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3434B -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53434B CN116253434B CN202310209378.1A CN202310209378A CN116253434B CN 116253434 B CN116253434 B CN 116253434B CN 202310209378 A CN202310209378 A CN 202310209378A CN 116253434 B CN116253434 B CN 116253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age
- tank
- sewage treatment
- sludge
- s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3/00—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3/006—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e.g. specially adapted seals, modules, connec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可以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进行改造,且不需要新增土地和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极大的减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本,通过高低隔板的设置形成若干独立的处理单元,可以分别控制曝气量和溶解氧浓度,还可以灵活增加高低隔板的数目来调整系统的高径比,可以促进好氧颗粒的形成和颗粒污泥系统的颗粒化程度,减少无效曝气,极大程度减少电耗,改造后的生化系统完全可以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水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属于生物法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55%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68%。这将使既有市政污水处理厂不堪重负,且缺乏空间允许其扩建。此外,很多国家已逐步收紧了对污水中营养物(氮和磷)的去除或回收目标,而既有污水处理厂传统工艺设计并不能灵活地增加功能来适应流量增加和更加严格的出水排放标准。况且,日趋老化的基础设施更加剧了这一问题。
好氧颗粒污泥(AGS)是多为黄褐色或白色,是生物膜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它们不需要依附任何载体生长,而是通过自凝聚、聚集所形成的球形颗粒,成熟的颗粒污泥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多为球形或椭球形,它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聚集形成的结构紧凑、外形规则、沉降优良的微生物聚集体,沉降速度是传统絮状污泥的10~15倍,基于此,可将絮状污泥选择性从系统中排出(Wash out)以富集颗粒污泥,提高泥水沉降分离效率。它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更具优势,如占地面积小、沉降性能良好、生物量浓度高、耐有机负荷高且不易发生污泥膨胀、且单个好氧颗粒污泥可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产生的污泥量更少等,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污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之一。
现在市面上应用的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绝大多数是工艺。此工艺荷兰皇家哈斯康宁DHV公司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工艺实际上是一种间歇式的污水处理工艺,属于SBR工艺的。现有的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主要集中在SBR反应器,但该反应器为间歇性进水排水,不能连续运行,如果要连续运行,需至少有两个或者三个SBR反应器并联工作,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且增加占地面积。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工程都是采用连续流工艺,现有的间歇式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不利于推广,尤其是对于大型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好氧颗粒污泥工程应用除技术原因限制外,基于SBR运行模式使其不太容易集成到既有、需依赖二沉池完成泥水分离的连续流污水处理厂。工艺的不足之处还有进水阶段,根据对工艺的介绍,此进水和排水是同时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关闭曝气,再进水,把上面的水“顶”出来,溢流到下一处理单元。这里的不足之处在于,进水阶段,可以看作是一个厌氧过程,但由于需要排水,故此厌氧过程不能使用搅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污泥可以有丰盛过程,及只有少部分污泥可以跟吸收污水中的有机质,还有很多污泥在这个进水过程中无法吸收到污水中充足的有机质,使得在厌氧过程中反硝化脱氮效果不强以及聚磷菌在厌氧情况下无法充足释磷,不利于聚磷菌在此阶段的厌氧生长及在好氧段的吸磷过程,影响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过去几十年中的中试研究与实际应用案例主要集中在SBR反应器。但该反应器为间歇性进水排水,不能连续运行,曝气时间长、能耗大,运行时间长会出现污泥解体,同时处理水量较少,不适于大规模污水处理工程应用。相比之下,连续流反应器具有更简单的操作控制系统,安装成本低,同时其连续流动模式处理水量大、运行成本低,且目前大多数大型污水厂采用连续流工艺,对连续流状态下的AGS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目前关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反应器报道少,尤其是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改造项目更少。连续流AGS技术在污废水处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连续流处理污废水仍是我国绝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选择的进水运行方式,另一方面,连续流AGS培养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相比之下,连续流反应器具有更简单的操作控制系统,安装改造成本低,同时其连续流动模式处理水量大、运行成本低,且目前大多数大型污水厂采用连续流工艺,对连续流状态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减少现有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改造成本,更有利于推广。但目前关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反应器报道少,尤其是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改造项目更少。现有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专利,一种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生化系统(CN 114380395 A),此技术方案的缺点是大部分好氧颗粒污泥没有经历厌氧阶段,导致这些颗粒污泥稳定性不强。根据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此种技术方案的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程度不高。根据Mark van Loosdrech的饥饿-丰盛理论中的丰盛进水阶段,厌氧进水可促进聚磷菌的释磷作用,为聚磷菌的缓慢生长提供一个厌氧环境,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环境条件。
目前市面上应用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是一种间歇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跟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连续流污水处理系统不相符,且间歇式的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系统操作复杂,污水处理量小、处理等量的污水所需占地面积较大、反应器的利用率不高,对仪器设备要求高,日常运营管理成本相较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成本高。而关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设计及实际应用很少。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它可以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进行改造,且不需要新增土地和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极大的减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本,改造后的生化系统完全可以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水要求。
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包括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外侧围绕有N级污水处理池,2≤N≤30;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均围绕上一级污水处理池设置;
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均由隔板隔离形成顺序排列的K个处理单元,4≤K≤50;
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中的第1个处理单元均设置为连接单元;
所述缺氧池与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通,相邻上下两级的污水处理池由上一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与下一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联通;
除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的最后一个处理单元外,其余处理单元和连接单元的底部均设有M个曝气孔,1≤M≤100。
可选地,所述曝气孔均匀分散。
均匀分散的曝气孔可以灵活增加多个曝气头控制器,从而控制高低隔板之间污水处理小单元的溶解氧浓度,形成好氧、缺氧甚至厌氧池,可以促进脱氮除磷效果、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颗粒化程度。还可以通过这些控制器,调整曝气强度,减少无效曝气,节能。
所述缺氧池中的含泥污水进入第1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然后依次流过该级的每个处理单元后自该级最后一个处理单元流入下一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中并继续流动;含泥污水依次流过每一个处理单元,最后进入所述沉淀池后,含泥污水经分离排出。
可选地,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高隔板和低隔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每一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和最后一个处理单元之间,其余的处理单元由高隔板和低隔板高低相错隔离形成。
可选地,所述高隔板的底部设有出水孔。
可选地,含泥污水交替流过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和低隔板顶部。
含泥污水交替流过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和低隔板顶部溢流到下一个处理单元。
具体地,含泥污水自缺氧池和第一级连接单元间的溢流口流入第一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中,然后自连接单元的一个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流入到下一个处理单元中,然后自下一个处理单元中的低隔板顶部溢流到再下一个单元中,含泥污水周向流动以上述方式陆续经过每个处理单元,直到从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流入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然后自第一级污水处理池最后一个处理单元和第二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间的溢流口流入第二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中,继续以上述相同的方式流动,直到流入第N及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
可选地,所述连接单元中内侧墙的顶部设有溢流口。
可选地,每一级污水处理池中,含泥污水自所述溢流口流入连接单元。
可选地,所述低隔板的高度为高隔板高度的1~10%,所述处理单元数量K为偶数。
可选地,所述缺氧池外侧围绕有3级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为圆型;每一级污水处理池均由隔板隔离形成顺序排列的12个处理单元。
可选地,所述曝气孔均通过压缩空气管道与曝气鼓风机相连通;每个处理单元通过曝气孔独立控制曝气量。
曝气鼓风机可以灵活控制曝气孔的曝气强度,在每个高低隔板之间的处理单元控制曝气强度和溶解氧浓度,从而形成好氧、缺氧甚至厌氧区域,十分有利于污水的脱氮除磷,由于高低隔板之间可以看成是一个污水处理小单元,通过灵活控制这些污水处理小单元的曝气强度,减少无效曝气,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电耗。还有由于好氧、缺氧甚至厌氧区域交替,有利于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提高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缺氧池的内壁上设置有2~10个潜水搅拌器。
可选地,所述缺氧池底部设有布水系统,所述布水系统上设有2~100个进水口。
可选地,所述进水口均匀分布,含泥污水从进水口自下而上进入生化系统,有利于把底部的污泥冲上来,同时在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混合均匀。
所述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的外侧墙上自上至下依次设有25%排水孔、50%排水孔、75%排水孔、污泥排出管。
25%排水孔、50%排水孔、75%排水孔分布代表的意思是可以最多排出占沉淀池体积的25%的污水、50%的污水和75%的污水,数值越大,表示排水流速越快,污泥沉降时间越短。通过选择不同的排水孔,可以把污水中沉降速度较慢的污泥排出系统之外,同时也可以控制系统污泥浓度的大小。
可选地,包括污水泵。
上级污水处理单元经带阀门管道与污水泵连通。
所述污水泵通过泥水混合进水管与布水系统相连通。
所述污泥排出管与污水泵相连通。
所述污水泵还包括排泥管道。
在第N级污水处理池的最后一个处理单元,因为没有曝气孔,可视为一个小型的沉淀池,该单元底部的污泥排出管,可以定期排放剩余污泥产生量少,且由于厌氧作用,污泥更容易脱水,节约脱水药剂成本,整体而言污泥处置成本更加低廉。同时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藻酸盐,有利于资源回收。
可选地,所述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的污泥经污泥排出管进入污水泵后,一部分污泥与上级污水处理单元流入污水泵的污水混合后,经泥水混合进水管流入布水系统;另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水泵上的排泥管道排出。
本申请将AGS这一快速沉降和高固体浓度的特性可将沉淀单元被集成于处理单元之内,从而省去占地面积较大的二沉池和耗能显著的回流设施,可大大减少整个厂区的占地面积并强化了反应器运行处理效果。
由于好氧颗粒污泥的体积较大,氧和水中的物质无法全部进入和渗透到颗粒的核心,因而在颗粒径向上形成了浓度梯度。例如,越靠近污泥表面,氧浓度越高,在表面附近形成富氧区;向里则构成缺氧区乃至逐步过渡到核心的厌氧区。在不同分区中,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微生物种群,这已被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所证实。上述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和独特性质,使其在一个颗粒污泥上,即可达成COD和总氮、总磷等同时高效去除。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提供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可以利用已有的沉淀池直接改造,不需要增加土建面积,不需要额外土地,可以极大节省改造成本,尤其适用于有辐流式沉淀池的大型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改造。因为是连续流好氧颗粒生化工艺,改造后,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可达到6~13g/L,污泥体积指数SVI30可达到50mL/g以下,具有优异的沉降速度,可大幅度减少沉淀池面积。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大小在0.2~2.5mm之间,可以在粒径从内到外一次形成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不同的区域分布不同的细菌,在这些细菌的综合作用下,可以大幅度提高污泥的脱氮除磷效果,同时由于污泥浓度大,可以有效抵抗污水的冲击负荷,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且本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产生的污泥量相比传统活性污泥生化系统少,有利于减少后续污泥处理成本。
(2)相比传统的连续流,本申请提供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可以灵活增加高低隔板的数目,来调整系统的高径比,在相同曝气强度下,高径比越大,污泥获得的剪切力越大,越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有筛选作用,较重的污泥颗粒留下来,而较为轻质的污泥则随着水流排出,进入下一个处理单元,不断筛选,有利于提高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颗粒化程度。
(3)本申请提供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可以灵活控制高低隔板之间的控制曝气强度,从而控制隔板之间污水处理单元的溶解氧浓度,使得这些污水处理单元呈现好氧、缺氧甚至厌氧等情况,极大促进脱氮除磷,促进水质达标,耐冲击性强。由于高低隔板之间可以看成是一个污水处理小单元,通过灵活控制这些污水处理小单元中曝气孔的曝气强度,减少无效曝气,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电耗。
(4)本申请提供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中污泥回流和污水流入可在同一管道,使得污水在管道中对污泥有一个推进作用冲洗作用,可防止管道内污泥堵塞,同时也减少了污水泵的数量,且节省了能耗。
(5)在沉淀池改造的好氧污泥颗粒生化系统中心的圆池处,通过厌氧升流式进水,同时在潜水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下,几乎可以完全混合污泥和污水,完美满足Mark vanLoosdrech的饥饿-丰盛理论中的丰盛进水阶段,有利于聚磷菌的释磷作用,为聚磷菌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厌氧环境,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提供了关键环境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俯视图。
附图标记
1.上级污水处理单元;2.沉淀池改造的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3.曝气鼓风机;4.阀门;5.污水泵;6.排泥管道;7.进水口;8.潜水搅拌器;9溢流口A;10.曝气孔;11.高隔板;12.出水孔;13.低隔板;14.溢流口B;15.溢流口C;16.25%排水孔;17.50%排水孔;18.75%排水孔;19.污泥排出管;20.泥水混合进水管;21.压缩空气管道;22.小型的沉淀池;23.缺氧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原料和均通过商业途径购买。
本申请中高径比指处理单元的高度和底部宽度的比值,在相同曝气强度的情况下,高径比越大,污泥获得的剪切力越强,有利于促进污泥的颗粒形成,提高污泥的颗粒化程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
沉淀池改造的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是由污水处理厂现有的辐流式沉淀池改造而成,进水方式保持不变,采用自下而上的进水方式。通过把辐流式沉淀池中心处围成一圈,只保留一个溢流口,污水从上面溢流到外围圆环,在中心的圆内壁安装数个潜水搅拌器,中心圆圈底部是布水系统,污水和回流的污泥混合后从布水系统进入,在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均匀分散在中心圆圈内部之后不断进水,污水溢流到外围的圆环中,在外围圆环有高低相错的隔板,在高隔板和低隔板之间有数个曝气头,不断曝气,为污泥提供剪切力,且当隔板之间的距离越小,高径比由此越大,则相同曝气强度下提供的剪切力就大,有力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在高隔板底部,留有污水流经的孔洞,污水由此流入到下一个阶段。在高隔板和低隔板之间,污水没过低隔板,由此进入下一个阶段,由此污水经过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水流方向,灵活控制曝气强度的大小,可以由此来控制隔板之间的好氧和缺氧情况,从而有利于细菌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从而降低污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浓度。
污水分别从高隔板的底部流入和低隔板的上部流出,不断沿着圆圈内部一个又一个小隔间流入流出,再通过圆环与圆环之前的溢流口进入下一个圆环,循回往复,以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为圆心,水的流动轨迹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圆圈,圆圈半径不断增大,最后到达最外一层的时候,从高隔板的底部孔洞流入,此时流入的区域没有曝气系统,此时的区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沉淀池,由于好氧颗粒污泥可以快速沉淀,同时污水时自下往上流入,上清液可以一直保持澄清,且处理干净的水通过排水孔排到下一处理单元。污泥经过沉淀后在污水泵的作用下跟随上级污水处理单元的污水再次进入到辐流式沉淀池的底部,由此循环往复。
实施例1
如附图1和2所示,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包括沉淀池改造的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2)和上级污水处理单元(1)
沉淀池改造的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2),包括缺氧池(23),缺氧池(23)的内壁上设置有4个潜水搅拌器(8);
缺氧池(23)外侧围绕有3级污水处理池,如图所示每一级污水处理池均围绕上一级污水处理池设置,每一级污水处理池均由高隔板(11)和低隔板(13)隔离形成顺序排列的12个处理单元;
每一级污水处理池中的第1个处理单元均设置为连接单元,连接单元中内侧墙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每级中的溢流口分别为溢流口A(9)、溢流口B(14)、溢流口C(15),第1与第12个处理单元中间的隔板为无出水孔(12)的高隔板(11),其余高隔板(11)底部均设有出水孔(12);
缺氧池(23)与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通,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第12个处理单元与第2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通,第2级污水处理池中的第12个处理单元与第3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通;
第3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可视为小型的沉淀池(22),除该处理单元外,其余处理单元和连接单元的底部均设有3~6个均匀分布的曝气孔(10),曝气孔(10)均通过压缩空气管道(21)与曝气鼓风机(3)相连通。
缺氧池(23)底部设有布水系统,布水系统上设有50个进水口(7),污水泵(5)通过泥水混合进水管(20)与布水系统相连通;
第3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的外侧墙上自上至下依次设有25%排水孔(16)、50%排水孔(17)、75%排水孔(18)、污泥排出管(19),污泥排出管(19)与污水泵(5)相连通。
上级污水处理单元(1)经带阀门(4)管道与污水泵(5)连通。污水泵上还设有排泥管道(6)。
上述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的工作过程:
污水经过上级污水处理单元处理后,经过阀门,由污水泵将污水和沉淀池排出的污泥混合,再经过泥水混合进水管进入到沉淀池改造的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污水和污泥从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的底部进,经过底部的布水系统,污水从28个进水口出来进入缺氧池,在缺氧池内壁上的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污水和池底的污泥充分混合,污水在经过厌氧之后,在不断进水和潜水搅拌器的作用下,通过溢流口A,进入到外围的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底部的曝气孔,不断曝气,给污水提供剪切力,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然后污水流入到隔板之间时,从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流入第2个处理单元,在水流的作用和处理单元底部曝气孔的不断曝气情况下,污水淹没低隔板的顶部,然后流到下一个处理单元,以上述方式陆续流过高隔板和低隔板之间的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中独立曝气,污水流到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第12个处理单元后,通过溢流口B流入第2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中,重复与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相同的污水流动过程,污水流到第2级污水处理池的第12个处理单元后,通过溢流口C流入第3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中,重复与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相同的污水流动过程,污水流到第3级污水处理池的第12个处理单元后,该处理单元不曝气,污水中好氧颗粒污泥可以快速沉淀,上清液可分别通过25%排水孔、50%排水孔、75%排水孔三个高度不同的排水孔排到下级水处理单元,污泥经沉淀后通过管道流入污水泵,一部分污泥在污水泵的作用下跟随上级污水处理单元的污水再次进入到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的缺氧池中,另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水泵上的排泥管道排出。
其中,在缺氧池中的含泥污水由于没有空气进入,形成厌氧状态,有利于回流污泥中聚磷菌释放的磷酸盐,同时聚磷菌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促进聚磷菌缓慢生长,聚磷菌在厌氧状态下利用污水中的挥发性有机酸等有机物形成聚-β-羟基丁酸盐,有利于后续聚-β-羟基丁酸盐在好氧条件下分解,为聚磷菌吸收磷酸盐提供能量,降低污水上清液中的磷酸盐含量,从而达到除磷作用。同时在厌氧环境下,可促进聚磷菌的缓慢生长,此时的聚磷菌可以为好氧颗粒污泥的生长提供一个核作用。以聚磷菌为核的好氧颗粒污泥会更加结实稳定,在后续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不会絮状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外侧围绕有N级污水处理池,2≤N≤30;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均围绕上一级污水处理池设置;
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均由隔板隔离形成顺序排列的K个处理单元,4≤K≤50;
每一级所述的污水处理池中的第1个处理单元均设置为连接单元;
所述缺氧池与第1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连通,相邻上下两级的污水处理池由上一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与下一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联通;
除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的最后一个处理单元外,其余处理单元和连接单元的底部均设有M个曝气孔,1≤M≤100;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作为一个小型的沉淀池;
所述缺氧池中的含泥污水进入第1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然后依次流过该级的每个处理单元后自该级最后一个处理单元流入下一级污水处理池的连接单元中继续流动;含泥污水依次流过每一个处理单元,最后进入所述的小型的沉淀池后,含泥污水经分离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高隔板和低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每一级污水处理池中的连接单元和最后一个处理单元之间,其余的处理单元由高隔板和低隔板高低相错隔离形成;
所述高隔板的底部设有出水孔;
含泥污水交替流过高隔板底部的出水孔和低隔板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中内侧墙的顶部设有溢流口;
每一级污水处理池中,含泥污水自所述溢流口流入连接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隔板的高度为高隔板高度的1~10%,所述处理单元数量K为偶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外侧围绕有3级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为圆型;
每一级污水处理池均由隔板隔离形成顺序排列的12个处理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孔均通过压缩空气管道与曝气鼓风机相连通;每个处理单元通过曝气孔独立控制曝气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的内壁上设置有2~10个潜水搅拌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底部设有布水系统,所述布水系统上设有2~100个进水口;
所述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的外侧墙上自上至下依次设有25%排水孔、50%排水孔、75%排水孔、污泥排出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水泵;
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的上级污水处理单元经带阀门管道与污水泵连通;
所述污水泵通过泥水混合进水管与布水系统相连通;
所述污泥排出管与污水泵相连通;
所述污水泵还包括排泥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N级污水处理池中最后一个处理单元的污泥经污泥排出管进入污水泵后,一部分污泥与上级污水处理单元流入污水泵的污水混合后,经泥水混合进水管流入布水系统;另一部分污泥通过污水泵上的排泥管道排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09378.1A CN116253434B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09378.1A CN116253434B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53434A CN116253434A (zh) | 2023-06-13 |
CN116253434B true CN116253434B (zh) | 2025-01-24 |
Family
ID=86682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09378.1A Active CN116253434B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53434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0689A (zh) * | 2011-08-05 | 2012-01-18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
CN115286104A (zh) * | 2022-07-05 | 2022-11-04 | 王凯军 | 一种强化脱氮除磷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973979U (zh) * | 2016-08-22 | 2017-02-22 | 浙江工业大学 | Aao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装置 |
CN216614183U (zh) * | 2021-12-03 | 2022-05-27 | 杰瑞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污水处理系统 |
CN218474923U (zh) * | 2022-11-04 | 2023-02-14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改进型双区沉淀池选择性分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 |
-
2023
- 2023-02-28 CN CN202310209378.1A patent/CN1162534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0689A (zh) * | 2011-08-05 | 2012-01-18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
CN115286104A (zh) * | 2022-07-05 | 2022-11-04 | 王凯军 | 一种强化脱氮除磷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53434A (zh) | 2023-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6103B (zh) | 一体化原位脱氮养殖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
CN100545103C (zh) |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062810B (zh) | 生物循环移动床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 |
CN201268652Y (zh) |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5258127U (zh) | 一种循环流环型多段泥膜共生复合式生物反应器 | |
CN101172711A (zh) | 分点进水多级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1746931B (zh) | 一种脱氮除磷生物处理与过滤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8328858B (zh) | 列车集便器粪尿废液的资源化处理系统和方法 | |
CN108689486A (zh) | 一种连续流颗粒污泥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 |
CN114735821B (zh) | 一种基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水处理方法与处理系统 | |
CN102951731B (zh) | 气升式氧化沟型膜生物反应器 | |
CN206512058U (zh)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 | |
CN115286104A (zh) | 一种强化脱氮除磷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及工艺 | |
CN105439286A (zh) | 一种垂直流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 |
CN105036332A (zh) | 一种交替内循环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5161957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高速沉淀池 | |
CN204981504U (zh) | 一体化脱氮脱碳曝气生物滤池 | |
CN109292980A (zh) | 一种级数可调的多级ao-mb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12687690U (zh) | 一种序批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 | |
CN113233709A (zh) | 一种生活污水非膜处理方法、系统 | |
CN101475293A (zh) | 一种废水处理回用工艺 | |
CN116253434B (zh) | 一种沉淀池改造的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生化系统 | |
CN209835753U (zh) | 一种污水高效脱氮的生物膜反应器 | |
CN103145246B (zh) | 一种规模化种植业农田控制径流污染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13680293U (zh) | 一种一体化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