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8144B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48144B CN115548144B CN202211378975.9A CN202211378975A CN115548144B CN 115548144 B CN115548144 B CN 115548144B CN 202211378975 A CN202211378975 A CN 202211378975A CN 115548144 B CN115548144 B CN 1155481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area
- region
- layer
- protectiv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70—Surface textures, e.g. pyramid structures
- H10F77/707—Surface textures, e.g. pyramid structures of the substrates or of layers on substrates, e.g. textured ITO layer on a glass substrat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0/00—Individual photovoltaic cells, e.g. solar cells
- H10F10/10—Individual photovoltaic cells, e.g. solar cell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F10/14—Photovoltaic cells having only PN homojunction potential b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1/121—The active layers comprising only Group IV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1/128—Annealing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20—Electrodes
- H10F77/244—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70—Surface textures, e.g. pyramid structures
- H10F77/703—Surface textures, e.g. pyramid structure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textured active laye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包括: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本发明通过在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使得透明导电膜位于且仅位于光面区;且在对应透明导电膜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栅线,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是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清洁能源电池,广泛的应用在生活和生产中。
太阳能电池中常用的半导体衬底之一是硅衬底。为了增大太阳能电池的吸光能力,通常会通过在硅衬底表面进行制绒处理形成绒面,增大硅衬底的陷光能力,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由于制绒处理后,会在硅衬底表面形成密集排布的金字塔结构,这些金字塔结构的高度的通常能达到1μm~2μm,造成后续工艺形成的其他材料层的均匀性变差,使得太阳能电池的开压降低;此外,各材料层之间的接触也会变差,使得载流子的传输受限,串联电阻较大,因而造成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性能降低。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低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
可选的,光面区的面积与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
可选的,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的步骤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表面形成保护层;在保护层背离半导体衬底的表面设置图案化的盖板层,盖板层中具有镂空区,保护层包括位于镂空区底部的第一区和被盖板层遮挡的第二区;利用盖板层,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之后,去除盖板层;以去除盖板层之后的保护层的第一区作为保护,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对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之后保护层暴露出的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进行制绒处理,使得保护层暴露出的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绒面区;形成绒面区之后,刻蚀去除保护层对应的第一区,使半导体衬底的一侧的部分表面形成光面区。
可选的,所述镂空区至少包括多个间隔开设的条状开口、且条状开口彼此平行。
可选的,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形成保护层的步骤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涂覆整面的底层膜;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底层膜和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表面反应形成具有掺杂离子的保护层,使得半导体衬底内部的杂质迁移至保护层中。
可选的,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的步骤包括:以盖板层为掩膜,在第一区的表面涂覆顶层膜;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顶层膜成为保护层的一部分,从而使第一区的厚度增加。
可选的,盖板层包括石英材料。
可选的,底层膜和顶层膜为液态源膜。
可选的,底层膜和顶层膜为含磷液态源膜,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底层膜的磷浓度。
可选的,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大于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
可选的,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大于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
可选的,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一区的步骤和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的步骤中,参数均包括:采用的刻蚀液为氢氟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和水溶剂的混合物,氢氟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50%,盐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50%,氢氟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4%,盐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3%,时间为100s~300s。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
可选的,光面区的面积与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采用前述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透明导电膜,透明导电膜位于且仅位于光面区;在部分透明导电膜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栅线。
可选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形成透明导电膜之前,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掺杂半导体层;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透明导电膜之间。
可选的,在形成掺杂半导体层之前,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本征半导体层;本征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掺杂半导体层之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透明导电膜,位于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且仅位于光面区;栅线,位于透明导电膜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
可选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透明导电膜之间。
可选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本征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掺杂半导体层之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侧表面包括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其中,绒面区可以提供优异的陷光作用,光面区的表面光滑,有利于其他材料层在该区域的均匀沉积,从而获得更好的材料膜层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电池效率。
2.本申请通过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保护层,通过扩散退火可以使得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离子迁移至保护层中,有助于降低半导体衬底中的缺陷。之后,利用盖板层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半导体衬底的杂质离子可以继续扩散进入保护层的第一区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一区对应区域的缺陷。在后续刻蚀去除第二区时保护层的第一区的至少部分厚度得以保留,保证在制绒处理时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二区对应的区域形成绒面区;保护层的第一区可以保护半导体衬底的对应区域不会被刻蚀,之后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一区,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一区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平坦表面的光面区,且半导体衬底的光面区的杂质离子浓度低,因而半导体衬底的缺陷密度小。
3.本申请使用的盖板层采用耐高温的石英材料,成本低廉,清洗后可重复使用;此外,盖板层可以在扩散退火处理过程中保护半导体衬底,降低碎片风险。
4.本申请提供的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膜和栅线均位于且仅位于光面区,由于光面区表面光滑,有利于透明导电膜、栅线在光面区的均匀沉积,平坦的光面区有利于透明导电膜、栅线相互之间充分接触,降低串联电阻;绒面区可以提供优异的陷光作用。本申请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同时兼顾陷光作用与低串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个示例性的流程图;
图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盖板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半导体衬底; 101-半导体衬底;
210-第一保护层; 220-第二保护层;
310-第一区; 320-第三区;
111-第一绒面区; 112-第一光面区;
121-第二绒面区; 122-第二光面区;
410-第一本征半导体层; 420-第二本征半导体层;
510-第一掺杂半导体层; 520-第二掺杂半导体层;
610-第一透明导电膜; 620-第二透明导电膜;
710-第一栅线; 720-第二栅线;
810-第一盖板主体; 820-第一镂空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
本申请通过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侧表面包括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其中,绒面区可以提供优异的陷光作用,光面区的表面光滑,有利于其他材料层在该区域的均匀沉积,有利于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电池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面区的面积与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示例性的,光面区的面积与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12:1、1.15:1、1.17:1或1.2:1。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的步骤包括:
步骤S100: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形成保护层;
步骤S200:在保护层背离半导体衬底的表面设置图案化的盖板层,盖板层中具有镂空区,保护层包括位于镂空区底部的第一区和被盖板层遮挡的第二区;
步骤S300:设置图案化的盖板层之后,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
步骤S400: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之后,去除盖板层;
步骤S500:去除盖板层之后,以保护层的第一区作为保护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
步骤S600: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之后,对保护层暴露出的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进行制绒处理,使得保护层暴露出的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绒面区;
步骤S700:形成绒面区之后,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一区,使半导体衬底的一侧的部分表面形成光面区。
本申请通过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可以使得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离子迁移至保护层中,有助于降低半导体衬底中的缺陷。之后,利用盖板层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半导体衬底的杂质离子可以继续扩散进入保护层的第一区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一区对应区域的缺陷。在后续刻蚀去除第二区时,保护层的第一区的至少部分厚度可以保留,在制绒处理时,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二区对应的区域形成绒面区;保护层的第一区可以保护半导体衬底的对应区域不会被刻蚀,之后,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一区,半导体衬底与保护层的第一区对应的区域形成光面区,且半导体衬底的光面区的杂质离子浓度低,因而,半导体衬底的缺陷密度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至少包括多个间隔开设的条状开口、且条状开口彼此平行。此时的所述镂空区可以用于制备主栅,形成无副栅电极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形成保护层的步骤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涂覆整面的底层膜;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底层膜和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表面反应形成具有掺杂离子的保护层,半导体衬底内部的杂质迁移至保护层中。
可以理解的是,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可以加速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离子扩散进入保护层中,并且可以使得反应更加充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保护层的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的步骤包括:以盖板层为掩膜,在第一区的表面涂覆顶层膜;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第一区的厚度增加。
可以理解的是,盖板层可以限制顶层膜的涂覆位置和面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具有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盖板层。本发明的实施例对盖板层的形状和结构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板层包括石英材料。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只要盖板层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不会融化或发生形变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层膜和顶层膜为液态源膜。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层膜和顶层膜也可以通过气相沉积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层膜和顶层膜为含磷液态源膜,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底层膜的磷浓度。
可以理解的是,保护层具有疏松结构,顶层膜可以渗透进入由底层膜形成的保护层中,从而与半导体衬底的表面接触进行反应;此外,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底层膜的磷浓度有利于顶层膜中的磷元素扩散进入由底层膜形成的保护层中,使得由底层膜形成的保护层可以继续与半导体衬底发生反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大于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大于对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一区的步骤和刻蚀去除保护层的第二区的步骤中,参数均包括:采用的刻蚀液为氢氟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和水溶剂的混合物,氢氟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50%,盐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50%,氢氟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4%,盐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3%,时间为100s~300s。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的步骤包括:在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第一光面区和与第一光面区相邻的第一绒面区,第一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绒面区的面积;和/或,在半导体衬底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光面区和与第二光面区相邻的第二绒面区,第二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绒面区的面积。在下文中,以对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表面形成第一光面区和第一绒面区、且在另一侧表面形成第二光面区和第二绒面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
下面结合图2-图10具体介绍半导体衬底的处理过程。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未经处理的半导体衬底100。
半导体衬底100的材料包括单晶硅。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的材料为其他的半导体材料,如锗或者硅锗。半导体衬底的材料还可以为其他的半导体材料。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100的导电类型为N型,半导体衬底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
参见图3,在半导体衬底100的一侧上形成第一保护层。
具体的,在半导体衬底100的一侧涂覆整面的第一底层膜;进行第一扩散退火处理,以使第一底层膜和半导体衬底中的一侧反应形成具有掺杂离子的第一保护层,使得半导体衬底内部的杂质迁移至第一保护层中。
具体的,第一底层膜为液态源膜。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底层膜为含磷液态源膜。
具体的,第一扩散退火处理为高温退火处理过程。将涂覆了第一底层膜的半导体衬底100置于烘箱或热台上,进行烘焙处理,使第一底层膜中的磷充分扩散进入半导体衬底100中,并且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形成具有疏松结构的第一保护层210。其中,烘焙处理的温度为650℃~900℃,示例性的,温度为650℃、700℃、800℃、850℃或900℃;烘焙处理的时间为120s~1200s,示例性的,时间为120s、150s、200s、250s、300s、350s、400s、450s、500s、600s、700s、800s、900s、950s、1000s、1050s、1100s、1150s或1200s。
参见图4,在半导体衬底100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保护层。
具体的,在半导体衬底100的另一侧涂覆整面的第二底层膜;进行第三扩散退火处理,以使第二底层膜和半导体衬底中的另一侧反应形成具有掺杂离子的第二保护层,使得半导体衬底内部的杂质迁移至第二保护层中。
具体的,第二底层膜为液态源膜,与第一底层膜相同或不同。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底层膜与第一底层膜相同。
具体的,第三扩散退火处理为高温退火处理过程。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扩散退火处理与第一扩散退火处理的工艺方法和产生的作用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5,在第一保护层210背离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设置图案化的第一盖板层,第一盖板层中具有若干平行条状开口的第一镂空区,第一保护层210包括位于第一镂空区底部的第一区310和被第一盖板层遮挡的第二区;设置图案化的第一盖板层之后,对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进行加厚处理。
具体的,参见图11,第一盖板层包括第一盖板主体810和第一镂空区8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镂空区820为在第一盖板主体810上均匀分布的若干条状开口的镂空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镂空区820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第一镂空区为在第一盖板主体810上规则排布的网络形状的镂空结构,此时适用于形成包括主栅和副栅的栅线电极结构,多条主栅互相平行,副栅与主栅平行设置,且主栅和副栅垂直设置或按照任一角度设置,副栅的宽度和高度均分别对应小于主栅的宽度和高度;此外,第一镂空区还可以为第一盖板主体810上不规则的排布的或者具有不同形状的镂空结构,此时适用于形成具有特殊图案的栅线。第一镂空区820的形状和布局与最终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的栅线的形状和布局一致,采用具有何种镂空结构的盖板层,这里不做限定。
具体的,在第一区310的表面涂覆第一顶层膜;进行第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第一顶层膜成为第一保护层210的一部分,从而使第一区310的厚度增加。第一顶层膜与第一底层膜的组分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第一底层膜的磷浓度,以利于第一顶层膜的磷可以充分的透过第一保护层210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保护层210为疏松结构,第一顶层膜可以通过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直接渗透到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并且扩散进入半导体衬底100中,以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此外,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内部的磷依然可以参与吸杂反应,提供具有较高浓度的第一顶层膜,可以为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补充磷,使得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继续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最终,使得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的厚度增大。可以理解的是,部分第一顶层膜可以渗透到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但是,渗透到该区域的第一顶层膜的量很少,与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具体的,第二扩散退火处理为高温退火处理过程。第二扩散退火处理与第一扩散退火处理的工艺方法相同,仅在温度和时间上存在差别。第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高于第一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第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大于第一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以利于第一顶层膜的磷可以充分的透过第一保护层210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并且,可以提高第一顶层膜的磷和第一保护层210中的磷与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的反应活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盖板层为石英材料。石英材料的第一盖板层成本低廉,清洗后可重复使用,同时,可以在第二扩散退火处理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半导体衬底100,降低碎片风险。
具体的,在形成第一保护层之后,在第一保护层背离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设置第一盖板层。在后续的第二扩散退火处理过程中,由于第一盖板层的存在,可以保护半导体衬底100。
参见图6,在第二保护层220背离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设置图案化的第二盖板层,第二盖板层中具有第二镂空区,第二保护层220包括位于第二镂空区底部的第三区320和被第二盖板层遮挡的第四区;设置图案化的第二盖板层之后,对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进行加厚处理。
具体的,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第二盖板层与第一盖板层相同或不同。第二盖板层的第二镂空区的形状和布局与最终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的栅线的形状和布局一致。
具体的,在第三区320的表面涂覆第二顶层膜;进行第四扩散退火处理,以使第二顶层膜成为第一保护层的一部分,从而厚度增加形成第三区320。第二顶层膜与第二底层膜的组分相同。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第二底层膜的磷浓度,以利于第一顶层膜的磷可以充分的透过第一保护层210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二保护层220为疏松结构,第二顶层膜可以通过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直接渗透到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并且扩散进入半导体衬底100中,以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此外,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内部的磷依然可以参与吸杂反应,提供具有较高浓度的第二顶层膜,可以为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补充磷,使得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继续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最终,使得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的厚度增大。可以理解的是,部分第二顶层膜可以渗透到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但是,渗透到该区域的第二顶层膜的量很少,与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具体的,第四扩散退火处理为高温退火处理过程。第四扩散退火处理与第三扩散退火处理的工艺方法相同,仅在温度和时间上存在差别。第四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高于第三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第四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大于第三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以利于第二顶层膜的磷可以充分的透过第二保护层220与半导体衬底100中的杂质进行反应,并且,可以提高第二顶层膜的磷和第二保护层220中的磷与半导体衬底中的杂质的反应活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板层为石英材料。石英材料的第二盖板层成本低廉,清洗后可重复使用,同时,可以在第四扩散退火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半导体衬底100,降低碎片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第二扩散退火处理之后,在第二保护层表面设置第二盖板层,进行第四扩散退火处理的过程中,第二盖板层未被去除,能够继续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半导体层衬底层100,降低碎片风险。
参见图7,对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进行加厚处理之后,去除第一盖板层,去除第一盖板层之后,以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作为保护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
具体的,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参数包括:采用的刻蚀液为氢氟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和水溶剂的混合物,氢氟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50%,盐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50%,氢氟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4%,盐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3%,时间为100s~300s。示例性的,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的参数包括:刻蚀液为48%氢氟酸和37%盐酸的水溶液,氢氟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3%和盐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2%,时间为150s。
参见图8,对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进行加厚处理之后,去除第二盖板层,去除第二盖板层之后,以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作为保护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
具体地,刻蚀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刻蚀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的参数与前述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的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先刻蚀去除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再刻蚀去除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在另一实施例中,先刻蚀去除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再刻蚀去除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同时刻蚀去除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和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
参见图9,对被第一区31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绒面区111,对被第三区32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绒面区121。在一个实施例中,先对被第一区31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绒面区111,再对被第三区32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绒面区12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先对被第三区32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绒面区121,再对被第一区31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绒面区111。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同时对被第一区31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绒面区111,和对被第三区32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绒面区121。
具体的,制绒处理包括使用制绒剂进行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制绒剂为2%~5%氢氧化钾的水溶液,示例性的,制绒剂为2%氢氧化钾的水溶液、3%氢氧化钾的水溶液、4%氢氧化钾的水溶液或5%氢氧化钾的水溶液;制绒处理的时间为150s~300s,示例性的,时间为150s、180s、200、250s、280s或300s;温度为60℃~70℃,示例性的,温度为60℃、62℃、65℃、67℃或70℃。
参见图10,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光面区112,刻蚀去除第三区32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光面区122。在一个实施例中,先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光面区112,再刻蚀去除第三区32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光面区122。在另一实施例中,先刻蚀去除第三区32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光面区122,再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光面区112。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同时进行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一光面区112,和刻蚀去除第三区320,形成半导体衬底100的第二光面区122。
具体的,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和第三区320。刻蚀去除第一区310和第三区320的参数与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的参数和刻蚀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的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半导体衬底100的一侧进行处理,形成第一光面区112和与第一光面区112相邻的第一绒面区111之后,再对半导体衬底100的另一侧进行处理,形成第二光面区122和与第二光面区122相邻的第二绒面区121。
具体的,在半导体衬底100的一侧形成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和第二区,以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为保护,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二区,对被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第一绒面区111,刻蚀去除第一保护层210的第一区310,形成第一光面区112。之后,在半导体衬底100的另一侧形成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和第四区,以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为保护,刻蚀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四区,对被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暴露的半导体衬底100进行制绒处理形成第二绒面区121,刻蚀去除第二保护层220的第三区320,形成第二光面区122。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
参见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100的一侧具有第一光面区112和与第一光面区112相邻的第一绒面区111;和/或,半导体衬底100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光面区122和与第二光面区122相邻的第二绒面区121。
可以理解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半导体衬底100由前述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制得,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面区112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绒面区111的面积,例如,第一光面区112的面积与第一绒面区111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示例性的,第一光面区112的面积与第一绒面区111的面积的比值为1:1、1.05:1、1.1:1、1.15:1或1.2:1;和/或,第二光面区122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绒面区121的面积,例如,第二光面区122的面积与第二绒面区121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示例性的,第二光面区122的面积与第二绒面区121的面积的比值为1:1、1.05:1、1.1:1、1.15:1或1.2:1。
可以理解的是,在太阳能电池中,第一光面区112或第二光面区122与透明导电膜和栅线对应,增大第一光面区112的面积或第二光面区122的面积可以使得上述各个功能层能够充分地接触,有利于降低太阳能电池中的串联电阻,使得电流增大,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损失,使得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提升。此外,第一光面区112和第二光面区122均具有平坦表面,有利于其他材料层在该区域的均匀沉积;并且,第一光面区112和第二光面区122的内部的杂质离子浓度低,有利于降低光生载流子在半导体衬底中被缺陷捕获的几率,进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采用前述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透明导电膜,透明导电膜位于且仅位于光面区;在部分透明导电膜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栅线。
具体的,透明导电膜与光面区相对设置,也就是说,透明导电膜在绒面区的正投影的面积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形成透明导电膜之前,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掺杂半导体层;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透明导电膜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形成掺杂半导体层之前,在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本征半导体层;本征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掺杂半导体层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膜和栅线均位于且仅位于光面区,由于光面区表面光滑,有利于透明导电膜、栅线在光面区的均匀沉积,平坦的光面区有利于透明导电膜、栅线相互之间充分接触,降低串联电阻;绒面区可以提供优异的陷光作用。本申请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同时兼顾陷光作用与低串联电阻,有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仅在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表面形成光面区和绒面区,进而制备太阳能电池;可以在半导体衬底的两侧表面均形成光面区和绒面区,进而制备太阳能电池。在下文中,以同时在半导体衬底的两侧形成太阳能电池为例,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下面结合图12-图19具体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
参见图12和图13,在半导体衬底101具有第一光面区和第一绒面区一侧形成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在半导体衬底101具有第二光面区和第二绒面区一侧形成第二本征半导体层420。示例性的,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和第二本征半导体层420包括非晶硅或者微晶硅,起到钝化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光面区具有平坦的表面,因而,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可以在第一光面区均匀沉积,提升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的均匀性,进而提升钝化效果,最终达到提升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
参见图14和图15,在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背离半导体衬底101的一侧形成第一掺杂半导体层510;在第二本征半导体层420层背离半导体衬底101的一侧形成第二掺杂半导体层520。示例性的,第一掺杂半导体层510为N型掺杂非晶硅或N型掺杂微晶硅,第二掺杂半导体层520为P型掺杂非晶硅或P型掺杂微晶硅,反之亦可。
参见图16和图17,在部分第一掺杂半导体层510背离第一光面区的一侧形成第一透明导电膜610,第一透明导电膜610仅位于第一光面区;在部分第二掺杂半导体层520背离第二光面区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620,第二透明导电膜620仅位于第二光面区。示例性的,第一透明导电膜610和第二透明导电膜620为掺铟氧化锡。
具体的,第一透明导电膜610与第一光面区相对设置,第一透明导电膜610在第一绒面区的正投影的面积为零。第二透明导电膜620与第二光面区相对设置,第二透明导电膜620在第二绒面区的正投影的面积为零。
参见图18和图19,在第一透明导电膜610背离第一掺杂半导体层510的一侧形成第一栅线710;在第二透明导电膜620背离第二掺杂半导体层520的一侧形成第二栅线720。示例性的,第一栅线710和第二栅线720为银。
在其他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101的具有第一光面区112和第一绒面区111的一侧依次形成第一本征半导体层410、第一掺杂半导体层510、第一透明导电膜610和第一栅线710之后,再在半导体衬底101的具有第二光面区122和第二绒面区121的一侧依次形成第二本征半导体层420、第二掺杂半导体层520、第二透明导电膜620和第二栅线720。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制备方法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仅在半导体衬底101两侧形成各个功能层的顺序上存在区别,其他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绒面区的面积;透明导电膜,位于半导体衬底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一侧,且仅位于光面区;栅线,位于透明导电膜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且仅位于透明导电膜。
在一个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的一侧的第一光面区和与第一光面区相邻的第一绒面区;和/或,位于半导体衬底的另一侧的第二光面区和与第二光面区相邻的第二绒面区;掺杂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透明导电膜之间。优选的,太阳能电池还包括:本征半导体层,位于半导体衬底与掺杂半导体层之间。上述结构成为光生载流子产生的重要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太阳能电池包括:第一本征半导体层和第二本征半导体层,第一本征半导体层位于第一掺杂半导体层与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光面区和第一绒面区的一侧之间,第二本征半导体层位于第二掺杂半导体层与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二光面区和第二绒面区的一侧之间;第一掺杂半导体层和第二掺杂半导体层,第一掺杂半导体层位于第一本征半导体层背离半导体衬底的一侧,第二掺杂半导体层位于第二本征半导体层背离半导体衬底的另一侧;第一透明导电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膜,第一透明导电膜位于第一掺杂半导体层背离第一本征半导体层的一侧,且第一透明导电膜仅位于第一光面区,第二透明导电膜位于第二掺杂半导体层背离第二本征半导体层的一侧,且第二透明导电膜仅位于第二光面区;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第一栅线位于第一透明导电膜背离第一掺杂半导体层的一侧,第一栅线仅位于第一光面区,且第一栅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透明导电膜的面积,第二栅线位于第二透明导电膜背离第二掺杂半导体层的一侧,第二栅线仅位于第二光面区,且第二栅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透明导电膜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包括前述实施例中得到半导体衬底,因而,可以实现与前述半导体衬底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申请的太阳能电池。
测试例:
提供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材料为单晶硅,厚度为100μm~180μm,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具有第一光面区和与第一光面区相邻的第一绒面区,半导体衬底的另一侧具有第二光面区和与第二光面区相邻的第二绒面区。在半导体衬底的具有第一光面区和第一绒面区一侧上形成第一本征半导体层,第一本征半导体层的材料为非晶硅,厚度为5nm~10nm;在半导体衬底的具有第二光面区和第二绒面区的一侧形成第二本征半导体层,第二本征半导体层的材料为非晶硅,厚度为5nm~10nm。在第一本征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一掺杂半导体层,第一掺杂半导体层的材料为N型掺杂非晶硅,厚度为5nm~15nm;在第二本征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二掺杂半导体层,第二掺杂半导体层的材料为P型掺杂非晶硅,厚度为5nm~15nm。在第一掺杂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一透明导电膜,第一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为ITO,厚度为80nm~100nm,第一透明导电膜与第一光面区相对设置,且在第一绒面区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零;在第二掺杂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二透明导电膜,第二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为ITO,厚度为80nm~100nm,第二透明导电膜与第二光面区相对设置,且在第二绒面区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零。在第一透明导电膜上沉积银浆料形成第一栅线,厚度为10μm~20μm;在第二透明导电膜上沉积银浆料形成第二栅线,厚度为10μm~20μm。
对比例:
本对比例除了半导体衬底的两侧表面均为绒面之外,其余的制备方法和参数与实施例相同。
对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性能转化测试,得到表1的数据。
其中,ISC:短路电流;UOC:开路电压;FF:填充因子;Eta:光电转换效率;Rser:串联电阻;Rshunt:并联电阻。
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相较于对比例中使用传统的双面绒面的半导体衬底的太阳能电池,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高出0.84%,短路电流提升5mA,开路电压提升1mV,串联电阻降低0.56mΩ,光电转换效率提升0.2604%。
可见,由于实施例使用了表面具有光面区和绒面区的半导体衬底,并且将第一栅线和第一透明导电膜设计为与第一光面区相对设置,且不覆盖第一绒面区,将第二栅线和第二透明导电膜设计为与第二光面区相对设置,且不覆盖第二绒面区,使得各个功能层沉积的更加均匀,有利于降低串联电阻和提升开路电压,此外,抛光区域与金属化电极接触电阻更低,串联电阻(Rser)也显著降低,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对光生载流子的提取效率,使得在绒面区的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短路电流依然可以提升,最终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电池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8)
1.一种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形成光面区和与所述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包括: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表面形成保护层,包括: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任意一侧涂覆整面的底层膜;对所述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所述底层膜和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表面反应形成具有掺杂离子的所述保护层,使得所述半导体衬底内部的杂质迁移至所述保护层中;
在所述保护层背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设置图案化的盖板层,所述盖板层中具有镂空区,所述保护层包括位于所述镂空区底部的第一区和被所述盖板层遮挡的第二区;
利用所述盖板层对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
对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之后,去除所述盖板层;
以去除所述盖板层之后的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一区作为保护,刻蚀去除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二区;
对去除所述第二区之后所述保护层暴露出的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进行制绒处理,使得所述保护层暴露出的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所述绒面区;
形成所述绒面区之后,刻蚀去除所述保护层对应的所述第一区,使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的部分表面形成所述光面区;
所述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绒面区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面区的面积与所述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至少包括多个间隔开设的条状开口、且条状开口彼此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一区进行加厚处理的步骤包括:以所述盖板层为掩膜,在所述第一区的表面涂覆顶层膜;对所述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以使所述顶层膜成为所述保护层的一部分,从而使所述第一区的厚度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层包括石英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膜和所述顶层膜为液态源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膜和所述顶层膜为含磷液态源膜,所述顶层膜的磷浓度大于所述底层膜的磷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大于对所述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顶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大于对所述底层膜进行扩散退火处理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去除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一区的步骤和刻蚀去除所述保护层的所述第二区的步骤中,参数均包括:采用的刻蚀液为氢氟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和水溶剂的混合物,所述氢氟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5%~50%,所述盐酸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50%,所述氢氟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4%,所述盐酸水溶液的体积占比为1%~3%,时间为100s~300s。
11.一种半导体衬底,采用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制得,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所述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所述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绒面区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衬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面区的面积与所述绒面区的面积的比值为1:1~1.2:1。
13.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半导体衬底;
采用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衬底的处理方法对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处理,使得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所述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所述光面区和所述绒面区的一侧形成透明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膜位于且仅位于所述光面区;
在对应所述透明导电膜背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形成栅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之前,在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所述光面区和所述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掺杂半导体层;所述掺杂半导体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掺杂半导体层之前,在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所述光面区和所述绒面区的一侧形成本征半导体层;所述本征半导体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掺杂半导体层之间。
16.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至少一面具有光面区和与所述光面区相邻的绒面区,所述光面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绒面区的面积;
透明导电膜,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所述光面区和所述绒面区的一侧,且仅位于所述光面区;
栅线,位于所述透明导电膜背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掺杂半导体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本征半导体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掺杂半导体层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8975.9A CN115548144B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JP2024510515A JP2024542919A (ja) | 2022-11-04 | 2022-12-23 | 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処理方法、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CT/CN2022/141509 WO2024092989A1 (zh) | 2022-11-04 | 2022-12-23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EP22958961.9A EP4394894A4 (en) | 2022-11-04 | 2022-12-23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AND SOLAR CEL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8975.9A CN115548144B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48144A CN115548144A (zh) | 2022-12-30 |
CN115548144B true CN115548144B (zh) | 2024-05-07 |
Family
ID=84719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78975.9A Active CN115548144B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94894A4 (zh) |
JP (1) | JP2024542919A (zh) |
CN (1) | CN115548144B (zh) |
WO (1) | WO20240929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48144B (zh) * | 2022-11-04 | 2024-05-07 |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6504877B (zh) * | 2023-05-08 | 2024-11-01 |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异质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7616A (zh) * | 2010-02-24 | 2010-08-18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一种背光面黑硅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JP2015005549A (ja) * | 2013-06-19 | 2015-01-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マーキングを有する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5185849A (zh) * | 2015-07-14 | 2015-12-23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534595A (zh) * | 2019-09-06 | 2019-12-03 | 江西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540797A (zh) * | 2020-05-13 | 2020-08-1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中远红外雪崩光电探测器 |
CN111628049A (zh) * | 2020-06-11 | 2020-09-04 | 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空穴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628050A (zh) * | 2020-06-11 | 2020-09-04 | 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电子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JP2020161702A (ja) * | 2019-03-27 | 2020-10-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割断用太陽電池セル |
CN112466968A (zh) * | 2020-11-18 | 2021-03-09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114497288A (zh) * | 2022-01-26 | 2022-05-13 | 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 栅线嵌入选择性重掺杂区域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制造方法 |
CN216624299U (zh) * | 2021-12-28 | 2022-05-27 | 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216624298U (zh) * | 2021-12-28 | 2022-05-27 | 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114843368A (zh) * | 2022-04-29 | 2022-08-02 | 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 |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79538B2 (ja) * | 2011-03-25 | 2016-03-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525083B2 (en) * | 2015-03-27 | 2016-12-20 | Sunpower Corporation | Solar cell emitter region fabrication with differentiated P-type and N-type architectures and incorporating a multi-purpose passivation and contact layer |
WO2020123161A1 (en) * | 2018-12-14 | 2020-06-18 | Flir Commercial Systems, Inc. | Superlattice-based detector systems and methods |
CN113421943A (zh) * | 2021-01-29 | 2021-09-21 | 宣城睿晖宣晟企业管理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328012B (zh) * | 2021-06-24 | 2023-10-03 |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降低复合速率的perc电池的制作方法和perc电池 |
CN115548144B (zh) * | 2022-11-04 | 2024-05-07 |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2022
- 2022-11-04 CN CN202211378975.9A patent/CN115548144B/zh active Active
- 2022-12-23 JP JP2024510515A patent/JP2024542919A/ja active Pending
- 2022-12-23 EP EP22958961.9A patent/EP4394894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12-23 WO PCT/CN2022/141509 patent/WO2024092989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7616A (zh) * | 2010-02-24 | 2010-08-18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一种背光面黑硅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JP2015005549A (ja) * | 2013-06-19 | 2015-01-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マーキングを有する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5185849A (zh) * | 2015-07-14 | 2015-12-23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JP2020161702A (ja) * | 2019-03-27 | 2020-10-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割断用太陽電池セル |
CN110534595A (zh) * | 2019-09-06 | 2019-12-03 | 江西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540797A (zh) * | 2020-05-13 | 2020-08-14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中远红外雪崩光电探测器 |
CN111628050A (zh) * | 2020-06-11 | 2020-09-04 | 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电子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628049A (zh) * | 2020-06-11 | 2020-09-04 | 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空穴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466968A (zh) * | 2020-11-18 | 2021-03-09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216624299U (zh) * | 2021-12-28 | 2022-05-27 | 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216624298U (zh) * | 2021-12-28 | 2022-05-27 | 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池及光伏组件 |
CN114497288A (zh) * | 2022-01-26 | 2022-05-13 | 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 栅线嵌入选择性重掺杂区域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制造方法 |
CN114843368A (zh) * | 2022-04-29 | 2022-08-02 | 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 |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542919A (ja) | 2024-11-19 |
EP4394894A4 (en) | 2025-02-12 |
WO2024092989A1 (zh) | 2024-05-10 |
EP4394894A1 (en) | 2024-07-03 |
CN115548144A (zh) | 2022-12-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94553B (zh) | 一种三层介电钝化膜perc太阳电池及制作工艺 | |
CN115548144B (zh) | 半导体衬底及其处理方法、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JP7239764B1 (ja) |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 |
CN106653942A (zh) | 一种n型单晶硅双面电池的制作方法 | |
CN114744054A (zh) | 一种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711280B (zh) | 一种n型双面电池的制作方法 | |
JP5889163B2 (ja) | 光起電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 |
CN115020507B (zh) | 一种选择性钝化接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6207167B (zh) |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JP5723143B2 (ja) |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 | |
CN114447025A (zh) | 一种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WO2013100085A1 (ja) | 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WO2012176839A1 (ja) |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3136422A1 (ja) | 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 |
CN106356431A (zh) | 一种制备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 |
US20130220414A1 (en) | Back electrode type solar cell | |
CN114447142B (zh) | 一种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6387370A (zh) | P型背接触电池结构、制作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 |
CN105576084A (zh) | N型ibc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073498B (zh) | 高光电变换效率太阳能电池及高光电变换效率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17174787A (zh) | 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 |
CN109041583B (zh) | 太阳能电池元件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 |
CN108963009B (zh) |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114695593A (zh) | 背接触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背接触电池 | |
CN106206772B (zh) | 一种正面电极侧绕背接触n型晶硅太阳电池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 99 Qingliu Road, Xuan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uancheng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Xuan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uancheng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hui Hua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