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191132A -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1132A
CN116191132A CN202111425913.4A CN202111425913A CN116191132A CN 116191132 A CN116191132 A CN 116191132A CN 202111425913 A CN202111425913 A CN 202111425913A CN 116191132 A CN116191132 A CN 116191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male
connector
signal terminal
male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259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军
叶涛
邱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259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113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7836 priority patent/WO2023093098A1/zh
Priority to EP22897194.1A priority patent/EP4429044A4/en
Priority to TW111144789A priority patent/TWI8473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1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1132A/zh
Priority to US18/673,585 priority patent/US20240313456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7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6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 H01R13/6587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for mounting on PC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母端连接器包括壳体组件和母端信号端子,在壳体组件第一端上具有用于插接公端连接器的插接口,母端信号端子具有容纳空腔,且母端信号端子面向插接口的一端具有与该容纳空腔连通的插口。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通过插接口插接配合时,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插口插入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并在插口处电接触连接,实现公端信号端子和母端信号端子的互配接触,而容纳空腔的腔体内介质为空气,也即公端信号端子与母端信号端子的接触位置,以及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重叠区域的介质均为空气,未引入塑胶件,而空气的介电常数值较低,有效提升了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高速连接器已被普遍的应用于通信领域中,高速连接器是已逐渐成为大型通讯设备、超高性能服务器、巨型计算机、工业计算机、高端存储设备等常用的一类连接器。
目前,应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高速电连接器组件,一般包括能够相互插接配合的一对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其中,母端连接器上可以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插接口,插接口内具有塑胶的第一支撑件,母端信号端子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撑件的容置槽内。公端连接器上具有多个塑胶的第二支撑件,公端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容置槽内,公端连接器的第二支撑件可以通过插接口插接在母端连接器上,同时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电接触以连接。通常母端信号端子和公端信号端子均为具有凸起部的弹性片,两者通过凸起部接触连接。
然而,上述的连接器组件带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信号传输速率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解决了现有的连接器组件其带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用于与公端连接器连接,包括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母端信号端子,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端上具有用于插接所述公端连接器的插接口;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具有容纳空腔,所述母端信号端子面向所述插接口的一端具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容纳空腔连通,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被配置为使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插口插入所述容纳空腔内,且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与所述公端信号端子在所述插口处电接触连接。也即在公端连接器通过插接口与母端连接器插接时,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插口插入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且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在插口处电接触连接,实现公端信号端子与母端信号端子的互配,从而实现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的电连接。
而容纳空腔的腔体内介质为空气,也就是说,公端信号端子与母端信号端子的接触位置,以及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重叠区域的介质均为空气,未引入塑胶件,而空气的介电常数dk值较低(相对介电常数dk值等于1),有效的提升了母端连接器的插损带宽,进而提升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而且,公端信号端子一端插入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换言之,母端信号端子把公端信号端子一端包裹在内部,容纳空腔的腔体壁为金属件,也即形成一个金属腔体,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接触位置以及重叠区域均位于该金属腔体内,由于电磁场在金属的外表面传播,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金属腔体内部的stub效应,进一步有助于提升连接器的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母端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相对设置以围成所述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围绕形成所述插口。这样通过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相对设置,可以围成柱状体的结构,使其内部具有容纳空腔,结构简单且便于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之间具有空隙;
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就形成类八字形状的结构,而且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分别通过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实现连接,公端信号端子在插口处与母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信号分别通过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传输,传输至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的第二段时汇合并继续传输,传输至与母端信号端子连接的母端线缆。保证了信号在传输时,能够同时从公端信号端子向母端线缆传输,与信号仅通过第一弧形部或第二弧形部向母端线缆传输相比,可以避免第一弧形部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第二端出现天线效应,而对传输信号造成干扰,进而提升连接器的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母端线缆,所述母端线缆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母端线缆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外;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母端线缆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实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可便于实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形状可以是平板状,能够进一步便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位于所述插接口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之间,所述插接件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插接口相对设置。插接件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公端信号端子顺利插入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同时,插接件也能够起到保护母端信号端子的作用,避免插入位置偏差而导致对母端信号端子的磨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上;
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背向所述第二导向部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插接件上;
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背向所述第一导向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插接件上,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贯穿孔外周上相对的两侧。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形成截面为八字形状的结构,也即在插口面向插接口的一侧上形成截面为八字形状的结构。而使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位于设置在插接件上,这样就使贯穿孔与插口之间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形成八字形状的结构连通,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能够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公端信号端子顺利的插入母端信号端子内,减小或避免由于插接偏差而导致对公端信号端子或母端信号端子造成损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插接口对应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所述空隙相对设置。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位于空隙的上下两侧,第一导向部位于第一弧形部上,第二导向部位于第二弧形部上,则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位于空隙的上下两侧,也即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形成的截面为八字形状结构的两端位于竖直方向上,可以减小母端信号端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这样母端连接器水平方向宽度一定时,能够放置更多的母端信号端子,有助于实现母端连接器的高密设计,进一步提升母端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插接件面向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一面上具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贯穿孔外周上相对的两侧;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上;
所述第一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一定位槽的配合设置在所述插接件上,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配合设置在所述插接件上,这样就使母端信号端子与插接件固定连接。一方面,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使母端信号端子在壳体组件内稳定设置,减少或避免在母端信号端子的位移。另一方面,插接件能够对母端信号端子起到抵接限位的作用,能够防止母端信号端子从插接口滑出,进一步提升母端信号端子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环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环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部连接,所述容纳空腔与所述环形部的内腔连通。通过环形部实现了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连接,以及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可便于母端信号端子的成型,同时也能够增强母端信号端子的强度,提升与公端信号端子互配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屏蔽片、顶屏蔽片和多个侧屏蔽片,多个所述侧屏蔽片平行设置在所述底屏蔽片上,所述顶屏蔽片盖设在多个所述侧屏蔽片上;
所述底屏蔽片、所述侧屏蔽片和所述底屏蔽片围成多个两端开口的屏蔽腔体,所述屏蔽腔体一端的开口形成所述插接口,每个所述屏蔽腔体内设置有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且相邻两个屏蔽腔体之间通过所述侧屏蔽片隔离设置。也就是说,侧屏蔽片将相邻两个屏蔽腔体隔离设置,使两个屏蔽腔体之间不连通,相对隔绝,这样每对母端信号端子就位于360°全封闭的屏蔽腔体内,也即实现对母端信号端子形成的差分对的全包覆式封闭,显著的提升了屏蔽效果,减少或避免了相邻信号差分对之间的串扰,进一步提升了连接器的带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壳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屏蔽壳体层叠设置。这样就可以实现母端信号端子的高密设计,进一步提升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母端外壳,所述母端外壳套设在多个所述屏蔽壳体的一端上。母端外壳可实现对多层屏蔽壳体的固定,同时母端外壳也可以实现与公端连接器的公端外壳的固定配合,以实现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的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壳体两端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一限位部,所述母端外壳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屏蔽壳体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配合与所述母端外壳连接。通过使第一限位部插入第一限位槽内,实现了屏蔽壳体在母端外壳内的固定,结构简单且可便于拆卸维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屏蔽片上具有限位凸台,所述顶屏蔽片上具有与所述限位凸台配合的限位卡槽,所述顶屏蔽片通过所述限位凸台和所述限位卡槽的配合与所述侧屏蔽片连接。如可以使限位凸台伸入限位卡槽内,并与限位卡槽发生过盈配合,实现顶屏蔽片与侧屏蔽片的固定,便于实现且方便安装拆卸。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用于与公端连接器连接,包括屏蔽壳体和母端信号端子,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屏蔽片、顶屏蔽片和多个侧屏蔽片,多个所述侧屏蔽片平行设置在所述底屏蔽片上,所述顶屏蔽片盖设在多个侧屏蔽片上;
所述底屏蔽片、所述侧屏蔽片和所述底屏蔽片围成多个两端开口的屏蔽腔体,所述屏蔽腔体一端的开口形成用于插接所述公端连接器的插接口,每个所述屏蔽腔体内设置有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被配置为与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且相邻两个屏蔽腔体之间通过所述侧屏蔽片隔离设置。也就是说,侧屏蔽片将相邻两个屏蔽腔体隔离设置,使两个屏蔽腔体之间不连通,相对隔绝,这样每对母端信号端子就位于360°全封闭的屏蔽腔体内,也即实现对母端信号端子形成的差分对的全包覆式封闭,显著的提升了屏蔽效果,减少或避免了相邻信号差分对之间的串扰,提升了连接器的带宽,进而提升了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了信号传输速率。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用于与公端信号端子连接,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相对设置以围成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围绕形成用于插接所述公端信号端子的插口,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之间具有空隙;
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连接。这样就使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通过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实现连接,公端信号端子在插口处与母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信号分别通过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传输,传输至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时汇合并继续传输,传输至与母端信号端子连接的母端线缆。保证了信号在传输时,能够同时从公端信号端子向母端线缆传输,与信号仅通过第一弧形部或第二弧形部向母端线缆传输相比,可以避免第一弧形部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第二端出现天线效应(如以第一弧形部与母端线缆连接为例,第二弧形部第二端就会产生天线效应),而对传输信号造成干扰,提升了连接器的带宽,进而提升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公端连接器,用于与上述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连接,包括:支撑组件和公端信号端子;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端子支撑件和屏蔽件,所述屏蔽件环绕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的外周上,所述公端信号端子一端位于所述端子支撑件内,所述公端信号端子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支撑组件一端外;
所述支撑组件一端用于插入所述插接口内,以使所述公端信号端子插入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而容纳空腔的腔体内介质为空气,也就是说,公端信号端子与母端信号端子的接触位置,以及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重叠区域的介质均为空气,未引入塑胶件,而空气的介电常数值较低,有效的提升了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而且公端连接器的屏蔽件环绕设置在端子支撑件的外周上。也即在端子支撑件的外周侧面上均包覆设置有屏蔽件,能够实现对公端信号端子的全包覆式屏蔽,提升屏蔽效果,进而提升连接器的带宽,进一步提升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蔽件上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与所述插接口的内壁配合,以使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插接口内。从而使公端连接器固定在插接口内,进一步提升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公端外壳,所述公端外壳内阵列排布有多个所述支撑组件。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以及上述任一所述的公端连接器;
所述公端连接器通过所述插接口插接设置在所述母端连接器上,且所述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插口插入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公端信号端子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母端外壳一端插接设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外壳内;
所述母端外壳一端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二限位部,所述公端外壳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母端外壳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配合与所述公端外壳连接。第二限位部可以插入第二限位槽内,从而使母端外壳与公端外壳插接设置,提升了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便于插接装配以及拆卸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互配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其中一层母端信号端子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其中一层母端信号端子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互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互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侧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正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中插接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中插接件的局部拆分正视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剖面正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剖面结构在插接件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连接器中母端信号端子的分布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拆分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层叠设置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屏蔽片和侧屏蔽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装配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装配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互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插损及串扰仿真结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器组件; 10-母端连接器; 11-壳体组件;
111-母端外壳; 1111-第一限位槽; 1112-第二限位部;
112-屏蔽壳体; 1121-底屏蔽片; 1122-侧屏蔽片;
1122a-限位凸台; 1123-顶屏蔽片; 1123a-限位卡槽;
1124-第一限位部; 112a-屏蔽腔体; 12-母端信号端子;
121-容纳空腔; 122-插口; 123a-第一弧形部;
123b-第二弧形部; 123-空隙; 124a-第一延伸部;
124b-第二延伸部; 125a-第一连接部; 125b-第二连接部;
126-环形部; 127a-第一导向部; 127b-第二导向部;
128a-第一抵接部; 128b-第二抵接部; 13-插接口;
14-插接件; 141-贯穿孔; 142-第一定位槽;
143-第二定位槽; 20-公端连接器; 21-支撑组件;
211-端子支撑件; 212-屏蔽件; 2121-凸起部;
22-公端信号端子; 23-公端外壳; 231-第二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连接器指电器连接器,是连接两个电器件的器件,以传输电流或信号。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连接器已成为通信领域常见的电子器件之一。例如,通信设备中设有背板和单板,单板与单板之间,或者是单板与背板之间具有高速信号互连,以实现通信的功能。以单板与背离之间的连接为例,为实现信号的连接,单板与背板之间就可以通过连接器组件实现连接。
图1为现有的一种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互配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通常连接器组件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插接配合,例如,公端连接器的一端可以与背板连接,母端连接器的一端可以与单板连接,公端连接器的另一端与母端连接器的另一端插接连接,即可实现背板与单板的互连。
具体的,母端连接器可以具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容纳腔,母端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可以具有多个插接口,每个插接口与一个容纳腔对应连通,参见图1所示,每个容纳腔内可以设置有塑胶的第一支撑件110,第一支撑件110可以位于邻近容纳腔底壁的一侧,每个容纳腔内还设置有一对母端信号端子120,以形成信号差分对,母端信号端子120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10上。具体的,在第一支撑件110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图中未示出),母端信号端子120的一端位于第一容置槽内,母端信号端子120多为金属弹片,在母端信号端子120的一端上具有凸起部120a。另外,为减小相邻信号差分对之间的串扰,在容纳腔侧壁上还会设置有屏蔽片(图中未示出),以提升相邻两对差分对间的屏蔽效果。
公端连接器具有多个塑胶的第二支撑件210,每个第二支撑件210上设置有一对公端信号端子220,具体的,第二支撑件210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二容置槽(图中未示出),公端信号端子220设置在第二容置槽内,公端信号端子220也可以为金属弹片,在公端信号端子220上也具有凸起部220a。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插接配合时,第二支撑件210可通过插接口插入容纳腔内,母端信号端子120上的凸起部120a与公端信号端子220电接触,公端信号端子220上的凸起部220a与母端信号端子120电接触,从而实现母端连接器与公端连接器的电连接,同时母端信号端子120和公端信号端子220还具有部分重叠区域,以保证母端信号端子120和公端信号端子220的连接。
而母端信号端子120与公端信号端子220接触以及重叠区域被塑胶的第一支撑件110和第二支撑件210所包围,即母端信号端子120与公端信号端子220的接触位置,以及母端信号端子120和公端信号端子220重叠区域的介质为塑胶,塑胶的介电常数dk值较高(相对介电常数dk值远远大于1),会导致插损谐振提前,减小插损带宽,进而影响连接器组件的带宽。
为减小相邻两对差分对之间的串扰,在母端连接器的容纳室的侧壁上会设置有屏蔽片,然而通常仅在容纳室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屏蔽片,且由于母端连接器上零部件较多,为便于设置,屏蔽片之间也会存在一些空隙,不能对信号差分对实现的360°全屏蔽,降低了连接器的屏蔽效果,进而影响连接器组件的带宽。
另外,弹片状的母端信号端子,其传输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满足连接器组件的带宽需求。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能够有效的提升连接器组件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的速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参见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100,包括母端连接器10和公端连接器20,公端连接器20和母端连接器10插接连接,从而使两者能够实现电连接。
具体的,结合图3所示,母端连接器10可以包括有壳体组件11和母端信号端子(图中未示出),母端信号端子可以设置在壳体组件11内。公端连接器20可以包括有公端外壳23和公端信号端子(图中未示出),公端外壳23可以具有腔室,公端信号端子可以设置在该腔室内。
壳体组件11一端可以插入公端外壳23的腔室的一端内(参照图9所示),且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从而实现母端连接器10和公端连接器20的电连接,进而实现两电器件的互连。
具体的,壳体组件11可以包括母端外壳111和屏蔽壳体112,其中,母端信号端子可以设置在屏蔽壳体112中,母端外壳111套设在屏蔽壳体112上。
在母端外壳111一端的外壁上可以具有凸起的第二限位部1112,公端外壳23一端的腔室内壁上具有第二限位槽231(参见图30所示),第二限位部1112与第二限位槽231配合,如,第二限位部1112可以插入第二限位槽231内,从而使母端外壳111可以通过第二限位部1112与第二限位槽231的配合实现与公端外壳23的连接。
母端连接器10还可以包括有母端线缆(图中未示出),母端线缆一端位于壳体组件11内,并与母端信号端子相连,母端线缆另一端伸出至壳体组件11的另一端外,用于与其他电器件相连。
公端连接器20还可以包括公端线缆(图中未示出),公端信号端子位于公端外壳23内,公端线缆一端位于公端外壳23内,并与公端信号端子相连,公端线缆另一端伸出至公端外壳23的另一端外,用于与其他电器件相连。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连接器和公端连接器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正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其中一层母端信号端子的正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其中一层母端信号端子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互配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与公端信号端子互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10,参见图4和图5所示,壳体组件11的第一端上具有插接口13,具体的,壳体组件11的第一端上可以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插接口13。壳体组件11内具有与插接口13对应的母端信号端子12,公端连接器20可以通过插接口13插接在母端连接器10上,且公端信号端子22与位于壳体组件11内的母端信号端子12电接触连接。
其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具有容纳空腔121,母端信号端子12面向插接口13的一端具有与容纳空腔121连通的插口122,例如,母端信号端子12可以是内部具有容纳空腔121的圆柱体,圆柱体至少一端开口形成插口122。
公端连接器20通过插接口13与母端连接器10插接时,参见图8和图9所示,公端信号端子22一端可以通过母端信号端子12上的插口122插入容纳空腔121内,而且母端信号端子12与公端信号端子22在插口122处电接触连接,实现了公端信号端子22与母端信号端子12的互配,从而实现母端连接器10与公端连接器20的电连接。也即公端信号端子22和母端信号端子12互配接触时,公端信号端子22一端插接伸入在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121内,容纳空腔121的腔体内介质为空气,也就是说,公端信号端子22与母端信号端子12的接触位置,以及母端信号端子12与公端信号端子22重叠区域的介质均为空气,未引入塑胶件,而空气的介电常数dk值较低(相对介电常数dk值等于1),有效的提升了母端连接器10的插损带宽,进而提升连接器组件100的带宽,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而且,公端信号端子22一端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121内,容纳空腔121的腔体壁为金属件,也即形成一个金属腔体,母端信号端子12把公端信号端子22一端包裹在该金属腔体的内部,母端信号端子12与公端信号端子22接触位置以及重叠区域均位于该金属腔体内,由于电磁场在金属的外表面传播,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金属腔体内部的天线效应(stub效应),进一步有助于提升连接器的带宽。
其中,母端信号端子12的插口122内径可以略小于容纳空腔121的最小内径,从而使插口122可以对公端信号端子22起到一定的夹持作用,保证公端信号端子22和母端信号端子12能够在插口122位置处发生良好的接触,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侧视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又一剖面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的正视图。
具体的,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包括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相对设置以围成容纳空腔121,其中,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形状可以相同,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对称设置,从而围成类柱体的母端信号端子12,使其内部具有容纳空腔121,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一端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一端围绕形成插口122,公端信号端子22通过插口122伸入容纳空腔121内。
其中,母端信号端子12的成型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是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分别成型后相对设置形成内部具有容纳空腔121的母端信号端子12。或者,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也可以是一起成型以形成母端信号端子12,例如,将带状基材,如金属片,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并将带状基材卷曲360°形成类柱状的母端信号端子12。
当然,在一些其他示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成型方式形成上述的母端信号端子12。
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圆心角的范围应小于等于90°,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弧长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圆心角以及弧长数均相等,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结构相同,这样可以保证信号在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上传输的同步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提升连接器的带宽。同时也便于成型,降低成型难度,便于实现。
其中,结合图12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具体的,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之间可以具有空隙12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相对设置以围成柱状的母端信号端子12,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之间具有空隙123,也即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不接触,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之间具有相对的两个空隙123。
第一延伸部124a位于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二端上,第二延伸部124b位于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二端上。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24a的第一端与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延伸部124a的第二端面向第二延伸部124b延伸,第二延伸部124b的第一端与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延伸部124b的第二端面向第一延伸部124a延伸,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形成类八字形状的结构,且第二延伸部124b的第二端与第一延伸部124a的第二端连接。
这样就使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通过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实现连接,公端信号端子22在插口122处与母端信号端子12电接触连接,信号分别通过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传输,传输至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二端时汇合并继续传输,传输至与母端信号端子12连接的母端线缆。保证了信号在传输时,能够同时从公端信号端子22向母端线缆传输,与信号仅通过第一弧形部123a或第二弧形部123b向母端线缆传输相比,可以避免第一弧形部123a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123b第二端出现天线效应(如以第一弧形部123a与母端线缆连接为例,第二弧形部123b第二端就会产生天线效应),而对传输信号造成干扰,进而提升连接器的带宽。
具体的,继续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第一连接部125a位于第一延伸部124a的第二端上,第二连接部125b位于第二延伸部124b的第二端上,第一连接部125a与母端线缆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25b与第一连接部125a电连接,从而使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连接,使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上传输的信号均能够传输至母端线缆,避免天线效应的产生。
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的设置可便于实现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的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之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例如,结合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之间通过焊接形成焊接件129,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通过焊接件129实现连接。当然在一些其他示例中,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电连接。
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的形状可以是平板状,其延伸方向可以与公端信号端子22的插入方向一致,例如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能够进一步便于实现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的连接。
其中,结合图10和图14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还可以包括有环形部126,环形部126可以位于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一延伸部124a、以及第二弧形部123b和第二延伸部124b之间,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二端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二端分别与环形部126连接,第一延伸部124a的第一端和第二延伸部124b的第二端分别与环形部126连接,同时容纳空腔121与环形部126的内腔连通。通过环形部126实现了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的连接,以及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的连接,可便于母端信号端子12的成型。例如,使母端信号端子12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分别形成上述的弧形部、延伸部和环形部126后,卷曲360°即可完成,成型方式简单,便于实现量产。同时环形部126的设置也能够增加母端信号端子12的强度,有助于提升互配连接的可靠性。
在冲压并卷曲后,可对第一延伸部124a和第二延伸部124b做收口设计,使其分别延伸出平板状的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然后可以将第一连接部125a和第二连接部125b焊接连接,即得到上述的母端信号端子12。
参见图10和图14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还包括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其中,第一导向部127a位于第一弧形部123a的第一端上,第二导向部127b位于第二弧形部123b的第一端上。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也可以是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然后卷曲后使两者相对设置。
第一导向部127a的第一端与第一弧形部123a连接,第一导向部127a的第二端背向第二导向部127b延伸,第二导向部127b的第一端与第二弧形部123b连接,第二导向部127b的第二端背向第一导向部127a延伸,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使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形成截面为八字形状的结构,也即在插口122面向插接口13的一侧上形成截面为八字形状的结构,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便于公端信号端子22通过插口122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内。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中插接件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中插接件的局部拆分正视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剖面正视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剖面结构在插接件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壳体组件11内还设置有插接件14(参照图7和图16所示),其中,插接件14位于插接口13与母端信号端子12之间,参见图16和图17所示,插接件14上开设有贯穿孔141,该贯穿孔141与插口122相对设置,这样,公端信号端子22通过插接口13后,首先经过插接件14的贯穿孔141再穿过插口122伸入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121内,插接件14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公端信号端子22准确、顺利的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121内。同时,插接件14也能够起到保护母端信号端子12的作用,避免插入位置偏差而导致对母端信号端子12的磨损。
另外,公端信号端子22经过插接件14上的贯穿孔141后与母端信号端子12插接配合,插接件14还能够对公端信号端子22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保证公端信号端子22插拔时的正位度和力学强度。
其中,插接件14面向插接口13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导向面14a,导向面14a可以为喇叭状,导向面14a环绕贯穿孔141设置,且导向面14a的窄端邻近母端信号端子12设置,可以进一步起到导向作用,以使公端信号端子22可以准确的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内,减小或避免由于插接偏差导致对母端信号端子12或公端信号端子22造成损伤。
其中,母端信号端子12设置在壳体组件11内时,第一导向部127a的第二端和第二导向部127b的第二端分别设置在插接件14上。具体的,参见图18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还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128a和第二抵接部128b(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抵接部128a位于第一导向部127a的第二端上,第二抵接部128b位于第二导向部127b的第二端上,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分别通过第一抵接部128a和第二抵接部128b设置在贯穿孔141外周相对的两侧上。
也即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围设在贯穿孔141的外周上,这样就使贯穿孔141与插口122之间通过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形成的八字形状结构连通,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能够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公端信号端子22准确的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内,减小或避免由于插接偏差而导致对公端信号端子22或母端信号端子12造成损伤。
其中,参见图19所示,在插接件14面向母端信号端子12的一面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42和第二定位槽143,第一定位槽142和第二定位槽143分别位于贯穿孔141的外周侧上,第一定位槽142和第二定位槽143相对设置。第一抵接部128a可以抵接设置在第一定位槽142内。相应的,第二抵接部128b抵接设置在第二限位槽231内。
这样,通过第一抵接部128a和第一定位槽142的配合将第一导向部127a固定在插接件14上,通过第二抵接部128b和第二限位槽231的配合将第二导向部127b固定在插接件14上,从而使母端信号端子12与插接件14固定连接。一方面,第一定位槽142和第二定位槽143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定母端信号端子12的位移,使母端在壳体组件11内稳定设置,减少或避免在装配、使用等过程中母端信号端子12的位移。另一方面,插接件14还能够防止母端信号端子12从插接口13滑出,进一步提升母端信号端子12的稳定性。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母端连接器中母端信号端子的分布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插接口13对应两个母端信号端子12,两个母端信号端子12组成一对信号差分对。一个插接口13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插接件14,插接件14上具有两个贯穿孔141,两个贯穿孔141分别与两个母端信号端子12的插口122相对,以便于公端信号端子22通过贯穿孔141和插口122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内。
其中,两个母端信号端子12在屏蔽腔体112a内设置时,参见图20所示,两个母端信号端子12的空隙123相对设置,而第一弧形部123a和第二弧形部123b位于空隙123的上下两侧(如图中y方向上),第一导向部127a位于第一弧形部123a上,第二导向部127b位于第二弧形部123b上,则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位于空隙123的上下两侧,也即第一导向部127a和第二导向部127b形成的截面为八字形状结构的两端位于竖直方向(图中y方向)上,可以减小母端信号端子12在水平方向(图中x方向)上的尺寸,这样母端连接器10水平方向宽度一定时,能够放置更多的母端信号端子12,有助于实现母端连接器10的高密设计,进一步提升母端连接器10的信号传输性能。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连接器的拆分示意图,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层叠设置的示意图,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母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21所示,壳体组件11可以包括有屏蔽壳体112和母端外壳111,其中,屏蔽壳体112可以为一个。或者,参见图21和图22所示,屏蔽壳体112可以为多个,多个屏蔽壳体112可以层叠设置。母端外壳111套设在屏蔽壳体112的一端上,以实现对屏蔽壳体112的固定,同时,母端外壳111可以实现与公端连接器20的公端外壳23的固定配合。
其中,以多个屏蔽壳体112层叠设置为例,每个屏蔽壳体112可以具有多个插接口13,每个屏蔽腔体112a内可以设置有一对母端信号端子12。母端外壳111套设在多层屏蔽壳体112的一端上,以固定多层屏蔽壳体112,这样就可以实现母端信号端子12的高密设计,进一步提升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具体的,在母端外壳111和每个屏蔽壳体112上可以具有限位结构,以实现屏蔽壳体112与母端外壳111之间的连接固定。例如,参见图22所示,在屏蔽壳体112两端的外壁上可以具有凸起的第一限位部1124,参见图23所示,在母端外壳111的内壁上可以具有多个与第一限位部1124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111,结合图21所示,第一限位部1124可以插入第一限位槽1111内,这样,屏蔽壳体112就能够通过第一限位部1124和第一限位槽1111的配合实现与母端外壳111的连接,从而将多层屏蔽壳体112层叠的套设在母端外壳111内。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屏蔽片和侧屏蔽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与母端信号端子装配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壳体装配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具体的,参见图24和图25所示,屏蔽壳体112包括底屏蔽片1121、顶屏蔽片1123和多个侧屏蔽片1122,其中,多个侧屏蔽片1122设置在底屏蔽片1121上,且多个侧屏蔽片1122平行设置,其中两个侧屏蔽片1122可以位于底屏蔽片1121上相对的两侧,顶屏蔽片1123盖设在侧屏蔽片1122上,这样底屏蔽片1121、侧屏蔽片1122和顶屏蔽片1123就共同围成了多个平行的屏蔽腔体112a(参照图27所示),该屏蔽腔体112a两端开口,第一限位部1124可以设置在侧屏蔽片1122上。
母端信号端子12设置在屏蔽腔体112a内,具体的,参见图26所示,母端信号端子12设置在底屏蔽片1121上。结合图27所示,每个屏蔽腔体112a内设置有一对母端信号端子12,屏蔽腔体112a其中一端的开口形成插接口13,相邻两个屏蔽腔体112a之间隔离设置。也就是说,侧屏蔽片1122将相邻两个屏蔽腔体112a隔离设置,使两个屏蔽腔体112a之间不连通,相对隔绝,这样每对母端信号端子12就位于360°全封闭的屏蔽腔体112a内,也即实现对母端信号端子12形成的差分对的全包覆式封闭,并保证了相邻两个屏蔽腔体112a之间无孔隙等连接,减少或避免了电磁噪声泄露,显著的提升了屏蔽效果,减少或避免了相邻信号差分对之间的串扰,进一步提升了连接器的带宽。
顶屏蔽片1123与侧屏蔽片1122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多种的,例如,顶屏蔽片1123可以通过卡接、粘接、螺纹连接、过盈配合等方式与侧屏蔽片1122一端固定连接。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侧屏蔽片1122上设置有限位凸台1122a(参照图26所示),在顶屏蔽片1123上开设有与限位凸台1122a配合的限位卡槽1123a(参照图25所示),例如,参见图28所示,限位凸台1122a能够伸入限位卡槽1123a内,并与限位卡槽1123a过盈配合,从而使顶屏蔽片1123通过这种过盈配合实现与侧屏蔽片1122的连接。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实现且便于安装。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公端连接器其中一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互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端连接器20,用于与上述的母端连接器10连接。参见图29所示,公端连接器20包括支撑组件21和公端信号端子22,公端信号端子22设置在支撑组件21上,具体的,公端连接器20还可以包括有公端外壳23,公端外壳23内可以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支撑组件21以及公端信号端子22。
参见图30所示,如公端外壳23内可以开设有多个装配孔232,支撑组件21可以插设在装配孔232内,从而固定在公端外壳23内。
参见图31所示,支撑组件21包括屏蔽件212和端子支撑件211。端子支撑件211用于支撑设置公端信号端子22,公端信号端子22的一端位于端子支撑件211内,公端信号端子22的另一端伸出至端子支撑件211外,也即伸出至支撑组件21外。其中,每个端子支撑件211上可以设置有两个公端信号端子22,以形成一对信号差分对。
公端信号端子22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与端子支撑件211一体成型,公端信号端子22一端注塑嵌入端子支撑件211内,有助于提升公端信号端子22的设置稳定性和强度,有助于提升公端信号端子22与母端信号端子12连接的可靠性。
公端信号端子22的形状可以是带状、圆柱状或者也可以是其他图形,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公端信号端子22为直出式的带状端子为例。公端信号端子22伸出至端子支撑件211一端的端部可以为尖端结构,可以便于公端信号端子22插入至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内。其中,可以通过多次冲压的方式使公端信号端子22端部为尖端结构。
屏蔽件212环绕设置在端子支撑件211的外周上。参见图32和图33所示,在端子支撑件211的外周侧面上均包覆设置有屏蔽件212,能够实现对公端信号端子22的全包覆式屏蔽,提升屏蔽效果,进而提升连接器的带宽。公端连接器20与母端连接器10插接连接时,支撑组件21的一端可以插入母端连接器10的插接口13内(参照图9所示),伸出至支撑组件21一端外的公端信号端子22可以通过插口122插入母端信号端子12的容纳空腔121内,且公端信号端子22和母端信号端子12在插口122位置实现电接触连接,从而实现公端连接器20和母端连接器10的电连接。
其中,屏蔽件212可以包括多个屏蔽片,多个屏蔽片分别设置在端子支撑件211的外周侧面上,相邻两个屏蔽片连接形成环绕端子支撑件211外周的屏蔽件212。例如,以端子支撑件211为方形为例,在端子支撑件211四个侧面上设置分别设置屏蔽片,然后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屏蔽片连接。或者,屏蔽件212可以是环状的屏蔽套,整体套设在端子支撑件211的外周上。
继续参见图32和图33所示,在屏蔽件212的外壁上可以具有凸起部2121,在支撑组件21插入插接口13内时,参见图34所示,屏蔽件212上的凸起部2121就会与插接口13的内壁(也即底屏蔽片1121内壁)抵接接触并产生过盈配合,从而使支撑组件21固定在插接口13内,进而使公端连接器20固定在插接口13内,进一步提升公端连接器20与母端连接器10间的连接稳定性。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组件的插损及串扰仿真结果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上述的母端连接器10和公端连接器20,参见图35所示,连接器组件100插损在70GHz前无谐振,串扰在70GHz前可保证小于-40dB,显著的提升了连接器组件100的带宽,使其带宽提升至60dB以后,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母端连接器,用于与公端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母端信号端子,所述壳体组件的一端上具有用于插接所述公端连接器的插接口;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具有容纳空腔,所述母端信号端子面向所述插接口的一端具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容纳空腔连通,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被配置为使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插口插入所述容纳空腔内,且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与所述公端信号端子在所述插口处电接触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相对设置以围成所述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围绕形成所述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之间具有空隙;
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母端线缆,所述母端线缆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母端线缆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外;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母端线缆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位于所述插接口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之间,所述插接件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插口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上;
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背向所述第二导向部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插接件上;
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背向所述第一导向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插接件上,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贯穿孔外周上相对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接口对应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所述空隙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面向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一面上具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贯穿孔外周上相对的两侧;
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上;
所述第一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一定位槽的配合设置在所述插接件上,所述第二导向部通过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的配合设置在所述插接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还包括环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环形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环形部连接,所述容纳空腔与所述环形部的内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屏蔽片、顶屏蔽片和多个侧屏蔽片,多个所述侧屏蔽片平行设置在所述底屏蔽片上,所述顶屏蔽片盖设在多个所述侧屏蔽片上;
所述底屏蔽片、所述侧屏蔽片和所述底屏蔽片围成多个两端开口的屏蔽腔体,所述屏蔽腔体一端的开口形成所述插接口,每个所述屏蔽腔体内设置有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且相邻两个屏蔽腔体之间通过所述侧屏蔽片隔离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屏蔽壳体层叠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母端外壳,所述母端外壳套设在多个所述屏蔽壳体的一端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两端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一限位部,所述母端外壳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屏蔽壳体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配合与所述母端外壳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屏蔽片上具有限位凸台,所述顶屏蔽片上具有与所述限位凸台配合的限位卡槽,所述顶屏蔽片通过所述限位凸台和所述限位卡槽的配合与所述侧屏蔽片连接。
15.一种母端连接器,用于与公端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壳体和母端信号端子,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屏蔽片、顶屏蔽片和多个侧屏蔽片,多个所述侧屏蔽片平行设置在所述底屏蔽片上,所述顶屏蔽片盖设在多个侧屏蔽片上;
所述底屏蔽片、所述侧屏蔽片和所述底屏蔽片围成多个两端开口的屏蔽腔体,所述屏蔽腔体一端的开口形成用于插接所述公端连接器的插接口,每个所述屏蔽腔体内设置有一对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所述母端信号端子被配置为与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且相邻两个屏蔽腔体之间通过所述侧屏蔽片隔离设置。
16.一种母端信号端子,用于与公端信号端子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相对设置以围成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一端围绕形成用于插接所述公端信号端子的插口,所述第一弧形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部之间具有空隙;
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延伸;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端连接。
17.一种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与上述权利要求1-14或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连接,包括:支撑组件和公端信号端子;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端子支撑件和屏蔽件,所述屏蔽件环绕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撑件的外周上,所述公端信号端子一端位于所述端子支撑件内,所述公端信号端子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支撑组件一端外;
所述支撑组件一端用于插入所述插接口内,以使所述公端信号端子插入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的容纳空腔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件上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与所述插接口的内壁配合,以使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插接口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公端外壳,所述公端外壳内阵列排布有多个所述支撑组件。
20.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14或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母端连接器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7-19任一所述的公端连接器;
所述公端连接器通过所述插接口插接设置在所述母端连接器上,且所述公端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插口插入所述母端连接器的容纳空腔内,所述公端信号端子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电接触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器的母端外壳一端插接设置在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公端外壳内;
所述母端外壳一端的外壁上具有凸起的第二限位部,所述公端外壳内壁上具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母端外壳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配合与所述公端外壳连接。
CN202111425913.4A 2021-11-26 2021-11-26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161911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5913.4A CN116191132A (zh) 2021-11-26 2021-11-26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CT/CN2022/107836 WO2023093098A1 (zh) 2021-11-26 2022-07-26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EP22897194.1A EP4429044A4 (en) 2021-11-26 2022-07-26 SOCKET CONNECTORS, PLUG CONNECTORS AND CONNECTOR ARRANGEMENTS
TW111144789A TWI847383B (zh) 2021-11-26 2022-11-23 母端連接器、公端連接器及連接器組件
US18/673,585 US20240313456A1 (en) 2021-11-26 2024-05-24 Female connector,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25913.4A CN116191132A (zh) 2021-11-26 2021-11-26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1132A true CN116191132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0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25913.4A Pending CN116191132A (zh) 2021-11-26 2021-11-26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313456A1 (zh)
EP (1) EP4429044A4 (zh)
CN (1) CN116191132A (zh)
TW (1) TWI847383B (zh)
WO (1) WO20230930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85845Y (zh) * 2008-08-05 2009-08-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8123560B2 (en) * 2010-06-01 2012-02-2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odular connector system
CN102487166B (zh) * 2010-12-06 2016-03-16 Bks工程公司 用于导体连接系统的多极输出口及其连接系统
US9685736B2 (en) * 2014-11-12 2017-06-20 Amphenol Corporation Very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with impedance control in mating region
US10218108B2 (en) * 2016-08-01 2019-02-26 Fci Usa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6772041B2 (ja) * 2016-11-25 2020-10-21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US10439333B2 (en) * 2018-01-30 2019-10-08 Te Connectivity Shielded vertical header
CN109861037B (zh) * 2019-02-02 2020-04-03 四川大学 用于串扰信号的屏蔽结构及高速信号传输装置
US11289830B2 (en) * 2019-05-20 2022-03-29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682368B (zh) * 2020-06-19 2021-08-0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
CN112652906B (zh) * 2020-06-19 2022-12-02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插接模组以及线缆连接器
CN212303986U (zh) * 2020-06-22 2021-01-05 安费诺嘉力讯(海盐)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高精度扭转型包圆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313456A1 (en) 2024-09-19
TW202329565A (zh) 2023-07-16
EP4429044A4 (en) 2025-04-09
TWI847383B (zh) 2024-07-01
WO2023093098A1 (zh) 2023-06-01
EP4429044A1 (en) 2024-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266892B2 (en)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US11894637B2 (en)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JP724505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US7867040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retainer for holding connector
CN110808499B (zh)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US20220360033A1 (en) Couplers for single pair connectors
JP201200412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793473B (zh) 線對板連接器
TW202036988A (zh) 連接器
US1105684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alien crosstalk reduction devices
TWM517932U (zh) 連續接地改善串音的高頻連接器
CN204947242U (zh) 连续接地改善串音的高频连接器
US711838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tact shielding module
CN116191132A (zh)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TWM499667U (zh) 微型插頭電連接器、微型插座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CN220439930U (zh) 具有特定分隔间距端子组的连接器
US20240396256A1 (en) Single-pair ethernet mount housing
US20240364064A1 (en) Single-pair ethernet connector jack
CN220400953U (zh) 同插接槽多端子组的连接器
US12199372B2 (en) Couplers for single pair connectors
US2025002330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30099327A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TWI854752B (zh) 傳輸結構
CN206293737U (zh) 插座及具有此插座的连接器组件
TWI794387B (zh) 轉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