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7968A -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67968A CN116067968A CN202211533333.1A CN202211533333A CN116067968A CN 116067968 A CN116067968 A CN 116067968A CN 202211533333 A CN202211533333 A CN 202211533333A CN 116067968 A CN116067968 A CN 1160679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information
- smoke
- determining
- transmitting end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5—Investigating moving fluids or granular soli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2—Surveillance or monitoring of activities, e.g. for recognising suspicious object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9—Signalling of the alarm condition to a substation whose identity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relaying alarm signals in order to extend communication ran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本申请提供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烟雾扩散信息包括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速度,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两个带有烟雾和多个发射端的图像信息;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带有同一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图像信息;获取第二图像信息中,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距离;将烟雾扩散距离除以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的时间差,计算得到烟雾扩散速度。本申请准确检测烟雾扩散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消防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火灾作为一种频发性的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环境。为了避免火灾带来的巨大损失,目前包括感光、感温、感烟、感可燃气体等多种探测技术,能够及时在火灾发生时进行报警。
然而接收到火灾报警后,如何进行火灾救援尤其重要。火灾现场情况复杂,且火势弥漫会产生大量烟雾,烟雾在扩散过程中有一定扩散速度且具有方向性,烟雾扩散情况不仅会影响受困人员的逃生速度,而且还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能够准确地获知烟雾扩散情况,从而够提高火灾救援速度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准确检测烟雾扩散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包括光束烟感探测器和电子设备;所述光束烟感探测器包括设置在探测区域的多个发射端、与所述多个发射端对应的接收端;
所述探测区域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被划分成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端;
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首先获取接收端拍摄的图像信息,针对图像信息中的烟雾和发射端,确定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进而通过相邻时刻的图像信息,确定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根据历史报警发射端与新增报警发射端的位置,确定烟雾扩散方向,根据位置以及时间确定烟雾扩散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得到监测区域内的烟雾扩散方向和速度,准确地获知烟雾扩散情况,从而提高火灾救援速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所述烟雾扩散信息包括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速度,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两个带有烟雾和多个发射端的图像信息;
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
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带有同一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图像信息;
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信息中,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所述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和所述烟雾扩散距离;
将所述烟雾扩散距离除以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的时间差,计算得到烟雾扩散速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首先获取图像信息,针对图像信息中的烟雾和发射端,确定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进而通过相邻时刻的图像信息,确定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根据历史报警发射端与新增报警发射端的位置,确定烟雾扩散方向,根据位置以及时间确定烟雾扩散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得到监测区域内的烟雾扩散方向和速度,准确地获知烟雾扩散情况,从而提高火灾救援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包括:
将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中各个发射端的光束光亮与预设光束光亮对比,确定每个图像信息对应的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
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未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未报警发射端为历史报警发射端;
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未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报警发射端为新增报警发射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时刻监测每个发射端报警状态的变化,发射端由报警状态改为非报警状态,则烟雾离开对应的发射端,若发射端由非报警状态改为报警状态,则烟雾扩散至对应的发射端,因此电子设备根据烟雾扩散的特点,确定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
可选的,所述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带有同一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图像信息,包括:
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判断各个图像信息中是否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
若在预设时间内,判断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包括历史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若在预设时间内,判断未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图像信息中的第一个新增报警发射端更改为历史报警发射端,并将所述第一个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
判断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若是,则将所述第一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
否则,判断下一时刻的图形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若包括,则将带有所述新增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
若不包括,重复执行判断下一时刻的图形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的步骤,直至确定第二图像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逐个确定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历史报警发射端,并在预设时间内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接着逐个确定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将带有新增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作为第二图像信息,随着烟雾扩散进行实时检测烟雾扩散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在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
确定两个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得到多个第一方向,忽略中央的第一方向,从而选择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根据两个第二方向得到唯一的方向,进而来代表烟雾的扩散方向,在短时间内进行检测得到烟雾扩散信息,也能代表烟雾扩散的特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
确定两个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得到多个第一方向,忽略中央的第一方向,从而选择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根据两个第二方向得到唯一的方向,进而来代表烟雾的扩散方向,在短时间内进行检测得到烟雾扩散信息,也能代表烟雾扩散的特点。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沿竖直方向,将所述探测区域划分成多个层级区域,每个所述层级区域内存在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或,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
对每个层级区域内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所述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包括以下任一种:
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将所述多个次级方向的均值方向,确定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将检测区域划分成多个层级区域,并分别确定每个层级区域中的烟雾扩散方向,即烟雾的次级方向,进而根据多个烟雾的次级方向,计算平均方向,得到烟雾的扩散方向,在短时间内进行检测得到烟雾扩散信息,也能代表烟雾扩散的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距离,包括以下任一种:
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中央的第一中央点;
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央的第二中央点;
基于所述第一中央点与所述第二中央点之间的坐标距离,确定烟雾扩散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从多个第一位置中,确定位于中央的第一中央点,从多个第二位置中,确定位于中央的第二中央点,根据第一中央点和第二中央点,进而快速估测烟雾扩散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个报警发射端的光束亮度,确定所述第一个报警发射端对应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
基于所述烟雾浓度等级的变化,预测火势状况,火势状况包括火势稳定、火势增强和火势减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根据烟雾浓度预测火势状况,为了解火灾现场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存储器中的应用程序,获取图像信息,针对图像信息中的烟雾和发射端,确定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进而通过相邻时刻的图像信息,确定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根据历史报警发射端与新增报警发射端的位置,确定烟雾扩散方向,根据位置以及时间确定烟雾扩散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得到监测区域内的烟雾扩散方向和速度,准确地获知烟雾扩散情况,从而提高火灾救援速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针对图像信息中的烟雾和发射端,确定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进而通过相邻时刻的图像信息,确定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根据历史报警发射端与新增报警发射端的位置,能够快速得到监测区域内的烟雾扩散方向和速度,准确地获知烟雾扩散情况,从而提高火灾救援速度;
2.电子设备根据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数量和布局,分情况确定烟雾扩散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中的2-1和2-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区域划分呈多个子区域的两种示例。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烟雾扩散信息探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两个第二位置信息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两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
图7中7-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在两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两个第二位置信息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7-2是计算两个次级方向的均值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参照图1,包括:
光束烟感探测器和电子设备300;
光束烟感探测器的原理是:通过烟减少红外发光器发射到红外收光器的光束光量来判定火灾。光束烟感探测器包括设置在探测区域的多个发射端100,还包括正对探测区域设置的接收端200,发射端100发射红外光线,接收端200接收发射端100发射的红外光线,接收端200可拍摄带有发射端100的图像。接收端200与电子设备300连接,电子设备300根据接收端拍摄的图像信息,当发射端100与接收端200之间有烟雾时,接收端200检测到发射端100对应位置的光束光亮小于预设光束光亮时,发射端100所在位置发生警报。
因此,检测区域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被划分成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器,发射器数量越多,则对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的精确度越高。
参照图2,安装人员可以根据检测区域的大小确定发射器的数量,当检测区域面积较大时,可以增大发射器的数量,反之,检测区域面积较小时,可以减少发射器的数量。
安装人员可以根据发射器的个数划分子区域。使发射器在监测区域内分散放置,且沿检测区域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设置有发射器,实现全方位监测。如图2中的2-1为有5个发射器的排布,2-2为有9个发射器时的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方法。其中,烟雾扩散信息包括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速度,参照图3,该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包括:
步骤S101:获取至少两个带有烟雾区域和多个发射端的图像信息。
具体地,电子设备不断获取接收端拍摄的图像信息,每个图像信息对应其拍摄时间,且每个图像信息中均包括探测区域内的各个发射端以及监测区域内的烟雾。
步骤S102: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包括(步骤S1021~步骤S1023):
步骤S1021:将每个图像信息中各个发射端的光束光亮与预设光束光亮对比,确定每个图像信息对应的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
具体的,当检测区域中有烟雾时,图像信息中发射端的光束光亮小于和等于预设光束光亮,则对应的发射端为报警发射端,光束光亮大于预设光束光亮的发射端为未报警发射端。
步骤S1022: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未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未报警发射端为历史报警发射端。
步骤S1023: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未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报警发射端为新增报警发射端。
例如,为了便于进行区别对比,将两个先后时间a、以及时间b对应的图像信息重叠,得到图4。图4中阴影A区域为时间a时对应的图像信息,其中2号为报警发射端,其余为未报警发射端;图4中阴影B区域为时间b时对应的图像信息,其中3号为报警发射端,其与为未报警发射端。
则电子设备确定图4中的2号为历史报警发射端,3号为新增报警发射端。
步骤S103: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以及新增报警发射端的分析图像信息,包括(步骤S1031~步骤S1037):
步骤S1031: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判断各个图像信息中是否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
步骤S1032:若在预设时间内,判断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包括历史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
步骤S1033:若在预设时间内,判断未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图像信息中的第一个新增报警发射端更改为历史报警发射端,并将第一个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
具体地,烟雾扩散的形式有多种,例如,烟雾沿某个方向平移,电子设备则容易筛选出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若烟雾扩散移动,报警发射端所在位置的烟雾短时间内不会消散,因此,报警发射端在短时间内不会取消报警,电子设备则难以快速确定第一图像信息,进而影响判断烟雾扩散信息。
为了使电子设备快速确定烟雾扩散信息,使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判定一次烟雾扩散信息。在电子设备判断未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图像信息中的第一个新增报警发射端,可以被假定为烟雾的源头,因此将其更改为历史报警发射端,同时将第一个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进行检测烟雾扩散信息,使电子设备每预设时间内,均得到一组烟雾扩散信息。
步骤S1034:判断第一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若是,则执行步骤S1035:将第一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
否则,执行步骤S1036:判断下一时刻的图形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
若是,则执行步骤S1037:将带有新增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否则,重复执行步骤S1036,直至确定第二图像信息。
具体地,当同一图像信息中同时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时,电子设备确定第二图像信息,进而可以结合第一图像信息中的历史报警发射端的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中新增报警发射端的信息,来分析烟雾扩散信息。
步骤S104:获取第二图像信息中,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具体地,电子设备在第二图像信息中建立相同的坐标系,因此确定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
步骤S105: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距离。
具体地,在分析图像中,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的数量有三种情况:
A: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
B:存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
C:存在至少两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两个第二位置信息。
针对每种情况时,电子设备确定烟雾扩散方向的方法不同。
具体地,当第二图像中为A情况时,步骤S105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步骤S11~步骤S13):
步骤S11: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步骤S12:从各个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
步骤S13:确定两个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具体地,参照图4,当存在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时,生成仅一个第一方向,烟雾扩散方向只有一个,即唯一的一个第一方向即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当存在至少两个第二位置信息时,烟雾向四周扩散,为了得到唯一的一个烟雾扩散方向,电子设备则将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中央的方向最为烟雾的扩散方向。参照图5,图中仅示出了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和两个第二位置信息时的方案,虚线箭头为两个第一方向,实线箭头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具体地,当第二图像中为B情况时,步骤S105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步骤S21~步骤S23):
步骤S21;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步骤S22:从各个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
步骤S23:确定两个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具体地,当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时,生成仅一个第一方向,烟雾扩散方向只有一个,即唯一的一个第一方向即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当存在至少两个第一位置信息时,烟雾聚拢,为了得到唯一的一个烟雾扩散方向,电子设备则将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中央的方向最为烟雾的扩散方向。参照图6,图中仅示出了存在两个第一位置信息和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时的方案,虚线箭头为两个第一方向,实线箭头为烟雾的烟雾的扩散方向。
具体地,当分析图像中为C情况时,步骤S105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步骤S31~步骤S33):
步骤S31;沿竖直方向,将探测区域划分成多个层级区域,每个层级区域内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或,存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
具体地,电子设备划分得到多个层级区域后,便于对每个层级区域进行分别分析,从而将多个第一位置信息以及第二位置信息进行拆解。
参照图7,图中仅示出了存在两个第一位置信息和两个第二位置信息时的方案,电子设备划分得到两个层级区域M和N。层级区域M中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1号和一个第二位置信息3号,层级区域N中存在一个第一位置信息2号和一个第二位置信息5号。
步骤S32:对每个层级区域内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包括以下任一种:
a: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b: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其中,当层级区域中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与上述第a种情况相同时,电子设备执行a步骤,当层级区域中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与上述第b种情况相同时,电子设备执行b步骤。
步骤S33:将多个次级方向的均值方向,确定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具体地,电子设备得到每个层级区域中烟雾的次级方向后,将各个次级方向的起点集中在一点,进而计算得到均值方向。
参照图7,层级区域M中生成次级方向oa,层级区域N中生成次级方向ob,电子设备计算得到均值方向oc。
步骤S105:基于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距离,包括:
确定位于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中央的第一中央点;确定位于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央的第二中央点;基于第一中央点与第二中央点之间的坐标距离,确定烟雾扩散距离。
具体地,当存在一个第一位置时,将第一位置确定为第一中央点,当存在一个第二位置时,将第二位置确定为第二中央点。例如图4,2号发射端的第一位置为第一中央点,3号发射端的第二位置为第二中央点。
当存在多个第一位置时,电子设备确定每个第一位置的位置,并计算第一中央点,当存在多个第二位置时,电子设备确定第二中央点,第一中央点可作为多个第一位置的代表点,第二中央点可作为多个第二位置的代表点。参照图7,P1为第一中央点,P2为第二中央点。
当电子设备确定第一中央点和第二中央点之间的坐标距离后,根据坐标与实际检测区域的比例尺,确定第一中央点与第二中央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即为烟雾扩散距离。
例如,在图7的坐标系中,D的实际长度为16cm,比例尺为1:10,则烟雾扩散距离为1.6m。
步骤S106:将烟雾扩散距离除以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的时间差,计算得到烟雾扩散速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使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了解烟雾扩散趋势,利于了解现场火灾状况,上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41~步骤S42):
步骤S41:根据报警发射端的光束亮度,确定第一个报警发射端对应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
具体地,电子设备在有烟雾时,接收端检测的光束光亮划分成多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预设一个烟雾浓度等级,光束亮度越低,则对应的烟雾浓度等级越高。
步骤S42:基于烟雾浓度等级的变化,预测火势状况,火势状况包括火势稳定、火势增强和火势减弱。
具体地,当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呈稳定不变时,则烟雾稳定扩散,火势稳定;当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呈逐渐减小趋势,则烟雾在向外蔓延,且火势减弱;当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呈逐渐增大趋势,则烟雾浓度增大,火势增强。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参照图8,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1、存储器303和显示屏305。其中,存储器303、显示屏305均与处理器301相连,如通过总线302相连。可选地,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304。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收发器304不限于一个,该电子设备3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处理器301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据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30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
总线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总线302可以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总线302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存储器303可以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以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图8示出的电子设备3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者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Claims (10)
1.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束烟感探测器和电子设备;所述光束烟感探测器包括设置在探测区域的多个发射端、与所述多个发射端对应的接收端;
所述探测区域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被划分成多个子区域,每个所述子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射端;
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连接。
2.一种烟雾扩散信息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电子设备执行,所述烟雾扩散信息包括烟雾扩散方向和烟雾扩散速度,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至少两个带有烟雾和多个发射端的图像信息;
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
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带有同一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图像信息;
获取所述第二图像信息中,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位置信息以及所述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和所述烟雾扩散距离;
基于所述烟雾扩散距离除以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以及第二图像信息的时间差,计算得到烟雾扩散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两相邻时刻对应的图像信息,确定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上的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或新增报警发射端,包括:
将每个所述图像信息中各个发射端的光束光亮与预设光束光亮对比,确定每个图像信息对应的报警发射端和未报警发射端;
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未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未报警发射端为历史报警发射端;
若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报警发射端,在上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为未报警发射端时,确定当前图像信息中的所述报警发射端为新增报警发射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带有历史报警发射端的第一图像信息,以及带有同一所述历史报警发射端和新增报警发射端的第二图像信息,包括:
根据时间顺序,依次判断各个图像信息中是否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
若判断预设数量的连续的图像信息中,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包括历史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若判断预设数量的连续的图像信息中,未存在历史报警发射端,则将第一个图像信息中的第一个新增报警发射端更改为历史报警发射端,并将所述第一个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一图像信息;
判断所述第一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若是,则将所述第一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
否则,判断下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若包括,则将带有所述新增报警发射端的图像信息确定为第二图像信息;
若不包括,重复执行判断下一时刻的图像信息中是否包括新增报警发射端的步骤,直至确定第二图像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存在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
确定两个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
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二方向;
确定两个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存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基于任两个连续时刻对应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方向,包括:
沿竖直方向,将所述探测区域划分成多个层级区域,每个所述层级区域内存在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信息,或,存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以及一个第二位置信息;
对每个层级区域内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所述确定烟雾的次级方向,包括以下任一种:
分别确定第一位置信息指向每个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分别确定每个第一位置信息指向第二位置信息的第一方向;从各个所述第一方向中,筛选得到位于最边缘的两个第一方向;确定两个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平均方向为烟雾的次级方向;
将所述多个次级方向的均值方向,确定为烟雾的扩散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烟雾扩散距离,包括:
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中央的第一中央点;
确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央的第二中央点;
基于所述第一中央点与所述第二中央点之间的坐标距离,确定烟雾扩散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个报警发射端的光束亮度,确定所述第一个报警发射端对应子区域的烟雾浓度等级;
基于所述烟雾浓度等级的变化,预测火势状况,火势状况包括火势稳定、火势增强和火势减弱。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存储器;
至少一个应用程序,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33333.1A CN116067968A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33333.1A CN116067968A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67968A true CN116067968A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75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33333.1A Pending CN116067968A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67968A (zh) |
-
2022
- 2022-12-02 CN CN202211533333.1A patent/CN11606796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20328B1 (ko) | 건축물 화재의 피해 예측 시스템 및 방법 | |
KR20080054330A (ko) | 연기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090122235A (ko) | 광역 감시를 위한 제한된 개수의 센서들의 공정한 배치 방법 | |
US11741810B2 (en) | Building automation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 |
KR101832337B1 (ko) | 건축물의 지진감지 알림 시스템 | |
JP5356094B2 (ja) | 火災検出システム | |
KR20210113947A (ko) | 베이핑을 식별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9118702B (zh) | 火灾检测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12972972B (zh) | 一种用于建筑安全施工场地的智慧消防方法及系统 | |
Kushnir et al. |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point multi-sensor fire detector with fuzzy correction block | |
US796113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performance of a sensor field at all points within a geographic area of regard | |
CN116067968A (zh) | 烟雾扩散信息探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359132B (zh)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消防警报方法及系统 | |
CN117253325A (zh) | 一种应用于火灾逃生的照明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8379844A (zh) | 一种火灾初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KR102250200B1 (ko) | 화재모니터링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 |
KR20180061091A (ko) | 센서를 이용한 건축물의 지진감지 알림 시스템 | |
CN111950400A (zh) | 火灾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KR102202356B1 (ko) |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표적 탐지 확정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1882800B (zh) | 一种基于多维度数据联动的消防预警方法及系统 | |
CN114758470A (zh) | 一种基于消防工程的火灾预警方法及系统 | |
CN119067613B (zh) | 一种安全与消防一体化管理平台及其数据管理方法 | |
KR20180061092A (ko) | 건축공정에서 시공되는 지진감지 알림 시스템 | |
CN114241212A (zh) | 烟火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anagaraj et al. | A Dynamic Anomaly Detection Approach for Fault Detection on Fire Alarm System Based on Fuzzy-PSO-CNN Approac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