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4202B - 锁装置及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装置及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34202B CN116034202B CN202180057205.1A CN202180057205A CN116034202B CN 116034202 B CN116034202 B CN 116034202B CN 202180057205 A CN202180057205 A CN 202180057205A CN 116034202 B CN116034202 B CN 1160342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lock device
- hole
- rotation axis
-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3/00—Devices preventing the key or the handle or both from being used
- E05B13/10—Devices preventing the key or the handle or both from being used formed by a lock arranged in the handl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004—Lost motion connec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E05B17/0025—Devices for forcing the wing firmly against its seat or to initiate the opening of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6—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 E05B47/0657—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by locking the handle, spindle, follower or the like
- E05B47/0665—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by locking the handle, spindle, follower or the like radially
- E05B47/0669—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by locking the handle, spindle, follower or the like radially with a pivotally moveable blocking elemen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0052—Locks mounted on the "frame" cooperating with means on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 E05B65/0042—For refrigerators or cold roo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00—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3/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 E05C3/0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 E05C3/04—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 E05C3/041—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rotating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n which the fastener is mounted
- E05C3/045—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rotating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n which the fastener is mounted in the form of a hook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8—Detai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2047/0084—Key or electric means; Emergency release
- E05B2047/0086—Emergency release, e.g. key or electromag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锁装置具备:杆部件,具有对手柄的操作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孔及安装有移动部件的安装部,且绕第一旋转轴摆动,该移动部件与电磁致动器的工作相应地移动;以及按压部件,配置于孔中,与钥匙的解锁操作相应地在孔中进行第一往复移动,按压部件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作为孔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使杆部件绕第一旋转轴摆动,从而使限制部从限制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移动到容许手柄的操作的位置,并且,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杆部件摆动的方式从第一部位离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锁装置及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安装于具有储藏室的制冷装置的门的手柄。在门为闭状态时,通过操作手柄来对门从闭状态变成开状态的动作进行限制或容许。在手柄上设置有对手柄的操作进行限制(即,锁定)及容许(即,解锁)的手动式的锁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63924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有时手柄也会具备手动式的锁装置及电子式的锁装置这两者。在具备手动式的锁装置及电子式的锁装置这两者的情况下,有时,使用者不知道手柄的操作是被手动式的锁装置和电子式的锁装置中的哪个锁装置限制了的。因此,有时使用者进行手柄的操作时较费功夫。
本公开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手动和电动分别简便地锁定及解锁的锁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锁装置具备:杆部件,具有对手柄的操作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孔及安装有移动部件的安装部,且绕第一旋转轴摆动,该移动部件与电磁致动器的工作相应地移动;以及按压部件,配置于孔中,与钥匙的解锁操作相应地在孔中进行第一往复移动,按压部件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作为孔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使杆部件绕第一旋转轴摆动,从而使限制部从限制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移动到容许手柄的操作的位置,并且,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杆部件摆动的方式从第一部位离开。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制冷装置具备本公开的锁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锁装置及制冷装置,能够通过手动及电动分别简便地进行锁定及解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手柄的侧视图。
图3是手柄的立体图。
图4是手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电磁致动器的、手柄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表示手柄的内部构造的、手柄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手柄的内部构造的、手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手柄的内部构造的、手柄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手柄的内部构造的、手柄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手柄的内部构造的、手柄的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三弹簧的、手柄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三弹簧的、手柄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四弹簧的、手柄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四弹簧的、手柄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锁装置及制冷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中的上侧及下侧分别设为制冷装置1的上方及下方,同样地将左上侧及右下侧分别设为制冷装置1的后方及前方,同样地将左侧及右侧分别设为制冷装置1的左方及右方进行说明。
锁装置50例如安装于收纳室(未图示)的内部温度为-80℃以下的超低温制冷室之类的制冷装置1。
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1具备:箱体2,在内部具有在前方具备开口的收纳室(未图示);门3,对收纳室的开口进行开闭;以及手柄4,安装于门3。另外,箱体2具备对收纳室内进行冷却的制冷回路(未图示)。
门3经由配置于右侧的铰链(未图示)与箱体2连接。门3是右开的门。另外,在门3配置有用于供使用者对制冷装置1进行操作的操作面板3a。
如图1及图2所示,手柄4安装于门3的左侧面。手柄4是用于使门3的开闭容易进行的部件,在门3的开闭时由使用者操作手柄4。在门3为闭状态时,通过操作手柄4来对门3从闭状态变成开状态的动作进行限制或容许。如图2至图8所示,手柄4具备:箱体基座10、门基座20、外壳30及把持部40。箱体基座10、门基座20及外壳30分别独立地设置。
箱体基座10固定于箱体2的左侧面的门3的附近。如图3及图6所示,箱体基座10具备:箱体固定部11、卡合销12及突起部13。此外,图6至图10所示的突起部13由虚线表示。
箱体固定部11形成为板状,并固定于箱体2。卡合销12形成为从箱体固定部11的左板面沿左右方向向左方延伸的圆柱状。在门3为闭状态时卡合销12在与外壳30卡合(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突起部13从箱体固定部11的前侧面向前方突出。在门3为闭状态时突起部13按压后述的限制板22(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门基座20形成为板状,固定于门3的左侧面。门基座20以在门3为闭状态时与箱体基座1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安装于门3。门基座20上形成有从左板面向左方突出的止挡件21(图3及图6至图8)。止挡件21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外壳30以可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门基座20。另外,在门基座20上配置有限制板22(图3及图4)。限制板22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外壳30形成为右方开口的中空的圆柱状。如图3及图4所示,在外壳30上安装有基座轴部件31。基座轴部件31将外壳30的左侧壁贯穿而安装于门基座20。外壳30相对于门基座20绕第二旋转轴31a旋转。第二旋转轴31a是基座轴部件31的中心轴。
外壳30与把持部40一体形成。把持部40形成为从外壳30的外周面延伸的棒状。把持部40在由使用者操作手柄4时被把持。外壳30以在门3为闭状态时把持部40位于沿着上下方向的闭位置Phi的方式,安装于门3(图2)。另外,在外壳30上形成有被卡合部32及凸部33。
被卡合部32形成于外壳30的左侧壁的内表面,且形成为第一端在外壳30的外周面开口的槽状。被卡合部32以在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时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图6)。另外,在门3为闭状态且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时,卡合销12卡合在被卡合部32的第二端部(图6)。由此,若把持部40保持位于闭位置Ph1不变,则即使使用者想打开门3,也会由于卡合销12与被卡合部32的侧面抵接,而限制门3的打开。
使用者在要打开门3时,把持把持部40,以使外壳30在图2中向顺时针方向(在图6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操作把持部40(即,向跟前侧拉)。由此,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图6)向开位置Ph2(图8)移动。若外壳30旋转,则被卡合部32旋转,从而被卡合部32的侧面按压卡合销12。
若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则被按压的卡合销12相对于外壳30相对移动到被卡合部32的开口的附近,且被卡合部32的第一端向后方开口(图8)。由此,在使用者要打开门3时,卡合销12不与被卡合部32的侧面抵接,因此门3的打开被容许。此外,若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则门3会打开卡合销12在前后方向上所移动的距离的量。
凸部33形成为,从外壳30的左侧壁的内表面向右方沿左右方向突出。凸部33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另外,在外壳30中收纳有锁装置50。锁装置50对手柄4的操作进行限制及容许。锁装置50限制及容许的手柄4的操作是使用者将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移动的操作。
在锁装置50被锁定的情况下,手柄4的操作被限制。即,在锁装置50被锁定的情况下,使用者不能将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移动。另一方面,在锁装置50被解锁的情况下,手柄4的操作被容许。即,在锁装置50被解锁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将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移动。
锁装置50具备:电磁致动器51、控制部52(图1)、手动旋转部件53、杆部件54、连结部件55(图5)、及保持部件56。另外,上述的止挡件21及凸部33也是构成锁装置50的部件。连结部件55是“移动部件”的一例。
使用自保持型的螺线管构成电磁致动器51。如图5所示,电磁致动器51配置于在外壳30的左侧壁的内表面所形成的凹部34。电磁致动器51具备:框架51a、可动铁芯51b、第一弹簧51c、永磁体51d、和电磁线圈51e。
框架51a形成为长方体状,将永磁体51d及电磁线圈51e收纳。可动铁芯51b形成为圆柱状,以可相对于框架51a沿轴线方向进退的方式被保持。可动铁芯51b的第一端部(图5中的上端部)被收纳于框架51a内。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图5中的下端部)向外部露出。可动铁芯51b以沿着轴线方向(图6中的大致上下方向)的方式进退。
第一弹簧51c是螺旋弹簧。第一弹簧51c对可动铁芯51b向使可动铁芯51b从框架51a前进的方向(图5至图7中的下方)施力。永磁体51d利用磁力保持可动铁芯51b。
电磁线圈51e是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的线圈。电磁线圈51e是通过在框架51a内在可动铁芯51b的第一端部的周围卷绕导线而构成的。构成电磁线圈51e的导线的两端部经由端子T与电线C连接。电磁线圈51e经由电线C从端子T接受电力。端子T是“受电部”的一例。
如图5及图6所示,端子T配置于电磁线圈51e的前侧面的中央部。另外,端子T配置于比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更靠近第二旋转轴31a的位置(图6)。在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借助于连结部件55而安装有杆部件54的后述的安装部54b。即,电磁线圈51e配置于比安装部54b更靠近第二旋转轴31a的位置。具体而言,电磁线圈51e配置于第二旋转轴31a的附近。
在此,对电磁致动器5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电磁致动器51中,电磁线圈51e未被通电,可动铁芯51b位于从框架51a前进后的前进位置Pp1,且由于永磁体51d的磁力,可动铁芯51b的位置被保持于前进位置Pp1。
在图6所示的电磁致动器51中,若电磁线圈51e被向规定的方向通电,则电磁线圈51e被励磁,从而产生吸引可动铁芯51b的吸引力。由此,可动铁芯51b由于吸引力而抵抗永磁体51d的磁力及第一弹簧51c的作用力并后退,位于图7所示的后退位置Pp2。而且,若电磁线圈51e的通电停止,则可动铁芯51b会因永磁体51d的磁力而被保持于后退位置Pp2。
另一方面,在图7所示的电磁致动器51中,若电磁线圈51e被向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通电,则电磁线圈51e产生与向规定方向通电时相反的方向的磁通。由此,永磁体51d的磁力被抵消,因此,可动铁芯51b由于第一弹簧51c的作用力而抵抗永磁体51d的磁力并前进,位于图6所示的前进位置Pp1。而且,若电磁线圈51e的通电停止,则可动铁芯51b会因永磁体51d的磁力而被保持于前进位置Pp1。以下,在电磁线圈51e的通电中,将规定的方向记载为前进方向,将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记载为后退方向。
控制部52被收纳于门3(图1)。控制部52通过电线C与电磁致动器51的电磁线圈51e(图5)电连接,对电磁致动器51进行控制。控制部52在接收到意在限制手柄4的操作的锁定信号的情况下,对电磁线圈51e进行向前进方向的通电。另一方面,在接收到意在容许手柄4的操作的解锁信号的情况下,对电磁线圈51e进行向后退方向的通电。控制部52接收的信号是从对制冷装置1进行总括控制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输出的。
在使用者按压了操作面板3a所显示的限制手柄4的操作的锁定开关(未图示)时,与此相应地,控制装置向控制部52输出锁定信号。另一方面,若由使用者按压了配置于操作面板3a的容许手柄4的操作的解锁开关(未图示),则控制装置向控制部52输出解锁信号。此外,控制部52可以与控制装置一体构成,也可以分体构成。
如图4所示,手动旋转部件5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手动旋转部件53以能够从手柄4的外部向设置于左侧面的钥匙孔H(图2)插入钥匙K的方式配置于外壳30。若向钥匙孔H插入钥匙K并手动转动钥匙K,则手动旋转部件53会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旋转。另外,在手动旋转部件53设置有按压部件53a。
按压部件53a设置为从手动旋转部件53的右侧面向右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按压部件53a与手动旋转部件53一体旋转。在未在钥匙孔H中插入钥匙K的状态时,按压部件53a位于图6及图7所示的基准位置Po1。手动旋转部件53构成为,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基准位置Po1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钥匙孔H将钥匙K插拔。
若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基准位置Po1时,将钥匙K插入到钥匙孔H并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按压部件53a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位于引出位置Po2(图9)。将按压部件53a从基准位置Po1向引出位置Po2移动时的钥匙K的操作称为解锁操作。
进而,若将钥匙K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按压部件53a从引出位置Po2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返回到基准位置Po1。这样,按压部件53a与钥匙K的解锁操作相应地,进行从基准位置Po1移动到引出位置Po2,并从引出位置Po2返回到基准位置Po1的第一往复移动。
另外,若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基准位置Po1时,将钥匙K插入到钥匙孔H并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按压部件53a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位于压入位置Po3(图10)。将按压部件53a从基准位置Po1向压入位置Po3移动时的钥匙K的操作称为锁定操作。
进而,若将钥匙K向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按压部件53a从压入位置Po3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返回到基准位置Po1。这样,按压部件53a与钥匙K的锁定操作相应地,进行从基准位置Po1移动到压入位置Po3,并从压入位置Po3返回到基准位置Po1的第二往复移动。
保持部件56以使杆部件54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杆部件54。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56具备保持板56a及保持轴部件56b。保持板56a形成为板状,且固定于外壳30。保持轴部件56b形成为圆柱状,且配置为,从保持板56a的左板面向左方沿左右方向延伸。
杆部件54形成为侧视呈L字状,且配置于外壳30的左侧壁与保持板56a之间(图4)。另外,杆部件54以能够相对于保持轴部件56b旋转(摆动)的方式与保持轴部件56b嵌合。成为杆部件5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轴54a与保持轴部件56b的中心轴同轴。
另外,如图5所示,杆部件54和电磁致动器51以沿着与第二旋转轴31a(参照图4)正交的平面F,且隔着与第二旋转轴31a正交的平面F的方式配置。即,若假设了在沿着第二旋转轴31a的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虚拟层次,则杆部件54和电磁致动器51配置于彼此不同的层次内。由此,能够使外壳30内的杆部件54、电磁致动器51及其他部件的布局最优化,使外壳30紧凑。此外,具体而言,杆部件54配置于比电磁致动器51靠右前方的位置(图5及图6)。
如图6所示,杆部件54具备安装部54b、孔54c及限制部54d。
安装部54b在杆部件54中,在比第一旋转轴54a靠后方的端部形成为棒状。在安装部54b安装有与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相应地移动的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具体而言,安装部54b借助于连结部件55而安装于可动铁芯51b(图5)。与可动铁芯51b的进退相应地,安装部54b及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限制部54d在杆部件54中,在比第一旋转轴54a靠前方的端部,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即,限制部54d与安装部54b隔着第一旋转轴54a而设置在彼此的相反侧。由此,通过调整第一旋转轴54a与安装部54b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旋转轴54a与限制部54d之间的距离,能够适当地设定与可动铁芯51b的移动量相应、进而与安装部54b的移动量相应的、限制部54d的移动量。
若使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则限制部54d会在锁定位置Pk1与解锁位置Pk2之间移动。
如图6所示,在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的情况下,锁定位置Pk1是,在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方向上,限制部54d与形成于凸部33与止挡件21之间的区域(以下,记载为限制区域。)R嵌合的位置。限制区域R是在图7中由虚线表示的区域。
止挡件21位于基座轴部件31的下方,如上所述,止挡件21与固定于门3的门基座20一体形成。从而,即使操作把持部40而使外壳30旋转,止挡件21也不会从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凸部33位于基座轴部件31的前方,如上所述,凸部33与外壳30一体形成。因此,若操作了把持部40,凸部33会与外壳30一体旋转。在把持部40位于图6所示的闭位置Ph1的情况下,凸部33在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方向上,隔着限制区域R而位于从止挡件21间隔开的位置。在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旋转从而位于开位置Ph2的情况下,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限制区域R未形成,而凸部33位于与止挡件21接触的位置(图8)。
在限制部54d位于与限制区域R嵌合的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图6),限制部54d在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方向上被凸部33和止挡件21夹着,且与凸部33及止挡件21分别接触。由此,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限制,进而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的旋转被限制。即,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锁装置50为被锁定的状态。
如图7所示,解锁位置Pk2是限制部54d从在手柄4为闭位置Ph1时所形成的限制区域R脱离了的位置。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限制部54d不妨碍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由此,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容许,进而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的旋转被容许。即,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锁装置50为被解锁的状态。
孔54c形成为大致矩形。孔54c是在杆部件54中的比第一旋转轴54a靠前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贯穿的孔。即,孔54c与安装部54b隔着第一旋转轴54a而设置在彼此的相反侧。由此,通过调整第一旋转轴54a与安装部54b之间的距离及第一旋转轴54a与孔54c之间的距离,能够适当地设定与可动铁芯51b的移动量相应、进而与安装部54b的移动量相应的、孔54c的移动量。
在孔54c中配置有按压部件53a。按压部件53a在孔54c中如上述那样进行第一往复移动及第二往复移动。
如图6所示,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由于按压部件53a从基准位置Po1(图6)向引出位置Po2(图9)的移动(即第一往复移动的去程),按压部件53a按压作为孔54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S1。第一部位S1是孔54c的内周面中的下侧的部位。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在按压部件53a从基准位置Po1(图7)向压入位置Po3(图10)的移动(即第二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部件53a按压作为孔54c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部位S2。第二部位S2是孔54c的内周面中的上侧的部位。
另外,孔54c形成为,与按压部件53a的外径相比,第一部位S1与第二部位S2之间的距离更大。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孔54c形成为,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即使按压部件53a进行在基准位置Po1与压入位置Po3之间往复的第二往复移动,按压部件53a也不会按压第一部位S1或第二部位S2。
并且,如图9所示,孔54c形成为,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即使按压部件53a进行在基准位置Po1与引出位置Po2之间的往复的第一往复移动,按压部件53a也不会按压第一部位S1或第二部位S2。
另外,孔54c形成为,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基准位置Po1的情况下(图6及图7),即使是在如后文中说明的那样,电磁致动器51工作而使得杆部件54旋转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也不会按压第一部位S1或第二部位S2。
连结部件55是与电磁致动器51分体的部件。连结部件55将安装部54b与可动铁芯51b连结。如图5所示,连结部件55形成为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连结部件55以能够相对于连结轴部件57旋转的方式在一端侧(左端侧)与连结轴部件57嵌合,连结轴部件57以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外壳30。在连结部件55上形成有槽部55a及长孔55b。
槽部55a形成于连结部件55的中央部。沿大致前后方向将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贯穿的移动轴部件58与槽部55a卡合。与可动铁芯51b的进退相应地,移动轴部件58沿可动铁芯51b的轴线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与移动轴部件58的移动相应地,与可动铁芯51b卡合的槽部55a绕连结轴部件57旋转,进而连结部件55绕连结轴部件57旋转。
长孔55b形成于连结部件55的另一端侧(右端侧)。杆部件54的安装部54b与长孔55b卡合。若如上述那样,与可动铁芯51b的进退相应地,连结部件55绕连结轴部件57旋转,则长孔55b会绕连结轴部件57旋转。由此,与长孔55b卡合的安装部54b进行移动,从而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
通过这样构成连结部件55,从而,连结部件55在一端侧具有支点,在另一端侧具有作用点,连结轴部件57与该支点接触,安装部54b与该作用点接触。另外,连结部件55中,在支点和安装部54b所接触的作用点之间具有力点,来自电磁致动器51的力经由移动轴部件58而施加于该力点。
连结部件55中,由于在连结轴部件57与安装有安装部54b的长孔55b之间卡合有移动轴部件58,因此,长孔55b的移动量比可动铁芯51 b的移动量大。由此,能够使安装部54b的移动量比可动铁芯51b的移动量大。因此,能够实现可动铁芯51b的移动量的抑制,进而实现电磁致动器51的紧凑化。
另外,如图4所示,锁装置50还具备第三弹簧59。第三弹簧59是扭杆弹簧。使用杆孔54e及板孔56a1将第三弹簧59安装于杆部件54与保持板56a之间。第三弹簧59是“弹性部件”的一例。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三弹簧59的第一端部59a安装于形成在保持板56a上的板孔56a1。由于保持板56a固定于外壳30,因此,板孔56a1相对于外壳30被固定位置,进而第三弹簧59的第一端部59a相对于外壳30被固定位置。
另一方面,第三弹簧59的第二端部59b安装于杆部件54的杆孔54e。杆部件54相对于外壳30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因此,杆孔54e相对于外壳30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进而第三弹簧59的第二端部59b相对于外壳30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由此,第三弹簧59与第二端部59b的旋转相应地进行位移。另外,第三弹簧59与第二端部59b的旋转相应地发生弹性变形。
杆孔54e以如下方式形成于杆部件54,即,在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旋转时,杆孔54e在第一旋转轴54a与保持板56a中的板孔56a1之间通过。具体而言,杆孔54e沿着虚线所示的杆孔54e的中心轴的轨迹L,以会位于锁定位置Pa1、解锁位置Pa2及中间位置Pa3的方式,绕第一旋转轴54a移动。
杆孔54e的锁定位置Pa1是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时的杆孔54e的位置。杆孔54e的解锁位置Pa2是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时的杆孔54e的位置。
杆孔54e的中间位置Pa3是锁定位置Pa1与解锁位置Pa2之间的杆孔54e的位置。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杆孔54e的中心轴位于轨迹L的中央。另外,以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杆孔54e最接近板孔56a1的方式,配置杆孔54e及板孔56a1。
在此,如图11所示,与杆孔54e位于锁定位置Pa1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其与板孔56a1之间的距离更小。另外,设定为,与杆孔54e位于锁定位置Pa1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第三弹簧59的变形量更大。
进而,与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锁定位置Pa1时,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所旋转的程度更大。因此,在杆孔54e位于锁定位置Pa1的情况下,第三弹簧59产生朝向使板孔56a1与杆孔54e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力,因此,对杆部件54施加绕第一旋转轴54a的、朝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的力。
由此,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第三弹簧59以使限制部54d继续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方式对杆部件54施力。由此,能够抑制限制部54d从锁定位置Pk1脱离的情况。
另外,如图12所示,与杆孔54e位于解锁位置Pa2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其与板孔56a1之间的距离更小。另外,设定为,与杆孔54e位于解锁位置Pa2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第三弹簧59的变形量更大。
进而,与杆孔54e位于中间位置Pa3时相比,在杆孔54e位于解锁位置Pa2时,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所旋转的程度更大。因此,在杆孔54e位于解锁位置Pa2的情况下,第三弹簧59产生朝向使板孔56a1与杆孔54e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力,因此,对杆部件54施加绕第一旋转轴54a的、朝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的力。
由此,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第三弹簧59以使限制部54d继续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方式对杆部件54施力。由此,能够抑制限制部54d从解锁位置Pk2脱离的情况。
如图4及图6所示,限制板22形成为侧视呈三角形的板状。另外,限制板22以前下端部及后下端部突出的方式形成。限制板22在外壳30内以位于基座轴部件31的上方的方式安装于门基座20。限制板22借助于限制轴部件23而安装于门基座20。
限制轴部件23形成为圆柱状,并以从门基座20的左板面向左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限制板22以能够绕限制轴部件23旋转的方式在上端部与限制轴部件23嵌合。另外,在限制轴部件23配置有第二弹簧24。第二弹簧24是扭杆弹簧。第二弹簧24以使限制板22绕限制轴部件23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对限制板22施力。
如图6所示,在门3为闭状态且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的情况下,突起部13与限制板22的后侧面接触,从而,由第二弹簧24引起的限制板22的旋转被限制。
如上所述,在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旋转从而位于开位置Ph2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卡合销12移动至被卡合部32的开口,进而突起部13移动至被卡合部32的开口。由此,突起部13相对于限制板22相对地移动到后方,因此,限制板22由于第二弹簧24的作用力而绕限制轴部件23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8所示,进行了旋转的限制板22位于前下端部与凸部33的被接触面33a接触的限制位置Ps。凸部33的被接触面33a是在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时凸部33与止挡件21接触的面、和在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于相反侧的面。在限制板22的前下端部与凸部33的被接触面33a接触的情况下,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限制,进而外壳30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限制。
另外,如图4、图13、图14所示,锁装置50还具备第四弹簧60。第四弹簧是以使外壳30向图13、1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施力的弹簧。第四弹簧60具体而言是拉伸螺旋弹簧。第四弹簧60配置于保持板56a与门基座20之间。
第四弹簧60的第一端部61安装于门基座20的钩挂部20a。门基座20固定于门3,因此,即使外壳30旋转,第四弹簧60的第一端部61也不会相对于门基座20移动(图13、图14)。
第四弹簧60的第二端部62安装于保持板56a的钩挂部56a2。保持板56a安装于外壳30,因此,在外壳30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第四弹簧60的第二端部62由于外壳30及保持板56a的旋转而相对于门基座20进行移动(图13、图14)。
第四弹簧60在外壳30的旋转范围内以使安装有第二端部62的保持板56a的钩挂部56a2接近安装有第一端部61的门基座20的钩挂部20a的方式发挥功能。即,第四弹簧60以使外壳30向图13、图14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功能。由此,在使用者使门3从开状态为闭状态,并使把持部40从开位置Ph2变为闭位置Ph1的情况下,第四弹簧60以使把持部40从位于开位置Ph2变为位于闭位置Ph1的方式使外壳30旋转。由此,把持部40能够可靠地位于闭位置Ph1。
(基于电磁致动器的解锁)
接着,关于锁装置50通过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而被解锁,门3从闭状态变成开状态为止的手柄4的动作,从锁装置50被锁定的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图6中示出了门3为闭状态、且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且锁装置50被锁定的状态。在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凸部33与止挡件21之间形成有限制区域R(图7)。另外,在锁装置50被锁定的情况下,电磁致动器51的可动铁芯51b位于前进位置Pp1。
在可动铁芯51b位于前进位置Pp1的情况下,借助于连结部件55而安装于可动铁芯51b的杆部件54的限制部54d位于与限制区域R嵌合的锁定位置Pk1。此外,在未插入钥匙K的状态下,按压部件53a位于基准位置Po1。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与杆部件54的孔54c中的第一部位S1接触。
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限制,进而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的旋转被限制。即,手柄4的操作被限制。并且,如上所述,在门3为闭状态且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的情况下,外壳30的被卡合部32与卡合销12卡合,因此,门3从闭状态向开状态的变化被限制。
若使用者为了将锁装置50解锁而按压了配置于操作面板3a的解锁开关(未图示),则从控制装置输出具有容许手柄4的操作的意思的解锁信号。若接收到解锁信号,则控制部52相应地对电磁线圈51e向后退方向通电。由此,如上所述,可动铁芯51b从前进位置Pp1向后退位置Pp2后退。
与可动铁芯51b的后退相应地,连结部件55绕连结轴部件57向图5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杆部件54的安装部54b向上方移动。与安装部54b向上方的移动相应地,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7所示,限制部54d从锁定位置Pk1位移到脱离限制区域R的解锁位置Pk2。
此外,由于未进行利用钥匙K进行的操作,因此,按压部件53a保持在基准位置Po1不变。在杆部件54以使得限制部54d从锁定位置Pk1移动到解锁位置Pk2的方式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孔54c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如上所述,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孔54c的内周面。从而,按压部件53a不妨碍杆部件54的旋转。如图7所示,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位于基准位置Po1的按压部件53a与杆部件54的孔54c中的第二部位S2接触。
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容许,进而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的旋转被容许。即,手柄4的操作被容许。
若使用者将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向开位置Ph2旋转,则外壳30及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在电磁致动器51中,连接电线C的端子T配置于第二旋转轴31a的附近,因此,外壳30的旋转引起的端子T的移动的移动量被抑制,进而与端子T连接的电线C的位移的量被抑制。从而,能够抑制电线C所承受的负担。并且,由于抑制了电线C的位移的量,因此能够抑制电线C的长度。从而,电线C在外壳30内不会成为障碍。
进而,如上所述,端子T配置于比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更靠近第二旋转轴31a的位置。在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借助于连结部件55而安装有安装部54b。即,安装部54b配置于比端子T更从第二旋转轴31a及基座轴部件31远离的位置。从而,能够不被基座轴部件31限制地适当地设定安装部54b的移动量,进而适当地设定杆部件54的旋转量。
外壳30进行旋转,进而凸部33进行旋转,凸部33与止挡件21接触,从而,凸部33的旋转被限制,进而把持部40的旋转被限制,如图8所示,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
另外,在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的情况下,卡合销12移动到被卡合部32的开口。由此,如上所述,门3从闭状态向开状态的变化被容许。
而且,在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限制板22位于前下端部与凸部33的被接触面33a接触的限制位置Ps。由此,凸部33及外壳30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限制,进而凸部33与止挡件21之间的限制区域R的形成被限制。从而,限制部54d不能从解锁位置Pk2移动到锁定位置Pk1。即,在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且门3为开状态的情况下,锁装置50的锁定被限制。
(基于电磁致动器的锁定)
接着,关于门3被从开状态设为闭状态,锁装置50通过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而被锁定为止的手柄4的动作,从图8所示的门3的开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在门3为开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锁装置50被解锁,把持部40位于开位置Ph2,且限制板22位于限制位置Ps。在限制板22位于限制位置Ps的情况下,若由于门3的关闭而卡合销12向被卡合部32的第二端部侧(里侧)移动,则突起部13会按压限制板22的后侧面,因此,限制板22绕限制轴部件23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限制板22的旋转,使得限制板22从限制位置Ps离开,因此,凸部33及外壳30绕第二旋转轴31a的旋转被容许。
若使用者将门3关闭并将把持部40从开位置Ph2向闭位置Ph1旋转,则外壳30绕第二旋转轴31a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凸部33绕第二旋转轴31a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卡合销12进一步向被卡合部32的里侧(即第二端部侧)前进。卡合销12位于被卡合部32的第二端部,从而外壳30的旋转进而把持部40的旋转被限制,如图7所示,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
在卡合销12位于被卡合部32的第二端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门3从闭状态向开状态的变化被限制。在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的情况下,在凸部33与止挡件21之间形成有限制区域R。
若使用者为了将锁装置50锁定而按压配置于操作面板3a的锁定开关(未图示),则从控制装置输出具有限制手柄4的操作的意思的锁定信号。若接收到锁定信号,则控制部52相应地对电磁线圈51e向前进方向通电。由此,如上所述,可动铁芯51b从后退位置Pp2向前进位置Pp1前进。
若与可动铁芯51b的前进相应地连结部件55绕连结轴部件57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杆部件54的安装部54b会向下方移动。与安装部54b向下方的移动相应地,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图6所示,限制部54d从解锁位置Pk2位移到与限制区域R嵌合的锁定位置Pk1。
此外,由于未进行基于钥匙K的操作,因此,按压部件53a保持在基准位置Po1不变。在杆部件54以使得限制部54d从解锁位置Pk2移动到锁定位置Pk1的方式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孔54c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如上所述,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孔54c的内周面。从而,按压部件53a不妨碍杆部件54的旋转。
这样,通过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而使得限制部54d在解锁位置Pk2与锁定位置Pk1之间移动。即,通过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而使得锁装置50被解锁及锁定。
(基于钥匙的解锁)
接着,关于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时,锁装置50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被解锁的情况下的手柄4的动作,从如图6所示的锁装置50被锁定且未插入钥匙K的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在未插入钥匙K的状态下,按压部件53a如上所述,位于基准位置Po1。在因锁装置50被锁定而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与杆部件54的孔54c中的第一部位S1接触。
若由使用者将钥匙K插入钥匙孔H而进行了解锁操作,则按压部件53a如上所述,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引出位置Po2(图9)移动。
按压部件53a在向引出位置Po2移动时,按压第一部位S1。若第一部位S1被按压,则与之相应地,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限制部54d从锁定位置Pk1向解锁位置Pk2移动,且安装部54b向上方移动。进而,与安装部54b向上方的移动相应地,借助于连结部件55连结在安装部54b上的可动铁芯51b抵抗永磁体51d的磁力而从前进位置Pp1向后退位置Pp2移动。
如图9所示,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引出位置P02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与第一部位S1接触,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且可动铁芯51b位于后退位置Pp2。
进而,操作者为了拔出钥匙K,以使钥匙K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对钥匙K进行操作,从而,按压部件53a从引出位置Po2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换言之,按压部件53a在孔54c中从第一部位S1向第二部位S2移动。在按压部件53a从引出位置Po2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时,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孔54c的内周面地在孔54c中移动。即,在按压部件53a从引出位置Po2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时,以不使杆部件54摆动的方式从第一部位S1离开。
如图7所示,若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返回到基准位置Po1,则如上所述,按压部件53a与孔54c的第二部位S2接触。这样,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锁装置50被解锁。
如上所述,当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时(图6),按压部件53a进行了在基准位置Po1与引出位置Po2之间往复的第一往复移动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第一部位S1而使杆部件54旋转,使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图9)。进而,按压部件53a在第一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杆部件54旋转的方式从第一部位S1离开,在孔54c中向第二部位S2移动(图7)。
此外,如图9所示,当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时,按压部件53a进行了在基准位置Po1与引出位置Po2之间往复的第一往复移动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内周面地在孔54c中移动。从而,杆部件54不旋转,位于解锁位置Pk2。
另外,与钥匙K的解锁操作相应地,电磁致动器51的可动铁芯51b如上所述,从前进位置Pp1向后退位置Pp2移动。即,不对电磁致动器51通电,而与钥匙K的解锁操作相应地,进行与将锁装置50解锁的电磁致动器51的动作相同的动作。从而,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而锁装置50被解锁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与由上述的电磁致动器51将锁装置50解锁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相同(图7)。
(基于钥匙的锁定)
接着,关于把持部40位于闭位置Ph1时,锁装置50通过钥匙K的锁定操作被锁定的情况下的手柄4的动作,从如图7所示的锁装置50被解锁且未插入钥匙K的状态开始,进行说明。
在未插入钥匙K的状态下,按压部件53a如上所述,位于基准位置Po1。在因锁装置50被解锁而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与杆部件54的孔54c中的第二部位S2接触。
若由使用者将钥匙K插入钥匙孔H而进行了锁定操作,则按压部件53a如上所述,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压入位置Po3(图10)移动。
按压部件53a在向压入位置Po3移动时,按压第二部位S2。若第二部位S2被按压,则与之相应地,杆部件54绕第一旋转轴54a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限制部54d从解锁位置Pk2向锁定位置Pk1移动,且安装部54b向下方移动。进而,与安装部54b向下方的移动相应地,借助于连结部件55连结在安装部54b上的可动铁芯51b抵抗永磁体51d的磁力而从后退位置Pp2向前进位置Pp1移动。
这时,安装部54b接触的长孔55b成为力点,与移动轴部件58接触的槽部55a成为作用点。从槽部55a到作为支点的连结轴部件57的嵌合部为止的距离,比从长孔55b到该嵌合部为止的距离短。由此,相较于锁装置50不具备连结部件55而将可动铁芯51b直接安装于安装部54b的情况,能够以更小的力,抵抗电磁致动器51的永磁体51d的磁力及第一弹簧51c的作用力而利用钥匙K将手动旋转部件53旋转。
如图10所示,在按压部件53a位于压入位置Po3的情况下,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可动铁芯51b位于前进位置Pp1。
进而,操作者为了拔下钥匙K,以使钥匙K绕手动旋转部件53的中心轴向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对钥匙K进行操作,从而,按压部件53a从压入位置Po3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换言之,按压部件53a在孔54c中从第二部位S2向第一部位S1移动。在按压部件53a从压入位置Po3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时,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孔54c的内周面地在孔54c中移动。即,在按压部件53a从压入位置Po3向基准位置Po1移动时,以不使杆部件54摆动的方式从第二部位S2离开。
如图6所示,若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返回到基准位置Po1,则如上所述,按压部件53a与孔54c的第一部位S1接触。这样,通过钥匙K的锁定操作,锁装置50被锁定。
如上所述,当在限制部54d位于解锁位置Pk2时(图7),按压部件53a进行了在基准位置Po1与压入位置Po3之间往复的第二往复移动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在第二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第二部位S2而使杆部件54旋转并使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图10)。进而,按压部件53a在第二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杆部件54旋转的方式从第二部位S2离开,并在孔54c中向第一部位S1移动(图6)。
此外,如图10所示,当在限制部54d位于锁定位置Pk1时按压部件53a进行了在基准位置Po1与压入位置Po3之间往复的第二往复移动的情况下,按压部件53a不按压内周面地在孔54c中移动。从而,杆部件54不旋转,位于锁定位置Pk1。
另外,与钥匙K的锁定操作相应地,电磁致动器51的可动铁芯51b如上所述,从后退位置Pp2向前进位置Pp1移动。即,不对电磁致动器51通电,而与钥匙K的锁定操作相应地,进行与将锁装置50锁定的电磁致动器51的动作相同的动作。从而,通过钥匙K的锁定操作而锁装置50被锁定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与由上述的电磁致动器51将锁装置50锁定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相同(图6)。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而锁装置50被解锁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与由上述的电磁致动器51将锁装置50解锁后的锁装置50的状态相同(图7)。因此,无论是在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和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这两者中的哪一者而使得锁装置50被解锁之后,都能够通过钥匙K的锁定操作和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这两者中的任意一者来将锁装置50锁定。另外,无论是在通过钥匙K的锁定操作和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这两者中的哪一者而使得锁装置50被锁定之后,都能够通过钥匙K的解锁操作和电磁致动器51的工作这两者中的任意一者来将锁装置50解锁。即,不论是通过手动和电动中哪一种方式锁定,使用者都能够在手柄操作中不费功夫地简单地进行锁定及解锁。另外,例如即使在停电时等成为不能使用电子锁的状态,也能够利用钥匙K可靠地解锁,另外,即使在丢失钥匙K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电子锁进行解锁。
另外,在使用者将门3从开状态设为闭状态,并使把持部40从开位置Ph2位移到闭位置Ph1时,若外壳30的旋转量不足,则凸部33的移动量会不足。因此,可以认为,有可能因限制部54d与凸部33产生干扰而限制部54d的移动量不足,限制部54d不能位于限制区域R(图7),导致不能实现基于锁装置50的锁定。
特别地,在是基于电磁致动器51的锁定的情况下,与基于钥匙K的锁定的情况不同,使用者不能识别钥匙K的旋转量即限制部54d的移动量。因此,可以认为,有可能在基于电磁致动器51的锁定中,使用者不能认识到因限制部54d的移动量不足而未能锁定这一情况。
但是,在使用者使把持部40从开位置Ph2位移到闭位置Ph1时,如上所述,第四弹簧60使外壳30旋转。因此,不会出现外壳30的旋转量及凸部33的移动量不足的情况,把持部40会可靠地位于闭位置Ph1。因此,限制部54d会不与凸部33产生干扰地位于限制区域R,能够可靠地进行基于锁装置50的锁定。另外,能够防止在进行了基于锁装置50的解锁的状态下,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把持部40从闭位置Ph1移动到开位置Ph2的情况。
(变形例)
本公开不限于到此为止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对本实施方式实施各种变形的形态、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建的形态也都包含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例如,杆部件54的安装部54b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旋转轴54a与孔54c之间。另外,杆部件54的孔54c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旋转轴54a与安装部54b之间。
另外,也可以是,连结部件55在一端侧与可动铁芯51b卡合,在另一端侧与安装部54b卡合,且在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与连结轴部件57嵌合。
另外,也可以是,以使电磁线圈51e比安装部54b更远离基座轴部件31的第二旋转轴31a的方式,将电磁致动器51配置于外壳30。
另外,也可以将电磁致动器51以如下方式配置,即,电磁致动器51和杆部件54在与第二旋转轴31a正交的方向上排列。
另外,锁装置50也可以不具备连结部件55。在该情况下,在安装部54b直接安装可动铁芯51b的第二端部。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51b是“移动部件”的一例。
另外,锁装置50也可以不具备第三弹簧59。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与对解锁开关的操作相应地,利用电磁致动器51将锁装置50解锁,但也可以是,若使用者被认证且解锁开关被操作,则与之相应地,利用电磁致动器51将锁装置50解锁。例如可以使用存储有用于识别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ID卡、和脸部识别等进行使用者的认证。
另外,电磁致动器51也可以使用推式螺线管或拉式螺线管来构成。
另外,锁装置50也可以不具备电磁致动器51。锁装置50在不具备电磁致动器51的情况下,不具备连结部件55。在该情况下,锁装置50是利用钥匙K被锁定及解锁的。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零件件数而以低成本构成锁装置50。另外,由于杆部件54具备安装部54b,所以能够根据需要附加安装电磁致动器51,从而容易地使锁装置50高功能化。
另外,锁装置50不只是应用于制冷装置1,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具有门的箱体的装置等。
在2020年11月1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189351中包含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锁装置能够广泛地用于超低温制冷室、冷冻库及冰箱等。
附图标记说明
1 制冷装置
3 门
4 手柄
30 外壳
31 基座轴部件
31a 第二旋转轴
40 把持部
50 锁装置
51 电磁致动器
51b 可动铁芯
51e 电磁线圈
53a 按压部件
54 杆部件
54a 第一旋转轴
54b 安装部
54c孔
55连结部件(移动部件)
59第三弹簧(弹性部件)
60第四弹簧
F平面
K钥匙
S1第一部位
S2第二部位
T端子(受电部)
Claims (9)
1.一种锁装置,其具备:
杆部件,具有对手柄的操作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孔及安装有移动部件的安装部,且绕第一旋转轴摆动,该移动部件与电磁致动器的工作相应地移动;以及
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孔中,与钥匙的解锁操作相应地在所述孔中进行第一往复移动,
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作为所述孔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使所述杆部件绕所述第一旋转轴摆动,从而使所述限制部从限制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移动到容许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所述杆部件摆动的方式从所述第一部位离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构成为,与所述钥匙的锁定操作相应地,在所述孔中进行第二往复移动,
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二往复移动的去程中按压作为所述孔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部位,使所述杆部件绕所述第一旋转轴摆动,从而使所述限制部从容许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移动到限制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往复移动的回程中,以不使所述杆部件摆动的方式从所述第二部位离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按压部件的外径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隔着所述第一旋转轴设置于与所述孔相反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锁装置还具备弹性部件,在所述限制部位于限制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部件以使所述限制部继续位于限制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的方式对所述杆部件施力,在所述限制部位于容许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部件以使所述限制部继续位于容许所述手柄的操作的位置的方式对所述杆部件施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锁装置还具备所述电磁致动器,
所述电磁致动器具有受电部,
所述手柄具有在操作时把持的把持部和连接于所述把持部的外壳,且与所述手柄的操作相应地绕第二旋转轴摆动,
所述杆部件、所述按压部件及所述电磁致动器配置于所述外壳中,
所述受电部配置于比所述安装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杆部件和所述电磁致动器以沿着与所述第二旋转轴正交的平面且隔着所述平面的方式配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锁装置,其中,
所述锁装置还具备作为与所述电磁致动器分体的部件的所述移动部件,
所述移动部件在一端侧具有支点,在另一端侧具有与所述安装部接触的作用点,在所述支点与所述作用点之间,具有施加来自所述电磁致动器的力的力点。
9.一种制冷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89351 | 2020-11-13 | ||
JP2020-189351 | 2020-11-13 | ||
PCT/JP2021/037019 WO2022102291A1 (ja) | 2020-11-13 | 2021-10-06 | 錠装置および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34202A CN116034202A (zh) | 2023-04-28 |
CN116034202B true CN116034202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81600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57205.1A Active CN116034202B (zh) | 2020-11-13 | 2021-10-06 | 锁装置及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247417B2 (zh) |
EP (1) | EP4180594B1 (zh) |
JP (1) | JP7322304B2 (zh) |
KR (1) | KR102757842B1 (zh) |
CN (1) | CN116034202B (zh) |
WO (1) | WO2022102291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547228U (zh) * | 2012-02-29 | 2012-11-21 | 上海宏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迷你多用途冰箱 |
CN108027195A (zh) * | 2015-10-20 | 2018-05-11 | 松下健康医疗控股株式会社 | 把手及冷冻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2216Y2 (ja) * | 1980-05-26 | 1984-07-03 |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 扉用施錠装置 |
JPS6392466U (zh) | 1986-12-04 | 1988-06-15 | ||
EP0712982A3 (de) * | 1994-11-15 | 1997-04-02 | Oliver Loy | Einrichtung zum Versperren einer Türe od.dgl. |
US5600966A (en) * | 1995-05-19 | 1997-02-11 | Forma Scientific, Inc. | Ultra low temperature split door freezer |
US6463773B1 (en) * | 1999-03-05 | 2002-10-15 |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latch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334401B2 (ja) * | 2003-10-21 | 2009-09-3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低温貯蔵庫 |
US20070170729A1 (en) * | 2003-12-31 | 2007-07-26 | Shuco International Kg | Window and window handle |
US7469564B1 (en) * | 2004-02-26 | 2008-12-30 | Shaw Barry M | Second improved electromagnetic integrative door lock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
JP4104606B2 (ja) * | 2005-03-30 | 2008-06-18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低温庫の扉装置 |
US7455335B2 (en) * | 2005-05-29 | 2008-11-25 | Southco, Inc. | Electromechanical push to close latch |
DE102007017931B4 (de) * | 2006-04-16 | 2015-11-05 | Southco, Inc. | Schwenkgriffverschluß |
WO2009039558A1 (en) * | 2007-09-27 | 2009-04-02 | Telezygology Inc. | Handle assembly |
US8011191B2 (en) * | 2009-09-30 | 2011-09-06 |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Asheville) Llc |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a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
KR101130796B1 (ko) * | 2009-12-29 | 2012-03-28 | 한국프리저(주) | 냉동장치용 도어의 핸들장치 |
KR20130053318A (ko) * | 2011-11-15 | 2013-05-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판금재질의 래치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
CN103225451B (zh) * | 2012-01-30 | 2018-11-13 | 施拉奇锁有限责任公司 | 锁装置、系统和方法 |
KR101935982B1 (ko) * | 2015-09-02 | 2019-04-03 | (주)엘지하우시스 | 자동/수동 전환구조가 구비된 리프팅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마트 창호 |
JP6692655B2 (ja) * | 2016-02-22 | 2020-05-13 | 佐伯金属株式会社 | 施錠ユニット及び施錠装置 |
EP3585960B1 (en) * | 2017-02-24 | 2024-09-04 |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 Exit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
DE102017120314A1 (de) * | 2017-09-04 | 2019-03-07 | Maco Technologie Gmbh | Motorschloss |
CN209398019U (zh) * | 2018-09-29 | 2019-09-17 | 一恒生命科学仪器(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指纹把手锁 |
CN211795260U (zh) * | 2018-10-11 | 2020-10-30 | 湖南鑫垒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前后开门的智能应急枪弹柜 |
JP2020189351A (ja) | 2019-05-20 | 2020-11-26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ネジ棒の引き抜き工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ネジ棒の引き抜き及び挿入方法 |
US11414892B2 (en) * | 2019-12-03 | 2022-08-16 |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 Exit device trim locking |
CN111140105B (zh) * | 2020-03-09 | 2024-12-20 | 宁波望通锁业有限公司 | 具有应急钥匙的保密柜锁体 |
US11851915B2 (en) * | 2020-04-28 | 2023-12-26 | Schlage Lock Company Llc | Rotation converter |
-
2021
- 2021-10-06 WO PCT/JP2021/037019 patent/WO2022102291A1/ja unknown
- 2021-10-06 KR KR1020237005111A patent/KR102757842B1/ko active Active
- 2021-10-06 EP EP21891538.7A patent/EP4180594B1/en active Active
- 2021-10-06 JP JP2022561328A patent/JP732230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0-06 CN CN202180057205.1A patent/CN116034202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2-10 US US18/108,381 patent/US1224741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547228U (zh) * | 2012-02-29 | 2012-11-21 | 上海宏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迷你多用途冰箱 |
CN108027195A (zh) * | 2015-10-20 | 2018-05-11 | 松下健康医疗控股株式会社 | 把手及冷冻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757842B1 (ko) | 2025-01-21 |
WO2022102291A1 (ja) | 2022-05-19 |
EP4180594A4 (en) | 2023-11-22 |
US12247417B2 (en) | 2025-03-11 |
US20230193661A1 (en) | 2023-06-22 |
EP4180594A1 (en) | 2023-05-17 |
KR20230037053A (ko) | 2023-03-15 |
JP7322304B2 (ja) | 2023-08-07 |
EP4180594B1 (en) | 2024-12-04 |
CN116034202A (zh) | 2023-04-28 |
JPWO2022102291A1 (zh) | 2022-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59889B2 (en) | Vehicle door handle device | |
US11332957B2 (en) | Linked locking module | |
US11486162B2 (en) | Locking module | |
JPH1068254A (ja) | 電磁操作式の錠 | |
CN116034202B (zh) | 锁装置及制冷装置 | |
KR101823942B1 (ko) | 키홀더를 구비한 사물함용 전자식 잠금장치 | |
JP5096204B2 (ja) | 扉用錠装置 | |
JP6025385B2 (ja) | 把手装置 | |
JP5479217B2 (ja) | 物品収納什器における開閉体の施解錠装置 | |
CN211154206U (zh) | 一种抽屉式电子钥匙盒 | |
KR100426795B1 (ko) | 도어용 시건장치 | |
JP2001311330A (ja) | 磁石利用のロック装置 | |
JP4194713B2 (ja) | 扉用電気錠 | |
KR102676566B1 (ko) | 도어용 손잡이 | |
JP2025084537A (ja) | 電気錠 | |
JPH1162341A (ja) | 開閉錠のカード保持機構 | |
JP4096398B2 (ja) | 電気錠のクラッチ機構 | |
KR20050109221A (ko) | 도어록 장치 | |
JP2024043841A (ja) | 鍵管理装置 | |
JP2025077157A (ja) | ロック装置 | |
JP4266603B2 (ja) | プッシュプル錠の把手の復帰機構 | |
JP2011241599A (ja) | 物品収納什器における開閉体の施解錠装置 | |
JP2024145348A (ja) | 電気錠 | |
JP2024142877A (ja) | 解錠装置 | |
JPS58106819U (ja) | インタロツ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