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8878A - 连接器配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配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88878A CN115588878A CN202210759947.5A CN202210759947A CN115588878A CN 115588878 A CN115588878 A CN 115588878A CN 202210759947 A CN202210759947 A CN 202210759947A CN 115588878 A CN115588878 A CN 1155888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groove
- inlet
- guide groov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中的引导槽。引导槽包括:第一槽部,其沿着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第二槽部,其形成为从第一槽部侧朝向第二连接器侧宽度逐渐增大;以及连接部,其连接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于第二壳体并插入至引导槽中。突出部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在突出部的前端侧和突出部的与引导槽的槽侧表面对置的至少一个侧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与安装在汽车等上的各种电气部件电连接的线束(电线)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为了良好地配合这样的连接器,可以考虑例如应用在专利文献JP2016-024952A中记载的连接器引导机构。
连接器引导机构包括插头、插座、插头侧引导件和插座侧引导件。插头侧引导件和插座侧引导件包括定位部,当插头插入插座中时,该定位部将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和插头与绕轴线的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对齐。定位部包括:突出部,其形成在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处;和槽,其形成在插座侧引导件的开口部中以使突出部插入该开口部中。
根据该构造,由于插头侧引导件的前端部和插头在法向方向上受到定位部的限制,所以即使当插头的中心轴线方向和插座的中心轴线方向为倾斜关系时,插头也能够良好地插入和拔出。
在专利文献JP2016-024952A中公开的连接器引导机构中,在俯视图中,槽具有沿配合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突出部具有与槽对应的矩形形状。因此,在连接器引导机构中,虽然槽的入口侧加宽,但取决于插头插入时的插入角度,突出部可能会在槽的入口附近被槽壁面卡住,并且插头可能无法顺利配合。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顺利插入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配合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例示方面,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互相配合并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引导槽,该引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引导槽包括:第一槽部,该第一槽部沿着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第二槽部,该第二槽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槽部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侧宽度逐渐增大;以及连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容纳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并插入至所述引导槽中。突出部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侧,并且形成在突出部的与所述引导槽的槽侧表面相面对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
以上已经简短地描述了本公开。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面描述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本公开的细节将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第二连接器的入口和作为第一连接器的待配合至入口的入口插头的立体图,该入口和入口插头构成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器配合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入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入口插头的立体图。
图4是紧接在图1所示的入口与入口插头开始互相配合之后的状态下的省略了入口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入口与入口插头互相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A是沿图4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6B是沿图5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并且示出将突出部倾斜地插入引导槽中的状态。
图8是图7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图5所示的入口与入口插头彼此完全配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拾取肋的修改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
图1是示出作为第二连接器的入口1和作为第一连接器的待配合至入口1的入口插头5的立体图,该入口1和入口插头5构成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图2是图1所示的入口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入口插头5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入口1包括:壳体20,其容纳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作为第二壳体的外壳51,其容纳并保持壳体20;以及作为突出部的拾取肋19,其设置在外壳51上并且插入至配合引导槽85(引导槽)中。在拾取肋19中,多个凹部191形成于与配合引导槽85的槽侧表面相对的两个侧表面的前端侧。配合引导槽85设置在入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中。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是沿着壳体20的连接器配合方向(图6A和6B中的左右方向)的方向。配合有入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的这一侧被定义为前侧。上下方向是与壳体20的连接器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图6A和6B中的上下方向)。将外壳51的顶板50侧定义为上侧。
入口1的壳体20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形成。壳体20的前壁26设置有朝着入口插头5侧突出的一对端子容纳筒部23、23。
与高压电缆(未示出)的末端部连接的连接端子容纳在端子容纳筒部23中。连接至连接端子的高压电缆从端子容纳筒部23的后端开口引出。
在端子容纳筒部23的前端处形成有供入口插头5的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插入的前表面开口25。
连接端子是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阴端子,并且形成为圆柱棒状。在连接端子的后端部形成有接合孔,并且从端子容纳筒部23的后端开口引出的高压电缆的导体插入至接合孔中,并且压接并连接至该接合孔。
如图2所示,外壳51是由底板部57、侧壁部件61、63和顶板50形成的扁平壳体。
底板部57是尺寸略小于顶板50的平板。底板部57在其前侧端部的上表面上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引导入口插头5插入至入口1中。
侧壁部件61、63布置于壳体20的左右两侧,并用作外壳51的两个侧壁。侧壁部件61、63中的每一个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与壳体20的两侧端部进行接触。
在顶板50中,檐部15在上壁部13的前侧延伸,该上壁部13与底板部57和侧壁部件61、63一起界定容纳空间。
在檐部15的中央部处的下表面上,拾取肋19沿着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该拾取肋19用于将入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引导并配合至容纳在外壳51中的壳体20。
拾取肋19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前端被倒圆并且其在连接器配合方向上的长度比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并且多个凹部191在前侧(前端侧)上形成于左右两个侧表面。多个凹部191从拾取肋19的前端起沿连接器配合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拾取肋19中。考虑拾取肋19的尺寸、配合引导槽85的尺寸等而适当地确定预定间隔。凹部191具有这样的正弦波形状:其中,在沿着配合引导槽85的槽底面的平面中,截面为弯曲形状。凹部191的截面形状与图8所示的俯视图中凹部191的形状相同。拾取肋19的左右两个侧表面均面对设置在入口插头5的插头壳体80中的配合引导槽85的槽侧表面。在拾取肋19的前端侧,多个凹部191设置于左右两个侧表面,使得沿着配合引导槽85的槽底面的平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多个圆相连的圆形连线形状。
顶板50、拾取肋19、侧壁部件61、63和底板部57由电绝缘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容纳连接端子的壳体20从后侧插入一体成型的外壳51并拧紧。
用作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入口插头5包括:插头侧连接端子,该插头侧连接端子配合至入口1的连接端子;用作第一壳体的插头壳体80,其具有用于容纳插头侧连接端子的一对端子容纳室83、83;以及托架86(见图1和3)。
插头壳体80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形成。托架86装接至插头壳体80。
配合引导槽85形成在插头壳体80的上表面中。配合引导槽85包括:第一槽部85a,其沿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第二槽部85b,其形成为从第一槽部85a侧朝向入口1侧宽度逐渐增大(换言之,形成为沿宽度方向斜向外扩展);以及连接部85c,其连接第一槽部85a与第二槽部85b。第一槽部85a的宽度与设置在入口1的顶板50上的拾取肋19的宽度对应。配合引导槽85在俯视图中具有大致Y形的轮廓。当入口插头5与入口1配合时,配合引导槽85与拾取肋19接合,使得插头壳体80能够被配合并引导至壳体20。
与插头侧高压电缆(未示出)的末端部连接的连接端子90(参见图6A和6B)容纳在端子容纳室83中。连接至连接端子90的插头侧高压电缆从端子容纳室83的后端开口引出。
图6A和6B中示出的连接端子90是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的阳端子,并且形成为圆柱棒状。在连接端子90的后端部形成有接合孔,并且从端子收容室83的后端开口引出的高压电缆的导体插入该接合孔内并被压接且连接至接合孔。
接下来,将参照图4至图9描述入口1与入口插头5的配合操作。
从入口插头5与入口1彼此面对的状态开始,将入口插头5向入口1侧移动,并且插头壳体80开始插入并配合至外壳51中。在紧接在配合开始之后的状态下,如图4和图6A所示,插头壳体80的上表面抵接在入口1的顶板50的下表面,并且拾取肋19的前端插入至配合引导槽85的第二槽部85b。
当将入口插头5进一步向深侧插入入口1中以从图4和图6A所示的状态向入口1的后侧前进时,如图5和图6B所示,拾取肋19的前端经由配合引导槽85的连接部85c被引导至第一槽部85a中。图1示出了入口1与入口插头5相互配合的状态下的入口1和入口插头5。
另一方面,当相对于连接器配合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倾斜地插入入口插头5时,在紧接配合开始之后的状态下,拾取肋19的前端抵接配合引导槽85中的第二槽部85b的槽侧表面(见图4)。从该状态开始,当将入口插头5进一步向深侧插入以向入口1的后侧前进时,在拾取肋19的侧表面与配合引导槽85的第二槽部85b的槽侧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拾取肋19的前端到达连接部85c的两个槽侧表面之间,如图7所示。
当将入口插头5进一步向深侧插入入口1中以从图7所示的状态向入口1的后侧前进时,拾取肋19插入配合引导槽85中的第一槽部85a的两个槽侧表面之间。当拾取肋19进入第一槽部85a时,在将倾斜的配合方向校正为正确的连接器配合方向的同时,将插头壳体80配合并引导至壳体20。
然后,当将入口插头5进一步向深侧插入入口1中以向入口1的后侧前进时,如图9所示,插头壳体80的前端抵靠壳体20的前壁26。在图9的状态下,入口插头5的接线端子90配合并连接至入口1的接线端子,并且因此,入口1侧的高压电缆与插头侧高压电缆电连接。
此处,将参考图8比较本实施例的拾取肋19的形状与参考例的拾取肋19A的形状。在图8中,拾取肋19的形状用实线标识,并且拾取肋19A的形状用单点划线标识。参考例的拾取肋19A具有在本实施例的拾取肋19中并不设置凹部191的形状。由于参考例的拾取肋19A在图8中由矩形框标识的位置处与连接部85c的槽侧表面干涉,所以当入口插头5插入至入口1内时拾取肋19A被卡住。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例的拾取肋19不与连接部85c干涉,所以拾取肋19不会卡住连接部85c。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入口1和入口插头5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凹部191形成在拾取肋19的侧表面中。利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当拾取肋19倾斜地插入配合引导槽85中时,也通过凹部191避免了拾取肋19与连接部85c之间的干涉,并且拾取肋19和连接部85c不会彼此卡住。因此,入口1和入口插头5能够顺利地相互配合。因此,本实施例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在入口1和入口插头5自动或半自动地互相配合的情况下特别有用。另外,由于在拾取肋19的一个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凹部191,所以即使当拾取肋19的接近角改变时,也能够在任意凹部191中避免与连接部85c的干涉。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修改、改进等。另外,只要本公开的目的能够实现,则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元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布置位置等是任意的且不受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已经描述了作为上述连接器的用于电动汽车等的入口作为示例,但本公开的连接器不限于此,并且能够基于本发明的主旨适用于各种连接器。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多个凹部191设置在拾取肋19的两个侧表面中,但是至少一个凹部191可以设置在拾取肋19的至少一个侧表面的前端侧。另外,形成在拾取肋19中的凹部的截面形状或在俯视图中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如图10所示的拾取肋19B中设置的凹部191那样的弯曲直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有凹部191的拾取肋19设置于入口1,并且配合引导槽85设置在入口插头5中,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构造。互相配合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连接器可以设置有与形成有凹部的拾取肋相对应的突出部,并且另一个连接器可以设置有供突出部插入的引导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入口插头5);以及第二连接器(入口1),其中,第一连接器(5)与第二连接器(1)互相配合并电连接。第一连接器(5)包括:第一壳体(插头壳体80),其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引导槽(配合引导槽85),其设置在第一壳体(80)中。引导槽(85)包括:第一槽部(85a),其沿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第二槽部(85b),其形成为从第一槽部侧朝向第二连接器侧宽度逐渐增大;以及连接部(85c),其连接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第二连接器(1)包括:第二壳体(外壳51),其容纳第二连接端子;以及突出部(拾取肋19),其设置于第二壳体并插入至引导槽中。突出部(19)具有凹部(191),该凹部形成在突出部的前端侧上并且形成在突出部的与引导槽的槽侧表面相面对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
根据具有第一方面的构造的连接器,由于凹部形成在突出部的侧表面上,所以即使当突出部倾斜地插入到引导槽中时,突出部和引导槽的连接部之间的干涉也通过凹部而避免,并且突出部和引导槽的连接部不被卡住。因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能够顺利地相互配合。倾斜插入是指突出部以相对于连接器配合方向在引导槽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的状态插入至引导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凹部(191)可以分别形成在突出部(19)的与槽侧表面相面对的两个侧表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凹部(191)可以包括多个凹部(191),并且多个凹部(191)可以从前端侧沿连接器配合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在突出部中。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凹部的沿引导槽(85)的槽底面平面状截取的截面形状可以具有弯曲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突出部(19)的至少一个侧表面的截面形状可以具有正弦波形状。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插入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配合结构。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配合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器;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互相配合并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容纳第一连接端子;以及
引导槽,该引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
所述引导槽包括:
第一槽部,该第一槽部沿着连接器配合方向延伸;
第二槽部,该第二槽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槽部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侧宽度逐渐增大;以及
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容纳第二连接端子;以及
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插入至所述引导槽中,并且
所述突出部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侧,并且该凹部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引导槽的槽侧表面相面对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中,
所述凹部分别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槽侧表面相面对的两个侧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多个凹部,并且
所述多个凹部从所述前端侧起沿着所述连接器配合方向每预定间隔地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中,
所述凹部的沿所述引导槽的槽底面平面状截取的截面形状具有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连接器配合结构,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个侧表面的截面形状具有正弦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11755A JP2023008307A (ja) | 2021-07-05 | 2021-07-05 |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JP2021-111755 | 2021-07-0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88878A true CN115588878A (zh) | 2023-01-10 |
Family
ID=82547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59947.5A Pending CN115588878A (zh) | 2021-07-05 | 2022-06-29 | 连接器配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17123B1 (zh) |
JP (1) | JP2023008307A (zh) |
CN (1) | CN115588878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36762B2 (ja) * | 1995-09-21 | 2001-12-1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車載用大型ユニットの固定構造 |
JP4820421B2 (ja) * | 2009-01-13 | 2011-11-24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200862B2 (ja) | 2014-07-18 | 2017-09-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コネクタガイド機構 |
CN109888563B (zh) * | 2019-04-18 | 2021-04-20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随钻仪器用多芯直插电连接结构 |
-
2021
- 2021-07-05 JP JP2021111755A patent/JP2023008307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6-29 CN CN202210759947.5A patent/CN1155888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7-01 EP EP22182631.6A patent/EP4117123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17123A1 (en) | 2023-01-11 |
US20230006395A1 (en) | 2023-01-05 |
JP2023008307A (ja) | 2023-01-19 |
EP4117123B1 (en) | 2023-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04511B (zh) | 连接器结构 | |
US1038178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assisting member for guiding | |
US924626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101534997B1 (ko) | 하네스 커넥터 | |
CN109417251B (zh) | 屏蔽连接器 | |
US10886640B2 (en) | Conductive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3273037B (zh) | 连接器及外导体 | |
US11005215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180131117A1 (en) | Joint connector | |
JP2013152841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7710517A (zh) | 接头连接器 | |
KR102550876B1 (ko) | 동축 케이블용 커넥터 | |
CN111106474B (zh) | 连接器以及线束 | |
CN116526186A (zh) | 插头连接器 | |
KR20130067308A (ko) | 전방 배치된 접촉 단자를 구비한 전기 플러그 커넥터 | |
US10971849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5588878A (zh) | 连接器配合结构 | |
US11482814B2 (en) | Connector with structure for suppressing rattling of the shield terminal | |
US1109507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2266890B2 (en) |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 |
CN115764382A (zh) | 模组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9219907B (zh) | 具有自动旋转特征的电气触头 | |
WO2006044770A1 (en) | Cable connector with termination arrangement | |
CN112803187A (zh) | 连接器 | |
CN111864434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