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2527A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92527A CN115692527A CN202211214419.8A CN202211214419A CN115692527A CN 115692527 A CN115692527 A CN 115692527A CN 202211214419 A CN202211214419 A CN 202211214419A CN 115692527 A CN115692527 A CN 1156925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photovoltaic module
- slices
- cover layer
-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5—Protective back she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30/00—Structural details of PV modules other than those related to light conversion
- H02S30/2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PV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04—Materials of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904—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of the structur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多个电池片,电池片阵列排布,其中,每行电池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列电池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电池片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条支撑板,支撑板间隔排布,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每行电池片的排布方向或者每行电池片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一支撑板位于每列电池片或者每行电池片的第二表面;第一柔性盖层,第一柔性盖层位于电池片的第一表面一侧;第二柔性盖层,第二柔性盖层位于支撑板远离电池片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生伏打效应”而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随着双碳政策的普及,绿色建筑成为行业的主旋律,可折叠的柔性光伏组件作为建筑门窗、房车的遮光帘或者遮阳板等。当柔性光伏组件展开后,不仅可以提供遮挡作用,还能够发电,由于折叠后的占用面积较小,方便收纳,使得柔性光伏组件越来越受欢迎。
然而,目前的光伏组件折叠性能欠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至少有利于提升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片,所述电池片阵列排布,其中,每行所述电池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列所述电池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电池片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条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间隔排布,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一行所述电池片的排布方向或者一列所述电池片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一所述支撑板位于一列所述电池片或者一行所述电池片的第二表面;第一柔性盖层,所述第一柔性盖层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一侧;第二柔性盖层,所述第二柔性盖层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电池片的一侧。
另外,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为20μm~5000μm。
另外,每一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每列电池片或者每行电池片一一对应。
另外,沿支撑板的排布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板中,至少一支撑板表面不设置电池片。
另外,所述支撑板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或者玻纤复合材料中的任一者。
另外,每列所述电池片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片串联,一列所述电池片用于构成一个电池串。
另外,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串联,相邻的两行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
另外,还包括:汇流条,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所述汇流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汇流条连接最外侧的两个电池串中,一个电池串的正极以及另一个电池串的负极,且所述汇流条还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串。
另外,相邻的两个电池串并联,相邻的两列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
另外,还包括:汇流条,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所述汇流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用于电连接一个电池串中最外侧的两个电池片。
另外,还包括:柔性焊带,所述柔性焊带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片,所述柔性焊带的厚度为50μm~500μm。
另外,还包括:第一胶膜与第二胶膜,所述第一胶膜位于所述第一柔性盖层与所述电池片之间,所述第二胶膜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电池片之间。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包括:提供多个电池片;提供第二柔性盖层;在所述第二柔性盖层表面一侧铺设多条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间隔排布;在所述支撑板表面铺设所述电池片,所述电池片阵列排布,其中,每行所述电池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列所述电池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一行电池片或者一列电池片铺设于一条所述支撑板表面;在所述电池片表面铺设第一柔性盖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柔性盖层与第二柔性盖层,使得电池片可以折叠。在一列电池片或者一行电池片的第二表面设置支撑板,一方面使得支撑板可以对电池片起到支撑作用,为电池片提供支撑力,防止电池片发生破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光伏组件在折叠时,可以沿着相邻的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为光伏组件的折叠以及收纳提供便利,并且能够实现单个光伏组件内的折叠,提高折叠性能。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存在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不佳的问题。
分析发现,导致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的可折叠光伏组件中,一种是仅将位于电池片的两个表面的盖板替换成柔性前板或者柔性后板,使得组件在柔性前板以及柔性后板的曲率半径内可以弯曲,但是这种折叠的弯曲程度有限,并且无法折叠收纳。另一种可折叠到的光伏组件主要是通过连接部件将两块或者多块光伏组件连接在一起,将多个光伏组件进行上下折叠,但是这种折叠方式无法实现单块光伏组件内的折叠,导致折叠后的光伏组件的体积相对较大,难以搬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设置第一柔性盖层与第二柔性盖层,使得电池片可以折叠。在一列电池片或者一行电池片的第二表面设置支撑板,一方面使得支撑板可以对电池片起到支撑作用,为电池片提供支撑力,防止电池片发生破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光伏组件在折叠时,可以沿着相邻的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即可以将对电池片之间的折叠转化为对相邻的支撑板之间的折叠,为光伏组件的折叠以及收纳提供便利,并且能够实现单个光伏组件内的折叠,提高折叠以及收纳性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以及图2,光伏组件包括:多个电池片100,电池片100阵列排布,其中,每行电池片1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每列电池片100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电池片100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条支撑板101,支撑板101间隔排布,支撑板101的延伸方向与一行电池片100的排布方向或者一列电池片100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一支撑板101位于一列电池片100或者一行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柔性盖层102位于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一侧;第二柔性盖层103,第二柔性盖层103位于支撑板101远离电池片100的一侧。
电池片100用于吸收入射光线中的光子,并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被电池片100中的内建电场分离,在PN结两端产生电势,从而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作为受光面,用于吸收入射光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的两个表面均作为受光面,用于吸收入射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可以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例如可以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或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可以为整片或者多分片(例如,1/2等分片、1/3等分片、1/4等分片等多分片)。
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第二柔性盖层103分别位于电池片100相对的两个表面。第一柔性盖层102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材料可以选取具有较好的柔性、绝缘性、阻水性以及耐老化性的材料,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第二柔性盖层103对电池片100起到较好的保护以及密封作用。同时,由于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第二柔性盖层103具有较好的柔性,使得整个光伏组件易于折叠。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盖层可以为柔性盖板。对于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而言,由于设置了支撑板101,使得支撑板101在对电池片100起到支撑以及固定的同时,还可以对电池片100起到保护作用。由于第一柔性盖层102设置于电池片100远离支撑板101的表面一侧,因此,为了对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起到保护作用,可以设置第一柔性盖层102在具有柔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韧性,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的设置不仅可以实现光伏组件的折叠,还可以为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盖板可以选择耐环境老化、抗划伤的材料,例如可以为PVF(polyvinylfluoride,聚氟乙烯)、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偏氟乙烯)或者ETFE(Ethylene-terafluoroethlen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盖层103可以为绝缘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柔性盖层103位于支撑板101远离电池片100的一侧,而支撑板101具有较大的硬度,使得支撑板101对电池片100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即对于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而言,支撑板101已经起到了保护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光伏组件的柔性,可以选择第二柔性盖层103为绝缘布。绝缘布一方面可以防止电池片100的漏电,保持电池片100的正常使用性能,另一方面,绝缘布具有较大的柔性,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片100的折叠性能。
此外,设置第二柔性盖层103为绝缘布,还可以设置绝缘布的透光性能来设置光伏组件的遮光性能。例如,需要遮光性能较好时,可以设置绝缘布的颜色较深,从而可以遮挡光线的入射;需要透光性较好时,可以设置绝缘布具有较好的透光性,从而使得光伏组件展开后,部分入射光线可以透过光伏组件中相邻的电池片之间的间隙。
一行电池片100或者一列电池片100设置于支撑板101的表面,且电池片100固定于支撑板101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与支撑板101表面可以通过粘胶进行固定。也就是说,支撑板101对一列电池片100或者一行电池片100起到支撑以及固定的作用。如此,使得在对光伏组件进行折叠时,仅需沿着相邻的支撑板101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便可以将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或者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进行折叠。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光伏组件的折叠方式类似于百叶窗的折叠方式,进而可以更好地作为窗帘应用于窗户上,满足用户的需求。
此外,由于光伏组件中具有较多电池片100,若不设置支撑板101,则光伏组件在折叠时,很可能难以避开光伏组件中的某些电池片100,导致电池片100本身发生弯曲,进而损伤电池片100的问题。而支撑板101的设置使得可以对光伏组件的折叠方式进行定义,即可以仅沿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或者仅沿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进而可以在提升电池片100的折叠性能的同时,保持电池片100不受损伤。
具体地,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支撑板101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且每一条支撑板101沿第一方向X延伸,每一条支撑板位于一行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
参考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支撑板101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且每一条支撑板101沿第二方向Y延伸,每一条支撑板位于一列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光伏组件在进行折叠时,是沿着相邻的两条支撑板101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而相邻的两条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角度对整个光伏组件的折叠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当支撑板101的厚度过大时,可能会导致一条支撑板101在折叠至相邻的一条支撑板101的表面时,两条支撑板101的侧壁相抵接,进而导致相邻的两条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角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的问题。另外,当支撑板101的厚度过小时,将无法对电池片100起到较好的支撑以及保护作用。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支撑板的厚度为20μm~5000μm,例如可以为20μm~50μm、50μm~200μm、200μm~500μm、500μm~850μm、850μm~1000μm、1000μm~1500μm、1500μm~2000μm、2000μm~2500μm、2500μm~3000μm、3000μm~3500μm、3500μm~4000μm、4000μm~4500μm或者4500μm~5000μm。在这个厚度范围内,一方面使得支撑板101的厚度较小,从而可以改善在光伏组件的折叠过程中,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01朝向相互靠近方向的侧壁之间相抵接进而导致无法进一步折叠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另一方面,在这个范围内,支撑板101的厚度也不至于过小,从而还可以使得支撑板101对电池片100起到较好的支撑以及保护作用,提高光伏组件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支撑板101与每列电池片100或者每行电池片100一一对应。具体地,当支撑板101与一列电池片100的排布方式相同时,支撑板101位于每一列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当支撑板101与一行电池片100的排布方式相同时,支撑板101位于每一行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支撑板101的排布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板101中,至少一支撑板101表面不设置电池片100。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排布的支撑板101中,可以设置位于最外侧的其中一个支撑板101表面不设置电池片1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间隔排布的支撑板101中,可以设置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板101表面不设置电池片100。例如,当支撑板101位于一列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时,在沿电池片100的列的排布方向上,最外侧的一列电池片100与光伏组件的侧边之间至少还具有一条支撑板101的距离,且该支撑板101表面未设置电池片100。也就是说,相较于在每一条支撑板101表面均设置电池片100而言,在最外侧的两个支撑板101中的至少一个支撑板101表面不设置电池片100可以减小电池片100的数量,进而可以增大最外侧的一列电池片100与光伏组件侧边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增大光伏组件的爬电距离。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所指的光伏组件侧边是指,与最外侧的一列电池片100正对的光伏组件的侧边。
另一方面,设置最外侧的支撑板101表面不放置电池片100,从而可以为放置接线盒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不仅方便隐藏接线盒,还不会影响电路整体的完整性,保证安装后,光伏组件外观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01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或者玻纤复合材料中的任一者。金属材料以及玻纤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硬度,进而能够为电池片100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图3以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列电池片100中,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串联,每列电池片100用于构成一个电池串1(图3以及图5中以虚线框示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柔性焊带,柔性焊带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柔性焊带的厚度为50μm~500μm。柔性焊带设置于电池片100的表面,柔性焊带可以位于电池片100上的栅线表面,并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以电连接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柔性焊带具有较好的柔性,如此,可以实现一串电池串1中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相互折叠,同时还可以保持柔性焊带具有正常的电流传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焊带的一端电连接一个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柔性焊带的另一端电连接相邻的一个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来形成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焊带的一端电连接一个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柔性焊带的另一端电连接相邻的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或者柔性焊带的一端电连接一个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柔性焊带的另一端电连接相邻的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来形成相邻的电池片100之间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焊带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中的任一种。上述形状的柔性焊带具有较大的厚度,可以改善柔性焊带的电流传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当柔性焊带的长度一定时,柔性焊带的厚度越大,柔性焊带越难弯曲。而设置柔性焊带在50μm~500μm这个厚度范围内,柔性焊带的厚度不至于过厚,防止发生在沿一个电池串中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间隙折叠时,由于柔性焊带的厚度过大而对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起到限制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这个范围内,柔性焊带的厚度也不至于过小,从而可以保持柔性焊带较好的电流传输性能,提高光伏组件的电流收集能力。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焊带的厚度可以为50μm~80μm、80μm~100μm、100μm~150μm、150μm~180μm、180μm~230μm、230μm~250μm、280μm~300μm、300μm~350μm、350μm~400μm、400μm~450μm或者450μm~500μm。
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串联。也就是说,光伏组件中,电池片100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均为串联,即光伏组件中多个电池片100所构成的电路为串联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也可以通过柔性焊带进行电连接。
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汇流条10,汇流条10位于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基于光伏组件中电池片100形成的串联电路,可以设置汇流条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汇流条10连接最外侧的两个电池串中,一个电池串的正极以及另一个电池串的负极,且所述汇流条10还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串。电池串的正极是指一个电池串中,输入电流的一端,电池串的负极是指一个电池串中,电流输出的一端。而电池串中电流输入的一端位于一个电池串中位于首级的电池片100中,具体可以为电池片100的正极。电池串中电流输出的一端位于一个电池串中位于尾级的电池片100中,具体可以为电池片100的负极。首级是指一个电池串中,电流的输入端所在的电池片100,尾级是指一个电池串中,电流的输出端所在的电池片100。具体地,每一个电池片100中均具有电流的输入端与电流的输出端,即每一个电池片100中均具有正极以及负极,一个电池片100的负极与相邻一个电池片100的正极电连接进而构成串联电路。
汇流条10沿第一方向X延伸,即汇流条10的延伸方向与多串电池串的排列方向相同,从而使得汇流条10的一端可以与排列于最外侧的其中一个电池串中的正极或者负极中的一者电连接,汇流条10的另一端可以与排列于最外侧的另一个电池串中的正极或者负极中的另一者电连接,进而将光伏组件中由电池片100构成的整个电路的电流进行汇集。并且,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也通过汇流条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串联电路,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的汇流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分别连接一个电池串的首级与相邻的一个电池串的尾级。
不难发现,汇流条10沿第一方向X延伸,使得汇流条10的延伸方向与每行电池片100的排布方向相同。为了防止在对光伏组件进行折叠的过程中,对汇流条10进行折叠而损伤甚至折断汇流条10,可以设置支撑板101的延伸方向与汇流条10的延伸方向相同。如此,在沿着相邻的支撑板101之间的间隙折叠时,不会对汇流条10进行折叠,进而可以防止折断汇流条10的问题。具体可以参考图4,图4中的虚线对光伏组件的折叠线,光伏组件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
此外,由于在对光伏组件进行折叠的过程中,不会对汇流条10进行折叠,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10可以选用较硬且厚度较大的材料,进而可以保证汇流条10具有较好的电流传输性能,保证汇流条10对电流具有较好的收集能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10也可以选择用具有柔性的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对光伏组件进行折叠时,一行电池片100将折向相邻的一行电池片100,或者一列电池片100将折向相邻的一列电池片100。也就是说,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相互折叠或者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相互折叠。因此,需要设置电池片100的厚度不能过大,避免在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或者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在相互折叠时,由于电池片100的厚度过大而使得相邻的电池片100的侧边发生抵接,导致光伏组件无法进一步折叠,使得折叠角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的问题。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电池片的厚度为100μm~170μm,例如可以是100μm~110μm、110μm~120μm、120μm~130μm、130μm~140μm、140μm~150μm、150μm~160μm或者160μm~170μm。在这个范围内,电池片100的厚度较小,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轻量化的光伏组件,另一方面使得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或者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在相互折叠时,减小相邻的电池片100中沿相互靠近方向的侧边之间发生抵接的概率,从而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较小,有利于对光伏组件进行收纳。另一方面,在这个范围内,电池片100的厚度不至于过小,进而可以保证电池片100的光电转换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串联时,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例如可以是10mm~30mm、30mm~50mm、50mm~70mm、70mm~100mm、100mm~130mm、130mm~150mm、150mm~180mm或者180mm~200mm。可以理解的是,当光伏组件沿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隙折叠时,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与电池片100的厚度、支撑板101的厚度以及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间距相关。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在朝向彼此折叠时,若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过小,将导致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的侧边相抵接;此外,电池片100的厚度过大,也将导致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的侧边相抵接,进而造成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的问题。此外,当光伏组件在沿相邻的两条支撑板101之间的间隙折叠时,既可以是两行电池片100相互折叠,即两行电池片100相互靠近,也可以是两条支撑板101相互折叠,即两条支撑板101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折叠。因此,当支撑板101的厚度过大时,也将导致相邻的两条支撑板101朝向彼此靠近方向的侧壁边缘相抵接,进而造成两个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角度无法进一步减小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设置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在这个范围内,使得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与电池片100的厚度以及支撑板101的厚度为相互匹配的关系,使得相邻的两行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足够容纳两个电池片100叠加之后的总厚度,进而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达到0°。并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足够容纳两条支撑板101叠加之后的总厚度,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角度达到0°,大大提高光伏组件的折叠以及容纳性能。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串并联。也就是说,光伏组件中,电池片100之间的电连接关系为串并联。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可以通过柔性焊带进行电连接。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联时,设置汇流条10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汇流条10用于电连接一个电池串中最外侧的两个电池片100。一个电池串中最外侧的两个电池片100分别作为电池串的电流输入端与电流输出端,其中,作为电流输入端的电池片100在一个电池串中处于首级的位置,作为电流输出端的电池片100在一个电池串中处于尾级的位置。也就是说,汇流条10的一端用于电连接一个电池串的首级,汇流条10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一个电池串的尾级,如此,使得汇流条10可以用于对每一电池串中传输的电流进行收集。具体地,汇流条可以仅电连接最外侧的一个电池串的首级与尾级。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也可以通过汇流条形成并联,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的汇流条沿第一方向Y延伸。
当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联时,可以设置一条支撑板101位于一串电池串的第二表面,如此,使得光伏组件在折叠时,可以沿着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的间隙进行折,从而可以防止在对光伏组件进行折叠的过程中,同时会将汇流条10进行折叠而使得汇流条10损失甚至断裂的问题。具体可以参考图6,图6中虚线为光伏组件的折叠线,光伏组件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相邻的两个电池串之间并联时,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例如可以是10mm~30mm、30mm~50mm、50mm~70mm、70mm~100mm、100mm~130mm、130mm~150mm、150mm~180mm或者180mm~200mm。在这个范围内,使得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与电池片100的厚度以及支撑板101的厚度为相互匹配的关系,使得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足够容纳两个电池片100叠加之后的总厚度,进而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角度达到0°。并且,使得相邻的两列电池片100之间的间距足够容纳两条支撑板101叠加之后的总厚度,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角度达到0°,大大提高光伏组件的折叠以及容纳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包括中心区域以及外围区域,电池串位于中心区域,还包括:接线盒20,接线盒20位于光伏组件的外围区域,且接线盒20位于汇流条10远离电池串的一侧。接线盒20作为连接器件,用于将汇流条10与外部线路连接,将汇流条10中的电流输送至外部电路。设置接线盒20位于光伏组件的外围区域,便于光伏组件与窗户相结合,易于隐藏接线盒20,且不会影响电路的完整性。
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第一胶膜104位于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电池片100之间,第二胶膜105位于支撑板101与电池片100之间。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用于对电池片100进行封装,并且可以将电池片100与第一柔性盖层102以及电池片100与支撑板101进行粘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104以及第二胶膜105为POE胶膜或者EVA胶膜中的至少一者。POE胶膜具有优异的水汽阻隔能力和离子阻隔能力,且老化过程不会产生酸性物质,具有优异的抗老化性能以及抗PID效果。EVA胶膜可以使短波段的入射光线更加顺利的通过,从而可以增加电池片100对入射光线的吸收利用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可以均为POE胶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也可以均为EVA胶膜;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中还可以均包含POE材料以及EVA材料。例如,第一胶膜104以及第二胶膜105为复合胶膜,复合胶膜由POE胶膜以及EVA胶膜构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三胶膜106,第三胶膜106位于支撑板101与第二柔性盖层103之间,用于将支撑板101与绝缘布进行粘结。第三胶膜106的材料与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一胶膜104的材料可以相同。
对于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而言,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较小时,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厚度较小,从而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弯曲半径较小,进而使得光伏组件整体的抗弯曲能力较小,有利于光伏组件中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弯曲,进而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但是,考虑到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对光伏组件起到密封以及保护作用,因此,需要设置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不至于过小,为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提供足够的空间。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为1mm~10mm,例如可以是1mm~2mm、2mm~3mm、3mm~4mm、4mm~5mm、5mm~6mm、6mm~7mm、7mm~8mm、8mm~9mm或者9mm~10mm。在这个厚度范围内,使得光伏组件的整体厚度较小,从而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厚度较小,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抗弯曲能力,从整体上改善光伏组件的折叠性能。另一方面,在这个范围内,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第一胶膜104、第二胶膜105以及第二柔性盖层103的厚度不至于过小,从而使得第一胶膜104与第二胶膜105为电池片100与第一柔性盖层102以及电池片100与支撑板101提供足够的粘接力度,并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水汽阻隔能力和离子阻隔能力;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第二柔性盖层103对电池片100起到良好的绝缘以及保护作用。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中,设置第一柔性盖层102与第二柔性盖层103,使得电池片100可以折叠。在一列电池片100或者一行电池片100的第二表面设置支撑板101,一方面使得支撑板101可以对电池片100起到支撑作用,为电池片100提供支撑力,防止电池片100发生破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光伏组件在折叠时,可以沿着相邻的支撑板101之间的间隙进行折叠,即可以将对电池片100之间的折叠转化为对相邻的支撑板101之间的折叠,为光伏组件的折叠以及收纳提供便利,并且能够实现单个光伏组件内的折叠,提高折叠以及收纳性能。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应用于上述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的光伏组件,参考图1,包括:提供多个电池片100;提供第二柔性盖层103;在第二柔性盖层103表面一侧铺设多条支撑板101,支撑板101间隔排布;在支撑板101表面铺设电池片100,电池片100阵列排布,其中,每行电池片1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每列电池片100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一行电池片100或者一列电池片100铺设于一条支撑板101表面;在电池片100表面铺设第一柔性盖层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柔性盖层103可以是绝缘布,如此较大地提高光伏组件的柔性。
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支撑板101与第二柔性盖层103之间可以通过第三胶膜106进行粘结,为了提高支撑板101在第二柔性盖层103表面的稳固性,还可以在支撑板101朝向第二柔性盖层103的表面设置高温胶带,高温胶带用于进一步固定支撑板101,第三胶膜106还可以用于粘结高温胶带与支撑板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与支撑板10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胶膜105进行粘结,首先在支撑板101表面形成第二胶膜105,接着在第二胶膜105表面铺设电池片100。一条支撑板101表面铺设多个电池片100,铺设完成之后,位于多个支撑板101表面的电池片100呈阵列排布,每行电池片1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每列电池片100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100与第一柔性盖层102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胶膜104进行粘结,首先在电池片100表面形成第一胶膜104,接着在第二胶膜105表面铺设电池片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盖层102可以是柔性盖板,如此,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在具有柔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韧性,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柔性盖层102不仅可以实现光伏组件的折叠,还可以为电池片100的第一表面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盖板可以为PVF、PVDF或者ETFE。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改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池片,所述电池片阵列排布,其中,每行所述电池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列所述电池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电池片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多条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间隔排布,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一行所述电池片的排布方向或者一列所述电池片的排布方向相同,且一所述支撑板位于一列所述电池片或者一行所述电池片的第二表面;
第一柔性盖层,所述第一柔性盖层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一侧;
第二柔性盖层,所述第二柔性盖层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电池片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为20μm~50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板与每列所述电池片或者每行所述电池片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板的排布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支撑板中,至少一所述支撑板表面不设置所述电池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或者玻纤复合材料中的任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每列所述电池片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片串联,一列所述电池片用于构成一个电池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串串联,相邻的两行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流条,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所述汇流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汇流条连接最外侧的两个电池串中,一个电池串的正极以及另一个电池串的负极,且所述汇流条还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串。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电池串并联,相邻的两列电池片之间的间距为10mm~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流条,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电池片的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所述汇流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用于电连接一个电池串中最外侧的两个电池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焊带,所述柔性焊带用于串联相邻的两个电池片,所述柔性焊带的厚度为50μm~50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胶膜与第二胶膜,所述第一胶膜位于所述第一柔性盖层与所述电池片之间,所述第二胶膜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电池片之间。
13.一种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应用于上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多个电池片;
提供第二柔性盖层;
在所述第二柔性盖层表面一侧铺设多条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间隔排布;
在所述支撑板表面铺设所述电池片,所述电池片阵列排布,其中,每行所述电池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列所述电池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一行电池片或者一列电池片铺设于一条所述支撑板表面;
在所述电池片表面铺设第一柔性盖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4419.8A CN11569252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JP2023116549A JP7575535B2 (ja) | 2022-09-30 | 2023-07-18 |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及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US18/357,035 US20240113243A1 (en) | 2022-09-30 | 2023-07-21 |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AU2023208083A AU2023208083A1 (en) | 2022-09-30 | 2023-07-24 |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EP23187476.9A EP4346093B1 (en) | 2022-09-30 | 2023-07-25 |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4419.8A CN11569252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92527A true CN115692527A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064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14419.8A Pending CN115692527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13243A1 (zh) |
EP (1) | EP4346093B1 (zh) |
JP (1) | JP7575535B2 (zh) |
CN (1) | CN115692527A (zh) |
AU (1) | AU202320808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56339A1 (en) | 2008-12-18 | 2010-06-24 | Hoffman Roger L | Portable solar battery charger |
US8895835B2 (en) | 2011-07-08 | 2014-11-25 | EnRG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LLC | Foldable, portable, lightweight photovoltaic module |
JP5472939B2 (ja) | 2011-09-21 | 2014-04-16 | 株式会社東芝 |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2016201916A (ja) | 2015-04-10 | 2016-12-01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群及び光電変換装置 |
CN205336212U (zh) * | 2016-01-13 | 2016-06-22 | 北京铂阳顶荣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便携式太阳能充电折叠包 |
CN106449835B (zh) * | 2016-10-31 | 2018-10-26 | 苏州宇邦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焊带及其加工工艺 |
AU2018265262A1 (en) | 2017-05-12 | 2019-11-21 | Maxeon Solar Pte. Ltd. | Folding photovoltaic panel |
WO2018232324A1 (en) | 2017-06-16 | 2018-12-20 | Higher Dimension Materials, Inc. | Massively connected individual solar cells |
JP2022518572A (ja) | 2019-01-28 | 2022-03-15 | キング・アブドゥッラー・ユニバーシティ・オブ・サイエンス・アンド・テクノロジー | 動的に調整可能で柔軟なモジュール式の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
CN210156397U (zh) * | 2019-10-10 | 2020-03-17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光伏电源 |
CN111463301A (zh) * | 2020-05-19 | 2020-07-28 | 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硅片/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及载具、设计排布方法 |
WO2022130153A1 (en) | 2020-12-14 | 2022-06-23 |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arge-area solar module via continuous additive lamination method |
CN113644166A (zh) | 2021-08-13 | 2021-11-12 | 深圳市宝德自动化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 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柔性太阳能电池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14419.8A patent/CN115692527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18 JP JP2023116549A patent/JP7575535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7-21 US US18/357,035 patent/US2024011324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3-07-24 AU AU2023208083A patent/AU202320808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7-25 EP EP23187476.9A patent/EP4346093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23208083A1 (en) | 2024-04-18 |
EP4346093A1 (en) | 2024-04-03 |
JP7575535B2 (ja) | 2024-10-29 |
JP2023126507A (ja) | 2023-09-07 |
EP4346093B1 (en) | 2024-12-18 |
US20240113243A1 (en) | 2024-04-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13266B (zh) | 太陽能電池模組 | |
CN100539208C (zh) | 一种太阳能能量转化系统 | |
CN100559611C (zh) | 光电池模块 | |
KR102504524B1 (ko) | 반투명 슁글드 태양광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KR102233877B1 (ko) | 태양 전지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CN220402264U (zh) | 一种钙钛矿电池装置 | |
CN219371045U (zh) | 光伏组件 | |
CN112563367A (zh) | 一种柔性可卷曲的硅基电池模组的制备方法 | |
CN108767058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封装方法 | |
CN105576050B (zh) | 一种柔性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130306132A1 (en) | Solar photoelectrical module and fabrication thereof | |
JP5147754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WO2024222312A1 (zh) | 柔性光伏组件、光伏遮阳篷和休闲车 | |
CN115692527A (zh)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 |
CN106898668B (zh) |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封装方法 | |
CN115483303A (zh) | 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折叠方法 | |
JP2009044047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11743168U (zh) | 一种柔性串并联叠瓦光伏组件 | |
KR101337456B1 (ko) | 태양전지강화모듈 | |
JP2001127320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14503288A (zh) | 用于发电的装置 | |
JP2001230437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3715876B2 (ja) |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RU170749U1 (ru) | Складная солнечная панель | |
CN110854224A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