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4091A - 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64091A CN115664091A CN202211275206.6A CN202211275206A CN115664091A CN 115664091 A CN115664091 A CN 115664091A CN 202211275206 A CN202211275206 A CN 202211275206A CN 115664091 A CN115664091 A CN 1156640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ring
- air
- rotor
- motor
- circ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机壳、定子以及转子,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内层开设有两端均与外界环境连通的外循环风道以及两端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机壳内风道;所述定子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转子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定子内,所述转子的转子铁芯开设有贯通所述转子铁芯的转子内风道,所述转子内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内风道的两端连通以形成内循环风道。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减少电机体积,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封闭式电机中,多设置内外循环风道以实现电机的散热,但为了装配方便,多将内外循环风道设置在不同层,导致需要使用双层机壳才能实现,导致电机的体积增大,也不利于电机的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旨在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且减少电机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内层开设有两端均与外界环境连通的外循环风道以及两端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机壳内风道;
定子,所述定子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以及
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定子内,所述转子的转子铁芯开设有贯通所述转子铁芯的转子内风道,所述转子内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内风道的两端连通以形成内循环风道。
可选地,所述外循环风道设有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循环风道和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沿所述机壳的周向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机还包括两个端盖和两个轴承,两个所述端盖分别罩设于所述机壳的两端,每一所述轴承设于一所述端盖的轴承孔,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所述轴承;
定义两个所述端盖分别为驱动端端盖和非驱动端端盖,所述转子自所述驱动端端盖中的轴承向外伸出,所述驱动端端盖开设有第一进风孔,所述机壳的远离所述驱动端端盖的外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的第一出风孔;
所述电机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基体,外循环叶片以及内循环叶片,所述风扇基体设于所述驱动端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以分隔所述第一进风孔和所述内循环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孔与所述外循环通道连通;
所述外循环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的一侧,设于所述外循环风道中,所述内循环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侧,设于所述内循环风道中。
可选地,所述驱动端端盖上所述轴承孔的孔壁开设有第一进风槽,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进风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孔。
可选地,所述驱动端端盖向所述容置腔内凹陷形成第一导风凹槽,所述轴承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凹槽的槽底壁。
可选地,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一轴承叶片,所述第一轴承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外循环叶片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承叶片设有第一导流片,以将气流引导至所述外循环风道。
可选地,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的端面开设有导流口,所述驱动端端盖内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气口朝向所述导流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上的轴承孔孔壁开设有第二进风槽,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进风槽围合形成第二进风孔;
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孔,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轴承叶片,所述第二轴承叶片设于所述定子与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之间,以分隔所述内循环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孔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孔。
可选地,所述非驱动端端盖向所述容置腔内凹陷形成第二导风凹槽,所述轴承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的槽底壁,所述非驱动端端盖的朝向所述容置腔的表面凸设有围边,所述围边沿所述第二导风凹槽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和所述围边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轴承叶片设有第二导流片。
可选地,所述电机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转子的一侧,并沿所述轴承孔的周向环绕设置,且可沿所述电机的轴向移动,所述轴承设于所述支撑部的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
所述风扇还包括轴承叶片,所述轴承叶片设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转子之间,所述轴承叶片设有轴承导流片,所述支撑部向所述转子一侧移动时,驱使所述轴承导流片与所述转子抵接,以支撑所述转子。
可选地,所述外循环风道内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外循环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机壳内风道内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机壳内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的通孔,所述定子盖设于所述通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得电机的外循环风道和部分内循环风道均设置在容置腔的腔壁上,使其同层设置,如此设置,即提高了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之间的热量传递速度,使得电机更快散热;同时无需设置双机壳结构,减小了电机体积,且使得气流在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平滑流动,降低了电机运行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机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电机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C-C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电机在B-B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电机在D-D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电机机壳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电机驱动端端盖的结构图;
图8为图7中驱动端端盖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电机非驱动端端盖的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非驱动端端盖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电机 | 413 | 出气口 |
10 | 机壳 | 414 | 第一导风凹槽 |
11 | 容置腔 | 42 | 非驱动端端盖 |
12 | 导风筋条 | 421 | 第二进风孔 |
13 | 外循环风道 | 422 | 第二出风孔 |
14 | 机壳内风道 | 423 | 第二导风凹槽 |
15 | 第一出风孔 | 424 | 围边 |
16 | 导流孔 | 43 | 轴承孔 |
17 | 加强筋 | 44 | 支撑部 |
18 | 通孔 | 50 | 风扇 |
20 | 定子 | 51 | 风扇基体 |
30 | 转子 | 52 | 外循环叶片 |
31 | 转轴 | 53 | 内循环叶片 |
32 | 转子铁芯 | 531 | 内导流片 |
33 | 转子内风道 | 54 | 第一轴承叶片 |
34 | 内循环风道 | 541 | 第一导流片 |
40 | 端盖 | 55 | 第二轴承叶片 |
41 | 驱动端端盖 | 551 | 第二导流片 |
411 | 第一进风孔 | 60 | 轴承 |
412 | 导流通道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机100。
请参照图3至图5,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00包括:
机壳10,所述机壳10内形成有容置腔11,所述容置腔11的腔壁内层开设有两端均与外界环境连通的外循环风道13以及两端均与所述容置腔11连通的机壳内风道14;
定子20,所述定子20插设于所述容置腔11内;以及
转子30,所述转子30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定子20内,所述转子30的转子铁芯32开设有贯通所述转子铁芯32的转子内风道33,所述转子内风道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内风道14的两端连通以形成内循环风道34。
本申请提出的电机100,主要是封闭式电机100,电机100包括机壳10、定子20以及转子30,机壳10作为电机100的安装基础,其内形成有容置腔11,且在其至少一端开设有用于供转子30伸出的开口,容置腔11可以用于安装定子20、转子30以及风扇50等组件,使得电机100形成一体结构,便于整体的搬运和使用;其中,电机100的外壳可以是长方体、圆筒或者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在此不做限定。定子20和转子30均设置在容置腔11中,其中,定子20与机壳10相对固定,定子20可以是直流励磁静止的的主磁极,也可以是三相甚至多相交流绕组;转子30穿设在定子20中,且使得转子30的至少一端从机壳10上的开口向外伸出,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从而在转子30或定子20接受变化的电信号产生变化的电磁场时,使得转子30带动外部组件转动,本发明图例中,电机100的转子30使用的是异步电机的鼠笼转子结构,但该电机100方案也可以用于同步电机的永磁转子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容置腔11的腔壁内层设有导风筋条12,导风筋条12沿容置腔11的轴线方向延伸,至少两个导风筋条12沿容置腔11的周向间隔设置,从而将容置腔11的腔壁内层分隔形成至少两个风道,其中一个风道与外界连通作为外循环风道13,以使外界气流可以进入电机10的外循环通道13,利用对流与电机10进行热交换,另一风道作为机壳内风道14,同时转子30包括转轴31和转子铁芯32,在转子铁芯32上开设转子内风道33,使得机壳内风道14和转子内风道33连通形成电机100的内循环风道34,内循环风道34中,可以是通过设置风扇引动气流在电机100内流动,也可以是由于转子30转动导致气流流动,此时,内循环风道34和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流便可以进行热交换,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流吸热后向电机100外排出,从而实现电机100的快速散热。且在本实施例中,外循环风道13与内循环风道34中的机壳内风道14均设置在机壳10的腔壁上,仅靠导风筋条12分隔,既可以使得外循环风道13和内循环风道34之间的换热效率增大,且使得内循环风道34更靠近机壳10外侧,使得内循环风道34中的气流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热交换进行散热,且外循环风道13和内循环风道34无需分层设置,减小了机壳10径向尺寸,以此减小了电机100的体积。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得电机100的外循环风道13和部分内循环风道34均设置在容置腔11的腔壁上,使其同层设置,如此设置,即提高了内循环风道34和外循环风道13之间的热量传递速度,使得电机100更快散热;同时无需设置双机壳10结构,减小了电机100体积,且使得气流在内循环风道34和外循环风道13平滑流动,降低了电机100运行噪音。
请参照图3,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循环风道13设有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14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循环风道13和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14沿所述机壳10的周向交错设置。
可以理解,在容置腔11腔壁的内部设置多个导风筋条12,此时,当装配定子20时便可以在机壳10和定子20之间形成沿周向排布的多个风道,并使得多个风道中外循环风道13和机壳内风道14各占据一部分,且使得多个外循环风道13和多个机壳内风道14沿容置腔11的周向交错排布,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外循环风道13和机壳内风道14的接触面积,提高外循环风道13和机壳内风道14之间的导热效率,加快内循环风道34中气流的散热,同时在外循环风道13中,外部气流直接流过定子20表面,可以通过对流作用提高定子20的散热效率,以此可以提高电机100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00还包括:
两个端盖40,两个所述端盖40分别罩设于所述机壳10的两端,所述端盖40开设有轴承孔43;和
两个轴承60,每一所述轴承60设于一所述轴承孔43,所述转子30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所述轴承60。
可以理解的,电机100的转子30可转动地穿设在定子20中,在机壳10的两端分别设置轴承60用于穿设转子30的两端,从而可以使得转子30在转动过程中更为顺畅,摩擦力减小,提高转子30转动顺畅程度和稳定性,减少能量损耗。
请参照图4和图5,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两个所述端盖40分别为驱动端端盖41和非驱动端端盖42,所述转子30自所述驱动端端盖41中的轴承60向外伸出,所述驱动端端盖41开设有第一进风孔411,所述机壳10的远离所述驱动端端盖41的外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13的第一出风孔15;
所述电机100还包括风扇50,所述风扇50包括风扇基体51,外循环叶片52以及内循环叶片53,所述风扇基体51设于所述驱动端端盖41与所述定子20之间,以分隔所述第一进风孔411和所述内循环风道34,所述第一进风孔411与所述外循环通道连通;
所述外循环叶片52设于所述风扇基体51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411的一侧,设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3中,所述内循环叶片53设于所述风扇基体51的朝向所述内循环风道34的一侧,设于所述内循环风道34中。
可以理解的,电机100中需使得转子30的至少一端伸出机壳10以与外部设备连接,用于驱动外部设备运转,且本申请提出的电机100多为封闭式电机100,此时,定义两个端盖40分别为驱动端端盖41和非驱动端端盖42,以转子30伸出机壳10的一端为驱动端端盖41,在驱动端端盖4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411,使得第一进风孔411与外循环风道13连通,且在机壳10的外侧壁远离进风孔的一端开设第一出风孔15,如此设置,可以确保外界气流进入外循环风道13之后充分与内循环风道34中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之后再流入外界环境,确保内循环风道34中气流的热量可以经由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流向外传递,起到为电机100散热的目的,提高电机10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电机100中设置风扇50,风扇50的风扇基体51隔设在驱动端端盖41和转子30之间,如此设置,可以将第一进风孔411和内循环风道34分隔,同时,在风扇基体51的朝向第一进风孔411的一侧设置外循环叶片52,在风扇基体51的朝向转子30一侧设置内循环叶片53,如此设置,当转子30转动时,可以带动内循环叶片53和外循环叶片52转动,内循环叶片53转动时可以引导内循环风道34中的气体流动,外循环叶片52转动时可以引导外界气体和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体循环流动,从而可以使得内循环风道34中的气流将转子30内部热量转移至机壳内风道14中进行散热或与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且加快了外循环风道13中的气体流动,使得电机100热量快速散发至外界环境,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7和图8,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端端盖41上所述轴承孔43的孔壁开设有第一进风槽,所述轴承60与所述第一进风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孔411。
可以理解的,将第一进风孔411开设在驱动端端盖41上的轴承孔43孔壁上,使得轴承60的部分外壁为第一进风孔411孔壁的一部分,如此设置,在引导气流进入外循环风道13时,例如如下实施例中第一轴承叶片54转动引导气体流动时,可以使得外界环境的风进入外循环风道13时先经过轴承60,从而可以将轴承60的热量带走,用于为轴承60散热,避免轴承60过热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孔43的孔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进风槽,从而在轴承60的周向形成至少两个第一进风孔411,增大气流与轴承60的接触面积,提高对轴承60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8,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端端盖41向所述容置腔11内凹陷形成第一导风凹槽414,所述轴承孔43开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凹槽414的槽底壁。
可以理解,第一导风凹槽414可以在外部气流循环的过程中具有导流的作用,也可以增大外部气体与端盖4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同时通过风扇50吸入的周围冷空气在外风道流通过程中会经过第一导风凹槽414的背面,会进一步提高空气循环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4,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50还包括第一轴承叶片54,所述第一轴承叶片54设于所述风扇基体51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4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外循环叶片52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承叶片54设有第一导流片541,以将气流引导至所述外循环风道13。
本实施例中,使得风扇50还包括第一轴承叶片54,第一轴承叶片54设置在风扇基体51的朝向驱动端端盖41的一侧,且位于外循环叶片52的内侧,如此设置,当外界气流从轴承60周侧的第一进风孔411进入机壳10内时,可以通过第一轴承叶片54上的第一导流片541将气流导向容置腔11腔壁的外循环风道13上,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在风扇基体51上,避免电机100内部产生较大噪音。
请参照图4、图6和图7,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0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41的端面开设有导流口16,所述驱动端端盖41内设有导流通道412,所述导流通道412的出气口413朝向所述导流口16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机壳10的端部开设有连通外循环风道13的导流口16,同时在端盖40里开设导流通道412,并使得导流通道412的出气口413朝向导流口16设置,导流通道412的进气口与驱动端端盖41和风扇基体51之间的导风间隙连通,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从第一进风孔411进入机壳10内的气流依次经由导流通道412和导流口16直线进入外循环风道13中,避免气流在驱动端端盖41和风扇基体51之间的导风间隙产生涡流,从而可以降低电机100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5,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叶片53上设有内导流片531,以引导所述内循环风道34的气体流向。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循环叶片53上设置内导流片531,以在风扇50转动时通过内导流片531引导内循环风道34中的气体流向,避免在内循环风道34中产生涡流,使得气体流动更为顺畅,减少风阻。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驱动端端盖42上的轴承孔43孔壁开设有第二进风槽,所述轴承60与所述第二进风槽围合形成第二进风孔421;
所述非驱动端端盖42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孔422,所述风扇50还包括第二轴承叶片55,所述第二轴承叶片55设于所述定子20与所述非驱动端端盖42之间,以分隔所述内循环风道34和所述第二进风孔421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孔422。
本实施例中,在非驱动端端盖42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孔421和第二出风孔422,并在非驱动端端盖42和转子30之间设置第二轴承叶片55,第二轴承叶片55的设置可以将内循环风道34和第二进风孔421以及第二出风孔422分隔,避免第二进风孔421和第二出风孔422之间的风道与内循环风道34连通,此时,第二进风孔421设置在轴承孔43的孔壁和轴承60之间,如此设置,当风扇50带动第二轴承叶片55转动时,可以引导外界气流经由第二进风孔421进入机壳10内再由第二出风孔422吹出,从而可以将非驱动端端盖42上的轴承60热量带走,为轴承60散热,避免轴承60过热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孔43的孔壁上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进风槽,从而在轴承60的周向形成至少两个第二进风孔421,增大气流与轴承60的接触面积,提高对轴承60的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10,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驱动端端盖42向所述容置腔11内凹陷形成第二导风凹槽423,所述轴承孔43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423的槽底壁,所述非驱动端端盖42的朝向所述容置腔11的表面凸设有围边424,所述围边424沿所述第二导风凹槽423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孔422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423和所述围边424之间。
可以理解,第二导风凹槽423可以在外部气流循环的过程中具有导流的作用,也可以增大外部气体与端盖4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同时通过风扇50吸入的周围冷空气在流通过程中会经过第二导风凹槽423的背面,会进一步提高空气循环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使得非驱动端端盖42的朝向容置腔11的表面凸设有围边424,并使得第二出风孔422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423和所述围边424之间,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围边424隔离第二进风孔421和第二出风孔422之间形成的风道,提高气密性,避免外界气流进入内循环风道34中。
请参照图5,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叶片55设有第二导流片551。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设置第二轴承叶片55的目的在于使得第二轴承叶片55转动时非驱动端的轴承60周围的气体流动,以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轴承叶片55上设置第二导流片551,可以更好地引导气体流动方向,降低运行噪音;且可以使得气流充分流经整个轴承60表面,提高散热能力。
请参照图2、图4以及图5,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00还包括支撑部44,所述支撑部44设于所述端盖40的朝向所述转子30的一侧,并沿所述轴承孔43的周向环绕设置,且可沿所述电机100的轴向移动,所述轴承60设于所述支撑部43的背离所述转子铁芯32的一侧;
所述风扇50还包括轴承叶片,所述轴承叶片设于所述支撑部44和所述转子30之间,所述轴承叶片设有轴承导流片,所述支撑部44向所述转子30一侧移动时,驱使所述轴承导流片与所述转子30抵接,以支撑所述转子30。
本实施例中,风扇50还包括轴承叶片,轴承叶片设于支撑部44和转子30之间,在电机100中,电机100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60,此时,可以在每一端盖40的朝向转子30的一侧均设置有轴承叶片,其中,位于驱动端的轴承叶片转动时可以将气流导向容置腔11腔壁的外循环风道13上,即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轴承叶片54,位于非驱动端的轴承叶片在转动时,可以引动非驱动端轴承附近的气流流动,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轴承叶片55,轴承叶片上均设置有轴承导流片,根据轴承导流片设置位置,可以分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导流片541和第二导流片551,以分别引导各自所在区域的气流流动方向和路径。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端盖40的朝向轴承叶片的一侧设置支撑部44,可以理解的,支撑部44大致呈环状结构,且使得支撑部44可沿电机100的轴向移动,以靠近或远离轴承叶片,如此设置,在需要拆卸轴承60时,可以使用顶丝螺栓(或其他方式)使支撑部11沿轴向移动至轴承导流片抵接,当驱动端与非驱动端的支撑部11各自与对应的轴承导流片抵接后,即可使得轴承导流片对转子30进行支撑,此时拆卸轴承60便无需将整个电机100拆开,可以快速拆装轴承60,提高对电机100维护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40的朝向所述支撑部44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部44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如此设置,可以对支撑部44限位,且在支撑部44移动时,可以利用限位槽对支撑部44起导向作用。
请参照图6,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循环风道13内凸设有加强筋17,所述加强筋17沿所述外循环风道13的长度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机壳内风道14内凸设有加强筋17,所述加强筋17沿所述机壳内风道14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在容置腔11的腔壁内层上设置加强筋17,加强筋17沿导风筋条12的长度方向延伸,加强筋17设置在机壳内风道14或者外循环风道13中,用于加强机壳10的结构强度,避免机壳10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7可以与导风筋条12等高以将机壳内风道14或外循环风道13分隔为多个风道,加强筋17也可以低于导风筋条12,仅在机壳10内起加强结构的作用,在此不做限定。在内风道14中也可以设置加强筋17将内风道14分割成若干风道,同时提高机壳10的结构强度。
请参照图4和图6,在本申请电机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11的腔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13的通孔18,所述定子20盖设于所述通孔18。
本实施例中,在容置腔11的腔壁上开设有连通外循环风道13的通孔18,使得定子20装配在容置腔11时封堵所述通孔18,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外循环风道13漏气,也可以利用外循环风道13中流动的气流将定子20的热量带走,加快定子20和电机100的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机,所述电机为封闭式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内层开设有两端均与外界环境连通的外循环风道以及两端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机壳内风道;
定子,所述定子插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以及
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定子内,所述转子的转子铁芯开设有贯通所述转子铁芯的转子内风道,所述转子内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内风道的两端连通以形成内循环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风道设有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外循环风道和多个所述机壳内风道沿所述机壳的周向交错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两个端盖和两个轴承,两个所述端盖分别罩设于所述机壳的两端,每一所述轴承设于一所述端盖的轴承孔内,所述转子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所述轴承;
定义两个所述端盖分别为驱动端端盖和非驱动端端盖,所述转子自所述驱动端端盖中的轴承向外伸出,所述驱动端端盖开设有第一进风孔,所述机壳的远离所述驱动端端盖的外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的第一出风孔;
所述电机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基体,外循环叶片以及内循环叶片,所述风扇基体设于所述驱动端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以分隔所述第一进风孔和所述内循环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孔与所述外循环通道连通;
所述外循环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孔的一侧,设于所述外循环风道中,所述内循环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内循环风道的一侧,设于所述内循环风道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端端盖上所述轴承孔的孔壁开设有第一进风槽,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进风槽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端端盖向所述容置腔内凹陷形成第一导风凹槽,所述轴承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导风凹槽的槽底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一轴承叶片,所述第一轴承叶片设于所述风扇基体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外循环叶片的内侧,所述第一轴承叶片设有第一导流片,以将气流引导至所述外循环风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驱动端端盖的端面开设有导流口,所述驱动端端盖内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气口朝向所述导流口设置;
和/或,所述内循环叶片上设有内导流片,以引导所述内循环风道的气体流向。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上的轴承孔孔壁开设有第二进风槽,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进风槽围合形成第二进风孔;
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孔,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轴承叶片,所述第二轴承叶片设于所述定子与所述非驱动端端盖之间,以分隔所述内循环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孔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驱动端端盖向所述容置腔内凹陷形成第二导风凹槽,所述轴承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的槽底壁,所述非驱动端端盖的朝向所述容置腔的表面凸设有围边,所述围边沿所述第二导风凹槽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导风凹槽和所述围边之间;
和/或,所述第二轴承叶片设有第二导流片。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转子的一侧,并沿所述轴承孔的周向环绕设置,且可沿所述电机的轴向移动,所述轴承设于所述支撑部的背离所述转子铁芯的一侧;
所述风扇还包括轴承叶片,所述轴承叶片设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转子之间,所述轴承叶片设有轴承导流片,所述支撑部向所述转子一侧移动时,驱使所述轴承导流片与所述转子抵接,以支撑所述转子。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风道内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外循环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机壳内风道内凸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机壳内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外循环风道的通孔,所述定子盖设于所述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75206.6A CN115664091A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75206.6A CN115664091A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电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64091A true CN115664091A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4990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75206.6A Pending CN115664091A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64091A (zh) |
-
2022
- 2022-10-18 CN CN202211275206.6A patent/CN11566409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994355A (zh) | 一种带吊挂结构的空水冷大功率永磁牵引电机 | |
US6633098B2 (en) | Alternator for use in a vehicle | |
CN211266684U (zh) | 一种端板设有叶轮的永磁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电动车 | |
US3725706A (en) |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 |
JP2014033584A (ja) | 回転電機の風冷構造 | |
CN101490931A (zh) | 用于电机的冷却装置 | |
CN112117858A (zh) |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 | |
CN215344183U (zh) | 一种绕组散热稳定高效的ye4型三相异步电机 | |
JPWO2008059687A1 (ja) | 回転電動機 | |
JP2002186215A (ja)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
JP2014158342A (ja) | 回転電機 | |
CN119177983A (zh) | 轴向磁悬浮轴承、磁悬浮旋转机械 | |
CN115664091A (zh) | 电机 | |
JP7075836B2 (ja) | 内扇ファンを備えた電動機 | |
JPH07184351A (ja) | 回転電気機械 | |
CN216981684U (zh) | 一种带有散热叶轮的自冷却磁悬浮高速电机 | |
CN210780410U (zh) | 风冷式电机 | |
JPH07184349A (ja) | 回転電気機械 | |
TW202220344A (zh) | 旋轉電機 | |
CN220173045U (zh) | 高功率马达 | |
CN219802089U (zh) | 便于散热的马达 | |
KR100319141B1 (ko) | 냉각수단을 갖는 전동기 | |
CN218030727U (zh) | 一种高速风机 | |
JPH07245914A (ja) | 回転電機の冷却風通風装置 | |
JPH07241059A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