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207058B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7058B
CN115207058B CN202210805710.6A CN202210805710A CN115207058B CN 115207058 B CN115207058 B CN 115207058B CN 202210805710 A CN202210805710 A CN 202210805710A CN 115207058 B CN115207058 B CN 115207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layer
opening
display area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057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07058A (zh
Inventor
杜旻辰
尹茂军
吴绍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057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7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7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7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07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7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非显示区通过第一绝缘部将第一走线部与第二走线部绝缘且交叠设置,从而在阴极层蒸镀的过程中,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蒸镀偏差,阴极层仅会通过第一开口流至第二走线部远离衬底的一面,从而不会与第一走线部接触,能够有效避免阴极蒸镀偏差导致的短路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相比,OLED显示面板易于柔性化,是可穿戴、可折叠产品的关键技术。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技术发展,窄边框技术成为吸引用户群体的差异化技术。
为了实现窄边框技术,OLED显示面板的下边框被大幅度压缩,从而电源走线分布更加靠近显示区(Active area,AA区)。由于发光器件的阴极层在面内通过负电源(VSS)走线连接实现导通,这一过程需要通过金属膜层实现,而在阴极蒸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蒸镀偏差,尤其当前窄边框的设计使得蒸镀区域与正电源(VDD)走线较近,从而易产生阴极层蒸镀偏差导致的短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以及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阴极层蒸镀偏差导致的短路问题。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所衬底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
第一走线层,所述第一走线层设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走线层包括第一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部;
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所述第二走线层包括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二走线部设于所述第一绝缘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走线部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在靠近所述显示区的区域设置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第一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第三走线部;
所述第三走线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内,且所述第三走线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之间绝缘设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第四走线部;
所述第四走线部与所述第三走线部连接,所述第四走线部搭接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二走线部与第四走线部之间留有间隙。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三走线部、所述第四走线部、所述间隙以及靠近所述间隙的部分所述第二走线部。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走线层还包括第五走线部;
所述第五走线部与所述第一走线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绝缘部在对应所述第五走线部的区域设有第三开口,部分所述第五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露出。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走线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搭接在所述第五走线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三绝缘部,所述第三绝缘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三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部的侧边、所述第一绝缘部的侧边以及所述第一走线部的侧边。
在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绝缘层还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部分所述第二走线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露出。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将第一走线部与第二走线部交叠设置,即通过第一绝缘部,使得第一走线部与第二走线部之间绝缘且交叠设置,从而在阴极层蒸镀的过程中,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蒸镀偏差,阴极层也会通过第一开口流至第二走线部远离衬底的一面,从而不会与第一走线部接触,避免了阴极蒸镀偏差导致的短路问题;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省去钝化层的设置,因此,能够节省一道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区域F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一种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二种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三种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四种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五种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一个或多个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此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以及位于显示区100外围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位于显示区100一侧的绑定区200、位于显示区100和绑定区200之间的周边区300。
接着,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周边区300包括沿着远离显示区10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扇出区301、弯折区302、第二扇出区303、静电防护区304以及驱动芯片区305。其中,第一扇出区301包括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第一电源走线310位于第一扇出区301的中间区域,第二电源走线320位于第一电源走线310的两侧。
其中,第一扇出区301用于分别通过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连接显示区100的VDD走线以及VSS走线。弯折区302用于使绑定区200弯折到显示区100的背面。第二扇出区303引出多条数据连接线至驱动芯片区305。静电防护区304包括静电防护电路,用于防止静电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驱动芯片区305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用于与多条数据连接线连接。绑定区200包括多个绑定焊盘,用于与柔性电路板绑定连接。
再接着,请参阅图3,图3为图2中区域F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和位于显示区100外围设置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了弯折区302以及位于显示区100和弯折区302之间的第一扇出区301。第一扇出区301包括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第一电源走线310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第二电源走线320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SS信号。
结合图1至图3可知,现有的显示面板为实现窄边框,则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的分布更加靠近显示区100,从而在蒸镀阴极层时,一定程度的蒸镀偏差易导致阴极层与作为VDD走线的第一电源走线310发生大面积的短路,从而具有很高的风险。虽然在现有技术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增设钝化层,以使阴极层与第一电源走线310隔开,但是,这一设计仍存在钝化层被过度蚀刻后,阴极层与第一电源走线310接触,从而发生短路的问题。此外,增设一层钝化层同时需要新增一道掩膜,进而增加制备具有窄边框显示面板的时间成本、劳动成本以及经济成本。
具体的,现有显示面板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缓冲层、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介质层、第一走线层、钝化层、第一绝缘层、第二走线层、第二绝缘层以及像素定义层。请结合参阅图3以及图4,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非显示区的第一扇出区301可以包括:衬底10、设置在衬底10上的第一走线层20、设置在第一走线层20远离衬底10一侧的钝化层30、设置在钝化层30远离衬底10一侧的第一绝缘层4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40远离衬底10一侧的第二走线层50、设置在第二走线层50远离衬底10一侧的第二绝缘层60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60远离衬底10一侧的像素定义层70。接着,在像素定义层70远离衬底的一侧整面设置阴极层。需要说明的是,阴极层并未在图4中示出。
其中,第一走线层20包括第一走线部21,第一走线部21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钝化层30以及第一绝缘层40对应第一走线部21的区域所设置开口,以使部分第一走线层20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走线层50包括第二走线部51,第二走线部51通过钝化层30对应第一走线部21的区域设置的开口,从而实现第二走线部51设置在第一走线部2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因此,第二走线部51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接着,第二绝缘层60覆盖第一绝缘层40、第二走线部51、以及钝化层30,并且第二绝缘层60在对应钝化层30的区域也设置了开口,以形成阴极层在非显示区的流平区。
故在现有技术中,沿A-A方向,通过添加由无机材料制成的钝化层30将阴极层与第一走线层20隔开,以实现避免阴极层与第一走线层20接触而发生短路的目的。但是,这一设计仍存在钝化层30在后续制程中被过度蚀刻后,阴极层基于蒸镀偏差与第一走线层20接触,从而发生短路的问题。
接着,请参阅图3以及图5,图5为图3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走线层20中,沿B-B方向远离第一走线部21的一侧设有第三走线部22。钝化层30设置在第一走线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且钝化层30在第三走线部22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需要注意的是,沿着B-B方向,第一绝缘层40被挖开,因此,图5中未示出第一绝缘层40。接着第二走线层50还包括第四走线部52,第四走线部52设置在钝化层30在第三走线部22对应的区域设置的开口内,从而第三走线部22与第四走线部52连接。因此,第三走线部22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SS信号;第四走线部52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SS信号。需要注意的是,沿着B-B方向,第二绝缘层60被挖开,因此,图5中未示出第二绝缘层60。
故在现有技术中,沿B-B方向,通过钝化层30以及第四走线部52将阴极层与第一走线层20隔开,由于第四走线部52以及第三走线部22传输VSS信号,不存在阴极层与第四走线部52搭接而发生短路的问题。因此,在蒸镀阴极层的过程中,即使存在蒸镀偏差,使阴极层与第四走线部52接触,也不会存在短路风险。此外,钝化层30将第一走线部21与阴极层隔开,以实现避免阴极层与第一走线部21接触而发生短路的目的。但是,这一设计仍存在钝化层30在后续制程中被过度蚀刻后,阴极层基于蒸镀偏差而与第一走线部21接触,由于第一走线部21传输VDD信号,故阴极层与第一走线部21接触会发生短路。
为此,鉴于前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以及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阴极层蒸镀偏差导致的短路问题。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一种剖视图。如图1至图3以及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位于显示区100一侧的绑定区200、位于显示区100和绑定区200之间的周边区300。
其中,显示区100内包括多条栅线(图中未示出)、多条数据线(图中未示出)以及多个由纵横交叉的栅线和数据线限定出的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三个子像素单元,三个子像素单元分别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一个像素单元也可以包括四个子像素单元,四个子像素单元分别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并且显示区100的栅线与非显示区的GOA信号线(图中未示出)连接,显示区的数据线与非显示区的Data信号线(图中未示出)连接。
其中,非显示区的周边区300包括沿着远离显示区10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扇出区301、弯折区302、第二扇出区303、静电防护区304以及驱动芯片区305。
其中,第一扇出区301包括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第一电源走线310位于第一扇出区301的中间区域,第二电源走线320位于第一电源走线310的两侧。第一扇出区301用于分别通过第一电源走线310以及第二电源走线320向显示区100输出VDD信号以及VSS信号。
其中,弯折区302用于使绑定区200弯折到显示区100的背面。第二扇出区303引出多条数据连接线至驱动芯片区305。静电防护区304包括静电防护电路,用于防止静电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驱动芯片区305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用于与多条数据连接线连接。绑定区200包括多个绑定焊盘,用于与柔性电路板绑定连接。
沿图6所示的A-A方向,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第一走线层20、第一绝缘层40、第二走线层50、以及第二绝缘层60。
其中,衬底10包括显示区100以及位于显示区100外围的非显示区。衬底10可为柔性衬底。所述柔性衬底可为叠层设置的多层结构,如包括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的柔性材料。
其中,第一走线层20设于所述衬底10上。并且,第一走线层20包括第一走线部21,第一走线部21位于非显示区。具体的,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走线部21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扇出区301。
需要说明的是,在衬底10和第一走线层20之间还包括复合绝缘层(图6中未示出),复合绝缘层包括沿远离衬底10依次设置缓冲层、栅极绝缘层、层间介质层。缓冲层用于提供衬底10的抗水氧能力,栅极绝缘层用于间隔有源层与栅极层,层间绝缘层用于间隔栅极层与源漏极层。
其中,第一绝缘层40设于第一走线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面,且第一绝缘层40包括第一绝缘部41,第一绝缘部41覆盖第一走线部21。从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第一绝缘部41使第一走线部21与第二走线部51绝缘且间隔设置。
其中,第二走线层50设于第一绝缘层40远离所述衬底10的一面,且第二走线层50包括第二走线部51,第二走线部51设于第一绝缘部41远离衬底10的一面。从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二走线部51通过第一绝缘部41叠设于第一走线部21上。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走线部21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第二走线部51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SS信号。
其中,第二绝缘层60设于第二走线层50远离衬底10的一面,且第二绝缘层60设有第一开口601,第一开口601与第二走线部51对应设置。从而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基于第一开口601的设置,在蒸镀阴极层的过程中,即使出现蒸镀偏差而令阴极层搭接于第一开口601中,也不会出现阴极层与第一走线部21短路的问题。
并且,如果在后续的显示面板制备过程中存在对第一开口601出的过度蚀刻问题,从而导致第一绝缘部41被减薄,基于第一绝缘层40为平坦化层,且平坦化层有大于1.5um的厚度,发生隔绝失败的风险也被大幅度降低。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基于第二走线部51叠设于第一走线部21之上,从而可省去现有技术中钝化层的设置,能够相较于现有技术节省一道工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第二走线部51与第一走线部21叠层设计使得第一电源走线310与第二电源走线320叠层设计,因此,节省了布线空间,有利于满足窄边框显示面板的要求。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二种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绝缘层40在靠近显示区100的区域设置第二开口401,从而部分第一走线部21通过第二开口401露出。
接着,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三种剖视图。如图8所示,第二走线层50还包括第三走线部52,且第三走线部52设于第二开口401内,并且第三走线部52与第二走线部51之间绝缘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走线部51与第三走线部52之间间隔设置,即第二走线部51不与第三走线部52接触,从而实现第二走线部51与第三走线部52之间的绝缘。
由此,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绝缘层40靠近显示区100的区域设置第二开口401,使第二走线层50的第三走线部52设于第二开口401中,从而第三走线部52设于第一走线部21远离衬底10的一面。因此,第三走线部52与第一走线部21连接,故第三走线部52也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走线310通过第一走线部21以及第三走线部52实现双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一电源走线310的负载。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四种剖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走线层50还包括第四走线部53。其中,第四走线部53与第三走线部52连接,第四走线部53搭接在第二开口401的侧壁上,并且第四走线部53延伸至第一绝缘部41远离衬底10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第四走线部53与第二走线部51之间仍留有间隙,从而第四走线部53与第二走线部51绝缘设置。因此,第四走线部53、第三走线部52与第一走线部21连接,故第四走线部53也与显示区100连接,用于向显示区100传输VDD信号。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走线310通过第一走线部21、第三走线部52以及第四走线部53实现双层设置,进一步减轻第一电源走线310的负载。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9,如图9所示,第二绝缘层60还包括第二绝缘部61,第二绝缘部61覆盖第三走线部52、第四走线部53、第四走线部53与第二走线部51之间的间隙以及靠近所述间隙的部分第二走线部5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绝缘部61以包覆住靠近间隙的第二走线部51的侧边,从而避免第二走线部51的侧边因接触水汽而析出金属,同时,第二绝缘部61还起到间隔阴极层与第三走线部52以及第四走线部53的作用避免阴极层与第三走线部52以及第四走线部53接触而产生短路。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绝缘层60还包括第三绝缘部62。第三绝缘部62设于第一开口601远离显示区100的一侧,且第三绝缘部62覆盖第二走线部51远离显示区100一侧的侧边、第一绝缘部41远离显示区100一侧的侧边以及第一走线部21远离显示区100一侧的侧边。
本实施例基于第三绝缘部62的设置,从而避免第一走线部21以及第二走线部51的侧边因接触水汽而析出金属。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A-A方向的第五种剖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绝缘层60还设有第四开口602。第四开口602位于第一开口601远离显示区100的一侧,且部分第二走线部51通过第四开口602露出。请继续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像素定义层70,以及阴极层80。像素定义层70设于第二绝缘层60远离衬底10的一面,阴极层80设于像素定义层70远离衬底10的一面。
本实施例基于第四开口602以及第一开口601的设置,拦截显示区100应用喷墨打印工艺制备像素而产生的溢流风险。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1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区域F中沿B-B方向的种剖视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走线层20还包括第五走线部22。其中,第五走线部22与第一走线部21沿平行于显示区100靠近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间隔设置。从而与第一走线部21同层设置的第五走线部22也可与显示区100连接,且第五走线部22用于向显示区输出VSS信号。由此,结合图3、图6至图11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走线320通过第五走线部22以及第二走线部51实现双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第二电源走线320的负载。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1,第一绝缘部41在对应第五走线部22的区域设有第三开口402,从而部分第五走线部22通过第三开口402露出。接着,第二走线部51沿平行于显示区100靠近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也即第二走线部51沿平行与显示区100靠近第一扇出区301的边缘的方向延伸,使第二走线部51通过第三开口402搭接在第五走线部22远离衬底10的一面。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走线部51通过第三开口402与第五走线部22搭接,增加了第二走线部51的面积,进一步减轻第二电源走线320的负载。此外,本实施例增加了第二走线部51与第一走线部2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阴极层蒸镀偏差导致第一走线部21短路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所衬底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
第一走线层,所述第一走线层设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走线层包括第一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部;
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所述第二走线层包括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二走线部设于所述第一绝缘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走线部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走线层还包括第五走线部;
所述第五走线部与所述第一走线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绝缘部在对应所述第五走线部的区域设有第三开口,部分所述第五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露出;
所述第二走线部沿平行于所述显示区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缘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搭接在所述第五走线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在靠近所述显示区的区域设置第二开口,部分所述第一走线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第三走线部;
所述第三走线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内,且所述第三走线部与所述第二走线部之间绝缘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层还包括第四走线部;
所述第四走线部与所述第三走线部连接,所述第四走线部搭接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部远离所述衬底的一面,且所述第二走线部与第四走线部之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三走线部、所述第四走线部、所述间隙以及靠近所述间隙的部分所述第二走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三绝缘部,所述第三绝缘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三绝缘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部的侧边、所述第一绝缘部的侧边以及所述第一走线部的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还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部分所述第二走线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露出。
CN202210805710.6A 2022-07-08 2022-07-08 显示面板 Active CN115207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5710.6A CN115207058B (zh) 2022-07-08 2022-07-08 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05710.6A CN115207058B (zh) 2022-07-08 2022-07-08 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7058A CN115207058A (zh) 2022-10-18
CN115207058B true CN115207058B (zh) 2025-01-28

Family

ID=83580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05710.6A Active CN115207058B (zh) 2022-07-08 2022-07-08 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705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9203A (zh) * 2021-01-29 2021-06-0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0875B2 (ja) * 1995-03-13 2008-03-1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13284911B (zh) * 2019-04-30 2024-05-0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40199B (zh) * 2021-07-16 2024-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809133B (zh) * 2021-08-20 2023-10-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9203A (zh) * 2021-01-29 2021-06-0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7058A (zh)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9500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710712B (zh) 显示面板
CN107611143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63699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707429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JP7457717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9755412B (zh) 一种柔性基板、制作方法、柔性显示装置和电子器件
US9524992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251257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having pad comprising embedded part and protruded part
CN109860253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7706220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2096675B2 (en) Display panel
CN11383887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9735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207058B (zh) 显示面板
US1201088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86111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188385A (zh) 柔性显示面板
US12147637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and touch display mother board
CN114220830B (zh) 柔性显示面板
EP4109571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60013399A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5398512A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