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7816B -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87816B CN115287816B CN202211148163.5A CN202211148163A CN115287816B CN 115287816 B CN115287816 B CN 115287816B CN 202211148163 A CN202211148163 A CN 202211148163A CN 115287816 B CN115287816 B CN 1152878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point
- latch
- latch needle
- needle b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63 fu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511 looping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06—Needle bars; Sinker ba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06—Needle bars; Sinker bars
- D04B27/08—Driving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第一针床系统与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对称设置,第二针床系统及第三针床系统同侧且在同一列上平行设置;第一针床系统包括第一针床组件以及第一针床驱动机构,第一针床组件包括第一舌针,第一针床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第二针床系统包括第二针床组件及第二针床驱动机构,第二针床组件包括第二舌针,第二针床驱动机构驱动第二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第三针床系统包括第三针床组件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第三针床组件包括第三舌针,第三针床驱动机构驱动第三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通过改变织物的局部形态,使织物在原有的花色工艺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工艺,达到不同功能和用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经编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背景技术
双针床经编机是广泛应用于鞋材、服装、建筑结构、医疗,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专业用于生产各种间隔织物。该类型经编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两套独立运作的成圈机构:两套针床、两套沉降床、共用一组梳栉,来完成间隔织物的编织。
如图1所示,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的成圈装置中的织针针床是整体同时运动,针床上的织针的成圈运动是固定的,每针成圈的纵向线圈结构也是固定的。这样生成的织物的线圈结构也是单一的,整体织物的拉力、凹凸等物性指标也是固定的,此类织物同质化日益严重,为此需要开发出一套新的编织机,使得生产出的织物的线圈结构有所差别。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包括成圈装置,所述成圈装置包括第一针床系统、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
所述第一针床系统与所述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同侧且在同一列上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针床系统包括第一针床组件以及第一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针床组件包括第一舌针,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所述第二针床系统包括第二针床组件以及第二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针床组件包括第二舌针,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所述第三针床系统包括第三针床组件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针床组件包括第三舌针,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针床经编机还包括主轴,所述主轴转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的运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每转动1440°,所述成圈装置完成一组组织编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一曲线运动;
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二曲线运动;
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三曲线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线、所述第二曲线以及所述第三曲线的横轴为主轴转角,纵轴为各自针床驱动机构的位移;
所述第二曲线以及所述第三曲线的横轴上设置有九个点,包括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第五点、第六点、第七点、第八点以及第九点,所述第一点为所述主轴转角在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转角在0°-18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180°-39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390°-54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540°-75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750°-90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900°-111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1110°-126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1260°-144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三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三点到第四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四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七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七点到第八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八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三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三点到第四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四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七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七点到第八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八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有双针床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三针床经编机,通过三个针床系统相配合利用纱线在不同针床上的成圈形成不同的织物线圈结构(正常线圈、集圈及缺垫等),改变织物的局部形态,局部集圈的组织线圈变大、局部密度降低、透气性增加以及延伸性变大;从而达到不同的透气性、稀密性、延伸性以及拉力等,使织物在原有的花色工艺,如凹凸、网孔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工艺,达到不同功能性和不同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编织物,由发明人上述提供的任一项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编织而成。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有双针床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三针床经编机,通过三个针床系统相配合利用纱线在不同针床上的成圈形成不同的织物线圈结构(正常线圈、集圈及缺垫等),改变织物的局部形态,局部集圈的组织线圈变大、局部密度降低、透气性增加以及延伸性变大;从而达到不同的透气性、稀密性、延伸性以及拉力等,使织物在原有的花色工艺,如凹凸、网孔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工艺,达到不同功能性和不同的用途。
上述发明内容相关记载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而可以依据说明书的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易于理解,以下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原理、实现方式、应用、特点以及效果等,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说明书附图中:
图1为背景技术所述双针床编织机的编织物的局部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舌针都不成圈时三针床经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舌针以及第三舌针成圈时三针床经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舌针成圈时三针床经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第三舌针成圈时三针床经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的放大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舌针以及第三舌针交错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横轴设置九点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以及第三曲线;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横轴为具体角度时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以及第三曲线;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以及第三曲线的曲线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以及第三曲线的另一曲线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以及第三曲线的其他曲线示意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舌针成圈时的成圈过程图;
图1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舌针以及第三舌针都进行成圈时的成圈过程图;
图1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舌针成圈时的成圈过程图;
图17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舌针成圈时的成圈过程图;
图18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成圈装置完成一组成圈的编织物的局部图;
图19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三针床编织机的编织物的局部图。
上述各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成圈装置;
11、第一针床系统;
111、第一针床组件;
1111、第一舌针;
1112、第一舌针针床;
1113、第一舌针针座;
112、第一针床驱动机构;
113、第一曲线;
12、第二针床系统;
121、第二针床组件;
1211、第二舌针;
1212、第二舌针针床;
122、第二针床驱动机构;
123、第二曲线;
13、第三针床系统;
131、第三针床组件;
1311、第三舌针;
1312、第三舌针针床;
1313、第三舌针针座;
132、第三针床驱动机构;
133、第三曲线;
14、沉降片;
A、第一点;
B、第二点;
C、第三点;
D、第四点;
E、第五点;
F、第六点;
G、第七点;
H、第八点;
I、第九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申请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原理,可实施的具体方案,能实现目的与效果等,以下结合所列举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文所记载的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的“实施例”一词并不一定指代相同的实施例,亦不特别限定其与其它实施例之间的独立性或关联性。原则上,在本申请中,只要不存在技术矛盾或冲突,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以形成相应的可实施的技术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的含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对相关术语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用语“和/或”是一种用于描述对象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述,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存在A,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逻辑关系。
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用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数量、主次或顺序等关系。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在本申请中,语句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他类似的表述,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这些表述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还可以存在另外的要素,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产品中不仅可以包括那些限定的要素,而且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产品所固有的要素。
与《审查指南》中的理解相同,在本申请中,“大于”、“小于”、“超过”等表述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表述理解为包括本数。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与之类似的与“多”相关的表述亦做此类理解,例如“多组”、“多次”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表述,诸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垂直”“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具体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或便于读者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位置、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用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所述“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设置;其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其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其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2至图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包括成圈装置1,成圈装置1包括第一针床系统11、第二针床系统12以及第三针床系统13;第一针床系统11与第二针床系统12以及第三针床系统13对称设置,第二针床系统12以及第三针床系统13同侧且在同一列上平行设置;第一针床系统11包括第一针床组件111以及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一针床组件111包括第一舌针1111,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用于驱动第一舌针111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第二针床系统12包括第二针床组件121以及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第二针床组件121包括第二舌针1211,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用于驱动第二舌针121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第三针床系统13包括第三针床组件131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第三针床组件131包括第三舌针1311,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用于驱动第三舌针1311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成圈装置1在梳栉装置的作用下垫纱成圈,从而完成对不同织物的编织。
第一针床系统11设置在一侧,第二针床系统12以及第三针床系统13设置在另一侧,且第二针床系统12以及第三针床系统13在同一列上平行设置。其中,一组的第一舌针1111固定在第一舌针针座1113上,第一舌针针座1113又固定在第一舌针针床1112上,第一舌针针床1112与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连接,由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驱动第一舌针针床1112向上或者向下运动。如图6、图7及图8所示,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在同一列上交错设置,即当同列的第一个为第二舌针1211,第二个为第三舌针1311,第三个为第二舌针1211,第四个为第三舌针1311,由此重复设置。或者当同列的第一个为第三舌针1311,第二个为第二舌针1211,第三个为第三舌针1311,第四个为第二舌针1211,由此重复设置。第二舌针1211或者第三舌针1311为一组的数量是第一舌针1111为一组数量的一半。上述一组的第三舌针1311可固定在第三舌针针座1313上,第三舌针针座1313又固定在第三舌针针床1312上,第三舌针针床1312与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连接,由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驱动第三舌针针床1312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上述一组的第二舌针1211可直接跟第二舌针针床1212固定,第二舌针针床1212与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连接,由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驱动第二舌针针床1212向上或者向下运动,第二舌针针床1212以及第三舌针针床1312的设置要保证能单独驱动各自舌针且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间互不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舌针1211也可通过第二舌针针座固定在第二舌针针床1212上,但要保证第二舌针针座跟第三舌针针座1313互不影响。可选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可由机械的动力传动驱动也可直接有伺服电机或者电动方式驱动。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有双针床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三针床经编机,通过三个针床系统相配合利用纱线在不同针床上的成圈形成不同的织物线圈结构(正常线圈、集圈及缺垫等),改变织物的局部形态,局部集圈的组织线圈变大、局部密度降低、透气性增加以及延伸性变大;从而达到不同的透气性、稀密性、延伸性以及拉力等,使织物在原有的花色工艺,如凹凸、网孔等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工艺,达到不同功能性和不同的用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三针床经编机还包括主轴,主轴转动用于驱动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的运作。
当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采用将现有的机械动力传动驱动时,主要由经编机机架上主轴转动驱动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的运作。其中,主轴包括第一主轴以及第二主轴,第一主轴与第二主轴传动连接,第一主轴用于驱动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第二主轴用于驱动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当第一主轴转动一圈(360°)时,第二主轴也转动一圈(36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图10及图18所示,主轴每转动1440°,成圈装置1完成一组组织编织。。
区别于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三针床经编机的完成一组组织编织需要主轴转动四圈(1440°)。如图18所示,即,主轴每转动四圈(1440°)时,第一针床系统、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相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编织循环。在进行编织时,重复此循环直至获得编织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一针床驱动机构112用于驱动第一舌针1111按照预设的第一曲线113运动;第二针床驱动机构122用于驱动第二舌针1211按照预设的第二曲线123运动;第三针床驱动机构132用于驱动第三舌针1311按照预设的第三曲线133运动。
申请人在三针床经编机的基础上需要控制三个舌针按照一定曲线运动,从而相比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而言,生成的编织物是全新的且并非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运行得到。因此,设置第一舌针1111按照预设的第一曲线113运动、第二舌针1211按照预设的第二曲线123运动、第三舌针1311按照预设的第三曲线133运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一曲线113、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的横轴为主轴转角,纵轴为各自针床驱动机构的位移;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的横轴上设置有九个点,包括第一点A、第二点B、第三点C、第四点D、第五点E、第六点F、第七点G、第八点H以及第九点I,第一点A为主轴转角在0°。
第一曲线113、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用于反映主轴转动四圈时,各舌针的位移与主轴转角间的关系,一般只表示位移关系,单位各不相同。其中,横轴表述主轴转角,纵轴表示各舌针的位移。针对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的成圈过程,即根据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的规律在横轴上设置有九个点(从小到大设置),方便解读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的成圈过程。
其中,由于主轴转四圈为一组成圈周期,因此,第一点A为主轴转角在0°,第九点I为1440°。第二点B为210°±10°,第三点C为360°,第四点D为570±10°,第五点E为720°,第六点F为930°±10°,第七点G为1080°,第八点H为1290°±1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10所示,主轴转角在0°-18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主轴转角在180°-39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390°-54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主轴转角在540°-75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750°-90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主轴转角在900°-111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1110°-126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主轴转角在1260°-144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
由于第一舌针1111的结构并未改变,因此,设置第一舌针1111的位移跟现有的双针床的舌针位移一致,即第一曲线113为常规的双针床经编机的舌针位移曲线。结合图14至图17所示,舌针完整的成圈过程为:
S101:开始退圈:舌针上升,沉降片14向机前运动,压住坯布,导纱针处于机前位置,继续进行针后横移;
S102:退圈最高点:旧线圈划到针杆上,防针舌自闭钢丝防止针舌关闭;导纱针向机后摆动,准备垫纱;
S103:导纱针在机后进行针前横移垫纱,沉降片14向机后退出,梳栉再摆回机前,将经纱绕在针舌上;
S104:舌针闭合:舌针下降,旧线圈关闭针舌,新线圈位于针钩内;
S105:脱圈与弯纱:舌针继续下降,新纱线穿过旧线卷形成封闭的线圈;沉降片14向前移动,导纱针作针后横移;
S106:成圈:舌针下降到最低点,新线圈形成规定的大小。在牵拉机构的作用下,新线圈被拉向针背。
在主轴转第一圈时,以第二舌针1211的成圈而言,第二舌针1211上升至最高点(此时主轴转角为74°±10°)后,停顿等待垫纱,直到垫纱完成后从最高点(此时主轴转角为135°±10°)下降,直至下降至最低点(此时主轴转角为210°±10°)。
如图10所示,以第一舌针1111的成圈运动看三针床编织机的位移曲线。具体地,结合图14至图17所示,当主轴转角在0°-18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在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180°-39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第二舌针12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第三舌针13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当主轴转角在390°-54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第二舌针1211走针成圈,第三舌针1311继续停顿;当主轴转角在540°-75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第二舌针12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第三舌针1311继续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750°-90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900°-111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第二舌针12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第三舌针13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1110°-1260°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第二舌针1211继续停顿,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1260°-1440°时,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生成新线圈但并未退至最低点),第二舌针1211仍旧停顿,第三舌针1311退针至最低点后停顿。其中,第一舌针1111除了最后一个走针成圈并非完整的一个成圈周期,其他的走针成圈都为完整的一个成圈周期(即S101-S106),而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的走针成圈并非完整的一个成圈,即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并非从最低点上升也并未退至最低点,但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仍生成了一个新线圈。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及图11所示,主轴转角在第一点A到第二点B间时,第二舌针12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二点B到第三点C间时,第二舌针12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三点C到第四点D间时,第二舌针12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四点D到第五点E间时,第二舌针12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五点E到第六点F间时,第二舌针12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六点F到第九点I间时,第二舌针1211停顿。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及图11所示,主轴转角在第一点A到第二点B间时,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二点B到第五点E间时,第三舌针13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五点E到第六点F间时,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六点F到第七点G间时,第三舌针13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七点G到第八点H间时,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八点H到第九点I间时,第三舌针1311停顿。
当三针床经编机需要通过缺垫或者集圈改变织物的局部形态时,需要同时驱动第一舌针1111按照第一曲线113运动、第二舌针1211按照第二曲线123运动、第三舌针1311按照第三曲线133运动。由于第一舌针1111的位移曲线跟常规的双针床经编机的位移曲线一致,因此,主要是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的位移曲线的影响出现编织物局部的缺垫或者集圈效果。因此,以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的成圈运动为主,结合图14至图17所示,当主轴转角在第一点A到第二点B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第一舌针1111下降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第二点B到第三点C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停顿,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第三点C到第四点D间时,第二舌针1211走针成圈,第三舌针1311继续停顿,第一舌针1111下降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第四点D到第五点E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停顿,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第五点E到第六点F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第一舌针1111下降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第六点F到第七点G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停顿,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当主轴转角在第七点G到第八点H间时,第二舌针1211继续停顿,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第一舌针1111下降至最低点后停顿并为下个成圈准备;当主轴转角在第八点H到第九点I间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停顿,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同理,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除了第一个走针成圈并非完整的一个成圈周期,其他的走针成圈都为完整的一个成圈周期,而第一舌针1111的走针成圈并非完整的一个成圈,即第一舌针1111并非从最低点上升也并未退至最低点,但第一舌针1111仍生成了一个新线圈。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12及图13所示,主轴转角在第一点A到第二点B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二点B到第三点C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三点C到第四点D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四点D到第五点E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五点E到第六点F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六点F到第七点G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停顿;主轴转角在第七点G到第八点H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主轴转角在第八点H到第九点I间时,第二舌针1211和/或第三舌针1311停顿。
三针床经编机除了可以生产新的织物外,还能用于生成双针床经编机的织物。如图12所示,设置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完全重合且为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舌针位移曲线。即第一曲线113与第二曲线123以及第三曲线133交错。具体地,当第一舌针1111走针成圈时,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停顿;当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走针成圈时,第一舌针1111停顿。由此,主轴每转动360°,第一舌针1111、第二舌针1211以及第三舌针1311重复此走针规律。
除了生成双针床经编机的织物外,三针床经编机可改变第二曲线123和第三曲线133,即改变第二舌针1211及第三舌针1311的位移,生成新的其他织物。因此,第二曲线123和第三曲线133可以是任意曲线相配合。以图13为例,在第一曲线113不变的前提下,将第二曲线123设置为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舌针位移曲线,对第三曲线133进行改变。或者将第三曲线133设置为现有的双针床经编机舌针位移曲线,对第二曲线123进行改变。最终,通过第二曲线123和第三曲线133的配合生产新的织物。
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9,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编织物,由三针床经编机编织而成。
如图19为三针床经编机编织的一种编织物的局部图。从该局部图可以看出,编织物出现缺垫效果。产生缺垫的原因为:在同个主轴转角区间,第三舌针1311停顿不走针,而第二舌针1211照常进行成圈,或者第二舌针1211停顿不走针,而第三舌针1311照常进行成圈,由此出现缺垫效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申请的说明书文字及附图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基于本申请的实质理念,利用本申请说明书文字及附图记载的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替换或修改产生的技术方案,以及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施于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等,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圈装置,所述成圈装置包括第一针床系统、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
所述第一针床系统与所述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对称设置,所述第二针床系统以及第三针床系统同侧且在同一列上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针床系统包括第一针床组件以及第一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针床组件包括第一舌针,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所述第二针床系统包括第二针床组件以及第二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针床组件包括第二舌针,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所述第三针床系统包括第三针床组件以及第三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针床组件包括第三舌针,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舌针向上或者向下运动;
所述三针床经编机还包括主轴,所述主轴转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以及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的运作;
所述第一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一曲线运动;
所述第二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二曲线运动;
所述第三针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舌针按照预设的第三曲线运动;
所述第一曲线、所述第二曲线以及所述第三曲线的横轴为主轴转角,纵轴为各自针床驱动机构的位移;
所述第二曲线以及所述第三曲线的横轴上设置有九个点,包括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第五点、第六点、第七点、第八点以及第九点,所述第一点为所述主轴转角在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每转动1440°,所述成圈装置完成一组组织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转角在0°-18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180°-39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390°-54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540°-75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750°-90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900°-111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1110°-1260°时,所述第一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1260°-1440°时,所述第一舌针走针成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三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三点到第四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四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停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七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七点到第八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八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一点到第二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二点到第三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三点到第四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四点到第五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五点到第六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六点到第七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七点到第八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走针成圈;
所述主轴转角在第八点到第九点间时,所述第二舌针和/或所述第三舌针停顿。
7.一种编织物,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三针床经编机编织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48163.5A CN115287816B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48163.5A CN115287816B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7816A CN115287816A (zh) | 2022-11-04 |
CN115287816B true CN115287816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8383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48163.5A Active CN115287816B (zh) | 2022-09-21 | 2022-09-21 |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8781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6100472A (zh) * | 1986-01-22 | 1987-01-31 | 李守谦 | 带毛圈或绒头的纬编衬经衬纬织物、编织方法及设备 |
CN214458635U (zh) * | 2020-12-30 | 2021-10-22 | 如东双马针业有限公司 | 横织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2354061A1 (en) * | 2001-11-26 | 2003-06-10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intersia pattern knitted fabric |
DE102005062177B3 (de) * | 2005-12-23 | 2007-07-12 | Groz-Beckert Kg | Systemteil für ein Stricksystem und Strickmaschine |
CN101605935A (zh) * | 2007-02-12 | 2009-12-16 | 金莱迪公司 | 织针运动机构 |
CN104687271A (zh) * | 2013-12-09 | 2015-06-10 | 高要市红雨伞服饰有限公司 | 一种薄型无缝收腹提臀天鹅绒连裤袜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736007B (zh) * | 2019-03-12 | 2020-04-07 | 江南大学 | 一种高速型双针床经编机花型加载的控制实现方法 |
CN113106612B (zh) * | 2021-04-20 | 2022-08-05 | 无锡太平针织有限公司 | 一种四针床横机编织的全成形满针移针花型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2022
- 2022-09-21 CN CN202211148163.5A patent/CN1152878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6100472A (zh) * | 1986-01-22 | 1987-01-31 | 李守谦 | 带毛圈或绒头的纬编衬经衬纬织物、编织方法及设备 |
CN214458635U (zh) * | 2020-12-30 | 2021-10-22 | 如东双马针业有限公司 | 横织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7816A (zh) | 2022-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30328B2 (en)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knitted articles | |
CN108754834B (zh) | 一种双纯色双针床单贾卡间隔织物及制作方法 | |
CN113914002B (zh) | 一种全成型仿绞花组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2383250B (zh) | 编织物的起针方法 | |
CN112831901A (zh) | 一种双针床横机编织筒状三层结构两色袋提花的方法 | |
CN110670218A (zh) | 一种浮雕状立体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 |
TW201002889A (en) | Spacer fabric and also method and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 |
CN112831902A (zh) |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 |
CN115287816B (zh) |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 |
WO2001029300A9 (en) | Wholly elastic knitted fabric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CN100406628C (zh) |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WO2020133617A1 (zh) |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 |
CN110592788B (zh) |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7142601A (zh)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204000143U (zh) | 斜纹针织品及具有斜纹针织品的袜子或袜子罗口 | |
CN113699660B (zh) | 无锯齿感一体收针、加针编织的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 |
CN110565248A (zh) |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 |
CN112760791B (zh) | 立体交叠复合结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3005611B (zh) | 一种在横机上编织可调长毛圈的方法 | |
CN114293309B (zh) | 一种无锯齿纵向曲线线条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 |
CN115305629B (zh) | 衬经衬纬双轴向针织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及编织方法 | |
CN107630282B (zh) | 经编布料的编织方法 | |
CN115287811B (zh) | 纬平单层编织物衬经衬纬编织方法 | |
CN106637627A (zh) | 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