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6308A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46308A CN115946308A CN202310224828.4A CN202310224828A CN115946308A CN 115946308 A CN115946308 A CN 115946308A CN 202310224828 A CN202310224828 A CN 202310224828A CN 115946308 A CN115946308 A CN 1159463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movable
- ejector rod
- cavity block
- movable mou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注塑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座,其上设置有推动块;动模型腔块,其活动设置在动模座上,动模型腔块上设置有伸缩件;斜顶块,其活动插设在动模型腔块上;顶杆组件,其活动设置在动模座上,顶杆组件上设置有顶杆;驱动件,其一端连接在顶杆组件上,驱动件的另一端与伸缩件活动抵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工件顶离动模型腔块的过程中,使斜顶块首先与动模型腔块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工件上设置的斜面与动模型腔块脱离接触,然后通过件推动顶杆与动模型腔块发生相对位移,将工件完全顶离动模型腔块,从而实现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完成工件的注塑生产,降低了工件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模具制品尤其是塑料模具制品当中,为了实现后续模具制品的安装与定位,如图1所示一般都是在产品内加工出相应的斜面26,而传统的模具制品的脱模方式都是沿着开合模的方向将产品顶出模具的,其开模方向与斜面26的倾斜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这些设有斜面的模具制品虽然实现了产品的安装与定位,但是无法通过这种传统的脱模方式进行脱模,如此这类模具制品在生产时,需要将产品拆分成两个甚至三个部分,在每个部分生产完成之后,通过焊接技术对其进行拼装,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也能完成工件的生产,但是其生产工序较低,一方面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工件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包括:动模座,其侧壁上固定有推动块;
动模型腔块,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的上端面,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上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的侧壁与所述推动块活动抵靠;
斜顶块,其活动插设在所述动模型腔块上,且所述动模型腔块向着远离所述动模座的方向移动时推动所述斜顶块的上端倾斜的伸出所述动模型腔块;
顶杆组件,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上,所述顶杆组件上设置有活动穿插在所述动模型腔块上的顶杆;
驱动件,其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杆组件上,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件活动抵靠;
当所述顶杆组件带动所述顶杆与所述驱动件向着所述动模型腔块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件推动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动模型腔块向着远离所述动模座的方向移动,所述动模型腔块移动时推动所述斜顶块伸出所述动模型腔块,当所述伸缩件移动到与所述推动块抵靠时,所述推动块向着所述动模型腔块内推动所述伸缩件,使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伸缩件脱离接触。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伸缩件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推动块朝向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活动抵靠。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推动块靠近所述动模型腔块一侧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合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所述驱动件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动模型腔块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动模型腔块的斜孔,所述动模座上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斜顶块活动插设在所述斜孔内,且所述斜顶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斜面活动抵靠。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动模座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推动座,所述推动座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斜面设置在所述推动座的上端面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一同在所述推动座上形成第二导向通道,所述斜顶块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活动插设在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斜顶块包括主体部与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端的仿形部,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贯穿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沉头孔,所述仿形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纹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沉头孔并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孔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伸缩件沿其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沉头孔,等高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沉头孔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孔内,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所述顶杆组件包括:
顶杆推板,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上;
顶杆固定板,其抵靠在所述顶杆推板的上端面,所述顶杆挂台连接在所述顶杆固定板上且所述顶杆的底端与所述顶杆推板的上端面活动抵靠;
导向柱,其一端穿过所述顶杆推板与所述顶杆固定板并连接在所述动模座上。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斜顶块、推动块、伸缩件以及驱动件,在工件顶离动模型腔块的过程中,使斜顶块首先与动模型腔块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工件上设置的斜面与动模型腔块脱离接触,然后通过顶杆组件推动顶杆与动模型腔块发生相对位移,将工件完全顶离动模型腔块,从而实现通过一次注塑工艺完成工件的注塑生产,加快了工件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件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零件壳体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的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的平面图;
图4是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5是推动块的立体图;
图6是弹性件安装至伸缩件内的立体图;
图7是斜顶块的剖视图;
图8是推动座的立体图。
图中,1、动模座;2、推动块;3、动模型腔块;4、伸缩件;5、斜顶块;6、顶杆组件;7、顶杆;8、驱动件;9、第一斜面;10、第二斜面;11、第一导向槽;12、第三斜面;13、推动座;14、第二导向槽;15、导向部;16、主体部;17、仿形部;18、第一沉头孔;19、第一螺纹孔;20、第二螺纹孔;21、第二沉头孔;22、弹性件;23、顶杆推板;24、顶杆固定板;25、导向柱;26、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方案中,主要针对该双顶出机构在注塑模具以及双顶出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详述。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包括:动模座1,其侧壁上固定有推动块2;动模型腔块3,其活动设置在动模座1的上端面,动模型腔块3的侧壁上设置有伸缩件4,伸缩件4的侧壁与推动块2活动抵靠;斜顶块5,其活动插设在动模型腔块3上,且动模型腔块3向着远离动模座1的方向移动时推动斜顶块5的上端倾斜的伸出动模型腔块3;顶杆组件6,其活动设置在动模座1上,顶杆组件6上设置有活动穿插在动模型腔块3上的顶杆7;驱动件8,其一端连接在顶杆组件6上,驱动件8的另一端与伸缩件4活动抵靠;当顶杆组件6带动顶杆7与驱动件8向着动模型腔块3的方向移动时,驱动件8推动伸缩件4与动模型腔块3向着远离动模座1的方向移动,动模型腔块3移动时推动斜顶块5伸出动模型腔块3,当伸缩件4移动到与推动块2抵靠时,推动块2向着动模型腔块3内推动伸缩件4,使驱动件8与伸缩件4脱离接触。
动模座1与动模型腔块3用于组成注塑模具的动模部分,在装有本方案的双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工作时,将动模座1连接在注塑机的驱动结构上,并通过注塑机上的驱动结构带动顶杆组件6在动模座1上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动模型腔块3可以是一个整体块状结构,也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分体结构,动模型腔块3在注塑模具当中主要与定模部分相互配合形成成型工件的产品型腔,在注塑模具开模之后,注塑机上的驱动结构推动顶杆组件6在动模座1上移动,顶杆组件6移动时同时推动顶杆7与驱动件8移动,此时顶杆7与动模型腔块3同步移动,所以顶杆7不会伸出动模型腔块3,也就不会推动粘连在动模型腔块3上的工件沿注塑模具开模的方向移动,而动模型腔块3移动时推动斜顶块5的上端倾斜的伸出动模型腔块3外,斜顶块5移动时推动工件与动模型腔块3进行初步分离,使工件内的斜面26与动模型腔块3脱离接触,驱动件8推动伸缩件4与推动块2抵靠时,推动块2向着动模型腔块3的内部推动伸缩件4,当工件内的斜面26与动模型腔块3脱离接触之后,伸缩件4在推动块2的推动下进入动模型腔块3并与驱动件8脱离接触,此时顶杆组件6继续移动并带动顶杆7与动模型腔块3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使顶杆7将工件完全顶离动模型腔块3,完成工件的出模动作,使工件能够经过一次注塑工艺后即可成型,无需将工件分开注塑后在通过焊接工艺进行拼接,降低了工件的生产成本,也同时提高了工件的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斜顶块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其在动模型腔块3上的位置以及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工件上斜面26的位置来设置。
在装有本方案的双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合模之前,注塑机上的驱动结构带动顶杆组件6复位,顶杆组件6复位时带动驱动件8复位,当驱动件8移动到与伸缩件4脱离接触之后,伸缩件4复位并伸出动模型腔块3,而动模型腔块3在合模时,通过定模部分推动动模型腔块3与斜顶块5复位。
进一步的,伸缩件4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斜面9,推动块2朝向动模型腔块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10,第一斜面9与第二斜面10活动抵靠。
在驱动件8推动伸缩件4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块2上设置的第二斜面10与伸缩件4上的第一斜面9抵靠,并推动伸缩件4向着动模型腔块3的方向移动,第一斜面9与第二斜面10的设置用于实现推动块2对伸缩件4的推动。
进一步的,推动块2靠近动模型腔块3一侧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11,第一导向槽11与动模型腔块3的侧壁合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驱动件8活动插设在第一导向通道内。
在驱动件8推动伸缩件4移动的过程中,驱动件8的上部始终是处于第一导向通道内的,第一导向通道的设置用于保证驱动件8的移动方向,优选的,驱动件8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块状结构,也可以是圆柱状结构,驱动件8与顶杆组件6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者镶嵌连接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是焊接或者一体加工的固定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的,动模型腔块3上设置有贯穿动模型腔块3的斜孔,动模座1上设置有第三斜面12,斜顶块5活动插设在斜孔内,且斜顶块5的下端面与第三斜面12活动抵靠。
在动模型腔块3移动时,动模型腔块3通过斜孔的侧壁推动斜顶块5的侧壁使其在动模座1上移动,而由于动模座1上设置了与斜顶块5的下端面活动抵靠的第三斜面12,所以动模型腔块3推动斜顶块5在第三斜面12上滑动,而使斜顶块5的上端能够伸出动模型腔块3,进而实现斜顶块5的斜顶操作。
进一步的,动模座1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推动座13,推动座13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14,第三斜面12设置在推动座13的上端面且与第二导向槽14一同在推动座13上形成第二导向通道,斜顶块5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15,导向部15活动插设在第二导向通道内。
动模型腔块3的体积相对较大,直接在动模型腔块3上加工出第三斜面12会增加第三斜面12的制造难度,而在动模座1上设置体积相对较小的推动座13,能够降低第三斜面12的加工难度。并且在推动座13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导向通道,在斜顶块5的底部设置导向部15,能够在动模型腔块3推动斜顶块5移动时,使斜顶块5能够始终沿第三斜面12的倾斜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推动座13与动模型腔块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或者镶嵌的方式实现的。
进一步的,斜顶块5包括主体部16与设置在主体部16上端的仿形部17,主体部16上设置有贯穿主体部16的第一沉头孔18,仿形部17靠近主体部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9,螺栓穿过第一沉头孔18并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孔19内。
仿形部17的上端用于与工件的内部结构进行适配,将斜顶块5拆分成仿形部17与主体部16有利于提高本方案的双顶出机构的适配性,即在相似工件的模具生产中,只需更换斜顶块5上的仿形部17即可实现相似工件在同一副模具上制造,第一沉头孔18与第一螺纹孔19的设置用于实现仿形部17与主体部16之间的拆装。
进一步的,动模型腔块3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20,伸缩件4沿其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沉头孔21,等高螺栓穿过第二沉头孔21连接在第二螺纹孔20内,伸缩件4与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2。
第二螺纹孔20与第二沉头孔21的设置,用于实现伸缩件4与动模型腔块3之间的活动连接,弹性件22的设置用于在驱动件8复位之后,将伸缩件4弹出动模型腔块3,进而实现伸缩件4的复位。优选的,弹性件22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弹簧,也可以是橡胶制品。
进一步的,顶出组件包括:顶杆推板23,其活动设置在动模座1上;顶杆固定板24,其抵靠在顶杆推板23的上端面,顶杆7挂台连接在顶杆固定板24上且顶杆7的底端与顶杆推板23的上端面活动抵靠;导向柱25,其一端穿过顶杆推板23与顶杆固定板24并连接在动模座1上。
工作时,注塑机上的驱动结构与顶杆推板23连接,并通过推动顶杆推板23而推动顶杆7在动模型腔块3上移动,顶杆固定板24与顶杆7之间的挂台连接,用于将顶杆7固定在顶杆组件6上,导向柱25用于对顶杆推板23与顶杆固定板24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模座,其侧壁上固定有推动块;
动模型腔块,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的上端面,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上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的侧壁与所述推动块活动抵靠;
斜顶块,其活动插设在所述动模型腔块上,且所述动模型腔块向着远离所述动模座的方向移动时推动所述斜顶块的上端倾斜的伸出所述动模型腔块;
顶杆组件,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上,所述顶杆组件上设置有活动穿插在所述动模型腔块上的顶杆;
驱动件,其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杆组件上,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伸缩件活动抵靠;
当所述顶杆组件带动所述顶杆与所述驱动件向着所述动模型腔块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件推动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动模型腔块向着远离所述动模座的方向移动,所述动模型腔块移动时推动所述斜顶块伸出所述动模型腔块,当所述伸缩件移动到与所述推动块抵靠时,所述推动块向着所述动模型腔块内推动所述伸缩件,使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伸缩件脱离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推动块朝向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活动抵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块靠近所述动模型腔块一侧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合围形成第一导向通道,所述驱动件活动插设在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型腔块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动模型腔块的斜孔,所述动模座上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斜顶块活动插设在所述斜孔内,且所述斜顶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斜面活动抵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座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推动座,所述推动座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斜面设置在所述推动座的上端面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槽一同在所述推动座上形成第二导向通道,所述斜顶块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活动插设在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块包括主体部与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端的仿形部,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贯穿所述主体部的第一沉头孔,所述仿形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纹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沉头孔并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型腔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伸缩件沿其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第二沉头孔,等高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沉头孔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孔内,所述伸缩件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组件包括:
顶杆推板,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动模座上;
顶杆固定板,其抵靠在所述顶杆推板的上端面,所述顶杆挂台连接在所述顶杆固定板上且所述顶杆的底端与所述顶杆推板的上端面活动抵靠;
导向柱,其一端穿过所述顶杆推板与所述顶杆固定板并连接在所述动模座上。
9.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24828.4A CN115946308A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24828.4A CN115946308A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46308A true CN115946308A (zh) | 2023-04-11 |
Family
ID=87286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24828.4A Pending CN115946308A (zh) | 2023-03-10 | 2023-03-10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46308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39794A (ja) * | 1996-03-05 | 1997-09-16 | Sekisui Chem Co Ltd | 射出成形用金型 |
CN206733515U (zh) * | 2017-01-19 | 2017-12-12 | 东莞市精佳实业有限公司 | 二次顶模具机构 |
US20180222100A1 (en) * | 2017-11-14 | 2018-08-09 | Dongguan Dowell Casting Products Co., Ltd. | Mold of in-mold molding and ejecting mechanism thereof |
CN109774078A (zh) * | 2019-02-28 | 2019-05-21 | 创意塑胶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倒扣结构的产品生产用注塑模具 |
CN209350810U (zh) * | 2018-10-23 | 2019-09-06 | 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 |
CN210026162U (zh) * | 2019-06-03 | 2020-02-07 | 苏州市建邦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
CN211105381U (zh) * | 2019-09-11 | 2020-07-28 | 浙江正立塑模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滑块式斜顶机构 |
-
2023
- 2023-03-10 CN CN202310224828.4A patent/CN11594630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39794A (ja) * | 1996-03-05 | 1997-09-16 | Sekisui Chem Co Ltd | 射出成形用金型 |
CN206733515U (zh) * | 2017-01-19 | 2017-12-12 | 东莞市精佳实业有限公司 | 二次顶模具机构 |
US20180222100A1 (en) * | 2017-11-14 | 2018-08-09 | Dongguan Dowell Casting Products Co., Ltd. | Mold of in-mold molding and ejecting mechanism thereof |
CN209350810U (zh) * | 2018-10-23 | 2019-09-06 | 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 |
CN109774078A (zh) * | 2019-02-28 | 2019-05-21 | 创意塑胶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倒扣结构的产品生产用注塑模具 |
CN210026162U (zh) * | 2019-06-03 | 2020-02-07 | 苏州市建邦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顶出机构 |
CN211105381U (zh) * | 2019-09-11 | 2020-07-28 | 浙江正立塑模有限公司 | 注塑模具滑块式斜顶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73586B2 (en) | Undercut processing mechanism, mold for molding, and molded article | |
CN115946308A (zh) |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双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 |
CN209832480U (zh) | 具有斜顶内置顶针脱模机构的电动车塑件注塑模具 | |
CN218519086U (zh) | 圆形外壳注塑模具 | |
CN115195043B (zh) | 注塑模具、透明塑胶件及注塑成型方法 | |
CN107088993B (zh) | 汽车轮护板的脱模装置 | |
CN213797871U (zh) | 汽车八通阀体的注射模具 | |
CN107030258B (zh) | 一种防止产品顶出变形的模具 | |
CN210333910U (zh) | 一种汽车滑动叉无飞边成型装置 | |
CN222554156U (zh) | 一种具有内抽结构的注塑模具 | |
CN217258141U (zh) | 一种气体顶出的模具 | |
CN220562096U (zh) | 一种顶出抽芯装置及模具 | |
CN211137994U (zh) | 非均匀壁厚汽车轮罩精密注塑成型模结构 | |
CN216230493U (zh) | 一种薄壁电磁圆圈模具 | |
CN215320365U (zh) | 一种脱模机构 | |
CN219852070U (zh)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筒模具 | |
CN219256333U (zh) | 斜导柱模具开合机构 | |
CN216139351U (zh) | 用于汽车连接器模具的产品顶出装置 | |
CN216968573U (zh) | 推顶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 | |
CN219338383U (zh) | 一种胎压传感器壳体注塑模具 | |
CN114834010B (zh) | 一种汽车侧板内支架注塑模具 | |
CN219838142U (zh) | 一种模具的斜抽芯机构 | |
CN219966320U (zh) | 一种锻造成型模具 | |
CN219427379U (zh) | 模具制品顶出结构 | |
CN222201546U (zh) | 一种扫地机地刷底座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41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