连接对象物)
82:同轴连接器部
83:中心导体部(内侧导体部)
83A:中心导体接触部(内侧导体接触部、第一接触部)
84:外侧导体部
84A:外侧导体接触部(第二接触部)
140:弹簧金属件140(弹性支持部)
100:连接器
200:连接器
300:连接器
400:连接器
500:连接器
600:连接器。

Claims (11)

1.一种连接构造,具备连接对象物和从Z方向一侧和Z方向另一侧中的Z方向另一侧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连接器,
所述连接对象物具备内侧导体部和包围所述内侧导体部的外侧导体部,
所述连接器具备:具有第一连接器接触部的信号端子、具有第二连接器接触部的屏蔽部件和壳体,
所述内侧导体部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的内侧导体接触部,
所述外侧导体部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能够对接的外侧导体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内侧导体接触部和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均为以Z方向另一侧为法线方向的平面,在Z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内侧导体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形成同轴连接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与所述壳体相比在Z方向一侧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具有顶面部,所述顶面部在Z方向上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相对且位于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
所述顶面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具有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在Z方向上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相对且位于所述壳体的Z方向一侧的顶面部和从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围所述信号端子的侧面部,
所述顶面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
所述外壳具有以Z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顶面部和从所述顶面部的外缘向Z方向另一侧延伸的侧面部,
所述外壳配置成从Z方向一侧覆盖所述壳体,
在所述顶面部形成有使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露出的开口部,
所述顶面部的上表面中的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区域作为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外侧导体接触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在Y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子接近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配置有所述信号端子,
所述屏蔽部件具有一对辅助板,所述一对辅助板在板厚方向朝向Y方向的同时相对于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配置在Y方向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保持在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之间的被保持部,
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中的保持所述被保持部的部分是在Y方向外侧的面与其他部分相比向Y方向外侧扩大,
所述一对辅助板形成为沿着所述一对端子接近壁在Y方向外侧的面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屏蔽部件具备:
外壳,具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接触部;和
接地端子,具有与所述外壳导通接触的外壳接触部,
所述信号端子具有前端侧伸长部,所述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规定的方向上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第一连接器接触部,
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对前端侧伸长部,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从Z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规定的方向伸长,并且在伸长方向前端侧具有所述外壳接触部,
所述接地端子所述一对前端侧伸长部相对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前端侧伸长部配置在Y方向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对象物是构成照相机模块的外壳的一部分的后部部件,
所述后部部件具备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具有所述内侧导体部和所述外侧导体部,将所述照相机模块的内部和外部电连接。
CN202180074078.6A 2020-10-29 2021-10-28 连接构造 Pending CN1163686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1854 2020-10-29
JP2020-181854 2020-10-29
JP2020181855 2020-10-29
JP2020-181855 2020-10-29
PCT/JP2021/039870 WO2022092223A1 (ja) 2020-10-29 2021-10-28 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8693A true CN116368693A (zh) 2023-06-30

Family

ID=81383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4078.6A Pending CN116368693A (zh) 2020-10-29 2021-10-28 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230411896A1 (zh)
EP (2) EP4239806A4 (zh)
JP (2) JPWO2022092223A1 (zh)
CN (1) CN116368693A (zh)
WO (2) WO20220922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73800A (zh) 2022-09-07 2024-03-08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6180B2 (ja) * 2000-12-27 2004-07-2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通信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および通信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構造
JP5024945B2 (ja) 2007-10-17 2012-09-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点接続構造
US9461391B2 (en) * 2012-11-30 2016-10-04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Connector
FR3002371B1 (fr) * 2013-02-19 2015-02-20 Radiall Sa Connecteur coaxial hyperfrequence, destine notamment a relier deux cartes de circuit imprime entre elles
JP6442345B2 (ja) * 2014-05-22 2018-1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コネクタ
JP6543961B2 (ja) 2015-02-27 2019-07-1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8107097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及び撮像装置
JP6998694B2 (ja) * 2017-07-20 2022-01-1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92223A1 (zh) 2022-05-05
US20230369813A1 (en) 2023-11-16
WO2022092223A1 (ja) 2022-05-05
EP4239805A1 (en) 2023-09-06
EP4239806A1 (en) 2023-09-06
EP4239805A4 (en) 2024-09-04
WO2022092224A1 (ja) 2022-05-05
EP4239806A4 (en) 2024-09-04
US20230411896A1 (en) 2023-12-21
JPWO2022092224A1 (zh) 2022-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174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2538789B1 (ko) 다접점 커넥터
JP2020119692A (ja)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KR101943946B1 (ko) 커넥터
JP702349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2937944A1 (en) Connector
CN114830453A (zh)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10915069A (zh) 连接器及连接结构
WO2021124870A1 (ja) コネクタ
JP7044736B2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CN115413389A (zh) 连接器装置
CN116368693A (zh) 连接构造
US12142863B2 (en) Branch connector having shorting plate connected to a pair of terminal fittings
CN116888837A (zh) 连接器组件
US11158963B2 (en) Connector device
CN116472650A (zh) 连接器
KR20180073480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의 제조 방법
EP4250493B1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116805772A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第一连接器
US20230063034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13994545B (zh) 连接器
CN209929564U (zh) 连接器
KR20210139158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22068666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KR102674012B1 (ko) 플로팅 커넥터의 플러그 커넥터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