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469621A -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9621A
CN115469621A CN202211127578.4A CN202211127578A CN115469621A CN 115469621 A CN115469621 A CN 115469621A CN 202211127578 A CN202211127578 A CN 202211127578A CN 115469621 A CN115469621 A CN 115469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t
production line
information
comparison resul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275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孔德军
房金良
王敏
王建新
苗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275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96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9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96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75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quality surveillance of produ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2Operator till task planning
    • G05B2219/32368Quality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采用本方法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Description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在线制品追踪(AVI)技术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对生产线上的各种制品进行扫描和追踪,但是整个车辆生产线涉及到的环节很多,生产环境复杂,如果需要对各种制品进行全生产线追踪,需要使用大量耐高温、高压环境的RFID标签,增加了成本。为了节约成本,则只能减少成本,在部分生产环节,或者使用部分低成本RFID标签以降低总成本。但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RFID的扫描装置不同,不同生产环节之间一旦转线就使得信息难以互通,不利于全线的数字化生产。正式因为这个问题,目前的全生产线数字化生产,要么使用高品质RFID标签以保证各个生产环节都能实现数据采集和传递,增加成本;要么使用低成本的RFID标签,增加RFID标签的种类,导致数据互通难度大大增加,降低追踪效率。
目前的生产线追踪方式存在追踪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同时降低追踪成本的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之前,还包括:
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包括:
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包括:
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
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
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之后,还包括: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
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
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
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装载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扫描模块,用于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追踪模块,用于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运输模块,用于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制品载体,配置于第一生产线上,用于装载目标制品,并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表面配置有第一制品标签;
起始端扫描装置,配置于第一生产线的起始端,用于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
末尾端扫描装置,配置于第一生产线的末尾端,用于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第一生产线控制器,用于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上述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的逻辑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生产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制造运营管理系统102与多个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进行通信。每个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分别控制一条生产线,每个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均包括至少两个扫描装置(分别配置于生产线的起始端和末尾端)、一个制品载体和一个生产线控制器。例如,第一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104包括起始端扫描装置、末尾端扫描装置、第一制品载体和第一生产线控制器,第二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106包括起始端扫描装置、末尾端扫描装置、第二制品载体和第二生产线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第一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104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其中,第一生产线是多条生产线中的第一条生产线,按照制品传输顺序第一生产线后还包括第二生产线、第三生产线等,每条生产线均对应一个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
可选的,将第一制品载体设置在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将目标制品装载到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生产线的起始端扫描装置从第一生产线控制器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然后将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载体上的第一制品标签中。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生产线控制器与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建立通信,预先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步骤204,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携带第一制品载体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时,第一生产线的末尾端扫描装置扫描第一制品载体上的第一制品标签,得到第一制品信息,并将第一制品信息发送给第一生产线控制器。
步骤206,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两个制品信息之间存在差异的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步骤208,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对第一比对结果进行判断,如果第一比对结果中差异部分属于可以接受的部分信息,或者第一比对结果为无差异(即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完全一致),将目标制品移出第一制品载体,发送至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上述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中,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之前,还包括: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可选的,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之前,第一生产线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并从生产计划信息中获取目标制品对应的初始制品信息,然后将目标制品对应的初始制品信息发送至第一生产线的起始端扫描装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能够在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准确获取到目标制品对应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包括: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找出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能够比较出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和末尾端制品信息的差异,起到检查并更新制品信息的目的,实现生产线上的制品追踪。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包括: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其中,标准信息部分是预先在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对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标注得到,标准信息部分可以是初始制品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初始制品信息的全部。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进行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时,首先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如果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信息差异部分处于能够接收的范围内,即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将目标制品移出第一制品载体,发送至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将目标制品装载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能够比较出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和末尾端制品信息的差异,并根据差异的不同程度,选择向下一条生产线传输目标制品,实现生产线上的制品追踪。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之后,还包括: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可选的,本实施例以应用于图1中的第二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106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生产线的第二生产线控制器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并从生产计划信息中获取目标制品对应的初始制品信息。第二生产线接收到第一生产线传递的目标制品,并采用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之后,第二生产线控制器接收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发送的第一制品信息,然后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再一次进行制品信息的核查,如果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第二生产线控制器将第一制品信息发送至配置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起始端扫描装置,起始端扫描装置在第二制品载体上的第二制品标签写入第二制品信息。目标制品随第二制品载体在第二生产线上移动,待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配置于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的末尾端扫描装置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并将第二制品信息发送给第二生产线控制器。第二生产线控制器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比对方式与获取第一比对结果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第二比对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第二生产线控制器将目标制品移出第二制品载体,传输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进行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时,如果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存在交集,确定信息差异部分处于无法接收的范围内,即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可以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异常标签用于提示第二生产线的工作人员或第二生产线控制器对该目标制品进行异常处理,异常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制品移出生产线、制品调整维修、制品信息复查等。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可选的,第一生产线控制器进行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时,如果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存在交集,确定信息差异部分处于无法接收的范围内,即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第一生产线控制器可以直接将目标制品传输至等待区,不再传输至下一条生产线。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能够在保证生产线追踪效率的同时降低追踪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
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
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或者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以应用于一种生产系统为例,生产系统,包括MOM(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和多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包括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和制品载体;PLC系统包括多个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扫描装置,用于扫描制品载体上的RFID标签,实现制品信息的读取和写入,制品载体用于装载制品,其上设有RFID标签,每个制品载体仅在对应的生产线范围内移动;一条生产线内可以包括多个RFID扫描装置,其中至少在生产线起始端和末尾端设有RFID扫描装置。如图4所示,方法包括:
1、MOM系统向多条生产线的PLC系统发送生产计划信息。
2、第一生产线系统末尾端的RFID扫描装置扫描位于第一生产线制品载体上的RFID标签,将制品信息反馈给第一生产线PLC系统。
3、第一生产线系统比较RFID扫描装置传递来的制品信息和MOM系统传递来的生产计划信息,判断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制品由第一生产线送入第二生产线,同时制品由与第一生产线对应的第一制品载体转移到与第二生产线对应的第二制品载体。
若不一致,则判断二者差距的大小,若差距不大,则制品由第一生产线送入第二生产线,同时制品由与第一生产线对应的第一制品载体转移到与第二生产线对应的第二制品载体,并且继续执行后续装配任务;若差距较大,则制品由第一生产线送入第二生产线,同时制品由与第一生产线对应的第一制品载体转移到与第二生产线对应的第二制品载体,但不执行装配任务,或者制品由第一生产线送入等待区,不进入第二生产线。
4、制品被装载在第二生产线制品载体上进入第二生产线之后,第二生产线PLC系统向第一生产线PLC系统发送到达信息,第一生产线PLC系统向第二生产线PLC系统发送制品信息。
5、第二生产线PLC系统接收第一生产线PLC系统发出的制品信息后,与MOM系统传递来的生产计划信息比较,判断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第二生产线PLC系统中的起始端RFID扫描装置扫描第二生产线制品载体上的RFID标签,并向其中写入制品信息。
若不一致,则判断二者差距的大小,若差距不大,则第二生产线PLC系统中的RFID扫描装置扫描第二生产线制品载体上的RFID标签,并向其中写入制品信息,并且继续执行后续装配任务;若差距较大,则在线体的拉入拉出点将车体撤出装配线体。
6、制品在第二生产线上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各RFID扫描装置扫描第二生产线制品载体上的RFID标签,读取制品信息传递给第二生产线PLC系统并与MOM系统传递来的生产计划信息比较,判断是否一致。
直到制品由第二生产线进入第三生产线,按照上述方法,直至制品走完全部生产线。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的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500,包括:装载模块501、扫描模块502、追踪模块503和运输模块504,其中:
装载模块501,用于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扫描模块502,用于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追踪模块503,用于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运输模块504,用于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追踪模块503还用于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追踪模块503还用于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输模块504还用于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输模块504还用于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运输模块504还用于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上述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简称I/O)和通信接口。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制品信息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一制品载体上,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待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获取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信息差异部分作为第一比对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若信息差异部分和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通过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第一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第二制品载体上;待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将第二制品信息和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若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若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所述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品载体上,所述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所述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待所述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所述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所述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之前,还包括:
接收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下发的所述生产计划信息,所述生产计划信息包括至少一个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
根据所述生产计划信息获取所述目标制品的所述初始制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的信息差异部分,将所述信息差异部分作为所述第一比对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包括:
获取所述初始制品信息中的标准信息部分;
若所述信息差异部分和所述标准信息部分之间不存在交集,确定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
通过所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所述目标制品;所述第二制品载体用于从所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向所述第二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二制品载体装载所述目标制品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写入第二制品标签;所述第二制品标签配置于所述第二制品载体上;
待所述第二制品载体移动至所述第二生产线末尾端,扫描所述第二制品标签,获取第二制品信息;
将所述第二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二比对结果;
若所述第二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三生产线起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并添加异常标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等待区。
8.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装载模块,用于通过第一生产线起始端的第一制品载体装载目标制品,并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第一制品标签;所述第一制品标签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品载体上,所述第一制品载体用于从所述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所述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
扫描模块,用于待所述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所述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所述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追踪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运输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9.一种生产线制品追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制品载体,配置于第一生产线上,用于装载目标制品,并从所述第一生产线起始端向所述第一生产线末尾端移动;表面配置有第一制品标签;
起始端扫描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生产线的起始端,用于将目标制品的初始制品信息写入所述第一制品标签;
末尾端扫描装置,配置于所述第一生产线的末尾端,用于待所述第一制品载体移动至所述第一生产线末尾端,扫描所述第一制品标签,获取第一制品信息;
第一生产线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一制品信息和所述初始制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若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将所述目标制品转移到第二生产线起始端。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211127578.4A 2022-09-16 2022-09-16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4696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7578.4A CN115469621A (zh) 2022-09-16 2022-09-16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27578.4A CN115469621A (zh) 2022-09-16 2022-09-16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9621A true CN115469621A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33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27578.4A Pending CN115469621A (zh) 2022-09-16 2022-09-16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962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2047A1 (en) * 2005-12-30 2007-07-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oduct mana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rfid technology
CN108197514A (zh) * 2017-12-19 2018-06-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载体物品,业务信息获取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09164410A (zh) * 2018-08-10 2019-01-08 深圳市荣睿和芯科技有限公司 Rfid定位及追踪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70622A (zh) * 2020-09-17 2020-12-11 美禄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mes系统的物料追踪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14992A (zh) * 2022-03-11 2022-06-10 深圳市名竹科技有限公司 签名值输出及验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2047A1 (en) * 2005-12-30 2007-07-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oduct mana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rfid technology
CN108197514A (zh) * 2017-12-19 2018-06-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载体物品,业务信息获取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09164410A (zh) * 2018-08-10 2019-01-08 深圳市荣睿和芯科技有限公司 Rfid定位及追踪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70622A (zh) * 2020-09-17 2020-12-11 美禄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mes系统的物料追踪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14992A (zh) * 2022-03-11 2022-06-10 深圳市名竹科技有限公司 签名值输出及验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209701A (ja) 情報読取装置、情報読取システムおよびrfidタグ
CN110888727A (zh) 并发无锁队列实现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911238A (zh) 一种无人驾驶矿车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456640B (zh) 一种药品监控溯源方法及系统
CN113537674A (zh) 出库方法、装置、系统、子仓控制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469621A (zh) 生产线制品追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WO2024222565A1 (zh) 拣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05656660U (zh) 一种基于SQL server的仓库物料管理系统
CN118377516A (zh) 固件刷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614386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23119A (zh) 仓储作业流程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77067B (zh) 原烟配方高架库装箱站的空箱传输方法、系统、中央控制终端
CN111143251A (zh) 一种数据中心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JPH01118956A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
US10331653B2 (en) Double-buffered locking in a database architecture
CN119415190A (zh) 信号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3762821B (zh) 货物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7020494A (zh) 车身焊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528045B (zh) 插件操作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5009426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analyzing memory fault information
KR20090003520A (ko) 타회사 주문접수시스템간 데이터 호환프로그램을 이용한자동 주문내역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6934218A (zh) 一种仓库管理方法、计算机程序产品及电子设备
CN116954953A (zh) 运单追踪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8227557A (zh) 业务信息导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9250428A (zh) 一种车辆之间的调度方法、系统、设备、介质及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