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4821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394821B CN115394821B CN202211084748.5A CN202211084748A CN115394821B CN 115394821 B CN115394821 B CN 115394821B CN 202211084748 A CN202211084748 A CN 202211084748A CN 115394821 B CN115394821 B CN 1153948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area
- boundary
- width
- display panel
- disp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102100032282 26S proteasome non-ATPase regulatory subunit 1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590281 Homo sapiens 26S proteasome non-ATPase regulatory subunit 1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406366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a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源线,第一电源线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的第一延伸部分,以及位于非显示区中电连接到第一延伸部分的第一主体部分,第一主体部分位于弯折区和显示区之间,显示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第一方向与显示区指向弯折区的方向相交,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边界的最小距离,且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d1小于等于第一延伸部分与显示区中心线的最小距离d2,即d1≤d2,从而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附近以及第一边界附近的亮度相当,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显示面板中,需通过电源线向显示像素提供电源信号,然而,电源线上存在IRdrop(电压降),这会导致不同位置的显示像素亮度不一致,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弯折区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源线,第一电源线被配置为向显示区的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第一电源线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的第一延伸部分,以及位于非显示区中电连接到第一延伸部分的第一主体部分,第一主体部分位于弯折区和显示区之间;
显示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第一方向与显示区指向弯折区的方向相交,显示区还包括第一中心线,第一中心线沿显示区指向弯折区的方向延伸;
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二边界的最小距离,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d1≤d2。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于现有显示面板中,第一延伸部分更靠近第一中心线,即d1>d2,导致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亮度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的像素亮度高,亮度差异较大,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d1小于等于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中心线的最小距离d2,即d1≤d2,从而减小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与第一延伸部分之间的距离,降低第一延伸部分到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的压降,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的亮度,并且,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两侧的像素的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附近叠加,因此,即使d1≤d2,也能够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附近以及第一边界附近的亮度相当,从而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整体亮度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一种像素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延伸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延伸部分位于弯折区部分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源线的多条第一从属线在显示区的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申请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申请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在显示面板中,需通过电源线向显示像素提供电源信号,然而,电源线上存在IR drop(电压降),这会导致不同位置的显示像素亮度不一致,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较差。
图1给出了现有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整体亮度示意图,其中,13个圆圈标出的位置为亮度测试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显示区的上端暗、下端亮,亮度存在差异,并且,显示区的下端亮度差异更明显,具体的,在显示区的下端,靠近显示区的中心线01的区域较亮,而靠近显示区的两侧边02的区域较暗,显示区不同位置的亮度不一致,会影响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2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外围的非显示区FA,可选的,非显示区FA环绕包围显示区AA;
显示区AA设置有多个像素PI,非显示区FA包括弯折区BA,弯折区BA位于显示区AA的第一侧;
如图2所示,非显示区FA还包括引脚区PA,引脚区PA也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且引脚区PA位于弯折区BA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引脚区PA设置有多个引脚(pad),包括电源引脚pad1和数据引脚pad2等,在显示面板制作完成后,驱动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与引脚区PA中的电源引脚pad1以及数据引脚pad2等引脚绑定(bonding)连接。
图3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显示面板可以在弯折区BA发生弯折,使得引脚区PA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面。
图4给出了一种像素PI的电路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显示区AA的像素PI可以包括像素电路PX和发光元件D,发光元件D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像素电路PX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1-T7以及电容Cst,N1、N2表示连接节点,为了驱动发光元件D工作,像素电路PX需接收阳极电源信号PVDD、阴极电源信号PVEE、数据信号Vdata、发光控制信号Emit、扫描信号S1和S2以及参考信号VREF1和VREF2等,各薄膜晶体管及信号线的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此处不再赘述。显然,图4中只是以7T1C像素电路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基于需求选择像素电路PX的实现方式,不局限于图4所示的7T1C像素电路结构。
结合图2和图4可知,驱动器集成电路IC通过引脚区PA中的电源引脚pad1向显示区AA的像素PI提供PVEE电源信号和PVDD电源信号,并通过引脚区PA中的数据引脚pad2向显示区AA的像素PI提供数据信号Vdata,这就需要电源引脚pad1和显示区AA的像素PI之间通过电源线连接,数据引脚pad2和显示区AA的像素PI之间通过数据线连接。
继续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源线100,第一电源线100被配置为向显示区的像素PI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具体的,第一电源线100连接引脚区PA的电源焊盘pad1和显示区AA的像素PI,以将引脚区PA绑定连接的驱动集成电路IC输出的第一电源信号通过电源焊盘pad1和第一电源线100传输到显示区AA的像素PI。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线可以为PVDD电源线,第一电源信号可以是PVDD电源信号。
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一延伸部分110,以及位于非显示区FA中电连接到第一延伸部分110的第一主体部分120,第一主体部分120位于弯折区BA和显示区AA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FA中电连接电源焊盘pad1和第一延伸部分110的第一扇出部分130,以及位于显示区AA的多条第一从属线140,在图2中,为了清晰起见仅示出了多条第一从属线140中的一些。
也就是说,引脚区PA的电源焊盘pad1通过第一电源线100中依次连接的第一扇出部分130、第一延伸部分110、第一主体部分120以及多条第一从属线140与显示区AA的像素PI连接。
发明人研究发现,如图2所示,显示区第一侧(对应图1中显示区的下端)的亮度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一电源线100对应显示区AA的进线位置,具体的,第一电源线100中的第一延伸部分110沿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即图2中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分110在如图2中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即为第一电源线100对应显示区AA的进线位置,也就是图1中电源线03对应显示区的进线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图2中第一方向上,显示区第一侧距离第一延伸部分110越近的像素,第一电源线100上的压降损耗较小,像素亮度越亮,反之,显示区第一侧距离第一延伸部分110越远的像素,第一电源线100上的压降损耗越大,像素亮度越暗。
而现有显示面板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下端电源线03的进线位置更靠近显示区的中心线01,导致显示区下端靠近显示区侧边02的像素亮度较低,而显示区下端靠近显示区中心线01的像素亮度较高,并且,显示区下端位于显示区中心线01两侧的像素亮度还会相互叠加,这就使得显示区下端位于显示区中心线01区域的亮度更高,与显示区下端位于显示区两侧边02区域的亮度差异更大,显示区下端横向的不同位置亮度差异较大,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较差。并且,在现有显示面板中,如图1所示,显示区的上端离电源线03的进线位置更远,电源线03上的压降更大,从而导致显示区的上端暗、下端亮。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如图2所示,显示区AA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界A1和第二边界A2,第一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相交,显示区AA还包括第一中心线O1,第一中心线O1沿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即图3中第二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中心线O1与第一边界A1的距离等于第一中心线O1与第二边界A2的距离。
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第一边界A1和第一中心线O1之间,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d1≤d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分110的数目不限于一个,即在第一方向上,对应第一边界A1和第一中心线O1之间,第一延伸部分11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多个,且每个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d1小于等于该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d2。
由前述已知,对于现有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更靠近第一中心线O1,即d1>d2,这就导致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亮度高,并且,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更亮,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与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较大,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较差。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d1小于等于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d2,即d1≤d2,从而减小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与第一延伸部分110之间的距离,降低第一延伸部分110到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的压降,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的亮度,并且,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的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因此,即使d1<d2,也能够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以及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相当,从而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如图2所示,非显示区FA位于引脚区PA和显示区AA之间的部分,包括弯折区BA,不仅仅设置有第一电源线100,以对显示区AA的像素10提供第一电源信号,还设置有其他电源线,例如图2中第二电源线200,以对显示区AA的像素10提供第二电源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线(图2中未画出),以对显示区AA的像素10提供数据信号,因此,考虑到实际的布线空间,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满足:0.7≤d1/d2≤1。
当d1/d2=1,即d1=d2时,相比于现有显示面板中,d1>d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d1减小,d2增大,由于d1减小,因此,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的亮度得以提升,虽然d2增大,使得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的亮度有所降低,但由于d1=d2,因此,此时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和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相当,然而,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因此,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仍比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高,不过相对于现有显示面板,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减小,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得到改善。
当d1/d2<1,即d1<d2时,相比于现有显示面板中,d1>d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随着d1/d2的减小,d1继续减小,d2继续增大,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的亮度继续提升,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的亮度继续降低,由于d1<d2,因此,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比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亮度高,但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因此,即使d1<d2,也能够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相当,进一步降低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的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随着d1/d2的继续减小,当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的亮度,与显示区第一侧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后的亮度相当,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最小,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达到最优。
在本实施例中,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例如,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10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侧需要设置第二电源线200,因此,d1/d2≥0.7,即d1不能再继续减小,第一延伸部分110不能在第一方向上继续靠近第一边界A1。
在本实施例中,当d1/d2=0.7时,显示区第一侧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在第一中心线O1附近叠加后的亮度仍大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也就是说,随着d1/d2从1减小到0.7,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的亮度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逐渐变小,显示区的整体亮度均一性逐渐提高。
具体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13点(图1所示的13个亮度测试点)亮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d1/d2从1减小到0.7,显示区第一侧的A、B和C三个点(图1所示的A、B和C三个点)的亮度差异由5.76%降至1.10%,显示区的整体亮度均一性由86.36%提升至88.62%。
以上实施例通过设置靠近第一边界A1的第一延伸部分100的位置,来改善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同样地,显示区第一侧第一中心线O1附近和显示区第一侧第二边界A2附近也存在亮度差异,基于此,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二延伸部分111,第二延伸部分111电连接到第一主体部分120;
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延伸部分111位于第二边界A2和第一中心线O1之间,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为第四距离d4,d3≤d4。
相对于现有显示面板中,第二延伸部分111也更靠近第一中心线O1,即d3>d4,导致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二边界A2的像素亮度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亮度高,造成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与第二边界A2附近的亮度差异较大,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较差,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d3小于等于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d4,即d3≤d4,从而减小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二边界A2的像素与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的距离,降低第二延伸部分111到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二边界A2的像素的压降,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二边界A2的像素的亮度,并且,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的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附近叠加,因此,即使d3<d4,也能够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以及第二边界A2附近的亮度相当,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不仅通过设置d1≤d2,改善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与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还通过设置d3≤d4,改善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与第二边界A2附近的亮度差异,从而使得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的亮度差异较小,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更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设置d3=d1,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沿第一中心线O1对称设置,使得显示区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亮度相当,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较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分111的数目不限于一个,即在第一方向上,对应第二边界A2和第一中心线O1之间,第二延伸部分11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多个,且每个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d3小于等于该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d4。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可以只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此时,第一电源线100通过两段进线的方式进入显示区;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得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多段延伸部分,如图5和图6所示,此时,第一电源线100可以通过多段进线的方式进入显示区AA。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三延伸部分112和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四延伸部分113,第三延伸部分113和第四延伸部分114均电连接到第一主体部分120;
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延伸部分112和第四延伸部分113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三延伸部分112的最小距离c13等于第二延伸部分111与第四延伸部分113的最小距离c24,即c13=c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线100通过四段进线的方式进入显示区AA,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第三延伸部分112和第二延伸部分111、第四延伸部分113沿第一中心线O1对称设置,使得显示区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亮度相当,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较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三延伸部分112的最小距离c13、第三延伸部分112与第四延伸部分113的最小距离c34,以及第四延伸部分113与第二延伸部分111的最小距离c24彼此相等,即c13=c34=c24。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各段延伸部分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在布线方式上较为简单,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的不同位置像素亮度差异较小。但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方向上,显示区第一侧位于任意两个相邻延伸部分之间的像素的亮度会在该两个相邻延伸部分之间相互叠加,使得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区域的亮度整体高于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一边界A1之间区域的亮度,以及高于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二延伸部分111和第二边界A2之间区域的亮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延伸部分112与第四延伸部分113的最小距离c34大于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三延伸部分112的最小距离c13,且大于第四延伸部分113与第二延伸部分111的最小距离c24,即c34>c13,且c34>c24。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两个相邻延伸部分之间的距离较大,靠近第一边界A1以及靠近第二边界A2的两个相邻延伸部分之间的距离较小,以此进一步提升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以及靠近第二边界A2的像素的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区域的亮度与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一边界A1之间区域的亮度,以及与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二延伸部分111和第二边界A2之间区域的亮度的差异。但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三延伸部分112在第一方向上距离较近,第二延伸部分111和第四延伸部分113在第一方向上距离较近,使得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三延伸部分112之间区域的亮度,以及显示区第一侧介于第二延伸部分111和第四延伸部分113之间区域的亮度会高于显示区第一侧其他区域的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延伸部分112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可以小于等于第三延伸部分112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也可以大于第三延伸部分112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
同理,在第一方向上,第四延伸部分113与第二边界A2的最小距离可以小于等于第四延伸部分113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也可以大于第四延伸部分113与第一中心线O1的最小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只是给出了第一电源线100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四段延伸部分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设计第一电源线100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三段延伸部分、五段延伸部分甚至更多段延伸部分。
还需要说明的是,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各种信号线(例如电源线、数据线)均需要从弯折区BA通过,因此,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第一电源线100位于弯折区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总宽度是一定的,即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各段延伸部分(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10、第二延伸部分111以及其他延伸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总宽度是一定的,那么,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段数越多,每段延伸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就变得越小,这样会使得每段延伸部分的电阻增大,第一电源线100上的压降损耗增大,整个显示区的亮度均一性将会略受影响,因此,第一电源线100采用两段进线的方式比多段进线的方式更有利于显示区亮度均一性的改善。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第一电源线100采用两段进线的方式比多段进线的方式更有利于显示区亮度均一性的改善,但与现有显示面板中PVDD电源线采用多段进线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源线100采用多段进线时,由于d1≤d2,和/或,d3≤d4,因此,显示区第一侧不同位置处的亮度差异减小,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得到改善。
由前述可知,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第一电源线100中各段延伸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总宽度是一定的,那么,在第一电源线100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的宽度和第二延伸部分111的宽度相等,均为a1。
图8(a)给出了第一延伸部分110的放大示意图,图8(b)给出了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弯折区BA部分的示意图,结合图8(a)和图8(b)可以看到,实际上,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弯折区BA的部分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n条走线,在第一方向上,第1条走线远离第n条走线的边界与第n条走线远离第1条走线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延伸部分110的宽度a1。
同理,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各段延伸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部分均如图8(a)所示那样,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条走线,由此可以理解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各段延伸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包括位于BA弯折区与第一主体部分120之间的第一进线部分10,结合图7和图8(a)所示,第一进线部分10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近似等于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弯折区BA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各段延伸部分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条走线,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第一电源线100在弯折区BA的应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一电源线100中第一电源信号的稳定传输,例如,即使位于弯折区BA的一条走线发生断裂,还可以由其他走线继续传输信号。
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线1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各段延伸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部分可以如图8(a)所示那样,呈菱形链,当然,也可以呈“8”字形链,或其他形状链,具体视情况而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的宽度和第二延伸部分111的宽度也可以不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两段延伸部分为例进行说明的,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多段延伸部分时,可以每段延伸部分的宽度均相等,也可以至少两段延伸部分的宽度不相等。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第一电源线100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的基础上,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三延伸部分112和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四延伸部分113,第三延伸部分112和第四延伸部分113均电连接到第一主体部分;
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延伸部分112和第四延伸部分113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之间;
在第一方向上,第三延伸部分12的宽度a3大于第一延伸部分10的宽度a2,第四延伸部分13的宽度a4大于第二延伸部分11的宽度a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线100中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延伸部分的宽度较大,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边界A1及第二边界A2的延伸部分的宽度较小。
本实施例是以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四段延伸部分为例进行说明的,当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三段、五段或更多段延伸部分时,每段延伸部分的宽度可以根据布线空间及需求而设定。
下面以第一电源线100中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分包括第一延伸部分110和第二延伸部分111为例继续进行说明。
发明人研究发现,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像素亮度差异较小,第一主体部分120应尽可能地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但受到实际工艺限制,对于相同金属层的不同信号线,需要有一定的间隔,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还设置有相同金属层的其他信号线(例如第二电源线200),即第一主体部分120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不能无限制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显示区AA的第一边界A1及其第二边界A2。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一主体部分1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平行,第二部分122位于第一部分1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
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的宽度小于第二部分122的宽度。
第一部分121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三边界C1和第四边界C2,第三边界C1位于第四边界C2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第一部分121还包括第二中心线O2,第二中心线O2沿第二方向延伸,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中心线O2与第三边界C1的距离等于第二中心线O2与第四边界C2的距离;
如图10所示,第一延伸部分110需位于第一部分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为了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10尽可能地靠近显示区AA的第一边界A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三边界C1的最小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一延伸部分110与第二中心线O2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d6,d5<d6。
通常情况下,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中心线O1与第二中心线O2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甚至第一中心线O1与第二中心线O2可以看作近似重合,下面以第一中心线O1与第二中心线O2重合为例继续进行说明。
在现有显示面板中,第一延伸部分110更靠近第二中心线O2,即d5>d6,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10更靠近第一中心线O1,即d1>d2,就样导致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O1的像素亮度高,且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O1两侧的像素亮度叠加,最终导致显示区第一侧不同位置亮度差异较大,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较差。
基于此,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d5<d6,即设置第一延伸部分110更远离第二中心线O2,更靠近第三边界C1,也就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10更远离第一中心线O1,更靠近第一边界A1,即d1≤d2,从而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以及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相当,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五距离d5与第六距离d6满足:0≤d5/d6≤14.11%。
在本实施例中,当d5/d6=14.11%时,使得d1/d2=1,即d1=d2;当d5/d6=0时,使得d1/d2=0.7,此时,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第三边界C1处,无法再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第一边界A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分111和第一延伸部分110沿第一中心线O1对称设置即可。
进一步地,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显示区不同位置像素亮度不一致主要是第一电源线100上的IR drop所引起的,因此,要想改善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需要尽可能地减小第一电源线100各个部分的电阻。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降低第一主体部分200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具体的,如图10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包括位于弯折区BA与第一部分121之间的第一进线部分10;
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进线部分10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1,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72.28%≤h1/h2≤87.0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进线部分10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h1作为参考,将第一主体部分h2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降低,使得h1/h2从72.28%逐渐增大到87.01%,由于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降低,因此,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电阻减小,从而减小第一电源线100在其第一主体部分120上的压降损耗,使得显示区的整体亮度均一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电源线100在非显示区FA的部分通常是双层走线,即由两层金属层中的走线并联形成,以降低第一电源线在非显示区部分的电阻,从而降低第一电源线在非显示区部分的IR Drop(电压降),也就是说,第一主体部分实际上包括位于不同金属层的第一子主体部分和第二子主体部分,第一子主体部分和第二子主体部分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近似重叠,且通过金属层之间的通孔并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降低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实际上是同时降低第一子主体部分和第二子主体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
具体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13点(图1所示的13个亮度测试点)亮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h1/h2从72.28%逐渐增大到87.01%,显示区亮度均一性由88.62%提高至89.09%,显示区第一侧的A、B和C三个点(图1所示的A、B和C三个点)的亮度差异由1.10%降至0.37%。
由前述已知,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使得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像素亮度差异较小,但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平行,第二部分122位于第一部分1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的宽度小于第二部分122的宽度,此时,第一延伸部分110需位于第一部分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范围内,因此,要想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10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需要增大第一部分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缩短第一部分121与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源线200,第二电源线200被配置为向显示区AA的像素PI提供第二电源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线可以为PVEE电源线,第二电源信号可以是PVEE电源信号。
结合图2和图10所示,第二电源线200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弯折区BA的第五延伸部分210,以及位于非显示区FA中电连接到第五延伸部分210的第二主体部分220,第二主体部分220位于弯折区BA和显示区AA之间。
结合图2和图10所示,第二电源线2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FA中电连接电源焊盘pad1和第五延伸部分210的第二扇出部分230,以及环绕显示区的第二从属线240,其中,图2中第二从属线240只画出了一部分,实际应用中,第二从属线240通常包围显示区AA。
结合图2和图10所示,第二主体部分2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主体部分220位于第一部分121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第五延伸部分210位于第一延伸部分110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
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主体部分220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1,显示区AA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2,13.77%≤w1/w2≤19.29%。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主体部分2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主体部分220位于第一部分121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因此,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限制而无法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基于此,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具体的,将第二主体部分220的宽度w1占显示区AA的一半宽度w2/2的比例w1/(w2/2)由38.57%减小到27.54%,也就是将第二主体部分220的宽度w1占显示区AA的宽度w2的比例w1/w2由19.29%减小到13.77%,从而使得第一部分121的第三边界C1可以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那么,第一延伸部分110也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进而使得d1≤d2,且d5<d6,更进一步地,使得0.7≤d1/d2≤1,且0≤d5/d6≤14.11%,从而提升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以及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为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与显示区的第二边界A2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上的一半宽度w2/2为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与显示区的第一中心线O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也等于显示区的第二边界A2与显示区的第一中心线O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
再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第二电源线200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部分210位于弯折区的部分也如图8(a)所示那样,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多条走线,以减小第二电源线100在弯折区BA的应力,并确保第二电源线200中第二电源信号的稳定传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的宽度为第三宽度w3,50.49%≤w3/w2≤61.55%。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使得第一部分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3可以增大,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的宽度w3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可以由50.49%增大到61.55%,那么,第一部分的第三边界C1可以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从而使得第一延伸部分110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进而使得d1≤d2,且d5<d6,更进一步地,使得0.7≤d1/d2≤1,且0≤d5/d6≤14.11%,从而提升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O1附近以及第一边界A1附近的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由图10可以看出,第二主体部分2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三部分2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
在第一方向上,第四部分222的宽度小于第三部分221的宽度,且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二部分221靠近A1第一边界一侧。
由此可见,在第一方向上,不仅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一部分121会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限制,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也会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限制,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一部分121受到的是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三部分221的限制,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受到的是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的限制。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使得第二主体部分220中的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均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那么,不仅能够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一部分121的宽度增大,还能够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的宽度也增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的宽度为第四宽度w4,82.53%≤w4/w2≤86.00%。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使得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4可以增大,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的宽度w4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可以由82.53%增大到86.00%,即第二部分12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像素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由前述已知,第二主体部分2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三部分2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在第一方向上,第四部分222的宽度小于第三部分221的宽度,且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这样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一部分121受到第二主体部分120的第三部分221的限制,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还可以缩短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为第七距离d7,3.50%≤d7/w2≤4.37%。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可以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那么,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具体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d7占显示区的一半宽度(w2/2)的比例可以由8.74%减小到7.00%,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与第一边界A1的最小距离d7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可以由4.37%减小到3.5%,这样能够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像素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由前述已知,第二主体部分2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三部分2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在第一方向上,第四部分222的宽度小于第三部分221的宽度,且第四部分222位于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一侧,这样使得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一部分121受到第二主体部分120的第三部分221的限制,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还可以缩短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和第四部分222的最小距离为第八距离d8,0.043%≤d8/w2≤1.79%。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靠近,那么,如果不改变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的宽度w4,则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和第四部分222的最小距离d8会变大,如果增大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4,则第二部分122和第四部分222的最小距离d8会变小,即第二部分122和第四部分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8也反映了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4。
具体的,将第二主体部分220在布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向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方向缩短后,使得第二主体部分220的宽度w1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从13.77%增大到19.29%,此时,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8占显示区的一半宽度(w2/2)的比例从1.39%增大到3.57%,即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8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从0.70%增大到1.79%;
进一步地,在将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4增大后,具体在第一方向上,将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的宽度w4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由82.53%增大到86.00%后,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8占显示区的一半宽度(w2/2)的比例从3.57%减小到0.086%,即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距离d8占显示区的宽度w2的比例从1.79%减小到0.043%。
由此可见,相比于第二主体部分220不在第一方向上缩短,以及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不在第一方向上增宽时,第二主体部分220在第一方向上缩短,以及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增宽后,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122之间的最小距离d8也减小了,即使单纯地减小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与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之间的最小距离d8,也可以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亮度,减小显示区第一侧在第一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像素亮度差异,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只说明了第一电源线100和第二电源线200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设置情况,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源线100和第二电源线200靠近显示区的第二边界A2的设置情况与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设置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由前述已知,受到第二电源线200的第二主体部分220在第一方向上的限制,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时,不能无限制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及其第二边界A2,具体的,如图10所示,第一主体部分12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平行,第二部分122位于第一部分121靠近显示区AA一侧,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部分121的宽度小于第二部分122的宽度。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即使没有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特别是第四部分222)在第一方向上的限制,也会受到其他信号线的限制,而无法延伸至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必须在离第一边界A1一段距离的地方截止。
为了能够将第一电源信号传输至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在现有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源线100需要从第二部分122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一端,向显示区AA内部延伸,进而再在显示区AA内部,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延伸,将第一电源信号传输至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但这样的话,第一电源线100中从第二部分122靠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的一端向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延伸的部分,就会在显示区AA内部与其他信号线相互耦合,所形成的耦合电容会产生压降损耗,不利于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基于此,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显示区AA还包括连接第一边界A1和第二边界A2的第五边界A3,第五边界A3位于显示区AA的第一侧,第五边界A3和第一边界A1通过第一连接拐角R1(也被称为R角)连接;
第一主体部分120还包括第五部分123,第五部分123由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端,沿第一连接拐角R1延伸至与第二方向平行;
第二部分122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子部和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子部,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电连接,第五部分123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为异层设置。
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二部分122所在金属层和第五部分123所在金属层的层级关系,图12给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sub和位于衬底基板sub上的薄膜晶体管Tx和Ty、电容Cst和发光元件D等,其中,Tx为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LTPO)薄膜晶体管,Tx包括有源层b1、栅极g、源极s1以及漏极d1,Ty为铟镓锌氧化物(indiumgallium zinc oxide,IGZO)薄膜晶体管,Ty包括有源层b2、双栅(包括顶栅MD和底栅MC)、源极s2以及漏极d2,电容Cst包括第一极板M1和第二极板MC,发光元件D包括阳极RE、有机发光层OM和阴极SE,图中有机发光层OM和阴极SE未画出。上述Ty可以作为图4像素电路中的栅极复位晶体管T4,Tx可以作为图4像素电路中除栅极复位晶体管之外的其他晶体管,Cst可以作为图4像素电路中的电容Cst。
如图12所示,衬底基板sub上具有多层金属层(M1、MC、M2、M3),各金属层可以作为晶体管的电极,也可以用于信号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可以是M3层,第二金属层可以是M2层,即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一子部可以位于M3层,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二子部可以位于M2层,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可以通过M2层和M3层之间的通孔并联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部分122的电阻较小。
发明人研究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二电源线200通常也是由两层金属层中的走线并联连接构成,并且,第二电源线200所在的两层金属层通常和第一电源线100所在的两层金属层一样,也是M2层和M3层,这样就导致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端受到第二主体部分220的第四部分222的限制,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无法延伸至第一连接拐角R1。
并且,与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相邻的非显示区、以及与显示区的第二边界A2相邻的非显示区通常会设置栅极驱动电路,驱动器集成电路IC通过引脚区PA中的引脚还会向栅极驱动电路发送驱动信号,传输这些驱动信号的引线(位于M3层)需要从第一连接拐角R1向栅极驱动电路连接,这样会使得第一主体部分120的第二部分122在第一方向上进一步受到限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第一方向上,第二部分122无法向第一边界A1继续延伸,是因为第一连接拐角R1处的M3层金属层需要设置第二电源线200,以及与栅极驱动电路连接的信号线,没有空间再设置第一电源线100。
基于此,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五部分123,由于第五部分123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且第二金属层(M2层)和第一金属层(M3层)为异层设置,因此,第五部分123不会受到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四部分222以及其他信号线的限制,能够从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端,沿第一连接拐角R1延伸至与第二方向平行,从而使得第一电源线100可以为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A1的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并且,由于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二子部也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和第五部分123位于同一金属层,因此,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二子部可以与第五部分123在同一金属层内连接。虽然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一子部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与第五部分123不同层,但由于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二子部在第二部分122中就通过第一金属层(M3层)和第二金属层(M2层)之间的通孔并联连接,因此,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一子部通过与其第二子部连接,继而和第五部分123连接。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将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换线到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使得第一电源线100可以从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端,沿第一连接拐角R1延伸至与第二方向平行,而不会从第二部分122靠近第一边界A1的一端先延伸至显示区AA内部,再延伸至显示区的第一边界A1,也就不会在显示区AA内部与其他信号线耦合,即减小了第一电源线100与其他信号线耦合所产生的压降损耗,从而使得显示区的整体亮度均一性得到改善。
具体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13点(图1所示的13个亮度测试点)亮度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延伸至第一连接拐角R1的第五部分123,使得显示区第一侧A、B、C三点(图1所示的A、B和C三个点)的亮度差异由1.10%降为0.9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多条第一从属线14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从属线140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即第一电源线100中,第一从属线140和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同层设置,并均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异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从属线140和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同层设置,因此,第一从属线140和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可以同层直接连接。又由于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二子部在第二部分122中就通过第一金属层(M3层)和第二金属层(M2层)之间的通孔并联连接,因此,第二部分122中的第二子部通过与其第一子部连接,继而和第一从属线140连接。
由于第一从属线140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异层设置,因此,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从属线140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需通过第一金属层(M3层)和第二金属层(M2层)之间的通孔进行连接,具体的,在第五部分123进入显示区AA时,需要通过通孔换线到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从属线14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清晰起见仅示出了多条第一从属线140中的一些。进一步地,图13给出了第一电源线100的多条第一从属线140在显示区的一种分布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13可以看到,多条第一从属线14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些第一从属线,以及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些第一从属线,多条第一从属线140可以形成图13所示的网格结构,但本申请对多条第一从属线140在显示区的排布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延伸部分110包括位于弯折区BA与第一部分121之间的第一进线部分1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延伸部分110中的第一进线部分10、第一主体部分120中的第一部分121以及第二部分122均是由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走线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走线并联构成,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区AA内的多条第一从属线140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第一主体部分110中的第五部分123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
对于第一延伸部分110位于弯折区BA的部分,可以是只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走线构成,也可以是由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走线和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走线并联构成,具体视情况而定。
为了减小第一电源线100的电阻,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增大第一金属层(M3层)的厚度,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一金属层的厚度b1满足: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金属层(M3层)的厚度b1从增大到 从而减小第一电源线100的电阻,降低第一电源线100的压降,提高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增大第二金属层(M2层)的厚度,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二金属层的厚度b2满足: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金属层(M2层)的厚度b2从增大到 从而减小第一电源线100的电阻,降低第一电源线100的压降,提高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增大第一金属层(M3层)和第二金属层(M2层)的厚度,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一金属层的厚度b1满足:且第二金属层的厚度b2满足: 以进一步减小第一电源线100的电阻,降低第一电源线100的压降,提高显示区整体亮度均一性。
具体的,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13点(图1所示的13个亮度测试点)亮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第一金属层(M3层)的厚度b1以及第二金属层(M2层)的厚度b2均从增大到显示区第一侧的A、B和C三个点(图1所示的A、B和C三个点)的亮度差异由5.84%降至5.51%,显示区的整体亮度均一性由86.31%提升至87.39%。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线100还包括位于显示区的多条第一从属线1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属线14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第一走线位于第一金属层,第二走线位于第三金属层,第一金属层与第三金属层异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属线140并不是由位于单一金属层的走线构成,而是由位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走线和位于第三金属层的第二走线电连接构成,其中,第一金属层可以是图12中的M3层,第三金属层可以是图12中的M2层、MC层或其他金属层,具体的,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走线和位于第三金属层(如M2层或MC层)的第二走线通过第一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的通孔并联连接,这样可以减小显示区第一从属线140的电阻,降低第一从属线140上的压降,从而提高显示区整体亮度的均一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部分122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子部和第一从属线140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走线同层设置,因此,第二部分122可以在第一金属层(M3层)与同层的第一走线连接。
当第三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为同层设置时,即第三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均为M2层,此时,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和第一从属线140中位于第三金属层(也为M2层)的第二走线同层设置,第五部分123可以在第二金属层(M2层)与第一从属线140中同层的第二走线直接连接。
当第三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为异层设置时,即第五部分123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第一从属线140中的第二走线位于与第二金属层不同层的第三金属层(如MC层),此时,位于第二金属层(M2层)的第五部分123和第一从属线140中位于第一金属层(M3层)的第一走线以及位于第三金属层(如MC层)的第二走线均不同层设置,第五部分123可以通过第二金属层(M2层)和第一金属层(M3层)之间的通孔与第一从属线140中的第一走线连接,和/或,通过第二金属层(M2层)和第三金属层(如MC层)之间的通孔与第一从属线140中的第二走线连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平行指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近似平行,即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夹角均可认为是第二方向与显示区AA指向弯折区BA的方向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3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400,由于显示面板已在前述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触摸显示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综上,相比于现有显示面板中,第一延伸部分更靠近第一中心线,即d1>d2,导致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亮度低,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中心线的像素亮度高,亮度差异较大,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d1小于等于第一延伸部分与第一中心线的最小距离d2,即d1≤d2,从而减小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与第一延伸部分之间的距离,降低第一延伸部分到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的压降,提高显示区第一侧靠近第一边界的像素的亮度,并且,由于位于显示区第一侧且位于第一中心线两侧的像素的亮度会在第一中心线附近叠加,因此,即使d1≤d2,也能够使得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中心线附近以及第一边界附近的亮度相当,提高显示区整体的亮度均一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部分采用并列和递进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部分的不同之处,各个部分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组合,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所述弯折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电源线被配置为向所述显示区的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所述第一电源线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一延伸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中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第一主体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
所述显示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弯折区的方向相交,所述显示区还包括第一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沿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弯折区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边界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d2,d1≤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第二距离d2满足:0.7≤d1/d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二延伸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主体部分;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边界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边界的最小距离为第三距离d3,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第四距离d4,d3≤d4,且d3=d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还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三延伸部分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四延伸部分,所述第三延伸部分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分均电连接到所述第一主体部分;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延伸部分和所述第四延伸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之间,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三延伸部分的最小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与所述第四延伸部分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弯折区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所述第三边界位于所述第四边界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二中心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三边界的最小距离为第五距离d5,所述第一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中心线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d6,d5<d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距离d5与所述第六距离d6满足:0≤d5/d6≤14.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心线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的第一进线部分;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进线部分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1,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72.28%≤h1/h2≤87.0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弯折区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源线被配置为向所述显示区的像素提供第二电源信号;
所述第二电源线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五延伸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中电连接到所述第五延伸部分的第二主体部分,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位于所述弯折区和所述显示区之间;
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所述第五延伸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1,所述显示区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2,13.77%≤w1/w2≤19.2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为第三宽度w3,50.49%≤w3/w2≤61.5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且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为第四宽度w4,82.53%≤w4/w2≤86.0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且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边界的最小距离为第七距离d7,3.50%≤d7/w2≤4.37%。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宽度,且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的最小距离为第八距离d8,0.043%≤d8/w2≤1.79%。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弯折区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宽度;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边界和所述第二边界的第五边界,所述第五边界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所述第五边界和所述第一边界通过第一连接拐角连接;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还包括第五部分,所述第五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边界的一端,沿所述第一连接拐角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子部和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电连接,所述第五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为异层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从属线;
所述第一从属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b1满足: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从属线;
所述第一从属线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走线位于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三金属层异层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的宽度相等。
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延伸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宽度,所述第四延伸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的宽度。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84748.5A CN115394821B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18/087,691 US20240081117A1 (en) | 2022-09-06 | 2022-12-22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84748.5A CN115394821B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94821A CN115394821A (zh) | 2022-11-25 |
CN115394821B true CN115394821B (zh) | 2024-08-02 |
Family
ID=8412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84748.5A Active CN115394821B (zh) | 2022-09-06 | 2022-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81117A1 (zh) |
CN (1) | CN115394821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6988A (zh) * | 2018-05-31 | 2018-11-06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1696461A (zh) * | 2020-06-30 | 2020-09-22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95459B1 (ko) * | 2020-03-02 | 2020-12-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US12144218B2 (en) * | 2020-08-10 | 2024-11-12 |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display uniformity |
CN111710712B (zh) * | 2020-08-17 | 2021-01-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4975517A (zh) * | 2021-02-22 | 2022-08-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和布线方法 |
-
2022
- 2022-09-06 CN CN202211084748.5A patent/CN115394821B/zh active Active
- 2022-12-22 US US18/087,691 patent/US20240081117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66988A (zh) * | 2018-05-31 | 2018-11-06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1696461A (zh) * | 2020-06-30 | 2020-09-22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81117A1 (en) | 2024-03-07 |
CN115394821A (zh) | 2022-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20978B1 (en) | Foldable display panel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 |
CN10927293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466209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169646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47126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8831302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3020757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7946337B (zh) | 显示设备 | |
WO2022041281A1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132811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6075182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678394A (zh) | 发光显示面板 | |
CN109728043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42504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 |
EP4078566A1 (en) |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method of preven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display panel | |
CN112530292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539482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061527A1 (en) | Touch sens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488284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7059019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6193934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299232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6137119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TWI837709B (zh) | 電子裝置 | |
CN118678811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