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244341B -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4341B
CN115244341B CN202180018653.0A CN202180018653A CN115244341B CN 115244341 B CN115244341 B CN 115244341B CN 202180018653 A CN202180018653 A CN 202180018653A CN 115244341 B CN115244341 B CN 1152443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link
support
disposed
v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86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4341A (zh
Inventor
李美荣
金起东
金宰贤
崔硕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244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4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4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4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3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7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cams or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4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unted on the ce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壳体,在该壳体上形成有排出孔;第一叶片,被布置在排出孔处;叶片电机,组装到壳体并为第一叶片提供驱动力;驱动连杆,与壳体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并且与叶片电机联接,并且将叶片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叶片;第一叶片连杆,与壳体和第一叶片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支撑架,与壳体联接并被布置在排出孔处;以及支撑连杆,被布置在第一叶片的沿纵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地与第一叶片和支撑架组装在一起。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因为支撑连杆和支撑杆支撑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即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停止在任意位置,也能抑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下垂。

Description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排出孔处布置有多个叶片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设备组成。空调通过空气调节循环向建筑物或房间供应冷空气或热空气。
空调在结构上分为压缩机被布置在室外的分体式和压缩机被一体制造的一体式。
在分体式空调中,室内机安装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外机安装有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并且制冷剂管道将两个独立的设备连接在一起。
一体式空调是使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安装在一个壳体中。一体式空调包括通过将设备悬挂在窗户上而直接安装的窗户式空调,以及通过将吸入管道和排出管道连接而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外部的管道式空调。
通常,分体式空调根据室内机的安装类型进行分类。
当室内机竖直安装在室内空间时,称为立式空调。当室内机安装在室内墙壁上时,称为壁挂式空调。当室内机安装在吊顶上时,称为吊顶式室内机。
根据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9-0130846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引导排出的空气通过多个叶片的结构。
在吊顶式空调中,由于多个叶片的长度与其宽度相比非常长,因此存在由于排出的空气的重力和风压的作用而向下下垂(sagging)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叶片(左右长度比前后长度长)的中间部因自重而下垂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在连杆和叶片组装成可以相对旋转的连杆结构中,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叶片因自重而旋转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多个叶片(左右长度比前后长度长)由一个电机旋转时使叶片的扭转最小化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通过以下描述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细长的第一叶片的中间安装相对于第一叶片能够相对旋转的支撑连杆,以及组装支撑连杆以能够相对于壳体旋转来防止第一叶片下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当第一叶片旋转时,通过将布置在第一叶片的纵向上的支撑杆与第一叶片连杆和为第一叶片提供旋转力的支撑连杆联接来抑制第一叶片的扭转。
本发明包括:壳体,在该壳体上形成有排出孔;第一叶片,布置在排出孔处;叶片电机,组装到壳体并为第一叶片提供驱动力;驱动连杆,与壳体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并且与叶片电机联接,并且将叶片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叶片;第一叶片连杆,与壳体和第一叶片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支撑架,与壳体联接并被布置在排出孔处;以及支撑连杆,被布置在第一叶片的沿纵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地与第一叶片和支撑架组装在一起。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叶片连杆联接,并且另一端与支撑连杆联接。
支撑杆可以被布置在第一叶片的纵向上。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支撑肋,该支撑肋形成为从第一叶片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并且支撑连杆的一端与支撑肋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支撑肋相对于从排出孔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可以被布置在第一叶片的后端与前端之间。
支撑肋可以被布置为沿从排出孔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较长地延伸。
本发明可以包括一侧接合肋,该一侧接合肋布置在第一叶片的一侧,并且第一叶片连杆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到一侧接合肋,并且一侧接合肋和支撑肋被布置为彼此面对。
第一叶片连杆的长度和支撑连杆的长度可以形成为相同。
支撑连杆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连杆本体;第一支撑连杆轴,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连杆本体的下方并与支撑肋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第一叶片旋转;以及第二支撑连杆轴,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连杆本体的上方并与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第一叶片连杆可以包括:第一叶片连杆本体;1-1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的下方并与第一叶片组装在一起,并相对于第一叶片旋转;以及1-2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的上方并与壳体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壳体旋转。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1-1叶片连杆轴联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连杆轴联接。
壳体还可以包括连杆安装部,叶片电机组装到连杆安装部的一侧面,并且驱动连杆和第一叶片连杆组装到连杆安装部的另一侧面,并且连杆安装部的另一侧面暴露于排出孔,并且被布置为面向支撑架。
支撑架被布置在壳体的底面上方,并且支撑架形成为沿从排出孔的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较长地延伸。
支撑架被布置为高于排出孔,并且被布置在从吸入孔到排出孔的排出流路上。
本发明可以包括:第二叶片,被布置在排出孔处并与壳体能够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第二叶片连杆,分别与驱动连杆和第二叶片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并且第二叶片被布置为低于支撑架。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支架回避槽,该支架回避槽形成在支撑架处,并且形成为从支撑架的下侧向上凹入,当第二叶片运行时,第二叶片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并被插入到支架回避槽中。
驱动连杆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一侧处的一侧驱动连杆,并且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另一侧处的另一侧驱动连杆,并且第一叶片连杆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一侧处的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并且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另一侧处的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
支撑连杆可以包括在排出孔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被布置为靠近一侧的第一支撑架,并且包括被布置为靠近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架。
支撑连杆可以包括与第一叶片和第一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支撑连杆,并且可以包括与第一叶片和第二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二支撑连杆。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与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第一支撑连杆联接的第一支撑杆、以及与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第二支撑连杆联接的第二支撑杆。
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被设置成一条直线。
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可以相对于第一叶片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
第一支撑杆可以被布置在比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第二支撑杆可以被布置在比另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
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吊顶式室内机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细长的第一叶片中间安装相对于第一叶片能够相对旋转的支撑连杆并组装支撑连杆以能够相对于壳体旋转来防止第一叶片下垂。
第二,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当第一叶片旋转时,通过将布置在第一叶片的纵向上的支撑杆与第一叶片连杆和为第一叶片提供旋转力的支撑连杆联接来抑制第一叶片的扭转。
第三,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因为支撑连杆和支撑杆支撑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即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停止在任意位置,也能抑制第一叶片和第一叶片的下垂。
第四,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借助使第一叶片分别组装到第一叶片连杆和驱动连杆的各相对转动结构,即使当第一叶片停止在任意位置时发生下垂或旋转,由于支撑连杆和支撑杆支撑第一叶片、第一叶片连杆和驱动连杆,也能使第一叶片相对于第一叶片连杆和驱动连杆的相对旋转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另一方向所示的立体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运行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第一叶片的防下垂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驱动连杆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第一叶片连杆的立体图。
图12是图8所示的第二叶片连杆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排出步骤P0的示例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排出步骤P1的示例图。
图15是示出连杆安装单元的联接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图9所示的第一叶片连杆和支撑杆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图9所示的支撑连杆和支撑杆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未运行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水平排出空气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竖直排出空气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将参考以下详细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变得清楚。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提供本实施例是为了完整地公开本公开并将本公开的范围充分告知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本公开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前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了图1的前面板的上部的立体图。
<室内机的构成>
参考图1或图2,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壳体100,在壳体处形成有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室内热交换器130,被布置在壳体100内部;以及室内送风机140,将空气引入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并被布置在壳体100内部。
室内机还包括叶片模块200,用于控制通过排出孔102而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叶片模块200包括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
第一叶片210的面积和第二叶片220的面积形成为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的面积形成为比第二叶片的面积宽。第一叶片位于排出孔102的内部,并且可以覆盖排出孔102。
当室内机未运行时,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上方。
当叶片模块200运行时,第一叶片210通过使排出孔102向下下降来使排出孔102开放,并且第二叶片220旋转到位。
<壳体的构成>
参考图1或图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壳体外壳110和前面板300。壳体外壳110通过吊架(未示出)从室内吊顶悬挂安装,并通过使其底部开放而形成。前面板300覆盖壳体外壳110的开口表面、朝向地板布置、暴露于室内空间、并且具有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
壳体100可以根据制造类型实现为各种类型,并且壳体100的配置不限制本发明的构思。
吸入孔101被布置在前面板300的中心,排出孔102被布置在吸入孔101的外部。吸入孔101或排出孔102的数量与本发明的构思无关。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一个吸入孔101并且布置有多个排出孔102。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底部观察时,吸入孔101形成为四边形,并且四个排出孔102被布置为与吸入孔101的每个边缘隔开预定距离。
<室内热交换器的构成>
参照图2,室内热交换器130被布置在吸入孔101与排出孔102之间,并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内侧和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热交换器130被竖直设置。
室内送风机1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0中。
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室内热交换器整体呈“□”形并且其一些部分可以被分开。
室内热交换器130被布置为用于使从室内送风机140排出的空气竖直地进入。
排水盘132安装在壳体100内部,室内热交换器130装在排水盘132上。形成在室内热交换器130上的冷凝水会流入排水盘132,然后储存在其中。排水泵(未示出)被布置在排水盘132处,用于将收集到的冷凝水排出到外部。
排水盘132可以具有倾斜平面,该倾斜平面具有方向性以储存向下流动的冷凝水。
<室内送风机的构成>
参照图2,室内送风机140位于壳体100内部并被布置在吸入孔101的上方。使用离心式送风机(作为室内送风机140)吸入通过其中心的空气并沿其周向排出空气。
室内送风机140包括喇叭口142、风扇144和风扇电机146。
喇叭口142被布置在吸入格栅320的上方并位于风扇144的下方。喇叭口将已通过吸入格栅320的空气引导至风扇144。
风扇电机146使风扇144旋转。风扇电机146被固定到壳体外壳110。风扇电机144位于风扇144的上方。风扇电机146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成比风扇144高。风扇电机146的电机轴被向下布置,并且风扇144与电机轴联接。
室内热交换器130位于风扇144的外缘。风扇144的至少一部分和室内热交换器130的至少一个部分被布置在同一高度上。此外,喇叭口142的该部分被插入到风扇144的内部。喇叭口142的该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风扇144重叠。
<流路的构成>
参考图2,室内热交换器130被布置在壳体外壳110内部,并将壳体外壳110的内部分为内侧和外侧。
由室内热交换器130包围的内部空间被定义为吸入流路103,室内热交换器130的外部空间被定义成排出流路104。
室内送风机140被布置在吸入流路103上。排出流路104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0的外部与壳体外壳110的侧壁之间。
当从俯视或仰视观察时,吸入流路103是由室内热交换器的“□”包围的内部空间,排出流路104是室内热交换器的外部“□”。
吸入流路103与吸入孔101连通,排出流路104与排出孔102连通。
空气从吸入流路103的下侧流向其上侧,并从排出流路104的上侧流向下侧。空气的流动方向基于室内热交换器130被切换180度。
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形成在前面板300的同一表面上。
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被设置为面向同一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被设置为面向室内空间的地板。
当前面板300弯曲时,排出孔102可以形成为具有轻微的侧斜面,与排出流路104连接的排出孔102形成为面向下。
叶片模块200被布置为控制通过排出孔102而排出的空气的方向。
<前面板的构成>
前面板300包括:前本体310,与壳体外壳110联接并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吸入孔101和排出孔102;吸入格栅320,具有形成在其中并覆盖吸入孔101的多个格栅孔321;预滤器(pre-filer)330,可以分离地组装到吸入格栅320;叶片模块200,安装在前本体310处并控制排出孔102的气流方向。吸入格栅320被安装为可以与前本体310分离。吸入格栅320可以从前本体310沿上下方向升高。吸入格栅320覆盖整个吸入孔101。
在本实施例中,吸入格栅320具有呈网格状形成的多个格栅孔321。格栅孔321和吸入孔101彼此连通。
预滤器330被布置在吸入格栅320的上方。预滤器330对被吸入到壳体100的空气进行过滤。预滤器330位于格栅孔321的上方对通过了吸入格栅320的空气进行过滤。
排出孔102沿吸入孔101的边缘形成狭缝形状。叶片模块200位于排出孔102处,并与前本体310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叶片模块200可以与前本体310向下分离。也就是说,叶片模块200被布置成与前本体310的联接结构无关,并可以与前本体310独立地分离。相关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前本体的构成>
参考图2至图4,前本体310与壳体外壳110的下侧联接,并朝向室内空间布置。前本体310安装在室内吊顶处并暴露于室内,并且暴露于室内空间。
前本体310与壳体外壳110联接,壳体外壳110支撑前本体310的负载。前本体310支撑吸入格栅320和预滤器330的负载。
当俯视观察时,前本体310形成为四边形。前本体310的形状可以形成为不同。
前本体310的上侧面可以水平地形成以与吊顶紧密接触,并且下侧面可以具有略微弯曲的边缘。
吸入孔101被布置在前本体310的中心中,多个排出孔102被布置在吸入孔101的边缘的外部。
当俯视观察时,吸入孔101可以形成为正方形,并且排出孔102可以形成为矩形。排出孔102可以形成为长度大于宽度的狭缝形状。
前本体310包括前框架312、侧盖314和角盖316。
前框架312提供前面板300的负载和刚度,并被紧固固定到壳体外壳110。吸入孔101和四个排出孔102形成在前框架312中。
在本实施例中,前框架312包括侧框架311和角框架313。
角框架313被布置在前面板300的每个角处。侧框架311与两个角框架313组合。侧框架311包括内侧框架311a和外侧框架311b。
内侧框架311a被布置在吸入孔101与排出孔102之间并与两个角框架313联接。外侧框架311b被布置在排出孔102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四个内侧框架311a和四个外侧框架311b。
吸入孔101位于四个内侧框架311a的内部。排出孔102由两个角框架313、一个内侧框架311a和一个外侧框架311b包围。
此外,侧盖314和角盖316与前框架312的底部联接。侧盖314和角盖316暴露给用户,而用户看不到前框架312。
侧盖314被布置在前框架312的边缘处,角盖316被布置在前框架312的角处。
侧盖314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且被紧固固定到前框架312。具体地,侧盖314与侧框架311联接,角盖316与角框架313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四个侧盖314和四个角盖316。侧盖314和角盖316与前框架312联接并连接成单一结构。在前面板300中,四个侧盖314和四个角盖316形成一个边缘。
侧盖314被布置在侧框架311的下方,角盖316被布置在角框架313的下方。
四个侧盖314和四个角盖316被组装以形成四边形的边界。连接好的四个侧盖314和四个角盖316被定义为前装饰部(front deco)350。
前装饰部350形成装饰外边界351和装饰内边界352。
当俯视或仰视观察时,装饰外边界351形成为四边形,装饰内边界352也形成为四边形。然而,装饰内边界的角部形成为预定弯曲。
吸入格栅320和四个叶片模块200被布置在装饰内边界352内部。此外,吸入格栅320与四个叶片模块200与装饰内边界35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布置了四个侧盖314,并且每个侧盖314与前框架312联接。侧盖314的外边缘形成装饰外边界351的一部分,其内边缘形成装饰内边界352的一部分。
特别地,侧盖314的内边缘形成排出孔102的外界线。侧盖314的内边缘被定义为侧装饰内边界315。
在本实施例中,布置了四个角盖316,每个角盖316与前框架312联接。角盖316的外边缘形成装饰外边界351的一部分,其内边缘形成装饰内边界352的一部分。
角盖316的内边缘被定义为角装饰内边界317。
角装饰内边界317可以被布置为与吸入格栅32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角盖316的内边缘被布置为面向吸入格栅320,并与吸入格栅之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间隙317a。
侧装饰内边界315也与叶片模块200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间隙315a,并被布置为面向叶片模块200的外边缘。
由四个侧装饰内边界间隙315a和四个角装饰内边界间隙317a形成的连续间隙被定义为前装饰间隙350a。
前装饰间隙350a形成在前装饰部350的内边缘处。具体地,前装饰间隙350a是通过将叶片模块200的外边缘和吸入格栅320的外边缘与前装饰部350的内边缘隔开而形成的。
当叶片模块200未运行时(当室内机停止时),前装饰间隙350a使吸入格栅320和叶片模块200看起来像一个结构。
支撑架450还可以被布置在前本体310处。支撑架450被布置在排出孔102处。
支撑架450被布置为与排出孔102的纵向相交。支撑架450被布置在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上。
支撑架450可以被组装到构成前面板310的元件上或与构成前面板310的元件一体制造。
例如,支撑架450可以被布置在前框架312或侧盖314处。支撑架450可以被组装到前框架312或侧盖314。
支撑架450被布置在排出孔102的一侧与另一侧的中间。
可以布置多个支撑架45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450包括靠近排出孔102的一侧布置的第一支撑架451和靠近排出孔102的另一侧布置的第二支撑架452。
支撑架450可以被布置为高于排出孔102并且可以被布置在排出流路104处。支撑架450的靠近吸入孔101的端部被定义为内端453,其靠近侧盖314的端部被定义为外端454。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450的内端453可以与内侧框架311a联接,外端454可以与外侧框架311b联接。
支撑架450被布置为高于侧盖314的底面。支撑架450被布置为高于第一叶片210。
支撑架450可以被布置在与第二叶片220相同或更高的高度。支撑架450的高度和第二叶片220的高度可以重叠。
支架回避槽455形成在支撑架450处,以防止由于第二叶片220的运行(旋转)而引起的干扰。支架回避槽455形成为在从下侧到上侧的方向上凹入。
当第二叶片220运行时,第二叶片220的一部分可以被插入支架回避槽455中。当第二叶片220运行时,第二叶片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支架回避槽455并被定位,第二叶片220的至少一个部分位于与支架回避槽455相同的高度处。
支架回避槽455包括供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插入的前支架回避槽455a、供第二叶片220的后端222b插入的后支架回避槽445b。
前支架回避槽455a和后支架回避槽445b可以被单独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前支架回避槽455a和后支架回避槽445b通过连接而形成为一个。
支撑架450包括组装部456,支撑连杆490或支撑杆470中的任意一者(稍后描述)组装到该组装部。支撑连杆490或支撑杆470可以组装到组装部456并相对于支撑架450相对旋转。
组装部456基于吸入孔或排出孔被布置在支架回避槽455的外部。基于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组装部456被布置为与支架回避槽455更朝向流动方向。
同时,当第二叶片220运行时,用于回避与支撑架450干涉的叶片回避槽457、458可以附加地形成在第二叶片220中。
第一叶片回避槽457被布置在第二叶片220的前侧并沿前后方向形成。第一叶片回避槽457形成为比支撑架450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宽。
第二叶片回避槽458被布置在第二叶片220的后侧并沿前后方向形成。第二叶片回避槽458形成为比支撑架450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宽。
当第二叶片220运行时,支撑架450的前端222a可以被插入到第一叶片回避槽457中。当第二叶片220运行时,支撑架450的后端222b可以被插入到第二叶片回避槽458中。
<吸入格栅的构成>
吸入格栅320位于前本体310的下方。吸入格栅320可以在与前本体310的底面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吸入格栅320包括格栅本体322和多个格栅孔321,所述格栅孔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穿透格栅本体322。
吸入格栅320包括:格栅本体322,该格栅本体被布置在吸入孔101的下方并通过多个格栅孔321与吸入孔101连通,并且形成为四边形;和格栅角部327,形成为从格栅本体322的角部沿对角线方向延伸。
格栅本体322的底面和第一叶片210的底面可以形成连续表面。此外,格栅本体322的底面和角盖316的底面可以形成连续表面。
在格栅本体322的内部,多个格栅323被布置为网格状。网格状格栅323形成四边形格栅孔321。在其中形成格栅323和格栅孔321的部分被定义为吸入部。
格栅本体322包括供空气通过的吸入部和被布置为绕吸入部的格栅本体部324。当俯视或仰视观察时,吸入单元整体形成为四边形。
吸入部的每个角被布置为面向前面板300的每个角,更具体地,面向角盖316。
当仰视观察时,格栅本体322形成为四边形。
格栅本体部324的外边缘被布置为面向排出孔102或前装饰部350。
格栅本体部324的外边缘包括:格栅角边界326,被布置为面向角盖316、排出孔102;和格栅侧边界325,被布置为面向侧盖314。
格栅角边界326形成有以吸入格栅320的内部为中心的弯曲(curvature,曲率),格栅侧边界325可以形成有以吸入格栅320的外部为中心的弯曲。
格栅本体部324还包括由格栅角边界326和两个格栅侧边界325包围的格栅角部327。格栅角部327形成为从格栅本体部324朝向角盖316突出。
格栅角部327被布置在格栅本体322的每个角处。格栅角部327朝向前面板300的每个角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布置有四个格栅角部327。为了便于解释,四个格栅角部327被定义为第一格栅角部327-1、第二格栅角部327-2、第三格栅角部327-3和第四格栅角部327-4。
格栅侧边界325从其外部向内部形成为凹形。
在侧盖314与吸入格栅320之间形成排出孔102。更具体地,在侧盖314的侧装饰内边界315与格栅本体322的格栅侧边界325之间形成一个排出孔102。每个排出孔102形成在侧装饰内边界315(被布置在吸入格栅320的四个方向上)与格栅侧边界32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格栅角边界326的长度和角装饰内边界317的长度形成为相同。也就是说,角盖316的宽度和格栅角部327的宽度形成为相同。
此外,侧盖314的内部宽度和格栅侧边界325的宽度形成为相同。
格栅侧边界325更详细地分类如下。
格栅侧边界325形成排出孔102的内界线(boundary,边界)。侧装饰内边界315和角装饰内边界317形成排出孔102的外界线。
格栅侧边界325包括:长直线段325a,沿排出孔102的纵向延伸并形成为直线;第一曲线段325b,连接到长直线段325a的一侧并具有在吸入格栅320的外部形成的弯曲的中心;第二曲线段325c,连接到长直线段325a的另一侧并具有在吸入格栅320的外部形成的弯曲的中心;第一短直线段325d,连接到第一曲线段325b;以及第二短直线段325e,连接到第二曲线段325c。
<叶片模块的构成>
叶片模块200安装在排出流路104中,并控制来自排出孔102的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叶片模块200包括:模块本体400、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电机230、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支撑连杆490和支撑杆470。
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电机230、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均安装在模块本体400上。模块本体400安装在前面板300上成为一体。也就是说,叶片模块200的整个部件被模块化且同时安装在前面板300上。
由于叶片模块200是模块化的,因此可以缩短组装时间,并在发生故障时易于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步进电机用作叶片电机230。
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是用于使第一叶片连杆210和第二叶片连杆220同时运行的元件。
支撑连杆490和支撑杆470是防止第一叶片210下垂的元件。
由于在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中布置了相同的部件,因此当需要区分时,被布置在第一模块本体410处的元件被称为“一侧”,被布置在第二模块本体420上的元件被称为“另一侧”。
因此驱动连杆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一侧上的一侧驱动连杆和被布置在排出孔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驱动连杆,并且第一叶片连杆包括被布置在排出孔的一侧上的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被布置在排出孔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图5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另一个方向所示的立体图。图7是图3所示的叶片模块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运行结构的立体图。
<模块本体的构成>
参考图3和图5至图8,模块本体400可以被配置为一体。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安装空间最小化和使制造成本最小化,通过将其分成两个部件来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模块本体400由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组成。
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形成为左右对称。在本实施例中,将以第一模块本体410为例描述公共元件。
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被分别紧固到前本体310。具体地,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被分别安装在角框架313处。
相对于水平方向,第一模块本体410安装在布置于排出孔102的一侧的角框架313处,第二模块本体420安装在布置于排出孔102的另一侧的角框架313处。
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与每个角框架313的底面紧密接触,并分别通过紧固构件401紧固。
因此,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被布置在前本体310的下侧。当在室内机的安装状态下观察时,第一模块本体410与角框架313之间的紧固方向被设置为从下侧朝向上侧,并且第二模块本体420与角框架313之间的紧固方向也被设置为从下侧朝向上侧。
由于这种结构,在维修过程中整个叶片模块200可以容易地与前本体310分离。
叶片模块200包括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第一模块本体被布置在排出孔102的一侧,位于前本体310的下方并组装成能够从前本体310向下分离,第二模块本体被布置在排出孔102的另一侧,位于前本体310的下侧并组装成能够从前本体310向下分离,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联接到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并且分别相对于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旋转,叶片电机230安装在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上,并为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提供驱动力。
特别地,由于第一模块本体410和第二模块本体420位于前本体310的下方,因此可以仅将叶片模块200与前本体310分离,而将前本体310安装在壳体外壳110中。这一般适用于四个叶片模块200的全部。
当模块本体400与前本体310分离时,整个叶片模块200朝向前本体310的下侧分离。
模块本体400包括:模块本体部402,与前本体310联接且暴露于外部,并通过使其上侧开放而形成;以及连杆安装部404,提供模块本体部402的侧面中的一个表面,叶片210和220与该表面联接。
模块本体部402通过紧固构件401被紧固到前本体310。与本实施例不同,模块本体部402可以通过钩联接或过盈配合与前本体联接。
紧固孔403形成在模块本体部402上,并且紧固构件通过模块本体部402并与前本体310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模块本体部402、模块本体边界440和连杆安装部404通过注塑成型制造为一体。
连杆安装部404被布置为在模块本体部402的四个表面中与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相邻。
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220被组装到连杆安装部404。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220可以随着组装到连杆安装部404而被分别地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叶片电机230、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等产生的振动或噪声最小化,模块本体部402被稳定地紧固到前本体310。
用于固定模块本体部402的紧固构件401处于从下侧到上侧的方向上被紧固的状态,并且可以从上侧朝向下侧分离。
在模块本体部402中形成有供紧固构件401通过的紧固孔403。
第一模块本体410的连杆安装部404和第二模块本体420的连杆安装部404被布置为彼此面对。
在第一模块本体410的连杆安装部404与第二模块本体420的连杆安装部404之间安装有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支撑连杆490和支撑杆470。
叶片电机230被布置在连杆安装部404的外部。
第一叶片210、第二叶片220、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支撑连杆490和支撑杆470被布置在连杆安装部404的内部。
叶片电机230可以安装在第一模块本体410或第二模块本体420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上。
在连杆安装部404中布置有:驱动连杆联接部407,供驱动连杆组装到其上并且为驱动连杆240提供旋转中心;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供第一叶片连杆250组装到其上并且为第一叶片连杆250提供旋转中心;以及第二叶片连杆联接部409,与第二叶片220联接并为第二叶片220提供旋转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杆联接部407和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4形成为贯穿连杆安装部404的孔的形式。
驱动连杆240可旋转地组装到驱动连杆联接部407。
第一叶片连杆250可旋转地组装到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
第二叶片220可旋转地组装到第二叶片联接部409。
第二叶片220的第二叶片轴221被插入到第二叶片联接部409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联接部409形成为在相反侧朝向模块本体400突出的凸台形状。与本实施例不同,其可以以提供旋转轴的各种形式来实现。
同时,用于限制驱动连杆240的旋转角度的止动件270被布置在连杆安装部404处。
止动件270形成为从相反侧的连杆安装部404朝向叶片210、220突出。由于止动件270沿驱动连杆凸台447的边缘形成,因此其形成为弧形。
在本实施例中,止动件270被布置在驱动连杆联接部407与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止动件270与连杆安装部404制造为一体。
当驱动连杆240旋转时,止动件270在一定位置产生干涉,然后限制驱动连杆240的旋转。止动件270位于驱动连杆240的旋转半径内。
图10是图8所示的驱动连杆的立体图。
<驱动连杆的构成>
参考图10,驱动连杆240直接连接到叶片电机230。叶片电机230的电机轴(未示出)直接与驱动连杆240联接,并且驱动连杆240的旋转量取决于叶片电机230的旋转轴的旋转角度。驱动连杆240穿过连杆安装部404并被组装到叶片电机230。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杆240穿过驱动连杆联接部407。
驱动连杆240包括:驱动连杆本体245;第一驱动连杆轴241,被布置在驱动连杆本体245处并可旋转地与第一叶片210联接;芯连杆轴243,被布置在驱动连杆本体245处并可旋转地与连杆安装部404(具体为驱动连杆联接部407)联接;以及第二驱动连杆轴242,被布置在驱动连杆本体245处并且可旋转地与第二叶片连杆260联接。
驱动连杆本体245包括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和芯本体248。
芯连杆轴243被布置在芯本体248处,第一驱动连杆轴241被布置在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处,芯连杆轴243被布置在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处。
芯本体248将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和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连接。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和芯连杆轴243与芯本体248连接。
芯连杆轴243从芯本体248朝向叶片电机230突出。
芯连杆轴243与连杆安装部404可旋转地组装在一起。芯连杆轴243被组装到形成于连杆安装部404处的驱动连杆联接部407。芯连杆轴243可以相对于驱动连杆联接部407旋转。
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沿着与芯连杆轴243相反的方向突出。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朝向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突出。
驱动连杆240相对于连杆安装部404被布置在(叶片侧处的)内部。仅驱动连杆240的芯连杆轴243穿过连杆安装部404并被布置在连杆安装部404的(叶片电机侧处的)外部。
芯连杆轴243形成为其内部为空的圆柱形。叶片电机230的电机轴231被插入到形成于芯连杆轴243内部的中空部。
芯连杆轴243穿过驱动连杆联接部407。
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和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和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或曲线形状。
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形成得比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长。第一驱动连杆轴241与第一叶片210可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第二驱动连杆轴242与第二叶片连杆260可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与芯本体248连接在一起并沿着与芯连杆轴243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沿着平行于芯本体248的厚度的方向延伸。
第一驱动连杆轴241是用于与第一叶片210一起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与芯本体248连接在一起并沿着与芯连杆轴243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沿着平行于芯本体248的厚度的方向延伸。
第二驱动连杆轴242形成为圆柱形。第二驱动连杆轴242穿过第二叶片连杆260。
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和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形成预定的夹角E。将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和芯连杆轴243连接的虚拟直线与将芯连杆轴243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连接的虚拟直线形成预定的夹角E。夹角E形成为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第一驱动连杆轴241提供驱动连杆本体245和第一叶片210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连杆轴241与驱动连杆本体245形成为一体。与本实施例不同,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可以与第一叶片210或接合肋214一起制造为一体。
芯连杆轴243提供驱动连杆本体245和模块本体(具体为连杆安装部404)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芯连杆轴243与驱动连杆本体245一体形成。
第二驱动连杆轴242提供第二叶片连杆260和驱动连杆240可以彼此相对旋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连杆轴242与驱动连杆本体245形成为一体。与本实施例不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可以与第二叶片连杆260一起制造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连杆轴242被布置在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处,第二驱动连杆轴242相对于芯连杆轴243被布置在第一驱动连杆轴241的相反侧。
图11是图8所示的第一叶片连杆的立体图。
<第一叶片连杆的构成>
参考图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连杆250由坚固(robust)材料制成。
第一叶片连杆250包括: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由坚固材料形成;1-1叶片连杆轴251,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一侧并与第一叶片210(具体为第二接合部)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第一叶片210旋转;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一侧并且形成为从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朝向第一叶片210延伸,并且1-1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该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处;1-2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另一侧并与模块本体400(具体为连杆安装部404)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模块本体400旋转;以及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被布置在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另一侧并形成为从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朝向模块本体400(具体为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延伸,并且1-2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该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处。
1-1叶片连杆轴251朝向第一叶片210突出。1-1叶片连杆轴251可以与第一叶片210组装在一起,并可以相对于第一叶片210旋转。
1-2叶片连杆轴252组装到模块本体400的连杆安装部404。具体地,1-2叶片连杆轴252可以组装到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并可以相对于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旋转。
1-1叶片连杆轴251和1-2叶片连杆轴252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3和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被设置为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纵向与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的布置方向正交,第一叶片连杆本体255的纵向与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的布置方向正交。
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3形成为盘状。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3形成为比1-1叶片连杆轴251的直径宽。1-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3与第一叶片210紧密接触,并且可以支撑第一叶片210。
1-1叶片连杆轴251是与第一叶片210一起旋转的轴旋转结构。1-2叶片连杆轴252是与连杆安装部404一起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支撑杆470组装或联接到1-2叶片连杆轴252。支撑杆470将支撑架45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联接在一起。
<第二叶片连杆的构成>
图12是图8所示的第二叶片连杆的立体图。参考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连杆260由坚固材料形成。
第二叶片连杆260包括: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2-1叶片连杆轴261,被布置在第二叶片连杆本体的一侧并与第二叶片220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第二叶片210旋转;2-1叶片连杆安装部263,从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向第二叶片220延伸,2-1叶片连杆轴261被布置在该2-1叶片连杆安装部263处;2-2叶片连杆轴262,被布置在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的另一侧并与驱动连杆240(具体为第二驱动连杆轴242)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驱动连杆240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2-2叶片连杆轴262形成在穿透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的孔的嵌部(tescepae)中。2-2叶片连杆轴262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彼此组装,以提供能够相对旋转的轴旋转结构。
因此,如果2-2叶片连杆轴262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中的任意一者形成轴的形状,则2-2叶片连杆轴262和第二驱动连杆轴242中的另一者可以形成为提供孔或凸台的旋转中心的形状。与本实施例不同,2-2叶片连杆轴可以形成为轴的形状,并且第二驱动连杆轴可以形成为孔的形状。
在通过与驱动连杆、第一叶片连杆和第二叶片连杆组合而能够相对旋转的所有元件中,可以更换这些元件,并且不详细描述其变形的示例。
2-1叶片连杆轴261朝向第二叶片220突出。2-1叶片连杆轴261可以与第二叶片220组装在一起,并且可以相对于第二叶片220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的纵向与2-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63的布置方向正交。
2-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63形成为盘状。2-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63形成为比2-1叶片连杆轴261的直径宽。2-1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63可以与第二叶片220紧密接触,并且可以支撑第二叶片。
2-1叶片连杆轴261是用于与第二叶片220相对旋转的轴旋转结构。2-1叶片连杆轴2611形成为圆柱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2-2叶片连杆轴262形成在穿透第二叶片连杆本体265的孔的嵌部(tescepae)中。驱动连杆240的第二驱动连杆轴242组装到2-2叶片连杆轴262。第二驱动连杆轴242在与2-2叶片连杆轴261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可以相对旋转。
<支撑连杆和支撑杆的构成>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第一叶片的防下垂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连杆安装单元的联接结构的截面图。图16是示出图9所示的第一叶片连杆和支撑杆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图9所示的支撑连杆和支撑杆的立体图。
参考图7至图9和图15至图20中,支撑连杆490的一侧与第一叶片210的支撑肋219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另一侧与支撑架450的组装部456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支撑连杆491的一侧位于其另一侧的上方。
支撑连杆490的整个结构与第一叶片连杆250的结构相似。
支撑连杆490包括:第一支撑连杆本体495,由坚固材料形成;第一支撑连杆轴491,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连杆本体495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下侧)并与第一叶片210(具体为支撑肋219)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第一叶片210旋转;以及第二支撑连杆轴492,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连杆本体495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为上侧)并与支撑架450(具体为组装部456)组装在一起,并且相对于支撑架450旋转。
支撑连杆490还包括:第一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3,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连杆本体495一侧处并且在该第一支撑连杆轴安装部处布置有第一支撑连杆轴491;以及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4,被布置在支撑连杆本体49的另一侧处并且在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处布置有第二支撑连杆轴492。
第一支撑连杆轴491和第二支撑连杆轴492相对于第一支撑连杆本体495在相反方向上突出。
此外,1-2叶片连杆轴252和第二支撑连杆轴492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并且支撑杆470被布置在1-2叶片连杆轴252与第二支撑连杆轴49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470被布置在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4与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之间。
特别地,支撑杆470的一端与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联接,支撑杆470的另一侧与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4联接。支撑杆470分别与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4和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联接,并且优选地不进行相对地旋转。
支撑杆470、第二支撑连杆轴安装部494和1-2叶片连杆轴安装部254联接为一体,因此可以将第一叶片连杆210的旋转力传递给支撑连杆490。
由于第一叶片连杆210的旋转力传递到通过支撑杆470的支撑连杆490,因此可以使第一叶片210的纵向上的扭转最小化。
由于第一叶片210由通过支撑杆470的支撑架450支撑,因此可以抑制第一叶片210的下垂。
优选地,第一支撑连杆轴491与第二支撑连杆轴492之间的长度和1-1叶片连杆轴251与1-2叶片连杆轴252之间的长度相等。
此外,优选地,第一支撑连杆轴491和1-1叶片连杆轴251基于前本体310的底面或吸入孔101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
仅布置一个支撑架450和一个支撑杆47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主动抑制第一叶片210的下垂,支撑架450和支撑杆470分别被布置在第一叶片210的一侧和另一侧处。
当需要对多个支撑架450、支撑杆470和支撑连杆490进行分类时,布置在排出孔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模块本体侧)的那些被称为第一支撑架451、第一支撑杆471和第一支撑连杆491,布置在排出孔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模块本体侧)的那些被称为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杆和第二支撑连杆492。
第一支撑连杆491被布置为靠近排出孔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一侧,第二支撑连杆492被布置为靠近排出孔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另一侧。
第一支撑连杆491与第一叶片210和第一支撑架451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第二支撑连杆492与第一叶片210和第二支撑架452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并且第一支撑杆471与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第一支撑连杆491联接,并且第二支撑杆472与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第二支撑连杆492联接。
第一支撑杆471和第二支撑杆472被设置成一条直线。第一支撑杆471和第二支撑杆472相对于第一叶片210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处。
并且第一支撑杆471被布置在比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第二支撑杆472被布置在比另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
<第一叶片的构成>
参考图7或图8,第一叶片210被布置在第一模块本体410的连杆安装部404与第二模块本体420的连杆安装部404之间。
当室内机未运行时,第一叶片210覆盖排出孔210的大部分。与本实施例不同,第一叶片可以制造为覆盖整个排出孔210。
第一叶片210与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联接。
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被分别布置在第一叶片210的一侧和另一侧。
第一叶片210分别相对于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旋转。
当需要区分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的位置时,与第一模块本体410联接的驱动连杆240被称为第一驱动连杆,与第一模块本体410联接的第一叶片连杆250被定义为1-1叶片连杆。与第二模块本体420联接的驱动连杆240被称为第二驱动连杆,与第二模块本体420联接的第一叶片连杆250被定义为1-2叶片连杆。
第一叶片210包括:第一叶片本体212,形成为沿着排出孔102的纵向延伸;以及接合肋214,从第一叶片本体210向上突出并与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联接。
第一叶片本体212控制沿着排出流路104排出的空气的方向。排出的空气可以与第一叶片本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碰撞以在流动方向上被引导。空气的排出方向和第一叶片本体212的纵向正交或相交。
第一叶片本体212的底面形成为平面或曲面,包括接合肋214在内的各种结构被布置在其上表面上。第一叶片本体212的平面对应于排出孔102的形状。
接合肋214是用于对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进行联接的安装结构。接合肋214被分别布置在第一叶片210的一侧和另一侧处。
接合肋214形成为从第一叶片本体21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接合肋214沿着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并使排出的空气的阻力最小化。因此接合肋214与第一叶片本体212的纵向正交或相交。
接合肋214形成为在空气被排出的方向上具有较高高度的一侧(向前),在空气被引入的方向上具有较低高度的一侧(向后)。在本实施例中,接合肋214被形成为具有驱动连杆240所联接的较高高度的一侧以及第一叶片连杆250所联接的较低高度的一侧。
接合肋214包括可旋转地与驱动连杆240联接的第二接合部217和可旋转地与第一叶片连杆250联接的第一接合部216。
接合肋214可以与第一叶片本体212制造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由孔的形状形成并穿透接合肋214。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具有能够进行轴联接或铰接联接的结构,并且可以变形为各种形状。
当从正面观察时,第二接合部217被定位成高于第一接合部216。
第二接合部217位于比第一接合部216更靠后的位置。第一驱动连杆轴241被组装到第二接合部217。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驱动连杆轴241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连杆轴241通过穿过第二接合部217而被组装。
1-1叶片连杆轴251被组装到第一接合部216。
第一接合部216与1-1叶片连杆轴251相对旋转地被组装。在本实施例中,1-1叶片连杆轴251通过第一接合部216并彼此组装在一起。
当俯视观察时,驱动连杆25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被布置在接合肋214与连杆安装部40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216与第二接合部217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芯连杆轴243与1-2叶片连杆轴252之间的距离窄。
两个接合肋214被布置在第一叶片210处。当需要区分被布置在第一叶片210处的两个接合肋214时,当从叶片模块的正面观察时,被布置在左侧的接合肋214被定义为左接合肋,被布置在叶片模块的右侧的接合肋被定义为右接合肋。
支撑肋219被布置在左接合肋与右接合肋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布置了多个支撑肋219,因此被布置在左侧的支撑肋219被称为左支撑肋,被布置在右侧的支撑肋219被称为右支撑肋。
<第二叶片的构成>
参考图7或图14,第二叶片220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叶片210小的面积。当控制空气的排出方向时,第二叶片220具有比第一叶片210小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0作为控制空气的排出方向的主叶片运行,第二叶片220作为副叶片运行。
第二叶片220安装在排出流路104上,并相对于第二叶片轴221旋转到位。根据第二叶片220的旋转角度,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可以位于排出孔102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220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
第二叶片220包括:第二叶片本体222,形成为沿着排出孔102的纵向较长地延伸;接合肋224,从第二叶片本体222向上突出并与第二叶片连杆260相对旋转地联接;以及一对第二叶片轴221,形成在第二叶片本体222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与连杆安装部404(具体为第二叶片联接部409)可旋转地联接。
第二接合肋224相对旋转地与第二叶片连杆260联接。在第二接合肋224中形成且相对旋转地与第二叶片连杆220联接的孔被定义为第三接合部226。
第二接合肋224形成为从第二叶片本体22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可以看出,第二接合肋224沿着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因此,第二接合肋224被布置为与第二叶片本体222的纵向正交或相交。
第二叶片220可以关于第二接合肋224相对旋转,也可以关于第二叶片轴221相对旋转。也就是说,第二叶片220可以在第二接合肋224和第二叶片轴221中的每一者处相对旋转。
当俯视时,第二接合肋224位于第二叶片轴221的前方。第二接合肋224绕第二叶片轴221沿着恒定轨道移动。
两个第二接合肋224被布置在第二叶片220处。
第二叶片本体222的底面可以形成为平缓的曲面。
第二叶片本体222沿着排出流路104的方向控制排出的空气。排出的空气与第二叶片本体22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碰撞,以在流动方向上被引导。
第二叶片轴221位于第二接合肋224的后方。第二叶片连杆260、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依次被布置在第二叶片轴221的前方。
此外,驱动连杆联接部407和第一叶片连杆联接部408依次被布置在第二叶片联接部409的前方。
<根据叶片电机的运行的排出步骤>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未运行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在水平风状态下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在竖直风状态下的叶片模块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内机未运行时(当室内送风机未运行时),在每个叶片模块200中,如图所示,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方,第一叶片210覆盖排出孔102。第一叶片210的下表面与吸入格栅320的下侧以及侧盖314的下表面形成连续表面。
当室内机未运行时,由于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方,因此从外部观察时第二叶片处于隐藏状态。仅当室内机运行时,第二叶片220才暴露给用户。因此,当室内机未运行时,第二叶片220位于排出流路104上,并且第一叶片210覆盖排出孔102的大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0仅覆盖排出孔102的大部分,但根据设计,第一叶片可以形成为完全覆盖排出孔102。
当室内机停止且叶片模块200未运行时,定义为停止步骤P0。
<停止步骤P0>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排出步骤P0的示例图。
参考图13和图18,在停止步骤P0,叶片模块200未运行。当室内机未运行时,叶片模块200保持停止步骤P0的状态。
在停止步骤P0的状态下,叶片模块200的叶片电机230使驱动连杆240沿着第一方向(在本实施例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到最大值。
在此情况下,构成驱动连杆240的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由止动件270的一侧端271支撑,并且沿着第一方向的进一步旋转受到限制。
为了防止驱动连杆240过度旋转,在停止步骤P0,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和止动件270的另一端270b相互干涉。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由止动件270支撑并且进一步的旋转受到限制。
驱动连杆240绕芯连杆轴243沿着第一方向旋转,第一叶片连杆250绕1-2叶片连杆轴252沿着第一个方向旋转。
第一叶片210在受到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约束的同时旋转,并位于排出孔102中。第一叶片210的下侧与吸入板320和侧盖314形成连续表面。
在停止步骤P0的状态下,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方。当俯视时,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接合肋214之间,并位于第一叶片本体212的上方。
并且,在停止步骤P0的状态下,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方。驱动连杆240、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被第一叶片210覆盖并且从外部看不到。也就是说,在停止步骤P0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覆盖排出孔102并阻止构成叶片模块200的部件暴露于外部。
在停止步骤P0的状态下,驱动连杆240尽可能顺时针旋转,第二叶片连杆260处于升高到最高的状态。
当室内机未运行时,由于第二叶片220位于第一叶片210的上方,因此从外部观察时处于隐藏状态。仅当室内机运行时,第二叶片220才暴露给用户。
在停止步骤P0,形成每个连杆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如下。
首先,第一叶片210的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被大致水平地布置。第二叶片220的第二接合肋224位于第一接合肋214的上方。
当从侧面观察时,第二接合肋224位于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的上方,并且位于第一接合部216与第二接合部217之间。
由于2-1叶片连杆轴261与第二接合肋224联接,因此2-1叶片连杆轴261也位于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的上方。
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位于第一叶片本体212的上方并位于第二叶片本体222的下方。
2-2叶片连杆轴262位于2-1叶片连杆轴261的上方并位于芯连杆轴243的上方。
接下来,在停止步骤P0,连杆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如下。
同时,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沿着相同方向被布置。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的上端位于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前方,下端位于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后方。
具体地,第一叶片连杆250的1-2叶片连杆轴252位于前方,第一叶片连杆250的1-1叶片连杆轴251位于后方。第一叶片连杆250的1-2叶片连杆轴252位于比1-1叶片连杆轴251高的位置。第一叶片连杆250被布置为相对于1-2叶片连杆轴252向后向下倾斜。
同样,第二叶片连杆260的2-2叶片连杆轴262位于前方,第二叶片连杆260的2-1叶片连杆轴261位于后方。第二叶片连杆260的2-2叶片连杆轴262位于比2-1叶片连杆轴261高的位置。第二叶片连杆260被布置为相对于2-2叶片连杆轴262向后向下倾斜。
驱动连杆240的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被布置在与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相同的方向上,并且第二驱动连杆本体247与第一叶片连杆250和第二叶片连杆260的布置方向相交。
<排出步骤P1>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叶片模块的排出步骤P1的示例图。
参考图14和图19,在停止步骤P0,通过使驱动连杆240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来提供排出步骤P1。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叶片模块200可以提供水平风。
从排出孔102排出的空气通过由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的引导,从而水平风可以在与吊顶或地面的水平方向上流动。
当排出的空气以水平风流动时,可以使空气的流动距离最大化。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的上表面可以形成连续表面。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像一个叶片一样连接,并引导排出的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0被布置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前方,第二叶片220被布置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后方。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可以与第一叶片210的后端212b紧邻或接触。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与第一叶片210的后端212b之间的距离S1可以形成为最小。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位于比第一叶片210的后端212b高。
通过使前端222a和后端212b接近或接触,可以使在第一叶片210与第二叶片220之间排出的空气的泄漏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前端222a和后端212b紧邻但不接触。
当叶片模块200在排出步骤P1形成水平风时,由于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连接,然后作为一个叶片运行,水平风的气流强度可能会增加。也就是说,由于排出的空气沿水平方向由第二叶片220的上表面和第一叶片210的上表面被引导,因此与由一个叶片形成水平风相比,可以增强排出的空气的方向性。
当形成水平风时,第二叶片220被布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一叶片210更倾斜。
在水平风的情况下,当从侧面观察时,第一叶片210被定位成比排出孔102低,第二叶片220被布置为与排出孔102重叠是有利的。
在排出步骤P1状态下,第二叶片220绕第二叶片轴221旋转到位,但由于第一叶片210与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组装在一起,因此其在空气的排出方向上摆动。
当从P0进行到P1时,第二叶片220绕第二叶片轴221旋转,第一叶片210向下下降同时沿空气的排出方向行进,第一叶片的前端212a沿着第一方向(图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驱动连杆240和第一叶片连杆250的旋转,第一叶片210可以移动到排出孔102的下侧,并且第一叶片210可以被布置为大致水平。由于现有的室内机的叶片被旋转就位,因此就无法实现与本实施例的第一叶片210类似的布置。
在停止步骤P0,当叶片电机230使驱动连杆240沿着第二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驱动连杆240联接的第二叶片连杆260也旋转以与驱动连杆240对应。
具体地,当从停止步骤P0变为排出步骤P1时,驱动连杆240逆时针旋转,第一叶片连杆210随着驱动连杆240的旋转而逆时针旋转,第二叶片连杆220在相对旋转的同时下降。
由于第二叶片220与第二叶片轴221和第二叶片连杆260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因此通过第二叶片连杆220的下降,第二叶片220绕第二叶片轴221顺时针旋转。
为了形成水平风,当从停止步骤P0变为排出步骤P1时,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排出步骤P1,叶片电机230旋转73度(P1旋转角),第一叶片210形成约13度的倾斜(第一叶片P1倾斜),并且第二叶片220形成约52度的倾斜(第二叶片P1倾斜)。
在排出步骤P1中,形成每个连杆的旋转中心的轴的位置关系如下。
首先,与P0不同,第一叶片210的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被布置为朝向空气的排出方向的前方倾斜。当从侧面观察时,第二叶片220的第三接合部226被布置在最后面,第一接合部216被布置在最前面,第二接合部217被布置在第一接合部216与第三接合部226之间。
在P1状态下,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被设置成一行,其布置方向向前且向下面向空气的排出方向。根据该实施例,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可以不被设置成一条直线。
此外,在第二叶片轴221中,第三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17和第一接合部216可以被设置成一条直线。在此情况下,第二叶片轴221位于第三接合部226的后方。
在P1状态下,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提供水平风。水平风并不意味着空气的排出方向完全是水平的。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连接为一个叶片,并且通过该连接,水平风意味着具有排出的空气沿水平方向流动到最远的角度。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与第一叶片210的后端212b之间的距离S1可以形成为最小。
在水平风中,由第二叶片220引导的空气被引导到第一叶片210。在P1状态下,当排出的空气作为水平风流动时,空气的流动距离可以最大化。
由于排出流路104沿上下方向形成,因此第二叶片220靠近吸入孔101的斜面形成为比第一叶片210的斜面更陡。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连杆250的1-1叶片连杆轴251位于1-2叶片连杆轴252的下方。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二叶片连杆260的2-1叶片连杆轴261位于2-2叶片连杆轴262的下方。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驱动连杆240的第一驱动连杆轴241位于第二驱动连杆轴242和芯连杆轴243的下方。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第三接合部226位于最上方,第一接合部216位于最下方,第二接合部217位于第三接合部226与第一接合部216之间。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接合部216和第二接合部217位于芯连杆轴243与1-2叶片连杆轴252之间。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和1-1叶片连杆轴251位于吸入板320的下方。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驱动连杆轴241和1-1叶片连杆轴251位于排出孔102的下方。2-1叶片连杆轴261被定位成跨越排出孔102的界线。
由于这种配置,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位于排出孔102的下方。在排出步骤P2的状态下,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位于排出孔102的下方,后端222b位于排出孔102的上方。
接下来,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连杆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如下。
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的纵向被定义为D-D’。第一叶片连杆250的纵向被定义为L1-L1’。第二叶片连杆260的纵向被定义为L2-L2’。
在排出步骤P1状态下,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和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沿着相同方向被布置。在本实施例中,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连杆250、第二叶片连杆260和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都沿着上下方向被设置。
具体而言,第一叶片连杆250的L1-L1’几乎竖直地被布置,第二叶片连杆260的L2-L2’也几乎竖直地被布置。第一驱动连杆本体246的D-D’被布置为在空气的排出方向上面向下。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位于排出孔102的下方,第二叶片220的前端222a位于排出孔102的下方。也就是说,在水平风中,第二叶片220仅部分位于排出孔102的外部,第一叶片210全部位于排出孔102的外部。
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第一叶片210的前端212a位于排出孔102的前侧处,比排出孔102前边缘102a更远。
同时,当叶片电机230在排出步骤P1的状态下进一步运行时,如图20所示可以提供竖直风。水平风意味着与排出步骤P1相比,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沿上下方向被布置。
竖直风并不意味着构成叶片模块200的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完全被竖直地布置,而是意味着空气比水平风更竖直地排出。
当叶片模块200形成竖直风时,第一叶片210和第二叶片220可以最大程度地被间隔开,并且排出的空气可以通过被第一叶片210与第二叶片210引导而直接排出到位于竖直下方的地板。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其中布置有四个叶片模块的吊顶式空调的室内机进行了描述,但与本实施例不同,仅在吊顶式空调的室内机中安装一个或两个叶片模块即可。
以上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由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制造,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他特定形式实施。因此,必须理解,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Claims (19)

1.一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排出孔;
第一叶片,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处;
叶片电机,被组装到所述壳体并为所述第一叶片提供驱动力;
驱动连杆,与所述壳体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并且与所述叶片电机联接,且将所述叶片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叶片;
第一叶片连杆,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叶片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支撑架,被联接到所述壳体并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处;
支撑连杆,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的沿纵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地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支撑架组装在一起;
第二叶片,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处并与所述壳体能够旋转地组装在一起;以及
支架回避槽,所述支架回避槽形成在所述支撑架处并且形成为从所述支撑架的下侧向上凹入,其中,当所述第二叶片运行时,所述第二叶片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并被插入到所述支架回避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叶片连杆联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连杆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支撑杆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的纵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支撑肋,所述支撑肋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叶片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其中,所述支撑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肋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相对于从所述排出孔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所述支撑肋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的后端与前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支撑肋被布置为沿从所述排出孔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较长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一侧接合肋,所述一侧接合肋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的一侧处,并且所述第一叶片连杆能够相对旋转地被组装到所述一侧接合肋,
其中,所述一侧接合肋和所述支撑肋被布置为彼此面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第一叶片连杆的长度和所述支撑连杆的长度形成为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其中,所述支撑连杆包括:
第一支撑连杆本体;
第一支撑连杆轴,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连杆本体的下方并与所述支撑肋组装在一起,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叶片旋转;以及
第二支撑连杆轴,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连杆本体的上方并与所述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其中,所述第一叶片连杆包括:
第一叶片连杆本体;
1-1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连杆本体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叶片组装在一起,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叶片旋转;以及
1-2叶片连杆轴,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连杆本体的上方并与所述壳体组装在一起,且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而且
其中,所述吊顶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1-1叶片连杆轴联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连杆轴联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杆安装部,所述叶片电机被组装到所述连杆安装部的一侧面,并且所述驱动连杆和所述第一叶片连杆被组装到所述连杆安装部的另一侧面,并且
其中,所述连杆安装部的另一侧面暴露于所述排出孔,并且被布置为面向所述支撑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支撑架被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面的上方,
其中,所述支撑架形成为沿从所述排出孔排出的空气的行进方向较长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支撑架被布置成高于所述排出孔,并且被布置在从吸入孔到所述排出孔的排出流路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二叶片连杆,分别与所述驱动连杆和所述第二叶片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二叶片被布置成低于所述支撑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驱动连杆包括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的一侧处的一侧驱动连杆,并且包括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的另一侧处的另一侧驱动连杆,
其中,所述第一叶片连杆包括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的一侧处的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并且包括被布置在所述排出孔的另一侧处的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
其中,所述支撑连杆包括在所述排出孔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被布置为靠近所述一侧的第一支撑架,并且包括被布置为靠近所述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架,
其中,所述支撑连杆包括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一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支撑连杆,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支撑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二支撑连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支撑杆,与所述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所述第一支撑连杆联接;以及
第二支撑杆,与所述另一侧第一叶片连杆和所述第二支撑连杆联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被设置成一条直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叶片被布置在相同的高度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杆被布置在比所述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撑杆被布置在比所述另一侧驱动连杆更靠前的位置。
CN202180018653.0A 2020-03-02 2021-03-02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152443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26214A KR20210111108A (ko) 2020-03-02 2020-03-02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10-2020-0026214 2020-03-02
PCT/KR2021/002527 WO2021177684A1 (en) 2020-03-02 2021-03-02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4341A CN115244341A (zh) 2022-10-25
CN115244341B true CN115244341B (zh) 2024-01-02

Family

ID=77612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8653.0A Active CN115244341B (zh) 2020-03-02 2021-03-02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4307A1 (zh)
EP (1) EP4115124A4 (zh)
JP (1) JP7466678B2 (zh)
KR (1) KR20210111108A (zh)
CN (1) CN115244341B (zh)
WO (1) WO20211776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124701A (ko) * 2023-02-09 2024-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27382A (ko) * 2013-09-02 2015-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4807081A (zh) * 2014-01-27 2015-07-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遮风板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6524463A (zh) * 2016-11-30 2017-03-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07014053A (zh) * 2017-04-28 2017-08-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其导风板运动机构
CN107631461A (zh) * 2017-10-30 2018-01-2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安装于空调器的导风结构以及空调器
KR20190024480A (ko) * 2017-08-31 2019-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90027335A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8260A (ja) * 1995-12-25 1997-07-11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のルーバ支持構造
WO2011064999A1 (ja) 2009-11-25 2011-06-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化粧パネルおよびケーシング
KR102040800B1 (ko) * 2013-04-11 2019-1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레이드 체결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105423522B (zh) * 2015-12-21 2017-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板推出机构及空调器
KR102401787B1 (ko) * 2017-04-28 2022-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168704B1 (ko) 2018-05-15 2020-10-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27382A (ko) * 2013-09-02 2015-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4807081A (zh) * 2014-01-27 2015-07-29 Lg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遮风板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6524463A (zh) * 2016-11-30 2017-03-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07014053A (zh) * 2017-04-28 2017-08-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其导风板运动机构
KR20190024480A (ko) * 2017-08-31 2019-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90027335A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CN107631461A (zh) * 2017-10-30 2018-01-2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安装于空调器的导风结构以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5124A1 (en) 2023-01-11
CN115244341A (zh) 2022-10-25
KR20210111108A (ko) 2021-09-10
WO2021177684A1 (en) 2021-09-10
JP2023516641A (ja) 2023-04-20
US20230124307A1 (en) 2023-04-20
EP4115124A4 (en) 2024-04-03
JP7466678B2 (ja)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2202993B2 (en)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10208882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US20200191420A1 (en)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1742178A (zh) 空调的天花板式室内机
CN115244341B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KR10269759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10226273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