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6549A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76549A CN115276549A CN202211209201.3A CN202211209201A CN115276549A CN 115276549 A CN115276549 A CN 115276549A CN 202211209201 A CN202211209201 A CN 202211209201A CN 115276549 A CN115276549 A CN 1152765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suppression
- bus
- circuit
- voltage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包括光伏系统、至少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以及平衡电路;光伏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电压源拓扑模块的共地端接地,进而通过电压源拓扑模块输出的抑制电压将光伏系统中光伏板组的对地电位进行提高,并且抑制电压大于光伏板组输出电压的1/2;从而可以有效的抑制光伏系统在工作时产生的PID效应。当电压源拓扑模块从母线取电时,平衡电路可导通的连接于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若光伏系统的母线电压发生偏差,平衡电路与电压源拓扑模块导通,从而可以对母线产生的偏差电压进行有效的平衡,以保证光伏系统能够在PID效应被抑制下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系统PID效应抑制系统。
背景技术
PID效应是指光伏系统中的光伏电势诱导衰减效应,是电池组件长期在高电压作用下,使玻璃和封装材料之间存在漏电流,大量的电荷聚集在电池片表面,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变差。PID效应严重时,会引起一块电池组件的功率衰减50%以上,从而影响整个电池组串的功率输出。因此,在光伏系统进行工作时,需要对光伏系统的PID效应进行抑制。
现有的PID效应的抑制方式主要有:
(1)在光伏电池与地之间安装电源,闭环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得光伏负极对地电压得到补偿,从而达到抑制PID效应的目的。
(2)通过安装电压抬升电路来抬升光伏系统交流侧中性点的对地电压,从而提高逆变器前级电池板的对地电压。
上述的两种方式在使用时,实施过程较为的困难,且抑制电路的结构较为复杂;并且在对光伏系统的PID效应进行抑制的同时,容易造成光伏系统的母线电压不平衡,进而影响光伏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现在急需一种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光伏系统PID效应进行抑制以及平衡母线电压的系统。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包括光伏系统、至少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以及平衡电路;所述光伏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共地端接地,进而通过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输出的抑制电压将所述光伏系统中光伏板组的对地电位进行提高;其中,所述抑制电压至少为所述光伏板组输出电压的1/2;所述平衡电路可导通的连接于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当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从母线进行取电时,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电压发生偏差,所述平衡电路适于和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导通,进而对母线的偏差电压进行平衡。
优选的,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光伏板组和一个逆变器;所述光伏板组均通过DC/DC变换器经同一母线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端,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电网;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直接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光伏板组以及多个逆变器;所述光伏板组均通过DC/DC变换器与对应的所述逆变器通过母线进行连接以形成光伏电路,各所述光伏电路相并联的连接于所述电网;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与每一个所述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均通过控制开关进行连接;当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进行工作时,其中一个所述控制开关进行闭合,其余所述控制开关均保持断开。
优选的,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变压器和不控整流桥相连接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网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端接地,以使得所述电网的电压经所述变压器以及所述不控整流桥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
优选的,所述抑制电路还包括Boost电路,所述电网的电压经所述变压器、所述不控整流桥以及所述Boost电路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且所述抑制电压的值适于通过所述Boost电路的占空比进行调节。
优选的,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全桥电路、变压器和不控整流桥依次连接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端接地,以使得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电压经过所述全桥电路、所述变压器以及所述不控整流桥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
优选的,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Buck/Boost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正母线,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接地,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点连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或,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Buck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负母线,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点接地。
优选的,所述平衡电路包括通路单元和负载;当正母线或负母线发生电压偏差时,所述通路单元适于将所述负载与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路单元为选择开关,所述选择开关与所述负载并联;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通过所述平衡电路进行并联;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发生偏差时,通过所述选择开关的闭合将所述平衡电路进行导通,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平衡。
优选的,所述通路单元为一对二极管;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均安装有所述二极管,且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通过所述负载进行并联;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发生偏高时,未发生电压偏高的母线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通过对应的所述二极管进行截止,使得所述平衡电路与发生电压偏高的母线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进行导通,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平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申请通过在母线中点和地之间接入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使得母线电压中点对地的电位提升,进而将前级光伏板组的对地电位抬升来抑制PID效应。同时,通过设置平衡电路并与电压源拓扑模块进行连接,从而在PID效应被抑制后,可以通过平衡电路的导通来对母线的偏差电压进行平衡。
(2)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在电压源拓扑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平衡电路,从而电压源拓扑电路在抑制PID效应的同时,还可以对光伏系统的母线电压进行调节。
(3)本申请中构建电压源拓扑模块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隔离型电路,也可以非隔离型,可以交流取电,也可以直流取电;从而可以提高本申请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适应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构建方式一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构建方式二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构建方式三的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构建方式五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的构建方式六的电路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图6中所示的电压源拓扑模块与光伏系统进行连接的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光伏系统进行母线电压平衡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光伏系统进行母线电压平衡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光伏系统进行母线电压平衡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电压源拓扑模块进行占空比调节时的逻辑流程图。
图中:光伏系统100、光伏板组110、DC/DC变换器120、逆变器130、电网200、电压源拓扑模块3、变压器31、不控整流桥32、全桥电路33、Boost电路34、输出端301、共地端302、平衡电路4、负载41、选择开关42、二极管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 “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包括光伏系统100、至少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以及平衡电路4。光伏系统100与电网200进行连接,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连接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共地端302接地,进而通过电压源拓扑模块3输出的抑制电压将光伏系统100中光伏板组110的对地电位进行提高;其中,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1/2。当电压源拓扑模块3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进行取电时,平衡电路4可导通的连接于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以及共地端302之间,若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电压发生偏差,平衡电路4可以和电压源拓扑模块3进行导通,进而对母线的偏差电压进行平衡。
可以理解的是,在光伏系统100进行正常工作时,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的电位理论上应该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随着光伏系统100的持续工作,光伏系统100受到PID效应导致光伏系统100的母线电压发生衰减;此时通过电压源拓扑模块3,可以保证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的电位保持在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以上,进而可以将光伏板组110的负极对地电位进行抬升,从对实现对PID效应的抑制。
本实施例中,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安装方式与光伏系统100的结构有关;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两种安装方式。
安装方式一:如图1所示,光伏系统100包括多个光伏板组110和一个逆变器130。每个光伏板组110都可以通过的DC/DC变换器120经同一母线连接于逆变器130的输入端,逆变器130的输出端301连接于电网200。此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可以直接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
安装方式二:如图2和图3所示,光伏系统100包括多个光伏板组110以及多个逆变器130。每个光伏板组110均可以通过DC/DC变换器120与对应的逆变器130通过母线进行连接以形成光伏电路,各光伏电路相并联的连接于电网200。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与每一个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都通过控制开关进行连接;当电压源拓扑模块3进行工作时,其中一个控制开关进行闭合,其余控制开关均保持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安装方式二,在进行光伏系统100的PID效应的抑制时,只需其中一个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加装电压源拓扑模块3即可。因为所有的逆变器130的交流侧是连接在一起的,当其中一个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对地电位的发生了提升,其他所有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的对地电压都可以跟着进行提升。
所以,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只需更任意一个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即可。但是在与电压源拓扑模块3进行连接的光伏电路发生故障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会失去对其余光伏电路的PID效应的抑制。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输出端301通过控制开关与每个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从而在光伏系统100进行工作时,只需将其中一个控制开关闭合,将其余控制开关断开即可将电压源拓扑模块3接入光伏系统100中进行PID效应的抑制;而当与电压源拓扑模块3连接的光伏电路发生故障时,只需断开与故障光伏电路连接的控制开关,在电压源拓扑模块3与未发生故障的光伏电路进行连接的控制开关中闭合任意一个,以保证电压源拓扑模块3能够继续对未发生故障的光伏电路进行PID效应的抑制。
其中,控制开关为现有技术,常见的控制开关包括接触器、空气开关和可控电子开关等。
对于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构建,可以分为可调型和不可调型以及隔离型和非隔离型等几种,下面可以给出六个优选的构建方式,但本申请中对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六种构建方式。
构建方式一,为隔离不可调型;如图4和图9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包括变压器31和不控整流桥32相连接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电网200进行连接,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抑制电路的共地端302接地,以使得电网200的电压经变压器31以及不控整流桥32后形成所需抑制电压。
对于构建方式一,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取电来自于电网200,由于变压器31的变压比固定,使得电网200的电压经过抑制电路从输出端301输出的抑制电压的值为定值。因为抑制电压的值不可调节,所以变压器31的设计很重要,需要保证各种工况下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同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取电来自于电网200,所以变压器31可以选择工频变压器。
构建方式二,为隔离不可调型;如图5、图10至图12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包括全桥电路33、变压器31和不控整流桥32依次连接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进行连接,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与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抑制电路的共地端302接地,以使得光伏系统100的母线电压经过全桥电路33、变压器31以及不控整流桥32后形成所需的抑制电压。
对于构建方式二,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取电来自于母线,可以是正母线,也可以是负母线,还可以是全母线。全桥电路33包括四个桥式设置的半导体开关器件S1、S2、S3和S4;全桥电路33以恒定的50%占空比进行打脉冲;如图5所示,场效应管S1和S4的脉冲相同,S2和S3的脉冲相同,从而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将不可调节。因为抑制电压的不可调,所以变压器31的设计也很重要,需要保证各种工况下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同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取电来自于母线,所以变压器31可以选择高频变压器以适配经过全桥电路33后产生的高频交流电。并且,相比较构建方式一,高频变压器的体积要小于工频变压器的体积。
构建方式三,为隔离可调型,如图6所示,在上述构建方式一的基础上,继续添加Boost电路34,Boost电路34连接于不控整流桥32的输出侧;从而电网200的电压经变压器31、不控整流桥32以及Boost电路34后形成所需的抑制电压,并且抑制电压的值可以通过调节Boost电路34的占空比来进行改变,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
构建方式四,为隔离可调型,整体结构与上述的构建方式二类似,区别点在于全桥电路33采用移相的方式进行工作,从而可以保证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可调,以保证各种工况下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
构建方式五,为非隔离可调型,如图7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包括Buck/Boost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光伏系统100的正母线,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接地,抑制电路的共地点连接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
对于构建方式五,可以将抑制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压进行反相。
构建方式六,为非隔离可调型,如图8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包括Buck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光伏系统100的负母线,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连接光伏系统100的母线中点,抑制电路的共地点接地,以使得电压源拓扑模块3通过对负母线进行降压来以提高母线中点的电位。
可以理解的是,Buck/Boost电路和Buck电路的具体电路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故不在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同时,上述的六种构建方式的结构相比较现有技术在结构上和实施方式上都较为的简单,可以更加方便工作人员进行使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当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所输出的抑制电压可调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还包括检测模块,以使得抑制电路根据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来实时的对抑制电压的值进行调节,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检测模块包括提取单元、比较单元、电压环和电流环;提取单元用于实时检测提取所有光伏板组110的输出电压VPV1、……、VPVn,然后选择其中最大值VPVmax的至少一半作为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VPID的电压指令值VPID *,并将电压指令值VPID *发送至比较单元;同时将当前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VPID也发送至比较单元与电压指令值VPID *进行对比;随后比较单元将对比的结果经过电压环和电流环后以占空比信号d的方式发送至抑制电路中,以使得抑制电路根据接收的占空比信号d来调整当前抑制电压的值,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至少为光伏板组110输出电压的一半。
可以理解的是,在比较单元中,若当前抑制电压VPID大于电压指令值VPID *,则说明当前的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能够满足对PID效应的抑制。若当前抑制电压VPID小于电压指令值VPID *,则说明当前的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不能满足对PID效应的抑制,此时抑制电路需要根据接收的占空比信号d来调节输出的抑制电压,以保证当前抑制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VPID大于等于电压指令值VPID *。
本实施例中,在进行PID效应的抑制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图9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数量为一个;例如图10至图12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数量为一对,两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可以互为冗余,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光伏系统100产生的PID效应的抑制效果。
同时,在上述构建的电压源拓扑模块3中,为了能够与平衡电路4进行连接来对光伏系统100的母线进行电压平衡,则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取电需要来于半母线的电压。故而,满足电压平衡条件的电压源拓扑模块3优选采用上述的构建方式二、构建方式四、构建方式五以及构建方式六。为了方便进行理解,下面将以上述的构建方式二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电压源拓扑模块3的数量为一个;则该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光伏系统100的正母线或负母线进行连接,平衡电路4连接于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以及共地端302之间。当光伏系统100在进行工作时,电压源拓扑模块3可以对光伏系统100产生的PID效应进行抑制。当光伏系统100的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高于设定的动作门槛值Vdcmax时,平衡电路4可以和抑制电路进行接通,从而平衡电路4可以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降压,进而达到平衡母线电压的目的。
具体的,如图10至图12所示,平衡电路4包括通路单元和负载41。当正母线或负母线发生电压偏差时,通路单元可以将负载41与对应的抑制电路进行串联,从而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负载41可以汲取正母线或负母线的能量,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偏差电压进行调节。其中,负载41为现有技术,一般可以选择电阻。
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只能够对单一的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降低调节,无法实现全母线的电压调节。
针对上述实施例中只能进行单一母线调节的问题,本申请可以给出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的两种改进实施例。
改进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通路单元为一对二极管43。电压源拓扑模块3为两个,其中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均安装有二极管43,且两个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以及共地端302之间通过负载41进行并联。在光伏系统100正常工作的过程中,两个抑制电路互为冗余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对PID效应的抑制效果。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发生偏差时,未发生电压偏差的母线对应的抑制电路通过对应的二极管43进行截止,使得平衡电路4与发生电压偏差的母线对应的抑制电路进行导通,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平衡。
具体的,当正负母线的电压值高出动作门槛值Vdcmax,可以设与正母线连接的抑制电路为第一电路,与负母线连接的抑制电路为第二电路。若正母线的电压偏高,可以将第一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的参考调高,这样第二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将比第一电路输出的抑制电压要小,此时第二电路上安装的二极管43被截止,从而第一电路上安装的二极管43导通,这样负载41相当于和第一电路进行串联接通,进而负载41可以从正母线上汲取能量,以使得正母线的电压被降低,当正母线的电压降低至等于负母线的电压时,平衡电路4通过选择开关42断开与第一电路的连接。同理可得负母线电压偏高时的调节过程。
改进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通路单元为选择开关42,且选择开关42和负载41进行串联以形成平衡电路4。电压源拓扑模块3为两个,其中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3对应的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抑制电路的输出端301以及共地端302之间通过平衡电路4进行并联。在光伏系统100正常工作的过程中,两个抑制电路互为冗余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对PID效应的抑制效果。而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值高于动作门槛值Vdcmax时,通过平衡电路4的导通来对正母线或负母线偏高的电压值进行降低;而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值低于动作门槛值Vdcmin时,通过平衡电路4的导通来对正母线或负母线偏低的电压值进行升高;即无论正负母线的电压偏高还是偏低,通过平衡电路4的导通将正负母线的电压保持在动作门槛值Vdcmax和Vdcmin之间。
具体的,当正负母线的电压值高出动作门槛值Vdcmax或低于动作门槛值Vdcmin时,平衡电路4通过选择开关42将负载41与抑制电路进行接通;此时相当于将两个抑制电路的输出直接进行并联。若正母线的电压值偏高,则会导致与之连接的抑制电路的输出功率增加,即相当于负载41从正母线上汲取能量,这样正母线的电压就会降低;此时,负母线的输出功率对应降低,使得负母线的电压相对升高,直至正负母线的电压达到平衡。若正母线的电压值偏低,则会导致与之连接的抑制电路的输出功率降低,即相当于负载41从负母线上汲取能量,这样正母线的电压就会升高,同时负母线的电压进行降低,直至正负母线的电压达到平衡。同理可得负母线的电压调节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选择开关42为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接触器、空气开关和可控电子开关等。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系统与电网进行连接;
至少一个电压源拓扑模块,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共地端接地,进而通过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输出的抑制电压将所述光伏系统中光伏板组的对地电位进行提高;其中,所述抑制电压至少为所述光伏板组输出电压的1/2;以及
平衡电路,所述平衡电路可导通的连接于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当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从母线取电时,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电压发生偏差,所述平衡电路适于和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导通,进而对母线的偏差电压进行平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光伏板组和一个逆变器;所述光伏板组均通过DC/DC变换器经同一母线连接于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端,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电网;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直接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光伏板组以及多个逆变器;所述光伏板组均通过DC/DC变换器与对应的所述逆变器通过母线进行连接以形成光伏电路,各所述光伏电路相并联的连接于所述电网;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的输出端与每一个所述光伏电路的母线中点均通过控制开关进行连接;当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进行工作时,其中一个所述控制开关进行闭合,其余所述控制开关均保持断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变压器和不控整流桥相连接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网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端接地,以使得所述电网的电压经所述变压器以及所述不控整流桥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电路还包括Boost电路,所述Boost电路连接于所述不控整流桥的输出侧,以使得所述电网的电压经所述变压器、所述不控整流桥以及所述Boost电路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且所述抑制电压的值适于通过所述Boost电路的占空比进行调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全桥电路、变压器和不控整流桥依次连接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进行连接,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端接地,以使得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电压经过所述全桥电路、所述变压器以及所述不控整流桥后形成所述抑制电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Buck/Boost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正母线,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接地,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点连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
或,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包括Buck电路所形成的抑制电路;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负母线,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伏系统的母线中点,所述抑制电路的共地点接地。
8.如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电路包括通路单元和负载;当正母线或负母线发生电压偏差时,所述通路单元适于将所述负载与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进行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单元为选择开关,所述选择开关与所述负载并联;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通过所述平衡电路进行并联;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发生偏差时,通过所述选择开关的闭合将所述平衡电路进行导通,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平衡。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PID效应抑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单元为一对二极管;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正母线,另一个所述电压源拓扑模块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负母线;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均安装有所述二极管,且两个所述抑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共地端之间通过所述负载进行并联;当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发生偏高时,未发生电压偏高的母线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通过对应的所述二极管进行截止,使得所述平衡电路与发生电压偏高的母线对应的所述抑制电路进行导通,进而对正母线或负母线的电压进行平衡。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09201.3A CN115276549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DE112023000177.4T DE112023000177T5 (de) | 2022-09-30 | 2023-08-24 | System zur Unterdrückung des PID-Effekts |
AU2023339437A AU2023339437B2 (en) | 2022-09-30 | 2023-08-24 | Pid effect suppression system |
PCT/CN2023/114698 WO2024066832A1 (zh) | 2022-09-30 | 2023-08-24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09201.3A CN115276549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76549A true CN115276549A (zh) | 2022-11-01 |
CN115276549B CN115276549B (zh) | 2022-12-27 |
Family
ID=83758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09201.3A Active CN115276549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76549B (zh) |
AU (1) | AU2023339437B2 (zh) |
DE (1) | DE112023000177T5 (zh) |
WO (1) | WO2024066832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07789A (zh) * | 2023-05-06 | 2023-06-02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零序的pid效应抑制方法 |
CN116722590A (zh) * | 2023-08-08 | 2023-09-08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方法、系统及光伏系统 |
WO2024066832A1 (zh) * | 2022-09-30 | 2024-04-04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WO2024213074A1 (zh) * | 2023-04-13 | 2024-10-17 | 爱士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和pid效应抑制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589591B (zh) * | 2024-07-30 | 2024-11-12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储系统的快速关断控制电路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58166A (ja) * | 2000-08-09 | 2002-02-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力変換装置の並列運転制御方法とその制御装置 |
CN104242349A (zh) * | 2014-10-10 | 2014-12-24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防电势诱导衰减的光伏系统和光伏逆变器 |
CN105356445A (zh) * | 2015-12-21 | 2016-02-24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pid效应抑制装置及光伏发电系统 |
CN205407730U (zh) * | 2016-03-09 | 2016-07-27 | 新疆嘉盛阳光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电网供电控制装置 |
US20170331294A1 (en) * | 2016-05-11 | 2017-11-16 |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 Device for suppressing 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 and system |
US20190393802A1 (en) * | 2017-03-06 | 2019-12-2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
CN212543724U (zh) * | 2020-06-15 | 2021-02-12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Pid效应抑制装置及光伏发电系统 |
CN112583041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逆变器、逆变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3162112A (zh) * | 2021-04-01 | 2021-07-23 |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并离网系统的母线电压控制方法及光伏并离网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00913A (zh) * | 2021-12-15 | 2022-04-26 |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逆变器和应用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
CN115276549B (zh) * | 2022-09-30 | 2022-12-27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09201.3A patent/CN115276549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8-24 DE DE112023000177.4T patent/DE112023000177T5/de active Pending
- 2023-08-24 WO PCT/CN2023/114698 patent/WO202406683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8-24 AU AU2023339437A patent/AU202333943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58166A (ja) * | 2000-08-09 | 2002-02-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力変換装置の並列運転制御方法とその制御装置 |
CN104242349A (zh) * | 2014-10-10 | 2014-12-24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防电势诱导衰减的光伏系统和光伏逆变器 |
CN105356445A (zh) * | 2015-12-21 | 2016-02-24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pid效应抑制装置及光伏发电系统 |
CN205407730U (zh) * | 2016-03-09 | 2016-07-27 | 新疆嘉盛阳光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电网供电控制装置 |
US20170331294A1 (en) * | 2016-05-11 | 2017-11-16 |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 Device for suppressing 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 and system |
US20190393802A1 (en) * | 2017-03-06 | 2019-12-2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
CN112583041A (zh) * | 2019-09-27 | 2021-03-30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逆变器、逆变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212543724U (zh) * | 2020-06-15 | 2021-02-12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Pid效应抑制装置及光伏发电系统 |
CN113162112A (zh) * | 2021-04-01 | 2021-07-23 |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并离网系统的母线电压控制方法及光伏并离网系统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66832A1 (zh) * | 2022-09-30 | 2024-04-04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WO2024213074A1 (zh) * | 2023-04-13 | 2024-10-17 | 爱士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和pid效应抑制装置 |
CN116207789A (zh) * | 2023-05-06 | 2023-06-02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零序的pid效应抑制方法 |
CN116722590A (zh) * | 2023-08-08 | 2023-09-08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方法、系统及光伏系统 |
CN116722590B (zh) * | 2023-08-08 | 2023-12-05 |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id效应抑制方法、系统及光伏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76549B (zh) | 2022-12-27 |
AU2023339437A1 (en) | 2024-05-02 |
WO2024066832A1 (zh) | 2024-04-04 |
AU2023339437B2 (en) | 2025-01-23 |
DE112023000177T5 (de) | 2024-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76549B (zh) | 一种pid效应抑制系统 | |
Kerekes et al. | Transformerless photovoltaic inverters connected to the grid | |
US12009690B2 (en) | Power converter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same | |
US20140056041A1 (en) |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power converter system,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a power converter system | |
CN103915856B (zh) | 一种基站并网-充电光伏微逆变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20518213A (ja) | エネルギーを統合し供給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 |
EP3297117B1 (en) |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including a solar array, a dc-dc converter, and an inverter | |
US10790738B1 (en) | Circuit and method for fault detec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in cascaded H-bridge multilevel converters | |
CN106936148B (zh) | 一种光伏-储能变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244107U (zh) | 并网装置 | |
US20230327453A1 (en) | Photovoltaic System, Protection Method, and Inverter System | |
US11637431B2 (en) | Inverter | |
CN113872241A (zh) | 防光伏组件电势诱导衰减的并网逆变系统 | |
US12051905B2 (en) | Power system | |
US20230421076A1 (en) | Fault-tolerant dc-ac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Mohamad et al. | The effects of number of conducting switches in a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 output | |
CN214750546U (zh) | 用于桥臂拓扑变流器的直流对地绝缘阻抗检测电路 | |
Song et al. | Open-circuit fault analysis and fault-tolerant control for 2/3-level DAB converters | |
CN111277002B (zh) | 一种柔性励磁功率单元并联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545290A (zh) | 具有容错控制的o-z源并网逆变器 | |
Mhiesan et al. | Nove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fault reconfiguration in cascaded H-bridge multilevel inverters | |
KR20210099101A (ko) | 컨버터 장치 및 그 어셈블리, 무효전력 보상 장치, 컨버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Tamam et al. | Energy efficiency using dynamic voltage restorer (dvr)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 |
WO2020146999A1 (en) | Pv power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and pv power plant using the same | |
Ajaykumar et al. | Fault tolerant control of Z-source 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