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16451A - 移动终端保持结构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保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16451A CN115716451A CN202210963168.7A CN202210963168A CN115716451A CN 115716451 A CN115716451 A CN 115716451A CN 202210963168 A CN202210963168 A CN 202210963168A CN 115716451 A CN115716451 A CN 1157164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holding
- pair
- contact charging
- holding mem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B60R11/024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for tele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07—Mid-conso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49—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non integrated articles
- B60R2011/0064—Connection with the article
- B60R2011/0071—Connection with the article using latches, clips, clamps, straps or the lik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更容易取出被该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所保持的移动终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被构成为,包括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而大致垂直的方式被直立设置的非接触充电面(26a)、和以沿着非接触充电面(26a)而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被设置且通过与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相抵接从而对移动终端(M)进行保持的一对保持部件(28)。各个所述保持部件(28)能够以在其上端部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2)为中心进行转动。此外,各个保持部件(28)通过受扭螺旋弹簧(36)的弹力,从而使其下端部在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的方向上被施力。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8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21-136623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而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移动终端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有一种能够在不通过电缆而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等移动终端连接的条件下,对该移动终端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充电器。对于利用非接触充电器来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而言,需要预先使移动终端与非接触充电器所具有的非接触充电面靠近或者抵接并保持。
鉴于该情况,以往,已提出有一种在非接触充电面的附近处对移动终端进行保持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2020-5536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为被设置在车辆内的移动终端保持机构,并且具备:具有向上方开口了的开口部的收纳空间;被配置在收纳空间的侧壁部的外侧的用于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线圈;对被收纳于收纳空间中的移动终端进行夹持并进行保持的、能够以彼此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式进行进退的一对支持部件。
可是,在用户想要使用通过非接触充电而在充电过程中或者充电已完成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就要从移动终端保持结构中取出移动终端来使用。在此,期望有一种易于取出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以便用户能够很容易地取出移动终端。
在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目的在于,更容易取出被该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所保持的移动终端。
发明内容
在本说明书中被公开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非接触充电面,其被直立设置;一对保持部件,其以沿着所述非接触充电面而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被设置,并且通过与从上方被插入到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之间的移动终端的两侧端抵接,从而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保持,各个所述保持部件能够以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端部处在与所述非接触充电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其下端部在朝向另一保持部件侧的方向上被施力。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通过被施加在一对保持部件上的施力,从而使一对保持部件对移动终端的两侧端进行夹持并保持。在用户将移动终端从一对保持部件对移动终端进行保持的保持状态中向上方抽出时,只要一对保持部件与移动终端相抵接,则移动终端将从一对保持部件上持续承受着由上述的施力产生的力。在各个保持部件正在以处于其上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施力时,该力为,朝向与水平方向相比而靠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具有朝向上方的成分。因此,在用户将移动终端向上方抽出时,从一对保持部件被施加在移动终端上的力的朝向上方的成分会对移动终端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辅助。由此,被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所保持的移动终端变得更容易取出。
最好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下端与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收纳的收纳部的底面抵接、且所述一对保持部件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保持的保持状态下,各个所述保持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相抵接。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在保持状态下,一对保持部件与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尽可能下侧相抵接并对移动终端进行保持。存在如下情况,即,用户通过将移动终端的上端部向与非接触充电面相反一侧推倒,从而取出被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所保持的移动终端的情况。当用户向移动终端的上端部施加向与非接触充电面相反一侧的力时,移动终端将以与收纳部的底面相抵接的移动终端的下端为中心而进行转动,被一对保持部件所保持的部分也向与非接触充电面相反一侧进行移动,由此,由一对保持部件实现的移动终端的保持被解除。之后,用户将移动终端向上方拉拽。在用户将移动终端的上端部向与非接触充电面相反一侧推倒时,有如下的杠杆的原理在起作用,在所述杠杆中,用户施加力的移动终端的上端部成为力点、与收纳部的底面相抵接的移动终端的下端成为支点、移动终端的与保持部件抵接的抵接位置成为作用点。当在作用点上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力时,移动终端将以支点为中心而开始转动,继而由一对保持部件实现的移动终端的保持被解除。在此,由于在保持状态下,一对保持部件的下端部与移动终端抵接,且一对保持部件与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尽可能下侧抵接,因此支点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更短。因此,减少了为了使让移动终端以支点为中心而转动所需要的力作用在作用点上从而需要的在力点上施加的力的量,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将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保持结构上拆下。
最好采用如下方式,即,各个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如下斜面,所述斜面为,朝向另一保持部件侧以及所述非接触充电面侧的斜面,并且所述斜面在所述保持状态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相抵接。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在保持状态下,移动终端从一对保持部件的斜面上承受朝向非接触充电面侧的力,从而被按压向非接触充电面侧。通过移动终端在紧紧地与非接触充电面抵接的状态下被保持,从而使移动终端被充电。
最好采用如下方式,即,各个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斜面在非保持状态下还朝向上侧,在所述移动终端从上方被插进来直到成为所述保持状态为止的期间内,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下端与所述斜面相抵接。
当移动终端从上方被插入到一对保持部件之间时,在成为保持状态之前,首先,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下端能够与该斜面相抵接。由于该斜面成为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上侧以及另一保持部件侧的斜面,因此移动终端会从一对保持部件的该斜面上承受朝向在沿着非接触充电面的水平方向上的非接触充电面的中央侧的力,通过这个力,从而使移动终端向沿着非接触充电面的水平方向上的非接触充电面的中央侧靠拢。在移动终端靠拢向非接触充电面的中央侧的基础上,通过成为保持状态,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移动终端进行非接触充电。
此外,从上方被插入的移动终端在与一对保持部件的该斜面相抵接了之后,在推开一对保持部件的同时,换而言之,在承受了由一对保持部件的施力产生的来自一对保持部件的反作用力的同时,通过来自用户的力从而向下方移动下去。由于该斜面为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另一保持部件侧以及上侧的斜面,因此各个保持部件成为如下形状,即,在非保持状态下,越朝向下侧,则越向另一保持部件侧更大地突出的形状。由此,能够使下降下来的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下端与该斜面的更下侧相抵接。由此,能够缩短在直到移动终端与收纳部的底面相抵接为止、也就是直到成为保持状态为止的期间内,移动终端在承受来自一对保持部件的反作用力的同时进行移动的移动距离,从而用户能够通过更少的力而将移动终端设为保持状态。
最好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非接触充电面为,被设置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上表面上的凹部的前侧内侧面,所述一对保持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能够更容易地取出在被设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上表面上的凹部内被一对保持部件所保持的移动终端。
根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能够更容易取出被该移动终端保持结构所保持的移动终端。
附图说明
图1为中央控制台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4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XY剖视图。
图6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XZ剖视图。
图7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YZ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被设置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的车辆的中央控制台10的外观立体图。在本说明书的各个附图中,将车辆宽度方向设为X轴,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Y轴正方向为前),将高度方向设为Z轴。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左右的含义是指,朝向前方时的左右方向。
中央控制台10为,被设置在左右的前坐席之间的内部装饰的一部分。中央控制台10被构成为,包括换挡杆12、和被设置在换挡杆12的前方的收纳部14。收纳部14由被设置在中央控制台10的上表面上的凹部所形成。虽然在收纳部14中,能够收纳各种各样的物体,但是特别地能够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等移动终端M进行收纳。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进行叙述,但是通过在收纳部14的前方处以邻接的方式而配置有非接触充电器,通过使移动终端M配置在收纳部14的前侧壁的附近,从而能够对移动终端M进行非接触充电。
图2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纸面左下方向的Y轴正方向成为车辆前方向,以与图1相反的方向来表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以包括主体框架22、一对罩部件24、非接触充电器26、以及一对保持部件28的方式被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以被嵌入至中央控制台10内的方式而被设置。
主体框架22具有底面和侧壁,并且呈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2a的容器形状。主体框架22的内部空间形成收纳部14。也就是说,除了移动终端M以外,有各种各样的物体被收纳在主体框架22的内部空间中。在主体框架22的相对置的左右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22b。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开口部22b被设置于相同高度、并且紧挨着主体框架22的前侧壁。各个开口部22b为,用于通过保持部件28的孔。此外,在主体框架2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开口部22c。开口部22c为,被嵌入有具有非接触充电面26a的非接触充电器26的孔。
一对罩部件24被安装在主体框架22的左右侧壁的外侧处。各个罩部件24具有与被设置在主体框架22的左右的侧壁上的开口部22b相同形状的开口部24a,并以使开口部22b和开口部24a对位的方式而将各个罩部件24安装在主体框架22上。此外,各个罩部件24具有被设置在其上端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排的一对轴安装用孔24b。轴安装用孔24b为,像后文叙述那样用于对保持部件28进行安装的部件。
非接触充电器26被构成为包括输电用线圈等。非接触充电器26能够利用电磁感应的作用,从而不用电缆与移动终端M进行连接的条件下,通过非接触充电来对移动终端M进行充电。另外,非接触充电的方式也可以为电磁感应以外的方式(例如,激光方式或者微波方式)。非接触充电器26具有其外形与主体框架22的开口部22c的开口形状相一致的非接触充电面26a,并以非接触充电面26a嵌入到开口部22c中的方式而将非接触充电器26安装到主体框架22中。在安装状态下,主体框架22的内侧面和非接触充电面26a成为一个面。以此方式,主体框架22的内侧面、也就是说收纳部14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成为非接触充电面26a。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4的前侧内侧面的大致整个面成为非接触充电面26a,并且非接触充电面26a成为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Y轴方向)而大致垂直地直立设置的面。另外,也可以是开口部22c被设置在主体框架22的后侧壁上,且非接触充电器26被配置在主体框架22(收纳部14)的后方,从而使收纳部14的后侧内侧面成为非接触充电面26a。
一对保持部件28由被安装在左右侧的罩部件24上的保持部件28组成。虽然左右的保持部件28左右对称,但是具有同样的形状。图3为,右侧的保持部件28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方向的术语的含义是指,保持部件28被安装在罩部件24上的安装状态下的方向的意思。各个保持部件28被构成为,包括经由主体框架22的开口部22b以及罩部件24的开口部24a而向收纳部14突出的突出部30、在保持部件28的上端部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2、由在与突出部30相比靠外侧处(与主体框架22相反侧)从保持部件28的前侧面向前方突出的前侧的凸缘34和在与突出部30相比靠外侧处从保持部件28的后侧面向后方突出的后侧的凸缘(无图示)组成的一对凸缘34。
图4为,一对罩部件24、非接触充电器26、以及一对保持部件28被安装在主体框架22上的安装状态下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立体图。在图4中,纸面右上方向成为车辆前方向。参照图3以及图4,对安装状态下的一对保持部件28进行说明。
各个保持部件28被安装在罩部件24上。具体而言,通过将右侧的保持部件28的旋转轴32插穿到右侧的罩部件24的一对轴安装用孔24b中,从而将右侧的保持部件28安装在右侧的罩部件24上,左侧也是同样的。如上述那样,由于一对罩部件24被安装在主体框架22上,因此通过使保持部件28被安装在罩部件24上,从而使保持部件28经由罩部件24而被安装在主体框架22上。
在安装状态下,各个保持部件28的突出部30经由被设置在主体框架22的左右的侧壁的开口部22b以及罩部件24的开口部24a从而向收纳部14突出。如上述那样,由于一对开口部22b被设置于相同高度、并且紧挨着主体框架22的前侧壁(也就是非接触充电面26a),因此在安装状态下,一对保持部件28(即突出部30)在收纳部14内以沿着非接触充电面26a而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被设置。
如上述那样,各个保持部件28通过在其上端部,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也就是与非接触充电面26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2插穿到罩部件24所具有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排的一对轴安装用孔24b中,从而被安装在罩部件24上。因此,各个保持部件28采用以旋转轴32为中心在XZ面上(也就是,与非接触充电面26a平行地)进行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罩部件24上。特别地,由于旋转轴32被设置在保持部件28的上端部,因此一对保持部件28(突出部30)的下端部能够以彼此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式进行转动。另外,保持部件28向罩部件24的安装方法只要是保持部件28能够以旋转轴32为中心而在XZ面上转动即可,可以为任意的方法。此外,也可以不经由罩部件24,而是使各个保持部件28采用以旋转轴32为中心能够在XZ面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直接安装在主体框架22上。
此外,各个保持部件28其下端部向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的方向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保持部件28的旋转轴32上分别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36,各个保持部件28通过受扭螺旋弹簧36的弹力来施力。另外,各个保持部件28的施力方法也可以为其它方法。
虽然利用由受扭螺旋弹簧36实施的施力,从而使一对保持部件28成为以其下端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式进行施力,但是通过被设置在各个保持部件28上的一对凸缘34(参照图3)与罩部件24的开口部24a的边缘抵接,从而限制了这种情况以上的保持部件28的转动。在本说明书中,将凸缘34与开口部24a的边缘抵接的状态,换而言之,保持部件28最向收纳部14侧伸出的状态称为非保持状态。通过从收纳部14侧施加由受扭螺旋弹簧36产生的施力以上的力,从而使各个保持部件28能够以其下端部向外侧(与另一保持部件28相反一侧)移动的方式来进行转动。
图5为,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XY(水平)剖视图。正如图5(以及图3、图4)所示那样,最好在各个保持部件28的突出部30的非接触充电面26a侧,形成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以及非接触充电面26a侧的斜面40。此外,正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斜面40被形成为,从突出部30的上端部起延伸至下端部为止。进一步地,斜面40最好为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上侧的斜面。通过斜面40成为从突出部30的上端部起延伸至下端部为止、并且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以及上侧的斜面,从而在非保持状态下,斜面40越朝向下侧,则越向收纳部14侧更大地突出(换而言之,越朝向下侧,则一对保持部件28的斜面40间的水平距离越变短)。另外,突出部30还形成有与斜面40的后侧(与非接触充电面26a侧相反一侧)连通并从突出部30的上端部起延伸至下端部为止,并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以及上侧的斜面4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概要如上所述。以下,对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作用进行说明。
参照图4以及图5,首先,用户经由主体框架22的开口部22a(也就是,收纳部14的开口部),从上方向收纳部14中插入移动终端M。特别地,在想要通过非接触充电器26来对移动终端M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用户会以与非接触充电面26a进行抵接的方式而从上方将移动终端M插入至一对保持部件28之间。采用这种方式,当用户插入移动终端M时,如图5所示那样,移动终端M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被插入至非接触充电面26a和突出部30(特别是斜面40)之间。
当移动终端M以上述的方式被插入时,在成为后文叙述的保持状态前,首先,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的下端与斜面40相抵接。在此,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面40成为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上侧以及另一保持部件28侧的斜面。因此,移动终端M从一对保持部件28的斜面40上承受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收纳部14的中央侧的力,通过该力,从而使移动终端M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收纳部14的中央侧靠拢。如上述那样,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4的前侧内侧面的大致整个面成为非接触充电面26a,因此移动终端M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收纳部14的中央侧靠拢就意味着移动终端M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非接触充电面26a的中央侧靠拢。以此方式,通过各个保持部件28具有朝向上侧以及另一保持部件28侧的斜面40,从而使一对保持部件28发挥让移动终端M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收纳部14的中央侧(也就是非接触充电面26a的中央侧)靠拢的居中功能。通过使移动终端M向非接触充电面26a的中央侧靠拢,从而使移动终端M与非接触充电面26a对置,进而能够更可靠地使移动终端M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各个保持部件28承受来自移动终端M的力,从而以其下端部向外侧(与另一保持部件28侧相反一侧)移动的方式来进行转动。以此方式,移动终端M在推开一对保持部件28的同时(换而言之,在承受由来自一对保持部件28的受扭螺旋弹簧36的弹力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同时),通过来自用户的力而向下方移动。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移动终端M接触的接触面即斜面40成为如下形状,即,在非保持状态下,越朝向下侧,则越向收纳部14侧更大地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使下降下来的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的下端与斜面40的更下侧相抵接。通过将斜面40上的与移动终端M抵接的抵接位置设为更下侧,从而在移动终端M抵接至收纳部14的底面的期间(也就是成为保持状态为止的期间)内,缩短了移动终端M在承受来自一对保持部件28的反作用力的同时进行移动的移动距离。由此,用户能够以更少的力而将移动终端M插入至收纳部14中。
当用户将移动终端M插入收纳部14中直至移动终端M的下端与收纳部14的底面抵接时,形成了移动终端M的下端与收纳部14的底面抵接、且一对保持部件28保持了移动终端M的状态即保持状态。
图6为,表示保持状态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XZ剖视图。在保持状态下,一对保持部件28与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相抵接。即使在保持状态下,也通过受扭螺旋弹簧36的弹力,从而在一对保持部件28上作用有向其下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的力,也就是说,作用有对移动终端M进行夹持的力,并且通过该力,从而一对保持部件28发挥了对移动终端M进行保持的保持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状态下,各个保持部件28的突出部30所具有的、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以及非接触充电面26a侧的斜面40与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相抵接(参照图5)。由此,移动终端M从一对保持部件28的斜面40上承受朝向非接触充电面26a侧的力从而被按压向非接触充电面26a侧。以此方式,通过各个保持部件28具有朝向另一保持部件28侧以及非接触充电面26a侧的斜面40,从而一对保持部件28发挥了将移动终端M向非接触充电面26a进行按压的按压功能。通过移动终端M以紧紧地抵接在非接触充电面26a上的状态下被保持,从而使移动终端M被充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非保持状态下朝向上侧以及另一保持部件28侧的斜面40为与移动终端M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各个保持部件28以被设置在其上端部的旋转轴32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因此如图6所示那样,在保持状态下,各个保持部件28、特别是斜面40的下端部与移动终端M相抵接。也就是说,一对保持部件28与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的尽可能下侧相抵接。
当用户想要使用在收纳部14中被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所保持的移动终端M的情况下,用户将从收纳部14中取出移动终端M。作为用户从收纳部14中取出移动终端M的方法而考虑有两个方法。
作为从收纳部14中取出移动终端M的第一方法,而存在有用户将移动终端M向上方抽出的方法。如上述那样,由于一对保持部件28利用受扭螺旋弹簧36的弹力,从而以其下端部将旋转轴32作为中心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的方式被施力,因此只要一对保持部件28抵接着移动终端M,则移动终端M就会从一对保持部件28上承受向通过图6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的力。正如图6所示那样,一对保持部件28向移动终端M施加的这个力为,朝向与水平方向相比而向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具有朝向上方的成分。因此,在用户向上方抽出移动终端M时,从一对保持部件28而施加在移动终端M上的力的朝向上方的成分会对移动终端M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辅助。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将移动终端M向上方抽出。
图7为,表示保持状态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的YZ剖视图。作为从收纳部14中取出移动终端M的第二方法,而存在有用户将移动终端M的上端部向后方(与非接触充电面26a相反一侧,图7的箭头的方向)推倒的方法。当用户对移动终端M的上端部处施加向后方的力时,通过移动终端M在YZ面内以移动终端M的下端为中心而转动并使被一对保持部件28所保持的部分(移动终端M的与斜面40抵接的抵接部分)向后方移动,从而使由一对保持部件28实现的移动终端M的保持被解除。之后,用户将移动终端M向上方拉拽。
在用户将移动终端M的上端部向后方推倒时,有如下的杠杆的原理在起作用,在所述杠杆中,用户施加力的移动终端M的上端部成为力点E、与收纳部14的底面抵接的移动终端M的下端成为支点F、移动终端M的与斜面40抵接的抵接位置成为作用点L。当在作用点L上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力时,移动终端M将以支点F为中心而开始转动,继而由一对保持部件28实现的移动终端M的保持被解除。在此,如上述那样,由于在保持状态下,一对保持部件28的斜面40的下端部与移动终端M抵接,且一对保持部件28与移动终端M的两侧端的尽可能下侧抵接,因此支点F和作用点L之间的距离更短。因此,减少了为了使让移动终端M以支点F为中心而转动所需的力作用在作用点L上从而施加在力点E上的所需的力的量,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将移动终端M从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中拆下。
虽然上文对本公开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所涉及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被设置在中央控制台10上,但是移动终端保持结构20也可以被设置在其它场所处。
Claims (5)
1.一种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非接触充电面,其被直立设置;
一对保持部件,其以沿着所述非接触充电面而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被设置,并且通过与从上方被插入到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之间的移动终端的两侧端抵接,从而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保持,
各个所述保持部件能够以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端部处在与所述非接触充电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其下端部在朝向另一保持部件侧的方向上被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下端与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收纳的收纳部的底面抵接、且所述一对保持部件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保持的保持状态下,各个所述保持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如下斜面,所述斜面为,朝向另一保持部件侧以及所述非接触充电面侧的斜面,并且所述斜面在所述保持状态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斜面在非保持状态下还朝向上侧,
在所述移动终端从上方被插进来直到成为所述保持状态为止的期间内,所述移动终端的两侧端的下端与所述斜面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接触充电面为,被设置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上表面上的凹部的前侧内侧面,
所述一对保持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36623 | 2021-08-24 | ||
JP2021136623A JP2023031117A (ja) | 2021-08-24 | 2021-08-24 | 携帯端末保持構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16451A true CN115716451A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3049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63168.7A Pending CN115716451A (zh) | 2021-08-24 | 2022-08-11 | 移动终端保持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60215A1 (zh) |
EP (1) | EP4142103A1 (zh) |
JP (1) | JP2023031117A (zh) |
CN (1) | CN11571645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00010002A (ko) | 2018-07-20 | 2020-01-30 |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 무선 전력 전송 모듈을 구비한 컵 홀더 |
KR102239310B1 (ko) * | 2018-07-20 | 2021-04-13 |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 무선 충전이 가능한 차량용 컵홀더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05557A (zh) * | 2012-03-27 | 2014-12-1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车载用便携式电话充电装置及汽车 |
KR20150069392A (ko) * | 2013-12-13 | 2015-06-23 | 주식회사 대창 | 휴대 기기 충전 장치 |
KR20150084210A (ko) * | 2014-01-13 | 2015-07-22 | 주식회사 대창 | 휴대 기기 충전 장치 |
CN112740502A (zh) * | 2018-09-18 | 2021-04-30 | Eao公司 | 一种感应充电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47437B2 (ja) | 2018-09-28 | 2022-10-05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収納ホルダ |
-
2021
- 2021-08-24 JP JP2021136623A patent/JP2023031117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11 CN CN202210963168.7A patent/CN11571645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22 US US17/892,563 patent/US2023006021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2-08-22 EP EP22191543.2A patent/EP414210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05557A (zh) * | 2012-03-27 | 2014-12-1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车载用便携式电话充电装置及汽车 |
KR20150069392A (ko) * | 2013-12-13 | 2015-06-23 | 주식회사 대창 | 휴대 기기 충전 장치 |
KR20150084210A (ko) * | 2014-01-13 | 2015-07-22 | 주식회사 대창 | 휴대 기기 충전 장치 |
CN112740502A (zh) * | 2018-09-18 | 2021-04-30 | Eao公司 | 一种感应充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31117A (ja) | 2023-03-08 |
US20230060215A1 (en) | 2023-03-02 |
EP4142103A1 (en) | 2023-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16451A (zh) | 移动终端保持结构 | |
CN106169786B (zh) | 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 | |
CN1861969B (zh) | 锁紧机构和锁装置 | |
JP6577413B2 (ja) | 充電ケーブルロック装置 | |
US8992245B2 (en) | Connector | |
CN111684670B (zh) | 连接器保持机构 | |
TWI488564B (zh) | 抵抗傳遞不當負載之負載分配裝置及輸入輸出架構 | |
JP2010125867A (ja) |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固定構造 | |
CN203871530U (zh) | 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 |
JP2004348989A (ja) | 分割コネクタ用のキャップ付きサブコネクタ | |
EP2833501A1 (en) | Vehicle-mounted mobile phone charging device and automobile | |
WO2017022342A1 (ja) | 電動車両 | |
US9979130B2 (en) | Charging inlet | |
JP2021133830A (ja) | ワイヤレス給電ホルダ | |
CN110311067B (zh) | 车载用电池 | |
JP2015133199A (ja) | 端子挿入治具 | |
CN213750763U (zh) | 机器人充电辅助装置和充电桩 | |
JP2018195455A (ja) | 車載用コネクタ | |
JP6992728B2 (ja) | 端子カバー | |
JP7322827B2 (ja) |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 |
JP2020155222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6160037A (zh) | 充电器以及具有该充电器的充电组合 | |
CN213442132U (zh) | 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充电装置 | |
CN219553811U (zh) | 电池仓和柜体组件 | |
JP2011228164A (ja) | 電子機器用充電アダプ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