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0597A -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80597A CN115180597A CN202211106617.2A CN202211106617A CN115180597A CN 115180597 A CN115180597 A CN 115180597A CN 202211106617 A CN202211106617 A CN 202211106617A CN 115180597 A CN115180597 A CN 1151805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tank
- heat
- pipe
- wall
- furnac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7/00—Sulfur; Compounds thereof
- C01B17/48—Sulfur dioxide; Sulfurous acid
- C01B17/50—Preparation of sulfur dioxide
- C01B17/54—Preparation of sulfur dioxide by burning elemental sulfu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属于焚硫炉技术领域,包括炉体、保温组件、第一水箱、排烟管、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水箱,所述排烟管设置在所述炉体一端并与所述炉体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炉体内部燃烧烟气的排放,所述保温组件贴合于所述炉体外壁上,用于对炉体外壁进行加热保温,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活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外部,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与所述保温组件连通,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箱以及所述第一水箱沿所述排烟管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焚硫炉燃烧时烟气热量的高效回收,有效避免了烟气热量的平白流失,具有节能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焚硫炉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背景技术
目前,焚硫炉工作时大多是通过燃烧硫磺以生成SO2气体,通过对SO2气体进一步处理,以制备相关产品。
焚硫炉在对硫磺进行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中含有较高的热量,现有技术中,对于焚硫烟气中的热量通常采用喷淋降温等手段进行降温处理,降温过程中热量会平白流失,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要求,亟需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包括炉体、保温组件、第一水箱、排烟管、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水箱,
所述排烟管设置在所述炉体一端并与所述炉体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炉体内部燃烧烟气的排放,
所述保温组件贴合于所述炉体外壁上,用于对炉体外壁进行加热保温,
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活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外部,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与所述保温组件连通,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箱以及所述第一水箱沿所述排烟管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水箱以及所述第一水箱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保温组件包括第一环形保温管、第二环形保温管以及若干条形保温管,
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贴合于所述炉体外壁上并间隔分布,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之间,条形保温管两端均通过连通管分别与第一环形保温管与第二环形保温管连通,
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均与所述炉体外壁相贴,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通过伸缩软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排烟管外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板,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卷轮、牵引绳、传动齿轮、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
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一侧,所述卷轮安装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牵引绳一端与所述卷轮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箱相连,
所述传动齿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外壁上,所述第一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一侧,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一侧,所述第一齿条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两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水箱一侧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炉体外壁相连。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水箱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二水箱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杆均贯穿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支撑板活动配合。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与所述排烟管外壁相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排烟管内部还设置有限流组件,所述限流组件用于对沿所述排烟管内部流通的烟气进行限流。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限流组件包括固定板以及限流板,
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内壁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限流板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一侧,
所述固定板一侧固定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所述限流板并与所述限流板活动配合,所述导向柱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端块,
所述端块与所述限流板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焚硫炉燃烧时烟气热量的高效回收,有效避免了烟气热量的平白流失,具有节能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中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在排烟管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中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中:10-炉体、20-保温组件、201-第一环形保温管、202-条形保温管、203-连通管、204-第二环形保温管、205-伸缩软管、30-第一弹性件、40-第一水箱、401-第一导向杆、50-排烟管、501-支撑板、60-限流组件、601-端块、602-导向柱、603-第二弹性件、604-限流板、605-固定板、606-通孔、70-驱动组件、701-卷轮、702-牵引绳、703-传动齿轮、704-第一齿条、80-第二水箱、801-第二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包括炉体10、保温组件20、第一水箱40、排烟管50、驱动组件70以及第二水箱80,所述排烟管50设置在所述炉体10一端并与所述炉体10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炉体10内部燃烧烟气的排放,所述保温组件20贴合于所述炉体10外壁上,用于对炉体10外壁进行加热保温,所述第一水箱40以及所述第二水箱80均活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50外部,所述第一水箱40以及所述第二水箱80均与所述保温组件20连通,所述驱动组件70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箱80以及所述第一水箱40沿所述排烟管50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水箱80以及所述第一水箱40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
焚硫炉工作时,炉体10内部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排烟管50排出,此时烟气中的热量可通过排烟管50侧壁传递至第一水箱40以及第二水箱80,进而对第一水箱40以及第二水箱80内部的水体进行加热,初始时,第一水箱40在排烟管50外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此时第一水箱40内部的水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由保温组件20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直至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位与第二水箱80内部水位平齐,随后驱动组件70带动第二水箱80以及第一水箱40移动,使得第一水箱40的高度低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此时位于第二水箱80内部的水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由保温组件20反向流入第一水箱40内部,直至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位与第二水箱80内部水位平齐,驱动组件70带动第二水箱80以及第一水箱40再次移动,使得第一水箱40的高度再次高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体经由保温组件20再次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如此往复循环,可实现加热后的水体在保温组件20内部的反复流动,由于保温组件20贴合于炉体10外壁,吸收烟气热量的水体可将热量通过保温组件20传递至炉体10外壁,实现炉体10外壁的加热保温,以减小炉体10内外壁的温度差,从而减小炉体10内部与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避免炉体10内部热量流失,实现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
请参阅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组件20包括第一环形保温管201、第二环形保温管204以及若干条形保温管202,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201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204贴合于所述炉体10外壁上并间隔分布,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202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201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204之间,条形保温管202两端均通过连通管203分别与第一环形保温管201与第二环形保温管204连通,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202均与所述炉体10外壁相贴,所述第一水箱40以及所述第二水箱80均通过伸缩软管205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204连通。
在第一水箱40高度高于第二水箱80高度时,位于第一水箱40内部的水体通过伸缩软管205、第二环形保温管204、条形保温管202以及第一环形保温管201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在第一水箱40高度低于第二水箱80高度时,位于第二水箱80内部的水体通过伸缩软管205、第二环形保温管204、条形保温管202以及第一环形保温管201流入第一水箱40内部,从而使得吸收烟气热量后的水体在第一环形保温管201、条形保温管202以及第二环形保温管204内部的反复流动,实现炉体10外壁的均匀加热。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50外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板501,所述驱动组件70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卷轮701、牵引绳702、传动齿轮703、第一齿条704以及第二齿条(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板501一侧,所述卷轮701安装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牵引绳702一端与所述卷轮70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箱80相连,所述传动齿轮703转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50外壁上,所述第一齿条704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80一侧,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40一侧,所述第一齿条704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703两侧。
通过电机带动卷轮701转动,进而对牵引绳702进行收卷,牵引绳702收卷时拉动第二水箱80沿排烟管50外部移动,此时通过第一齿条704与传动齿轮703的啮合作用带动传动齿轮703转动,而传动齿轮703转动时通过与第二齿条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水箱40沿排烟管50外部反向移动,使得第二水箱80的高度高于第一水箱40的高度,当第二水箱80内部水体流入第一水箱40内部后,电机带动卷轮701反向转动,以对牵引绳702进行放卷,牵引绳702放卷时第二水箱8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排烟管50外部反向移动,此时通过第一齿条704、传动齿轮703以及第二齿条之间的传动作用,第一水箱40沿排烟管50外部移动,使得第一水箱40高度高于第二水箱80高度,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体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箱40一侧通过第一弹性件30与所述炉体10外壁相连,当牵引绳702放卷且第二水箱80沿排烟管50外部反向移动时,通过第一弹性件30对第一水箱40提供弹性支撑,使得第一弹性件30可对第一水箱40提供推力,以辅助第一水箱40沿排烟管50外部移动。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箱40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401,所述第二水箱80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导向杆801,所述第一导向杆401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杆801均贯穿所述支撑板501并与所述支撑板501活动配合。
通过第一导向杆401以及第二导向杆801与支撑板501之间的活动配合,以对第一水箱40以及第二水箱80的移动提供导向作用,提高移动的平稳性。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箱40以及所述第二水箱80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水箱40以及所述第二水箱80均与所述排烟管50外壁相贴。
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50内部还设置有限流组件60,所述限流组件60用于对沿所述排烟管50内部流通的烟气进行限流,以减小烟气的流通量,使得烟气能够更加充分的与排烟管50侧壁接触,从而提高烟气热量的回收效果。
请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流组件60包括固定板605以及限流板604,所述固定板605固定安装在所述排烟管50内壁上,所述固定板605中部开设有通孔606,所述限流板604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板605一侧,所述固定板605一侧固定设置有导向柱602,所述导向柱602贯穿所述限流板604并与所述限流板604活动配合,所述导向柱602远离所述固定板605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端块601,所述端块601与所述限流板604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603相连。
通过第二弹性件603对限流板604提供弹性支撑,使得限流板604贴合在固定板605一侧,以对通孔606进行封闭,当烟气沿排烟管50内部流动时,烟气穿过通孔606并作用于限流板604,进而推动限流板604沿导向柱602滑动,随后烟气通过限流板604与固定板605之间的缝隙穿过,再由排烟管50端口处排放;通过限流板604对沿排烟管50内部流动的烟气进行阻挡,实现烟气的限流,保证后续烟气能够与排烟管50侧壁更好的接触,从而提高烟气热量的回收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30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件603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金属弹片,此处不做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焚硫炉工作时,炉体10内部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排烟管50排出,此时烟气中的热量可通过排烟管50侧壁传递至第一水箱40以及第二水箱80,进而对第一水箱40以及第二水箱80内部的水体进行加热,初始时,第一水箱40在排烟管50外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此时第一水箱40内部的水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由保温组件20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直至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位与第二水箱80内部水位平齐,随后驱动组件70带动第二水箱80以及第一水箱40移动,使得第一水箱40的高度低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此时位于第二水箱80内部的水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由保温组件20反向流入第一水箱40内部,直至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位与第二水箱80内部水位平齐,驱动组件70带动第二水箱80以及第一水箱40再次移动,使得第一水箱40的高度再次高于第二水箱80的高度,第一水箱40内部水体经由保温组件20再次流入第二水箱80内部,如此往复循环,可实现加热后的水体在保温组件20内部的反复流动,由于保温组件20贴合于炉体10外壁,吸收烟气热量的水体可将热量通过保温组件20传递至炉体10外壁,实现炉体10外壁的加热保温,以减小炉体10内外壁的温度差,从而减小炉体10内部与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效果,避免炉体10内部热量流失,实现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焚硫炉燃烧时烟气热量的高效回收,有效避免了烟气热量的平白流失,具有节能效果好的优点。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保温组件、第一水箱、排烟管、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水箱,
所述排烟管设置在所述炉体一端并与所述炉体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炉体内部燃烧烟气的排放,
所述保温组件贴合于所述炉体外壁上,用于对炉体外壁进行加热保温,
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活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外部,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与所述保温组件连通,
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水箱以及所述第一水箱沿所述排烟管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二水箱以及所述第一水箱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组件包括第一环形保温管、第二环形保温管以及若干条形保温管,
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贴合于所述炉体外壁上并间隔分布,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保温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之间,条形保温管两端均通过连通管分别与第一环形保温管与第二环形保温管连通,
若干所述条形保温管均与所述炉体外壁相贴,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通过伸缩软管与所述第二环形保温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外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板,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卷轮、牵引绳、传动齿轮、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
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一侧,所述卷轮安装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牵引绳一端与所述卷轮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箱相连,
所述传动齿轮转动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外壁上,所述第一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一侧,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一侧,所述第一齿条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一侧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炉体外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二水箱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杆均贯穿所述支撑板并与所述支撑板活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水箱以及所述第二水箱均与所述排烟管外壁相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内部还设置有限流组件,所述限流组件用于对沿所述排烟管内部流通的烟气进行限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组件包括固定板以及限流板,
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排烟管内壁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限流板贴合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一侧,
所述固定板一侧固定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所述限流板并与所述限流板活动配合,所述导向柱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端块,
所述端块与所述限流板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06617.2A CN115180597B (zh) | 2022-09-13 | 2022-09-13 |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106617.2A CN115180597B (zh) | 2022-09-13 | 2022-09-13 |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80597A true CN115180597A (zh) | 2022-10-14 |
CN115180597B CN115180597B (zh) | 2022-12-02 |
Family
ID=83524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06617.2A Active CN115180597B (zh) | 2022-09-13 | 2022-09-13 |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80597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23438A (en) * | 1982-07-21 | 1985-06-18 | Paolo Curti | Apparatus for recovery of heat from fumes in a heating system or from the ambient air |
CN102583258A (zh) * | 2012-02-07 | 2012-07-18 | 封宗方 | 一种新型二氧化硫气体的生产方法 |
CN107289428A (zh) * | 2017-07-11 | 2017-10-24 | 贺照刚 | 用于溴水生产中焚硫余热利用及蒸汽制取的设备及方法 |
CN108981407A (zh) * | 2018-09-11 | 2018-12-11 | 昌邑市蒲东化工厂 | 焚硫炉热量回收利用装置 |
CN209668766U (zh) * | 2019-04-15 | 2019-11-22 | 山东国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一种氢钠工艺中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CN209688869U (zh) * | 2019-03-19 | 2019-11-26 | 天津市仁意江山镀锌有限公司 | 一种可余热回收的工业锅炉 |
CN110762508A (zh) * | 2019-10-31 | 2020-02-07 | 中船九江锅炉有限公司 | 一种次高压直流锅炉以及应用该锅炉的疏水系统 |
CN112325478A (zh) * | 2020-11-19 | 2021-02-05 | 李良德 | 一种节能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设备 |
CN217005394U (zh) * | 2022-04-12 | 2022-07-19 | 佛山市合景诚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窑炉高温余热回收系统 |
-
2022
- 2022-09-13 CN CN202211106617.2A patent/CN1151805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23438A (en) * | 1982-07-21 | 1985-06-18 | Paolo Curti | Apparatus for recovery of heat from fumes in a heating system or from the ambient air |
CN102583258A (zh) * | 2012-02-07 | 2012-07-18 | 封宗方 | 一种新型二氧化硫气体的生产方法 |
CN107289428A (zh) * | 2017-07-11 | 2017-10-24 | 贺照刚 | 用于溴水生产中焚硫余热利用及蒸汽制取的设备及方法 |
CN108981407A (zh) * | 2018-09-11 | 2018-12-11 | 昌邑市蒲东化工厂 | 焚硫炉热量回收利用装置 |
CN209688869U (zh) * | 2019-03-19 | 2019-11-26 | 天津市仁意江山镀锌有限公司 | 一种可余热回收的工业锅炉 |
CN209668766U (zh) * | 2019-04-15 | 2019-11-22 | 山东国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一种氢钠工艺中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CN110762508A (zh) * | 2019-10-31 | 2020-02-07 | 中船九江锅炉有限公司 | 一种次高压直流锅炉以及应用该锅炉的疏水系统 |
CN112325478A (zh) * | 2020-11-19 | 2021-02-05 | 李良德 | 一种节能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设备 |
CN217005394U (zh) * | 2022-04-12 | 2022-07-19 | 佛山市合景诚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窑炉高温余热回收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80597B (zh) | 2022-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180597B (zh) | 一种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 |
CN116669398A (zh) | 一种可以实现自动散热降温的储能变流装置及方法 | |
CN107398163B (zh) | 一种可伸缩和摆动式的sncr还原剂喷射装置 | |
CN219913090U (zh) | 一种VOCs燃烧装置 | |
CN104197342A (zh) | 一种低漏风率的有机废气蓄热催化净化装置 | |
CN201678589U (zh) | 压缩空气对流玻璃钢化炉用的u型管吸热式热回收装置 | |
CN218475118U (zh) | 一种应用于层燃炉scr脱硝系统中的导流板装置 | |
CN215372513U (zh) | 一种催化燃烧设备 | |
CN213424170U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传输功能的智能气体报警器 | |
CN210410145U (zh) | 一种利用喷枪冷却水作为稀释水的sncr装置 | |
CN212645021U (zh) | 一种无动力太阳能氨水制冷装置 | |
CN210568519U (zh) | 一种高温换热器 | |
CN103836921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烧结炉的电池片传送装置 | |
CN222047756U (zh) | 一种蒸汽吹灰器 | |
CN219424652U (zh) | 一种锅炉燃气吹灰器的旋转伸缩喷嘴 | |
CN207221680U (zh) | 一种可伸缩和摆动式的sncr还原剂喷射装置 | |
CN114909749B (zh) | 一种移动式封闭空间环境控制装置 | |
CN214038493U (zh) | 一种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防堵灰的分仓切换挡板门装置 | |
CN212299965U (zh) | 一种余热利用供能装置 | |
CN115672022B (zh) | 一种氧化球团中部脱硝工艺 | |
CN219482165U (zh) | 一种超低温全工况湿法脱硝系统 | |
CN215743326U (zh) | 一种尿素热解炉的支撑装置 | |
CN220417281U (zh) | 一种移动式燃气锅炉 | |
CN208275231U (zh) | 一种炉内多喷嘴喷射器 | |
CN222143083U (zh) | 一种医药化工rto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