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208527A -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8527A
CN115208527A CN202110387954.2A CN202110387954A CN115208527A CN 115208527 A CN115208527 A CN 115208527A CN 202110387954 A CN202110387954 A CN 202110387954A CN 115208527 A CN115208527 A CN 1152085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channel
physical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laye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79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永霞
马江镭
王婷
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79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8527A/zh
Priority to TW111113311A priority patent/TWI826994B/zh
Priority to MX2023011908A priority patent/MX2023011908A/es
Priority to PCT/CN2022/085831 priority patent/WO2022214079A1/zh
Priority to EP22784145.9A priority patent/EP4307595A4/en
Publication of CN115208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8527A/zh
Priority to US18/477,13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2066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以期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时延,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可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道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反馈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超高可靠性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 latency communation,URLLC)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5G)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URLLC最大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因此,在自动驾驶、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5G为了满足URLLC的在一定时延限定下的高可靠性的性能需求,提出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反馈能力。
然而,由于终端设备的HARQ处理反馈能力有限,因此如何平衡可靠性以及低时延要求成为首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以期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或者类似第一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可以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道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根据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反馈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将物理层控制信息分为不同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分别发送给通信装置,从而使能物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并行处理,可以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此外,由于降低了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搜索空间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盲检次数的最大值是预先定义的,或者是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的。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盲检次数的最大值在搜索空间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降低盲检测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从而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可以减少第一通信装置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的次数,降低第二信道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的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可以为M个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s,CCE)。其中,M大于或等于1。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基于第二信道的M个CCE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可选的,如果第二信道是宽带,M可以大于或等于2。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M个CCE的DMRS进行信道估计,可以不需要基于每个CCE集合级别上的DMRS做信道估计,可以减少控制信道所需要的信道估计的时间,降低第一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个CCE是连续的CCE。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重用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可以降低第一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且第一信道所在的时频资源中的DMRS所在的RE很少,从而可以使得更多的资源用于第一信道,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一信道对应的DMRS符号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DMRS符号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节省了第一信道的DMRS开销,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或者,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
基于上述方案,DMRS符号的符号长度可以短于第一信道的符号长度,从而也能降低时延,且DMRS符号上DMRS的带宽比较大,更适合用于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的信道估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小于所述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
基于上述方案,第二信道的符号长度会短于第一信道的符号长度,从而也能降低时延。而且可以降低第二信道的开销。此外,第二信道的带宽就比较大,第二信道的DMRS的带宽也大,第二信道的DMRS更适合用于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ew data indicator,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分为不同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分别发送给通信装置,从而使能物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并行处理,可以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此外,由于降低了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是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的,或者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是预先定义的。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从而获取目标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是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的,或者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是预先定义的。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获取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或调制与编码策略。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一起获得解调第一信道的信息和解码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和第一信道的解码进行联合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解码的成功率,可以降低数据信道的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令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信令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并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HARQ进程号、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预编码矩阵信息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含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降低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载荷,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是由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network tempory identity,RNTI)加扰的。基于上述方案,具有该RNTI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NTI是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基于上述方案,可以通过第一通信装置的RNTI或者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加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为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上述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降低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碰撞,也可以减少总的盲检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是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的,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是第一通信装置基于预先定义的条件确定的。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获取到目标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是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的,或者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是第一通信装置基于预先定义的条件确定的。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获取到自身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是第二通信装置通过信令指示的,或者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是通过第一信息指示的,或者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是预定义的。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上述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确定通过哪些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第一信道的第1~T个符号上。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解调数据的同时快速并行解调和读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馈信息可以包括HARQ确认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SI。基于上述方案,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HARQ确认信息和/或CSI。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或者类似第二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N个第一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信道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目标第一信息,发送第一信道。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接收第二信道。
基于上述方案,将物理层控制信息分别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从而使能物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并行处理,可以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此外,由于降低了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发送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分为不同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分别发送给通信装置,从而使能物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并行处理,可以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此外,由于降低了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或调制与编码策略。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一起获得解调第一信道的信息和解码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和第一信道的解码进行联合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解码的成功率,可以降低数据信道的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令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信令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并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HARQ进程号、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预编码矩阵信息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含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降低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载荷,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基于上述方案,具有该RNTI的第一通信装置可以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NTI可以是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基于上述方案,可以通过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加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提高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为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降低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碰撞,也可以减少总的盲检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一信道的第1~T个符号上。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解调数据的同时快速并行解调和读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馈信息可以包括HARQ确认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SI。基于上述方案,第二通信装置可以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HARQ确认信息和/或CSI。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控制信道单元CCE位置信息;和/或,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控制信道单元CCE位置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从而获取目标第一信息。以及,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CCE位置信息获取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降低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盲检复杂度,降低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信息。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获取到目标第一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获取到自身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盲检次数的最大值。基于上述方案,第二通信装置指示盲检次数的最大值,可以降低盲检测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从而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信令向第一通信装置指示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或者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基于上述方案,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基于上述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确定通过哪些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或者类似第一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第二比特流可以包含RAL头和第一比特流。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可以至少包括信道编码。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发送第三比特流。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通信装置在准备数据时的处理功能,可以减少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L头可以包括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一比特流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可以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可以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对应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一比特流来自应用层或者,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一比特流来自NAS层。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空口头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比特流可以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后面。
基于上述方案,完整性保护功能使得接收实体能够检测信令消息和用户面数据是否被篡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前面。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空口头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L层功能处理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原有的用户面协议栈功能简化,通过RAL层实现上述功能可以减少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承载建立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建立和/或无线信令承载建立。基于上述方案,RAL层可以具有无线数据承载和无线信令承载的建立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承载释放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释放和/或无线信令承载释放。基于上述方案,RAL层可以具有无线数据承载和无线信令承载的释放功能。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或者类似第一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可以接收第四比特流。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可以至少包括信道解码。第五比特流可以包含RAL头和第六比特流。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六比特流。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将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通信装置在处理数据时的处理功能,可以减少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L头可以包含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四比特流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可以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可以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可以对应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可以指示第四比特流来自应用层或者NAS层。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空口头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五比特流中可以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位于第五比特流中倒数第1~K个字节,K大于或等于1。
基于上述方案,完整性保护功能使得接收实体能够检测信令消息和用户面数据是否被篡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五比特流中RAL头可以位于第六比特流前面。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减少空口头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RAL层功能处理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原有的用户面协议栈功能简化,通过RAL层实现上述功能可以减少通信装置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承载建立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建立和/或无线信令承载建立。基于上述方案,RAL层可以具有无线数据承载和无线信令承载的建立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承载释放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释放和/或无线信令承载释放。基于上述方案,RAL层可以具有无线数据承载和无线信令承载的释放功能。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或者还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或者还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或者还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比如,处理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输入输出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处理单元,用于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第二信道包含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在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时,具体用于: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在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时,具体用于:基于第一信道对应的DMRS符号,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在一种设计中,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或者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为M个控制信道单元CCE;M大于或等于1。
在一种设计中,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小于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
在一种设计中,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输入输出单元,用于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N个第一信息中包含第一信道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处理单元,用于基于目标第一信息生成第一信道;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一信道;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接收反馈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目标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或调制与编码策略。
在一种设计中,信令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是由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
在一种设计中,RNTI是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为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第一信道的第1~T个符号上。
在一种设计中,反馈信息包括HARQ确认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处理单元,用于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处理单元,还用于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基于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个,第二比特流包含RAL头和第一比特流。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处理单元,还用于将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输入输出单元,用于发送第三比特流。
在一种设计中,RAL头包括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指示第一比特流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指示第一比特流来自应用层或者,第一信息指示第一比特流来自NAS层。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比特流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完整性保护部分是附加在第一比特流后面的。
在一种设计中,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在第一比特流前面。
在一种设计中,RAL层功能处理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
在一种设计中,无线承载建立包括无线数据承载建立和/或无线信令承载建立。
在一种设计中,无线承载释放包括无线数据承载释放和/或无线信令承载释放。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输入输出单元,用于接收第四比特流;处理单元,用于将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其中,第五比特流包含RAL头和第六比特流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信道解码;处理单元,还用于将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六比特流;其中,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处理单元,还用于将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
在一种设计中,RAL头包含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指示第四比特流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信令承载;或者,第一信息指示第四比特流来自应用层或者NAS层。
在一种设计中,第五比特流中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完整性保护部分位于第五比特流中倒数第1~K个字节;K大于或等于1。
在一种设计中,第五比特流中RAL头位于第六比特流前面。
在一种设计中,RAL层功能处理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
在一种设计中,无线承载建立包括无线数据承载建立和无线信令承载建立。
在一种设计中,无线承载释放包括无线数据承载释放和无线信令承载释放。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收发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操作,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操作,或者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操,或者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操作。控制器运行时,处理器利用控制器中的硬件资源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操作以外的处理操作,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操作以外的处理操作,或者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操作以外的处理操作,或者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操作以外的处理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装置内部,或者也可以位于装置外部,与装置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逻辑电路和通信接口。
在一种设计中,通信接口,用于输入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逻辑电路,用于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逻辑电路,还用于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入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通信接口,用于输出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N个第一信息中包含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逻辑电路,用于基于目标第一信息生成第一信道;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第一信道;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
在一种设计中,逻辑电路,用于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逻辑电路,还用于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基于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RAL层的协议栈对第一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RAL层的协议栈包括以下功能:实体建立,实体释放和数据转发;逻辑电路,还用于将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通信接口,用于将第三比特流输出给第二通信装置。
在一种设计中,通信接口,用于输入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四比特流;逻辑电路,用于将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信道解码;逻辑电路,还用于将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RAL层的协议栈对第五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第六比特流;其中,RAL层的协议栈包括以下功能:实体建立,实体释放和数据转发;逻辑电路,还用于将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上述各方面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和至少一个上述的第二通信装置。
另外,第五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所示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混合自动重传技术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1B为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2为下行物理层控制信息处理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5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道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比特流的示意图之一;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比特流的示意图之一;
图9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比特流的示意图之一;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协议栈之一;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协议栈之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示意图之一;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技术用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1、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终端设备、车与外界(vehicle-to-everything,V2X)终端设备、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device)等。例如,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移动装置等。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终端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还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气球等设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2、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或者例如,一种V2X技术中的网络设备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RSU可以是支持V2X应用的固定基础设施实体,可以与支持V2X应用的其他实体交换消息。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或者也可以包括5G 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 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还包括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辆外联(vehicle-to-everything,V2X)、机器到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等,还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气球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此外,对于单数形式“a”,“an”和“the”出现的元素(element),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规定,否则其不意味着“一个或仅一个”,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于一个”。例如,“a device”意味着对一个或多个这样的device。再者,至少一个(at least one of).......”意味着后续关联对象中的一个或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包括A,B,C,AB,AC,BC,或ABC。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超高可靠性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 latency communation,URLLC)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5G)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URLLC最大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因此,在自动驾驶、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URLLC场景的使用范围很大,在不同场景对时延、可靠性和带宽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电力自动化“三遥”场景、车联网场景和工业制造场景。下面以工业制造场景为例,说明不同场景对时延和可靠性等的需求。
智能工厂的制造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企业云或者现场控制系统,采集现场环境数据和生产数据,实时分析生产状况,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无人化和无线化。智能工厂对车间设备的延迟和稳定性有着非常高的需求。例如,在一个服务区域有不超过50个设备,1ms的端到端时延中,一个大小为40字节的数据包的通信业务可用性(communicationsystem available,CSA)必须为99.9999%到99.999999%之间。
5G为了满足URLLC的在一定时延限定下的高可靠性的性能需求,设计了以下技术方案。
1、新无线(new radio,NR)引入终端快速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处理反馈能力。网络设备在有URLLC业务数据到达后,可以动态调度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URLLC业务的数据包。如果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对数据包的否定响应(non-acknowledge character,NACK),网络设备可以调度一个重传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显然,终端设备反馈NACK/确认应答响应(acknowledge character,ACK)的速度越快,网络设备就越有可能在满足端到端最大时延的条件下,还有时间来调度一次重传,终端设备可以利用接收到的重传和初传进行HARQ合并,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包的可靠性。
以下,结合图1A对重传的场景进行说明。发射端将要传输的数据信道编码后,选择一个冗余版本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冗余版本数据包进行解码并判断接收是否正确。如果接收正确就请求新的数据包,如果接收不正确就请求重传,发射端可以选择另一个冗余版本进行传输。参阅图1A,发射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1的冗余版本1,接收端接收数据包1的冗余版本1并解码,并判断解码是否正确。如果解码不正确,接收端给发射端反馈NACK。发射端接收NACK后,知道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数据包1,选择数据包1的冗余版本2进行重传,接收端接收数据包1的冗余版本2并解码,判断解码是否正确。如果接收端解码正确,则接收端给发射端反馈ACK。发射端收到接收端发送到ACK后,知道接收端已经正确接收数据包1,于是发射端可以选择新的数据包2进行传输。
2、免授权配置。
NR引入了免授权技术,以及相应的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重复技术。网络设备预先配置上/下行周期性资源,且每个周期可以配置多个资源。当终端设备有数据要发送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这些预配置好的上行资源进行传输,UE可以在一个周期的多个资源上进行TB的重复发送,来提高可靠性。免授权技术省去了向网络设备发送调度请求、申请资源以及接收网络设备反馈的时间,保证了终端设备发送URLLC数据的低延迟要求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当网络设备有数据要发送给UE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这些预配置好的下行资源进行传输,终端设备不需要盲检测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来获知下行物理层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调度的信息,而是直接解调相应的URLLC数据,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终端设备接收下行数据的时延。然而,免授权技术无法容纳较多的终端设备,从而会导致智能工作中无法做到自动化和无线化。
由于免授权配置中时频资源都是高层信令配置,且是半静态配置,并不能匹配终端设备当前的动态的无线信道。换一句话说,免授权配置的频谱效率利用效率远低于基于动态调度的上述技术方案1的频谱效率利用率。而上述技术方案1中由于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在1ms内只能有一次HARQ传输,初传块误码率(block error ratio,BLER)设置过高,导致HARQ的频谱效率也低下。
另外,当前的用户面协议栈存在许多串行操作。当前的用户面协议栈用于传输终端设备的数据,如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数据,可以包括(service data adaptationprotocol,SDA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无线接入与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
参见图1B,APP层下来的数据包首先会经过SDAP层,并增加SDAP头(header),最终形成SDA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并传递给PDCP层。PDCP层收到SDAPPDU,将其作为PDCP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经过PDCP层处理后增加PDCPheader,最终形成PDCP PDU,并传递给RLC层。RLC层收到PDCP PDU,将其作为RLC SDU,经过RLC层处理后增加RLC header,最终形成RLC PDU,并传递给MAC层。MAC层收到RLC PDU,将其作为MAC SDU,经过MAC层处理后增加MAC header、最终形成MAC PDU,并传递给PHY层。PHY层从MAC层收到MAC PDU后进行PHY层编码并最终从空口发送出去。
由于NR用户面协议栈分为多层,且每层的处理复杂,会增加额外的头开销,而且是串行处理,因此会带来比较大的组包时延。
不仅如此,目前终端设备进行信道估计时,处理时间也较长。参阅图2,以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数据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终端设备需要对潜在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s,CCE)进行信道估计,盲检下行物理层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终端设备可以读取该DCI,解调网络设备调度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并解码PDSCH,以及准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SCH)。上述过程是一种基于NR/LTE框架的串行处理,具有较大的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长期演进系统(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NR系统等5G通信系统中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MTC)和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等通信业务中,以及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示例性的,可应用于URLLC业务的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场景,在满足高可靠性及低时延要求下,尽可能减小指令开销。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3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3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通信系统300包括至少一个终端设备301和至少一个网络设备302。终端设备301和网络设备302可配置有多个天线。
参阅图4,为该方法的流程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3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只是以通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并不限制于这种场景。
S401、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应的,终端接收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其中,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N个第一信息。这里的N可以大于或等于2。可选的,N也可以大于或等于1。上述N个第一信息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目标第一信息。该目标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上述第一信道可以用于传输数据,还可以称为数据信道,例如第一信道可以是PDSCH、或者可以是接收信道(PRxSCH)。应理解,第一信道并不限定于上述多个信道,还可以是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数据的信道。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者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s,CCE)位置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S402、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道,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道。
可选的,该第一信道中可以包含传输给终端设备的数据。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目标第一信息,接收第一信道。
S403、网络设备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上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其中,该信令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者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S402和S403中,可以先执行S402再执行S403,或者可以先执行S403再执行S402,或者可以同时执行S402和S403,上述S402和S403在S401之后执行。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确定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和/或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确定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可选的,该反馈信息可以是针对上述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例如,可以是第一信道中的数据的HARQ确认信息,或者可以是第一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确定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并执行下述操作S404。
S404、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承载在第二信道上,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信道的搜索空间中盲检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二信道可以用于传输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称为控制信道,例如第二信道可以是PDCCH、或者可以是用数据信道传输控制信息(enhanced PDCCH,EPDCCH)、或者可以是发送信道(PTxCCH)。应理解,第二信道并不限定于PDCCH或PTxCCH,还可以是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信道。
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调度的第二信道。其中,前述高层,可以理解为高层协议层,包括物理层以上的至少一个协议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协议层(radio access layer,RAL)、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和非接入(non accessstratum,NAS)层。相应的,本申请各实施例中,高层信令可以是NAS层信令,RRC消息或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RRC信令可以包括专用RRC信令,或者广播多播的RRC信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调度的第二信道。其中,该高层信令中可以包含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或者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s,CCE)位置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在高层信令所指示的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上,接收第二信道。
可选的,上述高层信令中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或者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次数。前述终端设备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可以是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的最大值。前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次数也可以是盲检次数的最大值。基于上述高层信令,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信道的搜索空间中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另一示例中,上述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通信协议规定的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或者CCE位置信息,接收第二信道。可选的,终端设备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或者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次数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选的,该第一信道中可能会包含传输给终端设备的数据,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接收第一信道。
一个示例中,上述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可以是高层信令指示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上述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例如,可以指示上述第一信道在索引为2、4或7中的一个时域符号上。应理解,网络设备可以在发送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前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高层信令,或者也可以在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后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高层信令,或者也可以在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时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高层信令,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另一示例中,上述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信息中。因此,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终端设备则可以根据第一信息接收第一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终端设备的物理层控制信息通过不同的消息分别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下,分别以三种情况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情况1:
终端设备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解调第一信道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可以包含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选的,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其中,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可以是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信息,和/或解调参考信号(demoulation ference signal,DMRS)的信息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所在组的其他设备的第一信息。网络设备可以将一组设备中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携带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发送给一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向每个终端设备单播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组播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可以将上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理解为终端设备的一个物理层控制信息,将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理解为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终端设备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包含在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组物理层控制信息中。
可选的,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一组设备的G-RNTI加扰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分配一个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group-radio network temprorary identifier,G-RNTI)。前述多个终端设备可以视为一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向该一组设备中的终端设备发送由G-RNTI加扰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G-RNTI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获取到上述第一信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一组设备的各个终端设备单播由G-RNTI加扰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播由G-RNTI加扰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如果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在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比如,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括N个信息块,N大于或等于2。一个信息块对应一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N个信息块中的一个信息块承载所述终端设备的目标第一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目标第一信息时,需要知道承载终端设备的目标第一信息的信息块在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比如信息块的索引。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确定该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自身的C-RNTI和上述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得到承载第一信息的信息块的索引。如,信息块索引(block index)=C-RNTI/B的余数。其中,B可以表示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信息块的总数,B是大于0的整数。可选的,B=1。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承载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信息,确定承载第一信息的信息块的索引。其中,时频信息可以是时隙的索引、时域符号的索引或者载波的索引等。或者,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承载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信息和C-RNTI,确定承载第一信息的信息块的索引。例如,block index=f(C-RNTI,symbol index/slot index/frame index)。
应理解,上述公式或计算方式以及参数均是示例性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以及参数,确定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另一示例中,如果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在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该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如可以通过RRC配置(configuration)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二信道的搜索空间越大,发生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碰撞和阻塞的概率就越小,那么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就越高。而承载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二信道的搜索空间越大,终端设备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盲检测次数就越多,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就越大,那么在最大时延内能支持的HARQ传输的次数越少。然而,需要多次HARQ重传的数据在最大时延内,正确传输的可能性较低。
然而,上述方法中由于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例如一个业务区或者蜂窝小区有50个终端设备,10个终端设备为一个组,那么即使50个终端设备都被调度,也只有5个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那么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的概率很小。因此,每个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搜索空间就可以比较小。假设,一个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只有一个搜索位置,那么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测次数就可以为0,也能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一般的,一个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次数可以为0~4次,这样可以在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的同时,减少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和阻塞的概率,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盲检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
可选的,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一个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check,CRC)码。一组设备中的多个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同一个CRC码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校验,并从中获取自身的第一信息。基于上述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开销。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净荷(payload)大小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配置的。
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其中,信令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者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可选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反馈信息的定时信息、触发非周期CSI的信息和/或触发上行参考信号(比如,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的信息等。
一个示例中,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上述第一信息所调度的第一信道中。例如,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上述第一信息的第1~T个时域符号上,上述T大于或等于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所调度的第一信道可以理解为第一信息中包含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信道。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可以在基于第一信息解调第一信道的同时,解调和读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时间。
可选的,上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RNTI加扰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一个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ndentifier,C-RNTI)。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由前述C-RNTI加扰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上述C-RNTI盲检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另一个示例中,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其中,终端设备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确定自身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参见情况1所示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信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RNTI加扰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分配一个G-RNTI。前述多个终端设备可以视为一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向该一组设备中的终端设备发送由G-RNTI加扰的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G-RNTI盲检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获取到自身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一组设备的各个终端设备单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可选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用于解码第一信道的信息。例如,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ew dataindicator,NDI)、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precoding matrix information,PMI)、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size,TBS)等。
以下对上述参数的理解和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
1、其中,一个HARQ进程是指网络设备调度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再到网络设备接收到ACK/NACK信息。HARQ进程数是指并发的HARQ数目。一个HARQ实体包含Nq个HARQ进程,Nq大于或等于1。网络设备需要告知终端设备使用哪个HARQ进程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每个HARQ进程在接收端有独立的HARQ缓冲区,对应不同的HARQ确认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对同一HARQ进程号对应的接收到的重传数据进行软合并。HARQ进程号用于指示当前数据对应的HARQ进程,终端设备解码第一信道时首先需要进行缓存,并判断是否进行软合并,即HARQ进程号是用于解码第一信道的信息。
2、NDI用于指示第一信道传输的数据是新数据,还是重传数据。如果是重传数据,终端设备在解码第一信道时,可以与之前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软合并,进而提高接收性能。
3、PMI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比如,PMI可以用来指示码本集合的标识,即第一信道是通过标识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传输的。通过预编码矩阵传输信道的方式可以实现空分复用,网络设备可以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针对不同的终端设备采用不同PMI传输不同的数据,进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另外,通过预编码矩阵传输信道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参考信号与数据的预编码矩阵不同,比如参考信号采用宽波束发送,数据采用窄波束发送,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波束传输增益。当第一信道的数据的PMI与第一信道DMRS的PMI不同时,终端设备需要知道PMI。通过PMI终端设备可以获取更准确的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进而提高终端设备解码第一信道的性能。
4、MCS用于指示第一信道的调制编码策略。比如指示数据的调制方式为QPSK,或16QAM等,在解码第一信道时根据调制方式可以确定调制符号对应的信息比特。比如指示数据的码率为1/2,或2/3等,在解码第一信道时根据码率和调制方式可以确定第一信道的传输块大小。终端设备根据传输块大小解码第一信道。
5、TBS用于确定第一信道的传输块大小。重传的TBS保持不变,否则无法进行软合并。
其中,如果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不包括TBS,那么TBS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给终端设备的。或者,TBS可以根据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处理得到。或者,TBS可以与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相关,其中,TBS与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的关联关系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与上述关联关系,确定TBS。其中,承载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资源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调度的第一信道中的资源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网络设备指示给终端设备的,和/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用的资源元素(resourece elements,RE)的数量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网络设备指示给终端设备的。例如,通信协议可以规定一个偏移量(offset),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offset确定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的RE的数量。或者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的RE的数量,或者指示偏移量。其中,上述偏移量可以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MCS与第一信道的MCS的偏移量。或者,上述偏移量可以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码率与第一信道的码率的比值。终端设备基于上述偏移量计算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的RE的数量可以是基于预定义的公式计算的。例如,Nre(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RE个数)=(第一信道的RE)*(第一信道的比特数目)/(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目)。可选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目是原始信息比特和所附加的CRC的比特数目。以下,通过图5A和图5B对上述情况1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参阅图5A,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根据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接收第一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者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解码第一信道。同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携带在第一信道的第1~T个时域符号上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功控信息和格式信息,准备满足该功控信息和格式信息的反馈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资源信息,确定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示例性的,参阅图5B,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终端设备可以盲检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获取携带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终端设备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根据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接收第一信道。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者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解码第一信道。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功控信息、资源信息和格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基于图5A和5B可以看出,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行处理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和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情况2:
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解调第一信道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可以包含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选的,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其中,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可以是如CSI-RS的信息,和/或DMRS的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可选的,第一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由RNTI加扰的,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所在组的其他设备的第一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除上述所描述的信息之外,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NDI、第一信道的PMI、MCS、TBS。其中,TBS的相关说明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此处不再赘述。这些参数的解释和作用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方案,可以将第一信道的PMI和MCS等信息包含在第一信息中随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这样终端设备可以一起获得解调数据信道的信息和解码第一信道的信息,就实现对数据信道的信道估计和数据信道的解码进行联合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解码的成功率,也就是有效降低数据信道的误块率。
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可选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反馈信息的定时信息、触发非周期CSI的信息和/或触发SRS的信息等。其中,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上述第一信息所调度的第一信道中,或者可以携带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另外,承载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资源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调度的第一信道中的资源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用的RE的数量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HARQ进程号、NDI、第一信道的PMI、MCS等信息可以包含在第一信息中,或者也可以携带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而不需要同时包含在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其中,如果PMI包含在第一信息中,那么对第一信道中的数据做信道均衡的操作可以由解调模块执行。终端设备的解调模块可以基于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结果上乘以PMI矩阵,对第一信道中的数据做信道均衡。如果PMI包含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那么对第一信道中的数据做信道均衡的操作可以由解码模块执行。解调模块可以输出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结果,解码模块可以基于解调模块输出的信道估计结果乘以PMI矩阵,对第一信道中的数据做信道均衡。由于第一信息中至少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而频域资源需要的比特数目较多,如果一个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载荷较大,那么该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上述信息中HARQ进程号、NDI和MCS等信息的比特数较少,因此可以包含在第一信息中。而PMI的比特数目较多,因此可以携带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选的,HARQ进程号、NDI和MCS等信息也可以携带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如上述情况1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以下,通过图5C和图5D对上述情况2进行说明。示例性的,参阅图5C,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根据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接收第一信道。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同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携带第一信道的第1~T个时域符号上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解码第一信道,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功控信息、资源信息和格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示例性的,参阅图5D,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终端设备可以盲检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获取携带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终端设备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根据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接收第一信道。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者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解码第一信道。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功控信息、资源信息和格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基于图5C和5D可以看出,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并行处理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和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情况3:
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解调第一信道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可以包含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可选的,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其中,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可以是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信息,和/或解调参考信号(demoulation ference signal,DMRS)的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可选的,第一信息可以携带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由RNTI加扰的,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上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所在组的其他设备的第一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可选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反馈信息的定时信息、触发非周期CSI的信息和/或触发SRS的信息等。其中,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上述第一信息所调度的第一信道中,或者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可以携带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另外,承载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资源在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调度的第一信道中的资源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用的RE的数量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该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用于解码第一信道的信息。例如,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HARQ进程号、NDI、第一信道的PMI、MCS、TBS等。这些参数的理解和作用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如果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不包括TBS,那么TBS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给终端设备的。或者,TBS可以根据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处理得到。或者,TBS可以与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相关,其中,TBS与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的关联关系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可以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
一个示例中,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其中,终端设备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确定自身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参见情况1所示的第一信息在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信息,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G-RNTI加扰的。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一组设备的各个终端设备单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由于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携带在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因此可以在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的同时,减少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和阻塞的概率,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盲检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此外,终端设备可以分别接收三个物理层控制信息,并处理第一信道和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可以有效的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在最大时延内执行多次HARQ重传,可以有效提升频谱效率和系统的容量,从而可以降低时延提高可靠性。
基于上述方案,将终端设备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减少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碰撞。
另一示例中,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专用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承载在前述第一信道的第1~T个符号上。这样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前解码出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选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C-RNTI加扰的,或者也可以是G-RNTI加扰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与第一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都比较高,如果第一信息和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接收不准确,那么终端设备无法准确接收第一信道,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与第一信道不强相关,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可靠性可以低于第一信息和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因此,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独立编码。上述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占用的RE数量可以是通过一个offset确定的,该offset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给终端设备的,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可以参见情况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的offset可以大于或等于1,与前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的offset可以是独立的。
可选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也可以联合编码,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如果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联合编码,那么可以采用一个offset确定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占的RE数目,该offset可以大于或等于1。
基于上述方案,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专用的物理层控制信息,且可以位于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内,因此终端设备不需要盲检测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降低盲检测次数,从而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以下,通过图5E和5F对上述情况3进行说明。示例性的,参阅图5E,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并且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确定调度的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从而可以根据第一信道的时频资源接收第一信道。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携带第一信道的第1~T个时域符号上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同时,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解码第一信道。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解码第一信道,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和格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示例性的,参阅图5F,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二信道盲检得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成功后,可以获取到第一信息。并且终端设备可以接收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以及可选的对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CRC码校验。终端设备还可以盲检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获取携带在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终端设备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或DMRS符号上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同时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NDI、PMI和MCS等信息解码第一信道,以及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功控信息、资源信息和格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在解码第一信道后,发送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
基于图5E和5F可以看出,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和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并行处理估计并解码第一信道和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可选的,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可以包括参考信号(比如DMRS)的信道估计,以及数据所在资源单元的信道估计。其中,数据所在的资源单元的信道估计可以每个符号分别进行。此时,数据所在资源单元的信道估计与译码第一信道可以并行,也可以串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前述图5A-图5F中以并行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第二控制信息在第一信道中传输时,第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CRC码,终端设备需要进行CRC检验;或者,第二控制信息也可以不包括CRC码,此时终端设备可以不进行CRC码校验。图5A-图5F中以不进行CRC码校验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第二控制信息和第一信道中的数据信息可以联合编码,也可以分别编码。
基于上述情况1-情况3,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并行执行处理第一信道和准备承载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操作,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一个示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可选的,上述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可以是M个CCE,M大于或等于1。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M个CCE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可选的,第二信道中包含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而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因此需要占用较多的频域资源,也就是CCE集合等级比较高。因此,该第二信道的DMRS可以是宽带的DMRS,上述M可以大于或等于2。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宽带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估计,然后按照每个CCE集合级别盲检测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参阅图6,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可以是三个CCE,每个CCE里可以包括x1个资源块(resourece block,RB),每个RB可以包含x2个RE。在一个RB的x2个RE中可以有x3个RE上有DMRS。那么一个CCE里可以包含x1×x3个DMRS。上述第二信道可以有3×x1×x3个DMRS。终端设备在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时,可以通过3×x1×x3个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信道估计结果,盲检测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应理解,图6示出的CCE数量、RB数量、RE数量以及DMRS的数量是示例性的,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而不需要基于每个CCE分别做信道估计,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
可选的,如果第二信道的DMRS是宽带,那么第一信道可以重用第二信道的DMRS做信道估计。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信道的信道估计结果,解码第一信道和对第一信道做信道均衡。
因此,如果在一些低频段只适合宽波束,或者对时延要求比较高时,第一信道可以重用第二信道的DMRS做信道估计。基于上述方案,节省了终端设备基于第一信道的DMRS做信道估计的操作,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而且第一信道所在的时频资源中的DMRS所在的RE较少,甚至有可能为0,可以减少DMRS开销,可以将较多的时频资源用于第一信道,可以提高第一信道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那么第二信道的符号长度会短于第一信道的符号长度,从而也能降低时延。而且可以降低第二信道的开销。此外,第二信道的带宽就比较大,第二信道的DMRS的带宽也大,第二信道的DMRS更适合用于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此外,第二信道占用时长也会缩短,也就是在该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的端到端时延中占用时间更小,使得HARQ循环时间(roundtransmission time,RTT)更短,从而在有助于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前述第一信息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其中,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可以为采用第一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或者第一信道的信道估计方式可以为重用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另一个示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信道对应的DMRS符号对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做信道估计。上述DMRS符号上可以承载DMRS,该DMRS符号上的DMRS可以是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公共的,可以不属于第二信道也可以不属于第一信道。可选的,上述DMRS符号在时域上可以位于第一信道前。或者,上述DMRS符号可以与第一信号在同一时域上,但在不同频域上。基于该DMRS符号上的DMRS,终端设备可以对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和信道均衡。
可选的,上述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上述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那么DMRS符号的符号长度可以短于第一信道的符号长度,从而也能降低时延,且DMRS符号上DRMS的带宽比较大,更适合用于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的信道估计。
基于上述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可以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降低HARQ循环时间(round transmission time,RTT),从而可以增加端到端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的次数,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参阅图7,为该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S7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
其中,该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可以包含用于计算传输块的大小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三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三信道可以用于传输物理层控制信息,例如可以是PDCCH,第三信道可以与第二信道相同,或者可以与第二信道不同。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三信道上接收上行授权(UL grant)的物理层控制信息。应理解,上述上行授权是LTE和NR中的名称,在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中也可能会采用新的名词,或者还使用上行授权一词。
上述第二信息中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1、NDI
其中,如果NDI相对相同的HARQ进程号进行翻转可以指示数据是一个新数据。例如,如果第二信息中的NDI与上一个动态调度的第二信息中的NDI取值不同,则表示数据是初传的数据。如果第二信息中的NDI与上一个动态调度的第二信息中的NDI取值相同,则表示数据是重传的数据。
或者,如果NDI=1则可以指示是新数据,如果NDI=0则可以指示是重传数据,反之亦可。
可选的,如果NDI指示是新数据则第二信息中还可以包含新数据包的TBS指示信息。应理解,上述第三信道中,该TBS指示信息可以是TBS的索引,TBS的索引与某个TBS相关联。其中,TBS索引与TBS的关联关系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TBS指示信息也可以是调度的第四信道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以及MCS。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四信道的时频资源和MCS计算或者查表得到TBS。其中,第四信道的时频资源和MCS与TBS的关联关系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终端设备获知了TBS,可以启动层2(L2)相应的组包处理。上述L2可以是无线协议层(radio accesslayer,RAL)层。需要说明的是,RAL层在下述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进行说明。
2、HARQ进程号
其中,如果NDI指示是重传数据,那么第二信息中可以包含HARQ进程号。可选的,也可以不包含HARQ进程号,重传数据的HARQ进程号可以与该第二信息所在的符号索引或者频域资源相关联。应理解,HARQ进程号与第二信息所在的符号索引或者频域资源的关联关系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
3、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号
其中,如果NDI指示是一个重传数据,那么第二信息中还可以包含RV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HARQ进程号以及RV号来准备待发送的数据比特流。可选的,RV号也可以是通信协议预定的。例如,可以按照RV的顺序RV(0,2,3,1)确定RV号。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提前通知终端设备采用的RV顺序。例如,可以为(0,3,0,3)、(0,0,0,0)或(0,2,3,1)等。这样,第二信息中可以不包含RV号,可以进一步降低控制信令的开销。
4、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层数
其中,MIMO层数可以理解为空间同时传输的数据流的数目。该MIMO层数不超过系统所支持的传输流数。可选的,第二信息中也可以不包含MIMO层数,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例如,可以规定MIMO层数为1。
可选的,上述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所在组的其他设备的第二信息。网络设备可以将一组设备中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携带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发送给一组设备。可选的,该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该一组设备的G-RNTI加扰的。该组设备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G-RNTI盲检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获取到自身的第二信息。
一个示例中,如果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在上述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比如,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括多个信息块,其中的一个信息块承载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终端设备在接收第二信息时,需要知道承载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的信息块在上述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比如信息块的索引。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确定自身的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自身的C-RNTI和上述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得到承载第二信息的信息块的索引。如,信息块索引(block index)=C-RNTI/B的余数。其中,B可以表示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信息块的总数,B大于0。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承载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时频信息,确定承载第二信息的信息块的索引。其中,时频信息可以是时隙的索引、时域符号的索引或者载波的索引等。
应理解,上述公式或计算方式以及参数均是示例性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确定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的方法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以及参数,确定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另一示例中,如果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在上述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该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如可以通过RRC配置(configuration)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G-RNTI加扰的。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分配一个G-RNTI。前述多个终端设备可以视为一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向该一组设备中的终端设备发送由G-RNTI加扰的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G-RNTI盲检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获取到上述第二信息。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一组设备的各个终端设备单播由G-RNTI加扰的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播由G-RNTI加扰的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三信道的搜索空间越大,发生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碰撞和阻塞的概率就越小,那么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就越高。而承载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第三信道的搜索空间越大,终端设备对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盲检测次数就越多,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就越大,那么在最大时延内能支持的HARQ传输的次数越少。然而,需要多次HARQ重传的数据在最大时延内,正确传输的可能性较低。
然而,上述方法中由于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例如一个业务区或者蜂窝小区有50个终端设备,10个终端设备为一个组,那么即使50个终端设备都被调度,也只有5个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那么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的概率很小。因此,每个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搜索空间就可以比较小。假设,一个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只有一个搜索位置,那么该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测次数就可以为0,也能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一般的,一个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所对应的盲检次数可以为0~4次,这样可以在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间的同时,减少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和阻塞的概率,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盲检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
可选的,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一个CRC码。一组设备中的多个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同一个CRC码对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进行校验,并从中获取自身的第二信息。基于上述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的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开销。其中,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净荷(payload)大小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配置的。
S70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三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五信息中可以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个:第四信道中的DMRS相关信息、第四信道中的PMI、SRS请求信息、BWP指示信息、天线端口、SRS资源指示信息、第四信道的功率、CSI触发信息、CBG传输信息、PTRS和DMRS关联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终端设备可以在基于第二信息进行L2组包的处理的同时,解调和读取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承载数据的第四信道和层1(L1)的一些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信道的准备时间。
一个示例中,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携带在终端设备所在组的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其中,终端设备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基于预定义的公式或计算方式,确定自身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在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可以参见上述第二信息在第四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位置信息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是由G-RNTI加扰的。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向一组设备的各个终端设备单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或者也可以向一组设备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播由G-RNTI加扰的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
基于上述方案,由于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可以携带在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因此可以在降低终端设备的准备发送数据的同时,减少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发生碰撞和阻塞的概率,也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盲检组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的次数。
S703:终端设备发送第四信道。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五物理层控制信息准备第四信道,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四信道。可选的,该第四信道中可以包含终端设备的数据。
基于上述方法,终端设备可以分别接收两个物理层控制信息,并处理L2组包和准备数据信道,可以有效的降低终端设备的处理时延。从而可以使得终端设备在最大时延内执行多次HARQ重传,可以有效提升频谱效率和系统的容量,从而可以降低时延提高可靠性。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eMBB,mMTC和URLLC等通信业务中。参阅图8,为该方法的流程图。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该方法应用于图3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另外,该方法可由两个通信装置执行,这两个通信装置例如为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为了便于介绍,在下文中,以该方法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也就是,以第一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只是以通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执行为例,并不限制于这种场景。
参阅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可以包括以下操作。
S801、终端设备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获得第一比特流。
S802、终端设备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dio access layer,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
其中,RAL层可以包括数据转发(data transfer)的功能。应理解,RAL层也可以称为RAN-high layer,也可以是任何其他名字,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为了描述方便,在以下介绍过程中称为RAL层。
可选的,第二比特流中可以包含RAL头和第一比特流。该RAL头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前面。其中,RAL头中可以包括第三信息。该第三信息可以指示前述第一比特流是数据承载还是信令承载。或者,第三信息可以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其中,逻辑信道标识可以理解为一个信道编号。其中,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信令承载。例如,两个逻辑信道可以是逻辑信道0和逻辑信道1,逻辑信道0为信令承载,逻辑信道1为数据承载。或者,第三信息可以指示第一比特流来自应用层还是NAS层。第二比特流中,还可以包含完整性保护(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forintegrity,MAC-I)部分。该MAC-I部分可以是附加在第一比特流后面的。
完整性保护功能使得接收实体(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能够检测RRC信令消息和用户面数据是否被篡改。具体地,发送和接收双方通过RRC消息协商使用某一完整性算法,发送方根据输入参数基于协商的完整性算法,计算消息的MAC-I,然后将消息的MAC-I和此消息一并发送给接收方。其中,上述输入参数可以包括密钥(KEY)、承载(BEARER)、方向(DIRECTION)、计数(COUNT)、消息(MESSAGE)和长度(LENGTH)等,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接收方根据协商的完整性算法计算出此消息的X-MAC,并与发送方消息中的MAC-I相比较。如果X-MAC和MAC-I两个验证码不一致,则接收方确认此消息被篡改。如果X-MAC和MAC-I两个验证码相同,则接收方确认此消息通过完整性验证。应理解,本申请对完整性算法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对于终端设备而言,第二比特流还可以包括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例如缓存大小报告、波束失败报告、功率余量报告、配置资源确认、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填充比特等。控制元素的标识也可以用逻辑信道标识或局部字符集标识符(local characterset identifier,LCID)表示。可选的,控制元素的所对应的LCID可以和数据承载和公共控制信道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进行联合编码。示例性的,分别通过表1和表2进行说明。
表1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包含的可能的逻辑信道标识
Figure BDA0003014565340000291
表2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包含的可能的逻辑信道标识
Figure BDA0003014565340000301
可选的,对于网络设备而言,第二比特流还可以包括控制元素(controlelement)。例如,可以包复制激活或复制去激活、辅小区激活或辅小区去激活、不连续接收命令、时间提前量命令。终端竞争解决标识,填充比特等。控制元素的标识可以用逻辑信道标识或LCID表示。可选的,控制元素的所对应的LCID可以和数据承载和公共控制信道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进行联合编码。示例性的,通过表3和表4进行说明。
表3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包含的可能的逻辑信道标识
Figure BDA0003014565340000302
表4第二比特流中RAL头包括的可能的逻辑信道标识
Figure BDA000301456534000030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表1-表4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中逻辑信道标识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逻辑信道标识还可以有其它的组合。可选的,数据承载逻辑信道标识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
可选的,第二比特流还可以包括控制元素和控制元素所对应的RAL头。控制元素可以有一个单独的RAL头。例如,可以在控制元素的前面添加控制元素的RAL头。控制元素的RAL头可以包括第六信息。其中,第六信息可以指示控制元素的逻辑信道标识。
以下通过图9A至图9C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比特流进行说明。
参阅图9A,第二比特流可以包含第一比特流和第一比特流所对应的RAL头。其中,第一比特流所对应的RAL头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前面。可选的,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在第二比特流中的最后一部分,如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在图9A所示的第一比特流的后面(图中未示出)。
参阅图9B,第二比特流可以包含第一比特流、第一比特流所对应的RAL头、控制元素以及控制元素所对应的RAL头。其中,第一比特流所对应的RAL头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前面,控制元素所对应的RAL头可以在控制元素前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比特流和控制元素的位置关系并不做具体限定,第一比特流可以在控制元素前面,或者也可以在控制元素后面。图9B中以第一比特流在控制元素前面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第二比特流中还可以包含其他的控制元素以及相对应的RAL头(图中未示出)。可选的,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在第二比特流中的最后一部分,如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图9B所示的控制元素的后面(图中未示出)。
参阅图9C,第二比特流可以包含一个RAL头,第一比特流和控制元素。该RAL头包括控制元素所对应的RAL头和第一比特流所对应的RAL头。示例性的,可以包含第三信息,以及可以指示有多少控制元素、也可以包含控制元素的类型(LCID)。其中,RAL头可以在第一比特流和控制元素的前面,本申请不对第一比特流和控制元素的位置关系进行具体限定。图9C中以控制元素在第一比特流前面为例进行说明。可选的,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在第二比特流中的最后一部分,如完整性保护部分可以图9C所示的第一比特流的后面(图中未示出)。
可选的,第二比特流中包含多少个控制元素,以及包含哪种控制元素的类型(LCID),这些都取决于相应的事件触发。例如网络设备发现该用户终端设备的发送定时不准,就会触发携带时间提前量命令的控制元素,网络设备就会在RAL层添加时间提前量命令控制元素以及相应的RAL头。又例如,终端设备发现缓存里面有数据,那么就会终端设备在RAL层添加BSR控制元素以及相应的RAL头。再例如,如果发现数据不够发,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可能就添加了填充控制元素。
可选的,RAL层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例如,RAL层还可以包括以下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其中,无线承载建立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建立和无线信令承载建立,无线承载释放可以包括无线数据承载释放和无线信令承载释放。
其中,RAL层的功能以及每一个功能的触发条件可以如表5所示。
表5
Figure BDA0003014565340000321
S803、终端设备将第二比特流输入至无线PHY进行无线PHY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
其中,无线PHY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可选的,无线PHY可以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生成第三比特流。
S804、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比特流,相应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比特流。
S805、网络设备将第三比特流输入至无线PHY进行无线PHY功能处理,生成第四比特流。
其中,无线PHY功能处理至少可以包括信道解码。可选的,无线PHY可以对第三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生成第四比特流。第四比特流可以包含第五比特流和RAL头。其中,RAL头可以在第五比特流前面。
可选的,第四比特流可以包含MAC-I部分。MAC-I部分可以位于第四比特流的第1~K个字节。其中,K大于或等于1。
S806、网络设备将第四比特流输入至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
其中,RAL层的功能可以包括如表1所示的功能。
S807、网络设备将第五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NAS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入了RAL层,没有了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层、PDCP层、RLC层。因此,原有的SDAP功能,如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流(flow)映射和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映射等功能,以及PDCP功能如加解密、头压缩、完保、复制(duplication)、写顺序一致性(in-order delivery)和输出顺序一致性(out-orderdelivery)等功能,以及RLC功能,如RLC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和RLC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等功能可以无需支持。
可选的,如果仍要支持部分功能,如复制(duplication),可以将该功能从原有的SDAP层、PDCP层、RLC层的功能转移到MAC层或者RAL层实现。其中,虽然还有MAC层但是可以对MAC层功能进行简化。例如可以删除与URLLC业务相关性低的功能,如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操作、波束恢复故障(beam failure recovery,BFR)、补充上行(supplementary uplink,SUL)和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S)等功能。
可选的,MAC层可以针对一些业务或DRB不支持分段和复用。其中,分段可以理解为将一个APP包分成两个小包,并进行两次传输。如果每次传输的失败概率都相同,则分段可能会导致该APP报的接收成功率要比不分段的一次性传输要低。复用可以理解为多个APP包被重组到一个数据单元中发送。如果该数据单元传输失败,则会导致连续多个APP包传输失败。MAC层针对哪些业务或DRB不支持分段和复用,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例如,协议可以规定MAC层针对URLLC业务不支持分段和复用。
基于上述方案,由于不存在SDAP层、PDCP层、RLC层和MAC层,可以减少终端设备的操作和处理时间,可以降低发送数据的时延。
参阅图10A,终端设备可以将从NAS层或应用层获取第一比特流。并将第一比特流传输至RAL层,在第一比特流之前附加一个RAL头,生成第二比特流。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二比特流传输给无线PHY层,对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编码。终端设备可以将信道编码后的第二比特流发送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比特流传输给无线PHY层,对信道编码后的第二比特流进行信道解码,得到第二比特流。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比特流传输至RAL层,从中获取第一比特流,并发送给应用层或者NAS层。需要说明的是,图10A所示的实施例中,RAL层和无线PHY层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图10A中仅是示例性的说明,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可选的,图10A中的MAC层可以不存在,或者,RAL层可以不存在,或者,RAL层与MAC层统一为一层(比如非PHY层)。
需要说明的是,图8和图10A中以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包为例进行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可以适用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的场景。
以下,参阅图10B介绍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参见图10B,用户面的协议栈中还可以包含SDAP层、PDCP层和RLC层。然而,SDAP层、PDCP层和RLC层可以支持透明模式,针对URLLC业务的APP包,SDAP层、PDCP层和RLC层可以透传,在经过SDAP层、PDCP层和RLC层时不会额外增加每层的头(header),从而可以减少空口开销。
在图10B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MAC层的功能也与LTE和NR系统的用户面协议栈中的MAC层功能不同。为了便于区分,以下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AC层称为新MAC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新MAC层可以包括以下功能:实体建立(entityestablishment),实体释放(entity release),数据转发(Data transfer)。可选的,新MAC层的功能可以与上述RAL层的功能相同,可以参见表5。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生成前述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反馈信息。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AL层和/或PHY层生成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并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准备前述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第四信道以及第四信道承载的数据。
基于上述方案,由于SDAP层、PDCP层和RLC层可以支持透明模式,每一层处理功能的减少可以降低处理时延。此外,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HARQ-ACK时,可以采用如图10A或如图10B所示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降低处理时延,可以增大最大时延内HARQ传输次数,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基于与上述方法的同一技术构思,如图11所示,提供了一种装置1100。该装置11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120和输入输出单元1110。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单元1130;处理单元1120可以分别与存储单元1130和输入输出单元1110相连,所述存储单元1130也可以与输入输出单元1110相连。其中,处理单元1120可以与存储单元1130集成。输入输出单元1110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1120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逻辑电路等。可选的,可以将输入输出单元11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输入输出单元11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输入输出单元11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输入输出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1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执行图4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接收操作。和/或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其他收发步骤。处理单元1120,用于执行图8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处理步骤,和/或处理单元112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其他处理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以及有益效果类似,此次不再进行赘述。
存储单元11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示例性的,装置1100用于执行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时,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处理单元1120,用于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获取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信息、目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基于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对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其中,第二信道的DMRS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1120在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时,具体用于:基于第二信道的DMRS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其中,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的方法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处理单元1120在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时,具体用于:基于第一信道对应的DMRS符号,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其中,对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的方法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获取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装置1100用于执行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时,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处理单元1120,用于基于目标第一信息生成第一信道。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发送第一信道。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目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输入输出单元1110还用于向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其中,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装置1100用于执行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时,处理单元1120,用于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基于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RAL层的协议栈对第一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将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将第三比特流发送给第二通信装置。其中,无线物理层和RAL层可以参见如图8-图10B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装置1100用于执行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步骤时,输入输出单元1110,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四比特流;处理单元1120,用于将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将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RAL层的协议栈对第五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第六比特流;处理单元1120,还用于将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其中,无线物理层和RAL层可以参见如图8-图10B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2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功能。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一通信装置的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是类似第一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或者是能够和第一通信装置匹配使用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第二通信装置的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是类似第二通信装置功能的芯片,或者是能够和第二通信装置匹配使用的装置。
该装置1200可以包括:处理器1201和存储器1202。
存储器12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还可以用于存储中间数据;
处理器12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中的各个操作。具体可以参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地,存储器12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1201集成在一起。在有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202甚至还可以位于编码装置1200之外。
当所述存储器1202是独立于处理器1201之外的器件时,所述装置1200还可以包括总线120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1202和处理器1201。
可选的,装置12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发送器。例如,发送器用于发送反馈信息,或者发送器用于发送第一信道。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1200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也以为网络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的方法,其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3,该装置1300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301和逻辑电路1302。
示例性的,通信接口1301,用于输入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逻辑电路1302,用于从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根据目标第一信息,对第一信道进行估计;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输入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发送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可选的,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根据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生成反馈信息。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输出反馈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目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等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
示例性的,通信接口1301,用于输出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N个第一信息中包含第一信道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目标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的指示信息;逻辑电路1302,用于基于目标第一信息生成第一信道;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输出第一信道;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输出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可选的,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输入反馈信息。其中,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目标第一信息和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等可以参见如图4-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
示例性的,逻辑电路1302,用于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将第一比特流输入至基于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RAL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将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通信接口1301,用于输出第三比特流。其中,RAL层可以参见如图8-图10B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
示例性的,通信接口1301,用于输入第四比特流;逻辑电路1302,用于将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信道解码;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将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六比特流;其中,RAL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逻辑电路1302,还用于将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其中,RAL层可以参见如图8-图10B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
可选的,通信接口1301可以具有图11实施例中的输入输出单元1110的功能。逻辑电路1302可以具有图11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1120的功能。
可选的,逻辑电路1302可以具有图12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201的功能。逻辑电路1302还可以执行方法实施例中其它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1300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以及有益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其被执行时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被执行。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装置和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通信装置。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5)

1.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
第一通信装置从所述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目标第一信息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估计;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基于第二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对所述第二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估计,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基于所述第二信道的DMRS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估计,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DMRS符号,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DMRS符号的子载波间隔大于所述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信道包含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频资源为M个控制信道单元CCE;所述M大于或等于1。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的子载波间隔小于所述第二信道的子载波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获取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所述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9.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所述N个第一信息中包含第一信道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包括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基于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发送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反馈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三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所述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信道的时域资源的指示信息、所述第一信道的导频信息、所述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或调制与编码策略。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承载所述反馈信息的信道的功控信息、承载所述反馈信息的信道的资源信息或者承载所述反馈信息的信道的格式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NDI、调制与编码策略、传输块大小或所述第一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是由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TI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在组的RNTI。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为所述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组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对应的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携带在所述第一信道的第1~T个符号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包括HARQ确认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1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一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所述第二比特流包含RAL头和所述第一比特流;所述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所述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三比特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AL头包括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比特流是数据承载或信令承载;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信令承载;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比特流来自所述应用层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比特流来自所述NAS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流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所述完整性保护部分在所述第一比特流后面。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特流中所述RAL头在所述第一比特流前面。
2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四比特流;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所述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解码;所述第五比特流包含RAL头和第六比特流;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进行RAL层功能处理,生成所述第六比特流;所述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AL头包含第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四比特流是数据承载或信令承载;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所述至少两个逻辑信道标识中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数据承载,第二逻辑信道标识对应信令承载;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四比特流来自所述应用层或者所述NAS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比特流中包含完整性保护部分;所述完整性保护部分位于所述第五比特流中倒数第1~K个字节;所述K大于或等于1。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比特流中所述RAL头位于所述第六比特流前面。
27.根据权利要求19-2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AL功能处理还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实体建立,实体释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无线承载释放、无线承载建立、异常处理、事件触发、寻呼信道消息接收、广播信道接收、RAL复制、以太头压缩、定时提前、随机接入或数据量计算。
28.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N个第一信息中,获取目标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目标第一信息指示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对所述第一信道进行估计;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第一信道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29.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用于发送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一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N个第一信息;N大于或等于2;所述N个第一信息中包含第一信道对应的目标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目标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道的频域资源的指示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第一信息生成第一信道;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所述第二物理层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道的反馈信息的信令信息;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3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从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获得第一比特流;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比特流输入至基于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所述RAL层的协议栈对所述第一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第二比特流;其中,所述第二比特流包含RAL头和所述第一比特流;所述RAL功能处理至少包括数据转发;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三比特流;其中,所述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包括信道编码;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三比特流。
3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输入输出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四比特流;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四比特流输入到无线物理层进行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生成第五比特流;所述无线物理层功能处理至少信道解码;所述第五比特流包含RAL头和第六比特流;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五比特流输入至无线协议层RAL层,基于所述RAL层的协议栈对所述第五比特流进行处理,生成所述第六比特流;其中,所述RAL层的协议栈包括数据转发;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六比特流传输给应用层或者非接入层NAS层。
32.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8或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9-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9-22或2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23-27任一所述的方法。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计算机调用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8或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9-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19-22或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23-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3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8或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9-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如权利要求19-22或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23-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387954.2A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52085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7954.2A CN115208527A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TW111113311A TWI826994B (zh) 2021-04-09 2022-04-07 一種實體層控制資訊的傳輸方法和裝置
MX2023011908A MX2023011908A (es) 2021-04-09 2022-04-08 Metodo y aparato de transmision de informacion de control de capa fisica.
PCT/CN2022/085831 WO2022214079A1 (zh) 2021-04-09 2022-04-08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EP22784145.9A EP4307595A4 (en) 2021-04-09 2022-04-08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HYSICAL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US18/477,136 US20240032066A1 (en) 2021-04-09 2023-09-28 Physical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7954.2A CN115208527A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8527A true CN115208527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45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7954.2A Pending CN115208527A (zh) 2021-04-09 2021-04-09 一种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2066A1 (zh)
EP (1) EP4307595A4 (zh)
CN (1) CN115208527A (zh)
MX (1) MX2023011908A (zh)
TW (1) TWI826994B (zh)
WO (1) WO202221407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038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5444B (zh) * 2011-11-07 2016-05-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用户mimo传输发送和接收下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WO2016117968A1 (ko) * 2015-01-22 2016-07-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상향링크 mimo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5743629B (zh) * 2016-03-03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7396443B (zh) * 2016-05-13 2022-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8809394A (zh) * 2017-05-04 2018-11-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混合信道质量测量方法和用户设备
GB2577533B (en) * 2018-09-27 2020-10-21 Tcl Communication Ltd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585707B (zh) * 2019-02-15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EP3799506A1 (en) * 2019-09-30 2021-03-31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Downlink reception and beam managem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038A1 (zh) * 2022-10-25 2024-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07595A1 (en) 2024-01-17
US20240032066A1 (en) 2024-01-25
MX2023011908A (es) 2023-10-18
TWI826994B (zh) 2023-12-21
WO2022214079A1 (zh) 2022-10-13
EP4307595A4 (en) 2024-09-04
TW202249470A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6016B (zh) 通信終端機及將狀態報告自接收終端機發送至發送終端機之方法
CN115765943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150937A1 (zh) 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与装置和用于发送数据的方法与装置
US2018013226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Enhancemen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13517957B (zh)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439468B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566961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722083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7397303A (zh) 用于在无线接入网内通信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器
WO2021057265A1 (zh)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JP6959621B2 (ja) チャネル符号化に用いるue、基地局における方法及び装置
US20240032066A1 (en) Physical Layer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34622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123312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553377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863709B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474392A (zh) 数据传输方法、模式指示方法、模式确定方法、装置
CN111543113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483081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584430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543231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677032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4731210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312312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027692A1 (zh) 用于上行传输的方法、设备、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