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4284B -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54284B CN115854284B CN202310169007.5A CN202310169007A CN115854284B CN 115854284 B CN115854284 B CN 115854284B CN 202310169007 A CN202310169007 A CN 202310169007A CN 115854284 B CN115854284 B CN 1158542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vehicle
- sheet
- shell
- rearview mirr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Arrangements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Mounting And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e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车辆后视镜包括照地灯。照地灯包括灯具本体和控制组件;灯具本体设置于后视镜,灯具本体用于向车辆前方发射光束,从而辅助车辆通过狭窄区域;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于灯具本体,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灯具本体开启或关闭。灯具本体包括外壳、透光片、反光片、扩束片和发光组件;外壳设置于后视镜的下侧,外壳的前侧设有用于安装透光片的第一开口,外壳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扩束片的第二开口;反光片设置于外壳的内部;发光组件用于发射光束,发光组件可前后转动地设置于外壳的内部。该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既能为车辆的侧面提供照明作用,又能辅助驾驶员驾驶车辆通过狭窄区域,以提高车辆在狭窄区域通行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汽车的功能越来越完善。近年来流行在汽车的后视镜上安装照地灯,以便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为汽车的两侧提供照明,方便驾驶人员或乘客能够更好的了解汽车侧面的路况,避免发生危险。
目前,在一些农村道路上或者窄桥的桥头,通常会建造两个限宽墙以限制大型车辆通过,从而达到保护路面或者桥梁的作用。但是,这种建造的限宽墙也容易对小型车辆的通行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一些驾驶新手来说,极易发生刮擦,通常需要下车观察或者他人进指挥才能确保正常通行,通行效率低下,极易造成交通堵塞。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照地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的不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为车辆的侧面提供照明作用,又能够辅助车辆通过狭窄区域,以提高车辆通行效率的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照地灯,适于安装于后视镜,所述照地灯包括灯具本体以及控制组件;所述灯具本体设置于所述后视镜,且所述灯具本体用于向车辆的前方发射光束,从而辅助所述车辆通过狭窄区域;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灯具本体,且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灯具本体的开启或关闭。
优选的,所述灯具本体包括外壳、透光片、反光片、扩束片以及发光组件;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后视镜的下侧,所述外壳的前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透光片的第一开口,所述外壳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扩束片的第二开口;所述反光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发光组件用于发射所述光束,所述发光组件可前后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时,所述光束通过所述反光片反射后,再通过所述透光片发射至所述车辆的前方;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光束通过所述扩束片后发散至所述车辆的侧面,从而起到照明作用。其优点是:当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时,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所述光束先经过所述反光片发生反射后,再通过所述透光片发射至所述车辆的前方,从而能够辅助驾驶员判断所述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而方便通过狭窄区域;当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所述光束在通过所述扩束片后会发散开,即所述光束的光斑直径在通过扩束片后会增大,从而获得较大的照明区域,以便为所述车辆的侧面进行照明。也就是说,只需要配备一个所述发光组件,并通过转动调整所述发光组件的位置,即可实现上述两个功能作用。
优选的,所述后视镜的下侧贯穿设有安装孔,所述外壳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其优点是:由于所述透光片设置于所述外壳前侧的所述第一开口内,因此,在所述车辆向前行驶的过程中,所述透光片上容易附着灰尘、雨滴等异物,从而容易影响所述透光片的透光效果。但是,通过将所述外壳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则在需要辅助驾驶员判断所述车辆的位置时,控制所述外壳向下滑动,使得所述透光片完全外露,即可实现向所述车辆的前方发射所述光束;则在不需要辅助驾驶员判断所述车辆的位置时,控制所述外壳向上滑动,使得所述外壳完全容纳于所述安装孔内,从而将所述透光片隐藏在所述安装孔内,进而防止所述透光片上因附着异物而影响透光效果。另外,由于所述扩束片设置于所述外壳下端的所述第二开口内,因此,即使所述外壳完全容纳于所述安装孔内,通过所述扩束片发射开的光线也能正常通过所述安装孔的下端照射到所述车辆的侧面,故不会影响所述车辆侧面的照明效果。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侧壁贯穿设有限位槽;所述灯具本体还包括推动件以及复位件,所述推动件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内部,且所述推动件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复位件用于迫使所述发光组件向靠近所述推动件的方向转动;当所述外壳向上滑动至所述安装孔的内部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当所述外壳向下滑动至所述安装孔的外部时,所述推动件迫使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其优点是:当所述外壳向上滑动至所述安装孔的内部时,在所述复位件的作用下,始终对所述发光组件产生一个向靠近所述推动件所在方向(即向前)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所述发光组件自动向靠近所述推动件的方向转动,直至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推动件接触后,所述发光组件不能继续向靠近所述推动件的方向转动,此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从而能够实现为所述车辆的侧面提供照明作用。另一方面,当所述外壳向下滑动(即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推动件向下运动)时,所述推动件会对所述发光组件产生反推力,从而迫使所述发光组件向远离所述推动件的方向(即向后)转动,直至所述透光片完全外露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从而能够实现辅助驾驶员判断所述车辆位置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所述推动件以及所述复位件的结合作用下,只需要配备驱动所述外壳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而不需要单独配备驱动所述发光组件转动的动力装置,从而有利于降低该所述照地灯的体积,以方便所述后视镜内部各部件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灯具本体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面以及第二限位面;所述发光组件铰接于所述支架,当所述发光组件向前转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与所述扩束片相对;当所述发光组件向后转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与所述反光片相对。其优点是:通过将所述发光组件铰接于所述支架上,并将所述支架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即可实现所述发光组件在所述外壳内部的可转动安装,且安装更加简单方便。另外,在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作用下,当所述复位件迫使所述发光组件向前转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就不能再继续向前转动,既有利于提高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扩束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又可避免所述复位件对所述发光组件的作用力传递到所述推动件上,从而避免了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推动件之间持续受压,进而有利于降低所述推动件与所述发光组件之间相对滑动表面的磨损。此外,在所述第二限位面的作用下,当所述发光组件向后转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就不能再继续向后转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反光片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优选的,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呈向下倾斜设置。其优点是:当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呈向下倾斜设置时,则所述光束与水平地面之间的高度会逐渐降低,从而能够避免所述光束照射到对向驾驶员或行人的眼睛,安全性更高。
优选的,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与水平面的夹角a为9°-22°。其优点是:当所述夹角a的度数越小,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越接近水平向前发射,即越容易照射到对向驾驶员或行人的眼睛,经过试验证明,所述夹角a的度数不宜小于9°;当所述夹角a的度数越大,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照射到所述限宽墙的光斑中心点T的离地高度越小,即越不容易被驾驶员观察到,经过试验证明,所述夹角a的度数不宜大于22°;综上所述,所述夹角a的度数优选为9°-22°。
优选的,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70°-90°。其优点是: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且所述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90°时,所述光束在通过所述扩束片后会发散至所述后视镜的正下方,从而在所述车辆的侧面形成照明区域L;当所述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逐渐减少(即所述发光组件逐渐向后转动)时,所述车辆侧面的照明区域L会逐渐向后偏移,从而能够为所述车辆的前门区域甚至是后门区域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但是,所述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越小,所述光束越靠近所述反光片,即所述扩束片越靠近所述反光片,从而使得所述扩束片与所述反光片之间产生相互干涉,同时,照明区域L也会越靠近后门区域;经过实验证明,所述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不易小于70°,故所述夹角b的度数优选为70°-90°。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侧面贯穿设有侧孔,所述反光片内嵌于侧板上,所述侧板插接于所述侧孔内。其优点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加方便的对所述反光片进行安装。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壳体、上盖以及下盖,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下盖。其优点是:通过这种结构便于降低所述外壳的加工难度以及所述外壳内部各部件的安装难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后视镜,包括所述照地灯。其优点是:驾驶员可以根据所述后视镜上设置的所述照地灯发射的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的落点,从而准确地反馈出车辆在道路上的所在位置,进而能够辅助车辆通过狭窄的区域,大大提高了车辆在通过狭窄区域的通行效率,从而有利于防止出现交通堵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灯具本体设置于所述后视镜,且所述灯具本体用于向车辆的前方发射光束,因此,可以通过在车辆的左右两个后视镜上都安装上该所述照地灯,从而可以根据两个所述后视镜上的两个所述照地灯所发射的两个所述光束,从而准确地反馈出所述车辆在道路上的所在位置,进而辅助所述车辆通过狭窄区域。例如,当所述车辆行使到建造有两个限宽墙的区域时,通过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照地灯开启,此时,所述车辆的左右两个所述后视镜上的所述照地灯均会发射所述光束,驾驶员根据所述车辆两侧的所述光束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所述车辆的位置,具体判断方法如下:当所述车辆左侧的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落在左侧的所述限宽墙上,且所述车辆右侧的所述光束通过两个所述限宽墙之间时,则表示所述车辆处于偏左行驶状态,应当向右调整所述车辆的位置;同理,当所述车辆右侧的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落在右侧的所述限宽墙上,且所述车辆左侧的所述光束通过两个所述限宽墙之间时,则表示所述车辆处于偏右行驶状态,应当向左调整所述车辆的位置;直至所述车辆左右两侧的所述光束都通过两个所述限宽墙之间时,则表示所述车辆的位置恰好在两个所述限宽墙之间,此时,驾驶员即可放心驾驶所述车辆通过两个所述限宽墙,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防止出现交通堵塞;另外,当所述车辆左右两侧的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分别落在左右两个所述限宽墙上时,则表示两个所述限宽墙之间的距离较窄,此时,驾驶员可以通过下车观察或他人指挥判断所述车辆是否能够正常通过,若能够正常通过,则通过调整所述车辆的位置,使得左侧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与左侧所述限宽墙右侧的距离尽量和右侧所述光束的光斑中心与右侧所述限宽墙左侧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所述车辆恰好位于两个所述限宽墙的中心,也能起到辅助通行的作用。
(2)由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灯具本体,且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灯具本体的开启或关闭,因此,可以通过将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内部(例如中控面板或多功能方向盘等),从而便于控制所述灯具本体的开启或关闭。
(3)当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时,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所述光束先经过所述反光片发生反射后,再通过所述透光片发射至所述车辆的前方,从而能够辅助驾驶员判断所述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而方便通过狭窄区域;当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所述光束在通过所述扩束片后会发散开,即所述光束的光斑直径在通过扩束片后会增大,从而获得较大的照明区域,以便为所述车辆的侧面进行照明。也就是说,只需要配备一个所述发光组件,并通过转动调整所述发光组件的位置,即可实现上述两个功能作用。
(4)上述带有所述照地灯的所述车辆后视镜的有益效果与所述照地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辆后视镜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中各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车辆后视镜的另一状态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4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3中灯具本体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图6中灯具本体的另一视角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7中灯具本体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图8中局部结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图8中各结构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0中发光组件的另一视角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3中安装环的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2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车辆后视镜的正视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4中沿A-A处的剖视图,展示了灯具本体的缩回状态。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5中I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6中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5中的另一状态图,展示了灯具本体的伸出状态。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8中V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9中V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左视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1中车辆的俯视图,展示了车辆不能通过限宽墙的状态。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1中车辆的俯视图,展示了车辆能够通过限宽墙的状态。
图中:100、灯具本体;1、外壳;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限位槽;14、侧孔;15、连接臂;16、过线孔;17、壳体;18、上盖;19、下盖;2、透光片;3、反光片;31、侧板;4、扩束片;5、发光组件;51、容纳槽;6、推动件;7、复位件;8、支架;81、第一限位面;82、第二限位面;200、驱动机构;201、电机;202、传动齿轮;203、蜗杆;300、后视镜;301、安装孔;400、安装环;500、限宽墙。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照图1至图5,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照地灯,适于安装于后视镜300,照地灯包括灯具本体100以及控制组件;灯具本体100设置于后视镜300,且灯具本体100用于向车辆的前方发射光束,从而辅助车辆通过狭窄区域;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于灯具本体100,且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灯具本体100的开启或关闭。控制组件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内部(例如中控面板或多功能方向盘上等),从而便于控制灯具本体100的开启或关闭。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该照地灯的工作原理:如图22至图23所示,通过在车辆的左右两个后视镜300上都安装上该照地灯,从而可以根据两个后视镜300上的两个照地灯所发射的两个光束,从而准确地反馈出车辆在道路上的所在位置,进而辅助车辆通过狭窄区域。例如,当车辆行使到建造有两个限宽墙500的区域时,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照地灯开启,此时,车辆的左右两个后视镜300上的照地灯均会发射光束,驾驶员根据车辆两侧的光束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车辆的位置,具体判断方法如下:当车辆左侧的光束的光斑中心T落在左侧的限宽墙500上(如图22所示),且车辆右侧的光束通过两个限宽墙500之间时,则表示车辆处于偏左行驶状态,应当向右调整车辆的位置;同理,当车辆右侧的光束的光斑中心T落在右侧的限宽墙500上,且车辆左侧的光束通过两个限宽墙500之间时,则表示车辆处于偏右行驶状态,应当向左调整车辆的位置;直至车辆左右两侧的光束都通过两个限宽墙500之间时(如图23所示),则表示车辆的位置恰好在两个限宽墙500之间,此时,驾驶员即可放心驾驶车辆通过两个限宽墙500,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防止出现交通堵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车辆左右两侧的光束的光斑中心分别落在左右两个限宽墙500上时,则表示两个限宽墙500之间的距离较窄,此时,驾驶员可以通过下车观察或他人指挥判断车辆是否能够正常通过,若能够正常通过,则通过调整车辆的位置,使得左侧光束的光斑中心与左侧限宽墙500右侧的距离尽量和右侧光束的光斑中心与右侧限宽墙500左侧的距离相等,从而使得车辆恰好位于两个限宽墙500的中心,也能起到辅助通行的作用。
此外,现实中的限宽墙500的高度一般较低,通常是低于后视镜300(外壳1)的离地高度,因此,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考虑车身是否能够正常通过即可,无需考虑后视镜300是否会与限宽墙500之间产生碰撞。但是,当限宽墙500高度较高时,即限宽墙50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后视镜300(外壳1)的离地高度时,在调整好车辆的位置后,即车辆两侧的光束都能够从两个限宽墙500之间穿过或者车辆恰好位于两个限宽墙500的中心时,再通过手动折叠或自动折叠的方式将后视镜300折叠后,驾驶员即可放心驾驶车辆通过两个限宽墙500。
参照图6至图8以及图14至图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灯具本体100包括外壳1、透光片2、反光片3、扩束片4以及发光组件5;外壳1设置于后视镜300的下侧,外壳1的前侧设有用于安装透光片2的第一开口11,外壳1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扩束片4的第二开口12;反光片3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发光组件5用于发射光束,发光组件5可前后转动地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当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反光片3相对时,光束通过反光片3反射后,再通过透光片2发射至车辆的前方;当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时,光束通过扩束片4后发散至车辆的侧面,从而起到照明作用。其中,透光片2、反光片3以及扩束片4的本身均为现有技术,例如,透光片2为亚克力板,反光片3为反光镜;扩束片4为凹透镜或凸透镜(凸透镜先将光束汇聚于焦点后,再将光束发散开)或其结合(即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组合使用)。另外,发光组件5的本身及其与控制组件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或控制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此外,由于反光片3需要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直接安装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下仅提供一种简化安装的方式:如图6和图8所示,通过在外壳1(即壳体17)的侧面贯穿设置侧孔14,并将反光片3内嵌在侧板31上,再将侧板31插入侧孔14内即可实现对反光片3 的安装,并可以通过密封胶实现对侧孔14与侧板31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可以理解地是,如图19所示,当控制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反光片3相对时,发光组件5发射的光束先经过反光片3发生反射后,再通过透光片2发射至车辆的前方,从而能够辅助驾驶员判断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而方便通过狭窄区域;如图16所示,当控制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时,发光组件5发射的光束在通过扩束片4后会发散开,即光束的光斑直径在通过扩束片4后会增大,从而获得较大的照明区域L,以便更好地为车辆的侧面进行照明。也就是说,只需要配备一个发光组件5,并通过转动调整发光组件5的位置,即可实现上述两个功能作用。
为了降低外壳1的加工难度以及外壳1内部各部件的安装难度,外壳1包括壳体17、上盖18以及下盖19,上盖18和下盖19分别通过密封胶或螺钉等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7的上下两端。第一开口11、限位槽13、侧孔14、连接臂15均形成于壳体17上,第二开口12形成于下盖19上,过线孔16(过线孔16用于穿过连接发光组件5与控制组件之间的线束)形成于上盖18上。
参照图2、图3以及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300的下侧贯穿设有安装孔301,外壳1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安装孔301。由于透光片2设置于外壳1前侧的第一开口11内,因此,在车辆向前行驶的过程中,透光片2上容易附着灰尘、雨滴等异物,从而容易影响透光片2的透光效果。但是,通过将外壳1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安装孔301内,则在需要辅助驾驶员判断车辆的位置时,控制外壳1向下滑动,使得透光片2完全外露(如图5和图19所示),即可实现向车辆的前方发射光束;则在不需要辅助驾驶员判断车辆的位置时,控制外壳1向上滑动,使得外壳1完全容纳于安装孔301内(如图2和图16所示),从而将透光片2隐藏在安装孔301内,进而防止透光片2上因附着异物而影响透光效果。另外,如图16所示,由于扩束片4设置于外壳1下端的第二开口12内,因此,即使外壳1完全容纳于安装孔301内,通过扩束片4发射开的光线也能正常通过安装孔301的下端照射到车辆的侧面,故不会影响车辆侧面的照明效果。
应当理解地是,现有技术中实现外壳1上下滑动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仅提供一种方式进行参考: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照地灯还包括驱动机构200,驱动机构200包括电机201、传动齿轮202以及蜗杆203,电机201设置于后视镜300内部,蜗杆203的下端可转动设置于后视镜300内部,且电机201的输出轴通过传动齿轮202与蜗杆203相连,即可通过电机201驱动蜗杆203发生自转;另外,外壳1(即壳体17)的外壁上设置连接臂15,连接臂15上下贯穿设有螺纹孔,螺纹孔螺纹连接于蜗杆203,则当蜗杆203自转时,即可驱动连接臂15(即外壳1)上下滑动。
参照图2、图3、图7、图8、图10、图12以及图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的前侧壁贯穿设有限位槽13;灯具本体100还包括推动件6以及复位件7,推动件6设置于后视镜300内部,且推动件6上下滑动连接于限位槽13;复位件7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且复位件7用于迫使发光组件5向靠近推动件6的方向转动;当外壳1向上滑动至安装孔301的内部时,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当外壳1向下滑动至安装孔301的外部时,推动件6迫使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反光片3相对。
可以理解地是,如图15至图17所示,当外壳1向上滑动至安装孔301的内部时,在复位件7的作用下,始终对发光组件5产生一个向靠近推动件6所在方向(即向前)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发光组件5自动向靠近推动件6的方向转动,直至发光组件5与推动件6接触后,发光组件5不能继续向靠近推动件6的方向转动,此时,发光组件5恰好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从而能够实现为车辆的侧面提供照明作用。如图19至图20所示,另一方面,当外壳1向下滑动(即外壳1相对于推动件6向下运动)时,推动件6会对发光组件5产生反推力,从而迫使发光组件5向远离推动件6的方向(即向后)转动,直至透光片2完全外露时,发光组件5恰好转动至与反光片3相对,从而能够实现辅助驾驶员判断车辆位置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推动件6以及复位件7的结合作用下,只需要配备驱动外壳1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例如驱动机构200),而不需要单独配备驱动发光组件5转动的动力装置,从而有利于降低该照地灯的体积,以方便后视镜300内部各部件的安装。
应当理解地是,推动件6的安装固定有多种方式,以下仅提供一种安装方式进行参考:如图12和图13所示,先将推动件6固定在安装环400上,在将安装环400固定在安装孔301的上端(如图2和图3所示),即可实现对推动件6的安装固定;同时,安装环400也可以同步实现对蜗杆203的安装固定。另外,复位件7既可以是弹性结构,例如弹簧、弹力绳、扭簧等,如图10和图11所示,以扭簧为例,在发光组件5与支架8之间的铰接位置同轴设置一个容纳槽51,以便将扭簧安装固定在容纳槽51;当然,复位件7也可以是磁吸式结构,例如设置两个磁极相反的磁铁或磁铁与磁吸片(磁吸片含有铁、钴、镍等材料),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吸引力迫使发光组件5向前转动。
参照图8至图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灯具本体100还包括支架8,支架8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支架8上设有第一限位面81以及第二限位面82;发光组件5铰接于支架8,当发光组件5向前转动至与第一限位面81接触时,发光组件5恰好与扩束片4相对;当发光组件5向后转动至与第二限位面82接触时,发光组件5恰好与反光片3相对。通过将发光组件5铰接于支架8上,并将支架8安装于外壳1的内部,即可实现发光组件5在外壳1内部的可转动安装,且安装更加简单方便。另外,如图17所示,在第一限位面81的作用下,当复位件7迫使发光组件5向前转动至与第一限位面81接触时,发光组件5就不能再继续向前转动,既有利于提高发光组件5与扩束片4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又可避免复位件7对发光组件5的作用力传递到推动件6上,从而避免了发光组件5与推动件6之间持续受压,进而有利于降低推动件6与发光组件5之间相对滑动表面的磨损。此外,如图20所示,在第二限位面82的作用下,当发光组件5向后转动至与第二限位面82接触时,发光组件5就不能再继续向后转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发光组件5与反光片3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参照图19以及图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束通过透光片2后呈向下倾斜设置。当光束通过透光片2后呈向下倾斜设置时,则光束与水平地面之间的高度会逐渐降低,从而能够避免光束照射到对向驾驶员或行人的眼睛,安全性更高。
参照图19以及图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束通过透光片2后与水平面的夹角a为9°-22°。当夹角a的度数越小,光束通过透光片2后越接近水平向前发射,即越容易照射到对向驾驶员或行人的眼睛,经过试验证明,夹角a的度数不宜小于9°;当夹角a的度数越大,光束通过透光片2后照射到限宽墙500的光斑中心点T的离地高度越小,即越不容易被驾驶员观察到,经过试验证明,夹角a的度数不宜大于22°;综上所述,夹角a的度数优选为9°-22°。
参照图16以及图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时,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70°-90°。当发光组件5转动至与扩束片4相对,且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90°时,光束在通过扩束片4后会发散至后视镜300的正下方,从而在车辆的侧面形成照明区域L;当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逐渐减少(即发光组件5逐渐向后转动)时,车辆侧面的照明区域L会逐渐向后偏移,从而能够为车辆的前门区域甚至是后门区域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但是,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越小,光束越靠近反光片3,即扩束片4越靠近反光片3,从而使得扩束片4与反光片3之间产生相互干涉,同时,照明区域L也会越靠近后门区域;经过实验证明,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b不易小于70°,故夹角b的度数优选为70°-9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后视镜,包括上述照地灯。驾驶员可以根据后视镜300上设置的照地灯发射的光束的光斑中心的落点,从而准确地反馈出车辆在道路上的所在位置,进而能够辅助车辆通过狭窄的区域,大大提高了车辆在通过狭窄区域的通行效率,从而有利于防止出现交通堵塞。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照地灯,适于安装于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照地灯包括灯具本体以及控制组件;所述灯具本体设置于所述后视镜,且所述灯具本体用于向车辆的前方发射光束,从而辅助所述车辆通过狭窄区域;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灯具本体,且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灯具本体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灯具本体包括外壳、透光片、反光片、扩束片以及发光组件;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后视镜的下侧,所述外壳的前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透光片的第一开口,所述外壳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扩束片的第二开口;所述反光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发光组件用于发射所述光束,所述发光组件可前后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时,所述光束通过所述反光片反射后,再通过所述透光片发射至所述车辆的前方;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光束通过所述扩束片后发散至所述车辆的侧面,从而起到照明作用;
所述后视镜的下侧贯穿设有安装孔,所述外壳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孔;
所述外壳的前侧壁贯穿设有限位槽;所述灯具本体还包括推动件以及复位件,所述推动件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内部,且所述推动件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所述复位件用于迫使所述发光组件向靠近所述推动件的方向转动;当所述外壳向上滑动至所述安装孔的内部时,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当所述外壳向下滑动至所述安装孔的外部时,所述推动件迫使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反光片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本体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面以及第二限位面;所述发光组件铰接于所述支架,当所述发光组件向前转动至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与所述扩束片相对;当所述发光组件向后转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时,所述发光组件恰好与所述反光片相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呈向下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通过所述透光片后与水平面的夹角a为9°-2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光组件转动至与所述扩束片相对时,所述光束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70°-9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侧面贯穿设有侧孔,所述反光片内嵌于侧板上,所述侧板插接于所述侧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上盖以及下盖,所述上盖以及所述下盖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于所述下盖。
8.一种车辆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照地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69007.5A CN115854284B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69007.5A CN115854284B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54284A CN115854284A (zh) | 2023-03-28 |
CN115854284B true CN115854284B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5659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69007.5A Active CN115854284B (zh) | 2023-02-27 | 2023-02-27 |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5428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46042A1 (de) * | 2005-09-27 | 2007-03-29 | Volkswagen Ag | Kennzeichenleuchte für ein Fahrzeug |
DE102011006699A1 (de) * | 2011-04-04 | 2012-10-04 | Osram Ag | Leucht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uchtvorrichtung |
CN107859967A (zh) * | 2017-11-27 | 2018-03-30 | 深圳市齐尚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照灯 |
CN208186230U (zh) * | 2018-01-17 | 2018-12-04 | 麦格纳(太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3d投影效果的车用投影灯具 |
CN213339158U (zh) * | 2020-11-10 | 2021-06-01 | 郑州大学 | 一种用于艺术教学的虚拟现实设备 |
CN213619539U (zh) * | 2020-11-18 | 2021-07-06 | 赵鹏飞 | 一种置于后视镜内的可调节汽车辅助照明装置 |
CN115143419A (zh) * | 2022-09-01 | 2022-10-04 | 宁波胜维德赫华翔汽车镜有限公司 | 照地灯、后视镜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37969A (zh) * | 2017-12-15 | 2018-07-03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辅助照明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照地灯及车辆 |
-
2023
- 2023-02-27 CN CN202310169007.5A patent/CN1158542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46042A1 (de) * | 2005-09-27 | 2007-03-29 | Volkswagen Ag | Kennzeichenleuchte für ein Fahrzeug |
DE102011006699A1 (de) * | 2011-04-04 | 2012-10-04 | Osram Ag | Leucht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uchtvorrichtung |
CN107859967A (zh) * | 2017-11-27 | 2018-03-30 | 深圳市齐尚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照灯 |
CN208186230U (zh) * | 2018-01-17 | 2018-12-04 | 麦格纳(太仓)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3d投影效果的车用投影灯具 |
CN213339158U (zh) * | 2020-11-10 | 2021-06-01 | 郑州大学 | 一种用于艺术教学的虚拟现实设备 |
CN213619539U (zh) * | 2020-11-18 | 2021-07-06 | 赵鹏飞 | 一种置于后视镜内的可调节汽车辅助照明装置 |
CN115143419A (zh) * | 2022-09-01 | 2022-10-04 | 宁波胜维德赫华翔汽车镜有限公司 | 照地灯、后视镜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54284A (zh) | 2023-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2563C (zh) | 车辆用灯具 | |
KR930008155Y1 (ko) | 자동차의 안개등 및 코너링 램프 겸용으로 사용하기 위한 이중목적 램프 어셈블리 | |
EP1547864B1 (en) | Vehicle mirror assembly that includes light unit | |
CN205417342U (zh) | 一种车灯远近光切换装置 | |
CN110118335B (zh) | 一种照明灯的反射聚光结构 | |
US4979079A (en) | Sun viso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
US7052165B2 (en) | Vehicle headlight assembly | |
JP4714088B2 (ja) | 車両用前照灯 | |
CN115854284B (zh) | 一种照地灯及车辆后视镜 | |
US7264387B1 (en) | Reduced depth projector headlamp assembly | |
JP2008174083A (ja) | 車両用灯具、車両用灯具を備える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 |
JP2004210236A (ja) | アウターミラー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アウターミラーカバー | |
KR100832515B1 (ko) | 램프 실드 구동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램프 어셈블리 | |
FR2728210A1 (fr) | Dispositif de signalisation d'ouverture de portiere coulissante | |
CN210792972U (zh) | 一种全方位转向灯 | |
JPH01309838A (ja) | 車輛用灯具 | |
CN208936076U (zh) | 改良型汽车侧转向信号灯 | |
CN104728726B (zh) |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前照灯组件 | |
KR100187812B1 (ko) | 자동차용 헤드램프 | |
CN108705971B (zh) | 一种车载led照明系统 | |
CN220792889U (zh) | 出光效果可调的车灯 | |
KR20100122644A (ko) | 헤드램프장치 | |
CN217302667U (zh) | 一种面向车路协同的智能雾灯 | |
JP2006111128A (ja) |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 |
CN217763284U (zh) | 一种可调节的汽车前大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