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507424A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7424A
CN115507424A CN202110697763.6A CN202110697763A CN115507424A CN 115507424 A CN115507424 A CN 115507424A CN 202110697763 A CN202110697763 A CN 202110697763A CN 115507424 A CN115507424 A CN 115507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outlet
plate body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977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晨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977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74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7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74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与腔室相连通,腔室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混风结构,设于壳体,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入口连通第一出风口和混风流道,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混风流道相连通,引射部位于入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本发明通过合理设置空调室内机的结构,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出风量更大,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送风方式为将冷、热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该种送风方式的换热效果差。另外,单一的冷暖气流通过送风口直吹用户,会使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感到不舒服,致使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与腔室相连通,腔室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混风结构,设于壳体,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入口连通第一出风口和混风流道,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混风流道相连通,引射部位于入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混风结构。其中,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腔室,腔室至少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的风机,腔室还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风机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腔室内,由第一出风口流向混风结构,而后由混风结构的第二出风口排出空调室内机。
具体地,由于混风流道在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气流由入口流入混风结构后,引射部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也就是说,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总和。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经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而由引射部补入的气流为未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故而,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在混风流道内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流,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出风量更大,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另外,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相混合及扰动,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增加了室内空气的循环,循环风能够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引导冷暖气流,更有助于在室内产生缓和舒适的气流,进而使得室内温度均匀提升或均匀降低,故,可提升人体的舒适感。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位于入口和引射部之间;其中,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流道,且第一流道位于入口和引射部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流道结构,使得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第一流道在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较小,换句话说,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动压较小,以使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
进一步地,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气流沿着第一流道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流动。第一流道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减小的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第一流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位于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其中,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且第二流道位于引射部和第二出风口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流道的结构,使得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有利于降低出风风速,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出风口的结构,使得第二出风口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口的结构,使得多个第二出风口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另外,该设置具有整机结构强度好的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引射部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引射部的结构,使得引射部为沿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射部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引射部的分布结构,使得多个引射部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板体,与壳体相连接,第一板体设置有入口;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连接,第二板体设置有引射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混风流道,且第一板体的边缘与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风结构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第一板体设置有入口,第二板体设置有引射部,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为混风流道,且第一板体的边缘与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
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风机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腔室内,由第一出风口流向第一板体的入口处,而后由入口流向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混风流道。气流由入口流入混风流道后,引射部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第二板体的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最后,混合后的气流由第一板体的边缘与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的第二出风口排出空调室内机。
该设置合理布置了壳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结构,使得由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为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第二板体的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混合形成新的舒适的混合气流,使得从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背离壳体的一侧相连接;第一板体设置有第一避让口,第二板体设置有第二避让口,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其中,入口位于第一避让口和第一板体的边缘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第一板体的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板体的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即,空调室内机底部进风、侧部出风。该设置实现了空调室内机的进风路径和出风路径分离设置,这样,可避免将第二出风口排出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被吸入进风口的情况发生,可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另外,该设置有利于扩大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范围,使得空间温度场的分布更加均匀,制冷或制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背离壳体的一侧相连接,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避免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遮挡进风口的情况发生,可保证由空调室内机的底部进风,为进风路径和出风路径分离设置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板体自入口的边缘,先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而后朝向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再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板体的结构,使得第二板体自入口的边缘,先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而后朝向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再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即,第二板体不会阻挡进风口,且通过合理限定第二板体的形状,使得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之间的混风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具体地,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之间的空间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该设置为减小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的动压,以使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由于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补入混风流道内。
其中,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之间的空间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气流沿着第二板体的壁面和第一板体的壁面形成的混风流道流动。混风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减小的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混风流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之间的混风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而后再逐渐增大。该设置有利于降低出风风速,使得从混风结构流出的气流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板体为环形板,第二板体包括:第一环形部,第一环形部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相连接,第一环形部的第二端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第二环形部,第二环形部的第三端与第一环形部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环形部的第四端朝向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第三环形部,自第二环形部的第四端向背离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其中,引射部位于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板体包括第一环形部、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其中,第二环形部位于第一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之间,且第二环形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均连接。通过合理限定第一环形部、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的配合结构,以满足自引射部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板体和第一板体之间的混风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引射部位于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的连接处,即,保证引射部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处的动压,为混风流道在引射部处形成负压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第一板体为环形板,则,第一板体的边缘和第三环形部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为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
具体地,引射部位于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的连接处,引射部为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管,导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相连接,导流管的第二端与入口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管,通过合理设置导流管和第一出风口和入口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相连接,导流管的第二端与入口相连接。也即,第一出风口和入口通过导流管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和入口间接连接。
气流沿着导流管的内壁流动。导流管的内壁形成的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导流管,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导流管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入口和导流管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导流管与一个第一出风口和一个入口相连接,导流管沿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口、入口和导流管的数量均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口、多个入口和多个导流管的配合结构,使得每个导流管与一个第一出风口和一个入口相连接。该设置在保证壳体出风风量的情况下,使得室内空气可通过相邻两个导流管之间的间隙流入进风口,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挡板,可移动地设于混风结构,且挡板位于引射部处,挡板用于调节引射部的过流截面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挡板,且挡板可移动地设于混风结构,挡板移动以调节挡板遮挡引射部的面积,进而调节引射部的过流截面面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使用需求。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调节挡板和引射部的位置关系,进而调节引射部的过流截面面积,以调节由第一出风口流入混风流道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进入混风流道内的气流的混合比例。
具体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挡板相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挡板移动,以调节引射部的过流截面面积。该设置可提升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引射部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满足:0.05至0.2。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使得引射部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0.2。这样,可保证由壳体的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混合比例,以保证混风流道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若,引射部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大于0.2,则,由引射部补入的室内空气较多,则,会影响混风流道内的气流的混合温度,进而导致降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
若,引射部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小于0.05,则,使得混风流道流出的气流的温度与室温的差异较大,会使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感到不舒服,致使用户体验差。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位于腔室内;换热器,位于腔室内,且换热器位于风机和第一出风口之间。
空调室内机包括风机和换热器。其中,风机和换热器均位于腔室内,且换热器位于风机和第一出风口之间。风机工作以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腔室内,气流经换热器换热后由第一出风口流向混风结构,而后由混风结构的第二出风口排出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空调室内机,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五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速效果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0.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8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0.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8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壳体,112进风口,114第一出风口,116腔室,120混风结构,122入口,124第二出风口,126引射部,128混风流道,130第一流道,132第二流道,134第一板体,136第二板体,140第一环形部,142第二环形部,144第三环形部,150导流管,200空调室内机,210风机,22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200和空调器。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
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详细地,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其中,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腔室116至少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腔室116还能够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220。空调室内机200工作时,风机210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112进入到腔室116内,由第一出风口114流向混风结构120,而后由混风结构120的第二出风口124排出空调室内机200。
具体地,由于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气流由入口122流入混风结构120后,引射部126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122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126补入混风流道128内。也就是说,由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为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总和。
可以理解的是,由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为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在混风流道128内混合形成的混合气流,使得从混风结构120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出风量更大,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另外,由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为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相混合及扰动,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增加了室内空气的循环,循环风能够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引导冷暖气流,更有助于在室内产生缓和舒适的气流,进而使得室内温度均匀提升或均匀降低,故,可提升人体的舒适感。
具体地,壳体110可以是长方体形状,可以是柱状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即,空调室内机200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外形。
具体地,沿空调室内机200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引射部126位于混风结构120的顶部,或者引射部126位于混风结构120的底部,或者一部分引射部126位于混风结构120的顶部,另一部分引射部126位于混风结构120的底部。
具体地,引射部126包括引射口。
具体地,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至第二出风口124方向上的尺寸,为混风流道128的长度。沿垂直于混风流道128的长度的方向,对混风流道128进行截面,该截面的面积为混风流道128的过流截面面积。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
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混风流道128包括第一流道130。
第一流道130位于入口122和引射部126之间。
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一流道130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详细地,混风结构120包括第一流道130,且第一流道130位于入口122和引射部126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流道130结构,使得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一流道130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第一流道130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较小,换句话说,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动压较小,以使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126补入混风流道128内。
进一步地,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一流道130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气流沿着第一流道130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流动。第一流道130的内壁形成的连续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114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减小的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第一流道130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7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
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混风流道128包括第二流道132。
第二流道132位于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流道132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
详细地,混风流道128包括第二流道132,且第二流道132位于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流道132的结构,使得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流道132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有利于降低出风风速,使得从混风结构120流出的气流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124为沿进风口112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出风口124的结构,使得第二出风口124为沿进风口112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124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124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
其中,第二出风口124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口124的结构,使得多个第二出风口124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124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另外,该设置具有整机结构强度好的优点。
具体地,第二出风口124位于空调室内机的侧部。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引射部126为沿进风口112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引射部126的结构,使得引射部126为沿进风口112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126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引射部12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射部126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
其中,引射部126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引射部126的分布结构,使得多个引射部126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126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具体地,引射部126的结构与第一出风口114的结构适配,以满足混风的使用要求。如,第一出风口114为环形结构,引射部126为环形结构;如,多个第二出风口124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引射部126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混风结构120包括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
第一板体134与壳体110相连接,第一板体134设置有入口122。
第二板体136与第一板体134相连接,第二板体136设置有引射部126。
第一板体134与第二板体136之间的区域形成混风流道128,且第一板体134的边缘与第二板体136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124。
详细地,混风结构120包括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其中,第一板体134设置有入口122,第二板体136设置有引射部126,第一板体134与第二板体136之间的区域为混风流道128,且第一板体134的边缘与第二板体136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124。
当空调室内机200工作时,风机210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112进入到腔室116内,由第一出风口114流向第一板体134的入口122处,而后由入口122流向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之间的混风流道128。气流由入口122流入混风流道128后,引射部126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122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第二板体136的引射部126补入混风流道128内。最后,混合后的气流由第一板体134的边缘与第二板体136的边缘合围出的第二出风口124排出空调室内机200。
该设置合理布置了壳体110、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的结构,使得由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为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第二板体136的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在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之间混合形成新的舒适的混合气流,使得从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5和图7所示,进风口112位于壳体110的底部;第二板体136与第一板体134背离壳体110的一侧相连接,第一板体134设置有第一避让口,第二板体136设置有第二避让口;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112;其中,入口122位于第一避让口和第一板体134的边缘之间。
其中,进风口112位于壳体110的底部,第一板体134的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板体136的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112,即,空调室内机200底部进风、侧部出风。该设置实现了空调室内机200的进风路径和出风路径分离设置,这样,可避免将第二出风口124排出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被吸入进风口112的情况发生,可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另外,该设置有利于扩大空调室内机200的出风范围,使得空间温度场的分布更加均匀,制冷或制热效果更好。
另外,第二板体136与第一板体134背离壳体110的一侧相连接,第一避让口连通第二避让口和进风口112,避免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遮挡进风口112的情况发生,可保证由空调室内机200的底部进风,为进风路径和出风路径分离设置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7:
如图1至图7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混风结构120包括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
第一板体134与壳体110相连接,第一板体134设置有入口122。
第二板体136与第一板体134相连接,第二板体136设置有引射部126。
第一板体134与第二板体136之间的区域形成混风流道128,且第一板体134的边缘与第二板体136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124。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板体136自入口122的边缘,先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而后朝向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再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板体136的结构,使得第二板体136自入口122的边缘,先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而后朝向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再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即,第二板体136不会阻挡进风口112,且通过合理限定第二板体136的形状,使得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板体136和第一板体134之间的混风流道128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具体地,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板体136和第一板体134之间的空间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该设置为减小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动压,以使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由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126补入混风流道128内。
其中,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板体136和第一板体134之间的空间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也即,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气流沿着第二板体136的壁面和第一板体134的壁面形成的混风流道128流动。混风流道128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114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减小的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混风流道128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板体136和第一板体134之间的混风流道128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而后再逐渐增大。该设置有利于降低出风风速,使得从混风结构120流出的气流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板体134为环形板,第二板体136包括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
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134相连接,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二端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
第二环形部142的第三端与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环形部142的第四端朝向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
第三环形部144自第二环形部142的第四端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引射部126位于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的连接处。
其中,第二板体136包括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其中,第二环形部142位于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三环形部144之间,且第二环形部142与第一环形部140和第三环形部144均连接。通过合理限定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的配合结构,以满足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板体136和第一板体134之间的混风流道128的过流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使用需求。
另外,引射部126位于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的连接处,即,保证引射部126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122处的动压,为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第一板体134为环形板,则,第一板体134的边缘和第三环形部144的边缘合围出第二出风口124为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第二出风口124的出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出风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冷空气的自然下沉,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
具体地,引射部126位于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的连接处,引射部126为环形结构,该设置扩大了引射部126处的补风区域,可满足各个角度补风的使用需求,以满足不同工况要求下的混风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当引射部126为环形结构时,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三环形部144和第一板体134。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为平板,第二板体136包括第一环形部140、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134相连接,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二端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第二环形部142的第三端与第一环形部140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环形部142的第四端朝向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第三环形部144自第二环形部142的第四端向背离第一板体134的方向延伸,引射部126位于第二环形部142和第三环形部144的连接处。也即,空调室内机200侧进风,侧出风。
实施例8: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导流管150,导流管150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4相连接,导流管150的第二端与入口122相连接。
详细地,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导流管150,通过合理设置导流管150和第一出风口114和入口122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管150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4相连接,导流管150的第二端与入口122相连接。也即,第一出风口114和入口122通过导流管15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114和入口122间接连接。
气流沿着导流管150的内壁流动。导流管150的内壁形成的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出风口114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导流管150,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
另外,导流管150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口114、入口122和导流管150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导流管150与一个第一出风口114和一个入口122相连接,导流管150沿进风口112的周向间隔布置。
其中,第一出风口114、入口122和导流管150的数量均为多个,通过合理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口114、多个入口122和多个导流管150的配合结构,使得每个导流管150与一个第一出风口114和一个入口122相连接。该设置在保证壳体110出风风量的情况下,使得室内空气可通过相邻两个导流管150之间的间隙流入进风口112,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200的进风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9: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110和混风结构12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壳体110内设置有腔室116,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4均与腔室116相连通,腔室116用于容置空调室内机200的风机210。
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入口122、第二出风口124、引射部126和混风流道128。
入口122连通第一出风口114和混风流道128。
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均与混风流道128相连通,引射部126位于入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
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挡板,挡板可移动地设于混风结构120,且挡板位于引射部126处,挡板用于调节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
详细地,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挡板,且挡板可移动地设于混风结构120,挡板移动以调节挡板遮挡引射部126的面积,进而调节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使用需求。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调节挡板和引射部126的位置关系,进而调节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以调节由第一出风口114流入混风流道128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进入混风流道128内的气流的混合比例。
具体地,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挡板相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挡板移动,以调节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该设置可提升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满足:0.05至0.2。
详细地,通过设置使得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大于等于0.05,且小于等于0.2。这样,可保证由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混合比例,以保证混风流道128流出的气流的温度更接近室温,风速更加柔和,从而降低吹至人体的气流带来的刺激感,使得用户体感更舒适。
若,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大于0.2,则,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较多,则,会影响混风流道128内的气流的混合温度,进而导致降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效率。
若,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小于0.05,则,使得混风流道128流出的气流的温度与室温的差异较大,会使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感到不舒服,致使用户体验差。
具体地,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包括:0.08、0.1、0.12、0.14、0.16及0.18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所示,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风机210和换热器220,风机210位于腔室116内;换热器220位于腔室116内,且换热器220位于风机210和第一出风口114之间。
其中,空调室内机200包括风机210和换热器220。其中,风机210和换热器220均位于腔室116内,且换热器220位于风机210和第一出风口114之间。风机210工作以驱动气流流动,以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112进入到腔室116内,气流经换热器220换热后由第一出风口114流向混风结构120,而后由混风结构120的第二出风口124排出空调室内机200。
具体地,换热器220围设于风机210的周侧。
实施例10: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空调室内机200。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的空调室内机200,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实施例11:
空调室内机200为天花机。
壳体110为柱形结构,混风结构120设于壳体110,混风结构120包括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第一板体134和第二板体136均为环形结构。风从天花机下方或侧面进入壳体110的进风口112,而后流向风机210(如,离心风机),在通过离心风机210加压后,气流经过换热器220换热后,进入环形混风流道128,而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4射出。
由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排出的气流,通过入口122流入混风流道128。由于混风流道128在入口122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的过流截面面积,气流由入口122流入混风结构120后,引射部126处的动压要小于入口122处的动压,也即,混风流道128在引射部126处形成负压,故而,会引导室内空气通过引射部126补入混风流道128内。也就是说,由第二出风口124流出的气流为壳体110的第一出风口114流出的气流和由引射部126补入的室内空气的总和。第二出风口124排出的气流温度相比未混风的气流温度要更接近室温,风速更加柔和,舒适性更佳。
混风流道128包括第一流道130,第一流道130位于入口122和引射部126之间;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一流道130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混风流道128包括第二流道132,第二流道132位于引射部126和第二出风口124之间;自引射部126向第二出风口124,第二流道132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以降低出风风速。
混风风量的控制通过控制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来调节,面积越大,混风比例越高。引射部126的过流截面面积的调节可通过升降或旋转机构等来实现。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的风速效果图,由图8可知,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200能够实现气流在水平面上360°吹出,房间内不同高度上的水平面内的温度均匀分布。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0.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冷模式下,距离地面1.8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0.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200在制热模式下,距离地面1.8m处的温度分布效果图。其中,图9至图16皆是基于,引射部126处的气流流量与第一出风口114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为0.1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由图9至图16及表1可知,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200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制冷/制热效果更好,空间温度场的均匀性更好。其中,高度水平面指的是距离地面一定距离的水平面。如,1m高度水平面,指的是距离地面1m的水平面。各测点温度极差指的是,各个检测点的温度的最大值与温度最小值的差值。
表1
Figure BDA0003128507960000251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腔室,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用于容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机;
混风结构,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混风结构包括入口、第二出风口、引射部和混风流道,所述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混风流道,所述引射部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混风流道相连通,所述引射部位于所述入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其中,所述混风流道在所述入口处的过流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混风流道在所述引射部处的过流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风流道包括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引射部之间;
其中,自所述引射部向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风流道包括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引射部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其中,自所述引射部向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流道的过流截面面积均等或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口为沿所述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或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射部为沿所述进风口周圈分布的环形结构;或
所述引射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射部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结构包括:
第一板体,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所述入口;
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所述引射部,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混风流道,且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边缘合围出所述第二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相连接;
所述第一板体设置有第一避让口,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有第二避让口,所述第一避让口连通所述第二避让口和所述进风口;
其中,所述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口和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体自所述入口的边缘,先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而后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再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为环形板,所述第二板体包括:
第一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的第二端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
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四端朝向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
第三环形部,自所述第二环形部的第四端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引射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和所述第三环形部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接,所述导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入口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导流管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导流管与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和一个所述入口相连接,所述导流管沿所述进风口的周向间隔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混风结构,且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引射部处,所述挡板用于调节所述引射部的过流截面面积;和/或
所述引射部处的气流流量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气流流量的比值满足:0.05至0.2。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110697763.6A 2021-06-23 2021-06-23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ending CN1155074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7763.6A CN115507424A (zh) 2021-06-23 2021-06-23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7763.6A CN115507424A (zh) 2021-06-23 2021-06-23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7424A true CN115507424A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00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97763.6A Pending CN115507424A (zh) 2021-06-23 2021-06-23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742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4471Y (zh) * 1997-09-19 1999-06-16 梁醒民 灯饰型分体吸顶式空调器
JP2004278982A (ja) * 2003-03-18 2004-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759279A (zh) * 2003-03-24 2006-04-12 达丹可有限公司 诱导型扩散器
KR20130095512A (ko) * 2012-02-20 2013-08-28 키무라코우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인 취출구
CN105864899A (zh) * 2016-06-01 2016-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24471Y (zh) * 1997-09-19 1999-06-16 梁醒民 灯饰型分体吸顶式空调器
JP2004278982A (ja) * 2003-03-18 2004-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759279A (zh) * 2003-03-24 2006-04-12 达丹可有限公司 诱导型扩散器
KR20130095512A (ko) * 2012-02-20 2013-08-28 키무라코우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인 취출구
CN105864899A (zh) * 2016-06-01 2016-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2660B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105674399A (zh)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CN106152442A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05091087A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106885425A (zh) 风道组件和冰箱
CN1048070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18045942A1 (zh)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CN203857568U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203857578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091090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5091118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09108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0793177A (zh) 一种空调器的出风结构及柜式空调器
CN115507424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17049447A1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WO2017049465A1 (zh) 一种分体壁挂式空调
CN108592219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091085A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110410876A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105091086A (zh) 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290288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4198908U (zh) 空调器
CN205227714U (zh) 一种防送冷风的挂壁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