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0802B -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80802B CN115680802B CN202211349073.2A CN202211349073A CN115680802B CN 115680802 B CN115680802 B CN 115680802B CN 202211349073 A CN202211349073 A CN 202211349073A CN 115680802 B CN115680802 B CN 1156808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y valve
- outlet
- carbon dioxide
- port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0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29910021426 por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21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36 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吸脱附换热单元。系统利用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脱附原理及特性,实现了系统的定压运行,保证了系统在储能、释能阶段始终工作在稳定工况状态,同时优化利用了吸附热,且减少了系统耗功。该系统可与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可再生能源联合使用,同时可用于削峰填谷。系统运行中无污染性气体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系统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吸附方法实现定压运行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技术是一种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双碳背景,能源结构转型的当今,随着集中式火电向新能源分布式供能结构的转变,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使得对储能系统各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压缩气体储能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物理储能方式,具有较大的储能容量以及长时间的释能时间,同时有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问题,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是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系统。相较于空气而言,二氧化碳作为储能工质有着相当多的优点:首先,在临界点附近二氧化碳的压缩因子仅有0.2-0.5,相比空气可以大幅减少压缩功;其次,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密度较大,可有效减小系统体积;再次,二氧化碳兼具流动阻力小,热物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鉴于此,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设计研发逐渐获得大家的重视。
对二氧化碳的吸附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吸附是固体或液体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吸着现象,一般可采用低温吸附或高压吸附方法,而在加热条件或降压条件下可实现被吸附工质的脱附。目前对于二氧化碳的吸附可采用沸石、胺改性的多孔硅等材料,且在高压条件下,沸石等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有显著提升。此外,由于吸附过程会造成温度升高,这部分热量也可以考虑再利用。
对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来说,通常会在高压储罐进出口设置节流装置以保证系统运行工况的稳定性,但这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损失,影响了系统效率,因此有必要设计研发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一些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在授权公布号为CN103452612A的专利文件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双存储器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结构,利用二氧化碳的跨临界特性完成储能系统的定压或定容储能;在授权公布号为CN202110346420.5的专利文件中,提出了一种恒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使用高压稳压罐与低压稳压罐以及活塞来补偿高压罐与低压储罐释能时压力损失,稳定膨胀机进口压力。不过,以上专利所提出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需要用到多个罐体,且结构和操作复杂,对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因此,设计研发性能更加优越、灵活性更强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吸脱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包括低压储罐、二氧化碳循环泵、预热器、二氧化碳压缩机、回热冷却器、储能段冷却器、高压储罐,其中:所述低压储罐的出口与所述二氧化碳循环泵的进口通过管路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预热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冷却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入口相连通;所述高压储罐内部分为外腔和内腔,内腔内部设置有内通道,内通道的进口与出口分别位于所述高压储罐顶部,内通道与内腔形成的空间内填充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加热器位于内腔底部,与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相接触;外腔处于内腔的外部,两者由内壁面相隔开,且内腔面具有开孔,使得内腔与外腔相连通;外腔与所述高压储罐外部设为中空;所述高压储罐的外腔入口位于所述高压储罐的一侧,通过管路与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出口相连通;所述高压储罐的外腔出口位于所述高压储罐的另一侧,通过管路与所述回热加热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
所述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包括回热加热器、二氧化碳膨胀机、释能段冷却器,其中:所述高压储罐外腔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加热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低压储罐的进口相连通;
所述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包括高温储热器、低温储热器、储热循环泵,其中:所述高温储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加热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储热循环泵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储热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低温储热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低温储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冷却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高温回热器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吸脱附换热单元,包括释能段进口三通阀、储能段出口三通阀、释能段出口三通阀、储能段进口三通阀、回热循环泵,其中:所述回热循环泵的入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高压储罐内通道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回热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预热器的高温侧进口、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预热器的高温侧出口通过管路,经过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所述高压储罐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吸附材料为沸石、多孔硅、金属有机框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高压储罐内腔底部设置有电加热器。
优选地,所述储能段冷却器可采用带有蓄热功能的热交换器。
优选地,所述各个部件之间的连通管路上包裹有保温材料。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传动连接有储能电动机组。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传动连接有释能发电机组。
优选地,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分别也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
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出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b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预热器的高温侧进口相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c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c口相连通;
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相连通,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b口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b口相连通;
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c口通过管路与回热循环泵的出口相连通;
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b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相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c口通过管路与高压储罐的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技术优点是:
1)通过吸附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脱附作用,该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可以在储能、释能阶段维持罐内压力稳定,进而实现系统整体的稳定运行,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2)该储能系统可在储能阶段利用吸附热产生的热量预热低压罐出口的二氧化碳,使之气化后进入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也可以利用释能阶段的乏气废热进行解吸的同时冷凝工质,进一步优化了系统内热能的梯级利用,减少了能量浪费。
3)与常规储能系统相比,在相同的存储体积下,该系统通过吸附作用提高了二氧化碳工质的存储量,增加了释能阶段的持续时间,同时减少了泵功消耗,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高压储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由低压储罐1、二氧化碳循环泵2、预热器3、二氧化碳压缩机4、回热冷却器5、储能段冷却器6、高压储罐7、回热加热器8、二氧化碳膨胀机9、释能段冷却器10、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储能电动机组15、高温储热器16、低温储热器17、储热循环泵18、释能发电机组19、回热循环泵20等部件组成。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吸脱附换热单元等4个功能单元。
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包括低压储罐1、二氧化碳循环泵2、预热器3、二氧化碳压缩机4、回热冷却器5、储能段冷却器6、高压储罐7、储能电动机组15,其中,低压储罐1出口与二氧化碳循环泵2的进口通过管路相连通;二氧化碳循环泵2的出口通过管路经预热器3低温侧后,与二氧化碳压缩机4的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压缩机4的出口通过管路经回热冷却器5的高温侧后,与储能段冷却器6的高温侧入口相连通;高压储罐7内部分为外腔和内腔,内腔内部设置有内通道,内通道的进口与出口分别位于高压储罐7顶部,内通道与内腔形成的空间内填充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加热器位于内腔底部,与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相接触;外腔处于内腔的外部,两者由内壁面相隔开,且内腔面具有开孔,使得内腔与外腔相连通;外腔与高压储罐7外部设为中空(需要说明的是,此段中空中不设置二氧化碳吸附材料);高压储罐7的外腔入口位于高压储罐7的一侧,通过管路与储能段冷却器6的高温侧出口相连通;高压储罐7的外腔出口位于高压储罐7的另一侧,通过管路与回热加热器8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压缩机4与储能电动机组15传动连接。
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包括回热加热器8、二氧化碳膨胀机9、释能段冷却器10、释能发电机组19,其中,高压储罐7的外腔出口通过管路经回热加热器8的低温侧后,与二氧化碳膨胀机9的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膨胀机9的出口通过管路经释能段冷却器10的高温侧后,与低压储罐1的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膨胀机9与释能发电机组19传动连接。
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包括高温储热器16、低温储热器17、储热循环泵18,其中,高温储热器16的出口通过管路经回热加热器8的高温侧后,与储热循环泵18的入口相连通;储热循环泵18的出口通过管路与低温储热器17的进口相连通;低温储热器17的出口通过管路,经回热冷却器5的低温侧后,与高温回热器16的入口相连通。
吸脱附换热单元,包括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回热循环泵20,其中,回热循环泵20的入口通过管路与高压储罐7内通道的出口相连通;回热循环泵20的出口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一端口相连通;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一端口、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出口通过管路与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一端口相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预热器3高温侧进口、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一端口相连通;预热器3的高温侧出口通过管路,经过储能段冷却器6低温侧后,与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一端口相连通;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一端口、高压储罐7的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上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上分别也设有a口、b口和c口,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
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上的a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出口相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上的b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预热器3的高温侧进口相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上的c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上的c口相连通;
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上的a口相连通,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上的b口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上的b口相连通;
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上的c口通过管路与回热循环泵20的出口相连通;
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b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冷却器6的低温侧相连通,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c口通过管路与高压储罐7的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本专利提出的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工作原理及具体操作过程为:
以高温储热器16(以335K为例)、低温储热器17(环境温度,取298K)中采用工质为水,高压储罐7(以气体系统为例,取2Mpa为高压储罐存储压力,考虑超临界或跨临界系统的话一般取20-30Mpa)的内管道流体为水,吸附材料为多孔硅为例,对系统储能和释能过程进行说明。
储能阶段,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a口关闭,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a口关闭,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a口关闭,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a口关闭。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c口与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c口相连通,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b口与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b口相连通;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c口与回热循环泵20出口相连通;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b口和c口分别连通储能段冷却器6的低温侧(低温测进口温度以300K为例)与高压储罐7的内通道,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b口与预热器3的高温侧(以310K为例)入口相连通,从而形成了包括预热器3,储能段冷却器6,高压储罐7与回热循环泵20的闭合回路,水作为工质在其中循环运行。
储能阶段,低压储罐1(以气体系统为例,取1.25Mpa为低压储罐存储压力)的出口二氧化碳被二氧化碳循环泵2泵送至预热器3的低温侧(取低压储罐温度,为298K),与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换热,并进入由储能发电机组15所驱动的二氧化碳压缩机4。经二氧化碳压缩机4压缩后,高温高压二氧化碳(以340K,2Mpa为例,具体范围由压缩机特性和压缩比决定)进入回热冷却器5的高温侧(按压缩机出口温度取值,为340K),与此同时,低温蓄热器17供应温度较低的水(取环境温度298K)进入回热冷却器5的低温侧,两者完成换热过程,二氧化碳温度降低(二氧化碳出口侧315K左右),水温度升高(考虑与二氧化碳5K的换热温差,取335K)。水升温后进入高温储热器16中(取绝热条件,为回热冷却器5出口温度335K)存储。降温后的二氧化碳再进入储能段冷却器6的高温侧(以回热冷却器5出口二氧化碳温度315K为例),与储能段冷却器6另一侧的水工质进行换热,温度进一步降低(稍高于环境温度,以310K为例),随后进入高压储罐7的外腔。
在储能过程中,二氧化碳进入高压储罐7外腔后,被吸附材料多孔硅吸附,吸附过程产生的热量被高压储罐7内通道的水吸收,以此控制吸附材料的温度(以300K为例),保证吸附材料多孔硅对二氧化碳的持续吸附能力。升温后的水(以310K为例)进而经过回热循环泵20、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之后,在预热器3中完成对二氧化碳的加热(以水加热后温度降至305K为例),随后在储能段冷却器6中吸收二氧化碳的热量,回到高压储罐7内通道,完成循环。由于高压储罐7中吸附材料多孔硅对二氧化碳的吸附作用,高压储罐7中的压力可以维持稳定(2Mpa左右),因此储能阶段,整个系统可以保持在稳定的工作状态。
释能阶段,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b口关闭,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b口关闭,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b口关闭,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b口关闭。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的a口和c口分别连通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a口和高压储罐7的内通道;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的c口和a口分别连通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的c口和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以300K为例)进口;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的a口和c口分别连通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出口与回热循环泵20的入口,从而形成了连接高压储罐7,释能段冷却器10,回热循环泵20的循环闭合回路,水作为工质在其中循环运行。
在释能过程中,高压储罐7出口高压二氧化碳(以2Mpa为例)进入回热加热器8的低温侧(低温测进口温度以300K为例),与高温储热器16出口的高温侧热水进行换热。随后,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高温进口侧以330K为例,压力取高压储罐出口压力2Mpa)进入二氧化碳膨胀机9做功并带动释能发电机组19发电,与此同时,完成换热的水通过储热循环泵18被泵送至低温储热器17(以环境冷源为例,取298K)中进行存储。二氧化碳膨胀机9出口的二氧化碳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以310K为例),经过释能段冷却器10与高压储罐7出口的温度较低的水(以300K为例)进行换热。之后释能段冷却器10高温侧出口(以5K为最小换热温差为例,为305K)的二氧化碳进入低压储罐1进行存储。
在释能过程中,温度较低的水(以300K为例)在释能段冷却器10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冷凝热后温度升高(以5K为最小换热温差为例,为305K)。升温后的水随后经过释能段进口三通阀11、储能段出口三通阀12、储能段进口三通阀14后,进入高压储罐7内通道中对吸附材料多孔硅进行加热。吸附材料吸收水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提升5K,与系统设定相关,并未算上加热器的温度提升),脱附出二氧化碳,从而得以在释能过程中维持高压储罐7出口的压力稳定(在2Mpa左右),而通过高压储罐7内设置的电加热器可以进一步地为吸附材料的脱附提供热量从而增加释能阶段的持续时间(具体与实际能量使用需求,吸附材料质量及性能相关,以吸附材料性能在2Mpa,10K温差下1mmol二氧化碳/g吸附材料的脱附性能为例,持续时间相比纯二氧化碳存储能实现接近将近翻倍的释能时间(仅从罐体以固定质量流量流出的情况,不考虑其他条件限制;以吸附材料比热为1500j/kg〃K,使用电加热器对1kg吸附材料进行加热10K,至少需要15kj热量,后续的热量用于维持吸附材料的温度,其热散失主要来源与与外腔内二氧化碳内腔避的导热与对流换热)。完成换热之后,水进入回热循环泵20,再次通过释能段出口三通阀13后进入释能段冷却器10的低温侧(以300K为例),准备下一次循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吸脱附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单元,包括低压储罐、二氧化碳循环泵、预热器、二氧化碳压缩机、回热冷却器、储能段冷却器、高压储罐,其中:所述低压储罐的出口与所述二氧化碳循环泵的进口通过管路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预热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冷却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入口相连通; 所述高压储罐内部分为外腔和内腔,内腔内部设置有内通道,内通道的进口与出口分别位于所述高压储罐顶部,内通道与内腔形成的空间内填充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加热器位于内腔底部,与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相接触;外腔处于内腔的外部,两者由内壁面相隔开,且内腔面具有开孔,使得内腔与外腔相连通;外腔与所述高压储罐外部设为中空;所述高压储罐的外腔入口位于所述高压储罐的一侧,通过管路与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出口相连通;所述高压储罐的外腔出口位于所述高压储罐的另一侧,通过管路与回热加热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
所述二氧化碳膨胀释能单元,包括回热加热器、二氧化碳膨胀机、释能段冷却器,其中:所述高压储罐外腔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加热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低压储罐的进口相连通;
所述载热介质储放热循环单元,包括高温储热器、低温储热器、储热循环泵,其中:所述高温储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加热器的高温侧后,与所述储热循环泵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储热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低温储热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低温储热器的出口通过管路,经所述回热冷却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高温储热器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吸脱附换热单元,包括释能段进口三通阀、储能段出口三通阀、释能段出口三通阀、储能段进口三通阀、回热循环泵,其中:所述回热循环泵的入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高压储罐内通道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回热循环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预热器的高温侧进口、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预热器的高温侧出口通过管路,经过所述储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后,与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一端口相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另外两端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的一端口、所述高压储罐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分别也设有a口、b口和c口,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也分别设有a口、b口和c口;
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出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b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预热器的高温侧进口相连通,释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c口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c口相连通;
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相连通,所述储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b口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b口相连通;
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a口通过管路与释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进口相连通,所述释能段出口三通阀上的c口通过管路与回热循环泵的出口相连通;
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上的a口、b口、c口三者共同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b口通过管路与储能段冷却器的低温侧相连通,所述储能段进口三通阀的c口通过管路与高压储罐的内通道入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附材料为沸石、多孔硅、金属有机框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高压储罐内腔底部设置有电加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段冷却器可采用带有蓄热功能的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部件之间的连通管路上包裹有保温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压缩机传动连接有储能电动机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膨胀机传动连接有释能发电机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9073.2A CN115680802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9073.2A CN115680802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80802A CN115680802A (zh) | 2023-02-03 |
CN115680802B true CN115680802B (zh) | 2024-09-10 |
Family
ID=8504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49073.2A Active CN115680802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8080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20754U (zh) * | 2013-08-28 | 2014-02-05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压缩气体储能系统 |
CN115075900A (zh) * | 2022-04-28 | 2022-09-2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吸附式压缩超临界co2热电联储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R20180100308A (el) * | 2018-07-10 | 2020-03-18 | Αλεξανδρος Χρηστου Παπαδοπουλος | Δεσμευση διοξειδιου του ανθρακα με την μορφη λιπασματων σε ανθρακικες μοναδες ηλεκτροπαραγωγης |
CN110345044A (zh) * | 2019-07-05 | 2019-10-18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双地下储气室带储热循环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CN111305919A (zh) * | 2020-03-20 | 2020-06-19 |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发电厂空气储能灵活性调峰系统及方法 |
CN114033517B (zh) * | 2021-10-27 | 2023-07-14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压缩储能的地热发电和冷热供应系统及运行方法 |
-
2022
- 2022-10-31 CN CN202211349073.2A patent/CN1156808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20754U (zh) * | 2013-08-28 | 2014-02-05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压缩气体储能系统 |
CN115075900A (zh) * | 2022-04-28 | 2022-09-2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吸附式压缩超临界co2热电联储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80802A (zh) | 2023-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54984B (zh) | 一种带有储热的恒压型抽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101793447B (zh) | 冷热联供的太阳能热化学吸附复合储能装置 | |
CN108533476A (zh) | 一种热泵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 | |
CN206190489U (zh) | 一种热能梯级存储、调节和利用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
CN110118160B (zh) | 太阳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 | |
CN114709934A (zh) | 一种常温液态压缩二氧化碳混合工质储能系统及方法 | |
CN114198170A (zh) | 一种基于双蓄热回路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9084498A (zh) | 一种绝热压缩空气-高温差热泵耦合系统 | |
CN112524001A (zh) | 一种基于跨临界朗肯循环的热泵储电系统 | |
CN108425709A (zh) | 一种二氧化碳低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 |
CN115075900B (zh) | 一种吸附式压缩超临界co2热电联储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15031283B (zh) | 一种热电灵活储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21838496U (zh) | 一种共用换热器的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
CN211900714U (zh) | 一种热泵蓄能系统 | |
CN115680802B (zh) | 一种基于吸附方法的定压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
CN117308663B (zh) |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11777626U (zh) |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 |
CN213631046U (zh) | 一种液化二氧化碳储能装置 | |
CN116292200A (zh) | 光热、压缩空气、有机朗肯循环综合能源系统 | |
CN114810254A (zh) |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工质的热泵储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 |
CN218722401U (zh) | 一种二氧化碳储能与吸附式热泵联合发电系统 | |
CN114909696B (zh) | 一种吸附式低压co2气热联储联供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 |
CN218599832U (zh) | 一种热泵驱动的吸附式储热供暖系统 | |
CN220890266U (zh) | 一种模式可调的冷热协同储能装置 | |
CN114909189A (zh) | 一种新型吸附式压缩储能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