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503532B -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03532B
CN115503532B CN202211057001.0A CN202211057001A CN115503532B CN 115503532 B CN115503532 B CN 115503532B CN 202211057001 A CN202211057001 A CN 202211057001A CN 115503532 B CN115503532 B CN 1155035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harging
pile
charging pil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70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03532A (zh
Inventor
王伟
陈锐
王亚
汤建
刘光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r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r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r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70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035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03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3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03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03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调用模块,用于根据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当前车辆与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充电桩的电源信号。采用本方法能够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兼容性,以及改善现有技术中因充电标准协议转换的稳定性较低,导致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内车辆使用的充电通讯标准协议与国外车辆使用的充电通讯标准协议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日标所使用的充电通讯标准协议为CHAdeMO-1.2,国内所使用的充电通讯标准协议为GB27930。因此,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之间的兼容性研发也越来越重要。
目前将国内和国外的充电通讯标准协议植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汽车通讯控制器(Electric Vehicle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EVCC)中,并增加充电通讯标准协议转换模块实现充电通讯标准协议的自动切换。
然而该转换模块的增加会使整车的成本增加,且目前对充电通讯标准协议的转换的稳定性较低,存在车辆无法充电的可能性,导致车辆充电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改善现有技术中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识别模块,所述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调用模块,所述调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输出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所述充电桩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激励信号;
第一电阻器,所述第一电阻器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激励信号;
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器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包括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获取所述激励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并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
第二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接地,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三车端接口接地,以使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生成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的步骤包括: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激励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
在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大于所述激励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接地信号、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接地信号和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步骤,包括:
在识别到第一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
在识别到第二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
上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通过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通过调用模块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具体的,若所述识别模块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则所述调用模块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也为第一类型,若所述识别模块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则所述调用模块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也为第二类型;通过检测模块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柱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从而实现当前车辆的充电。通过在车辆中预存两种类型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再根据识别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具体类型,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并在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获取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车辆电池的充电,既保证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兼容性,又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充电标准协议转换的稳定性较低,导致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控制装置与日标充电桩连接的电路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控制装置与国标充电桩连接的电路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纵向”、“横向”、“水平”、“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亦仅为了便于简化叙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由于国内车辆使用的充电标准协议和国外车辆使用的充电标准协议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车辆与充电桩之间的兼容性,现有技术的充电技术通过增加一个充电标准协议转换模块,根据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来自动切换车辆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然而该转换模块既增加了整车成本,在充电标准协议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从而影响车辆充电的稳定性。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应用于电动汽车通过充电桩进行充电的环境中。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包括识别模块、调用模块和检测模块,具体的,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进行握手连接时,通过在车辆中预存两种类型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通过所述识别模块识别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具体类型,所述调用模块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并在连接信号被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情况下,获取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车辆电池的充电,保证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兼容性,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充电标准协议转换的稳定性较低,导致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充电控制装置可以是车内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 System,BMS),也可以是与BMS进行通信的独立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接下来,将对本申请的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包括:
识别模块,所述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应用的电动汽车预存了两种类型的充电标准协议,示例性的说明,第一类型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可以为日产车辆使用的充电标准协议(下文简称“日标协议”),第二类型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可以为国内车辆使用的充电标准协议(下文简称“国标协议”)。在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握手连接时,若识别到第一分压信号,则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即日标协议;若识别到第二分压信号,则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即国标协议。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应用的电动汽车有两个充电接口组,即第一充电接口组和第二充电接口组,其中,在当前充电桩为日标充电桩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组用于与日标充电桩的充电枪握手连接,且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组包括第一车端接口、第二车端接口、第三车端接口和第四车端接口;在当前充电桩为国标充电桩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组用于与国标充电桩的充电枪握手连接,且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组包括第五车端接口、第六车端接口和第七车端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组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组的用途以及与充电桩的连接关系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调用模块,所述调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若所述识别模块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则所述调用模块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也为第一类型,即日标协议,所述识别模块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则所述调用模块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也为第二类型,即国标协议。
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识别模块确定当前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日标协议,则向充电桩发出请求,并接收所述充电桩发出的第一响应信号,基于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的激励作用,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在所述第一检测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生成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其中,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允许所述充电桩对所述当前车辆进行充电的信号;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对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做出响应,而发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三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若所述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三检测信号都被检测到,则认为所述当前车辆可以通过当前充电桩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获取来自当前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当前车辆的充电。示例性的说明,可以采用500K波特率的CAN网络实现当前车辆与当前充电桩的通讯,其日标协议可以采用CHAdeMO-1.2。
若所述识别模块确定当前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国标协议,则向充电桩发出请求,并接收所述充电桩发出的第三响应信号。在接收到所述第三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认为所述当前车辆可以通过当前充电桩对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获取来自当前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当前车辆的充电。示例性的说明,可以采用250波特率的CAN网络实现当前车辆与当前充电桩的通讯,其国标协议可以采用GB27930。
上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中,通过在车辆中预存日标和国标两种类型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再通过识别模块识别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具体类型,调用模块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并在连接信号被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情况下,获取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车辆电池的充电,保证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兼容性,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充电标准协议转换的稳定性较低,导致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光电耦合器OC1,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GND,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激励信号;
第一电阻器R1,所述第一电阻器R1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激励信号;
第一三极管Q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器R1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电性连接;
第二光电耦合器OC2,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三引脚接地GND,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一引脚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四引脚输出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所述充电桩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所述第一三极管Q1包括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获取所述激励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三极管Q1导通,并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所述第三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三车端接口接地GND,以使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四引脚生成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限流的电阻器,如图2所示,包括第二电阻器R2、第三电阻器R3、第四电阻器R4、第五电阻器R5、第六电阻器R6和第七电阻器R7。其中,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四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器R2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四电压信号;所述第三电阻器R3的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R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一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R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四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R4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五电阻器R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四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五电阻器R5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六电阻器R6的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二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器R7的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器R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性连接。
为了方便说明,图2还对日标充电桩内部的部分电路进行了示例,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八电阻器R8、第九电阻器R9、第十电阻器R10和第三光电耦合器OC3。其中,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用于获取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执行端与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接地GND,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执行端与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R8的一端接地GND,所述第八电阻器R8的另一端与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四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九电阻器R9的一端与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的第一引脚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九电阻器R9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接地GND;所述第十电阻器R10的一端与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器R10的另一端用于获取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五电压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所述当前车辆与日标充电桩连接的部分电路图。所述当前车辆在于所述日标充电桩握手连接时,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四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四桩端接口电性连接。为方便描述,在图2中,J1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的连接点,J2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的连接点,J3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的连接点,J4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四车端接口与日标充电桩的第四桩端接口的连接点。
结合图2所示的电路图,对所述当前车辆通过所述日标充电桩进行充电的应用场景中,本申请的充电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日标充电桩握手连接时,所述识别模块识别到连接点J4的第一分压信号,即所述第四电压信号流过所述第二电阻器R2,至所述第八电阻器R8的分压,并确定当前充电桩为日标充电桩,随后向所述日标充电桩发出请求。然后通过调用模块从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日标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同时,所述日标充电桩输出第一响应信号,即闭合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执行端,此时,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一引脚获取到来自所述日标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四引脚也获取到经所述第四电阻器R4分压后的第一电压信号,使得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三电阻器R3分压后,再通过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进行从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最后从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OC1的第四引脚,也就是图2中的A点输出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后,所述控制器输出激励信号,该激励信号经所述第一电阻器R1分压后流向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的光敏晶体管、所述第九电阻器R9和所述第七电阻器R7分压后得到第三电压信号,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J2连接点获取到该第三电压信号;由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GND,当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压大于基极电压,也就是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大于所述激励信号时,满足NPN型三极管的导通条件,使得所述第一三极管Q1导通;同时,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的第四引脚获取到所述第五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压信号通过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进行从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从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OC3的第四引脚,即B点输出第二响应信号。
所述第二继电器K2在所述第二响应信号的激励作用下,闭合执行端,此时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二引脚通过J3连接点接地GND;同时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一引脚通过J1连接点获取到所述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四引脚获取到经所述第五电阻器R5分压后的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压信号通过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从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OC2的第四引脚,即C点输出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因此,在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和所述第二检测信号都被检测到的情况下,确定可以通过所述日标充电桩对所述当前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此时日标充电桩开始对所述当前车辆进行充电。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当前车辆通过国标充电桩对电池进行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控制装置包括第十一电阻器R11和第十二电阻器R12,其中,所述第十一电阻器R11的一端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十一电阻器R11的另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五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器R12的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六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器R12的另一端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七车端接口电性连接。
为了方便说明,图3还对国标充电桩内部的部分电路进行了示例,包括:第十三电阻器R13、第三继电器K3、第十四电阻器R14和第十五电阻器R15,其中,所述第十三电阻器R13的一端接地GND,并与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七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器R13的另一端与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五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执行端接地GND,并与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七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器R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器R14的另一端与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六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器R15的一端用于获取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六电压信号,所述第十五电阻器R15的另一端与所述国标充电桩的第六桩端接口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所述当前车辆与国标充电桩连接的部分电路图。所述当前车辆在于所述国标充电桩握手连接时,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五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五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六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六桩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七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七桩端接口电性连接。为方便描述,在图3中,J5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五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五桩端接口的连接点,J6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六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六桩端接口的连接点,J7表示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七车端接口与国标充电桩的第七桩端接口的连接点。
结合图3所示的电路图,对所述当前车辆通过所述国标充电桩进行充电的应用场景中,本申请的充电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在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国标充电桩握手连接时,所述当前车辆和所述国标充电桩会检测是否充电连接。具体的,所述充电控制装置的D点通过J5连接点获取到第二分压信号,即所述第一电压信号流过所述第十一电阻器R11,至所述第十三电阻器R13的分压,并确定当前充电桩为国标充电桩,随后向所述国标充电桩发出请求;然后从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国标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所述国标充电桩通过闭合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执行端来做出响应,此时所述国标充电桩的E点获取到所述第六电压信号经所述第十五电阻器R15分压后的信号。在D点和E点分别检测到信号的情况下,认为可以通过所述国标充电桩对所述当前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此时国标充电桩开始对所述当前车辆进行充电。
总的来说,本申请的充电控制装置应用在电动汽车中,由于不同充电协议的充电桩在充电枪内设置了不同阻值的电阻器,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充电桩的分压信号,从而自动识别充电桩所使用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类型,然后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再检测与充电桩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开始获取充电桩的电源信号,完成对车辆电池的充电。可见,本申请既保证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之间的兼容性,又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协议转换模块带来的整车成本增加,以及协议转换稳定性较低导致车辆充电稳定性较低的现象。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出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S101: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S102: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S103: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具体的,所述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具体的,所述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具体的,所述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的步骤包括: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激励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
在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大于所述激励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具体的,所述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接地信号、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接地信号和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具体的,所述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步骤,包括:
在识别到第一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
在识别到第二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关于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前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上述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识别模块,所述识别模块用于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调用模块,所述调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一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输出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所述充电桩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激励信号;
第一电阻器,所述第一电阻器的一端用于接收所述激励信号;
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器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二车端接口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包括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二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检测到包括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获取所述激励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获取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以使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并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
第二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三车端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接地,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车端接口用于与所述充电桩的第三桩端接口电性连接,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通过所述第三车端接口接地,以使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生成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4.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当前车辆与充电桩连接时,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其中,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包括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根据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从所述当前车辆预存的充电标准协议库中调用对应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
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在所述连接信号被检测到的情况下,根据调用的车端充电标准协议,获取所述充电桩的电源信号;
所述检测所述当前车辆与所述充电桩之间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响应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在所述当前车辆确定所述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时做出响应而发出的信号,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当前车辆准备就绪的信号;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用于指示所述充电桩准备就绪的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一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当前车辆的第一电压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的步骤包括:
在检测到包括第一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激励信号以及来自所述充电桩的第三电压信号;
在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大于所述激励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充电桩发出请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的步骤,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桩输出的第二响应信号的情况下,获取接地信号、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
基于所述接地信号和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对所述第二电压信号进行电信号到光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得到包括第二检测信号的连接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的步骤,包括:
在识别到第一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一类型;
在识别到第二分压信号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充电桩的桩端充电标准协议为第二类型。
CN202211057001.0A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155035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7001.0A CN115503532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7001.0A CN115503532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3532A CN115503532A (zh) 2022-12-23
CN115503532B true CN115503532B (zh) 2024-04-12

Family

ID=8450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7001.0A Active CN115503532B (zh) 2022-08-29 2022-08-29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0353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9719B1 (en) * 2016-08-03 2017-06-06 Proterra Inc. Multi-protocol charge port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6828133A (zh) * 2016-10-21 2017-06-13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充电协议转换模块以及采用该模块的充电系统
WO2018069192A1 (de) * 2016-10-13 2018-04-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Intelligente ladekommunikationsumschaltung bei can-basierten ladesystemen
DE102016121334A1 (de) * 2016-11-08 2018-05-09 Innogy Se Messwandler
CN108482152A (zh) * 2018-03-26 2018-09-04 珠海小可乐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充电器及其控制器
CN110733374A (zh) * 2019-10-17 2020-01-31 深圳市诺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及充电枪
JP2021175255A (ja) * 2020-04-23 2021-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WO2022178102A1 (en) * 2021-02-17 2022-08-25 The Noco Company Jump starter with current sharing switch arrangement, and safety switch,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0482B2 (ja) * 2011-08-30 2013-03-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と外部との間での充電/給電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動作モードの識別方法、及び同識別方法によって同システムの動作モードを識別する識別装置
JP5234159B2 (ja) * 2011-10-31 2013-07-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外部負荷に放電(給電)可能な蓄電部を備えた車両、同車両と電力ケーブルとを含む放電システム、同蓄電部の放電制御方法、及び、同放電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車両外部の装置。
JP6264162B2 (ja) * 2014-04-04 2018-0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充電装置および充電制御方法、並びに、蓄電装置、電力貯蔵装置、電力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19705187A (zh) * 2015-07-10 2025-03-2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用于对电动车辆充电的装置和方法
US10507730B2 (en) * 2017-10-19 2019-12-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cloud-based charge estimation
KR102537564B1 (ko) * 2018-02-09 2023-05-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 제어 장치 및 충전 제어 방법
TW202130527A (zh) * 2020-02-04 2021-08-16 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充電樁中偵測控制導引點異常的電路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9719B1 (en) * 2016-08-03 2017-06-06 Proterra Inc. Multi-protocol charge port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WO2018069192A1 (de) * 2016-10-13 2018-04-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Intelligente ladekommunikationsumschaltung bei can-basierten ladesystemen
CN106828133A (zh) * 2016-10-21 2017-06-13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充电协议转换模块以及采用该模块的充电系统
DE102016121334A1 (de) * 2016-11-08 2018-05-09 Innogy Se Messwandler
CN108482152A (zh) * 2018-03-26 2018-09-04 珠海小可乐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充电器及其控制器
CN110733374A (zh) * 2019-10-17 2020-01-31 深圳市诺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及充电枪
JP2021175255A (ja) * 2020-04-23 2021-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WO2022178102A1 (en) * 2021-02-17 2022-08-25 The Noco Company Jump starter with current sharing switch arrangement, and safety switch, system, and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模糊规划算法的自助充电通用服务系统设计与研究;王丽丽;丁慧龙;王婷婷;祁兵;;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71215(第12期);75-80 *
电动汽车充电网关控制器开发;王鸣;张振东;;能源研究与信息;20180915(第03期);39-4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03532A (zh) 2022-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7824B (zh) 基于pwm信号的电动汽车交流充电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08422887B (zh) 车载交流充放电机充放电接口、方法、充电桩、及电子设备
CN109466365A (zh) 一种充电转换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633709A (zh) 一种充电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方法
CN104882917A (zh) 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976052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909355A (zh) 电池管理系统、处理装置、电池管理方法和电池管控系统
CN110667429A (zh) 过温保护装置、过温保护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03532B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14394033A (zh) 电池包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0571878A (zh) 过温保护装置、过温保护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5418432U (zh)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和电动车辆
CN110380468A (zh) 应急启动电源及应急充电方法
CN210629173U (zh) 充电设备
CN112165143A (zh) 无线耳机充电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17503A (zh) 电池加热功能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15284409U (zh) 基于充电桩的充电转换装置及充电系统
CN105845998A (zh) 一种充电状态的展示方法以及终端
CN100458547C (zh) 具有连接检验能力的成像设备、闪光单元及其构成的系统
CN215452528U (zh) 一种带通讯协议的电源供电电路及供电电源
CN112415294A (zh) 电压瞬间下降的检测电路及车载诊断系统
CN21570575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管理电路
CN104908682A (zh) 一种智能电器终端系统
CN110001449B (zh) 充电装置、充电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79989A (zh) 充电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