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210997B - 定子及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定子及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0997B
CN115210997B CN202080097936.4A CN202080097936A CN115210997B CN 115210997 B CN115210997 B CN 115210997B CN 202080097936 A CN202080097936 A CN 202080097936A CN 115210997 B CN115210997 B CN 115210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tator
teeth
coil
coi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79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10997A (zh
Inventor
中村雄一朗
伊藤亨
长谷川治之
汤谷政洋
筱原正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10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10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定子(1)具有由磁体形成的圆环状的芯座、从芯座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多个齿和形成于相邻的齿之间的槽(5)。定子(1)具有:第1绝缘子(6A),其设置于沿芯座的中心轴的定子(1)的一端部;第2绝缘子,其设置于沿中心轴的定子(1)的另一端部;线圈线(7),其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以及导电性的接线端子,其固定于第1绝缘子(6A),对线圈线(7)进行保持。线圈线(7)包含有从相邻的2个齿之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延伸的跨接线。在第1绝缘子(6A)形成有供接线端子插入的第1空腔(61a)。在第2绝缘子配置有跨接线。

Description

定子及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线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线圈线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的定子的电动机。线圈线包含有配置于相邻的齿之间的跨接线。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下述定子,其具有将线圈线和引线进行连接的导电性的接线端子、和设置有供接线端子插入的空腔的绝缘子,线圈线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子中,空腔及跨接线配置于定子的沿中心轴的一端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1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子中,空腔及跨接线配置于定子的沿中心轴的一端部,因此有时空腔和跨接线会发生干涉。为了避免如上所述的干涉,需要将空腔的位置相对于跨接线沿中心轴偏移,但由此存在电动机的沿中心轴的尺寸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即使在线圈线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将空腔设置于绝缘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动机的沿中心轴的尺寸的增加的定子。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具有由磁体形成的圆环状的芯座、从芯座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多个齿和形成于相邻的齿之间的槽。定子具有:第1绝缘子,其设置于沿芯座的中心轴的定子的一端部;第2绝缘子,其设置于沿中心轴的定子的另一端部;线圈线,其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每2个齿;以及导电性的接线端子,其固定于第1绝缘子,对线圈线进行保持。线圈线包含有从相邻的2个齿之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延伸的跨接线。在第1绝缘子形成有供接线端子插入的空腔。在第2绝缘子配置有跨接线。齿具有对线圈线进行卷绕的卷绕部。卷绕部形成为沿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比周向的长度长的长方体状,具有沿中心轴延伸的2个长边部和比长边部短、在周向延伸的2个短边部。在将对接线端子进行配置的定子的一端部设为接线侧,将定子的另一端部且与接线端子的相反侧设为接线相反侧时,在相邻的2个齿之中的一个设置有沿一个长边部从接线侧向接线相反侧延伸的线圈线的卷绕开始部和将沿另一个长边部延伸而卷绕的线圈线向径向内侧偏移的引导部。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切断后的引导部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在相邻的2个齿之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沿一个长边部从接线相反侧向接线侧延伸的线圈线的卷绕结束部。在另一个长边部设置有引导部的齿和没有设置引导部的齿在周向交替地配置。在各齿中在线圈线之中的接线侧的短边部配置的部分沿短边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各齿中在线圈线之中的接线相反侧的短边部配置的部分相对于短边部的延伸方向而倾斜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即使在线圈线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将空腔设置于绝缘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动机的沿中心轴的尺寸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将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的电动机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的沿中心轴的一端部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的沿中心轴的另一端部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第1绝缘子及接线端子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线圈线和引线与接线端子导通的状态的剖视图,是图4所示的第1绝缘子及接线端子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用于对线圈线向相邻的齿的卷绕顺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子所具有的芯座、齿及线圈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子所具有的齿、线圈线、第1绝缘子及第2绝缘子的斜视图。
图9是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定子所具有的芯座、齿及线圈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0是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子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1是沿中心轴观察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定子所具有的芯座、齿及线圈线的图。
图12是通过与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定子所具有的芯座、齿、线圈线及引导部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线圈线的绕线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是示意地表示从接线侧观察相邻的2个齿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线圈线的绕线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是示意地表示从接线相反侧观察相邻的2个齿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及电动机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通过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将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1的电动机100切断后的剖视图。电动机100具有定子1、转子12和框架13。定子1形成为具有中心轴C的圆筒形状。转子12配置于定子1的内侧。在转子12和定子1之间设置有间隙。转子12与未图示的轴连结,能够以中心轴C为旋转轴而旋转。框架13对定子1及转子12进行收容。框架13形成为圆筒形状。下面,在关于电动机100的各结构要素而对方向进行说明时,将后述的圆筒形状的芯座3的中心轴C、径向、周向设为基准。
定子1具有定子芯2和线圈线7。定子芯2具有:圆筒形状的芯座3,其由磁体形成;以及多个齿4,它们从芯座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凸出。在相邻的齿4之间形成有槽5。在每1个槽5中配置有1条后面记述的朝向接线端子9的线圈线7。关于齿4,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一端部的斜视图。在沿中心轴C的定子1的一端部设置有多个第1绝缘子6A。在图2中,图示出2个第1绝缘子6A,但实际上设置与齿4相同数量的第1绝缘子6A。多个第1绝缘子6A各自具有第1外周壁61、比第1外周壁61配置于靠径向内侧的第1内周壁62、位于第1外周壁61和第1内周壁62之间的第1连结部63。
第1外周壁61在周向延伸。在第1外周壁61形成有供后述的接线端子9插入的第1空腔61a、线圈线7所经过的第2空腔61b和后述的引线8所经过的第3空腔61c。第1空腔61a大致在周向延伸。第2空腔61b及第3空腔61c在径向延伸而与第1空腔61a的一部分相交叉。第2空腔61b及第3空腔61c在周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内周壁62在周向延伸。第1连结部63在周向延伸,将第1外周壁61和第1内周壁62连结。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另一端部的斜视图。在沿中心轴C的定子1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多个第2绝缘子6B。在图3中,图示出2个第2绝缘子6B,但实际上设置与齿4相同数量的第2绝缘子6B。多个第2绝缘子6B各自具有第2外周壁64、比第2外周壁64配置于靠径向内侧的第2内周壁65和位于第2外周壁64和第2内周壁65之间的第2连结部66。
第2外周壁64在周向延伸。在第2外周壁64配置有后述的跨接线75。第2内周壁65在周向延伸。第2连结部66在周向延伸,将第2外周壁64和第2内周壁65连结。图1中进行了省略,但实际上设置将齿4覆盖的绝缘子,该绝缘子、第1绝缘子6A和第2绝缘子6B一体化被成型。
图4是表示第1绝缘子6A及接线端子9的斜视图。在第1空腔61a中插入接线端子9。接线端子9是使线圈线7和引线8导通的导电性的金属制部件。接线端子9是通过在一片金属板实施开孔加工及弯折加工而形成的。接线端子9折弯为U字状,具有将相对的2个侧壁91和侧壁91彼此连接的底壁92。通过将接线端子9插入至第1空腔61a内,从而接线端子9固定于第1绝缘子6A。各空腔61a~61c及接线端子9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一端部。下面,将对接线端子9进行配置的定子1的一端部设为接线侧,将定子1的另一端部且与接线端子9的相反侧设为接线相反侧。
图5是表示线圈线7和引线8与接线端子9导通的状态的剖视图,是图4所示的第1绝缘子6A及接线端子9的V-V线剖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在接线端子9形成有对线圈线7进行保持的第1狭缝93和对引线8进行保持的第2狭缝94。第1狭缝93及第2狭缝94从一个侧壁91穿过底壁92而延伸至另一个侧壁91为止。在接线端子9插入至第1空腔61a内的状态下,第1狭缝93和第2空腔61b连通,第2狭缝94和第3空腔61c连通。
如图5所示,线圈线7是导电性的芯线71由绝缘包覆部72覆盖的绝缘导体。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绝缘包覆部72通过虚线图示出。芯线71例如为铜线等。从未图示的逆变器经由引线8向线圈线7供给电力。关于线圈线7,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引线8是具有多根导线81的导电性的绞合线由绝缘包覆部82一并覆盖的绝缘导体。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绝缘包覆部82通过虚线图示出。导线81例如为铜线等。引线8将未图示的逆变器和电动机100进行连接。引线8是用于从未图示的逆变器向各线圈供给电力的导体。
第1狭缝93的宽度与线圈线7之中的由绝缘包覆部72覆盖的部位的外径相比形成得较小。因此,在将接线端子9向第1空腔61a内插入时,在第1狭缝93的内壁将线圈线7的绝缘包覆部72削掉而露出芯线71。由此,线圈线7的芯线71和接线端子9接触,线圈线7和接线端子9导通。线圈线7之中的仅保持于第1狭缝93内的部位是绝缘包覆部72被剥掉而芯线71与接线端子9导通。线圈线7之中的仅保持于第1狭缝93内的部位是在将绝缘包覆部72剥掉的状态下芯线71与第1狭缝93的内壁压接。线圈线7之中的除了保持于第1狭缝93内的部位以外残留有绝缘包覆部72。
第2狭缝94的宽度与引线8之中的由绝缘包覆部82覆盖的部位的外径相比形成得较小。因此,在将接线端子9向第1空腔61a内插入时,在第2狭缝94的内壁将引线8的绝缘包覆部82削掉而露出导线81。由此,引线8的导线81和接线端子9接触,引线8和接线端子9导通。引线8之中的仅保持于第2狭缝94内的部位,绝缘包覆部82被剥掉而导线81与接线端子9导通。引线8之中的仅保持于第2狭缝94内的部位,在将绝缘包覆部82剥掉的状态下具有多个导线81的绞合线与第2狭缝94的内壁压接。引线8之中的除了保持于第2狭缝94内的部位以外残留有绝缘包覆部82。
在这里,参照图6对齿4及线圈线7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对线圈线7向相邻的齿4的卷绕顺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齿4具有供线圈线7卷绕的卷绕部41。卷绕部41形成为与周向相比沿中心轴C更长的长方体状。卷绕部41具有在中心轴C延伸的2个长边部42和在周向延伸而比长边部42短的2个短边部43。2个长边部42在周向彼此分离。短边部43沿中心轴C彼此分离。一个短边部43将2个长边部42之中的沿中心轴C的一端部彼此连接。另一个短边部43将2个长边部42之中的沿中心轴C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
线圈线7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齿4。在齿4的卷绕部41对线圈线7进行卷绕而形成线圈10。下面,在将相邻的2个齿4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一个齿4称为齿4a,将另一个齿4称为齿4b。
线圈线7从齿4a的接线侧卷绕开始而在卷绕部41卷绕多次。然后,线圈线7在接线相反侧从齿4a跨接至齿4b。即,转为从齿4a向齿4b的绕线。线圈线7在齿4b的卷绕部41卷绕多次而在齿4b的接线侧卷绕结束。线圈线7包含有卷绕开始部73、卷绕结束部74和跨接线75。
跨接线75在接线相反侧,从相邻的2个齿4a、4b之中的一个齿4a朝向另一个齿4b延伸。如图2所示,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保持于相邻的2个第1绝缘子6A之中的一个第1绝缘子6A的第2空腔61b。线圈线7的卷绕结束部74保持于相邻的2个第1绝缘子6A之中的另一个第1绝缘子6A的第2空腔61b。图2及图4所示的各空腔61a~61c及接线端子9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一端部。图3所示的跨接线75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另一端部。跨接线75与第2绝缘子6B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靠径向外侧。跨接线75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2绝缘子6B的第2外周壁64。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1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沿中心轴C的定子1的一端部设置第1绝缘子6A,在第1绝缘子6A形成有第1空腔61a、第2空腔61b及第3空腔61c。如图3所示,在沿中心轴C的定子1的另一端部设置第2绝缘子6B,在第2绝缘子6B配置有跨接线75。由此,不会由于跨接线75而各空腔61a~61c的位置受到限制,能够避免各空腔61a~61c和跨接线75的干涉。而且,能够将各空腔61a~61c与卷绕部41接近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电动机100的沿中心轴C的尺寸的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跨接线75与第2绝缘子6B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防止线圈线7的卷绕松弛,因此能够使绕线性提高。
实施方式2.
图7是通过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子1所具有的芯座3、齿4及线圈线7切断后的剖视图。图7是从接线侧观察齿4等的剖视图。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1个齿4。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与齿4的卷绕部41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靠径向外侧。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卷绕部41之中的位于最径向外侧的部分,即配置于卷绕部41之中的芯座3的边界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与齿4的卷绕部41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靠径向外侧。即,线圈线7向齿4的卷绕是与齿4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从径向外侧开始的。由此,能够避免线圈线7之中的卷绕开始部73和除了卷绕开始部73以外的部分的干涉,线圈线7向齿4的卷绕变得容易。因此,能够简化将线圈线7卷绕于齿4的制造装置。另外,线圈线7向齿4的卷绕是与齿4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从径向外侧开始的,由此能够确保相邻的未图示的线圈10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绝缘耐力提高。
实施方式3.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子1所具有的齿4、线圈线7、第1绝缘子6A及第2绝缘子6B的斜视图。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齿4、第1绝缘子6A及第2绝缘子6B各图示出2个。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线圈线7具有在长边部42层上升的第1层上升部76和在短边部43层上升的第2层上升部77。第1层上升部76位于在齿4的卷绕部41卷绕的线圈线7之中的最上层。即,在从接线侧朝向接线相反侧,或者从接线相反侧朝向接线侧的最后一匝,在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的层上升,在最后一匝以外,在短边部43进行线圈线7的层上升。在本说明书中,最后一匝是指针对每个齿4的线圈线7的最终卷绕。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层上升是指下层的线圈线7的卷绕结束,上1层的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以及在最后一匝使线圈线7位于最上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线7具有在长边部42层上升的第1层上升部76和在短边部43层上升的第2层上升部77。即,在向齿4卷绕线圈线7时,线圈线7在长边部42层上升的部分和线圈线7在短边部43层上升的部分混合。由此,能够抑制线圈端部的尺寸,因此能够抑制电动机100的沿中心轴C的尺寸的增加。此外,除了最后一匝以外,可以在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的层上升。
实施方式4.
图9是通过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定子1所具有的芯座3、齿4及线圈线7切断后的剖视图。图9是从接线侧观察齿4等的剖视图。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4个齿4,并且图示出3个第1层上升部76而没有将1个第1层上升部76通过剖面表示。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下面,在将多个齿4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齿4a、4b、4c、4d。在将多个槽5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槽5a、5b、5c。在将分别向多个齿4卷绕的线圈线7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线圈线7a、7b、7c、7d。在将多个线圈线7各自所具有的第1层上升部76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第1层上升部76a、76b、76c。
卷绕于齿4a的线圈线7a具有在齿4a的长边部42层上升的第1层上升部76a。卷绕于齿4b的线圈线7b具有在齿4b的长边部42层上升的第1层上升部76b。卷绕于齿4c的线圈线7c具有在齿4c的长边部42层上升的第1层上升部76c。第1层上升部76a配置于在相邻的齿4a和齿4d之间形成的槽5a。第1层上升部76b配置于在相邻的齿4a和齿4b之间形成的槽5b。第1层上升部76c配置于在相邻的齿4b和齿4c之间形成的槽5c。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1个槽5而配置有1个第1层上升部76。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1个槽5而配置有1个第1层上升部76。即,在长边部42进行层上升的线圈线7针对每1个槽5为1条。因此,能够抑制向相邻的齿4卷绕的线圈线7的接触,能够使线圈占空率及绝缘耐力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后一匝在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a、7b、7c的层上升,但也可以在除了最后一匝以外在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a、7b、7c的层上升。
实施方式5.
图10是通过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子1切断后的剖视图。图10是从接线侧观察定子1的剖视图。在图10中,为了便于说明,没有将第1层上升部76b通过剖面表示。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在定子1处,第1槽5A和第2槽5B在周向交替地形成。在第1槽5A内配置有线圈线7a的第1层上升部76a。第1层上升部76a设置于线圈线7a之中的从接线相反侧向接线侧延伸的部分。在第2槽5B内配置线圈线7b的第1层上升部76b。第1层上升部76b设置于线圈线7b之中的从接线侧向接线相反侧延伸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线圈线7a之中的从接线相反侧向接线侧延伸的部分设置的第1层上升部76a进行配置的槽5a和对在线圈线7b之中的从接线侧向接线相反侧延伸的部分设置的第1层上升部76b进行配置的槽5b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每1个槽5的线圈10的卷绕数变得均等,因此能够使由线圈10的卷绕数的不均等引起的扭矩脉动及电磁施振力减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后一匝在第1槽5A内的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a的层上升,并且在最后一匝在第2槽5B内的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b的层上升,但也可以在除了最后一匝以外在长边部42进行线圈线7a、7b的层上升。
实施方式6.
图11是沿中心轴C观察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定子1所具有的芯座3、齿4及线圈线7的图。图11是从接线侧观察齿4等的图。在图11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2个齿4。此外,在实施方式6中,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全部第2层上升部77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单侧。全部第2层上升部77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一端部,但也可以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另一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第2层上升部77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单侧。由此,与在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两侧分别配置第2层上升部77的情况相比,第2层上升部77能够抑制沿中心轴C的相反侧的线圈端部的尺寸。因此,能够抑制电动机100的沿中心轴C的尺寸的增加。
实施方式7.
图12是通过与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将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定子1所具有的芯座3、齿4、线圈线7及引导部11切断后的剖视图。图12是从接线侧观察齿4等的剖视图。在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3个齿4。此外,在实施方式7中,关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在线圈线7连续地卷绕的2个齿4a、4b之中的一个齿4a设置有引导部11。引导部11配置于齿4a之中的朝向另一个齿4b的长边部42。引导部11具有下述作用,即,将向卷绕部41卷绕的线圈线7向径向内侧偏移1列。引导部11可以与将齿4a的表面覆盖的未图示的绝缘子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与绝缘子分体的部件。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配置于齿4a之中的与引导部11相反侧的长边部42。引导部11和卷绕开始部73配置于隔着卷绕部41而对称的位置。
在另一个齿4b没有设置引导部11。另一个齿4b中的线圈线7的卷绕结束部74配置于朝向一个齿4a的长边部42。设置有引导部11的齿4a和没有设置引导部11的齿4b在定子1的周向交替地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13及图14对线圈线7的绕线工序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线圈线7的绕线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是示意地表示从接线侧观察相邻的2个齿4a、4b的状态的图。图1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线圈线7的绕线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是示意地表示从接线相反侧观察相邻的2个齿4a、4b的状态的图。下面,在一个齿4a中,将对线圈线7的卷绕开始部73进行配置的长边部42称为长边部42a,将对引导部11进行设置的长边部42称为长边部42b。另外,在一个齿4a中,将接线侧的短边部43称为短边部43a,将接线相反侧的短边部43称为短边部43b。另外,在另一个齿4b中,将对线圈线7的卷绕结束部74进行配置的长边部42称为长边部42c,将与长边部42c相反侧的长边部42称为长边部42d。另外,在另一个齿4b中,将接线侧的短边部43称为短边部43c,将接线相反侧的短边部43称为短边部43d。
在绕线工序中,首先,在齿4a卷绕第1层的线圈线7。将第1层的线圈线7从接线侧朝向接线相反侧卷绕于齿4a的长边部42a。在向第1层的第1列卷绕线圈线7时,线圈线7通过引导部11向径向内侧偏移。线圈线7向径向内侧偏移,由此线圈线7在短边部43b倾斜地卷绕,但在长边部42a、长边部42b及短边部43a成为整列卷绕。第2列及其以后的线圈线7对已经卷绕的线圈线7进行引导而依次卷绕。另外,图示省略,但第2层及其以后的线圈线7也在已经卷绕的线圈线7上依次卷绕。在最后一匝,如图13及图14所示的标号a所示,使线圈线7从接线侧朝向接线相反侧卷绕于齿4a的长边部42a,并且如图14所示的标号a、b所示,一边使线圈线7在径向移动、一边进行层上升。
接下来,如图14所示,在接线相反侧将线圈线7从齿4a的长边部42a朝向齿4b的长边部42c跨接。即,将跨接线75从长边部42a朝向长边部42c延伸。接下来,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齿4b卷绕第1层的线圈线7。将第1层的线圈线7从接线相反侧朝向接线侧而卷绕于齿4b的长边部42c。在第1层的第1列卷绕线圈线7时,通过在长边部42c已经卷绕的线圈线7将向短边部43d卷绕的线圈线7向径向内侧偏移,但向长边部42c、长边部42d及短边部43c卷绕的线圈线7成为整列卷绕。第2列及其以后的线圈线7对已经卷绕的线圈线7进行引导而依次卷绕。另外,图示省略,但第2层及其以后的线圈线7也在已经卷绕的线圈线7上依次卷绕。在最后一匝,如图13及图14所示的标号d所示,将线圈线7从接线相反侧朝向接线侧卷绕于齿4b的长边部42c,并且如图14所示的标号c、d所示,一边使线圈线7在径向移动、一边进行层上升。以上,线圈线7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2个齿4a、4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短边部43a、43c中线圈线7成为整列卷绕,因此在将全部第2层上升部77配置于定子1的沿中心轴C的单侧的情况下,即在将全部第2层上升部77配置于短边部43a、43c的情况下,线圈线7向齿4的卷绕变得容易。因此,能够简化将线圈线7卷绕于齿4的制造装置。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定子,2定子芯,3芯座,4、4a、4b、4c、4d齿,5、5a、5b、5c槽,5A第1槽,5B第2槽,6A第1绝缘子,6B第2绝缘子,7、7a、7b、7c、7d线圈线,8引线,9接线端子,10线圈,11引导部,12转子,13框架,41卷绕部,42、42a、42b、42c、42d长边部,43、43a、43b、43c、43d短边部,61第1外周壁,61a第1空腔,61b第2空腔,61c第3空腔,62第1内周壁,63第1连结部,64第2外周壁,65第2内周壁,66第2连结部,71芯线,72绝缘包覆部,73卷绕开始部,74卷绕结束部,75跨接线,76、76a、76b、76c第1层上升部,77第2层上升部,81导线,82绝缘包覆部,91侧壁,92底壁,93第1狭缝,94第2狭缝,100电动机,C中心轴。

Claims (9)

1.一种定子,其具有由磁体形成的圆环状的芯座、从所述芯座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多个齿和形成于相邻的所述齿之间的槽,
该定子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1绝缘子,其设置于沿所述芯座的中心轴的所述定子的一端部;
第2绝缘子,其设置于沿所述中心轴的所述定子的另一端部;
线圈线,其连续地卷绕于相邻的每2个所述齿;以及
导电性的接线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第1绝缘子,对所述线圈线进行保持,
所述线圈线包含有从相邻的2个所述齿之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延伸的跨接线,
在所述第1绝缘子形成有供所述接线端子插入的空腔,
在所述第2绝缘子配置有所述跨接线,
所述齿具有对所述线圈线进行卷绕的卷绕部,
所述卷绕部形成为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比周向的长度长的长方体状,具有沿所述中心轴延伸的2个长边部和比所述长边部短、在周向延伸的2个短边部,
在将对所述接线端子进行配置的所述定子的一端部设为接线侧,将所述定子的另一端部且与所述接线端子的相反侧设为接线相反侧时,
在相邻的2个所述齿之中的一个设置有沿一个所述长边部从所述接线侧向所述接线相反侧延伸的所述线圈线的卷绕开始部和将沿另一个所述长边部延伸而卷绕的所述线圈线向径向内侧偏移的引导部,
通过与所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切断后的所述引导部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在相邻的2个所述齿之中的另一个设置有沿一个所述长边部从所述接线相反侧向所述接线侧延伸的所述线圈线的卷绕结束部,
在另一个所述长边部设置有所述引导部的所述齿和没有设置所述引导部的所述齿在周向交替地配置,
在各所述齿中在所述线圈线之中的所述接线侧的所述短边部配置的部分沿所述短边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各所述齿中在所述线圈线之中的所述接线相反侧的所述短边部配置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短边部的延伸方向而倾斜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的卷绕开始部与所述齿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径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接线与所述第2绝缘子之中的径向的中心相比配置于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具有:第1层上升部,其是各所述齿中的所述线圈线的卷绕结束部且在所述长边部位于最上层;以及第2层上升部,其在所述短边部从下层上升至上1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层上升部针对每1个所述槽而配置有1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对在所述线圈线之中的从所述接线侧向所述接线相反侧延伸的部分设置的所述第1层上升部进行配置的所述槽、和对在所述线圈线之中的从所述接线相反侧向所述接线侧延伸的部分设置的所述第1层上升部进行配置的所述槽,在周向交替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第2层上升部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沿所述中心轴的单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全部所述第2层上升部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沿所述中心轴的单侧。
9.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与所述定子隔着间隙而配置。
CN202080097936.4A 2020-03-06 2020-03-06 定子及电动机 Active CN115210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9769 WO2021176706A1 (ja) 2020-03-06 2020-03-06 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0997A CN115210997A (zh) 2022-10-18
CN115210997B true CN115210997B (zh) 2025-02-11

Family

ID=77613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7936.4A Active CN115210997B (zh) 2020-03-06 2020-03-06 定子及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937929B1 (zh)
KR (1) KR102612939B1 (zh)
CN (1) CN115210997B (zh)
TW (1) TWI787737B (zh)
WO (1) WO20211767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769003A (zh) * 2023-01-16 2025-04-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和马达
WO2025013489A1 (ja) * 2023-07-12 2025-0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ブロック連結構造体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ブロック連結構造体、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7808A (zh) * 2011-12-28 2013-07-03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机
CN106489227A (zh) * 2014-04-22 2017-03-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模制电动机和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1243B2 (ja) 2001-09-27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電動機
JP5237049B2 (ja) * 2008-10-28 2013-07-17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622663B2 (ja) * 2011-06-06 2014-1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16617B2 (ja) * 2012-02-13 2014-06-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絶縁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並びに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6242277B2 (ja) * 2014-04-21 2017-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固定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固定子の巻線装置
JP2016192831A (ja) * 2015-03-30 2016-11-10 株式会社ミツバ 巻線方法、巻線装置、および巻線対象物
JP6635676B2 (ja) * 2015-05-13 2020-01-2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US10193422B2 (en) * 2015-05-13 2019-01-2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KR102500989B1 (ko) * 2015-11-12 2023-02-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용 인슐레이터,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545358B2 (ja) * 2016-03-17 2019-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コイル端末線導入方法
WO2017175358A1 (ja) * 2016-04-07 2017-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および電動機
JP2018125950A (ja) * 2017-01-31 2018-08-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JP2018198515A (ja) * 2017-05-25 2018-1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絶縁フィルム、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WO2020178953A1 (ja) * 2019-03-04 202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発電電動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7808A (zh) * 2011-12-28 2013-07-03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机
CN106489227A (zh) * 2014-04-22 2017-03-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定子、模制电动机和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0997A (zh) 2022-10-18
JP6937929B1 (ja) 2021-09-22
KR102612939B1 (ko) 2023-12-13
WO2021176706A1 (ja) 2021-09-10
TWI787737B (zh) 2022-12-21
TW202135432A (zh) 2021-09-16
JPWO2021176706A1 (zh) 2021-09-10
KR20220114093A (ko)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0796B2 (en) Method for winding the stator of a multiphase electric motor
KR101340168B1 (ko) 스테이터 권선 코일의 비용접 결선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회전모터
CN113615047B (zh) 定子及电动机
US11165301B2 (en) Interior bus ba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EP2680412B1 (en) Arrangement of coil wires in a ro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CN111164860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WO2006137125A1 (ja) 回転電動機の電機子、回転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10997B (zh) 定子及电动机
JP2008514173A (ja) 平角線巻線を有する永久磁石同期機
JP2016092866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06187164A (ja) 回転電機
JP2010183660A (ja) 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240186842A1 (en) Stator for motor
CN110323852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CN110323854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7246224B2 (ja) 回転電機
CN114552807A (zh) 定子、电机和用于缠绕无刷电机的定子的定子齿的方法
CN11120032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10896257A (zh) 电线段及定子
JP2011182579A (ja) 回転電機
JP7585944B2 (ja) ステータ
WO2024207922A1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组件以及电机
JP2024114645A (ja) 電気機械リレー用の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電気機械リレー、および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18713354A (zh) 电机、用于电机的定子、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19382382A (zh) 绕组励磁型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