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493428B -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3428B
CN115493428B CN202211227238.9A CN202211227238A CN115493428B CN 115493428 B CN115493428 B CN 115493428B CN 202211227238 A CN202211227238 A CN 202211227238A CN 115493428 B CN115493428 B CN 115493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w material
water
polyurethane raw
sub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272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93428A (zh
Inventor
叶小三
江峰
刘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hong Meil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hong Meil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hong Meil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hong Mei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2723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934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93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93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3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7/08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with serpentine or zig-zag configu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内部具有第一腔体的壳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的检漏器、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原料管、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原料管包括两个换热面,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分别贴合在原料管的一个换热面上,原料管包括进料阀和出料阀,检漏器监测所述第一腔体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并发生给控制器,控制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进料阀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本申请通过以上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实现了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的分离式换热,避免了因管道泄露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设计控温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冰箱的制造过程中,需要采用聚氨酯作为制作箱体和门体的保温材料,在使用聚氨酯原料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料的温度进行控制,一般为18-22℃之间。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要利用换热器为聚氨酯原料提供合适的温度环境,应用于聚氨酯原料的换热器主要以水冷换热器为主,一般的水冷换热器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为,换热器整体呈圆柱状,中间密封,并充满冷却水,原料管道均匀分布在整个横截面上,并置于冷却水中。聚氨酯原料从顶端的进料阀进入换热器,经过散料口,原料铺开后进入原料管道,然后经过原料管道冷却后,进入收料口,最终从底端出料阀流出。冷却水从换热器侧面的进水口进入换热器内部,由出水口流出,冷却后继续循环。
然而,应用这种水冷换热器作为聚氨酯原料的换热装置,一旦原料管道泄漏,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混合会产生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会使得设备内部的压力过大,而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在水冷换热器中的原料管道一旦泄露,会导致与冷却水混合产生大量热量和气体而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进水口和设置在侧面底端的出水口;
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原料管,所述原料管为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换热面,所述原料管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料阀和设置在底端的出料阀,所述进料阀和出料阀均伸出所述第一腔体;
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贴合在所述原料管外表面的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所述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分别贴合所述原料管的一个换热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主冷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底部的处的检漏器;
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侧面的控制器;
所述检漏器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聚氨酯原料的含量并生成聚氨酯原料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进料阀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原料管中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发现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由所述进料阀继续进入。
进一步的,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若否,所述控制器生成用于关闭所述进料阀的第一控制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的流量控制阀;
所述检漏器还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水含量并生成发送给所述控制器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所述控制器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流量控制阀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
若否,所述控制器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流量控制阀的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的抽水泵;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冷却水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抽水泵开启或关闭的驱动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含水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所述控制器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的第一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
若否,所述控制器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的第二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所述第一子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壳体的上方,所述第一子壳体内部具有第一子腔体,所述第二子壳体内部具有第二子腔体,所述隔板为多孔结构;
所述第一主冷却管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冷却管和第二子冷却管,所述第二主冷却管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三子冷却管和第四子冷却管,所述第一子冷却管和第三子冷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体中,所述第二子冷却管和第四子冷却管在所述第二子腔体中;
所述第一子壳体包括设置在侧面底端的第一外设管道口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一侧底端的第二外设管道口;
所述第二子壳体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第三外设管道口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一侧顶端的第四外设管道口;
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和第三外设管道口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
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和第四外设管道口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
所述第一子冷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连接;
所述第二子冷却管一端与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所述第三子冷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连接;
所述第四子冷却管一端与所述第四外设管道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均为S形结构且为半圆形管,所述半圆形管包括一个贴合面和一个弓形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的贴合面分别贴合在所述原料管的一个换热面;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底端边缘的支撑架;
所述支撑架向远离所述进料阀的方向延伸。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若否,则生成用于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一控制指令;
若是,则生成用于恢复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二控制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的第一驱动指令,以将水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排出;
若否,则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的第二驱动指令。
本申请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内部具有第一腔体的壳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的检漏器、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原料管、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所述原料管包括两个换热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和第二主冷却管分别贴合在所述原料管的一个换热面上,所述壳体还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原料管包括进料阀和出料阀,所述检漏器监测所述第一腔体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并发生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进料阀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原料管中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发现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由所述进料阀继续进入。本申请通过以上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实现了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的分离式换热,避免了因管道泄露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水冷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水冷换热器的横向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一种实施例的正面竖向剖面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一种实施例的反面竖向剖面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另一种实施例的正面主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另一种实施例的反面主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另一种实施例的正面竖向剖面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另一种实施例的反面竖向剖面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原料进出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一种聚氨酯原料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冷却水进出的流程图。
图示说明:
1-壳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第一子壳体;131-第一外设管道口;132-第二外设管道口;14-第二子壳体;141-第三外设管道口;142-第四外设管道口;15-第一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2-原料管;21-进料阀;22-出料阀;3-第一主冷却管;31-第一子冷却管;32-第二子冷却管;4-第二主冷却管;41-第三子冷却管;42-第四子冷却管;5-检漏器;6-流量控制阀;7-抽水泵;8-支撑架;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可知,通常情况下,聚氨酯原料的水冷换热器一般为原料管浸泡在冷却水之中,从而实现换热,一旦原料管出现泄露,就会使得聚氨酯原料与冷却水直接接触,产生大量热量和气体,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实施方案来解决。
第一种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4、图5、图6和图7可知,本申请所述的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进水口11和设置在侧面底端的出水口12。
具体的,所述壳体1用作承载其余子部件的主体,所述壳体1除了预先设置的孔洞之外的其它位置要密封,以增强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原料管2,所述原料管2为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换热面,所述原料管2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料阀21和设置在底端的出料阀22,所述进料阀21和出料阀22均伸出所述第一腔体。
具体的,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原料管2的材质为薄钢材材质;其中,所述进料阀21和所述出料阀22要伸出所述第一腔体,这样的设计更方便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进出。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贴合在所述原料管2外表面的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分别贴合所述原料管2的一个换热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所述第二主冷却管4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具体的,所述原料管2具有两个换热面,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分别设置在一个换热面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装置是用于换热,那么换热效率便至关重要,因此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所述第二主冷却管4均为薄钢材制成,并且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要紧贴在所述原料管2的换热面,具体实现贴合的结构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制。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底部的处的检漏器5;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部侧面的控制器9;所述检漏器5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聚氨酯原料的含量并生成聚氨酯原料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9。
具体的,考虑到单一的将所述原料管2和冷却水管分离开来的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实现所述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之间的隔离,但一旦聚氨酯原料泄露若不及时作出处理也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本实施例还有如下的设计,在所述第一腔体内部设置检漏器5,所述检漏器5用于监测第一腔体内部是否有聚氨酯原料泄露,并将相关信息发生给所述控制器9,所述控制器4根据相关信息控制进料阀21的关闭或开启,以此来实现一旦所述聚氨酯原料发生泄露,控制器9在第一时间便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的继续进入,从而将作业风险降到最低。
所述控制器9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进料阀21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原料管2中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发现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由所述进料阀21继续进入。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具体的,控制器9通过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有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泄露。
若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不为零,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进料阀21的第一控制指令。
具体的,此项设计是所述控制器9控制所述进料口21关闭的具体流程;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检漏器5和进料阀21之间为无线连接,具体的无线连接方式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1处的流量控制阀6;
所述检漏器5还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水含量并生成发送给所述控制器9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具体的,考虑到不仅仅所述原料管2会出现泄露,所述冷水水管同样会随着老化等因素出现泄露的问题,因此对冷却水的泄露问题,本实施例又有如下的设计:
给所述检漏器5配置监测冷却水的功能,并生成相关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根据信息判断是否有冷却水泄露,并通过向所述流量控制阀6发生控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对冷却水的控制,以防止当有冷却水泄露时,仍有大量的冷却水从所述进水口11进入,导致冷却水的泄露程度加大的问题。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具体的,考虑到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冷却水的不断流动必定会导致内部的水蒸气液化,因此,如若直接判断所述第一腔体内是否有水存在,水蒸气的液化必定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设置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是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的所述第一腔体内部的水蒸气液化变成的水的最大值,以此便可以避免了水蒸气液化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不同大小的腔体内部的水蒸气液化量存在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第一阈值要按照具体的需求来定,对于所述第一阈值的具体数值在此不作过多限定。
若所述水含量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流量控制阀6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
若水含量不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流量控制阀6的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所述流量控制阀6根据所述第三控制指令关闭,以阻止冷却水继续进入;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所述流量控制阀6根据所述第四控制指令开启,以回复冷却水的进入。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出水口12的抽水泵7。
具体的,考虑到如若在冷却水泄露时仅仅是将冷却水的进入通道关闭,仍然会有留存在管道内部的冷却水继续泄露。基于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上述出水口12处还设置抽水泵7,当冷却水发生泄露时,便开启上述抽水泵7将冷却水快速的从管道内部排出,以防止泄露程度进一步加大。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冷却水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抽水泵7开启或关闭的驱动指令。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抽水泵7无线连接,当发生冷却水泄露时,所述控制器9控制抽水本7开启,迅速将冷却水抽出。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含水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所述含水量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7的第一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一驱动指令并发生给所述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根据所述第一驱动指令开启,并将冷却水快速抽出。
若所述含水量不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7的第二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二驱动指令并发生给所述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根据所述第二驱动指令关闭,回复正常的冷却水运行。
本申请通过上述第一种实施例实现了防止聚氨酯原料或冷却水泄露导致产生安全事故的问题,并且还实现了自动化监测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的泄露情况,达到了一发送泄露就可以将泄露的程度降到最低的效果。
第二种实施方式,参见图8、图9、图10和图11,可知本申请所述的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有以下设计。
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壳体13和第二子壳体14,所述第一子壳体13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壳体14的上方,所述第一子壳体13内部具有第一子腔体,所述第二子壳体14内部具有第二子腔体,所述隔板为多孔结构。
具体的,所述隔板为多孔结构,所述原料管2和冷却管贯穿这些孔洞,从而实现所述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的流通。
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冷却管31和第二子冷却管32,所述第二主冷却管4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三子冷却管41和第四子冷却管42,所述第一子冷却管31和第三子冷却管4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体中,所述第二子冷却管32和第四子冷却管42在所述第二子腔体中;
所述第一子壳体包括设置在侧面底端的第一外设管道口131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一侧底端的第二外设管道口132;
所述第二子壳体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第三外设管道口141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141一侧顶端的第四外设管道口142。
具体的,通过这种设计,可将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分割成上下两部分,此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当所述原料管2、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或第二主冷却管4发生泄露时,仅需通过将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中间连接部位拆卸,并进行维修作业,无需将整个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拆卸和无需更换整个损坏的管道,极大的减小了日常维护的成本。
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和第三外设管道口141通过第一连接管15连接;
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132和第四外设管道口142通过第二连接管16连接;
所述第一子冷却管3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连接;
所述第二子冷却管32一端与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1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所述第三子冷却管4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132连接;
所述第四子冷却管42一端与所述第四外设管道口14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子冷却管31通过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第三外设管道口141和第一连接管15与所述第三子冷却管41连接;所述第二子冷却管32通过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132、第四外设管道口142和第二连接管16与所述第四子冷却管42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均为S形结构且为半圆形管,所述半圆形管包括一个贴合面和一个弓形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的贴合面分别贴合在所述原料管2的一个换热面。
具体的,为了尽可能的增大有效换热面积,将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制成S形结构,其中,S形结构的具体弯曲角的个数由具体需求来定,在此不作过多限制;为了尽可能减小无效换热面积,将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制成半圆形管,所述半圆形管包括一个贴合面和一个弓形面,所述贴合面与所述原料管2紧贴,以实现换热,所述弓形面远离所述原料管2,具体的弓形面的拱起角度由具体的需求来定,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1底端边缘的支撑架8;
所述支撑架8向远离所述进料阀21的方向延伸。
具体的,考虑到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直接与地面接触必定会造成设备的磨损,因此,在所述壳体1边缘底端设置支撑架8,将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和地面隔离开来,进一步的增加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通过上述第二种实施例实现了减小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日常维修的操作难度和维修成本。
第三种实施方式,参见图12可知,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00,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具体的,通过实施检漏器5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并将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9。
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是否发生聚氨酯原料泄露,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控制操作。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包括:
S200,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若为零说明没有发生聚氨酯原料泄露,若不是,则说明发生了聚氨酯原料泄露。
S201,若否,则生成用于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一控制指令。
具体的,当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不为零时,说明所述聚氨酯原料发生了泄露,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进料阀21,所述进料阀21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关闭,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的继续进入,减小所述聚氨酯原料泄露的程度。
S202,若是,则生成用于恢复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二控制指令。
具体的,当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为零时,说明并没有发送泄露,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二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进料阀21,所述进料阀21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开启,恢复所述聚氨酯原料的进入。
本申请上述第三种实施例,实现了自动化监测所述聚氨酯原料的流通状况,并当所述聚氨酯原料发生泄露时,及时发现泄露情况,并及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达到将泄露程度降到最低,一方面不仅保证了安全,另一方面还间接的节约了聚氨酯原料及其成本。
第四种实施方式,参见图13可知,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S300,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S400,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具体的,当所述水含量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说明冷却水发生了泄露,反之,则没有。
S402,若所述含水量大于第一阈值,则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7的第一驱动指令,以将水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排出。
具体的,当所述水含量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说明所述冷却水发生了泄露,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一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根据所述第一驱动指令开启,以将管道内的冷却水快速排出,从而减小冷却水的泄露程度。
S401,若所述含水量不大于第一阈值,则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7的第二驱动指令。
具体的,当所述水含量不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说明所述冷却水没有发生泄露,所述控制器9生成第二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根据所述第二驱动指令关闭,恢复冷却水的正常流通。
本申请通过上述第四种实施例,实现了对冷却水实时监控,一旦冷却水发生泄露,同样可以及时发现泄露,并阻断冷却水的继续进入,进一步的减小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成本,极大的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内部具有第一腔体的壳体1、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的检漏器5、控制器9、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原料管2、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原料管2包括两个换热面,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分别贴合在原料管2的一个换热面上,原料管2包括进料阀21和出料阀22,检漏器5监测所述第一腔体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并发生给控制器9,控制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进料阀21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本申请通过以上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实现了聚氨酯原料和冷却水的分离式换热,避免了因管道泄露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

Claims (10)

1.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进水口(11)和设置在侧面底端的出水口(12);
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原料管(2),所述原料管(2)为扁平状结构,所述扁平状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换热面,所述原料管(2)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进料阀(21)和设置在底端的出料阀(22),所述进料阀(21)和出料阀(22)均伸出所述第一腔体;
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贴合在所述原料管(2)外表面的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分别贴合所述原料管(2)的一个换热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所述第二主冷却管(4)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底部的检漏器(5);
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部侧面的控制器(9);
所述检漏器(5)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聚氨酯原料的含量并生成聚氨酯原料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器(9);
所述控制器(9)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进料阀(21)关闭或开启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原料管(2)中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发现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由所述进料阀(21)继续进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若否,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进料阀(21)的第一控制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1)处的流量控制阀(6);
所述检漏器(5)还被配置为获取所述第一腔体内部水含量并生成发送给所述控制器(9)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流量控制阀(6)的第三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
若否,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流量控制阀(6)的第四控制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流量控制阀(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出水口(12)的抽水泵(7);
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冷却水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抽水泵(7)开启或关闭的驱动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9)还被配置为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7)的第一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
若否,所述控制器(9)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7)的第二驱动指令并发送给所述抽水泵(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壳体(13)和第二子壳体(14),所述第一子壳体(13)设置在所述第二子壳体(14)的上方,所述第一子壳体(13)内部具有第一子腔体,所述第二子壳体(14)内部具有第二子腔体,所述隔板为多孔结构;
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一子冷却管(31)和第二子冷却管(32),所述第二主冷却管(4)通过隔板分割为第三子冷却管(41)和第四子冷却管(42),所述第一子冷却管(31)和第三子冷却管(41)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体中,所述第二子冷却管(32)和第四子冷却管(42)在所述第二子腔体中;
所述第一子壳体(13)包括设置在侧面底端的第一外设管道口(131)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一侧底端的第二外设管道口(132);
所述第二子壳体(14)包括设置在侧面顶端的第三外设管道口(141)和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141)一侧顶端的第四外设管道口(142);
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和第三外设管道口(141)通过第一连接管(15)连接;
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132)和第四外设管道口(142)通过第二连接管(16)连接;
所述第一子冷却管(3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外设管道口(131)连接;
所述第二子冷却管(32)一端与所述第三外设管道口(1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所述第三子冷却管(4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设管道口(132)连接;
所述第四子冷却管(42)一端与所述第四外设管道口(14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均为S形结构且为半圆形管,所述半圆形管包括一个贴合面和一个弓形面,所述第一主冷却管(3)和第二主冷却管(4)的贴合面分别贴合在所述原料管(2)的一个换热面;
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壳体(1)底端边缘的支撑架(8);
所述支撑架(8)向远离所述进料阀(21)的方向延伸。
8.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4和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聚氨酯原料信息,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包括聚氨酯原料含量;
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以实现当所述聚氨酯原料泄露时及时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聚氨酯原料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聚氨酯原料是否进入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控制指令包括:
判断所述聚氨酯原料含量是否为零;
若否,则生成用于阻断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一控制指令;
若是,则生成用于恢复所述聚氨酯原料继续进入的第二控制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信息,所述冷却水信息包括水含量;
判断所述水含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生成用于开启所述抽水泵的第一驱动指令,以将水从所述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内部排出;
若否,则生成用于关闭所述抽水泵的第二驱动指令。
CN202211227238.9A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54934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7238.9A CN115493428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7238.9A CN115493428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428A CN115493428A (zh) 2022-12-20
CN115493428B true CN115493428B (zh) 2024-07-09

Family

ID=84472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7238.9A Active CN115493428B (zh) 2022-10-09 2022-10-09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9342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57553A (zh) * 2017-11-26 2019-02-19 上海电气电站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检修的管式换热器
CN111256389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09027A5 (zh) * 1969-12-03 1972-05-26 Edf
CN208671738U (zh) * 2018-08-02 2019-03-29 河南德俪宝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检查泄漏的管壳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57553A (zh) * 2017-11-26 2019-02-19 上海电气电站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检修的管式换热器
CN111256389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3428A (zh)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07263B2 (en) Water-lubricated compressor
CN115493428B (zh) 一种聚氨酯原料的防漏水冷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1151863A1 (ja) ガス消費システムと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JP2020097902A (ja) エンジンコンプレッサのドレン処理装置
JPH06346837A (ja) 自冷式極低温液体ポンプ
JP2007511700A (ja) 連結通路に吐出弁を持つタンデム圧縮機
JP2015152243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GB2372311A (en) Coolant circulating apparatus with automated control
KR101222472B1 (ko) 공기 압축 장치
EP3263901B1 (en) Scroll-type compressor
CN113525944B (zh) 一种石油存储装置
JP7137774B2 (ja) 蒸気釜
CN213066431U (zh) 一种具有防冻功能的新风机
CN113310249A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油平衡装置和油平衡控制方法
KR101887365B1 (ko) 공기 압축 시스템
CN105822577B (zh) 一种液环泵/压缩机系统和防止过载的方法
CN210371161U (zh) 一种气液分离冷却系统
JP201515224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22210729U (zh) 换热系统和空气处理设备
JP3694464B2 (ja) 油冷式圧縮機
KR200420030Y1 (ko) 에어컨의 냉매배관 세척장치
JPH07174099A (ja) 真空ポンプの冷却装置
JP7137776B2 (ja) 蒸気釜
KR101589225B1 (ko) 낙수방지를 겸비한 스키드 급속 냉각장치
CN220232307U (zh) 一种控温仪循环回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