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845A -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33845A CN115933845A CN202310023614.0A CN202310023614A CN115933845A CN 115933845 A CN115933845 A CN 115933845A CN 202310023614 A CN202310023614 A CN 202310023614A CN 115933845 A CN115933845 A CN 1159338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 group
- air
- fan
- radiating fin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包括有外壳体和从下至上依次布置在外壳体内部的第二散热鳍片组和第一散热鳍片组,外壳体的底部和底座之间连通设置有锥形连接壳,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别与锥形连接壳和第一散热鳍片组连通设置,而第一散热鳍片组则连通至外壳体外部;外壳体的外壁上还安装有呈管状结构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顶部分别向上延伸至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出风区域并朝向迎风面,底部则向下延伸至锥形连接壳内部。本发明采用外壳体和锥形连接壳将散热鳍片组导热管形成封闭结构,利用两个风扇分流可驱动锥形连接壳内部的搅拌叶片旋转,使锥形连接壳内部的导热管实现风冷散热,进而提升了整个散热器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背景技术
计算机是比较常见的办公设备之一,而CPU则又是整个计算机的大脑,其处理数据的速度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但是CPU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对CPU进行及时的散热处理,那么会导致CPU性能降低,出现死机现象,重则会造成CPU的烧毁,因此CPU通常都会配散热器。
现有技术中散热器都是将底座贴合在CPU上,然后在散热鳍片的背部安装一个风扇,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管传导至散热鳍片上,风扇工作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吹散走,进而实现冷却降温。但是风扇仅仅作用于散热鳍片,而底座以及底座和散热鳍片之间的导热管则处于裸露状态,风扇无法对此部分区域进行冷却,也就是说整个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主要是取决于导热管的导热性能。这样势必会影响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性能,如果能将底座和散热鳍片之间的导热管也能实现快速的散热,那么对散热器的性能会有极大的提升,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包括有底座,底座的顶部分布有数根导热管,还包括有外壳体和从下至上依次布置在外壳体内部的第二散热鳍片组和第一散热鳍片组,外壳体的底部和底座之间连通设置有锥形连接壳,第二散热鳍片组分别与锥形连接壳和第一散热鳍片组连通设置,而第一散热鳍片组则连通至外壳体外部;
外壳体的外壁上对应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位置处分别安装有第二风扇和第一风扇,并且第二风扇和第一风扇的出风端分别与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连通设置;
外壳体的外壁上还安装有呈管状结构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顶部分别向上延伸至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出风区域并朝向迎风面,底部则向下延伸至锥形连接壳内部,锥形连接壳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固定有隔板,隔板中部的通孔顶部转动安装有转动环,转动环的圆周面上环形分布有数个扰动框体,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出风口分别位于转动环的两侧,且沿隔板的宽度方向朝向扰动框体的转动路径,转动环的中部则固定有中心柱,中心柱的外壁上环形分布有数个搅拌叶片;
底座的内部则开设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用于连通锥形连接壳和外部。
优选的,底座的内部呈矩形分布有四个冷源,每个冷源均包括有呈柱状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内部注有冷却介质,罐体的顶部则密封有封堵板,封堵板的中部镶嵌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底部延伸至罐体内部后分布有数个导热棒。
优选的,进气通道共计有两个,其沿底座的长度方向开设于其内部,进气通道的两端与外部的连通处形成入气孔,进气通道的中部与锥形连接壳的内部连通处开设有数个导气孔,冷源分布于进气通道的延伸路径上,底座的内部位于进气通道的延伸路径上开设有与封堵板直径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内壁与冷源的罐体之间形成有供气体流过的环形空间。
优选的,隔板的顶部形成有固定环,固定环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保持一致,固定环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滑槽,而转动环的底部则形成有与环形滑槽相适配的环形凸起,转动环通过环形凸起嵌入至环形滑槽中与固定环保持转动相连;
中心柱通过数个环形分布的连接柱固定在转动环的中部,而数个搅拌叶片则分布于中心柱顶部的圆周面上且位于转动环的上方。
优选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均由多个呈U型结构的鳍片堆叠而成;
其中,第二散热鳍片组中位于最底部的鳍片截面与锥形连接壳顶部的截面保持一致,而第二散热鳍片组中其余的鳍片宽度小于最底部的鳍片;
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朝向第一风扇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形成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二空气流道,第二空气流道贯穿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高度,并且第二空气流道在铅锤方向上的截面呈半圆形。
优选的,第一散热鳍片组朝向第二风扇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两个第一空气流道,而第一空气流道的顶部不与第一散热鳍片组顶部贯通;
第一散热鳍片组中每个鳍片上均贯通开设有排风孔,并且每相邻两个鳍片上的排风孔错落分布。
优选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出风端均安装有格栅,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内部后朝向扇叶端弯折并与格栅固定相连。
优选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外部还套接有防护罩,防护罩则通过固定扣板固定在外壳体的外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外壳体和锥形连接壳将散热鳍片组导热管形成封闭结构,其中在外壳体的内部安装两个连通设置的散热鳍片组,外壳体外壁上的两个风扇分别对散热鳍片组进行冷却降温,而两个呈管状结构的导风件则将风扇工作时部分的风量导入至锥形连接壳内部,并且通过导风件的布置可驱动隔板上的搅拌叶片进行转动,搅拌叶片转动不仅能对隔板上方的导热管进行冷却,而且此部分区域内的空气由于与导热管表面进行热交换,因此搅拌叶片还能将此区域内的热空气吹走。隔板下方的区域则由于搅拌叶片的旋转形成负压,隔板下方的热空气则在负压的作用下会不断的向上流动,进而被搅拌叶片吹入至第二散热鳍片组中。上述过程相当于对导热管外表的热量进行冷却,而导热管外部被冷却后,其内部的热量除了沿轴向向上传导外,还会不断的沿径向向其外表传导,其内部的热量传导至表面后又被搅拌叶片进行风冷却,这样经过不断的循环,位于锥形连接壳内部的导热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冷却,进而提升了整个散热器的性能和工作效率。
(2)本发明在底座的内部分布有四个冷源,冷源内部的冷却介质在半导体制冷片的作用下可直接对CPU进行冷却散热。而外部的空气在经过底座进入锥形连接壳内部之前,空气还经过冷源,充分的利用冷源对外部的空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至锥形连接壳内部后与导热管接触对其进行冷却降温,从而进一步的实现对锥形连接壳内部的导热管散热。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整个计算机散热器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整个计算机散热器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外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不含第一散热鳍片组和第二散热鳍片组;
图4为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在外壳体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锥形连接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转动环和固定环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外壳体内部两个散热鳍片组的第一角度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外壳体内部两个散热鳍片组的第二角度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外壳体和锥形连接壳内部各个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底座的三维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中冷源处于剖切状态;
图12为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体;2、锥形连接壳;3、底座;4、连接板;5、第一风扇;6、第一导风件;7、第二风扇;8、第二导风件;9、防护罩;10、固定扣板;11、格栅;12、隔板;15、导热管;16、转动环;17、扰动框体;18、贯通孔;19、中心柱;20、搅拌叶片;21、固定环;22、环形滑槽;23、环形凸起;24、连接柱;25、第一散热鳍片组;26、第二散热鳍片组;27、第一空气流道;28、排风孔;29、第二空气流道;30、冷源;31、进气通道;32、导气孔;33、入气孔;34、连通孔;35、封堵板;36、半导体制冷片;37、导热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具体的,请参阅图1至图12,该散热器包括有用于和CPU贴合设置的底座3,散热器在使用前,首先将其固定在主板上并紧紧的贴合在CPU上。底座3的顶部分布有数根导热管15,而导热管15的外围则从下至上布置有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管15传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上,而本申请则在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外部密封罩设有外壳体1,并且外壳体1的底部和底座3之间也通过密封的锥形连接壳2相连,在外壳体1的外壁上对应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位置处还分别安装有第二风扇7和第一风扇5,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启动用于对第一散热鳍片组25、第二散热鳍片组26进行冷却降温。
目前的散热器都是将底座3贴合在CPU上,然后在散热鳍片的背部安装一个风扇,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管15传导至散热鳍片上,风扇工作将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吹散走,进而实现冷却降温,但是风扇仅仅作用于散热鳍片,而底座3和散热鳍片之间的导热管15则处于裸露状态,该区域内的导热管15只能是将热量向上传导,当然导热管15外表的少许的热量和外界的空气产生热交换。如果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底座3和散热鳍片之间的导热管15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冷却,那么势必会提高整个散热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鉴于此,本发明设置两个散热鳍片,即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而且在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外围罩设外壳体1,而外壳体1和底座3之间则通过锥形连接壳2相连,这样CPU产生的热量经过导热管15的传导,并且在外壳体1和锥形连接壳2的限制下,全部从外壳体1的顶部散发出。
具体的,本申请在外壳体1的外壁上对应第一散热鳍片组25的位置处安装有第二风扇7,并且第二风扇7的出风端贯穿第二风扇7与外壳体1内部连通,同样的,外壳体1的外壁上对应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位置处则安装有第一风扇5,第一风扇5的出风端也与外壳体1的内部连通。本申请还在第二风扇7和第一风扇5的出风端安装有格栅11,通过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分别对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进行冷却。另外,外壳体1的外壁上还分别布置有第二导风件8和第一导风件6,其中第二导风件8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第二风扇7内部的出风区域后,朝向第二风扇7的扇叶端弯折并穿过格栅11设置,第二导风件8的底部则在竖直方向弯折后穿过锥形连接壳2上的贯通孔18延伸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第一风扇5也采用相同的布局方式安装,不同的是,两者的出风端位置不一样,具体的出风端则在下文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上述结构,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工作时,不仅会对第一散热鳍片组25、第二散热鳍片组26进行风冷散热,还会有部分的风经过第一导风件6、第二导风件8吹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而第一导风件6、第二导风件8的外部均设置有防护罩9,防护罩9则通过固定扣板10固定在外壳体1的外壁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在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隔板12,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被隔板12分隔形成两个区域,并且隔板12的中心处开设有通孔用于将两个区域连通,隔板12的顶部形成有固定环21,该固定环21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保持一致,固定环21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滑槽22,固定环21上则安装有转动环16,转动环16的底部形成有与环形滑槽22相适配的环形凸起23,转动环16通过环形凸起23嵌入至环形滑槽22中与固定环21保持转动相连,而转动环16的中心处则布置有中心柱19,并且该中心柱19通过径向分布的数个连接柱24固定在转动环16的中心处,中心柱19的外壁位于连接柱24的上方还环形分布有数个搅拌叶片20,为了能够驱动转动环16在固定环21上进行转动,本申请则在转动环16的外壁上环形分布有数个扰动框体17,而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底部延伸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后均位于隔板12的上方,并且两者分布于转动环16的两侧,进一步的,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出风口均朝向隔板12的宽度方向,并且两者的出风口均朝向扰动框体17的转动路径,而扰动框体17内部的腔体则也始终朝向两者的出风口方向。这样,当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工作时,通过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导风作用,风流作用于转动环16外壁上的扰动框体17,从而驱动转动环16进行旋转,因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导热管15带有热量,并且由于其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导热管15的热量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空气产生热交换,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空气因热交换而温度升高,搅拌叶片20旋转则会将锥形连接壳2内部位于隔板12上方的区域内热空气吹向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而由于搅拌叶片20的旋转,使得隔板12下方的区域形成负压,那么隔板12下方的热空气则在负压的作用下会不断的向上流动,进而被搅拌叶片20吹入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这样就相当于对导热管15外表的热量进行冷却,而导热管15外部被冷却后,其内部的热量除了沿轴向向上传导外,还会不断的沿径向向其外表传导,其内部的热量传导至表面后又被搅拌叶片20进行风冷却,这样经过不断的循环,位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导热管15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冷却。
在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由于搅拌叶片20的旋转会使隔板12下方的区域形成负压,此区域内部的热气流在压差的作用下经过搅拌叶片20进入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因此也需要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形成的负压区域和外部保持连通状态,这样外部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对导热管15进行冷却。而且,本申请在底座3的内部呈矩形分布有四个冷源30,每两个冷源30为一组分布在相邻两个导热管15之间,每个冷源30均包括有呈柱状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内部注有冷却介质,罐体的顶部则密封有封堵板35,封堵板35的中部则镶嵌有半导体制冷片36,半导体制冷片36底部延伸至罐体内部后分布有数个导热棒37,半导体制冷片36工作产生的冷量经过导热棒37传导至冷却介质中,而四个冷源30设置于底座3内部可形成对CPU的冷却降温处理。为了能够充分的利用冷源30,本申请将外部的空气引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时,使外部的空气也经过冷源30,进而使空气和冷源30完成热交换冷却后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具体的设计为:在底座3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进气通道31,进气通道31的两端与外部的连通处形成入气孔33,进气通道31的中部与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连通处开设有数个导气孔32,而底座3的内部则开设有与封堵板35直径相匹配的凹槽,冷源30由于其底部和顶部的截面大于罐体中部的截面,因此凹槽的内壁与冷源30的罐体之间形成有一个环形空间,外部的空气经过入气孔33进入至进气通道31内部后,流经冷源30时,空气在环形空间内与冷源30内部的冷却介质热交换,冷却后的空气继续沿着进气通道31向前输送,最终经导气孔32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另外,本申请还在底座3的两端位于每个进气通道31的两侧平行的开设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经过连通孔34也能进入至进气通道31中。
本申请中由于在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安装了转动环16、扰动框体17和搅拌叶片20等结构,因此为了避免导热管15与上述各个结构产生干涉,本申请还对导热管15的结构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如图9所示,本申请中的导热管15在隔板12内部呈弯折状,而转动环16、扰动框体17和搅拌叶片20等结构全部设置于导热管15的弯折处,导热管15的材质则选用紫铜,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并且紫铜还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和延展性。
由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搅拌叶片20旋转可将其内部的热气流吹向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但是由于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均由一片一片的鳍片堆叠而成,并且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分布在第一散热鳍片组25、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侧部对其进行风冷,因此为了能够使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热气流进入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内部,本申请中的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位于最底部的鳍片截面和锥形连接壳2顶部的截面保持一致,而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其余的鳍片宽度则小于最底部的鳍片,这样形成的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与外壳体1内壁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矩形空气流道,而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26朝向第一风扇5的一侧则沿竖直方向形成有第二空气流道29,第二空气流道29贯穿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高度,并且第二空气流道29在铅锤方向上的截面呈半圆形,这样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热气流经过第二空气流道29进入至任一相邻两个鳍片之间,热气流在第一风扇5的作用下吹入至矩形空气流道中。而组成第一散热鳍片组25的所有鳍片则与锥形连接壳2顶部的截面保持一致,并且在第一散热鳍片组25朝向第二风扇7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空气流道27,注意第一空气流道27并不贯通第一散热鳍片组25的顶部,从矩形空气流道流出的热气流经过两个第一空气流道27进入至第一散热鳍片组25中,而第一散热鳍片组25中每个鳍片上均贯通开设有排风孔28,并且每相邻两个鳍片上的排风孔28错落分布,这样第二风扇7工作产生的风流依次经过每个鳍片上的排风孔28最终从外壳体1的顶部吹出,而从第一空气流道27进入排风孔28中的热气流也在第二风扇7的作用下被吹走。组成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鳍片由304不锈钢制成,其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特性,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处理硬化现象,在大气中耐腐蚀,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可焊性。
本发明中的计算机散热器,在工作前,首先将固定底座3的背板安装在主板的背面,背板上的四根立柱穿过主板后位于CPU的四周,随后在底座3的底部采用“九点式”涂抹方法进行导热硅胶涂抹,导热硅胶可有效的填充底座3和CPU之间的空隙,使热量的传导更加顺畅迅速,保障了导热效果。然后将底座3贴合在CPU上,背板上的四根立柱穿过连接板4上的孔后,通过螺母扭入至立柱上即可将整个散热器固定柱。
随后启动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工作产生的风流分别对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进行冷却,而两者产生的风流还会在第一导风件6、第二导风件8的作用下部分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并且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风流作用于转动环16上的扰动框体17,进而驱动转动环16在固定环21上进行转动,因此会驱动搅拌叶片20进行旋转。
CPU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过导热管15会导入至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此部分的热量在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的作用下被吹散,最终从外壳体1顶部流出。而位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导热管15由于其表面散发的热量与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搅拌叶片20的旋转又会对隔板12上方的导热管15进行冷却,并且将热气流吹向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隔板12下方的区域则形成负压,外部的空气经过入气孔33进入至进气通道31内,空气在经过进气通道31中的冷源30时被冷却,冷却降温后的空气最终经过导气孔32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进入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冷空气一部分和热气流热交换,另一部分则直接吹向导热管15对其进行冷却,并且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至隔板12上方,最终在搅拌叶片20的作用下进入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内部,经导热管15传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6、第一散热鳍片组25内部的热量在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的作用下被吹走,而锥形连接壳2内部的热气流则依次经过第二散热鳍片组26、第一散热鳍片组25并且也在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的作用下从外壳体1的顶部流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另一”、“又一”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包括有底座(3),底座(3)的顶部分布有数根导热管(1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外壳体(1)和从下至上依次布置在外壳体(1)内部的第二散热鳍片组(26)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外壳体(1)的底部和底座(3)之间连通设置有锥形连接壳(2),第二散热鳍片组(26)分别与锥形连接壳(2)和第一散热鳍片组(25)连通设置,而第一散热鳍片组(25)则连通至外壳体(1)外部;
外壳体(1)的外壁上对应第一散热鳍片组(25)、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位置处分别安装有第二风扇(7)和第一风扇(5),并且第二风扇(7)和第一风扇(5)的出风端分别与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连通设置;
外壳体(1)的外壁上还安装有呈管状结构的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顶部分别向上延伸至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的出风区域并朝向迎风面,底部则向下延伸至锥形连接壳(2)内部,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固定有隔板(12),隔板(12)中部的通孔顶部转动安装有转动环(16),转动环(16)的圆周面上环形分布有数个扰动框体(17),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出风口分别位于转动环(16)的两侧,且沿隔板(12)的宽度方向朝向扰动框体(17)的转动路径,转动环(16)的中部则固定有中心柱(19),中心柱(19)的外壁上环形分布有数个搅拌叶片(20);
底座(3)的内部则开设有进气通道(31),进气通道(31)用于连通锥形连接壳(2)和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底座(3)的内部呈矩形分布有四个冷源(30),每个冷源(30)均包括有呈柱状结构的罐体,罐体的内部注有冷却介质,罐体的顶部则密封有封堵板(35),封堵板(35)的中部镶嵌有半导体制冷片(36),半导体制冷片(36)底部延伸至罐体内部后分布有数个导热棒(3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进气通道(31)共计有两个,其沿底座(3)的长度方向开设于其内部,进气通道(31)的两端与外部的连通处形成入气孔(33),进气通道(31)的中部与锥形连接壳(2)的内部连通处开设有数个导气孔(32),冷源(30)分布于进气通道(31)的延伸路径上,底座(3)的内部位于进气通道(31)的延伸路径上开设有与封堵板(35)直径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内壁与冷源(30)的罐体之间形成有供气体流过的环形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隔板(12)的顶部形成有固定环(21),固定环(21)的内径与通孔的直径保持一致,固定环(21)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滑槽(22),而转动环(16)的底部则形成有与环形滑槽(22)相适配的环形凸起(23),转动环(16)通过环形凸起(23)嵌入至环形滑槽(22)中与固定环(21)保持转动相连;
中心柱(19)通过数个环形分布的连接柱(24)固定在转动环(16)的中部,而数个搅拌叶片(20)则分布于中心柱(19)顶部的圆周面上且位于转动环(16)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散热鳍片组(25)和第二散热鳍片组(26)均由多个呈U型结构的鳍片堆叠而成;
其中,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位于最底部的鳍片截面与锥形连接壳(2)顶部的截面保持一致,而第二散热鳍片组(26)中其余的鳍片宽度小于最底部的鳍片;
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26)朝向第一风扇(5)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形成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二空气流道(29),第二空气流道(29)贯穿整个第二散热鳍片组(26)的高度,并且第二空气流道(29)在铅锤方向上的截面呈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散热鳍片组(25)朝向第二风扇(7)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两个第一空气流道(27),而第一空气流道(27)的顶部不与第一散热鳍片组(25)顶部贯通;
第一散热鳍片组(25)中每个鳍片上均贯通开设有排风孔(28),并且每相邻两个鳍片上的排风孔(28)错落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的出风端均安装有格栅(11),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顶部延伸至第一风扇(5)和第二风扇(7)内部后朝向扇叶端弯折并与格栅(11)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件(6)和第二导风件(8)的外部还套接有防护罩(9),防护罩(9)则通过固定扣板(10)固定在外壳体(1)的外壁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23614.0A CN115933845B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23614.0A CN115933845B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33845A true CN115933845A (zh) | 2023-04-07 |
CN115933845B CN115933845B (zh) | 2023-05-09 |
Family
ID=8583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23614.0A Active CN115933845B (zh) | 2023-01-09 | 2023-01-09 |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33845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34224A (zh) * | 2023-05-24 | 2023-09-12 | 扬州吉山津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CN116991216A (zh) * | 2023-09-26 | 2023-11-03 | 深圳市慧鼎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液体导流部件的防水式加固笔记本 |
CN118973234A (zh) * | 2024-10-15 | 2024-11-15 | 深圳市高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通讯网络设备用高效散热风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87842Y (zh) * | 2004-03-15 | 2005-03-23 | 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CN2729902Y (zh) * | 2004-01-16 | 2005-09-28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CN216848683U (zh) * | 2022-03-02 | 2022-06-28 | 河北天英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计算机cpu散热器 |
-
2023
- 2023-01-09 CN CN202310023614.0A patent/CN1159338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29902Y (zh) * | 2004-01-16 | 2005-09-28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CN2687842Y (zh) * | 2004-03-15 | 2005-03-23 | 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 |
CN216848683U (zh) * | 2022-03-02 | 2022-06-28 | 河北天英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计算机cpu散热器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34224A (zh) * | 2023-05-24 | 2023-09-12 | 扬州吉山津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CN116734224B (zh) * | 2023-05-24 | 2024-01-23 | 扬州吉山津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照明装置 |
CN116991216A (zh) * | 2023-09-26 | 2023-11-03 | 深圳市慧鼎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液体导流部件的防水式加固笔记本 |
CN116991216B (zh) * | 2023-09-26 | 2023-11-28 | 深圳市慧鼎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液体导流部件的防水式加固笔记本 |
CN118973234A (zh) * | 2024-10-15 | 2024-11-15 | 深圳市高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通讯网络设备用高效散热风扇 |
CN118973234B (zh) * | 2024-10-15 | 2025-01-17 | 深圳市高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通讯网络设备用高效散热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33845B (zh) | 2023-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933845A (zh) | 一种计算机散热器 | |
CN101370370B (zh) | 散热模组 | |
EP4017231A1 (en) | Compound teeth radiator and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 |
CN113031273A (zh) |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 |
CN216982389U (zh) | 散热装置和电气设备 | |
CN207674759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装置 | |
CN212303875U (zh) | 阵面天线散热装置 | |
CN114442771A (zh) | 一种液冷风冷一体化的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 | |
CN220528467U (zh) | 变流器、电气设备以及储能系统 | |
CN218483139U (zh) | 一种风冷散热式驱动器设备 | |
CN207381387U (zh) | 带风扇的一体式铝制散热器 | |
CN210349818U (zh) |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 |
CN113236572B (zh) | 一种高温泵 | |
CN210900093U (zh) | 鳍片散热器 | |
CN107747576B (zh) | 一种具有新型散热结构的散热器 | |
CN112577028A (zh) | 散热装置及灯具 | |
CN215453746U (zh) |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 |
TWI220914B (en) | Heat dissipating fan | |
CN214502170U (zh) | 一种高效导热的板式散热器 | |
CN210129505U (zh) | 一种半导体散热结构 | |
RU2794348C1 (ru) |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й ребристый радиатор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связи | |
CN221175225U (zh) | 一种投影系统的散热装置及投影系统 | |
CN222167555U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cpu的辅助散热装置 | |
CN216976993U (zh) | 散热器 | |
CN221595617U (zh) | 一种涡轮风扇风冷散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