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5200241A -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0241A
CN115200241A CN202111054919.5A CN202111054919A CN115200241A CN 115200241 A CN115200241 A CN 115200241A CN 202111054919 A CN202111054919 A CN 202111054919A CN 115200241 A CN115200241 A CN 115200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ssage
mounting hole
port
valve
valv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49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00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02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至少公开一种流体控制装置,阀单元包括第一阀机构、第二阀机构、第三阀机构、第四阀机构、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块体单元包括安装孔部,安装孔部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能够调节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能够调节第八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能够减少管路连接,本申请还公开一种使用上述流体控制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热管理系统中,需要多个阀实现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以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热管理系统包括多个阀及节流机构等,这些阀与节流机构的连接需要多根管路,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组装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能够减少管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单元和块体单元,所述阀单元包括第一阀机构、第二阀机构、第三阀机构、第四阀机构、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所述块体单元包括安装孔部,所述安装孔部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四阀机构位于所述第四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五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三阀机构、所述第一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三阀机构、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第四阀机构、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二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二节流机构、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阀机构、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系统中管路连接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中间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电池冷却器、气体冷却器和上述的流体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气体冷却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气体冷却器的出口连接, 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电池冷器的进口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的立体示意图;
图1A所示图1流体控制装置的A-A剖视示意图;
图1B所示图1流体控制装置的B-B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一的一个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块体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块体单元的一个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4A为图4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4B为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4C为图4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4D为图4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4E为图4中E-E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4F为图4中F-F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5所示为图3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的视角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3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3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块体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块体单元的又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块体单元的一个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11A为图1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1B为图11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1C为图11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1D为图11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1E为图11中E-E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1F为图11中F-F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2所示为图8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的视角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8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的视角二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8中块体单元内各安装孔及各流道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流体控制装置中块体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块体的一个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17A为图17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8为图15中块体单元的又一个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18A为图18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8B为图18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8C为图18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视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的车辆热管理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本文中的开阀是指阀的阀芯相对于阀口动作使流体经过,参图1-图3,流体控制装置包括块体单元、阀单元及驱动单元。块体单元包括与阀单元相应的安装孔部,阀单元与块体单元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驱动单元与块体单元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固定连接或包括焊接、胶粘接、螺纹连接等,限位连接包括卡接、插装等。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插入块体100后与块体100焊接固定,以进一步减少流体控制装置的内泄漏。驱动单元包括电路板及多个驱动部,电路板与各驱动部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块体单元包括块体100,块体100可以是铸造件或锻造件,块体100包括供阀单元安装的安装孔部,安装孔部包括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安装孔120、第三安装孔130、第四安装孔140、第五安装孔150及第六安装孔160。阀单元包括第一阀机构21、第二阀机构22、第三阀机构23、第四阀机构24、第一节流机构25、第二节流机构26。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安装孔120、第三安装孔130、第四安装孔140、第五安装孔150 及第六安装孔160均具有开口,各开口供相应的阀机构或节流机构插入用。至少部分第一阀机构21位于第一安装孔110,至少部分第二阀机构22位于第一安装孔120,至少部分第三阀机构23位于第三安装孔230,至少部分第四阀机构24位于第四安装孔240,至少部分第一节流机构25位于第五安装孔250,至少部分第二节流机构26位于第六安装孔260。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安装孔120、第三安装孔130、第四安装孔140、第五安装孔150及第六安装孔160的各开口均朝向驱动单元,即各开口的朝向一致,有利于提高块体100的空间利用率,使阀单元内的各阀机构及节流机构的位置布置紧凑,以减小流体控制装置所占空间,且利于减少整体流体控制装置的重量。
本实施例中,块体100呈长方体结构,当然这不是对块体100结构的限制。块体100包括第一接口01、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第四接口04、第五接口05、第六接口06及第七接口07和第八接口08。其中,第三接口 03、第六接口06、第八接口08及第九接口09位于块体100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的第一壁,即第三接口03、第六接口06、第八接口08及第九接口09位于块体100的同一个侧壁且开口朝向相同。第二接口02、第四接口 04位于块体100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的第三壁,即第第二接口02、第四接口04的开口均位于块体100的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上述各接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进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出口,有的接口在流体控制装置的不同工作模式时有时作为进口,有时作为出口。
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阀机构21、第三阀机构23、第一节流机构25开阀,第一接口01、第一阀机构21、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一节流机构25、第六接口06 连通,第四接口04、第三阀机构23、第三接03连通,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25能够调节第五接口05与第六接口06之间的流体流量。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二阀机构22、第四阀机构24、第一节流机构25、第二节流机构26开阀,第一接口01、第二阀机构22、第七接口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二节流机构26、第四接口04连通,第六接口06、第一节流机构25、第五接口05 连通,第二接口02、第四阀机构24、第三接口03连通,通过调节第一节流机构25能够调节第五接口05与第六接口06之间的流体流量,通过调节第二节流机构26能够调节第八接口08与第四接口04之间的流体流量。
本实施例中,将四个阀机构及两个节流机构与安装到块体单元,各阀之间不通过管路连接,能够减小管路连接带来的泄漏点,且集成化程度高,装配也方便。
下面对块体单元的结构进一步详述,如图4-图6所示,块体100包括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2、第三流道3、第四流道4、第五流道5、第六流道6、第七流道7、第八流道8、第九流道9、第十流道10、第十一流道111、第十二流道12,第一流道1连通第一接口01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二流道2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三流道3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四安装孔140,第四流道4连通第四安装孔140与第二接口02,第五流道5 连通第五接口05与第五安装孔150,第六流道06连通第六接口6与第五安装孔150,第七流道7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八流道8 连通第三接口03与第三安装孔130,第九流道9连通第七接口7与第二安装孔120,第十流道10连通第四接口04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一流道11 连通第八接口08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二流道12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四安装孔140。
上述块体,流道布置简单,如附图所示,能够在无多余工艺孔的条件下制造出满足流道要求的流体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节流机构27,安装孔部包括第七安装孔170,至少部分第三节流机构27位于第七安装孔170,块体 100还包括第九接口09,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三工作模式,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阀机构21、第三节流机构27开阀,第一接口01、第一阀机构21、第二接口02连通,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27能够调节第五接口05与第九接口 09之间的流体流量。如此设置,在不增加连接管路的条件下,增加了流体控制装置的工作模式。
具体流道设计时,块体包括第十三流道13和第十四流道14,所述第十三流道13连通所述第五安装孔150与所述第七安装孔170,第十四流道14 连通第九接口09与第七安装孔170。
更进一步的方案,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五阀机构28,安装孔部包括第八安装孔180,至少部分第五阀机构28位于第八安装孔180,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四工作模式,在第四工作模式,第二阀机构22、第五阀机构28、第三节流机构27开阀,第一接口01、第二阀机构22与第七接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五阀机构28、第二接口02连通,通过调节第三节流机构27能够调节第五接口05与第九接口09之间的流体流量。如此设置,在不增加连接管路的条件下,增加了流体控制装置的工作模式。
具体流道设计时,块体100包括第十五流道15与第十六流道16,第十五流道15连通所述第六安装孔160与第八安装孔180,第十六流道16连通第二接口02与所述第八安装180。
此外,本文本中所给出实施例中,块体21为一体结构(本文中的一体指非经焊接,粘接等拼接而非成),能够尽量减少流体控制装置的泄漏点。但这并不排除块体21由两个以上零件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而成,例如由两个正方体或两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与一个长方体结合,再或者,由规则或不规则的两个以上的零件组成,均应属于本申请的块体的范畴,因为,相比于多个管路连接设计,这仍能够减少整个流体控制装置的泄露。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使流体控制装置整体结构尽量紧凑,减小所占空间,本实施例中,阀单元中的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在块体100上呈两排布置,第一阀机构21、第二阀机构22、第四阀机构24、第五阀机构28位于一列,第一阀机构21、第四阀机构24位于第二阀机构22及第五阀机构28 之间,第一阀机构21相比第四阀机构24更靠近第二阀机构22。第三节流机构27与第三阀机构23位于第一节流机构25与第二节流机构26之间,第三节流机构27相比第三阀机构23更靠近第一节流机构25,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同轴设置,第三流道13、第四流道14、第十六流道16同轴设置,第五流道15、第十三流道13同轴设置,第七流道17、第十流道10同轴设置,第八流道8、第十二流道12同轴设置,第十二流道12位于第三安装孔 130与第四安装孔140之间,第十一流道11与第十五流道15同轴设置,第十五流道15位于第六安装孔160与第八安装孔180之间。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1、第一安装孔110、第二流道12始终连通,第三流道13、第四安装孔140、第四流道14、第八安装孔180、第六流道16、第二接口02是始终连通的,第三安装孔130、第七流道17、第六安装孔160、第四接口04是始终连通的,各流道为圆形孔道,加工方便。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定义各所述安装孔的开口所在的面为第一面,第九流道9、第三流道3、第四流道4、第十六流道16与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平行设置,第一流道1相比第九流道9更靠近第一面,第五流道5、第八流道8、第十一流道11、第十二流道12、第十三流道13、第十五流道 15比第六流道6、第七流道7、第十流道10、第十四流道14更靠近第一面。
上述各流道,图2所示块体的上下方向,块体内的各流道整体呈两层布局设置,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2、第五流道5、第八流道8、第十一流道11、第十二流道12、第十三流道13、第十五流道15位于第一层,即靠近各安装孔的开口的一层,第三流道3、第四流道4、第六流道6、第七流道7、第九流道9、第十流道10、第十四流道14、第十六流道16位于第二层,即比第一层靠下的一层。
驱动单元包括箱体31、与阀单元中各阀机构和各节流机构配合的驱动部,还包括电路板33、盖体34。箱体31与块体100焊接固定,驱动部分位于箱体31内,电路板33与接线端子电连接和/或信号连接,接线端子用以输入供给流体控制装置电信号/或上位机的控制信号和/或反馈给上位机的控制信号。电路板33可以是刚性电路板,例如纸基覆铜板、金属基覆铜板等,电路板33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例如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具有高度可靠性及可挠性的印刷电路板。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321、第二驱动部322、第三驱动部323、第四驱动部324、第五驱动部325、第六驱动部326、第七驱动部327和第八驱动部328。第一驱动部321驱动第一阀机构21动作、第二驱动部322驱动第二阀机构22动作、第三驱动部323 驱动第三阀机构23动作、第四驱动部24驱动第四阀机构24动作,第五驱动部325驱动第一节流机械25动作,第六驱动部326驱动第二节流机构26 动作,第驱动部327驱动第三节流机构27动作,第八驱动部328驱动第四阀机构28动作。各驱动部至少部分位于箱体31内,各驱动部与箱体31注塑形成,即各驱动部注塑连接的过程中注塑出箱体31。进一步地,接线端子也与各接线部一并注塑固定,组装工艺简单,且连接可靠,密封性也相对好。当然,箱体31也可以不与各驱动部注塑形成,此时,箱体31为与各驱动部不固定的独立的个体,各驱动部之间可以注塑固定,也可以不注塑固定,各驱动部注塑固定的好处是使各驱动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在与阀单元连接时,驱动部与阀单元的组装不用组装多次,组装效率高。各驱动部与电路板31电连接后,通过盖体34、箱体31及块体100的配合将各驱动部限位箱体31 内。其中,箱体31与块体100可以焊接固定或粘接固定,箱体31与盖体34 焊接固定或粘接固定。当上位机发出的是控制信号时,电路板33能够将控制信号转换为驱动信号以驱动前述各驱动部或各驱动部的部分进行动作,当上位机发送的是系统信号时,电路板33根据系统信号发送控制信号并转换为驱动信号驱动前述各驱动部或各驱动部的部分进行动作。上述结构中,各驱动部通过电路板33与一个接线端子电连接,系统只需接入一组线束,一方面减少了线束,另一方面,使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紧凑,也节约了材料成本。
装配时,各驱动部可同时与相应的阀机构或节流机构装配,使第一驱动部321套设到第一阀机构21的外周驱动第一阀机构21动作,第二驱动部 322套设到第二阀机构22的外周驱动第二阀机构22动作,第三驱动部323 套设到第三阀机构23的外周驱动第三阀机构26动作,第四驱动部324套设到第四阀机构24的外周驱动第四阀机构24动作,第五驱动部325套设到第一节流机构25的外周驱动第一节流机构25动作,第六驱动部326套设到第二节流机构26的外周驱动第二节流机构26动作,第七驱动部327套设到第三节流机构27的外周驱动第三节流机构27动作,第八驱动部328套设到第五阀机构28的外周驱动第五阀机构28动作,电路板33位于各驱动部的上侧,电路板33上设置有与阀单元中的阀机构及节流机构总数相应的通孔331,各通孔331分别套设在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外周,即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贯穿相应的通孔,各驱动部均通过其上的插针与电路板33电连接。图 2中仅示出了电路板33的轮廓图,其上的电路布置可以有多种设计。当然,电路板33也可以不具有上述通孔331,也是可以的,只是具有通孔331,时,可以使流体控制装置在纵向(即图1所示位置时,流体控制装置的上下方向) 的尺寸减小,使流体控制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电路板33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三控制单元、第四控制单元、第五控制单元、第六控制单元、第七控制单元、第八控制单元、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第四驱动单元、第五驱动单元、第六驱动单元、第七驱动单元、第八驱动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发出第一控制信号给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一驱动部321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二控制单元发出第二控制信号给第二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二驱动部322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三控制单元发出第三控制信号给第三驱动单元,第三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三驱动部323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四控制单元发出第一控制信号给第四驱动单元,第四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四驱动部324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五控制单元发出第五控制信号给第五驱动单元,第五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五驱动部325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六控制单元发出第六控制信号给第六驱动单元,第六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六驱动部326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七控制单元发出第七控制信号给第七驱动单元,第七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七驱动部327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第八控制单元发出第八控制信号给第八驱动单元,第六驱动单元控制通过第六驱动部328的电流按照设定规律变化。
上述实施例中,各阀机构可以是开关阀,例如电动开关球阀,不控制流量调节,各节流机构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对流体进行流量调节。为了更好的理解,下面以示意图的形式对上述各阀机构和各节流机构与流道的配合作出说明。
第一阀机构21、第二阀机构22、第三阀机构23、第四阀机构24、第五阀机构28为电动球阀,起截止阀功能,控制相关流道的连通或断开,第一节流机构25、第二节流机构26及第三节流机构27为电子膨胀阀,控制通过相应阀口的流体的流量。
第一阀机构21包括具有第一阀口2110的第一阀座210,第二阀机构22 包括具有第二阀口2220的第二阀座220,第三阀机构23包括具有第三阀口 2330的第三阀座230,第四阀机构24包括具有第四阀口2440的第四阀座 240,第五阀机构28包括具有第五阀口2880的第五阀座280,第一节流机构 25包括具有第五阀口2550的第五阀座250,第二节流机构26包括具有第六阀口2660的第六阀座260,第三节流机构27包括具有第七阀口2770的第七阀座270,第八阀机构28包括具有第八阀口2880的第八阀座280。第一阀210座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孔110,第二阀座22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安装孔120,第三阀座230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安装孔130,第四阀座240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安装孔140,第五阀座250至少部分位于第五安装孔150,第六阀座260至少部分位于第六安装孔160,第七阀座270至少部分位于第七安装170孔,第八阀座280至少部分位于第八安装孔180,第一阀芯2101部分位于第一阀座210的第一阀座腔,第二阀芯220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阀座 220的第二阀座腔,第三阀芯2301部分位于第三阀座230的第三阀座腔,第四阀芯2401至少部分位于第四阀座240的第四阀座腔,第五阀芯2501至少部分位于第五阀座250的第五阀座腔,第六阀芯2601至少部分位于第六阀座260的第六阀座腔,第七阀芯2701至少部分位于第七阀座270的第七阀座腔,第八阀芯2801至少部分位于第八阀座280的第八阀座腔;
第一阀座210的壁部包括第一连通孔2102,第二流道2、第一连通孔 2102、第一阀座腔始终连通,第一阀芯2101离开第一阀口2110,第一阀座腔与第三流道3连通,第二阀座220的壁部包括第二连通孔2202,第一流道 1、第二连通孔2202、第二阀座腔、第二流道2始终连通,第二阀芯2201离开第二阀口2220,第一流道1与第九流道9连通,第三阀座230的壁部包括第三连通孔2302,第八流道8、第三连通孔2302、第三阀座腔、第十二流道 12始终连通,第三阀芯2301离开第三阀口,第七流道7与第八流道8连通,第四阀座240的壁部包括第四连通孔2401,第十二流道12、第四连通孔2401、第四阀座腔始终连通,第四阀芯2401离开第四阀口2440,第四流道4与第十二流道12连通,第五阀座250的壁部包括第五连通孔2501,第十五流道 15、第五连通孔2501、第五阀座腔始终连通,第五阀芯2501离开第五阀口,第十六流道16与第十五流道15连通,第六阀座260的壁部包括第六连通孔 2601,第五流道5、第六连通孔2601、第六阀座腔、第十三流道13始终连通,第六阀芯2601离开第六阀口2660,第五流道5与第六流道6连通,第七阀座271的壁部包括第七连通孔2701,第十一流道11、第七连通孔2701、第七阀座腔、第十五流道15始终连通,第七阀芯2701离开第七阀口2770,第十一流道11与第十流道10连通,第八阀座280的壁部包括第八连通孔 2801,第十三流13、第八连通孔2801、第八阀座腔始终连通,第八阀芯2880 离开第八阀口,第十五流道15与第十六流道16连通。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各阀集成安装于块体100,集成化程度高,块体100内的流道设计使得块体没有额外的工艺孔,加工方便,且没有因工艺孔或使用管路连接带来的泄漏问题,此外,各驱动部注塑连接,连接可靠性高,并进一步地,在注塑过程中一体注塑形成了箱体,使得箱体不增加其它零件,并且,各驱动部也箱体之间也不用再增加额外的装配工序,使得整个控制装置的装配也便利。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 1、第二流道2、第三流道3、第四流道4、第五流道5、第十六流道16、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第六流道6及第六接口06连通,第四接口04、第十流道10、第七流道7、第八流道8、第三接口03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第九流道9、第七接口07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第六流道6及第六接口06连通,第二接口 02、第十六流道16、第四流道4、第十二流道12、第八流道8、第三接口03 连通,第八接口08、第十一流道11、第十流道10、第四接口04连通。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2、第三流道3、第四流道4、第十六流道16、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第十三流道13、第十四流道14、第九接口09连通。在第四工作模式,第一接口 01、第一流道1、第九流道9、第七接口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十一流道 11、第十五流道15、第十六流道16及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第十三流道13、第十四流道14及第九接口09连通。
下面结合图8及图14对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二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实施例相比于实施一,其驱动单元的结构无变化,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结构也未变化,区别在于块体单元100A的各接口及各流道的变化及相应的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排列分布的变化。本实施例中,各安装孔与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配合也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重复。下面重点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即块体单元各接口位置及内部各流道的布置进行说明,实施例一中的驱动单元及各阀单元的结构被引用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8-图10所示,第五阀机构28和第三节流机构27位于第一节流机构25与第二节流机构26之间,第三节流机构27相比第五阀机构28更靠近第一节流机构25,第一阀机构21与第四阀机构24位于第二阀机构22与第三阀机构23之间,第一阀机构21相比第四阀机构24更靠近第二阀机构22。
块体单元包括块体100A,块体100A包括第一接口01、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第四接口04、第五接口05、第六接口06及第七接口07和第八接口08、第九接口09。其中,第二接口02、第七接口07位于块体100A 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A的第一壁,即第二接口02、第七接口07位于块体100A的同一个侧壁且开口朝向相同。第一接口01、第五接口05位于块体100A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A的第二壁,即第一接口01、第五接口05的开口均位于块体100A的同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第三接口03、第八接口08 位于块体100A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A的第三壁,即第三接口03、第八接口08开口均位于块体100A的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第四接口04、第六接口06及第九接口09位于块体100A的同一个侧壁,定义为块体100A的第四壁,即第四接口04、第六接口06及第九接口09的开口均位于块体100A的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上述各接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进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出口,有的接口在流体控制装置的不同工作模式时有时作为进口,有时作为出口。
块体100A包括第一流道1A、第二流道2A、第三流道、第四流道4A、第五流道5A、第六流道、第七流道7、第八流道8A、第九流道9A、第十流道10A、第十一流道11A、第十二流道12A、第十三流道13A、第十四流道 14A及第十五流道15A,第一流道1A连通第一接口01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二流道2A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三流道3A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四安装孔140,第三流道3A还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八安装孔180,第四流道4A连通第五安装孔150与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A 连通第六接口06与第五安装孔150,第六流道6A连通第六安装孔160与第三安装孔130,第七流道7A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三接口03,,第八流道 8A连通第七接口07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九流道9A连通第四接口04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流道10A连通第八接口05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一流道11A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二流道12A连通第五安装孔120与第七安装孔170,第十三流道13A连通第九接口09与第七安装孔170,第十四流道14A连通第六安装孔160与第八安装孔180,第十五流道15A连通二接口02与第一安装孔110。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其功能与实施例一的流体控制装置一样,也能实现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并进一步的能够实现第三工作模式和第四工作模式,其块体100A流道布置满足流道要求,相比于实施例一中的块体单元,本实施例的块体100A会增加如图11-11F所示中的a、b、c、d、 e、f这6个工艺孔,工艺孔需进行封堵防泄漏。
如图11-图11F及图12-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A位于第一接口01与第二安装孔120之间,第二流道2A位于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120之间,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2A同轴设置,第七流道7A位于第三接口03与第三安装孔130之间,第七流道7A与第11流道11A同轴设置,第四流道4A位于第五接口05与第五安装孔150之间,第十二流道12A 位于第五安装孔150与第七安装孔170之间,第四流道4A与第十二流道12A 同轴设置,且与第一流道1A平行。第十流道10A位于第八接口08与第六安装孔160之间,第十四流道14A位于第六安装孔160与第八安装孔180之间,第十流道10A与第十四流道14A同轴设置,在块体100A内,定义所述第五安装孔150、所述第七安装孔170所述第八安装孔180、所述第六安装孔160排列为第一列,定义所述第二安装孔120、所述第一安装孔110、所述第四安装孔140、所述第三安装孔130排列为第二列,所述第三流道及所述第六流道位于第一列安装孔与第二列安装孔之间的空间,
如图12-图14及图16所示,第三流道包括第一支路311、第二支路312、第三支路313、第四支路314及第五支路315。第一支路311与第一流道1A 垂直设置,第一支路311自第一安装孔110向第七安装孔170方向延伸,第二支路312自第一支路311的远离所棕第一安装孔170的一端向块体100A 的第二壁方向延伸至第四安装孔140与第八安装也180之间的位置,第三支路313与第1流道1A平行,其自第八安装孔180向第四安装孔140方向延伸至与第二支路312连通。第五支路315与第二支路312和第三支路313垂直设置,第四支路314与第一流道1A平行设置,第四支路314自第四安装孔140向第八安装孔180方向延伸至与第五支路315连通,如图14所示,第一支路311、第二支路312及第三支路313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第四支路314的中心轴线比第一支路311、第二支路312及第三支路313的中心轴线更靠近块体100A的上表面,即更靠近各安装孔的开口所在的面。
第六流道包括第一分流道611、第二分流道612和第三分流道613,第一分流道611自第三安装孔130向第六安装孔160方向延伸,第三分流道 613自第六安装孔160向第三安装孔130方向延伸,第三分流道130与第五支路315平行且与第一分流道611和第二分流道612垂直设置。
块体100A的流道布局充分利用块体100A的内部空间,使块体100A内的流道布置紧凑,节约块体100A所占空间。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 1A、第二流道2A、第十五流道15A、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A、第六流道6A及第六接口06连通,第四接口04、第九流道A、第六流道6A、第七流道7A、第三接口03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第八流道8A、第七接口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十流道10A、第九流道9A及第四接口04连通,第六接口06、第三流道、第十一流道11A 及第七流道7A、第三接口03连通。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A、第二流道2A、第十五流道15A、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A、第十二流道12A、第十三流道13A、第九接口09连通。在第四工作模式,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A、第八流道8A、第七接口07连通,第二接口02、第十五流道15A、第三流道、第十四流道14A及第十流道10A、第八接口08连通,第五接口05、第五流道5A、第十二流道12A、第十三流道 13A及第九接口09连通。
下面结合图15及图18c对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的实施例二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实施例三相比于实施二,其驱动单元的结构无变化,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结构也未变化,区别在于块体单元100A的各接口及各流道的变化。本实施例中,各安装孔与各阀机构及各节流机构的配合也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重复。下面重点对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即块体单元各接口位置及内部各流道的布置进行说明,实施例一中的驱动单元及阀单元的结构被引用在本实施例中。
如图所示,块体单元包括块体100B,块体100B包括第一接口01、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第四接口04、第五接口05、第六接口06及第七接口07和第八接口08、第九接口09。其中,第四接口04、第七接口07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B的第一壁,即第四接口04、第七接口 07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个侧壁且开口朝向相同。第一接口01、第五接口05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B的第二壁,即第一接口01、第五接口05、开口均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第八接口08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侧,定义为块体100B的第三壁,即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第八接口08开口均位于块体100B的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第六接口06、第九接口09位于块体100B的同一个侧壁,定义为块体100B的第四壁,即第六接口06、第九接口09的开口均位于块体100B的一个侧壁且朝向相同。上述各接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进口,有的接口始终作为出口,有的接口在流体控制装置的不同工作模式时有时作为进口,有时作为出口。
块体100B包括第一流道1B、第二流道2B、第三流道、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第六流道、第七流道7、第八流道8B、第九流道9B、第十流道10B、第十一流道11B、第十二流道12B、第十三流道13B、第十四流道 14B及第十五流道15B、第十六流道16B及第十七流道17B,第一流道1B 连通第一接口01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二流道2B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120,第三流道3B连通第一安装孔110与第四安装孔140,第四流道4B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四安装孔140,第五流道5B连通第二接口 02与第三安装孔130,第六流道6B连通第五安装孔150与第六接口06,第七流道7B连通第五安装孔150与第五接口05,第八流道8B连通第四接口 04与第三安装孔130,第九流道9B连通第三接口03与第三安装孔130,第十流道10B连通第七接口07与第二安装孔120,第十一流道11B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四安装孔140,第十二流道12B连通第八接口08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三流道13B连通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六安装孔160,第十四流道14B连通第五安装孔150与第七安装孔170,第十五流道15B连通第九接口09与第七安装孔170,第十六流道16B连通第六安装孔160与第八安装孔180,,第十七流道17B连通第四安装孔140与第八安装孔180。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其功能与实施例二的流体控制装置一样,也能实现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并进一步的能够实现第三工作模式和第四工作模式,其块体100B流道布置满足流道要求,相比于实施例二中的块体单元,本实施例的块体100B令有一个工艺孔k,将该工艺孔封堵防泄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B位于第一接口01与第二安装孔120 之间,第二流道2B位于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120之间,第一流道 1B及第二流道2B同轴设置,第三流道3B位于第一安装孔110与第四安装孔140之间,第四流道4B位于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四安装孔140之间,第三流道3B与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同轴设置,第十一流道11位于第三安装孔130与第四安装孔140之间,并位于第四流道4B的上侧,即第四流道4B与第十一流道11B平行设置。第七流道7B、第十四流道14B、第十六流道16B及第十二流道12B同轴设置。第六流道6B、第十流道10B同轴设置,第九流道9B、第十七流道17B、第十三流道13B平行设置。
整个块体单元中,各流道在块体100B内大体呈两层分布,第一流道1B、第二流道2B、第七流道7B、第九流道9B、第十一流道11B、第十二流道12B、第十四流道14B、第十六流道16B位于第一层,第三流道3B、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第六流道6B、第八流道8B、第十流道10B、第十三流道13B、第十五流道15B、第十七流道17B位于第二层。
块体100B的流道布局充分利用块体100B的内部空间,使块体100B内的流道布置紧凑,节约块体100B所占空间。
本实施例的流体控制装置,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 1B、第二流道2B、第三流道3B、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七流道7B、第六流道6B及第六接口06连通,第四接口04、第八流道8B、第五流道5B、第三接口03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B、第十流道10B、第七接口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十二流道12B、第十三流道13B、第八流道8B、第四接口04连通,第五接口05、第七流道7B、第六流道6B及第六接口06连通,第二接口02、第五流道5B、第四流道4B、第十一流道11B、第九流道9B、第三接口03连通。在第三工作模式,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B、第二流道2B、第三流道3B、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第二接口02连通,第五接口05、第七流道7B、第十四流14B、第十五流道15B连通。在第四工作模式,第一接口01、第一流道1B、第十流道10B、第七接口07连通,第八接口08、第十二流道12B、第十六流道16B、第十七流道17B、第四流道4B、第五流道5B、第二接口02 连通。其中第四流道4B、第三安装孔130、第四安装孔140、第十七流道17B始终连通,第四流道4B与第十三流13B道始终连通,第四流道4B与第十一流道11B通过第四阀机构24连通或断开。
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30、第一换热器20、中间换热器10、第二换热器50、电池冷却器60及气体冷却器40及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
流体控制装置的第一接口与压缩机30的出口连接,第二接口与第一换热器20的进口连接,第三接口与中间换热器10的进口连接,第四接口与第二换热器50的出口连接,第五接口与中间换热器10的出口连接,第六接口与第二换热器50的进口连接,第七接口与气体冷却器40的进口连接,第八接口与气体冷却器40的出口连接,第九接口与电池冷器60的进口连接。
车辆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四种制冷模式,下面以实施例一所示流体控制装置为例对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行说明。制冷模式1时,流体控制装置可进行第一工作模式,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体流向如图19所示,自第一接口流入块体的至少部分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为:第一接口01、第一换热器 20、中间换热器10、第五接口05、第六接口06、第二换热器50、第四接口 04、第三接口03、中间换热器10再回到压缩机30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制冷模式2时,流体控制装置可进行第三种工作模式,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体流向如图19所示,自第一接口流入块体的至少部分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为:第一接口01、第二接02、第一换热器20、中间换热器10、电池冷却器60、中间换热器10再回到压缩机30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制冷模式1下的制冷循环用以给车室内空气降温,制冷模式2下的制冷循环用以给车辆热管理系统中的电池降温。
前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有效的减少了系统中的管路连接,减小了泄漏点,装置及系统集成化程度高。
在系统需要进行制热时,流体控制装置可进行第二种工作模式,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流体流向如图19所示,自第一接口01流入块体100的至少部分制冷剂的流通路径为:第一接口01、第七接口07、气体冷却器40、第八接口08、第四接口04、第六接口06、第五接口05、中间换热器10、第一换热器20、第二接口02、第三接口03、中间换热器10、第一换热器 20再回到压缩机30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第五阀机构25为开关阀,其在制冷与制热模式时关阀状态,当系统需要进行除霜工作时,流体控制装置开启第四种工作模式,第五阀机构28开阀工作。在除霜模式下,车辆热管理系统内的至少部分制冷剂流通路径为第一接口01、第七接口07、气体冷却器40、第八接口08、第二接口02、第一换热器20、中间换热器10、第九接口09、第五接口05、电池冷却器60、中间换热器10再回到压缩机30内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制冷剂的流通路径的描述并不是指车辆热管理系统仅包括上述组成部分。
上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四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满足系统多功能要求。并且,由于应用了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使得系统整体的管路连接减少,组装方便,且泄漏点减少。
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能够在系统的不同工作模式中调节工作介质(如制冷剂)的通断或流量大小。本申请的流体控制装置集成化程度高,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将阀单元固定到块体单元,阀机构或节流机构不通过管路连接,不仅安装方便,且相比于管路连接,流道设置于块体单元内部,能够减少流体控制装置的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方案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单元和块体单元,所述阀单元包括第一阀机构、第二阀机构、第三阀机构、第四阀机构、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所述块体单元包括安装孔部,所述安装孔部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第六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四阀机构位于所述第四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五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第八接口;
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三阀机构、所述第一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六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三阀机构、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第四阀机构、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二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二节流机构、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阀机构、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通过调节所述第二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三节流机构,所述安装孔部包括第七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九接口,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三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三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二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三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包括第五阀机构,所述安装孔部包括第八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五阀机构位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第四工作模式,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第五阀机构、所述第三节流机构开阀,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阀机构与所述第七接口连通,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五阀机构、所述第二接口连通,通过调节所述第三节流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九接口之间的流体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地,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第五流道、第六流道、第七流道、第八流道、第九流道、第十流道、第十一流道、第十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四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六流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七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八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九流道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十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十一流道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十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部包括第七安装孔和第八安装孔,所述块体包括第十三流道、第十四流道、第十五流道与第十六流道,所述第十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七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十三流道能够通过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与所述第十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十四流道连通,所述第十五流道连通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十六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八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三流道、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流道、所述八安装孔、所述第六流道、所述第二接口始终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七流道、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四接口始终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所述第七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一壁,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七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二壁,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四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三壁,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四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阀机构与所述第五阀机构之间,沿XX方向,所述第一阀机构比所述第四阀机构靠近所述第二阀机构,沿XX方向,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与所述第三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节流机构与所述第二节流机构之间,所述第三节流机构比所述第三阀机构靠近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三流道、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十六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五流道、所述第十三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七流道、所述第十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八流道、所述第十二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十二流道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之间,所述第十一流道与所述第十五流道同轴设置,所述第十五流道位于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八安装孔之间。
8.根据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各所述安装孔的开口所在的面为第一面,所述第九流道、所述第三流道、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十六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流道相比所述第九流道更靠近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五流道、所述第八流道、所述第十一流道、所述第十二流道、所述第十三流道、所述第十五流道比所述第六流道、所述第七流道、所述第十流道、所述第十四流道更靠近所述第一面。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第五流道、第六流道、第七流道、第八流道、第九流道、第十流道、第十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六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七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八流道连通所述第7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九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十流道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十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包括第十二流道和第十三流道,所述第十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十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七安装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包括第十四流道与第十五流道,所述第十四流道连通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十五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安装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七接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一壁,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五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二壁,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八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三壁,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九接口的开口朝向相同且位于所述块体的第四壁,所述第五阀机构和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位于所述第一节流机构与所述第二节流机构之间,所述三节流机构相比所述第五阀机构更靠近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一阀机构与所述第四阀机构位于所述第二阀机构与所述第三阀机构之间,所述第一阀机构相比所述第四阀机构更靠近所述第二阀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及第五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流道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支路自所述第一安装孔向所述第七安装孔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路自所述第一支路的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一端向块体的第二壁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一流道平行,其自所述第八安装孔向所述第四安装孔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所述第五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垂直设置,所述第四支路与所述第一流道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支路自所述第四安装孔向所述第八安装孔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五支路连通,所述第六流道包括所述第一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道和第三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自所述第三安装孔向所述第六安装孔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分流道自所述第六安装孔向所述第三安装孔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分流道与所述第五支路平行且与所述第一分流道和所述第二分流道垂直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的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地,所述块体单元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第五流道、第六流道、第七流道、第八流道、第九流道、第十流道、第十一流道、第十二流道、第十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六流道连通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七流道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第八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九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十流道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十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十二流道连通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十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六安装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包括第十四流道、第十五流道、第十六流道、第十七流道,所述第十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十五流道连通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十六流道连通所述第六安装孔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十七流道连通所述第四安装孔与所述第八安装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十一流道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之间,所述第十一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并行设置,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十七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十三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和十一流道通过所述第四阀机构连通或断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还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阀单元与所述块体单元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阀单元动作,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箱体、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第三驱动部、第四驱动部、第五驱动部、第六驱动部、第七驱动部、第八驱动部、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各所述驱动部电连接所述箱体与所述块体单元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各所述驱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箱体内,各所述驱动部注塑连接,各所述驱动部注塑连接的过程中注塑出所述箱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或刚性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与所述阀单元的阀机构及节流机构总数相应的通孔,各所述阀机构及各所述节流机构贯穿所述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机构包括具有第一阀口的第一阀座,所述第二阀机构包括具有第二阀口的第二阀座,所述第三阀机构包括具有第三阀口的第三阀座,所述第四阀机构包括具有第四阀口的第四阀座,所述第五阀机构包括具有第五阀口的第五阀座,所述第一节流机构包括具有第六阀口的第六阀座,所述第二节流机构包括具有第七阀口的第七阀座,所述第三节流机构包括具有第八阀口的第八阀座,所述第一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五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安装孔,所述六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七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七安装孔,所述第八阀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八安装孔,所述第一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阀座的第一阀座腔,所述第二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阀座的第二阀座腔,所述第三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阀座的第三阀座腔,所述第四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阀座的第四阀座腔,所述第五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五阀座的第五阀座腔,所述第六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六阀座的第六阀座腔,所述第七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七阀座的第七阀座腔,所述第八阀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八阀座的第八阀座腔;
所述第一阀座的壁部包括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阀座腔始终连通,所述第一阀芯部离开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一阀座腔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
所述第二阀座的壁部包括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阀座腔、所述第二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二阀芯部离开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九流道连通,
所述第三阀座的壁部包括第三连通孔,所述第八流道、所述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阀座腔、所述第十二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三阀芯部离开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七流道与所述第八流道连通,
所述第四阀座的壁部包括第四连通孔,所述第十二流道、所述第四连通孔、所述第四阀座腔始终连通,所述第四阀芯部离开所述第四阀口,所述第四流道与所述第十二流道连通,
所述第五阀座的壁部包括第五连通孔,所述第十五流道、所述第五连通孔、所述第五阀座腔始终连通,所述第五阀芯部离开所述第五阀口,所述第十六流道与所述第十五流道连通,
所述第六阀座的壁部包括第六连通孔,所述第五流道、所述第六连通孔、所述第六阀座腔、所述第十三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六阀芯部离开所述第六阀口,所述第五流道与所述第六流道连通,
所述第七阀座的壁部包括第七连通孔,所述第十一流道、所述第七连通孔、所述第七阀座腔、所述第十五流道始终连通,所述第七阀芯部离开所述第七阀口,所述第十一流道与所述第十流道连通,
所述第八阀座的壁部包括第八连通孔,所述第十三流道、所述第八连通孔、所述第八阀座腔始终连通,所述第八阀芯部离开所述第八阀口,所述第十五流道与所述第十六流道连通。
20.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中间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电池冷却器、气体冷却器和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气体冷却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八接口与所述气体冷却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电池冷器的进口连接。
CN202111054919.5A 2021-04-12 2021-09-09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52002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64829 2021-04-12
CN202110386482 2021-04-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0241A true CN115200241A (zh) 2022-10-18

Family

ID=83573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54919.5A Pending CN115200241A (zh) 2021-04-12 2021-09-09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024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42624A1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集成式膨胀水壶以及电动汽车
CN109838587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5534627A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18661268U (zh) 空调系统及其内部换热器、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5195385A (zh)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18750187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115817101A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US20250003699A1 (en) Fluid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8757591B (zh) 多通换向阀及热泵系统
CN222458803U (zh) 流体分配系统和用于车辆可重构热管理的流体分配系统
CN115200241A (zh)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WO2023061428A1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216618640U (zh) 流体调节装置
CN115257285A (zh) 一种水路流道板结构及车辆
CN220220326U (zh) 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18661236U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车辆
CN216716649U (zh) 膨胀阀、温控装置和电池包
CN11526412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22812230U (zh) 换热器组件
CN114516255A (zh) 流体管理装置
CN218119994U (zh) 一种分歧模块及空调器
CN115111790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8267383U (zh) 一种整体式冷媒控制部件及热管理组件
CN223090062U (zh) 水路模块、外置旁通出水阀及内置旁通出水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