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3684A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63684A CN115763684A CN202211379577.9A CN202211379577A CN115763684A CN 115763684 A CN115763684 A CN 115763684A CN 202211379577 A CN202211379577 A CN 202211379577A CN 115763684 A CN115763684 A CN 1157636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ve electrode
- electrode material
- polycrystalline
- coated
- co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喷雾包覆的方法将包覆剂包覆到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2)步骤(1)中得到的多晶正极材料回火后制备得到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本发明所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在多晶正极材料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剂,有效避免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接触,改善了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产业一直在寻求更高容量、更稳定和更安全的电池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容量高的特点而一直是行业探索的热点,目前虽然市面已有成熟的产品,但高镍三元材料相比于其他主流正极材料仍有许多问题,例如,高镍三元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较差、结构不稳定、对环境较为敏感和安全性差。
相比于单晶材料,高镍多晶材料更容易实现高容量和优良倍率性能。但由于高镍多晶这种材料是由许多小的一次单晶颗粒组成的二次球,因此,采用包覆的方法进行改性时,内部颗粒无法接触到包覆剂,导致包覆剂在电池循环的前期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到电池循环的后期时,电解液浸润到正极材料球体内部没有包覆剂的部分,则会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加速恶化。目前已有的方法主要通过表面掺杂来改善,但表面掺杂具有分布不均匀的缺点,而且很容易在正极材料的表面形成非活性层,从而导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明显下降。
例如,CN114975985 A公开了Ti-Cr共掺杂的高压尖晶石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将包括锂源、镍源、锰源、钛源、铬源、溶剂和分散剂在内的原料混合得到浆料;将浆料干燥得到固体粉末,然后将固体粉末进行预烧结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进行二次烧结得到Ti-Cr共掺杂的高压尖晶石正极材料。例如,CN111106343 A公开了一种镧、氟共掺杂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镍源、钴源、锰源配成溶液,加入沉淀剂得到沉淀。然后在乙醇中将镧源、氟源和前驱体均匀混合后蒸发溶剂,经过处理后的前驱体与锂盐混合,通过预烧和烧结合成镧、氟共掺杂的高镍三元材料。例如,CN111072074 A公开了一种铟掺杂镍钴锰酸锂材料的制备方法,按化学计量比称取原料,配制微乳液,将原料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后,加入到微乳液中,超声分散,将溶液进行冷冻干燥,将处理的原料进行烧结,制得铟掺杂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
采用上述的掺杂方法对正极材料进行改性时存在掺杂物质分布不均匀的缺点,无法保证掺杂剂均匀分布于正极材料的内部,从而影响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需开发一种具有高容量和优异倍率性能的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喷雾包覆的方法将包覆剂包覆到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2)步骤(1)中得到的多晶正极材料回火后制备得到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喷雾包覆的方法将包覆剂包覆到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
(2)步骤(1)中得到的多晶正极材料回火后制备得到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
本发明中,利用喷雾包覆的均匀性优势将包覆剂均匀包覆到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且包覆剂还能够进入到多晶正极材料的内部晶界处,在回火的过程中,包覆剂与多晶正极材料晶界处的残余锂以及正极材料发生反应,能够实现对正极材料的包覆和掺杂共同改性;此外,包覆剂与多晶正极材料晶界处的残余锂以及正极材料发生反应能够将多晶正极材料中的一次单晶颗粒解聚开,在一次单晶颗粒的表面也包覆有包覆剂,进一步改善了所制备的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且相比于传统的通过机械解离方式将颗粒分开,本发明中的将颗粒分开的方法更精确有效,且对材料没有损伤,保证了材料内部的缺陷不会增加。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本发明所涉及的工艺只需在现有产线基础上做简单的改造即可完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
在本发明中,所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具有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的级配相貌,极大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能够实现更高的体积能量密度,且一次单晶颗粒的脱出也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容量;此外,包覆剂能够更加均匀地包覆在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充分避免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在本发明中,一次单晶颗粒的脱出量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调控包覆剂的含量、回火的温度以及回火的时间能够控制多晶正极材料晶界处的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喷雾包覆过程中搅拌速度和喷雾速度等参数的调控控制包覆剂包覆的均匀性,影响包覆剂与正极材料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活性位点的数量,从而影响多晶正极材料晶界处的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对上述参数的调控来控制一次单晶颗粒脱出的量。
优选地,所述包覆剂包括金属硼化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硼化物包括CoaB、ZrB2和MgB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3≥a≥1,例如a可以为1、1.5、2、2.5或3。
优选地,所述多晶正极材料为多晶三元正极材料。
优选地,所述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组成包括Li(NixCoyMn1-x-y)O2,其中,0<x<1,0<y<1,例如x=0.1、0.2、0.3、0.4、0.5、0.6、0.7、0.8或0.9,0<y<1,例如y=0.1、0.2、0.25、0.3、0.4、0.5、0.6、0.7、0.8或0.9。
优选地,0.6≤x<1,0.1<y<0.3。
优选地,所述多晶正极材料与包覆剂的质量比为1:(0.0003-0.05),“0.0003-0.05”例如可以为0.0003、0.0005、0.0008、0.001、0.002、0.003、0.004、0.005、0.01、0.02、0.03、0.04或0.05,优选为1:(0.0003-0.02)。
在本发明中,如果包覆剂的含量较大,则包覆层的厚度会相对较厚,会在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掺杂较多的金属硼化物,导致多晶正极材料表面的活性降低,且硼元素过多,会在正极材料中形成Li-B-Me-O化合物(Me为Ni、Co或Mn),这种化合物过多会导致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下降;如果包覆剂的含量较小,则无法在正极材料中形成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混合的形貌,且会导致包覆层的厚度较小以及掺杂量较少,这些均会影响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优选地,步骤(1)所述喷雾包覆的方法包括:
(a)将包覆剂和分散剂混合,形成悬浊液;
(b)采用步骤(a)所述的悬浊液对多晶正极材料进行喷雾。
优选地,所述分散剂包括水或水醇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喷雾的速度为0.2-50mL/s,例如0.5mL/s、1mL/s、1.5mL/s、2mL/s、5mL/s、10mL/s、15mL/s、20mL/s、25mL/s、30mL/s、35mL/s、40mL/s、45mL/s或50mL/s。
在本发明中,如果所述喷雾的速度较小会延长包覆型正极材料制备的时间,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损耗,不利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如果喷雾的速度较大则会出现包覆剂包覆不均匀的现象,所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会出现包覆剂的团聚等现象,从而影响包覆型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a)中所述包覆剂占所述分散剂的质量的0.3%-10%。
优选地,步骤(b)所述多晶正极材料在搅拌的条件下进行喷雾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搅拌的线速度为1-15m/s,例如1m/s、3m/s、5m/s、7m/s、9m/s、11m/s、13m/s或15m/s。
优选地,所述搅拌的时间为0.5-5min,例如1min、2min、3min、4min或5min。
优选地,所述多晶正极材料喷雾结束后继续搅拌3-5min,例如3min、4min或5min。
继续搅拌的目的在于保证包覆剂能够均匀地包覆在多晶正极材料表面。
优选地,步骤(2)所述回火的温度为300-700℃,例如300℃、400℃、500℃、600℃或700℃。
优选地,步骤(2)所述回火的时间为3-10h,例如3h、5h、7h或9h。
较高的回火温度或较长的回火时间会让所有包覆剂均进入多晶正极材料的晶界处,从而导致多晶正极材料表面的包覆层消失,导致正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恶化,同时,较高的温度对正极材料本身也会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高镍材料中,高温回火会加剧锂镍混排,从而导致正极材料晶体结构恶化;较低的回火温度或较短的回火时间则无法充分发挥包覆剂的作用,一次单晶颗粒的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材料的体积密度提升较小。同时,较低的回火温度或者较短的回火时间也会导致包覆剂没有与正极材料或残余锂发生足够的反应,使得包覆剂与正极材料的结合力下降,所需要的反应产物也不足以掺杂到正极材料的表面,因此不能明显提升正极材料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回火的步骤后对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进行过筛。
示例性地,过筛的目数包括但不限于400目。
以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1-x-y)O2为例,其中,0<x<1,0<y<1,本发明的包覆型正极材料的一个示例性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包覆剂和去离子水进行混合,使得包覆剂均匀地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并持续轻微地搅拌,防止沉降,得到包覆液;
(2)将Li(NixCoyMn1-x-y)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1-15m/s,搅拌的时间为0.5-5min,以保证Li(NixCoyMn1-x-y)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3)开启喷雾系统,控制包覆液的喷雾速度为0.2-50mL/s,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
(4)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5min,以保证包覆剂能够均匀地包覆在多晶正极材料表面;
(5)将步骤(4)中获得的正极材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300-700℃,回火的时间为3-10h;
(6)步骤(5)中的正极材料出炉后进行过筛处理,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中包括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其中,所述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层。
本发明中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混合搭配的形貌极大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此外,本发明中的包覆型正极材料的包覆层不仅仅是局限在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而是在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层,充分避免了电池在循环后期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的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了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本发明中,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均为多晶正极材料,一次单晶颗粒指的是单晶形貌的一次颗粒,二次多晶颗粒指的是多晶形貌的二次颗粒,所述二次多晶颗粒由一次单晶颗粒构成,将多晶正极材料中的二次多晶颗粒解聚即可得到一次单晶颗粒。
优选地,所述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500nm,例如100nm、150nm、200nm、250nm、300nm、350nm、400nm、450nm或500nm。
优选地,所述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7-12μm,例如7μm、8μm、9μm、10μm、11μm或12μm。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包覆型正极材料。
使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包覆型正极材料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喷雾包覆的方法能够将包覆剂均匀地包覆在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且包覆剂能够渗透到多晶正极材料的晶界处,在回火的过程中,在多晶正极材料的晶界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方面能够实现对正极材料的掺杂和包覆双重改性,另一方面能够将多晶正极材料中的一次单晶颗粒无损伤解离,与传统的机械解离的方式将颗粒解离的方法相比,本发明中的这种将多晶正极材料解离的方法更精确有效,且对材料没有损伤,保证了材料内部的缺陷不会增加。
(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本发明所涉及的工艺只需在现有产线基础上做简单的改造即可完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
(3)本发明所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具有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混合搭配的形貌,这种形貌极大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从而提高了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且由于一次单晶颗粒的脱出,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容量,此外,本发明所制备的包覆型正极材料的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剂,从而在电池的循环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接触,改善了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7中的包覆型正极材料和对比例1中的未包覆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的B1s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图谱;
图2为实施例1-7和对比例1-3中的正极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3为实施例1-7和对比例1-3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在45℃和1C的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20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54.49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3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5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B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700℃,回火的时间为4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1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2μm,经计算,Co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6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20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54.49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2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0.5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B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450℃,回火的时间为6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3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μm,经计算,Co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68%。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4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6.81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8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0.2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B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300℃,回火的时间为8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2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μm,经计算,Co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085%。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36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102.16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桨线速度为5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5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B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500℃,回火的时间为5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2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0μm,经计算,Co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1.28%。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2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24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92.71g的Co2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2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5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3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2B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500℃,回火的时间为5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Co2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5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0μm,经计算,Co2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1.16%。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ZrB2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16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46.05g的ZrB2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ZrB2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5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2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ZrB2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500℃,回火的时间为5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ZrB2。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7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2μm,经计算,ZrB2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58%。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MgB2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8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28.63g的MgB2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MgB2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8Co0.1Mn0.1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的线速度为5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LiNi0.8Co0.1Mn0.1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1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MgB2均匀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500℃,回火的时间为5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MgB2。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2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5μm,经计算,MgB2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36%。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CoB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作为基材物料,取70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160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包覆剂CoB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形成包覆悬浊液,将包覆悬浊液倒入喷雾液罐中并持续轻微搅拌,并准备好喷雾系统保证其流量符合要求。
(3)将基材物料LiNi0.6Co0.2Mn0.2O2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桨线速度为10m/s,搅拌时间为4min,以保证LiNi0.6Co0.2Mn0.2O2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4)开启喷雾系统,以30mL/s的速度进行喷雾,直至所有包覆液喷完,关闭喷雾系统后继续搅拌3min,进一步保证CoB均匀包覆在LiNi0.6Co0.2Mn0.2O2的表面。
(5)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进一步改性,回火的温度为600℃,回火的时间为10h。
(6)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包覆型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O2@CoB
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8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μm,经计算,CoB的质量为LiNi0.6Co0.2Mn0.2O2质量的2.0%。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CoB的质量为LiNi0.8Co0.1Mn0.1O2的5.5%,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3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8μm。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回火的温度为800℃,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4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5μm。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回火的时间为2h,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2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0μm。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回火的时间为12h,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4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5μm。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开启喷雾系统,以55mL/s的速度进行喷雾,本实施例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60nm,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μ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正极材料为未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NCM811)正极材料,其为多晶正极材料。
(1)称取1kg的三元前驱体Ni0.8Co0.1Mn0.1(OH)2和0.46kg的LiOH进行球磨混合,得到一混物料A;
(2)将一混合物A在烧结炉中在氧气环境下以750℃烧结12h,冷却后将烧结产品进行400目筛分,制备得到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使用液相包覆的方法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包覆CoB,其中,包覆层CoB的质量为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68%。
对比例2中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1kg的三元前驱体Ni0.8Co0.1Mn0.1(OH)2和0.46kg的LiOH进行球磨混合,得到一混物料A;
(2)将一混合物A在烧结炉中在氧气环境下以750℃烧结12h,冷却后将烧结产品进行400目筛分,制备得到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3)称取500g上述正极材料B、六水合硝酸钴以及硼氢化钠,将六水合硝酸钴在氮气的保护下溶于800mL乙醇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X;将硼氢化钠在氮气的保护下溶于200mL乙醇中,并充分溶解和搅拌均匀,得到溶液Y;
(4)将溶液Y均匀加入悬浊液X中,并在氮气保护下搅拌2h;搅拌后进行抽滤,得到的固体用100mL乙醇清洗2次,清洗后的固体在120℃下真空干燥6h,制备得到液相包覆的三元正极材料。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使用干混包覆的方法在LiNi0.8Co0.1Mn0.1O2的表面包覆CoB,其中,包覆层CoB的质量为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质量的0.68%。
对比例3中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取8kg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作为基材物料,取200mL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取54.49g的CoB作为包覆剂;
(2)将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和包覆剂倒入混料设备中,并开启搅拌,搅拌桨线速度为3m/s,搅拌时间为1min,以保证高镍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和包覆剂充分弥散在混料设备的腔体内;
(3)搅拌完成后,将步骤(2)中的物料装入匣钵,放进窑炉进行回火,回火温度为700℃,保温时间为4h;
(4)出炉后过400目筛,制备得到对比例3中的正极材料。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对比例未进行回火的步骤。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包覆剂由CoN替换为氧化硼。
对比例6
本对比例的正极材料为未包覆的LiNi0.6Co0.2Mn0.2O2(NCM622)正极材料,其为多晶正极材料。
(1)称取1kg的三元前驱体Ni0.6Co0.2Mn0.2(OH)2和0.46kg的LiOH进行球磨混合,得到一混物料B;
(2)将一混合物B在烧结炉中在氧气环境下以880℃烧结12h,冷却后将烧结产品进行400目筛分,制备得到正极材料B(LiNi06Co0.2Mn0.2O2)。
图1为实施例1-7中的包覆型正极材料和对比例1中的未包覆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的B1s的XPS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实施例1-7的包覆型正极材料中均检测到了B1s的特征峰,表明在实施例1-7中的包覆型正极材料的表面均包覆有金属硼化物。
图2为实施例1-7(图2中的a-g)和对比例1-3(图2中的h-j)中的正极材料的SEM图,从图中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所制备的正极材料的一次单晶颗粒从二次多晶颗粒中脱出,包覆剂覆盖于每个脱出的一次单晶颗粒的表面,在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均形成保护层,这样避免了由于正极材料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导致的电池性能加速恶化,也避免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而对比例1-3中的正极材料均未出现一次单晶颗粒从二次多晶颗粒中脱出的现象。
性能检测:
采用三思纵横UTM7305测试了实施例1-13和对比例1-6中的正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结果参加表1。
将实施例1-13和对比例1-6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组装成软包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软包电池的组装:
(1)正极片的制备: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将实施例1-13和对比例1-6制备的正极材料、粘结剂聚偏氟乙烯和导电剂Supper P按照质量比为92:4:4的比例在NMP中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的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制成极片;
(2)电解液:电解液为E20,购自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负极:负极的活性物质为石墨,其中,石墨:Supper 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胶乳(SBR):NMP=92:0.5:1.5:4:2。
软包电池的测试:
在45℃下测试了实施例1-7、实施例9-13和对比例1-5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的0.33C首周化成容量以及在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周的容量保持率(电压窗口为2.8-4.25V),测试结果参加表1。
表1
在45℃下测试了实施例8和对比例6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的0.33C首周化成容量以及在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周的容量保持率(电压窗口为3.0-4.40V),测试结果参加表2。
表2
分析:
从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的首周化成容量、正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和软包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都高于对比例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正极材料改性方法能够提高正极材的压实密度、提高正极材料的容量和改善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9-10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包覆剂的含量较多或回火的温度较高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11-12的数据可以看出,回火的时间较长或较短都会影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13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喷雾包覆的速度较快时会影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当喷雾包覆的速度较快时会影响正极材料包覆的均匀性,从而会影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对比例2采用液相合成的方法,实现在正极材料表面的原位包覆,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2中的正极材料相比于对比例1中的正极材料,在压实密度和循环性能方面有所改善,但对比例2中的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不如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正极材料,同时,对比例2中所采用的原料以及方法都很难进行放大,这是因为对比例2中的原位包覆方法不仅需要惰性气氛环境,还需要高成本和易燃的乙醇作为溶剂参与反应,这都极大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和生产放大的难度,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工艺只需在现有产线基础上做简单的改造即可完成。
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3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3中的正极材料循环20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要明显低于实施例1中的正极材料,且对比例3中的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也低于实施例1中的正极材料,因此对比例3中的正极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会较低。
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4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回火的步骤对正极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未进行回火,不仅会影响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还会降低正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
从实施例1和对比例5的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将包覆剂由金属硼化物替换为氧化硼,则不能较好改善正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性能,也不能提高正极材料的粉末压实密度。
从实施例8和对比例6的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将NMC811正极材料换为NCM622系列的正极材料,也能得到相同提升正极材料循环性能和压实密度的效果,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正极材料改性方法是适合各种比例的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的。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7和对比例1-3中的正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在45℃和1C的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7中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这是因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制备的正极材料中的一次单晶颗粒从二次多晶颗粒中脱出,且脱出的一次单晶颗粒的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剂,而不只是在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进行包覆,这种全面的包覆有利于提升正极材料的性能。如果仅仅在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进行包覆,随着循环的进行,二次多晶颗粒内部没有被包覆的部分会接触到电解液并发生副反应,从而造成电池循环性能的恶化。同时,由于脱出的一次单晶颗粒非常小,可以包覆在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这种结构可以看成在二次多晶颗粒的表面形成了另外的包覆物,能够阻挡更多的电解液进入正极材料的内部,因此也减缓了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恶化,提升了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喷雾包覆的方法将包覆剂包覆到多晶正极材料的表面;
(2)步骤(1)中得到的多晶正极材料回火后制备得到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剂包括金属硼化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硼化物包括CoaB、ZrB2和MgB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3≥a≥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正极材料为多晶三元正极材料;
优选地,所述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组成包括Li(NixCoyMn1-x-y)O2,其中,0<x<1,0<y<1;
优选地,0.6≤x<1,0.1<y<0.3。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正极材料与包覆剂的质量比为1:(0.0003-0.05),优选为1:(0.0003-0.0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喷雾包覆的方法包括:
(a)将包覆剂和分散剂混合,形成悬浊液;
(b)采用步骤(a)所述的悬浊液对多晶正极材料进行喷雾;
优选地,所述分散剂包括水或水醇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喷雾的速度为0.2-50mL/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多晶正极材料在搅拌的条件下进行喷雾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搅拌的线速度为1-15m/s;
优选地,所述搅拌的时间为0.5-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晶正极材料喷雾结束后继续搅拌3-5min。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回火的温度为300-700℃;
优选地,步骤(2)所述回火的时间为3-10h;
优选地,所述回火的步骤后对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进行过筛。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包覆型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型正极材料中包括一次单晶颗粒和二次多晶颗粒,其中,所述一次单晶颗粒表面、二次多晶颗粒表面以及二次多晶颗粒的晶界处均包覆有包覆层;
优选地,所述一次单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0-500nm;
优选地,所述二次多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7-12μm。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覆型正极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9577.9A CN115763684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PCT/CN2023/080217 WO2024093082A1 (zh) | 2022-11-04 | 2023-03-08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FR2311977A FR3141812A1 (fr) | 2022-11-04 | 2023-11-03 | Matériau cathodique enduit et son procédé de préparation et batterie lithium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9577.9A CN115763684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63684A true CN115763684A (zh) | 2023-03-07 |
Family
ID=85356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79577.9A Pending CN115763684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63684A (zh) |
FR (1) | FR3141812A1 (zh) |
WO (1) | WO202409308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42961A (zh) * | 2024-01-10 | 2024-02-09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WO2024093082A1 (zh) * | 2022-11-04 | 2024-05-10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18183880A (zh) * | 2024-05-15 | 2024-06-14 | 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倍率长循环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22377A (zh) * | 2022-01-07 | 2022-03-01 |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嵌入式包覆层的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188950A (zh) * | 2022-07-21 | 2022-10-14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免水洗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70686B2 (ja) * | 2005-08-08 | 2012-11-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
CN114220965B (zh) * | 2021-11-09 | 2025-01-10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5763684A (zh) * | 2022-11-04 | 2023-03-07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2022
- 2022-11-04 CN CN202211379577.9A patent/CN115763684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08 WO PCT/CN2023/080217 patent/WO2024093082A1/zh unknown
- 2023-11-03 FR FR2311977A patent/FR3141812A1/fr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22377A (zh) * | 2022-01-07 | 2022-03-01 |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具有嵌入式包覆层的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188950A (zh) * | 2022-07-21 | 2022-10-14 |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免水洗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93082A1 (zh) * | 2022-11-04 | 2024-05-10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CN117542961A (zh) * | 2024-01-10 | 2024-02-09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CN118183880A (zh) * | 2024-05-15 | 2024-06-14 | 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倍率长循环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R3141812A1 (fr) | 2024-05-10 |
WO2024093082A1 (zh) | 2024-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63684A (zh) | 一种包覆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WO2021238050A1 (zh) | 镍锰酸锂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4393277B (zh) | 表面包覆金属氧化物的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12160707A1 (ja) | 正極活物質粒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正極及び全固体電池 | |
CN108807964B (zh) | 一种镍钴铝三元正极材料的包覆方法及应用 | |
CN103249678A (zh) | 镍锰复合氢氧化物粒子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 |
CN108899550B (zh) | 复合包覆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固态锂离子电池 | |
CN109920995B (zh) | 一种硅或其氧化物@钛氧化物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及制备 | |
CN116375111B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及其正极材料与前驱体和制备方法 | |
CN111933927A (zh) | 一种镍钴锰酸锂单晶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5633384B (zh) | 动力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表面改性工艺方法 | |
WO2024178777A1 (zh) | 钠离子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组、设备 | |
CN104733714B (zh)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
CN105932251A (zh) | 一种金属氧化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5548334A (zh) |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 |
CN116014104A (zh) | 富锂镍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与二次电池 | |
CN116093321A (zh) | 一种复合结构快离子导体包覆电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 |
CN114864949A (zh) |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4927690A (zh) |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纳米锑铋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O2025031370A1 (zh) | 双层包覆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108183216A (zh) | 一种碳包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115995555B (zh) |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
CN112701259A (zh) |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极和电池 | |
CN110364721A (zh) | 镍钴锰混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镍钴锰酸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116864687A (zh) |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