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101779A -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01779A
CN116101779A CN202211330938.0A CN202211330938A CN116101779A CN 116101779 A CN116101779 A CN 116101779A CN 202211330938 A CN202211330938 A CN 202211330938A CN 116101779 A CN116101779 A CN 116101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movable guide
lead
guid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09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泽阳介
松冈聪
铃木启之
今福茂树
长江和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01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1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B65G47/914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provided with drive systems incorporating rotary and rectilinear mov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B65G47/918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with at least two picking-up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部件的供给效率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部件供给装置(13)具备将部件(3)沿输送方向(A)输送的输送路径(TR)、以及在输送路径(TR)中对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3K)的弯折形成机构(40),弯折形成机构(40)具备能够在横向(B)上移动的可动引导件(44)、以及隔着输送路径(TR)与可动引导件(44)对置的固定引导件(46),可动引导件(44)具有在向接近部件(3)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的接触部(62),接触部(62)具有向将所接触的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6A、66B)。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及具备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对径向部件等电子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弯折形成装置通过使具有凸部的模具与具有凹部的模具嵌合而将配置于凸部与凹部之间的部件的引线弯曲,从而对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51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弯折形成装置中,为了使两个模具彼此嵌合,需要作业者的手工作业,部件的供给效率变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部件的供给效率的部件供给装置及具备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输送路径,其将部件沿输送方向朝向拾取位置输送;以及弯折形成机构,其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所述弯折形成机构具备:可动引导件,其能够沿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横向移动;以及固定引导件,其隔着所述输送路径而与所述可动引导件对置,所述可动引导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可动引导件向接近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该接触部能够与部件的引线接触,所述接触部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将所接触的引线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的方向倾斜。
另外,本发明的部件安装机具备: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装配机构,其对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的所述拾取位置的部件进行拾取,并将拾取到的部件的引线插入基板而将部件装配于基板。
另外,本发明的部件供给方法包括:输送步骤,在输送路径上将部件朝向拾取位置输送;以及弯折形成步骤,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在所述弯折形成步骤中,使用具备能够沿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横向移动的可动引导件、以及隔着所述输送路径而与所述可动引导件对置的固定引导件的弯折形成机构,使所述可动引导件向接近部件的方向移动,并使设置于所述可动引导件的倾斜部与部件的引线接触,将所接触的引线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由此形成弯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部件的供给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机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部件及吸附嘴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中的可动引导件和固定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中的可动引导件和固定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固定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固定引导件中的闸门构件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12是将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中的可动引导件的按压部的作用的侧视图(可动引导件退避的状态)。
图13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中的可动引导件的按压部的作用的侧视图(可动引导件前进的状态)。
图14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可动引导件退避的状态)。
图14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可动引导件前进的状态)。
图15是示出通过实施方式的可动引导件调整引线的间距而形成了弯折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部件安装机
2 基板
3 部件
3B 主体
3K 弯折
3R 引线
4 部件保持带
13 部件供给装置
13P 拾取位置
15 部件装配机构
16 控制部
40 弯折形成机构
44 可动引导件
46 固定引导件
62 接触部
66A、66B 倾斜部
A 输送方向
B 横向
TR 输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及具备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发明。
(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机1。部件安装机1是向基板2装配部件3的装置。部件安装机1具备基台11、基板输送机构12、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3、部件相机14、部件装配机构15、以及控制部16。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将从作业者OP观察的部件安装机1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在图1中,基板输送机构12利用一对输送机机构12a沿着X轴方向输送基板2,使其位于基台11的中央部附近的规定的作业位置。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3排列配置在安装于基台11的台车11D上。
在图1中,部件供给装置13分别在前端侧具备部件供给口13K,向部件供给口13K的正下方的拾取位置13P(参照图2)连续地供给部件3。在实施方式中,部件供给装置13所供给的部件3是带引线的径向部件(径向编带部件),如图3所示,具有圆筒状的主体3B和从主体3B向下方延伸的两根引线3R。
在图1中,部件相机14设置在基板输送机构12与部件供给装置13之间的区域。部件相机14使拍摄视野朝向上方,从下方拍摄部件装配机构15所拾取的部件3。
在图1中,部件装配机构15具备设置于基台11的头移动机构21、以及借助头移动机构21移动的装配头22。头移动机构21具备固定工作台21a、移动工作台21b、以及移动板21c。固定工作台21a固定于基台11,移动工作台21b设置为沿着固定工作台21a在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移动板21c设置为沿着移动工作台21b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装配头22安装于移动板21c。装配头22通过移动工作台21b及移动板21c的移动而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自如。
在图1中,装配头22具备多个吸附嘴22a。各个吸附嘴22a向下方延伸,下端为部件吸附口,并且构成为能够沿着Z轴方向升降。装配头22具备吸附控制机构22b,吸附控制机构22b与未图示的真空源相连。吸附控制机构22b对从真空源供给的真空压力进行控制,由此在各个吸附嘴22a的部件吸附口产生真空吸附力。
头移动机构21在使装配头22向部件供给装置13的部件供给口13K的上方移动之后使吸附嘴22a下降,并使部件3的主体3B与吸附嘴22a的下端接触而进行真空吸附。由此,对供给到拾取位置13P的部件3进行拾取(参照图2、图3)。
控制部16是用于对部件安装机1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构件。控制部16与部件安装机1的各构成要素电连接,并对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16例如具有微型计算机。控制部16使与部件安装机1的运转状态相关的内容显示于触摸面板101,并接受作业者OP的输入。
在图2中,各个部件供给装置13具有与台车11D(参照图1)连结的基座部31、以及安装于基座部31的罩部32。在基座部31上的被罩部32覆盖的区域内设置有部件保持带4。部件保持带4是保持了多个部件3的引线3R的带状的构件,在设置于罩部32的内部的输送路径TR上沿着Y轴方向在输送方向A上间距行进。
如图2所示,在部件供给装置13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使部件保持带4间距行进的第一驱动源34。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驱动源34是具有输出轴35的工作缸,沿着输送方向A前后驱动输出轴35。第一驱动源34由控制部16进行驱动控制。
控制部16以间歇地进行部件3的进给动作的方式控制第一驱动源34,将部件3间歇地供给至拾取位置13P。
在图2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13中,作为用于对沿输送路径TR输送的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的机构而设置有弯折形成机构40。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弯折形成机构40的大致的设置位置,而省略具体结构的图示。
通过在部件供给装置13设置弯折形成机构40,能够在输送路径TR的中途对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能够提高基于部件供给装置13的部件3的供给效率。
以下,使用图4以后的附图对弯折形成机构40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4、图5分别是实施方式的弯折形成机构40的立体图、俯视图。图6、图7分别是省略一部分弯折形成机构40的构件的图示而示出可动引导件44和固定引导件46的立体图。
弯折形成机构40具备可动引导件44、固定引导件46、第二驱动源48、以及凸轮机构50。可动引导件44、固定引导件46、第二驱动源48及凸轮机构50均安装于形成输送路径TR的装置主体部43。
可动引导件44及固定引导件46是用于将部件3的引线3R夹入其间而使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的构件。
可动引导件44是构成为能够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方向即横向B上移动的引导部。实施方式的横向B是与输送方向A正交的水平方向,相当于X轴方向。固定引导件46配置在隔着输送路径TR而与可动引导件44对置的位置,并被固定于装置主体部43。
可动引导件44与固定引导件46之间的区域包括用于调整引线3R的间距的间距调整位置P1、以及用于形成弯折的弯折形成位置P2。间距调整位置P1位于上游侧A1,弯折形成位置P2位于下游侧A2。部件3在停止于间距调整位置P1之后被向下游侧A2输送,并停止在弯折形成位置P2。本实施方式的间距调整位置P1和弯折形成位置P2设置在分离两个间距的位置。
第二驱动源48是用于使可动引导件44沿横向B往复移动的驱动源。第二驱动源48作为与前述的第一驱动源34(图2)不同的驱动源而设置,具有能够沿着输送方向A驱动的输出轴49。实施方式的第二驱动源48是前后地驱动输出轴49的工作缸。在第二驱动源48的输出轴49连结有凸轮机构50。
凸轮机构50是用于将基于第二驱动源48的沿着输送方向A的驱动力转换为横向B的驱动力并向可动引导件44传递的机构。凸轮机构50具备与输出轴49连结的凸轮54、以及与凸轮54卡合并与可动引导件44连结的凸轮从动件56。在凸轮54的前端部形成有凸轮槽55,凸轮从动件56的突起部58与凸轮槽55卡合。凸轮槽55具有在凸轮54沿着输送方向A前后移动时使凸轮从动件56沿横向B移动的、在俯视观察下倾斜的形状。凸轮从动件56以能够沿横向B移动并且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安装于装置主体部43。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第二驱动源48使输出轴49沿着输送方向A前后驱动时,凸轮54前后移动,并且与凸轮54卡合的凸轮从动件56沿横向B往复移动。由此,能够使与凸轮从动件56连结的可动引导件44沿横向B往复移动。在图4、图5中,图示出可动引导件44接近固定引导件46的状态(前进状态),在图6、图7中,图示出可动引导件44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状态(退避状态)。
如图6、图7所示,可动引导件44具有两种接触部60、62作为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的部分。接触部60设置于间距调整位置P1,接触部62设置于弯折形成位置P2。接触部60以在与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时调整引线3R的间距的方式发挥功能,接触部62以在与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时将引线3R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弯折的方式发挥功能。
在此,使用图8、图9对可动引导件4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8、图9是示出可动引导件44的立体图。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60具有两个爪部60A、60B。爪部60A、60B分别具有朝向部件3的引线3R(未图示)而沿横向B突出的形状,是沿着输送方向A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一对爪部。本实施方式的爪部60A、60B以在输送方向A上夹着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的方式接触,以将引线3R的间距缩窄至规定间距以下的方式发挥功能。
爪部60A具有倾斜部64A和非倾斜部65A,爪部60B具有倾斜部64B和非倾斜部65B。
倾斜部64A、64B均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输送方向A和横向B这双方倾斜的面。非倾斜部65A、65B是在俯视下沿横向B延伸的面。
倾斜部64A与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中的、后方侧(上游侧A1)的引线3R接触。倾斜部64B与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中的、前方侧(下游侧A2)的引线3R接触。倾斜部64A具有向越趋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A2则越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倾斜的锥形形状,倾斜部64B具有向越趋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A1则越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倾斜的锥形形状。
非倾斜部65A在倾斜部64A的内侧沿横向B延伸并与倾斜部64A连接。非倾斜部65B在倾斜部64B的内侧沿横向B延伸并与倾斜部64B连接。通过设置非倾斜部65A、65B,将与倾斜部64A、64B接触后的部件3的引线3R的间距限制为不变宽。
图9所示的非倾斜部65A与非倾斜部65B的间隔L1基于引线3R的所需间距长度来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引线3R的回弹,非倾斜部65A、65B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所需的引线3R的间距长度短。
相对于接触部60由两个爪部60A、60B构成,接触部62由一个爪部构成。接触部62具有越接近前端侧越窄的锥形形状(倾斜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62从内侧与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接触,将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弯折。
接触部62具有两个倾斜部66A、66B和前端面68。
倾斜部66A、66B均为在俯视下相对于输送方向A和横向B这双方倾斜的面。倾斜部66A与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中的、后方侧(上游侧A1)的引线3R接触,倾斜部66B与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两根引线3R中的、前方侧(下游侧A2)的引线3R接触。倾斜部66A具有向越趋向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A1则越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倾斜部66B具有向越趋向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A2则越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倾斜的形状。
倾斜部66A、66B分别具有Z方向的一部分(中央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通过在倾斜部66A、66B设置突出部而使该突出部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从而不使引线3R的整体弯曲,而容易将引线3R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弯折。
前端面68是构成接触部62的前端的面。前端面68设置在与后述的固定引导件46的凹部72对置的位置,进行闸门构件74A、74B的开闭动作。
返回图7,固定引导件46形成两种凹部70、72。凹部70、72分别在可动引导件44靠近时形成用于收容可动引导件44的接触部60、62的空间。凹部70设置于间距调整位置P1以收容接触部60,凹部72设置于弯折形成位置P2以收容接触部62。
在此,使用图10、图11对固定引导件46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固定引导件46的立体图,图11是将固定引导件46的凹部72放大而示出的主视图。
如图10所示,凹部70以具有能够收容接触部60的一对爪部60A、60B(未图示)的大小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在凹部70配置有爪部60A、60B的状态下,爪部60A、60B不与固定引导件46接触。
凹部72以具有能够收容接触部62(未图示)的大小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凹部72形成与接触部62的前端面68对应的开口,并且具有越趋向里侧越窄的锥形形状。凹部72的内侧具有与接触部62的倾斜部66A、66B的倾斜形状对应的倾斜形状。
凹部72由一对闸门构件74A、74B构成。闸门构件74A、74B是构成为相应于与接触部62的接触而在沿着输送方向A的方向(Y方向)上开闭的一对构件。
闸门构件74A、74B分别具有对置面76A、76B。对置面76A、76B是以相对于部件3的引线3R在横向B上对置的方式设置的面,接受并支承被接触部62按压的引线3R。
当接触部62的倾斜部66A、66B按压引线3R时,引线3R被向沿着输送方向A扩宽的方向按压,并且在横向B上也被按压。通过利用对置面76A、76B在横向B上支承引线3R,能够防止引线3R的横向B的变形并且容易向输送方向A弯曲,能够容易地进行弯折的形成。
闸门构件74A、74B被未图示的施力构件向关闭的方向(箭头C1、C2)施力。
在此,使用图11对闸门构件74A、74B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的(a)所示,在接触部62未与闸门构件74A、74B接触的非接触状态下,闸门构件74A、74B维持关闭的状态(箭头C1、C2)。此时,凹部72的开口面积变得最小,凹部72的周围的对置面76A、76B以最大的面积露出。如虚线所示,若配置被接触部62按压的引线3R,则对置面76A、76B接受并支承引线3R。
然后,当可动引导件44朝向固定引导件46前进时,接触部62的前端面68进入凹部72的开口。如图11的(b)所示,通过与接触部62的接触,闸门构件74A、74B被向外侧推开(箭头D1、D2)。即使闸门构件74A、74B变宽,由于接触部62埋入于凹部72,因此引线3R也不会进入凹部72,而维持由对置面76A、76B支承的状态。如虚线所示,在引线3R形成了弯折3K的状态下,对置面76A、76B与包含弯折3K的引线3R的整体对置。
根据上述动作,闸门构件74A、74B相应于与接触部62的接触而打开,由此能够确保由对置面76A、76B接受引线3R的面较大,并且能够使接触部62向更里侧前进,从而容易将引线3R向外侧弯曲。
如图11所示,在对置面76A、76B的前方形成有凹部77A、77B。凹部77A、77B是用于收容被接触部62按压的引线3R的凹部。凹部77A、77B分别具有与形成弯折3K的部位对应而一部分向外侧变宽的形状。
虽然在图6、图7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可动引导件44设置有用于辅助引线间距调整动作及弯折形成动作的辅助构件。使用图12~图14B对辅助构件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可动引导件44及固定引导件46的周边的立体图,图13A、图13B是沿着输送方向A观察该周边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如图12所示,在可动引导件44安装有安装部82、第一按压部84、以及第二按压部86。
安装部82是用于将第一按压部84和第二按压部86安装于可动引导件44的构件。通过利用安装部82将第一按压部84及第二按压部86安装于可动引导件44,第一按压部84和第二按压部86与可动引导件44一体地沿横向B移动。
第一按压部84是用于将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主体3B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的构件。通过第一按压部84沿横向B按压部件3的主体3B,从而部件3的整体被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
第二按压部86是用于将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主体3B向与第一按压部84相反的方向按压的构件。第二按压部86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形状,并延伸至隔着输送路径TR而与第一按压部8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部件3的主体3B在被第一按压部84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之后,在可动引导件44退避时,被第二按压部86向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按压而返回到输送路径TR。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按压部84构成为能够以贯通安装部82的旋转轴Ax为中心旋转。第一按压部84还被弹簧等施力构件朝向旋转方向R1施力,在被施力的状态下静止在规定的停止位置。当对第一按压部84施加与旋转方向R1相反一侧的外力时,第一按压部84能够向与旋转方向R1相反的一侧旋转。另一方面,第二按压部86固定于安装部82,无法相对于安装部82相对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13A所示,在可动引导件44退避的状态(箭头E1)下,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配置于第一按压部84与第二按压部86之间,第一按压部84虽然被向朝向部件3的主体3B的方向施力(箭头R1),但在与主体3B接触之前的位置停止。
如图13B所示,当可动引导件44朝向固定引导件46前进时(箭头E2),第一按压部84与部件3的主体3B接触而将主体3B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箭头E2)。通过在将部件3的主体3B按压于固定引导件46的状态下使引线3R与接触部62接触,从而容易将引线3R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弯折3K。此时,第一按压部84能够向与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旋转(箭头R2),因此能够一边以足够的力将主体3B按压于固定引导件46,一边避免对主体3B施加过度的按压力。由此,能够抑制部件3的破损。
然后,当可动引导件44退避时,返回图13A所示的状态(箭头E1)。此时,部件3的主体3B被第二按压部86按压(箭头E1),返回原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引导件44的移动方向设定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如图13B所示,可动引导件44朝向固定引导件46前进时向斜下方移动(箭头E2),如图13A所示,远离固定引导件46而退避时向斜上方移动(箭头E1)。由此,在可动引导件44前进而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时,能够不将部件3抬起,能够抑制对部件3的负载。
返回图12,在间距调整位置P1设置有与固定引导件46不同的固定引导件90。固定引导件90是设置于隔着输送路径TR而与固定引导件46相反的一侧的引导部。固定引导件90位于与部件3的主体3B相同的高度位置,将沿输送方向A输送来的部件3的主体3B引导至间距调整位置P1的规定位置。通过设置固定引导件90,能够使部件3的位置稳定。
使用图14A、图14B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弯折形成机构4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A、图14B是用于说明弯折形成机构40的动作的立体图,省略了图13A、图13B所示的辅助构件的图示。
如图14A所示,在可动引导件44退避的状态(箭头E1)下,接触部60、62均未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此时,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及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均未被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在输送路径TR上与其他部件3排成一排。
如图14B所示,当可动引导件44朝向固定引导件46前进时(箭头E2),接触部60、62一体地移动,接触部60与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接触部62与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引线3R接触。
如图8、图9所示,接触部60具有一对爪部60A、60B,在间距调整位置P1,倾斜部64A、64B从外侧与两根引线3R接触,从而引线3R的间距缩窄至规定间隔以下。
另外,由一个爪构成的接触部62通过倾斜部66A、66B从内侧与两根引线3R接触,从而在弯折形成位置P2将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弯折3K。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在主体3B被第二按压部86(参照图13B)按压于固定引导件46的状态下,接触部62的倾斜部66A、66B与引线3R接触而形成弯折3K。
如图11所示,部件3的引线3R配置于固定引导件46的凹部77A、77B,并且通过接触部62的按压而被按压于对置面76A、76B。在对置面76A、76B从相反侧支承的状态下接触部62朝向引线3R前进,从而容易将引线3R沿着输送方向A弯曲而形成弯折3K。如上所述,接触部62的倾斜部66A、66B具有中央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因此成为容易将引线3R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弯折3K的形状。
如图11所示,随着可动引导件44的前进,接触部62的前端面68进入固定引导件46的凹部72,并且一对闸门构件74A、74B向外侧打开(箭头D1、D2)。闸门构件74A、74B分别被向在可动引导件44未接触的状态下关闭的方向施力(箭头C1、C2),并相应于与接触部62的接触而打开。由此,能够确保用于支承部件3的引线3R的对置面76A、76B的区域较宽,并且能够使接触部62向更里侧移动,更容易形成弯折3K。
通过可动引导件44的前进,如图15所示,能够在间距调整位置P1和弯折形成位置P2分别将部件3的引线3R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对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两根引线3R的间距被调整为规定长度(例如间距L2)以下,对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对两根引线3R形成弯折3K。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间距调整位置P1与弯折形成位置P2之间设置有中间位置P3。若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被输送一个间距,则停止在中间位置P3,若进一步被输送一个间距,则停止在弯折形成位置P2。若设置中间位置P3,则也能够应对在部件保持带4中留出间隔地对部件3进行配置、间距进给的情况。
然后,若可动引导件44退避,则返回图14A所示的状态。随着可动引导件44的退避,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的主体3B被第二按压部86(参照图13A)向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按压。由此,部件3返回到输送路径TR中的规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通过与接触部60的接触而在横向B上稍微移动,但成为被一对爪部60A、60B夹持的状态,并与接触部60一体地移动,也容易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返回到图14A所示的状态时,通过第一驱动源34将部件3输送一个间距的量。后面的部件3分别停止在间距调整位置P1和弯折形成位置P2。在该状态下,第二驱动源48使可动引导件44往复移动,由此对间距调整位置P1的部件3和弯折形成位置P2的部件3分别进行同样的引线加工。
通过交替地进行上述的由第一驱动源34进行的部件3的间距进给动作和由第二驱动源48进行的可动引导件44的往复动作,从而能够一边对部件3进行间距进给,一边对部件3的引线3R依次形成弯折3K(参照图1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用可动引导件44和固定引导件46,能够对在输送路径TR行进的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3K。与如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手动使具有凸部的模具和具有凹部的模具嵌合的结构相比,能够自动地进行弯折3K的形成,从而能够提高部件3的供给效率。
另外,在弯折形成位置P2的上游侧设置间距调整位置P1,在调整了引线3R的间距的基础上形成弯折3K,由此容易将弯折3K形成为所需的形状。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具有将部件3沿输送方向A朝向拾取位置13P输送的输送路径TR、以及在输送路径TR中对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3K的弯折形成机构40。另外,弯折形成机构40具备能够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横向B上移动的可动引导件44、以及隔着输送路径TR与可动引导件44对置的固定引导件46。另外,可动引导件44具有在向接近部件3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的接触部62,接触部62具有向将接触的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6A、66B。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输送路径TR的中途对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3K,与以往的装置那样通过手动使模具彼此嵌合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部件3的供给效率。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固定引导件46具有与部件3的引线3R对置的对置面76A、76B。对置面76A、76B在可动引导件44的接触部62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时,从相反侧接受并支承部件3的引线3R。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由对置面76A、76B接受部件3的引线3R的状态下将引线3R弯曲,容易将引线3R向所需的方向弯曲。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对置面76A、76B具有相应于可动引导件44的接触而打开的闸门功能。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可动引导件44前进时使对置面76A、76B打开,确保用于接受部件3的引线3R的面,并且使可动引导件44前进至更深的位置,从而容易将引线3R弯曲。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固定引导件46被向关闭对置面76A、76B的方向施力。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可动引导件44接触而对置面76A、76B打开时,能够以最小限度的区域打开的方式进行动作。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可动引导件44在接近部件3时向斜下方移动,在远离部件3时向斜上方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可动引导件44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时,难以将部件3向上方抬起,能够抑制对部件3的负载。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可动引导件44具有在向接近部件3的方向移动时将部件3的主体3B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的按压部(第一按压部)84。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部件3的整体朝向固定引导件46按压,容易形成弯折3K。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可动引导件44具有在向远离部件3的方向移动时将部件3的主体3B向远离固定引导件46的方向按压的按压部(第二按压部)86。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被固定引导件46按压的部件3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可动引导件44还具有在位于弯折形成位置P2的上游侧的间距调整位置P1处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的另一接触部60。另一接触部60具有向使部件3的引线3R的间距缩窄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4A、64B。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弯折形成位置P2的上游侧调整引线3R的间距,容易在弯折形成位置P2形成相同形状的弯折3K。
另外,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具备用于进行输送路径TR上的部件3的进给动作的第一驱动源34、以及用于沿横向B驱动可动引导件44的第二驱动源48。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分别独立地执行部件3的进给动作和可动引导件44的往复驱动。
另外,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还具备控制部16,控制部16间歇地进行基于第一驱动源34的部件3的进给动作,并在基于第一驱动源34的部件3的进给停止的期间进行基于第二驱动源48的可动引导件44的驱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可动引导件44对部件3的不必要的干涉。
另外,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机1具备具有弯折形成机构40的部件供给装置13、以及部件装配机构15。部件装配机构15对部件供给装置13中的拾取位置13P的部件3进行拾取,并将拾取到的部件3的引线3R插入基板2而将部件3装配于基板2。根据这样结构的部件安装机1,能够起到与具有弯折形成机构40的部件供给装置13同样的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包括在输送路径TR中将部件3朝向拾取位置13P输送的输送步骤、以及在输送路径TR中对部件3的引线3R形成弯折3K的弯折形成步骤。在弯折形成步骤中,使用具备能够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横向B上移动的可动引导件44和隔着输送路径TR与可动引导件44对置的固定引导件46的弯折形成机构40,使可动引导件44向接近部件3的方向移动,并使设置于可动引导件44的倾斜部66A、66B与部件3的引线3R接触,将接触的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从而形成弯折3K。
根据这样的方法,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3同样的效果。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间距调整位置P1处使引线3R的间距缩窄、并且在弯折形成位置P2处将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弯折3K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间距调整位置P1处扩宽引线3R的间距,并且在弯折形成位置P2处将引线3R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曲而形成弯折3K。即,接触部60的倾斜部64A、64B只要向扩宽或缩窄所接触的引线3R的间距的方向倾斜即可,接触部62的倾斜部66A、66B只要向将所接触的引线3R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的方向倾斜即可。
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记载,但是对熟悉该技术的人而言,各种变形、修正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修正应理解为,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的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括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及思想的情况下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只要是供给径向部件等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及具备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就能够应用。

Claims (13)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输送路径,其将部件沿输送方向朝向拾取位置输送;以及
弯折形成机构,其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
所述弯折形成机构具备:可动引导件,其能够沿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横向移动;以及固定引导件,其隔着所述输送路径而与所述可动引导件对置,
所述可动引导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可动引导件向接近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该接触部能够与部件的引线接触,所述接触部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将所接触的引线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引导件具有与部件的引线对置的对置面,
在所述可动引导件的所述接触部与部件的引线接触时,所述对置面从相反侧接受并支承部件的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对置面具有相应于与所述可动引导件的接触而打开的闸门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引导件被向关闭所述对置面的方向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引导件在接近部件时向斜下方移动,在远离部件时向斜上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引导件具有第一按压部,在所述可动引导件向接近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该第一按压部将部件的主体朝向所述固定引导件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引导件具有第二按压部,在所述可动引导件向远离部件的方向移动时,该第二按压部将部件的主体向远离所述固定引导件的方向按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引导件还具有另一接触部,该另一接触部在比所述接触部与部件的引线接触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与部件的引线接触,所述另一接触部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向扩宽或缩窄部件的引线的间距的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第一驱动源,其用于进行在所述输送路径上的部件的进给动作;以及第二驱动源,其用于沿所述横向驱动所述可动引导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间歇地进行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部件的进给动作,并在部件的进给停止的期间进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源的所述可动引导件的驱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部件是径向编带部件,所述输送路径将保持有多个部件的部件保持带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
12.一种部件安装机,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
部件装配机构,其对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的所述拾取位置的部件进行拾取,并将拾取到的部件的引线插入基板而将部件装配于基板。
13.一种部件供给方法,包括:
输送步骤,在输送路径上将部件朝向拾取位置输送;以及
弯折形成步骤,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部件的引线形成弯折,
在所述弯折形成步骤中,
使用具备能够沿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横向移动的可动引导件、以及隔着所述输送路径而与所述可动引导件对置的固定引导件的弯折形成机构,使所述可动引导件向接近部件的方向移动,并使设置于所述可动引导件的倾斜部与部件的引线接触,将所接触的引线的一部分向外侧或内侧弯曲,由此形成弯折。
CN202211330938.0A 2021-11-11 2022-10-27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Pending CN1161017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4284 2021-11-11
JP2021184284A JP2023071470A (ja) 2021-11-11 2021-11-11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部品実装機、並びに、部品供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1779A true CN116101779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66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0938.0A Pending CN116101779A (zh) 2021-11-11 2022-10-27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1470A (zh)
CN (1) CN11610177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1470A (ja)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9019B2 (ja) 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および挿入方法
US11212951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system
JP5845415B2 (ja) フィーダ装着用のアタッチメントおよびフィーダ装着方法
EP0889688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07920462B (zh)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机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JP7624593B2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CN116101779A (zh)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N111417297A (zh) 带馈送器以及部件实装装置
KR100273836B1 (ko) 리드프레임반송방법및반송장치
CN218926806U (zh) 一种pin针组装设备
EP3606311B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achine
JP4791096B2 (ja) 搬送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JP5845418B2 (ja) 部品挿入装置および部品挿入方法
US5951283A (en) Substrate transporting device
CN110192444B (zh) 元件安装装置及基板的保持方法
JP764152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部品実装機、並びに、部品供給方法
JP765680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部品実装機、並びに、部品供給方法
CN112739193B (zh) 安装机以及安装方法
CN114765940B (zh) 引脚元件供料器、对基板作业机及将引脚元件装配于电路基板的方法
CN103209577B (zh) 锁定装置及具有该锁定装置的表面安装机
WO2023067644A1 (ja) テープ先端処理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先端処理治具
JP7332515B2 (ja) 部品実装ライン
CN114303452B (zh) 元件安装机
WO2021044506A1 (ja)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WO2019097584A1 (ja) 作業機、装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