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3651A -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63651A CN115163651A CN202210759095.XA CN202210759095A CN115163651A CN 115163651 A CN115163651 A CN 115163651A CN 202210759095 A CN202210759095 A CN 202210759095A CN 115163651 A CN115163651 A CN 115163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relative position
- damping
- connecting part
- hing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阻尼部件,阻尼部件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并用于连接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基于阻尼部件的轴向运动,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本发明公开的转动连接结构,降低了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动连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笔记本转轴设计的主要方向为齿轮系的传动方案,其设计核心是通过正齿轮系、锥齿轮系或者蜗轮蜗杆的形式,实现双传动轴周转运动。同时,整个传动系统的阻尼通过固连在传动轴上的摩擦片或者抱紧机构提供,实现转轴在任意位置的悬停功能。
在这种设计方案中,传动轴在周转运动过程中同时受到拉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因此对传动轴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限制了传动轴的最小直径尺寸。同时,摩擦片提供阻尼的方式将整个摩擦力发生机构限定在了传动轴的同侧,占用较多架构空间且位置不可以灵活移动,为整机架构设计造成了较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以降低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部;
第二连接部;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
阻尼部件,所述阻尼部件轴向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并用于连接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基于所述阻尼部件的轴向运动,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及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转动连杆组及阻尼连杆组;
所述转动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所述转动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转动连杆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所述阻尼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所述阻尼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阻尼连杆组的另一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滑动且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阻尼连杆组包括:
第一中连杆,所述第一中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
第二外连杆,所述第一中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一位置铰接,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位移连杆,所述位移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三位置铰接,所述位移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四位置与所述转动连杆组的一个所述转动连接杆铰接;
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不同位置。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位移连杆包括相互铰接的传动连杆及驱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与所述第三位置铰接,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转动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外连杆及第二内连杆;
所述第一外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内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转动连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侧连接;
所述阻尼连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侧连接。
可选地,上述转动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侧为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侧为相互远离的一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活动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折叠,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
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展开;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阻尼部件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及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通过连杆组件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并且,阻尼部件连接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其中,由于阻尼部件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并且,基于所述阻尼部件的轴向运动,为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的过程中提供阻尼力。由于阻尼部件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位置切换使得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改变,实现连杆组件带动阻尼部件轴向运动,并且,基于阻尼部件轴向运动实现阻尼部件的阻尼力的提供,避免了在连杆组件的铰接位置设置摩擦片等提供阻尼力的部件,降低了对连杆组件的铰接轴的结构限制(如铰接轴的直径尺寸及铰接轴的强度等),也无需考虑在铰接轴上预留设置摩擦片等阻尼支撑力提供部件的安装空间等,有效降低了对连杆组件的结构限制,进而降低了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动连接结构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具有与上述转动连接结构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相对位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相对位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位于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外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外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内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尼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以降低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9、连杆组件及阻尼部件8。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展开;阻尼部件8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9,并用于连接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9;基于式所受阻尼部件的轴向运动,为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通过连杆组件实现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并且,阻尼部件8连接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9,其中,由于阻尼部件8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9,并且,基于所述阻尼部件8的轴向运动,为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的过程中提供阻尼力。由于阻尼部件8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9,通过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位置切换使得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改变,实现连杆组件带动阻尼部件8轴向运动,并且,基于阻尼部件8轴向运动实现阻尼部件8的阻尼力的提供,避免了在连杆组件的铰接位置设置摩擦片等提供阻尼力的部件,降低了对连杆组件的铰接轴的结构限制(如铰接轴的直径尺寸及铰接轴的强度等),也无需考虑在铰接轴上预留设置摩擦片等阻尼支撑力提供部件的安装空间等,有效降低了对连杆组件的结构限制,进而降低了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阻尼部件8轴向安装于第二连接部9,即,阻尼部件8的轴向平行阻尼部件8安装第二连接部9的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阻尼部件8的轴向运动提供阻尼力的方式有多种。如阻尼部件8的本体8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固定,阻尼部件8的阻尼连接端82相对于本体81伸出或收缩,阻尼连接端82相对于本体81伸出或收缩所需的驱动力为阻尼部件8提供的阻尼力。或者,阻尼部件8的本体8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移动,阻尼部件8的本体8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摩擦力为阻尼部件8提供的阻尼力。
连杆组件包括转动连杆组及阻尼连杆组。
可以理解的是,转动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转动支撑力,以便于使得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能够实现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由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具有相对厚度,在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时,不可避免地会需要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并且,也不能影响阻尼连杆组的运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中,转动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转动连杆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转动连杆组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其中,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相对转动;转动连杆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即,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中位于转动连杆组的一侧的转动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转动连杆组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即,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中位于转动连杆组的另一侧的转动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及第二连接部9依次连接,且连接方式均为铰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转动连杆组及第二连接部9形成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三个铰接处,以便于依据需求调节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的间距及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的总厚度。
其中,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之间形成的夹角相关。即,随着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也随之变化。
并且,阻尼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阻尼力,以便于使得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能够实现定位效果。由于阻尼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阻尼连杆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阻尼连杆组的另一端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且与阻尼部件8连接,因此,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运动,第一连接部1的运动经过阻尼连杆组转化为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实现了阻尼部件8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的滑动,进而实现了阻尼部件8提供阻尼力。其中,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相对转动;阻尼连杆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即,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中位于阻尼连杆组的一侧的阻尼连接杆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阻尼连杆组的另一端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且与阻尼部件8连接,即,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中位于阻尼连杆组的另一侧的阻尼连接杆的端部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并且,该端部与阻尼部件8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及第二连接部9依次连接,且第一连接部1及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中相邻的两个部件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与阻尼连杆组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两个铰接处,阻尼连杆组与第二连接部9具有一个铰接处及一个滑动连接处,以便于依据需求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切换时,第一连接部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运动,第一连接部1的运动经过阻尼连杆组转化为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实现了阻尼部件8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的滑动,进而实现了阻尼部件8提供阻尼力,且由于第一连接部1与阻尼连杆组的连接结构至少具有两个铰接处,因此,不会限制转动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转动支撑。
同样地,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之间形成的夹角相关。即,随着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也随之变化。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阻尼部件8为轴向位移阻尼器。
当然,也可以仅设置阻尼连杆组,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直接铰接。或者,转动连杆组仅具有一个铰接连接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连接杆。
本实施例中,阻尼连杆组包括第一中连杆4、第二外连杆5及位移连杆。其中,第一中连杆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第一中连杆4的另一端与第二外连杆5的第一位置铰接,第二外连杆5的第二位置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在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切换时,由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位于第二外连杆5的不同位置,第一中连杆4被第一连接部1带动,进而带动第二外连杆5沿其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转动,并且,位移连杆的一端与第二外连杆5的第三位置铰接,位移连杆的另一端与阻尼部件8连接,将第二外连杆5的转动运动转化为位移连杆的直线运动(滑动),进而使得阻尼部件8能够在位移连杆的带动下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实现阻尼部件8提供阻尼力的操作。
优选地,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之间的夹角和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呈正比。即,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随着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扩大,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之间的夹角扩大;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缩小,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之间的夹角缩小。其中,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为在二者位于第一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相对设置的两个面形成的夹角。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之间的夹角为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相互靠近的两个面形成的夹角。为了提高转动稳定性,确保阻尼力的有效提供,第二外连杆5的第四位置与转动连杆组的一个转动连接杆铰接;第四位置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位于第二外连杆5的不同位置。即,第二外连杆5的第四位置与转动连杆组的一个转动连接杆铰接,因此,在转动连接杆移动位置时,也会带动第二外连杆5转动。在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由第一相对位置向第二相对位置切换或在由第二相对位置向第一相对位置切换的初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转动连杆组的整体位置发生移动,因此,在切换的初始操作过程中,与转动连杆组的一个转动连接杆铰接就会通过与第二外连杆5的第四位置的铰接,带动第二外连杆5沿其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转动;并且,在第一中连杆4相对于第二外连杆5的第一位置转动到一定位置后,会继续带动第二外连杆5沿其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转动。即,与转动连杆组的一个转动连接杆及第一中连杆4均能够带动第二连接部9转动,确保了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切换的任意过程中第二外连杆5均能够沿其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转动,以便于确保阻尼部件8提供有效地阻尼力。
如图9所示,第二外连杆5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这四个位置均为与其他部件铰接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部件干涉,第二外连杆5为长方体结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分别设置于第二外连杆5的一个长方体面的四个角。
本实施例中,与转动连杆组的一个转动连接杆为第一外连杆2。如图2及图7所示,第一外连杆2为L型连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杆部21及第二连杆部22,第一连杆部21远离第二连杆部2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且第一连杆部21与第二外连杆5的第四位置铰接,第二连杆部22与第二内连杆3铰接。优选地,第二连杆部22与第二内连杆3的铰接位置远离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为在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互靠近的一面。
出于提高稳定性的考虑,第二外连杆5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内连杆3位于两个第二外连杆5之间,第一中连杆4铰接于两个第二外连杆5的第一位置。第二内连杆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第二内连杆3的另一端穿过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端(第二外连杆5的第一位置)并与第一外连杆2连接。为了避免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端与第二内连杆3发生干涉,第二内连杆3朝向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端的一面为下凹面。结合着第一外连杆2为L型连杆,第二连杆部22与第二内连杆3的铰接位置远离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可以使得第二内连杆3朝向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端的一面尽可能地远离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位置。
更进一步地,第一外连杆2的数量为两个,且位于两个第二外连杆5的外侧,其中一个第一外连杆2与一个第二外连杆5铰接,另一个第一外连杆2与另一个第二外连杆5铰接。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1的连接段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臂,第一中连杆4设置于两个第一连接臂之间。第一外连杆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连接臂相对远离的一侧。其中,两个第一连接臂之间设置有与第一中连杆4连接的第一铰接轴及与第一外连杆2连接的第二铰接轴。即,连接的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均由两个第一连接臂支撑,确保了铰接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同样地,第二连接部9的连接段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臂,第二内连杆3设置于两个第二连接臂之间。第二外连杆5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连接臂相对远离的一侧。其中,两个第二连接臂之间设置有与第二内连杆3连接的第三铰接轴及与第二外连杆5连接的第四铰接轴。即,连接的第三铰接轴与第四铰接轴均由两个第一连接臂支撑,确保了铰接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9还具有内嵌凹槽91,阻尼部件8的本体81嵌入内嵌凹槽91中,有效提高了结构紧凑性。
为了方便设置,位移连杆包括相互铰接的传动连杆6及驱动连杆7,传动连杆6与第三位置铰接,驱动连杆7与阻尼部件8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在实现了将第二外连杆5的转动转为阻尼部件8的直线运动的基础上,方便了驱动连杆7与阻尼部件8的连接。驱动连杆7与阻尼部件8可以为固定连接。当然,为了方便阻尼力的调节,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杆7与阻尼部件8的连接处可以为螺纹连接,以便于调节驱动连杆7与阻尼部件8连接后的总长度,进而实现调节阻尼力的作用。
如图11及图12所示,为了提高传动稳定性,驱动连杆7为U型结构,包括第一伸出臂、第二伸出臂及连接第一伸出臂与第二伸出臂的底部连接臂,传动连杆6的一端位于U型结构的内部,即,传动连杆6的一端位于第一伸出臂与第二伸出臂之间,底部连接臂与阻尼部件8的阻尼连接端82连接。优选地,底部连接臂具有螺纹孔,阻尼连接端82为与其配合的连接螺杆。
当然,也可以仅设置传动连杆6,将阻尼部件8与传动连杆6铰接连接,即,需要在阻尼部件8与传动连杆6的连接处设置铰接孔或铰接轴等部件。
优选地,转动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第一外连杆2与第一连接部1铰接,第二内连杆3与第二连接部9铰接。即,本实施例中,转动连杆组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这两个转动连接杆分别为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当然,也可以将转动连接杆的数量设置为其他,如三个或四个等。
优选地,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之间的夹角和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呈正比。即,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随着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扩大,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之间的夹角扩大;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缩小,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之间的夹角缩小。其中,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夹角为在二者位于第一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相对设置的两个面形成的夹角。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外连杆2及第二内连杆3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相互靠近的两个面形成的夹角。为了尽可能提高转动连杆组与阻尼连杆组的布局紧凑性,确保转动连杆组与转动连杆组均能够实现其对应的功能,进一步地,转动连杆组与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一侧连接;阻尼连杆组与第一连接部1的第二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二侧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一侧为靠近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的一侧,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为在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互靠近的一面。第一连接部1的第二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二侧为远离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相对面的一侧。
当然,也可以使得转动连杆组与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二侧连接;阻尼连杆组与第一连接部1的第二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一侧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给的转动连接结构,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1的第一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一侧为相互靠近的一侧,第一连接部1的第二侧及第二连接部9的第二侧为相互远离的一侧。
优选地,阻尼部件8为轴向阻尼部件8。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阻尼器,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给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如上述任一种转动连接结构。第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活动连接。由于上述转动连接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转动连接结构的转动连接结构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具体地,第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与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折叠;第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与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展开,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展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即,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折叠,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折叠,使得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与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在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即,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展开,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相对展开,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与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9处于第二相对位置。因此,在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的切换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阻尼部件8连接连杆组件与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的过程中提供阻尼力。同上,有效降低了对连杆组件的结构限制,进而降低了设计转动连接结构的限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折叠,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与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
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第一相对位置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以使得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展开;
转动连接结构的阻尼部件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其中,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第一相对位置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的操作可以由施加的外力作为驱动力完成。
优选地,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与第一本体固定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9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因此,施加外力使得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切换,使得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阻尼支撑力提供的步骤中,转动连接结构的阻尼部件8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进一步地,阻尼支撑力提供的步骤中:连杆组件的转动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转动支撑力,转动连杆组的第一外连杆2及其第二内连杆3的铰接处转动,第一外连杆2与第一连接部1的铰接处转动,第二内连杆3与第二连接部9的铰接处转动;连杆组件的阻尼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阻尼力,阻尼连杆组的第一中连杆4在第一连接部1的带动下带动阻尼连杆组的第二外连杆5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转动,第二连接部9的转动运动通过阻尼连杆组的传动连杆6带动阻尼连杆组的驱动连杆7移动,从而带动阻尼部件8滑动。
即,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位置切换过程中,连杆组件能够在提供转动支撑力的基础上,带动阻尼部件8滑动,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位置切换提供阻尼力。由于连杆组件的转动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转动支撑力,在转动支撑力提供过程中,转动连杆组的第一外连杆2及其第二内连杆3的铰接处转动,第一外连杆2与第一连接部1的铰接处转动,第二内连杆3与第二连接部9的铰接处转动,通过上述三个铰接处的转动,实现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位置切换。并且,阻尼支撑力提供的步骤中,连杆组件的阻尼连杆组对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提供阻尼力。其中,第一连接部1与第一中连杆4的铰接处转动,第一中连杆4与第二外连杆5的铰接处转动,第二外连杆5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的铰接处转动,同样存在三个铰接处的转动,并且,第二外连杆5可以由第一中连杆4及第一外连杆2带动转动,最终实现第二外连杆5的转动,第二外连杆5的转动通过阻尼连杆组的传动连杆6带动阻尼连杆组的驱动连杆7转化为直线运动,从而带动阻尼部件8相对于第二连接部9滑动,最终实现阻尼力的提供。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部;
第二连接部;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
阻尼部件,所述阻尼部件轴向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并用于连接所述连杆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基于所述阻尼部件的轴向运动,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及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转动连杆组及阻尼连杆组;
所述转动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转动连接杆,所述转动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转动连杆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所述阻尼连杆组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铰接的阻尼连接杆,所述阻尼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阻尼连杆组的另一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滑动且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阻尼连杆组包括:
第一中连杆,所述第一中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
第二外连杆,所述第一中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一位置铰接,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位移连杆,所述位移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三位置铰接,所述位移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不同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外连杆的第四位置与所述转动连杆组的一个所述转动连接杆铰接;
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外连杆的不同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位移连杆包括相互铰接的传动连杆及驱动连杆,所述传动连杆与所述第三位置铰接,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阻尼部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转动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外连杆及第二内连杆;
所述第一外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内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铰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转动连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侧连接;
所述阻尼连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侧为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侧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侧为相互远离的一侧。
9.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动连接结构,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活动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折叠,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折叠;
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连杆组件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展开,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展开;所述转动连接结构的阻尼部件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及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的任意位置提供阻尼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9095.XA CN115163651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9095.XA CN115163651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63651A true CN115163651A (zh) | 2022-10-11 |
Family
ID=83490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59095.XA Pending CN115163651A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63651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5777A (zh) * | 2006-12-15 | 2008-06-25 | 利伯蒂五金制造公司 | 带有阻尼装置的家具铰链 |
US20170218671A1 (en) * | 2014-07-30 | 2017-08-03 | Manfred Frank Patent Holdings Limited | An Improved Hinge |
CN208252586U (zh) * | 2018-05-28 | 2018-12-18 | 深圳市安泊达元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输出的阻尼铰链 |
CN109732631A (zh) * | 2019-01-19 | 2019-05-10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螺旋传动机构的紧凑型直驱仿人手指 |
CN110630628A (zh) * | 2019-09-23 | 2019-12-3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和电子设备 |
CN113286027A (zh) * | 2021-06-09 | 2021-08-2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10759095.XA patent/CN11516365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5777A (zh) * | 2006-12-15 | 2008-06-25 | 利伯蒂五金制造公司 | 带有阻尼装置的家具铰链 |
US20170218671A1 (en) * | 2014-07-30 | 2017-08-03 | Manfred Frank Patent Holdings Limited | An Improved Hinge |
CN107075890A (zh) * | 2014-07-30 | 2017-08-18 | 曼弗雷德·弗兰克专利财产有限公司 | 改进的铰链 |
CN208252586U (zh) * | 2018-05-28 | 2018-12-18 | 深圳市安泊达元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输出的阻尼铰链 |
CN109732631A (zh) * | 2019-01-19 | 2019-05-10 | 天津大学 | 一种基于螺旋传动机构的紧凑型直驱仿人手指 |
CN110630628A (zh) * | 2019-09-23 | 2019-12-3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和电子设备 |
CN113286027A (zh) * | 2021-06-09 | 2021-08-2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39561B1 (en) | Screen body support device and foldabl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
CN112540652B (zh) | 电子设备 | |
JP7515572B2 (ja) |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折り畳みアセンブリ | |
JP2024500495A (ja) | 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210208641A1 (en) | Rotating shaft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foldable device | |
CN111043149B (zh) | 折叠铰链及折叠显示装置 | |
JP7534437B2 (ja) | 裏折り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端末に用いる運動機構 | |
CN210183680U (zh) | 铰链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4658750A (zh) |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2243053A (zh) |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 |
WO2024140514A1 (zh) |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 |
CN115163651A (zh) | 转动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转动方法 | |
CN110365818B (zh) | 柔性屏的折叠铰链、折叠显示器与电子设备 | |
CN114885052A (zh) | 电子设备 | |
KR20110133309A (ko) | 토크 보상용 로드 밸런서를 구비한 다관절 로봇의 관절 구조 | |
US20240080382A1 (en) |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578539B (zh) | 一种平推移动装置及其曲臂装置 | |
CN110969946A (zh) | 外折叠铰链及折叠显示装置 | |
CN114576525A (zh) | 转动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12643300U (zh) | 一种具有同步联动功能的铰链机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 |
CN209444765U (zh) | 一种平推移动装置及其曲臂装置 | |
CN114157226A (zh) | 传动装置及光伏支架系统 | |
CN209653808U (zh) | 一种平推门移门装置 | |
CN118405254B (zh) | 一种机翼折叠展开机构 | |
CN113880020A (zh) | 一种自调节滑块和具有该自调节滑块的臂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