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30329B - 液体供应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30329B CN115230329B CN202210845614.4A CN202210845614A CN115230329B CN 115230329 B CN115230329 B CN 115230329B CN 202210845614 A CN202210845614 A CN 202210845614A CN 115230329 B CN115230329 B CN 1152303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 sleeve
- bottle
- liquid
- supply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液体供应系统包括罐、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引导部和液体瓶。第一管状部具有位于罐的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引导部围绕第一和第二管状部。引导部包括第一接合部。液体瓶包括能够连接到引导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能够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在将连接部连接到引导部期间,第一接合部能够引导第二接合部在预定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12月24日、发明名称为“液体供应系统”且申请号为201911345329.0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体供应系统,该液体供应系统包括:液体瓶,该液体瓶中存储液体;和罐,该罐被连接到液体瓶。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液体供应系统,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液体被构造成通过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06-205528中所描述的所谓的“喂鸡法(chicken feed method)”从连接到罐的盒被供应到罐。根据该方法,每当消耗存储在罐中的液体时,就进行从盒到罐的连续液体供应,以维持存储在罐中的液体的液位恒定。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2-020495公开了一种液体供应系统,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当罐中的液体被消耗时,可以通过罐的注入口将液体补充到罐中。例如,可以将液体瓶插入注入口中,以将液体瓶中的液体补充到罐中。
在此,假定在将液体瓶插入注入口的液体供应系统中,采用上述喂鸡系统(chicken feed system)。在这种液体供应系统中,在正在将液体从液体瓶供应到罐中的同时,用户应该不需要握住液体瓶。
此外,在这种液体供应系统中,应防止将存储特定颜色或特定种类的液体的液体罐(应将该液体罐插入存储相同颜色或相同种类液体的对应罐中)插入存储颜色或种类与存储在所述液体瓶中的液体的特定颜色或种类不同的液体的罐的注入口中。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供应系统,该液体供应系统能够在无需用户握住液体瓶的情况下将液体从液体瓶供应到罐,并且能够避免液体瓶错误地插入罐中。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液体供应系统,该液体供应系统包括罐、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套筒部和液体瓶。所述罐包括:壳体,该壳体中限定存储室,用于在所述存储室中存储液体;和空气连通部,该空气连通部被形成在壳体中,并且该空气连通部具有空气连通口,通过该空气连通口允许空气在存储室与大气之间连通。第一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一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一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第二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二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二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套筒部被设置在罐处,并且在预定方向上延伸,以限定在该预定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在沿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套筒部的横截面中,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位于套筒部的最外轮廓的内部。套筒部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部和第一接合部。所述液体瓶包括:外壁,该外壁中限定用于存储液体的内部空间;和外套筒,该外套筒能够连接到套筒部。外套筒提供在内部空间与外壁的外部之间连通。外套筒限定在轴向上延伸的轴线,并且外套筒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和第二接合部,该第二螺纹部能够与第一螺纹部螺纹接合,该第二接合部能够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第一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将外套筒连接到套筒部的过程中引导第二接合部在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移动。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在包括水平分量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优选的是: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在包括竖直分量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还优选的是: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彼此成一体。
此外,还优选的是:液体瓶进一步包括阀,阀能够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改变状态,该关闭状态阻止在内部空间与液体瓶的外部之间的连通,该打开状态提供在内部空间与液体瓶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并且,在将外套筒附接到罐的套筒部的过程中,阀被构造成:在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开始之后,阀抵靠罐以从关闭状态改变为打开状态。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在将外套筒与套筒部断开的过程中,在将阀与罐分离之后,解除在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
还优选的是:第一接合部在暴露位置处,在该暴露位置处,第一接合部暴露于罐的外部。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设置多个上述罐、多个上述套筒部以及多个上述液体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在所述多个套筒部和所述多个液体瓶中,在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与对应一个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使得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允许接合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用于引导所述对应一个液体瓶的外套筒的移动,但是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所述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防止接合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非对应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
还优选的是:第一接合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一个构成;并且第二接合部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中的其余一个构成。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套筒部的基端部被连接到罐;并且外套筒的基端部被连接到液体瓶的外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调节部,该调节部能够抵接在凸部上,以在将液体瓶与罐断开的过程中防止外套筒相对于套筒部绕外套筒的轴线旋转。调节部被定位成与以下之一相邻:第一螺纹部的一端,第一螺纹部的所述一端在预定方向上位于套筒部的基端部的附近;和第二螺纹部的一端,第二螺纹部的所述一端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外套筒的基端部的附近。优选地,在凸部与调节部抵接的状态下,凸部和凹部在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凸部的突出长度不大于以下长度中的每一个长度:构成第一螺纹部的螺纹在其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和构成第二螺纹部的螺纹在其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凹部被形成在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部中,并且凹部在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或在外套筒的轴向方向上延伸。
还优选的是:外套筒进一步包括:第一外套筒,该第一外套筒被连接到外壁,并且第一外套筒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第二外套筒,该第二外套筒由外壁和第一外套筒中的一个支撑。第二外套筒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在该第一位置中,第二外套筒被容纳在第一外套筒中,在该第二位置中,第二外套筒从第一外套筒突出。第二外套筒的周表面设有第二接合部。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在将外套筒连接到套筒部的过程中,在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开始之后,随着第二外套筒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接合部由第一接合部引导。
还优选的是:设置多个上述罐和多个上述套筒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罐帽,每一个罐帽对应于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一个套筒部。每一个罐帽的周表面设有与外套筒的第二接合部对应的接合部。每一个罐帽的接合部在与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对应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通过由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对应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引导罐帽的接合部,每一个罐帽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对应一个套筒部,但是每一个罐帽的接合部不能由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非对应的一个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引导。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罐帽的周表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一螺纹部螺纹接合的第三螺纹部。此外,优选地,第三螺纹部具有与第二螺纹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还优选的是:设置多个上述液体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瓶帽,每一个瓶帽对应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一个液体瓶。每一个瓶帽的周表面设有与套筒部的第一接合部对应的接合部。每一个瓶帽的接合部在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优选地,通过由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引导瓶帽的接合部,每一个瓶帽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但是瓶帽的接合部不能由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非对应的一个液体瓶的第二接合部引导。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每一个瓶帽的周表面形成有第四螺纹部,该第四螺纹部能够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第二螺纹部螺纹接合。
在该液体供应系统中,进一步优选的是:设置多个上述套筒部;并且每一个第四螺纹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对应一个套筒部的第一螺纹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还优选的是:罐和套筒部彼此成一体。
根据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液体供应系统,该液体供应系统包括:多个罐;和多个液体瓶,所述多个液体瓶与所述多个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每一个液体瓶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罐中的对应一个罐。优选地,所述多个罐中的每一个包括壳体、空气连通部、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和套筒部。壳体中限定存储室,用于在存储室中存储液体。空气连通部被形成在壳体中,并且具有空气连通口,通过该空气连通口允许空气在存储室与大气之间连通。第一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一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一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第二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二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二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套筒部在预定方向上延伸,以限定在该预定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在沿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套筒部的横截面中,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位于套筒部的最外轮廓的内部。套筒部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部和第一接合部。优选地,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每一个液体瓶包括:外壁,该外壁中限定用于存储液体的内部空间;外套筒,该外套筒能够连接到所述多个套筒部中的对应一个套筒部,并且该外套筒提供在内部空间和外壁的外部之间连通。外套筒限定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并且外套筒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在将外套筒连接到套筒部的过程中,该第二螺纹部能够与第一螺纹部螺纹接合。优选地,多个第一螺纹部提供彼此不同的螺距;并且多个第二螺纹部提供彼此不同的螺距。
根据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液体供应系统,该液体供应系统包括罐、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套筒部和液体瓶。罐包括:壳体,该壳体中限定存储室,用于在所述存储室中存储液体;和空气连通部,该空气连通部被形成在壳体中,并且该空气连通部具有空气连通口,通过该空气连通口允许空气在存储室与大气之间连通。第一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一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一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第二管状部具有位于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第二管状部的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第二管状部的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存储室与罐的外部连通。套筒部被设置在罐处,并且在预定方向上延伸,以限定在该预定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在沿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截取的套筒部的横截面中,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位于套筒部的最外轮廓的内部。套筒部的周表面形成有螺纹部和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是凹部。液体瓶包括:外壁,该外壁中限定用于存储液体的内部空间;和外套筒,该外套筒能够连接到套筒部,并且该外套筒提供在内部空间和外壁的外部之间连通。外套筒限定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并且外套筒的周表面形成有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能够与第一接合部螺纹接合,该第二接合部是凸部。在将外套筒连接到套筒部的过程中,由第一接合部引导第二接合部在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移动,优选地,第一接合部被形成在构成螺纹部的螺纹的多个圈中的一个圈中,所述多个圈中的所述一个圈被定位成最靠近套筒部的末端,并且第二接合部在与套筒部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不大于螺纹部的螺纹的螺距。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透视图,示出了盖70在其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1B是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透视图,示出了盖70在其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的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托架23、压板42、导轨43和44以及墨罐100的布置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墨罐100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墨罐100中的墨罐100M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墨罐100M的纵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在从套筒161和套筒162的末端到基端的突出方向6上观察的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的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视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80M的透视图;
图9A至图9D是示出了在从相应液体瓶80的末端到基端的其轴向方向上观察的液体瓶80M、液体瓶80C、液体瓶80Y和液体瓶80B的外套筒91的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液体瓶80M和墨罐100M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所述一部分包括第二套筒162,并且该图特别示出了尚未将外套筒91插入第二套筒162中的状态;
图11是示出了液体瓶80M和墨罐100M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将外套筒91插入第二套筒162中并且液体瓶80M的凸部93由墨罐100M的凹部72引导的状态;
图12是示出了液体瓶80M和墨罐100M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将外套筒91插入第二套筒162中并且液体瓶80M的阳螺纹部92与墨罐100M的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的状态;
图13是示出了液体瓶80M和墨罐100M的一部分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在液体瓶80M和墨罐100M之间的连接状态;
图14是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用于墨罐100M的罐帽130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80M的瓶帽140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80M和瓶帽140的透视图;
图17是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280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第一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墨罐200的透视图;
图19A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380的外套筒391和墨罐300的第二套筒362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尚未将外套筒391插入第二套筒362中的状态;
图19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380的外套筒391和墨罐300的第二套筒362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将外套筒391的第一外套筒391A插入第二外套筒362的第一空间363中的状态;
图20A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380的外套筒391和墨罐300的第二套筒362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将外套筒391的第二外套筒391B插入第二外套筒362的第二空间364中的状态;
图20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380的外套筒391和墨罐300的第二套筒362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在外套筒391和第二套筒362之间的连接的状态;
图21A是根据第三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480的透视图。
图21B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在从液体瓶480的末端到基端的其轴向方向上观察的液体瓶480的外套筒491的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480和墨罐400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液体瓶580和墨罐500的第一套筒561的纵截面图,并且特别示出了在液体瓶580和墨罐500之间的连接的状态;
图24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墨罐600的透视图。
图25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在从套筒723和724的末端到基端的突出方向6上观察的第二套筒162、套筒723和独立于墨罐700中的套筒723的套筒724的视图;
图26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变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中的保持构件880的视图;
图27是沿图26中的平面VII-VII截取的保持构件880的截面图;并且
图28是沿图26中的平面VII-VII截取的保持墨罐800的保持构件880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16描述作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体供应系统的示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10。
在下面的描述中,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相关的上、下、前、后、左和右的方向将指的是假定多功能外围设备10被设置在水平平面上以能够被操作,如图1A至图2中所示。注意,图1A中所示的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姿态也将被称为其“可操作姿态”。
具体地,基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可操作姿态,定义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上/下方向7。在假定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形成有开口13(图1A)的表面是多功能外围设备10在可操作姿态下的前表面的情况下,定义前/后方向8。基于假定从其前表面观察在可操作姿态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10,定义左/右方向9。在本实施例中,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可操作姿态中,上/下方向7平行于竖直方向,并且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平行于水平方向。此外,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向右方向9彼此垂直。
[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多功能外围设备1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多功能外围设备10具有下部,在该下部中设有打印机部11。打印机部11被构造成根据喷墨记录方法将图像记录在片材12(见图2)上。打印机部11包括外壳14,该外壳14的前壁14A形成有开口13。
如图2中所示,在外壳14内设有片材供应单元15、片材供应托盘20、排出托盘21、一对输送辊54、记录部24、一对排出辊55、压板42和墨罐100(罐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设备10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
[片材供应托盘20和排出托盘21]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片材供应托盘20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8上通过开口13插入到外壳14中以及从外壳14移除。开口13位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前表面处且位于外壳14的前壁14A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分处。如图2中所示,片材供应托盘20被构造成以堆叠状态支撑片材12。
排出托盘21被设置在片材供应托盘20的上方,如图1A至图2中所示。排出托盘21被构造成支撑由排出辊55从在记录部24和压板42之间的部分排出的片材12。
[片材供应单元15]
片材供应单元15被构造成将支撑在片材供应托盘20中的每一个片材12供应到输送路径65上。如图2中所示,片材供应单元15包括片材供应辊25、片材供应臂26和轴27。片材供应辊25由片材供应臂26的末端部可旋转地支撑。片材供应辊25被构造成由片材供应发动机(未示出)驱动。轴27由打印机部11的框架(未示出)支撑。片材供应臂26具有基端部,该基端部能够绕轴27的轴线枢转地移动。例如,片材供应臂26由其自身的重量或弹簧的弹性推压力推压成朝向片材供应托盘20枢转。
[输送路径65]
如图2中所示,输送路径65是由在打印机部11的内部以预定间隔彼此相反地布置的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部分地限定的空间。输送路径65从片材供应托盘20的后端部向后延伸,然后在打印机部11的后部处向上延伸的同时进行向前的U形转弯,延伸穿过在记录部24与压板42之间的空间,并到达排出托盘21。
如图3中所示,输送路径65的位于输送辊54与排出辊55之间的部分被大致设置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0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分处,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每一个片材12被构造成沿着输送路径65输送所在的方向将被称为输送方向29(在图2中由点划线箭头指示)。
[输送辊54]
如图2中所示,一对输送辊54被设置在输送路径65处。输送辊54包括输送辊60以及与输送辊60相反布置的夹送辊61。输送辊60被构造成由输送发动机(未示出)驱动。夹送辊61被构造成随着输送辊60的旋转而旋转。随着输送辊60响应于输送马达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每一个片材12被夹持在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之间,以在输送方向29上被输送。
[排出辊55]
如图2中所示,在输送路径65处,一对排出辊55在输送方向29上相对于一对输送辊54被设置在下游。排出辊55包括排出辊62以及与排出辊62相反定位的刺轮63。排出辊62被构造成由输送发动机(未示出)驱动。刺轮63被构造成随着排出辊62的旋转而旋转。随着排出辊62响应于输送发动机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每一个片材12被夹持在排出辊62与刺轮63之间,并且在输送方向29上被输送。
[记录部24]
如图2中所示,在输送路径65处,记录部24被设置在一对输送辊54和一对排出辊55之间的位置处。记录部24在上/下方向7上与压板42相反地定位,其中输送路径65介置在记录部24和压板42之间。记录部24包括托架23和记录头39。
如图3中所示,托架23由导轨43和44支撑。导轨43和44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彼此间隔开。导轨43和44由打印机部11的框架(未示出)支撑。
托架23被连接到设置在导轨44处的公知的皮带机构。该皮带机构由托架驱动发动机(未示出)驱动。连接到皮带机构的托架23被构造成响应于托架驱动发动机的驱动力而进行在左/右方向9上的往复移动。如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托架23被构造成移动以超过输送路径65的右端和左端。
如图3中所示,一束四根墨管32和柔性扁平电缆33从托架23延伸。
四根墨管32将记录头39连接到墨罐100。每一根墨管32被构造成将存储在四个墨罐100B、100Y、100C、100M(这些墨罐可以被统称为“墨罐100”)的每一个墨罐中的墨(液体的示例)供应到记录头39。具体地,四根墨管32包括墨管32B、墨管32Y、墨管32C、墨管32M(这些墨管可以被统称为“墨管32”)分别从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墨罐100M延伸,使得相应四种颜色(黑色、黄色、青色和品红色)的墨可以从对应的墨罐100中流动通过对应的墨管32。这四根墨管32被捆成束并连接到托架23。
柔性扁平电缆33被构造成在控制板(未示出)和记录头39之间建立电连接。控制器(未示出)被表面安装在控制板上,以控制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操作。柔性扁平电缆84被构造成将从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传输到记录头39。
如图2中所示,记录头39被安装在托架23上。记录头39具有包括多个喷嘴40的下表面。每一个喷嘴40具有通过记录头39的下表面暴露于外部的末端。记录头39被构造成从喷嘴40喷射作为微小墨滴的墨。随着托架23在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记录头39通过喷嘴40将墨滴喷射到由压板42支撑的片材12上。这样,在每一张片材12上记录图像,并且消耗了存储在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中的墨。
[压板42]
如图2中所示,在输送路径65处,压板42被设置在输送辊54和排出辊55之间。压板42在上/下方向7上与记录部24相反地定位,并且输送路径65介置在压板42和记录部24之间。压板42从下方支撑由输送辊54输送的片材12。
[盖70]
如图1B中所示,在外壳14的前壁14A的右端部中形成有开口22。盖70被组装到外壳14,从而能够覆盖开口22。盖70能够在用于关闭开口22的关闭位置(图1A中所示的位置)和用于将开口22暴露于外部的打开位置(图1B中所示的位置)之间枢转地移动。
如图1A中所示,当盖70在图1A中所示的关闭位置处时,每一个墨罐100的第二套筒162(见图1B和图4)与外部隔离。当盖70在图1B中所示的打开位置处时,每一个墨罐100的第二套筒162暴露于外部。如图1A中所示,盖70形成有开口97。在外壳14的内部,在开口22的后方设有内部空隙空间。墨罐100位于该内部空间中。顺便提及,可以不设置盖70。
[墨罐100]
图4中所示的墨罐100位于打印机部11中。墨罐100用于向打印机部11的记录部24供应墨。墨罐100由四个墨罐100B、100Y、100C和100M构造。
不同颜色的墨存储在相应的墨罐100中。具体地,黑色墨被存储在墨罐100B中,黄色墨被存储在墨罐100Y中,青色墨被存储在墨罐100C中,品红色墨被存储在墨罐100M中。然而,墨罐100的数量和墨的颜色不限于本实施例的那些。
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具有大致类似的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墨罐100B在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大于其余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在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描述墨罐100M的详细构造,而为了避免重复描述,将省略墨罐100B、墨罐100Y和墨罐100C的构造。然而,相应的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的构造彼此不同,这将稍后描述。
如图5中所示,墨罐100M包括由前壁101、后壁110、上壁104、下壁105、右壁107和左壁108构成的框架(作为壳体的示例)。前壁101、后壁110、上壁104和下壁105由树脂制成。右壁107和左壁108由膜制成。
作为右壁107的膜被粘附到由前壁101、后壁110、上壁104和下壁105的右端面限定的右开口端面。作为左壁108的膜被粘附到由前壁101、后壁110、上壁104和下壁105的左端面限定的左开口端面。上述树脂和膜构成限定墨罐100M的外形的框架。此外,前壁101、后壁110、上壁104、下壁105、右壁107和左壁108限定墨室111(见图6)作为存储室的示例。
顺便提及,框架的每一个壁是由树脂制成还是由膜制成均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以仅有后壁110由膜形成,而其余壁可以由树脂制成。可替代地,右壁107的一部分可以由树脂制成,并且右壁107的其余部分可以由膜形成。进一步可替代地,左壁108的一部分可以由树脂制成,并且左壁108的其余部分可以由膜形成。
框架的树脂部分例如通过利用透光树脂(例如,聚丙烯)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使得用户能够从其外部视觉上确认存储在每一个墨罐100的墨室111中的墨。
如图1A中所示,每一个墨罐100的前壁101通过盖70的开口97和外壳14的开口22暴露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外部。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前侧能够看到前壁101。当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前侧向后观察时,用户能够通过对应的前壁101识别存储在每一个墨室111中的剩余墨量。
如图5和图6中所示,前壁101包括竖立壁102和倾斜壁106。竖立壁102在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倾斜壁106从竖立壁102的上端跨度到上壁104的前端。倾斜壁106相对于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倾斜。
墨罐100M形成有空气连通孔113(空气连通部和空气连通口的示例)。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空气连通孔113被形成在上壁104中。然而,空气连通孔可以被形成在除上壁104之外的壁中。空气连通孔113允许墨室111与墨罐100M外部的大气连通。
如图6中所示,空气连通孔113和墨室111彼此直接连通。可替代地,空气连通孔113和墨室111可以通过空气连通通道彼此连通。此外,可以在将墨室111连接到空气连通孔113的空气连通通道中的某处设置半透膜。半透膜是具有微小孔的多孔膜,其允许空气从其通过但阻止液体从其通过。在该示例中,空气连通孔113、空气连通通道和半透膜是空气连通部的示例,并且空气连通孔113是空气连通口的示例。
如图6中所示,墨罐100M形成有用于排出存储在墨室111中的墨的出墨口115。出墨口115被形成在后壁110中。墨管32(32M)被连接到出墨口115。如图3中所示,存储在墨室111中的墨通过出墨口115和墨管32被供应到记录头39。顺便提及,出墨口115可以被形成在除后壁110之外的壁中,例如下壁105。
[第一套筒161]
如图4至图7中所示,墨罐100M包括第一套筒161。第一套筒161与墨罐100M的框架成一体。如图6中所示,第一套筒161包括位于墨罐100M的框架外部的外部部分。该外部部分从倾斜壁106的外表面106A斜角地向上和向前突出。
可替代地,第一套筒161可以被组装到墨罐100M的框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一套筒161可以具有从第一套筒161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凸缘部。第一套筒161可以被插入形成在倾斜壁106中的通孔109(见图6)中,使得凸缘部抵接在倾斜壁106的外表面106A上,以调节第一套筒161的插入位置。
顺便提及,稍后详细描述的第二套筒162从外表面106A斜角地向上和向前突出,并且围绕第一套筒161的外部部分。
具体地,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在与前/后方向8(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7(竖直方向)交叉的突出方向6上突出。换句话说,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在包含水平分量和竖直分量的方向上突出。突出方向6也与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轴向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约45度的角度。如图13中所示,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能够连接到液体瓶80(稍后描述)的外套筒91(稍后描述)。因此,能够将存储在液体瓶80中的墨供应到墨室111中。
第一套筒161的外部部分是大体中空的圆筒形。顺便提及,第一套筒161的形状不限于中空圆筒形形状,而是可以是任何管状形状,如多边形管,例如方管。
第一套筒161包括位于墨罐100M的框架的内部(在墨室111中)的内部部分。该内部部分从倾斜壁106的内表面106B向下延伸。该内部部分包括外壁部103,该外壁部103包括前壁部103A和后壁部103B。前壁部103A的最下端被定位成比后壁部103B的最下端低。
第一套筒161还包括位于第一套筒161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117。分隔壁117将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不同的空间: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
空气通道121是由后壁部103B和分隔壁117限定的空间。空气通道121是第一管状部的示例。空气通道121具有作为开口121A的内端,并且具有作为开口121B的外端。
液体通道122是由前壁部103A和分隔壁117限定的空间。液体通道122是第二管状部的示例。液体通道122具有作为开口122A的内端,并且具有作为开口122B的外端。液体通道122位于空气通道121的下方和前方。
开口121A和开口122A位于墨室111中。在墨室111中,开口121A在后壁部103B的最下端处向下开口。在墨室111中,开口122A在前壁部103A的最下端处向下开口。也就是说,开口121A被定位成比开口122A高。开口121A和开口122A被定位成比空气连通孔113低。
顺便提及,在空气连通部由空气连通孔113和空气连通通道构成的情况下,开口121A和开口122A可以被定位在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的下方。
开口121B和开口122B位于墨室111的外部。开口121B通过空气通道121提供在墨室111和墨罐100M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开口122B通过液体通道122提供在墨室111和墨罐100M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开口121B位于开口122B的上方和后方。
顺便提及,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可以在与图6中所示的突出方向6不同的方向上延伸。例如,整个空气通道121和整个液体通道122可以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可以被设置在上壁104处,以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
此外,在第一套筒161被组装到墨罐100M的框架的情况下,即,在第一套筒161被设置成与墨罐100M的框架分开的构件的情况下,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可以不与墨罐100M的框架成为一体,而是被设置成与墨罐100M的罐分开的构件。
[第二套筒162]
如图5中所示,墨罐100M还包括第二套筒162作为套筒部的示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162与墨罐100M的框架成一体。
如图5和图6中所示,第二套筒162在围绕第一套筒161的位置处从外表面106A斜角地向上和向前突出。第二套筒162围绕第一套筒161的外部部分,该外部部分从外表面106A斜角地向上和向前突出。也就是说,如图7中所示,从突出方向6观察时,第二套筒162围绕第一套筒161。
换句话说,如图6中所示,在与中心轴线162B垂直的横截面162C中(该中心轴线162B穿过第一套筒161的中心和第二套筒162的中心并且在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第一套筒161位于第二套筒162的外周表面162D的径向内侧(即,第二套筒162的最外轮廓的内部)。如图5中所示,第二套筒162是大体中空的圆筒形。第二套筒162从外表面106A突出的突出长度大于第一套筒161从外表面106A突出的突出长度。
第二套筒162具有内周表面162A,该内周表面162A设有阴螺纹部71(第一螺纹部的示例)、两个凹部72(第一接合部的示例)和凸部73(调节部的示例)。内周表面是周表面的示例。
阴螺纹部71从内周表面162A突出并且以螺纹74的形式螺旋地延伸,从而形成螺旋槽。
凹部72被形成在螺纹74中。如图5中所示。每一个凹部72被形成在暴露位置处,在该暴露位置,用户能够从墨罐100M的外部看到凹部72。也就是说,当从墨罐100M的外部在突出方向6上观察时,用户能够视觉上识别凹部72。具体地,在内周表面162A上,凹部72位于的第二套筒162的末端(上端)的附近。
顺便提及,凹部72可以在除第二套筒162的末端附近以外的位置处。例如,凹部72可以位于第二套筒162的基端的附近,或者可以被定位成从螺纹74偏移。可替代地,凹部72不仅可以位于螺纹74中,而且还可以位于从螺纹74偏离的部分处。进一步可替代地,凹部72也可以在用户不能从墨罐100M的外部观察到凹部72的位置处。
如图5和图6中所示,螺纹74被凹部72分段成多个螺纹部段。每一个凹部72被形成为从螺纹74在突出方向6上的一端(在突出方向6上较靠近第二套筒162的末端的一端)向螺纹74在突出方向6上的另一端(在突出方向6上较靠近第二套筒162的基端的一端)在突出方向6上延伸。
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螺纹74在突出方向6上具有两个圈,包括第一圈74A和第二圈74B。每一个凹部72由以下部分构造成:形成在第一圈74A中的第一凹部72A;和形成在第二圈74B中的第二凹部72B中。第一凹部72A和第二凹部72B在突出方向6上布置成一直线。
如图7中所示,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具有两个凹部72。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分别提供两个凹部72的彼此位置不同的关系。具体地,墨罐100B的两个凹部72绕着第二套筒162的中心在其间限定45度的中心角θ1。墨罐100Y的两个凹部72绕着第二套筒162的中心在其间限定180度的中心角θ1。墨罐100C的两个凹部72绕着第二套筒162的中心在其间限定135度的中心角θ1。并且,墨罐100M的两个凹部72绕着第二套筒162的中心在其间限定90度的中心角θ1。当然,中心角θ1不限于这些角度。
顺便提及,可以形成不少于三个的凹部72。此外,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可以分别具有彼此数量不同的凹部72。此外,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可以具有其尺寸和形状彼此不同的凹部72。
如图5中所示,凸部73被定位成与螺纹74在螺纹74的螺旋方向上的一端相邻。螺纹74在螺旋方向上的所述一端将被称为螺纹74的“基端”,该基端是被定位成离第二套筒162的基端比螺纹74在螺旋方向上的另一端离第二套筒162的基端近的一端。凸部73朝向第一套筒161(朝向第二套筒162的基端)延伸,并且被定位成离第一套筒161比螺纹74的基端离第一套筒161近。凸部73具有在第二套筒162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在与第二套筒162的轴向方向和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垂直的方向上),该突出长度不超过螺纹74在第二套筒162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和稍后描述的阳螺纹部92的螺纹在第二套筒162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
凸部73在第二套筒162的周向方向上(在沿着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的方向上)位于与凹部72中的一个凹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处。更具体地,凸部73具有一个表面73A和在周向方向上的相反表面,并且螺纹74具有形成凹部72中的一个凹部的端面75。所述一个表面73A和端面75位于沿突出方向6延伸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所述一个表面73A是在第二套筒162的周向方向上离螺纹74的基端比所述相反表面离螺纹74的基端远的表面。
顺便提及,凸部73可以具有与图5中所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凸部73的表面73A可以相对于突出方向6倾斜,使得表面73A随着朝向第二套筒162的末端在突出方向6上延伸而接近螺纹74的基端。此外,可以省略凸部73。
[液体瓶80]
图8中所示的液体瓶80能够连接到对应的墨罐100,并且通常为中空圆筒形。如图10至图13中所示,液体瓶80是提供内部空间84的容器,在该内部空间84中存储墨。
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与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一一对应地设置(在适当的情况下,这些液体瓶可以被统称为“液体瓶80”)。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分别包含与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对应的不同颜色的墨。也就是说,液体瓶80B(图9D)包含黑色墨并且与墨罐100B相关联;液体瓶80Y(图9C)包含黄色墨并且与墨罐100Y相关联;液体瓶80C(图9B)包含青色墨并且与墨罐100C相关联;并且液体瓶80M(图9A)包含品红色墨并且与墨罐100M相关联。
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所存储的墨的颜色如何,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具有大体类似的构造。因此,在下文中,将描述液体瓶80M的构造,而为了简化描述,将省略对其余的液体瓶80B、液体瓶80Y和液体瓶80C的构造的描述。
注意,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的构造彼此不同。该差异将稍后详细描述。顺便提及,根据所存储的墨的颜色,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液体瓶80M可以被设计成彼此不同(例如,在外形上的差异、在指示墨颜色的标签上的差异、在液体瓶80的至少一部分或瓶帽140的着色上的差异)。
液体瓶80M包括外壁81和外套筒91。外壁81在该外壁81中限定内部空间84。外壁81包括主体部82和锥形部83。主体部82具有中空的圆筒形形状。锥形部83具有截头圆锥形形状。锥形部83是锥形的,使得其直径随着在液体瓶80M的轴向方向151(即主体部82的纵向方向)上距主体部82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外套筒91是中空圆筒形。外套筒91从锥形部83的末端在轴向方向151上延伸。锥形部83的末端与锥形部83的连接到主体部82的基端相反。外套筒91具有与锥形部83相反的末端。外套筒91的末端具有向液体瓶80M的外部开口的供应口85。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通过供应口85与液体瓶80M的外部连通。如稍后将描述的,外套筒91能够连接到墨罐100M的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
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件79被结合到外套筒91的末端面91B(图13)。密封件79是阀的示例。供应口85由密封件79封闭。密封件79形成有例如十字形形状的形式的狭缝。在没有外力施加到密封件79的状态下,密封件79可以维持密封状态。
狭缝在密封件79的密封状态下维持十字形形状,使得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与外界隔离。另一方面,密封件79在接收到来自外部的外力时(即,在第一套筒161抵靠密封件79时)能够是打开状态。通过向密封件79施加外力,即,通过第一套筒161对密封件79的推动力,将密封件79绕着狭缝推动和缠绕,使得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变成与外部连通。
密封件79不一定必需被结合到外套筒91的末端面91B。例如,密封件79可以在轴向方向151上比末端面91B深的位置处(更远离外套筒91的末端)被结合到外套筒91的内周表面。
此外,用于打开和关闭供应口85的结构不限于密封件79。例如,可以将鸭嘴型阀设置在外套筒91的末端面91B处。可替代地,可以在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中设置可移动阀。在后一种情况下,在没有外力施加到可移动阀的状态下,可移动阀可以由弹簧在内部推压,以与形成供应口85的表面紧密接触,以关闭供应口85。另一方面,可移动阀可以通过来自移动到内部空间84中的第一套筒161的推动力而抵抗弹簧的推压力而从形成供应口85的表面移开。因此,供应口85被打开。此时,阀处于打开状态。
外套筒91具有:外周表面91A,该外周表面91A设有阳螺纹部92;和一对凸部93。外周表面91A是周表面的示例。阳螺纹部92是第二螺纹部的示例。凸部93是第二接合部的示例。
阳螺纹部92由从外周表面91A突出且螺旋状延伸的螺纹构成。外套筒91的外径约等于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的内径。阳螺纹部92能够与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
凸部93位于外套筒91的末端部处。凸部83被定位成离外套筒91的末端比阳螺纹部92离外套筒91的末端近。每一个凸部93具有在外套筒91的径向方向上(在与外套筒91的轴向方向151和外套筒91的外周表面91A垂直的方向上)的突出长度,该突出长度不大于阳螺纹部92在外套筒91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
液体瓶80M的凸部93的位置和形状与墨罐100M的凹部7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以相同的方式,液体瓶80B的凸部93的位置和形状与墨罐100B的凹部7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液体瓶80Y的凸部93的位置和形状与墨罐100Y的凹部7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液体瓶80C的凸部93的位置和形状与墨罐100C的凹部7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如图9A至图9D中所示,在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中的每一个液体瓶中设有两个凸部93。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中的每一个液体瓶中的两个凸部93之间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由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的两个凸部93限定的中心角θ2分别为45度(如图9D中所示)、180度(如图9C中所示)、135度(如图9B中所示)和90度(如图9A中所示)。
顺便提及,相应液体瓶80的凸部93的中心角θ2值和形状不限于上述示例,只要其与对应墨罐100的凹部72的中心角θ1值和形状匹配即可。此外,凸部93的数量可以不限于上述数量,只要该数量大于一即可。
[液体瓶80到墨罐100的连接]
液体瓶80被连接到对应的墨罐100。也就是说,液体瓶80B被连接到墨罐100B;液体瓶80Y被连接到墨罐100Y;液体瓶80C被连接到墨罐100C;液体瓶80M被连接到墨罐100M。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描述将液体瓶80M连接到墨罐100M的过程。
如图10中所示,为了将液体瓶80M连接到墨罐100M,使外套筒91的供应口85在突出方向6上离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较近,同时维持供应口85与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之间在突出方向6上的对准。
顺便提及,在将液体瓶80M连接到墨罐100M的过程中(在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状态下),外套筒91的轴向方向(液体瓶80M的轴向方向151)与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轴向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外套筒91的轴向方向(液体瓶80M的轴向方向151)与突出方向6一致。
如图11中所示,随着将外套筒91在突出方向6上插入第二套筒162中,凸部93进入第二套筒162的对应凹部72中。如上所述,液体瓶80M的凸部93的位置和形状与墨罐100M的凹部7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因此,液体瓶80M的凸部93进入墨罐100M的对应凹部72中,并且相对于凹部72在突出方向6上(即,在中心轴线162B的方向上)被引导(参见图6)。
换句话说,用户握住液体瓶80M以允许液体瓶80M的两个凸部93进入第二套筒162的两个凹部72中,并将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插入第二套筒162中。在此,在中心轴线162B的方向上移动意指沿着中心轴线162B在两个方向上(朝向前上方和朝向后下方)移动。在图11中所示的状态下,由于阳螺纹部92仍位于第二套筒162的外部,因此阳螺纹部92尚未与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
类似地,为了将液体瓶80B连接到墨罐100B,墨罐100B的凹部72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液体瓶80B的凸部93并使其进入。为了将液体瓶80Y连接到墨罐100Y,墨罐100Y的凹部72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液体瓶80Y的凸部93并使其进入。为了将液体瓶80C连接到墨罐100C,墨罐100C的凹部72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液体瓶80C的凸部93并使其进入。
另一方面,在设想将液体瓶80M连接到除墨罐100M以外的墨罐100(即,连接到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情况下,防止了由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凹部72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液体瓶80M的凸部93。这是因为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凹部72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液体瓶80M的凸部93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因此,即使设想将液体瓶80M在突出方向6上插入到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中的任一个墨罐中,液体瓶80M的凸部93也会抵靠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螺纹74。因此,防止了将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2插入到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第二套筒162中。
类似地,在设想将液体瓶80B连接到除墨罐100B以外的墨罐100M、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情况下,墨罐100M、墨罐100Y或墨罐100C的凹部72不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凸部93并使其进入。此外,在设想将液体瓶80Y连接到除墨罐100Y以外的墨罐100B、墨罐100M或墨罐100C的情况下,墨罐100B、墨罐100M或墨罐100C的凹部72不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凸部93并使其进入。在设想将液体瓶80C连接到除墨罐100C以外的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M的情况下,墨罐100B、墨罐100Y或墨罐100M的凹部72不允许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凸部93并使其进入。
此处,假定多功能外围设备10仅设有一个墨罐100。如果将液体瓶80连接到单个墨罐100,则单个墨罐100的凹部72允许沿着凹部72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液体瓶80的凸部93。另一方面,在此,假定存在另一种设有单个墨罐的多功能外围设备,该单个墨罐具有凹部,该凹部的构造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墨罐100的凹部72的构造不同。如果试图将液体瓶80连接到所述另一种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单个墨罐,则凹部不能接纳液体瓶80的凸部93。也就是说,所述另一种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凹部不引导液体瓶80的凸部93在突出方向6上的移动。
随着将外套筒91从图11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第二套筒162中,凸部93移动越过凹部72。然后,如图12中所示,凸部93接近第二套筒162的基端。也就是说,凸部93在突出方向6上位于阴螺纹部71与第一套筒161之间。此外,阳螺纹部92与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将外套筒91连接到第二套筒162的过程中,在凹部72引导凸部93的移动之后,开始阳螺纹部92与阴螺纹部71的螺纹接合。
之后,随着用户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液体瓶80M,促进了阳螺纹部92和阴螺纹部71之间的螺纹接合。也就是说,由于外套筒91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前进移动到第二套筒162中,所以如图13中所示,第一套筒161与外套筒91的密封件79抵靠,并且第一套筒161推动密封件79。因此,密封件79沿着狭缝缠绕,以提供密封件79的打开状态。也就是说,在将外套筒91连接到第二套筒162的过程期间,在阳螺纹部92和阴螺纹部71彼此螺纹接合之后,密封件79由于其与第一套筒161的抵接而从其关闭状态变为其打开状态。
密封件79的打开状态使供应口85被打开。第一套筒151通过打开的供应口85进入外套筒91的内部中。因此,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通过开口121B和开口122B与墨罐100M的墨室111连通。图13中所示的状态是在液体瓶80M与墨罐100M之间的连接状态。在连接状态下,外套筒91的末端面91B(密封件79被结合到该末端面91B)被安置在墨罐100M的外表面106A上。
为了将液体瓶80M从墨罐100M拆卸,也就是说,在将外套筒91与第二套筒162断开的过程中,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液体瓶80M。因此,在将液体瓶80M从墨罐100M移开的同时,逐渐解除了在阳螺纹部92和阴螺纹部71之间的螺纹接合。随着液体瓶80M的移动,首先将密封件79与第一套筒161分离。因此,密封件79绕着狭缝解绕,以恢复关闭状态。之后,阳螺纹部92与阴螺纹部71脱离。
在阳螺纹部92与阴螺纹部71脱离之后,凸部93从在突出方向6上靠近第二套筒162的基端的一侧抵靠螺纹74,从而防止液体瓶80M与墨罐100M脱离。此时,在向液体瓶80M施加促使液体瓶80M从墨罐100M中被拉出的力的同时,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液体瓶80M。因此,凸部93在由螺纹74引导的同时在第二套筒162的周向方向上移动。
最后,凸部93中的一个凸部抵靠第二套筒162的凸部73。通过该抵接,限制了凸部93在周向方向上的移动。此外,由于该抵接,凸部93分别在突出方向6上与第二套筒162的对应凹部72对准(如上所述,凸部73的所述一个表面73A在突出方向6上与限定凹部72中的一个凹部的端面75对准)。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向液体瓶80M施加拉出力,在凸部93由凹部72引导的同时,液体瓶80M相对于墨罐100M在拉出方向上(在突出方向6上)移动。以此方式,将液体瓶80M从墨罐100M移除。
接下来,将描述在图13中所示的连接状态下从液体瓶80M到墨罐100M的墨供应。
由于液体瓶80M连接到墨罐100M,所以当第一套筒161的开口121B和开口122B位于墨罐80M的内部空间84中时,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和墨室111通过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彼此连通。因此,存储在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中的墨通过开口122B沿着液体通道122流动,并通过液体通道122的开口122A流入墨室111中。
此外,响应于墨流入墨室111中,墨罐100M的墨室111中的空气通过开口121A流入空气通道121中,并且空气通过空气通道121的开口121B被引入到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中。从液体瓶80M流入墨罐100M的墨室111中的墨的体积约等于从墨室111流入液体瓶80M中的空气的体积。以此方式,进行所谓的空气/液体置换。
墨流入墨室111中引起墨室111中的墨的液位升高。当墨室111中的墨的液位上升到空气通道121的开口121A时,空气通道121和墨室111之间的空气连通被切断,从而停止了空气从墨室111流到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结果是,也停止了墨从液体瓶80M的内部空间84流入墨室111中。通过将液体瓶80M从墨罐100M拆卸,终止向墨室111的墨补充。
[罐帽130]
接下来,将参照图14描述罐帽130。罐帽130能够附接到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参见图5)上以及从该第二套筒162拆卸,以关闭和打开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开口121A和122A(121B、122B)。
为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中的每一个墨罐设置了特定构造的罐帽130。也就是说,为多功能外围设备10设置了四个不同的罐帽130。
如图14中所示,罐帽130包括主部131、凸缘部132和作为罐帽的接合部的示例的凸部133。主部131是大体中空圆筒形。主部131具有与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主部131在其轴向方向上具有一端和另一端131A。
凸缘部132在主部131的轴向方向上被设置在主部131的一端处。凸缘部132的直径大于主部131的外径。旋钮132A被设置在凸缘部132处。用户握住旋钮132A,以将罐帽130附接到第二套筒162。凸部133被设置在主部131的外周表面131B处。外周表面131B是罐帽的周表面的示例。
相对于四个不同的罐帽130,设置在主部131的外周表面131B处的凸部13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以与墨罐100B、墨罐100Y、墨罐100C和墨罐100M一一对应的方式彼此不同。
也就是说,待附接到墨罐100B的第二套筒162的罐帽130的凸部13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设置在液体瓶80B的外套筒91A的外周表面91A处的凸部9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此外,待附接到墨罐100Y的第二套筒162的罐帽130的凸部13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设置在液体瓶80Y的外套筒91的外周表面91A处的凸部9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此外,待附接到墨罐100C的第二套筒162的罐帽130的凸部13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设置在液体瓶80C的外套筒91的外周表面91A处的凸部9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此外,待附接到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的罐帽130的凸部13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设置在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的外周表面91A处的凸部9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
通过这种结构,罐帽130能够被附接到对应一个墨罐100的第二套筒162,因为凹部72分别适当地引导凸部133。另一方面,不能将罐帽130附接到其余三个墨罐100中的任一个墨罐(除了对应的墨罐100之外的墨罐)的第二套筒162,因为凸部133不能由凹部72接纳和引导。
主部131在主部131的轴向方向上具有与连接到凸缘部132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在罐帽130被附接到第二套筒162的状态下,主部131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面131A与第一套筒161压力接触。端面131A与第一套筒161之间的压力接触提供对第一套筒161的开口121B和开口122B的液密密封。也就是说,开口121B和开口122B被气密密封。另一方面,在将罐帽130附接到第二套筒162之前,开口121B和开口122B是打开的。顺便提及,在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可操作状态下,液体瓶80未被附接到相应的墨罐100。因此,第二套筒162由对应的罐帽130塞住,以防止墨泄漏。
此外,在罐帽130附接到第二套筒162的状态下,凸缘部132的外周表面132B与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压力接触。因此,第二套筒162的内部与大气隔离,并且能够避免将罐帽130从第二套筒162意外移除。
可以在罐帽130的外周表面131B处设置能够与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的阳螺纹(作为第三螺纹部的示例)。该阳螺纹可以具有与设置在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处的阳螺纹部92相同的结构。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能够与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和罐帽130的阳螺纹中的选定的一个螺纹接合。可替代地,罐帽130的阳螺纹可以与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不同。例如,罐帽130的阳螺纹的圈数可以与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的圈数不同。
[瓶帽140]
接下来,将参照图15描述瓶帽140。瓶帽140能够附接到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以及从外套筒91拆卸(参见图16),以关闭和打开外套筒91的供应口85。
为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中的每一个液体瓶设置了特定构造的瓶帽140。也就是说,设置了四个不同的瓶帽140。
如图15中所示,瓶帽140包括主部141、阴螺纹部142(作为第四螺纹部的示例)、凹部143(作为瓶帽的接合部的示例)、凸部144。主部141是大体中空圆筒形。主部141在其轴向方向上具有由端面141A封闭的一端。主部141在其轴向方向上具有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是开口端。主部141具有内周表面141B(作为瓶帽的周表面的示例),在该内周表面141B处设有阴螺纹部142、凹部143和凸部144。
主部141的形状和尺寸与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主部141的内周表面141B对应于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
阴螺纹部142对应于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并且具有与阴螺纹部71相同的构造。凸部144对应于第二套筒162的凸部73,并且具有与凸部73相同的构造。顺便提及,阴螺纹部142可以在螺旋圈数方面与阴螺纹部71不同。
相对于四个不同的瓶帽140,形成在主部141的内周表面141B中的凹部14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以与液体瓶80B、液体瓶80Y、液体瓶80C和液体瓶80M一一对应的方式彼此不同。
具体地,待附接到液体瓶80B的外套筒91的瓶帽140的凹部14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形成在墨罐100B的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中的凹部72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类似地,待附接到液体瓶80Y的外套筒91的瓶帽140的凹部14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形成在墨罐100Y的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中的凹部72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此外,待附接到液体瓶80C的外套筒91的瓶帽140的凹部14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形成在墨罐100C的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中的凹部72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此外,待附接到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的瓶帽140的凹部143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形成在墨罐100M的第二套筒162的内周表面162A中的凹部72的位置、数量和形状相同。
通过该结构,瓶帽140能够被附接到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因为凹部143适当地引导对应的液体瓶80的凸部93。另一方面,瓶帽140不能被附接到除对应的液体瓶80之外的其余三个液体瓶80中的任一个液体瓶的外套筒91,因为凹部143不能引导这种不正确的液体瓶80的凸部93。
在瓶帽140被附接到液体瓶80M的外套筒91的状态下,密封件79由瓶帽140覆盖。因此,防止了由于对密封件79施加外力而导致密封件79变成打开状态,使得供应口85保持被关闭。另一方面,在将瓶帽140从外套筒91拆卸的状态下,密封件79没有由瓶帽140覆盖。因此,通过对密封件79施加外力,能够使密封件79进入打开状态。也就是说,供应口85能够被打开。顺便提及,外套筒91通常由瓶帽140盖住,以避免在将墨瓶80从对应的墨罐100拆卸的状态下泄漏墨。
顺便提及,可以从瓶帽140中省略阴螺纹部142和凸部144。
[实施例的操作和技术优点]
根据上述实施例,液体瓶80(80M)的外套筒91被连接到对应的墨罐100(100M)的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用于从液体瓶80到墨罐100的墨供应。此时,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与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螺纹接合。因此,维持了液体瓶80到墨罐100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在用户不握住液体瓶80的情况下进行从液体瓶80到对应的墨罐100的墨供应。
此外,根据实施例,墨罐100M的凹部72被构造成引导液体瓶80M的凸部93,但是不被构造成引导液体瓶80C、液体瓶80Y和液体瓶80B中的任一个液体瓶的凸部93。也就是说,墨罐100的凹部72适应于引导对应的液体瓶80的凸部93,但是不适应于引导除了对应的液体瓶80之外的任何液体瓶80的凸部93。因此,能够避免将液体瓶80附接到任何不匹配的墨罐100。
此外,在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斜角地向上延伸,因此液体瓶80在液体瓶80到墨罐100的连接状态下具有倾斜姿态。在该连接中,如果液体瓶80没有被固定到墨罐100,则除非用户握住液体瓶80,否则液体瓶80将与墨罐100断开并且从墨罐100掉落。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在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和第二套筒162的阴螺纹部71之间的螺纹接合将液体瓶80固定到墨罐100。因此,能够防止液体瓶80从墨罐100意外地掉落。
此外,根据实施例,在阳螺纹部92和阴螺纹部71至少部分地彼此螺纹接合之后,密封件79被变为打开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在将液体瓶80固定到墨罐100之前墨从液体瓶80中泄漏出来。
此外,根据实施例,能够通过视觉上观察墨罐100的凹部72的形状来确定待附接到墨罐100的液体瓶80的适任性。因此,在墨罐100和对应的液体瓶80之间不需要颜色一致。
此外,根据实施例,第二套筒162包括凸部73。在外套筒91与第二外套筒162的断开过程期间,外套筒91的到其旋转停止位置的旋转提供了凸部93和凹部7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直线排列。也就是说,仅通过将外套筒91在轴向方向上拉出,就能够由凹部72引导凸部93。因此,能够促进外套筒91与第二套筒162的断开。
此外,根据实施例,凸部93的突出长度不大于阳螺纹部92的突出长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凸部93的存在而导致的外套筒91和第二套筒162的形状的复杂性。此外,能够避免由于凸部93而导致的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笨重结构。
另外,根据实施例,在形成阴螺纹部71的螺纹74中形成有凹部72。因此,凹部72和螺纹74的独立形成是不必要的。因此,能够提供外套筒91和第二套筒162的简化形状。
此外,根据实施例,能够防止将罐帽130错误地附接到墨罐100中的任何一个不匹配的墨罐。
此外,根据实施例,能够防止将罐帽130从对应的墨罐100的第二套筒162意外拆卸。
此外,根据实施例,能够防止瓶帽140错误地附接到液体瓶80中的任何一个不匹配的液体瓶。
此外,根据实施例,能够防止将瓶帽140从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意外拆卸。
此外,根据实施例,第二套筒162和瓶帽140都能够与对应的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的阳螺纹部92螺纹接合。
<变型1>
图17和图1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液体瓶280和墨罐200。在以下描述和附图中,类似的部分和部件由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包括作为第二螺纹部的阳螺纹部92和作为第二接合部的凸部93。然而,外套筒91可以不包括阳螺纹部92。
特别地,在第一变型的液体瓶280中,外套筒291不包括阳螺纹部92,但是包括用作第二螺纹部和第二接合部的凸部293(代替凸部93)。
如图18中所示,第一变型的墨罐200包括:实施例的第一套筒161;第二套筒262,在该第二套筒262中,仅在构成阴螺纹部271的螺纹274的第一圈中形成凹部272,该第一圈被定位成最靠近第二套筒262的末端。此外,螺纹274的在突出方向6上的相邻圈的螺距(间隔)不小于凸部293在外套筒291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为了将液体瓶280连接到墨罐200,首先,由凹部272引导凸部293。因此,凸部293位于螺纹274的相邻圈之间。之后,将液体瓶280绕着其在突出方向6上延伸的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因此,沿着阴螺纹部271引导凸部293。也就是说,作为第二螺纹部的凸部293与作为第一螺纹部的阴螺纹部271螺纹接合。
顺便提及,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地,相对于每一个液体瓶280和相关联的墨罐200,设置了液体瓶280的凸部293和对应墨罐200的凹部272之间的特定位置关系。因此,液体瓶280只能附接到对应的墨罐200,而不能附接到除了对应的墨罐200以外的任何墨罐200。
根据第一变型,由于在螺纹274中形成了单个凹部272,所以能够避免外套筒291和第二套筒262的形状复杂性。
顺便提及,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262可以不与实施例中的墨罐200的框架成一体。可替代地,可以将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26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与墨罐200的框架分开的构件。
<变型2>
图19A至图20B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的液体瓶380和墨罐300。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将液体瓶80连接到墨罐100,首先由对应的凹部72引导凸部93,然后将阳螺纹部92和阴螺纹部71彼此螺纹接合。然而,根据第二变型,为了将液体瓶380连接到墨罐300,首先将阳螺纹部392和阴螺纹部371彼此螺纹接合,然后由凹部372引导凸部393。
更具体地,如图19A至图20B中所示,液体瓶380包括外套筒391来代替实施例的外套筒91。外套筒391包括第一外套筒391A和第二外套筒391B。
第一外套筒391A与液体瓶380的外壁81成一体。也就是说,第一外套筒391A与外壁81连续。第一外套筒391A具有作为第一外套筒的周表面的示例的外周表面391Aa。阳螺纹部392(作为第二螺纹部的示例)被设置在外周表面391Aa的末端部处。
第二外套筒391B由外壁81或第一外套筒391A支撑,使得第二外套筒391B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套筒391A在第一位置(如图19A中所示)和第二位置(如图20B中所示)之间在轴向方向151上移动。在第一位置处,第二外套筒391B被容纳在第一外套筒391A中。在第二位置处,第二外套筒391B从第一外套筒391A在轴向方向151上突出。顺便提及,按动式圆珠笔中所使用的常规机构可用于移动第二外套筒391B。
第二外套筒391B具有作为第二外套筒的周表面的示例的外周表面391Ba。凸部393(作为第二接合部的示例)被设置在外周表面391Ba的末端部处。第二外套筒391B具有作为供应口385的开口端。密封件379被设置在开口端处,用于关闭供应口385。
墨罐300包括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362。第二套筒362在其中限定第一空间363和第二空间364,该第二空间364在轴向方向151上与第一空间363对准。
第一空间363被定位成离第二套筒362的末端比第二空间364离第二套筒362的末端近。第一空间363的内径约等于第一外套筒391A的外径。第一空间363具有开口端,该开口端向墨罐300的外部打开。第一空间363具有与第二空间364连通的基端。第一空间363由第二套筒362的内周表面363A限定。阴螺纹部371(作为第一螺纹部的示例)被形成在内周表面363A中。
第二空间364的内径约等于第二外套筒391B的外径。第二空间364具有与第一空间363连通的末端以及由表面364B限定的基端,第一套筒161的末端延伸穿过该基端。因此,第二空间364与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连通。第二空间364由第二套筒362的内周表面364A限定。凹部372被形成在内周表面364A上,以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凹部372是第一接合部的示例。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地,为了将液体瓶380连接到墨罐300,首先如图19A中所示,将液体瓶380在突出方向6上移动,使得外套筒391接近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362,同时外套筒391维持供应口385在突出方向6上面向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362的姿态。此时,第二外套筒391B处于第一位置。
然后,如图19B中所示,第一外套筒391A进入第一空间363中。此时,使液体瓶380绕其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因此,第一外套筒391A的阳螺纹部392与第二套筒362的阴螺纹部371螺纹接合。
随后,如图20A中所示,将第二外套筒391B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顺便提及,液体瓶380设有用于移动第二外套筒391B的操作部(未示出)。用户对未示出的操作部的操纵使第二外套筒391B从第一外套筒391A突出并前进到第二空间364中。此时,由第二套筒362的凹部372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第二外套筒391B的凸部393。也就是说,在外套筒391到第二套筒362的连接过程中,在完成阳螺纹部392与阴螺纹部371之间的螺纹接合之后,通过将第二外套筒391B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由凹部372引导凸部393。
由于第二外套筒391B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突出移动,所以第二外套筒391B到达图20B中所示的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处,设置在第二外套筒391B处的密封件379抵靠第一套筒161,并且由第一套筒161挤压密封件379。因此,密封件379沿着狭缝缠绕,以提供密封件379的打开状态。图20B中所示的状态是液体瓶380与墨罐300之间的连接状态。
为了将液体瓶380从墨罐300拆卸,首先,用户操作操作部(未示出),以使第二外套筒391B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该移动期间,由第二套筒362的凹部372在突出方向6上引导第二外套筒391B的凸部393。然后,用户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液体瓶380。因此,第一外套筒391A的阳螺纹部392与第二外套筒362的阴螺纹部371脱离,使得能够将液体瓶380从墨罐300拆卸。
顺便提及,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地,相对于每一个液体瓶380和相关联的墨罐300,设置了液体瓶380的凸部393和墨罐300的凹部372之间的特定位置关系。因此,液体瓶380仅能够附接到对应的墨罐300,而不能附接到除对应的墨罐300以外的任何墨罐300。
根据第二变型,由于在分立的部件中(即分别在第一外套筒391A和第二外套筒391B中)设置阳螺纹部392和凸部393,所以能够在对阳螺纹部392的形状和位置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确定凸部393的形状和位置。
<变型3>
图21A至图22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的液体瓶480和墨罐400。
在上述实施例中,凸部93在外套筒91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等于或小于阳螺纹部92的突出长度。相比之下,根据第三变型,凸部493(对应于凸部93)的突出长度大于阳螺纹部492(对应于阳螺纹部92)的突出长度。
具体地,如图21A和图21B中所示,第三变型的液体瓶480的外套筒491包括阳螺纹部492和两个凸部493。墨罐400包括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462。第二套筒462包括阴螺纹部471(对应于阴螺纹部71)以及形成在第二套筒462的内周表面中的两个凹部472。每一个凹部472具有与每一个凸部493的突出长度对应的深度。为了确保凹部472的深度,在第二套筒462的外周表面462D上,在与每一个凹部472对应的每一个位置处设置两个突出部476。
顺便提及,第二套筒462还包括与凸部73对应的凸部(未示出)。该凸部在第二套筒462的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不大于阴螺纹部471的螺纹的突出长度和外套筒491的阳螺纹部492的突出长度。然而,第二套筒462的凸部(未示出)在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可以大于内螺纹471和外螺纹492的螺纹的突出长度。
<变型4>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罐100包括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然而,可以使用替代结构。
图2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四变型的液体瓶580和墨罐500。墨罐500不包括第二套筒162,而是仅包括与第一套筒161对应的第一套筒561。在第一套筒561的外周表面561A处设有阳螺纹部592和凹部(未示出)。另外,在第一套筒561的内部,在前壁部503A与后壁部503B之间的位置处设有分隔壁517。因此,第一套筒561的内部空间被分成空气通道521和液体通道522。空气通道521通过开口521A与墨室111连通。液体通道522通过开口522A与墨室111连通。
液体瓶580包括外套筒591。在外套筒591的内周表面591C处设有阴螺纹部571和凸部(未示出)。密封件579被设置在外套筒591的深端处,即,在外套筒591和锥形部83之间的边界处。顺便提及,密封件579在图23中所示的状态下是打开的,但是密封件579的关闭状态由图23中的虚线指示。
在图23中,液体瓶580的外套筒591被连接到第一套筒561。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地,液体瓶580的凸部(未示出)由墨罐500的对应凹部(未示出)引导,并且第二套筒562的阳螺纹部592与液体瓶580的阴螺纹部分571螺纹接合。然后,通过使密封件579抵靠第一套筒561来打开密封件579,从而打开液体瓶580的供应口585。在连接状态下,空气通道521通过开口521B与内部空间84连通,并且液体通道522通过开口522B与内部空间84连通。
<变型5>
在上述实施例中,外套筒91和第二套筒162之间的连接的能力由凸部93和凹部72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然而,连接的能力可以由另一种结构确定。
图2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五变型的墨罐600。如图24中所示,第五变型的墨罐600B、墨罐600Y、墨罐600C和墨罐600M中的每一个墨罐包括:实施例的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662,该第二套筒662的内周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671。在相应的墨罐600B、墨罐600Y、墨罐600C和墨罐600M中,第二套筒662的阴螺纹部671的螺距彼此不同。也就是说,在相应的墨罐600B、墨罐600Y、墨罐600C和墨罐600M中的每一个墨罐中,构成阴螺纹部671的螺纹674的相邻圈之间在突出方向6上的距离不同。在该连接中,在能够连接到这些墨罐600的液体瓶(未示出)中,根据所存储的墨的颜色,设置在外套筒的外周表面处的阳螺纹部(未示出)的螺距彼此不同。
通过这种结构,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地,相对于每一个墨罐600及其相关的墨瓶,提供了在墨罐600的阴螺纹部671与墨瓶的外套筒的阳螺纹部之间的螺距方面的具体关系。因此,液体瓶的阳螺纹部能够与对应的墨罐600的阴螺纹部671螺纹接合,使得液体瓶能够附接到对应的墨罐600。然而,液体瓶的阳螺纹部不能与除对应的墨罐600以外的任何墨罐600的阴螺纹部671螺纹接合,因为阳螺纹部和阴螺纹部671的螺距不同。因此,液体瓶不能被附接到非对应的墨罐600中的任一个墨罐。顺便提及,阴螺纹部671(螺纹674)是第一接合部的示例,并且阳螺纹部是第二接合部的示例。
顺便提及,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662可以不与所描绘的实施例中的墨罐600的框架成一体,但是可以将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66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与墨罐600的框架分开的构件。
<变型6>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被形成在第一套筒161中。然而,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可以被形成在彼此不同的套筒中。
图2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第六变型的墨罐700。墨罐700包括套筒723和套筒724,以代替实施例的第一套筒161。如图25中所示,空气通道721被形成在套筒723中,并且液体通道722被形成在与套筒723不同的套筒724中。
<变型7>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套筒161(空气通道121和液体通道122)和第二套筒162与墨罐100的框架一体形成。然而,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不与墨罐100的框架成一体的单独构件。也就是说,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能够附接到墨罐100的框架上以及能够从墨罐100的框架拆卸。
图26和图27示出了能够被固定到外壳14(图1)的保持构件880。与第二套筒162对应的第二套筒862被设置在保持构件880中。如图28中所示,根据第七变型的墨罐800不设有与第二套筒162对应的结构,而是设有与第一套筒161对应的第一套筒861。
保持构件880被构造成保持多个墨罐800,所述多个墨罐800在左/右方向9上并排布置。在左/右方向9(参照图4)上布置成一直线的四个墨罐800由保持部件880一体地保持。如图28中所示,保持构件880在保持墨罐800的同时覆盖每一个墨罐800的前部。
如图26和图27中所示,保持构件880具有带有开口881的箱状形状。四个墨罐800通过开口881被附接到保持构件880的内部。在保持构件880保持四个墨罐800的同时,保持构件880具有位于外壳14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状态下,开口881在保持构件880的后侧处且向后方打开。
保持构件880包括竖立壁882、倾斜壁883和侧壁884。竖立壁882在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倾斜壁883从竖立壁882的上端斜角地向上和向后延伸。
侧壁884中的一个侧壁是从倾斜壁883的上端向后延伸的顶壁。侧壁884中的另一个侧壁是从竖立壁882的下端向后延伸的底壁,并且其余两个侧壁884分别从倾斜壁883和竖立壁882的右端和左端向后延伸。开口881由四个侧壁884的后端限定。
从竖立壁882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侧壁884(底壁)从下方支撑墨罐800。
竖立壁882形成有多个开口885。开口885彼此排列在左/右方向9,其中在相邻的两个开口885之间具有间隔。每一个开口885对应于每一个墨罐800。每一个墨罐800具有前壁801,该前壁801由如下构成:竖立壁802(对应于竖立壁102);和倾斜壁806(对应于倾斜壁106)。竖立壁802通过对应的开口885暴露于多功能外围设备10的外部。因此,用户能够通过竖立壁802和开口885在视觉上识别存储在每一个墨罐800中的墨量。
第二套筒862被设置在倾斜壁883处。第二套筒862与保持构件880成一体。可替代地,第二套筒862可以是与保持构件880分开的构件,并且可以能够附接到保持构件880以及能够从保持构件880拆卸。
如图27中所示,倾斜壁883在与每一个第二套筒862的基端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886。如图28中所示,每一个墨罐800包括设置在倾斜壁806处的第一套筒861。在保持构件880保持墨罐800的状态下,每一个第一套筒861的末端部通过开口886突出到对应的第二套筒862的内部中。因此,第一套筒861与第二套筒862之间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套筒161与第二套筒162之间的位置关系类似。结果是,在第七变型中,液体瓶80的外套筒91能够连接到第一套筒861和第二套筒862。
<其它变型>
在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上述实施例中,墨罐100包括作为第一螺纹部的阴螺纹部71,并且液体瓶80包括作为第二螺纹部的阳螺纹部92。然而,与实施例相反,墨罐100可以包括作为第一螺纹部的阳螺纹部,并且液体瓶80可以包括作为第二螺纹部的阳螺纹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罐100包括作为第一接合部的凹部72,并且液体瓶80包括作为第二接合部的凸部93。然而,与实施例相反,墨罐100可以包括作为第一接合部的凸部,并且液体瓶80可以包括作为第二接合部的凹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套筒162包括作为调节部的凸部73。然而,与实施例相反,外套筒91可以包括作为调节部的凸部73。在凸部73(调节部)被设置在外套筒91的外周表面91A处的情况下,凸部73也可以被形成在与阳螺纹部92的一端相邻的位置处,阳螺纹部92的所述一端在轴向方向151上离外套筒91的基端(即,锥形部83)比离外套筒91的末端近。
在上述实施例的墨罐100中,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从倾斜壁106的外表面106A斜角地向上和向前突出。然而,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的位置和突出方向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位置和突出方向。例如,第一套筒161和第二套筒162可以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突出。顺便提及,在第一套筒161在除竖直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突出的情况下,液体通道122可以位于空气通道121的下方。在第一套筒121在竖直方向上突出的情况下,液体通道122和空气通道121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是任意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墨罐100中,如图6中所示,第一套筒161具有在墨室111内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墨室111的内部到墨室111的外部在突出方向6上(在沿着中心轴线162B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然而,第一套筒161的构造可以不限于所描绘的实施例的构造。例如,第一套筒161可以整体在突出方向6上延伸。可替代地,第一套筒161可以整体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
液体瓶80和墨罐100的形状可以与所描绘的实施例不同。例如,液体瓶80可以是没有锥形部83的中空圆筒形,或者可以是中空四边棱柱形。此外,墨罐100可以具有没有倾斜壁106的长方体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是液体的示例。然而,预处理液(该预处理液在喷出用于打印的墨之前被喷到片材上)或水(水被喷射到记录头39的喷嘴40附近的区域,用于防止喷嘴40干燥)也可以作为液体使用。
虽然已经参考其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作出许多变型和变体。
Claims (27)
1.一种液体供应系统,包括:
罐,所述罐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中限定存储室,用于在所述存储室中存储液体;和
空气连通部,所述空气连通部被形成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所述空气连通部具有空气连通口,通过所述空气连通口允许空气在所述存储室与大气之间连通;
第一管状部,所述第一管状部具有位于所述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所述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所述第一管状部的所述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所述空气连通部的一部分低,所述第一管状部的所述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所述存储室与所述罐的外部连通;
第二管状部,通过所述第二管状部允许所述存储室与所述罐的外部连通;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预定方向上延伸,在所述预定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引导部围绕所述第一管状部和所述第二管状部,所述引导部具有内周表面,所述内周表面形成有第一接合部;和
液体瓶,所述液体瓶包括:
外壁,所述外壁中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用于存储将在所述罐的所述存储室中存储的所述液体;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连接到所述引导部,并且所述连接部提供在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外壁的外部之间的连通,所述连接部具有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形成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引导部的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二接合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连接部还具有瓶螺纹部,所述瓶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外周表面上;和
瓶帽,在所述连接部没有被连接到所述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瓶帽能够附接到所述连接部,
其中在所述连接部被连接到所述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瓶螺纹部被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围绕,并且在所述瓶帽被附接到所述连接部的状态下,所述瓶螺纹部被所述瓶帽的内周表面围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引导部被设置在所述罐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构造成:在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过程中,作为所述液体瓶的旋转的结果,所述固定部将所述连接部固定到所述引导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和
所述瓶螺纹部,所述瓶螺纹部能够与所述引导螺纹部螺纹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管状部具有位于所述存储室的内部的内端和位于所述存储室的外部的外端,所述第二管状部的所述内端是开口端且被定位成比所述空气连通部的所述一部分低,所述第二管状部的所述外端是开口端,以允许所述存储室与所述罐的外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部和所述第二管状部在包括水平分量的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部和所述第二管状部在包括竖直分量的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部和所述第二管状部彼此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液体瓶进一步包括阀,所述阀能够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改变状态,所述关闭状态阻止在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液体瓶的外部之间的连通,所述打开状态提供在所述内部空间与所述液体瓶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并且
其中,在将所述连接部附接到所述罐的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过程中,所述阀被构造成:在所述引导螺纹部与所述瓶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开始之后,所述阀抵靠所述罐以从所述关闭状态改变为所述打开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在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导部断开的过程中,在将所述阀与所述罐分离之后,解除在所述引导螺纹部与所述瓶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在暴露位置处,在所述暴露位置处,所述第一接合部暴露于所述罐的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设置多个所述罐、多个所述引导部和多个所述液体瓶,并且
其中在所述多个引导部和所述多个液体瓶中,在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彼此不同,使得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允许接合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用于引导所述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连接部的移动,但是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所述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防止接合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非对应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一个构成;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中的其余一个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引导部的基端部被连接到所述罐,
其中所述连接部的基端部被连接到所述液体瓶的所述外壁,
所述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和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能够抵接在所述凸部上,以在将所述液体瓶与所述罐断开的过程中防止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引导部旋转,所述调节部被定位成与以下之一相邻:所述引导螺纹部的一端,所述引导螺纹部的所述一端在所述预定方向上位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基端部的附近;和所述瓶螺纹部的一端,所述瓶螺纹部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基端部的附近,
其中,在所述凸部与所述调节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排列成一直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凸部的突出长度不大于以下长度中的每一个长度:构成所述引导螺纹部的螺纹在其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和构成所述瓶螺纹部的螺纹在其径向方向上的突出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螺纹部和所述瓶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部中,并且所述凹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连接部限定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并且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被连接到所述外壁,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形成有所述瓶螺纹部的所述外周表面;和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外壁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一个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被容纳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突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表面设有所述第二接合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在将所述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引导部的所述过程中,在所述引导螺纹部与所述瓶螺纹部之间的螺纹接合开始之后,随着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所述第二接合部由所述第一接合部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设置多个所述罐和多个所述引导部,
所述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罐帽,每一个罐帽对应于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一个引导部,每一个罐帽的外周表面设有与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对应的接合部,每一个罐帽的所述接合部在与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对应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通过由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所述对应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引导所述罐帽的所述接合部,所述多个罐帽中的每一个罐帽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所述对应一个引导部,但是所述多个罐帽中的每一个罐帽的所述接合部不能由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非对应的一个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引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罐帽的所述外周表面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引导螺纹部螺纹接合的螺纹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罐帽的所述螺纹部具有与所述瓶螺纹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设置多个所述液体瓶和多个所述瓶帽,
其中所述多个瓶帽中的每一个瓶帽对应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一个液体瓶,每一个瓶帽的内周表面设有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对应的接合部,每一个瓶帽的所述接合部在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通过由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所述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引导所述瓶帽的所述接合部,所述多个瓶帽中的每一个瓶帽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所述对应一个液体瓶,但是所述瓶帽的所述接合部不能由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非对应的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引导。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进一步包括:
引导螺纹部,所述引导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引导螺纹部能够与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所述多个瓶帽中的每一个瓶帽的内周表面形成有帽螺纹部,所述帽螺纹部能够与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对应一个液体瓶的所述瓶螺纹部螺纹接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设置多个所述引导部,并且
其中所述帽螺纹部中的每一个帽螺纹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引导部中的对应一个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螺纹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其中所述罐和所述引导部彼此成一体。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
其中设置多个所述罐、多个所述引导部和多个所述液体瓶,所述多个液体瓶中的每一个液体瓶能够附接到所述多个罐中的对应一个罐,
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是引导螺纹部,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是瓶螺纹部,所述瓶螺纹部能够与所述引导螺纹部螺纹接合,
其中多个所述引导螺纹部提供彼此不同的螺距,并且
其中多个所述瓶螺纹部提供彼此不同的螺距。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
其中所述引导部进一步包括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上的引导螺纹部,并且所述第一接合部是凹部,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及所述引导螺纹部接合,并且所述第二接合部是凸部,
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被形成在构成所述引导螺纹部的螺纹的多个圈中的一个圈中,所述多个圈中的所述一个圈被定位成最靠近所述引导部的末端,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引导螺纹部的螺纹的螺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45614.4A CN115230329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1375A JP7183777B2 (ja) | 2018-12-25 | 2018-12-25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JP2018-241375 | 2018-12-25 | ||
CN202210845614.4A CN115230329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CN201911345329.0A CN111483230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45329.0A Division CN111483230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30329A CN115230329A (zh) | 2022-10-25 |
CN115230329B true CN115230329B (zh) | 2024-08-16 |
Family
ID=710991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45329.0A Active CN111483230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CN202210845614.4A Active CN115230329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45329.0A Active CN111483230B (zh) | 2018-12-25 | 2019-12-24 | 液体供应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235578B2 (zh) |
JP (2) | JP7183777B2 (zh) |
CN (2) | CN1114832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97270B2 (en) * | 2018-11-20 | 2024-02-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luid supply valve |
US11298945B2 (en) | 2019-08-27 | 2022-04-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replenishing system |
JP6987923B2 (ja) * | 2019-08-27 | 2022-01-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
JP7483457B2 (ja) | 2019-08-27 | 2024-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
JP2022018869A (ja) * | 2020-07-16 | 2022-0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7638638B2 (ja) * | 2020-07-31 | 2025-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2022131361A (ja) * | 2021-02-26 | 2022-09-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用液体容器及び容器セット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2101A (en) * | 1997-08-29 | 2000-02-08 | Topaz Technologies, Inc. | Printer ink bottle |
CN2506567Y (zh) * | 2000-05-05 | 2002-08-21 | 李汉斌 | 带有吸管的液体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7019A (en) * | 1989-03-27 | 1990-03-06 | Tektronix, Inc. | Ink jet cartridges and ink cartridge mounting system |
US5343226A (en) | 1990-09-28 | 1994-08-30 | Dataproducts Corporation | Ink jet ink supply apparatus |
GB9205870D0 (en) * | 1992-03-18 | 1992-04-29 | Willett Int Ltd | Replenishment of reservoirs |
PT720494E (pt) * | 1993-09-21 | 2002-09-30 | Abbott Lab | Sistema para ligar um recipiente de agente de inalacao a um vaporizador |
JPH07181825A (ja) * | 1993-12-24 | 1995-07-21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における離型剤のオイルタンク及びオイル補給用ボトル |
US5530531A (en) * | 1995-03-15 | 1996-06-25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ultiple cartridge keying apparatus |
US5687777A (en) * | 1996-03-11 | 1997-11-18 | Ohmeda Inc. | Anesthetic agent filler valve |
US6079823A (en) | 1997-07-23 | 2000-06-27 | Marconi Data Systems Inc. | Ink bottle with puncturable diaphragm closure |
KR100307584B1 (ko) * | 1998-02-27 | 2001-12-12 | 윤종용 | 습식전자사진방식인쇄기용잉크공급장치 |
US6164768A (en) * | 1999-11-09 | 2000-12-26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Adapter and mating bottle cap for coupling bottles to ink supplies |
US20020118259A1 (en) * | 2000-03-29 | 2002-08-29 | Ranganathan Nadeepuram Kuppanna | Ink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6412666B1 (en) * | 2001-03-19 | 2002-07-0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Fluid container with a keying means to prevent improper fluid loading in a fluid delivery tool and a system including such fluid container and fluid delivery tool |
FR2831855B1 (fr) * | 2001-11-06 | 2004-04-02 | Gemplus Card Int | Agencement d'alimentation en fluide d'une machine comportant des moyens de detrompage |
US6585016B1 (en) * | 2002-03-15 | 2003-07-01 | Datex-Ohmeda, Inc. | Keyed anesthetic vaporizer filling system |
DE60311716T2 (de) * | 2002-09-30 | 2007-12-06 | Canon K.K. | Tintenzufuhrvorrichtung,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Tintenbehälter, Tintennachfüll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patrone |
US7178908B2 (en) * | 2003-09-26 | 2007-02-2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uffer tank for ink jet printer |
JP4468192B2 (ja) | 2005-01-27 | 2010-05-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8375992B2 (en) * | 2005-12-15 | 2013-02-19 |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
TW201119878A (en) * | 2009-12-15 | 2011-06-16 | Jetbest Corp | Ink cartridge capable of continuously supplying ink for a long term. |
BR112012005682A2 (pt) | 2010-07-15 | 2016-02-23 | Seiko Epson Corp | recipiente de líquido e sistema de ejeção de líquido |
JP5552931B2 (ja) | 2010-07-15 | 2014-07-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US9296212B2 (en) * | 2012-11-29 | 2016-03-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k tank parts |
JP6196546B2 (ja) | 2013-12-13 | 2017-09-13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JP6432261B2 (ja) * | 2014-09-30 | 2018-12-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消費装置 |
JP6447016B2 (ja) * | 2014-10-31 | 2019-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クとボトルのセット、及びボトル |
CN107107621B (zh) * | 2015-04-21 | 2019-04-02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墨水罐 |
US9975345B2 (en) * | 2015-08-20 | 2018-05-22 | Xerox Corporation | Multipurpose bottle apparatus and bottle load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
JP6627375B2 (ja) | 2015-09-30 | 2020-01-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タンク及び液体注入容器のシステム |
CN206374370U (zh) * | 2015-10-20 | 2017-08-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瓶子 |
JP6661462B2 (ja) | 2016-05-16 | 2020-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補給容器 |
CN111775566B (zh) * | 2016-06-10 | 2022-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
US10350901B2 (en) * | 2016-06-10 | 2019-07-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bottle |
JP6809121B2 (ja) | 2016-10-17 | 2021-01-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ボトルセット |
MX2018014781A (es) * | 2016-06-10 | 2019-04-29 | Seiko Epson Corp | Envase de recarga de tinta, sistema de recarga de tinta y adaptador de recarga de tinta. |
US10399347B2 (en) * | 2016-06-29 | 2019-09-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supplying mechanis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EP3315315B1 (en) * | 2016-10-17 | 2021-12-08 |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 Ink bottle closure, ink bottle, and associated dispensing device |
JP6866611B2 (ja) * | 2016-10-21 | 2021-04-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供給装置 |
JP6922216B2 (ja) * | 2016-12-28 | 2021-08-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8149785A (ja) * | 2017-03-15 | 2018-09-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補給容器 |
CN208180537U (zh) * | 2017-03-27 | 2018-12-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水补给辅助装置以及墨水补给装置 |
JP7181825B2 (ja) | 2019-03-26 | 2022-12-01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
2018
- 2018-12-25 JP JP2018241375A patent/JP718377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23 US US16/724,762 patent/US112355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2-24 CN CN201911345329.0A patent/CN111483230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24 CN CN202210845614.4A patent/CN115230329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1-28 US US17/587,618 patent/US12208622B2/en active Active
- 2022-11-22 JP JP2022186096A patent/JP734302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22101A (en) * | 1997-08-29 | 2000-02-08 | Topaz Technologies, Inc. | Printer ink bottle |
CN2506567Y (zh) * | 2000-05-05 | 2002-08-21 | 李汉斌 | 带有吸管的液体容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83230A (zh) | 2020-08-04 |
US11235578B2 (en) | 2022-02-01 |
CN115230329A (zh) | 2022-10-25 |
US12208622B2 (en) | 2025-01-28 |
JP7343028B2 (ja) | 2023-09-12 |
JP7183777B2 (ja) | 2022-12-06 |
CN111483230B (zh) | 2022-08-02 |
JP2023016862A (ja) | 2023-02-02 |
US20200198355A1 (en) | 2020-06-25 |
JP2020100110A (ja) | 2020-07-02 |
US20220288939A1 (en) | 2022-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30329B (zh) | 液体供应系统 | |
JP5644279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CN105189124B (zh) |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 |
CN111775566B (zh) |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 |
JP2017205895A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補給容器 | |
JP7444214B2 (ja) | システム | |
EP4063130A1 (en) | Cartridge | |
CN105026162B (zh) | 液体容纳体 | |
JP7647826B2 (ja) | タンク | |
JP5862812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US20030142176A1 (en) | Replenishment system with an open-valve printhead fill port continuously connected to a liquid supply | |
JP7143686B2 (ja) | システム及び液体ボトル | |
JP7434259B2 (ja) | 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 |
JP7483457B2 (ja) | 液体補充システム | |
JP7306058B2 (ja) | 印刷用液体容器、システム、及びキャップ | |
JP7135602B2 (ja) | タンク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
CN220298129U (zh) | 一种打印设备 | |
JP7167852B2 (ja) | 印刷用液体容器 | |
JP2024007697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