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9281A -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99281A CN115499281A CN202110674127.1A CN202110674127A CN115499281A CN 115499281 A CN115499281 A CN 115499281A CN 202110674127 A CN202110674127 A CN 202110674127A CN 115499281 A CN115499281 A CN 1154992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ful signal
- energy
- interference
- cyclic prefix
- maximum toler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本发明确定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即在消除符号间干扰的同时提升频谱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协作分集传输:即通过多个协作节点之间共享天线构造“虚拟多天线阵列”,基于分布式传输和协作信号处理,从而提高信道容量,获得一定的空间分集增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道衰落,增强了传输的可靠性。
协作节点传输分集信息至目的节点时存在不同的传输时延,若不处理则会产生符号间干扰,可通过添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方式消除符号间干扰。
然而传统添加的CP长度为协作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差,虽能够消除符号间干扰但严重影响频谱利用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进一步地,有用信号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相应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为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对应的能量值。
进一步地,干扰包括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
相应地,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
进一步地,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进行干扰能量的推导,确定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进一步地,有用信号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相应地,所述获取模块中的有用信号的能量值为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对应的能量值。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的步骤。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本发明确定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即在消除符号间干扰的同时提升频谱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协作分集与现有传输方案的对比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协作分集传输系统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协作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FFT转化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不同干扰功率值对解调性能影响仿真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不同传输距离下的路径衰减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在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有用信号即要恢复的发送端在某个符号某个子载波上发送的数据;干扰信号即其他符号其他子载波在某个符号某个子载波上的能量干扰,如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步骤102: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步骤103: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在本步骤中,可以理解的是,如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如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如根据Hata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等。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无线自组网是一种多跳的无线网络,无线自组网需要在一定的带宽下满足不同业务的传输需求,但信号传输环境复杂,存在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因此为克服无线资源紧缺性和无线信道干扰衰落的影响,需寻求进一步扩大信道容量、改善通信质量的新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物理层信号处理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针对无线环境的编码和调制技术、检测技术以及各种分集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通过在发射端发射多个信号样本,在接收端合并多个经历独立衰落的信号样本,从而对抗无线信道中的衰落和干扰,提升接收性能。
常见的分集方式主要有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空间分集。其中,时间分集为同频非同时传输,频率分集为同时非同频传输,空间分集技术以其不额外占用时间和带宽资源,并易于与其它分集方式相结合的特点,更具吸引力。除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空间分集外,一种新的空间分集方式——协作分集,可在MIMO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传输的可靠性。协作分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多节点之间共享天线和其他网络资源的形式构造“虚拟多天线阵列”,并通过分布式同时同频处理产生协作来获得一定的空间增益,因此可以使协作节点比非协作节点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和通信性能。如图2所示,传统传输方案源节点S经过单条路径R1传输至目的节点D,在协作分集中,源节点S的信号经中继节点R1和R2传输,R1和R2节点传输相同的信号至D节点,D节点进行分集合并,产生增益。当多个协作节点传输分集信息至目的节点时,由于不同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距离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传输时延,若不处理,则会导致传输的信息产生符号间干扰。可通过添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方式消除符号间干扰,但CP长度的选择是关键。若CP长度过长,则信息传输效率降低,若CP长度过短,则难以消除符号间的干扰。传统添加的CP长度为协作节点之间的传输时延差,虽消除符号间干扰但影响频谱利用率。
为了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本发明实施例从协作节点传输功率距离衰减入手,提出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
协作分集传输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源节点S发起数据传输,中继节点R1和R2转发源节点数据到目的节点D。为了减少CP的使用个数,一般采用OFDM调制方式。由于传输距离的不同,到达目的节点时的OFDM符号如图4所示,当CP长度不足时,根据同步定时位置信息,目的节点的FFT起始点与协作中继节点1的FFT起始点一致,由于传输时延差的原因协作中继节点2的准确FFT起始点位于当前FFT起始点之后。对于协作中继节点1,到达目的节点后FFT之前的时域数据向量为{xi,0,xi,2,...,xi,M-1},其中M为FFT长度;对于协作中继节点2,到达目的节点后FFT之前的数据向量为{xi-1,M-(d-L),...,xi-1,M-1,xi,M-L,...,xi,M-1,xi,0,...,xi,M-d-1},其中d为协作中继节点2与协作中继节点1的FFT起始点偏差,L为CP长度,当CP长度不足时,d>L。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协作节点传输功率距离衰减入手,当其中某节点超过一定的距离范围认为到达目的节点的功率较小,则不考虑其传输时延,通过推导干扰节点的能量上限,根据接收节点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得到CP长度(即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本发明确定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即在消除符号间干扰的同时提升频谱利用率。优选的,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确定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可用于对传统方式(即不考虑不同协作节点之间的能力影响的方法)确定的CP长度进行缩减,从而提升协作分集的传输效率。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具体地,参见图5提供的不同干扰功率值对解调性能影响仿真示意图和图6提供的不同传输距离下的路径衰减示意图:图5给出了节点R1和节点R2到达节点D时不同的能量差值下的仿真,其中,图5中横坐标SNR为信噪比,纵坐标BER为误比特率,仿真条件为1/2Turbo(Turbo软编译码,码率为1/2),QPSK调制,EVA多径信道。从仿真中可以看出,当节点R2造成的干扰能量比有用信号的能量低10dB时,目的节点D的解调性能几乎无损失,当节点R2造成的干扰能量比有用信号的能量低8dB时,目的节点D的解调性能损失约0.5dB,当节点R2造成的干扰能量比有用信号的能量低6dB时,目的节点D的解调性能损失约2dB,-6dB可视为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能量差值(即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图6为中等起伏环境下,900MHz频率时,不同传输距离的链路衰减。根据目的节点D解调性能仿真,当节点R2造成的干扰能量比有用信号的能量低6dB时,节点C的解调性能损失2dB,为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能量差值。当1/2Turbo+QPSK调制传输距离为15km时,那么由传输时延引起的CP长度为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能量相差6dB覆盖的最大距离差。从图6可得出,此距离差为5km,那么CP长度为16.67us(CP长度计算公式为传输距离/光速,当传输距离为5km时,CP长度为16.67us)。传统方式下不考虑不同协作节点之间的能量影响,CP长度为协作节点传输时延差,即50us。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从协作节点传输功率距离衰减入手,能够将CP长度缩减至16.67us,从而提升了协作分集的传输效率。
由上面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通过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本发明确定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即在消除符号间干扰的同时提升频谱利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需要说明的是: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在传统无线移动通信中链路损耗模型上,从多维环境参数评估链路传输损耗,比Okumura-Hata经验公式更接近于真实环境;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适用于频率范围为20MHz至2.5GHz,天线高度范围为0.5m至300m,通信距离适用于1m以上距离。
由上面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通过采用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有利于更接近真实环境,从而使得结果更为精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有用信号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相应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为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对应的能量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干扰包括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
相应地,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举例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
步骤一:接收信号窗口内数据处理。对接收数据进行FFT转化得第i个OFDM符号第k个子载波的恢复数据:
其中,M为子载波个数,P1为协作中继节点1数据到达目的节点的功率,P2为协作中继节点2到达目的节点的功率,为中继节点1的FFT窗口内的数据,为中继节点2的FFT窗口内的数据,N(k)为噪声。将窗口内的数据带入转化后可得:
步骤二:接收信号和干扰转化。对窗口内的数据进行FFT转换并化简可得:
将上式整理可得
对上述接收信号进一步转化可得:
将上式转化为有用信号与干扰的形式为:
其中,第一项为有用信号,包含中继节点1的接收数据和中继节点2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可通过信道估计进行补偿;第二项为干扰,包括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第三项为噪声项。
步骤三:干扰能量推导。干扰可近似为高斯噪声,其功率为:
基于d-L<M,则上述干扰能量的上限为:
步骤四:CP长度确定。根据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能量和干扰能量值,通过仿真得到传输速率档下不同干扰信号强度对有用信号的影响,即得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能量差值。然后结合传输速率档的传输距离,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CP长度可确定为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由上面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能够兼顾传输效率和符号间干扰,即在消除符号间干扰的同时提升频谱利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进行干扰能量的推导,确定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如基于所述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采用大数定律进行干扰能量的推导,确定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
由上面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基于所述干扰进行干扰能量的推导,能够确定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从而利用推导得到的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进行循环前缀长度确定。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201、第一确定模块202和第二确定模块203,其中:
其中,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第一确定模块202,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第二确定模块203,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具体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技术原理和有益效果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8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处理器301、通信接口303、存储器302和通信总线304;
其中,处理器301、通信接口303、存储器302通过通信总线3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303用于实现各建模软件及智能制造装备模块库等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处理器301用于调用存储器302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例如,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的方法。
此外,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此外,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此外,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有用信号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相应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为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对应的能量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干扰包括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
相应地,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为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对应的能量值,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进行干扰能量的推导,确定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
6.一种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有用信号的能量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值和所述有用信号的能量值确定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确定循环前缀CP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根据ITM传输距离衰减模型确定与所述有用信号最大可承受的干扰能量与有用信号的能量差值对应的最大传输距离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有用信号包括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
相应地,所述获取模块中的有用信号的能量值为第一中继节点的接收数据和第二中继节点添加相位旋转后的数据对应的能量值。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74127.1A CN115499281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74127.1A CN115499281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99281A true CN115499281A (zh) | 2022-12-20 |
CN115499281B CN115499281B (zh) | 2025-05-13 |
Family
ID=84465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74127.1A Active CN115499281B (zh) | 2021-06-17 | 2021-06-17 |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499281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93955A (zh) * | 2004-06-04 | 2007-07-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可配置循环前缀长度的无线通信系统 |
CN101534273A (zh) * | 2008-03-10 | 2009-09-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在dsl系统中优化传输速率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6789803A (zh) * | 2016-08-12 | 2017-05-31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09792426A (zh) * | 2016-09-30 | 2019-05-2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使空循环前缀适合于频域空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方法 |
WO2020130916A1 (en) * | 2018-12-18 | 2020-06-25 | Rickard Nilsson |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duplex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2583752A (zh) * | 2019-09-29 | 2021-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
-
2021
- 2021-06-17 CN CN202110674127.1A patent/CN1154992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93955A (zh) * | 2004-06-04 | 2007-07-0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可配置循环前缀长度的无线通信系统 |
CN101534273A (zh) * | 2008-03-10 | 2009-09-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在dsl系统中优化传输速率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6789803A (zh) * | 2016-08-12 | 2017-05-31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基站 |
CN109792426A (zh) * | 2016-09-30 | 2019-05-2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使空循环前缀适合于频域空单载波通信系统的方法 |
WO2020130916A1 (en) * | 2018-12-18 | 2020-06-25 | Rickard Nilsson |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duplex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2583752A (zh) * | 2019-09-29 | 2021-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99281B (zh) | 2025-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26240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ulti-user channel estimation | |
TWI511493B (zh) | 在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頻道估計及資料偵測之方法及在一無線通信系統中之器件 | |
KR101588986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에 대한 사용자 포커싱 기법 | |
EP2033395A1 (en) | Doppler frequency determination for mobile wireless devices | |
CN101606330A (zh) | 用于使用显式和隐式循环延迟的mimo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2577152A (zh) | 报告时序信息以支持下行链路数据传输 | |
CN101494528A (zh) | 发射分集块传输系统的训练序列设计及其信道估计方法 | |
WO2011079655A1 (zh) | 实现多点联合传输的方法、终端及系统 | |
CN105940652A (zh) |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估计通信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716263B (zh) | 大规模多天线系统中基于并行抵消的高效导频方法 | |
WO2011035698A1 (zh) | 一种上行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 |
US20200036428A1 (en) |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irtual trajectory reception for doubly selective channels | |
TW201108845A (en) | Uplink SDMA pilot estimation | |
CN110350985B (zh) | 一种基于主动时间反转的水声并行传输方法 | |
CN108400947B (zh) | 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8418770A (zh) | 大规模mimo中基于信道估计误差的频域信道互易补偿方法 | |
CN108600125A (zh) | 一种基于迭代的信道估计方法 | |
CN115499281A (zh) | 无线自组网协作分集传输的循环前缀长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1442391B (zh) | 接收端信号处理的方法和信号接收装置 | |
Venkatramanan et al. | Channel estimation in MIMO TFT-OFDM using hybrid BESOA-CSOA algorithms | |
CN114500187B (zh) | 多收发节点下行链路终端侧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 |
CN101719816A (zh) | 实现自适应mimo-scfde系统低反馈速率的方法 | |
Shibu et al. | Ordering parallel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echanism to mitigate ICI interference at downlink of the LTE-A HetNet | |
KR20110010129A (ko) | Ofdm/a 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mimo 방식을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
CN101207595B (zh) | 一种同步序列的传输方法及发送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