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649020A -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49020A
CN115649020A CN202211333805.9A CN202211333805A CN115649020A CN 115649020 A CN115649020 A CN 115649020A CN 202211333805 A CN202211333805 A CN 202211333805A CN 115649020 A CN115649020 A CN 115649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p joint
mounting
reinforcing
automobile
rear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338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49020B (zh
Inventor
李逊
丁奎郎
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3380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490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49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9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49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9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包括后安装横梁、左加强纵梁、左加强横梁、右加强纵梁和右加强横梁,后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有第一搭接部,后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有第二搭接部;左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后安装横梁的左段搭接,左加强横梁的右端部与左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左加强横梁的左端部设有第三搭接部;右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后安装横梁的右段搭接,右加强横梁的左端部与右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右加强横梁的右端部设有第四搭接部。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上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本发明能够减轻或消除混合动力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出现前后地板搭接焊点撕裂和中通道失稳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技术不断完善,销量节也节攀升,越来越为大众所青睐。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的优点,既可以利用电驱系统实现纯电动行驶,也可以通过混动模式增加汽车行驶里程,在新能源汽车中极受欢迎。混合动力汽车包含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同时,也含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器、油箱等部件。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布置于汽车地板下方,由于布置空间较为紧张,混合动力汽车的汽车地板结构较燃油车有较大变化,减去了汽车下侧的两根纵梁。这就造成了一下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汽车地板的碰撞性能的下降,混合动力汽车的前地板和后地板搭接不稳定,混合动力汽车的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出现车身变形量大、焊点失效和中通道失稳的问题,难以保证电池和乘员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包括后安装横梁、左加强纵梁、左加强横梁、右加强纵梁和右加强横梁,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搭接的第一搭接部,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搭接的第二搭接部,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段和右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部;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段搭接,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右端部与所述左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搭接的第三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右段搭接,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左端部与所述右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搭接的第四搭接部。
可选的,所述后安装横梁包括左安装横梁和右安装横梁,所述第一搭接部设置在所述左安装横梁的左端部,所述第二搭接部设置在所述右安装横梁的右端部,所述左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第五搭接部,所述右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五搭接部搭接的第六搭接部。
可选的,所述第五搭接部和所述第六搭接部叠置在一起,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左安装横梁上固定连接有左安装横梁加强件,所述右安装横梁上固定连接有右安装横梁加强件。
可选的,所述前排座椅安装部包括前排座椅安装孔和前排座椅安装支架。
可选的,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七搭接部,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八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九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搭接部。
可选的,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十一搭接部,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二搭接部;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十三搭接部,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四搭接部。
可选的,所述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成用于跨越汽车的中通道的拱起结构。
可选的,所述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中通道搭接的中通道搭接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能够满足前排座椅安装要求,能够减轻或消除混合动力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出现前后地板搭接焊点撕裂和中通道失稳的问题,能够有效吸收、分解碰撞中产生的能量,有利于维持碰撞过程中车身结构的稳定,能够有效保护动力电池和乘员。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的仰视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汽车地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序号为:1—左安装横梁;2—右安装横梁;3—左加强纵梁;4—左加强横梁;5—右加强纵梁;6—右加强横梁;7—左安装横梁加强件;8—右安装横梁加强件;9—第五搭接部;10—第六搭接部;11—左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2—右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3—前地板;14—后地板;15—中通道;16—左门槛梁;17—右门槛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包括后安装横梁、左加强纵梁3、左加强横梁4、右加强纵梁5和右加强横梁6,后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16搭接的第一搭接部,后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17搭接的第二搭接部,后安装横梁的左段和右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部;左加强纵梁3的前端部与后安装横梁的左段搭接,左加强横梁4的右端部与左加强纵梁3的中段搭接,左加强横梁4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16搭接的第三搭接部;右加强纵梁5的前端部与后安装横梁的右段搭接,右加强横梁6的左端部与右加强纵梁5的中段搭接,右加强横梁6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17搭接的第四搭接部。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安装横梁的左段和右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部,能够满足前排座椅安装要求;后安装横梁横跨汽车的地板,后安装横梁能够同时连接左门槛梁16、前地板13的左部、中通道15、前地板13的右部和右门槛梁17,能有效吸收碰撞中产生的能量,且加强了中通道15与前地板13的连接强度,能够有效防止中通道15与前地板13在碰撞中出现连接失效的现象,减小了碰撞中车身变形量,能够有效保护电池,能够有效保护乘员;通过设置左加强纵梁3和右加强纵梁5,能够加强后安装横梁与前地板13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向后的传力路径,有利于吸收、分解碰撞中产生的能量;通过设置左加强横梁4和右加强横梁6,一方面,能够提供了横向的传力路径,有利于吸收、分解碰撞中产生的能量,另一方面,左加强横梁4、后安装横梁的左段、左加强纵梁3和左门槛梁16围成框架结构,右加强横梁6、后安装横梁的右段、右加强纵梁5和右门槛梁17围成框架结构,两个框架结构能够提升强度和刚度,有利于减小碰撞中车身变形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安装横梁包括左安装横梁1和右安装横梁2,第一搭接部设置在左安装横梁1的左端部,第二搭接部设置在右安装横梁2的右端部,左安装横梁1的右端部设置有第五搭接部9,右安装横梁2的左端部设置有与第五搭接部9搭接的第六搭接部10。将后安装横梁设置成由左安装横梁1和右安装横梁2搭接而成的结构,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装配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搭接部9和第六搭接部10叠置在一起,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紧固件可以选用螺栓和螺母。第五搭接部9和第六搭接部1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具有较高的容差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装配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安装横梁1上固定连接有左安装横梁加强件7,右安装横梁2上固定连接有右安装横梁加强件8。通过设置加强件能够提升左安装横梁1和右安装横梁2的结构强度。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左安装横梁1和右安装横梁2均为断面呈“几”字形的梁状结构,左安装横梁加强件7和右安装横梁加强件8均为断面呈n形的梁状结构,左安装横梁加强件7焊接在左安装横梁1内,右安装横梁加强件8焊接在右安装横梁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座椅安装部包括前排座椅安装孔和前排座椅安装支架。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左安装横梁1的左段设置有左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1,在左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1、左安装横梁1的中段和左安装横梁1的右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孔;右安装横梁2的右段设置有右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2,在右前排座椅安装支架12、右安装横梁2的中段和右安装横梁2的左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加强纵梁3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13搭接的第七搭接部,左加强纵梁3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14搭接的第八搭接部;右加强纵梁5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13搭接的第九搭接部,右加强纵梁5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14搭接的第十搭接部。利用左加强纵梁3和右加强纵梁5加强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之间的连接,能够有效防止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连接处的焊点在碰撞过程中出现失效的情况,有利于维持碰撞中车身结构的稳定,有效保护电池和乘员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加强横梁4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13搭接的第十一搭接部,左加强横梁4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14搭接的第十二搭接部;右加强横梁6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13搭接的第十三搭接部,右加强横梁6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14搭接的第十四搭接部。利用左加强横梁4和右加强横梁6加强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之间的连接,能够有效防止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连接处的焊点在碰撞过程中出现失效的情况,有利于维持碰撞中车身结构的稳定,有效保护电池和乘员安全。也就是说左加强横梁4和右加强横梁6在形成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还在横向上沿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之间的搭接部位对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之间的搭接强度进行了提升,能够进一步的防止前地板13和后地板14之间出现搭接失效的情况。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成用于跨越汽车的中通道15的拱起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中通道15搭接的中通道15搭接结构。具体的,在左安装横梁1的右端部和右安装横梁2的左端部均设置有与中通道15叠置并搭接的中通道搭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安装横梁1、右安装横梁2、左加强横梁4、右加强横梁6 、左加强纵梁3和右加强纵梁5上的各搭接部均可以设置成搭接边或者翻边;除了左安装横梁1和右安装横梁2之间的搭接采用紧固件连接外,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的各组件之间的搭接均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上用于与前地板13、后地板14、中通道15、左门槛梁16和右门槛梁17搭接的部位均可以设置成搭接边或者翻边,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前地板13、后地板14、中通道15、左门槛梁16和右门槛梁17之间的搭接均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安装横梁1、右安装横梁2、左加强横梁4、右加强横梁6 、左加强纵梁3和右加强纵梁5均采用断面呈“几”字形的钣金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上均匀布置排气压窝,改善电泳通过性,提升防腐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如图4所示,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前地板13、后地板14、中通道15、左门槛梁16、右门槛梁17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前地板13、后地板14、中通道15、左门槛梁16、右门槛梁17和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搭接在一起。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安装横梁、左加强纵梁、左加强横梁、右加强纵梁和右加强横梁,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搭接的第一搭接部,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搭接的第二搭接部,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段和右段均设置有前排座椅安装部;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左段搭接,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右端部与所述左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左门槛梁搭接的第三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右段搭接,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左端部与所述右加强纵梁的中段搭接,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右门槛梁搭接的第四搭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横梁包括左安装横梁和右安装横梁,所述第一搭接部设置在所述左安装横梁的左端部,所述第二搭接部设置在所述右安装横梁的右端部,所述左安装横梁的右端部设置有第五搭接部,所述右安装横梁的左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五搭接部搭接的第六搭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搭接部和所述第六搭接部叠置在一起,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安装横梁上固定连接有左安装横梁加强件,所述右安装横梁上固定连接有右安装横梁加强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座椅安装部包括前排座椅安装孔和前排座椅安装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七搭接部,所述左加强纵梁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八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前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九搭接部,所述右加强纵梁的后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搭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十一搭接部,所述左加强横梁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二搭接部;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前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前地板搭接的第十三搭接部,所述右加强横梁的后侧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后地板搭接的第十四搭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成用于跨越汽车的中通道的拱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横梁的中段设置有用于与汽车的中通道搭接的中通道搭接结构。
10.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
CN202211333805.9A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Active CN1156490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3805.9A CN115649020B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33805.9A CN115649020B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9020A true CN115649020A (zh) 2023-01-31
CN115649020B CN115649020B (zh) 2024-08-23

Family

ID=84992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33805.9A Active CN115649020B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4902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83433U (zh) * 2012-08-16 2013-03-13 东风汽车公司 纯电动汽车前后地板骨架梁结构
CN211943534U (zh) * 2020-02-25 2020-11-1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横梁结构和车辆
CN212529825U (zh) * 2020-03-31 2021-02-1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地板框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83433U (zh) * 2012-08-16 2013-03-13 东风汽车公司 纯电动汽车前后地板骨架梁结构
CN211943534U (zh) * 2020-02-25 2020-11-17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横梁结构和车辆
CN212529825U (zh) * 2020-03-31 2021-02-1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地板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9020B (zh) 2024-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612246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9204557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8001537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8220336B (zh) 车辆
CN112896330A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10920446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5503834A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12337902B2 (en) Vehicle lower body structure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3968282B (zh) 车辆前舱框架和车辆
CN221049786U (zh) 车身中部结构及车辆
CN115649020A (zh) 一种前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和混合动力汽车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9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405643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1169267B (zh)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3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