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5782A -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05782A CN115805782A CN202211485458.1A CN202211485458A CN115805782A CN 115805782 A CN115805782 A CN 115805782A CN 202211485458 A CN202211485458 A CN 202211485458A CN 115805782 A CN115805782 A CN 1158057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support
- rear suspension
- hub motor
- control arm
- suspension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其中,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包括后轮毂电机、后悬架支架和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本发明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能简化装配方式,提高生产装配效率,且强度、刚度和品质量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轮毂电机技术又称车轮内装电机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动力、传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因此将电动车辆的机械部分大大简化。悬架支架是汽车的主要零件之一,悬架支架的功用是承受汽车载荷,连接悬架与车轮。在汽车行驶状态下,悬架支架和车轮连接部位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当汽车以轮毂电机驱动时,冲击载荷将直接作用与电机壳体。而现有轮毂电机与悬架的连接方式,多为轮毂电机本体直接与悬架铰链点连接或通过独立多个支架连接,电机本体的强度和刚度难以保证、且生产工艺复杂,装配繁琐,不利于提高生产和装配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能简化装配方式,提高生产装配效率,且强度和刚度好,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包括:
后轮毂电机:
后悬架支架,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
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具有如下的优点:第一、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分别与后悬架系统和后轮毂电机的连接,简化了装配工艺和操作,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第二、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与后轮毂电机连接,并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与后悬架系统的不同功能部件如纵臂、侧向拉杆、减振器、下控制臂和上控制臂等的铰链点连接,从而分散了后悬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第三、后悬架支架为一体铸造成型件,质量轻、强度和刚度可靠,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包括中部支架、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下方且自前向后依次相连设置的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侧向拉杆安装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以及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上方的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其中,所述中部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中部正对;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纵臂的后端连接;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侧向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部支架呈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多个所述减重孔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或/和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或/和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由铝合金铸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之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侧向拉杆之间、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减振器之间、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以及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上控制臂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通过螺栓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对应地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系统安装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的另一侧上;其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的后端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轴向一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包括前后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耳,所述侧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减振器的一端、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和所述上控制臂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之间,并分别通过相应的所述螺栓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连接。
本发明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所述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所述纵臂的后端与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再将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进行连接;
最后分别将所述上控制臂与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侧向拉杆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组装方便,装配效率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后悬架支架与纵臂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后悬架支架与后轮毂电机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后悬架支架的一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后悬贾支架的另一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
后轮毂电机1 后悬架支架2 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 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
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 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 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
中部支架206 减重孔207 加强筋208 后悬架系统3 纵臂301 侧向拉杆302减振器303 下控制臂304 上控制臂305 螺栓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包括后轮毂电机1、后悬架支架2和后悬架系统3,其中,后悬架支架2为一体轻量化成型铸造件(参考图4和图5),后悬架支架2的一侧与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参考图2和图3),后悬架系统3与后悬架支架2固定(参考图2和图3)。
具体而言,后悬架支架2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即后悬架支架2采用铸造一体成型加工而成,加工方便、质量轻、强度和刚度可靠,有利于确保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后悬架支架2的一侧与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一方面由于后悬架支架2为一体成型件,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的结构相对于现有的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结构而言大大地简化了,进而使得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处的生产工艺也大大地得到简化,并且后轮轮毂电机1自身的强度和刚度可以得到保证,另一方便,后悬架支架2的一侧与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直接配合并固定,例如可以通过螺栓4固定(参考图2和图3),装配可靠,简化了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之间的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再一方面,后悬架支架2在与后悬架系统3装置时,也有利于能简化后悬架支架2与后悬架系统3之间的装配工艺,提高生产装配效率。
后悬架系统3与后悬架支架2固定,例如可以通过螺栓4固定(参考图2和图3),装配可靠,简化了后悬架支架2与后悬架系统3之间的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总而言之,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是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连接,并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2与后悬架系统3的不同功能部件如纵臂301、侧向拉杆302、减振器303、下控制臂304和上控制臂305等的铰链点连接,从而分散了后悬架系统3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避免了现有技术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带来强度、刚度、装配繁琐等一系列问题,简化了装配方式,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具有如下的优点:第一、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2分别与后悬架系统3和后轮毂电机1的连接,简化了装配工艺和操作,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第二、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连接,并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2与后悬架系统3的不同功能部件如纵臂301、侧向拉杆302、减振器303、下控制臂304和上控制臂305等的铰链点连接,从而分散了后悬架系统3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第三、后悬架支架2为一体铸造成型件,质量轻、强度和刚度可靠,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后悬架支架2包括中部支架206、位于中部支架206下方且自前向后依次相连设置的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以及位于中部支架206上方的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中部支架206与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的中部正对;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与后悬架系统3的纵臂301的后端连接;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与后悬架系统3的侧向拉杆302的一端连接;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与后悬架系统3的减振器303的一端连接;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与后悬架系统3的下控制臂304的一端连接;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与后悬架系统3的上控制臂305的一端连接。由此,后悬架支架2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分散后悬架系统3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后悬架支架2与后悬架系统3的不同功能部件的组装连接方便,组装可靠且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图4至图5所示,中部支架206呈三角形,中部支架206的上角部与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的下端相连,中部支架206的底边自前向后分别连接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由此,有利于分散后悬架系统3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受力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后悬架支架2上设有多个减重孔207,多个减重孔207分布于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或/和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处。也就是说,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和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减重孔207,例如,如图4所示,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和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处均设有减重孔207。通过在后悬架支架2上设置多个减重孔207,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轻后悬架支架2的重量,使得后悬架支架2轻量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后悬架支架2的加工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后悬架支架2上设有多个加强筋208,多个加强筋208分布于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302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或/和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处。也就是说,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302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和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加强筋208,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中部支架206、侧向拉杆302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和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处均设有加强筋208。通过在后悬架支架2上合理设置多个加强筋208,可以有效地提升后悬架支架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悬架支架2由铝合金铸造成型,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又易于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后轮毂电机1的壳体也可以由铝合金铸造成型,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又易于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之间、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与纵臂301之间、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与侧向拉杆302之间、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与减振器303之间、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与下控制臂304之间、以及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与上控制臂305之间均采用螺栓4连接。由此,装配方便可靠,且便于拆卸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悬架支架2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通过螺栓4与后轮毂电机1的内侧端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对应地固定。由此,可以保证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装配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悬架系统3安装于后悬架支架2的另一侧上;其中,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与纵臂301的后端之间的螺栓4的延伸方向、以及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之间的螺栓4的延伸方向均与后轮毂电机1的轴向一致;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和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各自包括前后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耳,侧向拉杆302的一端、减振器303的一端、下控制臂304的一端和上控制臂305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和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各自的两个支耳之间,并分别通过相应的螺栓4与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和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各自的两个支耳连接。由此,装配方便可靠,且便于拆卸维护。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的装配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的装配方法,其中,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为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该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如图1所示,先将纵臂301的后端与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螺栓4连接;
如图2所述,再将后悬架支架2与后轮毂电机1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螺栓4连接;
如图3所示,最后分别将上控制臂305与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下控制臂304的一端与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减振器303的一端与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侧向拉杆302与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螺栓4连接。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的装配方法,组装方便,装配效率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轮毂电机:
后悬架支架,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
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包括中部支架、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下方且自前向后依次相连设置的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侧向拉杆安装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以及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上方的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其中,所述中部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中部正对;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纵臂的后端连接;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侧向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架呈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多个所述减重孔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或/和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或/和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由铝合金铸造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之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侧向拉杆之间、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减振器之间、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以及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上控制臂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通过螺栓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对应地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系统安装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的另一侧上;其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的后端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轴向一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包括前后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耳,所述侧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减振器的一端、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和所述上控制臂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之间,并分别通过相应的所述螺栓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连接。
10.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为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所述纵臂的后端与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再将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进行连接;
最后分别将所述上控制臂与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侧向拉杆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85458.1A CN115805782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85458.1A CN115805782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05782A true CN115805782A (zh) | 2023-03-17 |
Family
ID=8548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85458.1A Pending CN115805782A (zh) | 2022-11-24 | 2022-11-24 |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05782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35543A (zh) * | 2005-09-20 | 2007-03-2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后悬架装置 |
CN204451877U (zh) * | 2015-03-12 | 2015-07-0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系统的车轮支架 |
CN205130840U (zh) * | 2015-12-01 | 2016-04-06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卡车板簧悬架后支架 |
CN110884312A (zh) * | 2018-09-11 | 2020-03-17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
CN111231593A (zh) * | 2018-11-29 | 2020-06-05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纵臂式独立悬架 |
DE102019208444A1 (de) * | 2019-06-11 | 2020-12-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ad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
-
2022
- 2022-11-24 CN CN202211485458.1A patent/CN11580578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35543A (zh) * | 2005-09-20 | 2007-03-28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后悬架装置 |
CN204451877U (zh) * | 2015-03-12 | 2015-07-0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系统的车轮支架 |
CN205130840U (zh) * | 2015-12-01 | 2016-04-06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卡车板簧悬架后支架 |
CN110884312A (zh) * | 2018-09-11 | 2020-03-17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
CN111231593A (zh) * | 2018-11-29 | 2020-06-05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纵臂式独立悬架 |
DE102019208444A1 (de) * | 2019-06-11 | 2020-12-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ad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57278B (zh) | 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
CN110978976A (zh) | 一种电动汽车悬置系统 | |
CN216733816U (zh) | 用于车辆的空调压缩机总成和车辆 | |
CN110978977A (zh) | 一种纯电动车的电机总成悬置结构及悬置系统 | |
CN110667327A (zh) | 一种汽车控制臂衬套结构 | |
CN115805782A (zh) |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 |
CN205059197U (zh) | 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左悬置总成 | |
CN216709039U (zh) | 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219339123U (zh) | 车辆及其叉臂安装架组件 | |
CN215622279U (zh) |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
CN105150822A (zh) | 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左悬置总成 | |
CN110789284A (zh) | 一种铸铝支架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 |
CN212529808U (zh) | 一种新型副车架前横梁结构 | |
CN112278082B (zh) | 用于提升氢能汽车副车架悬置接附点动刚度的安装支架 | |
CN211567585U (zh) | 一种铸铝支架前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 |
CN116161119A (zh) | 一种电车铝副车架 | |
CN221049449U (zh) | 用于电动汽车压缩机和电机的安装支架 | |
CN219988975U (zh) | 电机悬置结构及车辆 | |
CN218594076U (zh) | 一种独立悬架摆臂 | |
CN205059191U (zh) | 高性能车用发动机左悬置组件 | |
CN111845235A (zh) | 汽车悬架后控制臂 | |
CN222136452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架尾段的加强结构 | |
CN219667927U (zh) | 新能源汽车压缩机支架及新能源汽车 | |
CN220996073U (zh) | 电动汽车平台化压缩机安装支架及车辆 | |
CN205059215U (zh) | 车用发动机左悬置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