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04396B -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04396B CN115104396B CN202210530384.2A CN202210530384A CN115104396B CN 115104396 B CN115104396 B CN 115104396B CN 202210530384 A CN202210530384 A CN 202210530384A CN 115104396 B CN115104396 B CN 1151043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il
- parts
- water
- improving
- pla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7/0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 C09K17/4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containing mixtur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干旱沙质土壤保水性差、蓄水力弱,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导致沙化土壤生产力下降,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该发明首先整地铺膜,然后通过原沙土、粉煤灰、砒砂岩、城市污水污泥、羧甲基纤维素钠、废弃农作物杆茎改良土壤特性,再然后通过钻井废弃泥浆、微藻、有机肥、复合肥一起作用改良土壤肥效,最后土壤回填定植苗木。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达到了提高苗木的抗风能力,也提高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的能力,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需要,使苗木生长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沙质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干旱地区绿化施工由于受土壤、气温、环境、湿度条件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干热河谷地区石漠化陡坡沙地范围内的绿化施工项目所处地域多属中度以上的退化荒坡地,坡度平均在35-45°度之间,局部地段45°以上,土地退化严重,土壤主要为沙质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不易积累,导致沙质土壤保水保肥性差,且沙化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较小,质地疏松,土壤通透性好,孔隙大,毛细管作用弱,故沙化土壤保水性差、蓄水力弱,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导致沙化土壤生产力下降,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
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为630mm,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其他月份少于或无雨,年蒸发量为3911.2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倍。因此干热河谷地区陡坡沙地绿化工程受气候、水土影响较大导致该区域绿化施工的平均成活率低、年保存率低、生长慢、成林覆盖周期长、成林质量不易控制、年年造林不见林等问题,要保障造林苗木成活率及保存率其关键在于对沙质土壤的保水、保肥技术的攻关及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以解决现有干旱沙质土壤保水性差、蓄水力弱,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导致沙化土壤生产力下降,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铺膜: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在选好的造林地上采用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在水平沟上设置定植标记,在定植标记处的水平沟上沿其纵向铺设带孔的薄膜;
S2、改良土壤特性:经过步骤S1后在具有孔的薄膜上撒上原沙土65-80份、粉煤灰10-20份、砒砂岩8-15份、城市污水污泥10-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9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0-30份的混合物;
S3、改良土壤肥效:在步骤S2的混合物中加入钻井废弃泥浆10-20份、微藻8-10份、有机肥2-3份、复合肥1-3份后混合形成最终混合物,然后在最终混合物上铺设薄膜,相邻最终混合物之间的薄膜被压住,最终混合物熟化发酵45-60天;
S4、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取下最终混合物上的薄膜,将水平沟上的沙土与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最终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晾晒45-60天后;然后在其上铺设保水土壤,保水土壤的成分及重量份为保水型缓释磷肥2-5份,沙土10-20份;
S5、土壤回填定植苗木:完成步骤S4后,再次回填8-10cm厚的沙土,然后再将苗木移栽定植。
本发明通过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充分截留自然降水,增加土壤的保水性;通过原沙土、粉煤灰、砒砂岩、城市污水污泥、羧甲基纤维素钠、废弃农作物杆的混合物使沙化的土壤的黏粒含量增大,粉粒更多,土壤团更团聚,提高苗木的抗风能力,也提高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的能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再加上钻井废弃泥浆、微藻、有机肥、复合肥和前述混合物混合通过薄膜密封,最终混合物表面干化,干热河谷沙漠的高温气候使最终混合物内部高温充分发酵,将各成分中的钙、钾、磷、钠、镁、铁、铜、锌、锰等充分发酵分解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成分,也能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需要,使苗木生长好;
本发明中粉煤灰、砒砂岩、城市污水污泥、废弃农作物杆、钻井废弃泥浆均为废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及处理成本。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水平沟截面尺寸为80cm*60cm,沟间距为4-6m;可根据实际种植苗木的需要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步骤S2中原沙土70份、粉煤灰15份、砒砂岩10份、城市污水污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7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5份。
进一步的,步骤S3中钻井废弃泥浆15份、微藻9份、有机肥2.5份、复合肥2份。
进一步的,步骤S3中复合肥包括的组分及比例为氮肥:磷肥:钾肥=17:3:8。
进一步的,步骤S4中选择生命力强、主干明显、主干粗、主根发达、须根多、叶色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良苗木移栽定植。
进一步的,步骤S4中苗木定植方法为:在具有孔的薄膜处挖设定植坑,然后将优良苗木放在定植坑中;再然后在苗木根部土球定植好后进行定植坑回土压实,回填距离坑顶3cm的地方进行压实整形,整形为以幼苗地茎为中心半径10cm的位置进行整形,将坑壁整平压实后,在坑周边撒布一定量的松土,堆积成20cm的山形小土堆,形成粗糙面;该定植方法有效阻止了浇水冲刷时,水蒸气快速蒸发,形成坑裂纹导致水分流失速度快的情况。
进一步的,步骤S4幼苗定植完成后,将地茎周围10cm半径范围内回填整形为山字行结构,形成两道20cm高的汇水小围堰;减少水分流失。
进一步的,一条或多条水平沟旁设有一个集水箱,在每个定植坑边设置为苗木补水的渗水管,定植坑处的渗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渗水孔,渗水管与集水箱连通;方便管理,定时给苗木补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充分截留自然降水,增加土壤的保水性;通过原沙土、粉煤灰、砒砂岩、城市污水污泥、羧甲基纤维素钠、废弃农作物杆的混合物使沙化的土壤的黏粒含量增大,粉粒更多,土壤团更团聚,提高苗木的抗风能力,也提高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的能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本发明改良土壤特性和改良土壤肥效过程中通过薄膜密封,最终混合物表面干化,干热河谷沙漠的高温气候使最终混合物内部高温充分发酵,将各成分中的钙、钾、磷、钠、镁、铁、铜、锌、锰等充分发酵分解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成分,也能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需要,使苗木生长好。
(3)本发明中粉煤灰、砒砂岩、城市污水污泥、废弃农作物杆、钻井废弃泥浆均为废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及处理成本,且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建立并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铺膜: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在选好的造林地上采用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在水平沟上设置定植标记,在定植标记处的水平沟上沿其纵向铺设带孔的薄膜;
S2、改良土壤特性:经过步骤S1后在具有孔的薄膜上撒上原沙土65份、粉煤灰10份、砒砂岩8份、城市污水污泥1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0份的混合物;
S3、改良土壤肥效:在步骤S2的混合物中加入钻井废弃泥浆10份、微藻8份、有机肥2份、复合肥1份后混合形成最终混合物,然后在最终混合物上铺设薄膜,相邻最终混合物之间的薄膜被压住,最终混合物熟化发酵45天;
S4、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取下最终混合物上的薄膜,将水平沟上的沙土与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最终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晾晒45天后;然后在其上铺设保水土壤,保水土壤的成分及重量份为保水型缓释磷肥2份,沙土10份;
S5、土壤回填定植苗木:完成步骤S4后,再次回填8cm厚的沙土,然后再将苗木移栽定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铺膜: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在选好的造林地上采用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在水平沟上设置定植标记,在定植标记处的水平沟上沿其纵向铺设带孔的薄膜;
S2、改良土壤特性:经过步骤S1后在具有孔的薄膜上撒上原沙土70份、粉煤灰15份、砒砂岩10份、城市污水污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7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5份的混合物;
S3、改良土壤肥效:在步骤S2的混合物中加入钻井废弃泥浆15份、微藻9份、有机肥2.5份、复合肥2份后混合形成最终混合物,然后在最终混合物上铺设薄膜,相邻最终混合物之间的薄膜被压住,最终混合物熟化发酵45-60天;
S4、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取下最终混合物上的薄膜,将水平沟上的沙土与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最终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晾晒45天后;然后在其上铺设保水土壤,保水土壤的成分及重量份为保水型缓释磷肥4份,沙土15份;
S5、土壤回填定植苗木:完成步骤S4后,再次回填9cm厚的沙土,然后再将苗木移栽定植。
实施例3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铺膜: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在选好的造林地上采用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在水平沟上设置定植标记,在定植标记处的水平沟上沿其纵向铺设带孔的薄膜;
S2、改良土壤特性:经过步骤S1后在具有孔的薄膜上撒上原沙土80份、粉煤灰20份、砒砂岩15份、城市污水污泥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9份、废弃农作物杆茎30份的混合物;
S3、改良土壤肥效:在步骤S2的混合物中加入钻井废弃泥浆10-20份、微藻10份、有机肥3份、复合肥3份后混合形成最终混合物,然后在最终混合物上铺设薄膜,相邻最终混合物之间的薄膜被压住,最终混合物熟化发酵60天;
S4、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取下最终混合物上的薄膜,将水平沟上的沙土与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最终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晾晒60天后;然后在其上铺设保水土壤,保水土壤的成分及重量份为保水型缓释磷肥5份,沙土20份;
S5、土壤回填定植苗木:完成步骤S4后,再次回填10cm厚的沙土,然后再将苗木移栽定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缺少步骤S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缺少步骤S3。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整地方式
(1)干热河谷石漠化沙地区域土壤板结、肥力差、土层瘠薄,需要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根系舒展环境,因此其整地技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为充分截留自然降水,增加土壤的保水性,选择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根据自然地形等高线位置水平修筑带状水平沟,水平沟截面尺寸为80cm*60cm,沟间距一般为4-6m,具体尺寸按照设计要求造林行间距确定。
(2)采用挖掘机整地,挖掘机开沟整地时不破坏原植被,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将开挖的表土放置于沟上缘,生土放置于沟下缘,以便后续回填改良土壤备用。
整地时间
石漠化沙地漏水漏肥,苗木难于存活,通过深翻原土,使原来的母质变得松软,提高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肥力,因此应至少提前6个月进行整地,一般在冬季进行整地,第二年的雨季造林定植幼苗,如不能做到提前6个月整地,至少提前3个月。
整地要求
(1)开挖好的水平沟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其偏差不能超过±3cm,其外观应顺直平顺美观,沟底平顺,沟纵坡满足蓄水截水要求,且沟底不应有大于3cm的石块及砂砾,如有石块砂砾应进行挑拣破碎。
(2)水平沟整地完成后,应对水平沟内晾晒消毒或是喷洒药水消毒预防病虫害。
沟底铺设打孔薄膜
打孔薄膜制备
水平沟开挖时,同时制备打孔透气保水薄膜,打孔保水塑料薄膜采用PE材质,将PE塑料薄膜制备规格为0.8m*1.5m的块状,并在其纵、横方向打孔,其打孔间距为5cm*5cm,孔径为0.5mm,其孔径尺寸偏差不能超过正负0.1mm。
薄膜定位及铺设
(1)熟悉造林作业图纸,根据造林设计的作业要求,对水平沟苗木栽植位置进行定位放线,并将苗木栽植位置用石灰线进行标记。
(2)定位放线完成后,第一层回填土壤回填前,将制备好的块状打孔薄膜沿坑纵向方向铺设,并沿水平沟纵向方向上翻30cm,坑底80cm,沿纵向方向形成“u”字型,同时在沿坑底四边用小木棍或是土块压实固定,两边坑壁用小木棍插入坑壁固定,防止回填改良种植土时薄膜滑落。
(3)沙地种植坑底部铺设打孔薄膜有效阻隔浇水时水的急激下渗,形成一定的阻水层,同时创新薄膜打孔形成聚水小槽,能聚留自然降水及管道滴灌补水的下渗水,又不影响土壤透气性,有效保持了沙性土壤中温湿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为幼苗根系前期生长提供了水份。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苗木移栽定植
苗木的移栽定植采用密齿形小切口30度锯镰起苗断根专用工具,起苗断根过程中不伤幼苗根系,保护幼苗土球,使幼苗保水性更好,更容易适应移栽的环境成活率更高。
1、种苗选择
在干热河谷地区石漠化沙土土壤区域造林苗木应选择生命力强、主干明显、主干粗、主根发达、须根多、叶色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良苗木。种苗应选种带用孚育器的容器苗木,育苗种苗应为当地苗圃出圃,出圃标准及其苗木的质量等级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2、定植季节
(1)种苗移栽造林尽量选择在雨季定植,一般为6-8月份,下过一至二场透雨,经天然含水量测定达到45%以上时开始定植,或是用手捏定植区域土壤,能捏成团时不容易散时定植。
(2)如因条件限制不能在雨季定植,可以采用人工或是滴灌将定植坑淋水,达到含水量测定为45%时进行定植,定植完成后浇足定根水。
3、起苗
幼苗定植前提前1-2月练苗,将育苗床当中的适龄苗木进行移植到旁边新的苗床中进行练苗,以便让幼苗更好的适用造林区域的土壤环境,保证其成活率,在起苗过程中,采用密齿形小切口30度锯镰起苗断根专用工具,该工具根据幼苗孚育器的圆弧进行设计,刀口的弯折度为30度,这样能更加有效的贴合幼苗孚育器,起苗过程中使刀口平行孚育器底部,同时刀口定制为小切口密齿形,起苗过程中能快速的斩断主根,且不伤及主根,主根的创面较小,不容易水份流失,因此较一般起苗方法起苗的苗木容易成活。
4、运输
幼苗在运输时需要对幼苗孚育器部分进行严密包裹,减少幼苗根系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苗木的水份流失,在运输时还要减少对苗木的损伤,轻拿轻放。同时做到当天运输起苗的苗木一定在当天完成定植,以保障幼苗根系的水份不流失,能取得较好的成活率。
5、定植方法
(1)先将定植区域进行放线定位,做出定植标记。
(2)采用人工定植方法,采用小型挖耙先将定植区域挖一个深度和宽度为30cm*30cm的定植坑(也可以根据容器苗的容器的大小确定定植坑,定植时将如容器苗孚育器为可降解材料的可直接将立于坑中部,如为不可降解的塑料孚育器应将袋子去除后,将小土球置于坑中部,幼苗根部土球定植好后进行定植坑回土压实,回填距离坑顶3cm的地方进行压实整形,整形为以幼苗地茎为中心半径10cm的位置进行整形,将坑壁整平压实后,在坑周边撒布一定量的松土,堆积成20cm的山形小土堆,形成一定的粗糙面,有效阻止了保证浇水坑壁冲刷,天晴水蒸气快速蒸发,有效阻止了形成坑裂纹水份流失速度快的情况。
(3)栽植覆土深度为埋入地茎约2cm为宜。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汇水围堰回填整形
(1)幼苗定植完成后,将地茎周围10cm半径范围内回填整形为山字行结构,形成两道20cm高的汇水小围堰。
(2)以幼苗定植中心为圆心,围绕幼苗填筑整形半径为10cm,宽度和高度均为20cm的山形第一道保水围堰,保护初植幼苗,避免大暴雨及人工浇水直接冲刷根部,将自然降水或是人工给水直接通过第二道汇水围堰缓慢输入幼苗根部,提高了幼苗的初植的成活率。
(3)以幼苗定植中心为圆心,以第一道根部保水围堰和利用开挖面上侧的高差,形成了汇水截留区,同时在第一道围堰与开挖面上侧区域汇水截留区设置滴灌管头,精准的给每个定植幼苗补水,又不会因水流或是水量的控制不到位造成苗木根系的损伤,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4)保水围堰采用人工整形,整形压实满足要求,如有条件的地方在第二道汇水围堰周边覆盖石块或是杂草,以减少水份的蒸腾量。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一条或多条水平沟旁设有一个集水箱,在每个定植坑边设置为苗木补水的渗水管,定植坑处的渗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渗水孔,渗水管与集水箱连通;方便管理,定时给苗木补水;本实施例中是多条水平沟公用一个集水箱。
同一段时间,同一片种植地按实施例1至实施例9种植苗木,分别在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查看苗木的成活率,结果显示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苗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成活率均远低于其他实施例同期苗木的成活率,且苗木枝叶繁茂程度不如其他实施例的苗木,故步骤S2中改良土壤特性和步骤S3中改良土壤肥效相互结合互相作用,提高土壤的特性更适应苗木的生长,增加土壤的肥效使苗木;使用本发明方法改良干旱沙质土壤造林成活率达到98%以上,一年后保存率达到97%以上。
苗木定植质量控制措施
(1)造林区域苗木定植宜选择容器苗,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用于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外购苗木应有检疫证明文件。
(2)同一造林区域内定植的树苗,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要基本一致。
(3)在水平沟整地带内定植,按照设计的株距及行距,进行定位放线,按照放线位置挖好定植坑,定植坑的尺寸要求满足设计要求并以根系舒展为标准。
(4)定植深度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控制。
(5)移栽幼苗定植后必须浇透定根水,要求定植完成后定植坑内全部浸透,并进行土壤湿度的测定,湿度应达到85%以上,土壤含水率达到65%以上为标准,使泥土充分吸收水分与根系紧密结合,以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
(6)定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
(7)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在墒情不好时,要浇灌透水,再覆一层虚土,以利保墒。
(8)定植时使用保水剂干粒的,定植次日还必须再浇水一次,灌足灌透,确保保水剂吸足水分。
灌溉质量控制措施
(1)灌溉水以自来水、井水、无污染的湖、河、塘水为宜。化验含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严禁作为灌溉用水。
(2)浇水时,切忌水流量过大,如发生土壤下陷、树木倾斜,应及时扶正培土。
(3)建立精准配套滴灌系统,精准给水灌溉,同时建立土壤温湿度感应系统,联动灌溉。
(4)配套滴灌系统使用前应进行水压试验,确保灌溉顺畅。
效益分析
技术效益: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沙地凹形双道围堰保水施工工艺属于国内首创的高效保水保肥技术,成功解决了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沙地造林过程中土壤水份流失、土地贫瘠造林一次性成活率低的问题,填补了国内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沙地造林技术的空白。
社会效益:沙地凹形双道围堰保水造林技术的创新突破了干热河谷地区造林季节性的限制,减少了土壤中水份的蒸发量,为冬季造林提供了可能,为石漠化地区快速植树造林提供了可能,形成了阻止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的环境条件。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整地铺膜: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在选好的造林地上采用深度水平沟整地方式整地,在水平沟上设置定植标记,在定植标记处的水平沟上沿其纵向铺设带孔的薄膜;
S2、改良土壤特性:经过步骤S1后在具有孔的薄膜上撒上原沙土65-80份、粉煤灰10-20份、砒砂岩8-15份、城市污水污泥10-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9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0-30份的混合物;
S3、改良土壤肥效:在步骤S2的混合物中加入钻井废弃泥浆10-20份、微藻8-10份、有机肥2-3份、复合肥1-3份后混合形成最终混合物,然后在最终混合物上铺设薄膜,相邻最终混合物之间的薄膜被压住,最终混合物熟化发酵45-60天;
S4、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取下最终混合物上的薄膜,将水平沟上的沙土与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最终混合物搅拌均匀后晾晒45-60天后;然后在其上铺设保水土壤,保水土壤的成分及重量份为保水型缓释磷肥2-5份,沙土10-20份;
S5、土壤回填定植苗木:完成步骤S4后,再次回填8-10cm厚的沙土,然后再将苗木移栽定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水平沟截面尺寸为80cm*60cm,沟间距为4-6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原沙土70份、粉煤灰15份、砒砂岩10份、城市污水污泥1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7份、废弃农作物杆茎2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钻井废弃泥浆15份、微藻9份、有机肥2.5份、复合肥2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复合肥包括的组分及比例为氮肥:磷肥:钾肥=17:3: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选择生命力强、主干明显、主干粗、主根发达、须根多、叶色正常、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良苗木移栽定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苗木定植方法为:在具有孔的薄膜处挖设定植坑,然后将优良苗木放在定植坑中;再然后在苗木根部土球定植好后进行定植坑回土压实,回填距离坑顶3cm的地方进行压实整形,整形为以幼苗地茎为中心半径10cm的位置进行整形,将坑壁整平压实后,在坑周边撒布一定量的松土,堆积成20cm的山形小土堆,形成粗糙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幼苗定植完成后,将地茎周围10cm半径范围内回填整形为山字行结构,形成两道20cm高的汇水小围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条或多条水平沟旁设有一个集水箱,在每个定植坑边设置为苗木补水的渗水管,定植坑处的渗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渗水孔,渗水管与集水箱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30384.2A CN115104396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30384.2A CN115104396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04396A CN115104396A (zh) | 2022-09-27 |
CN115104396B true CN115104396B (zh) | 2023-11-28 |
Family
ID=83325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30384.2A Active CN115104396B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一种干旱陡坡沙质土壤改良整地造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04396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63556A (ja) * | 2005-03-23 | 2006-10-05 |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 汚染土壌の再利用方法 |
CN108391563A (zh) * | 2018-01-17 | 2018-08-14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一种干旱区重盐土荒坡绿化方法 |
CN110612791A (zh) * | 2018-06-18 | 2019-12-27 | 李志东 | 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 |
CN110629731A (zh) * | 2019-10-24 | 2019-12-31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地貌-侵蚀-措施高适配的覆沙砒砂岩粗泥沙控制的综合治理方法 |
CN113243155A (zh) * | 2021-05-27 | 2021-08-13 | 安徽大学 | 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 |
-
2022
- 2022-05-16 CN CN202210530384.2A patent/CN11510439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63556A (ja) * | 2005-03-23 | 2006-10-05 |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 汚染土壌の再利用方法 |
CN108391563A (zh) * | 2018-01-17 | 2018-08-14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一种干旱区重盐土荒坡绿化方法 |
CN110612791A (zh) * | 2018-06-18 | 2019-12-27 | 李志东 | 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 |
CN110629731A (zh) * | 2019-10-24 | 2019-12-31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地貌-侵蚀-措施高适配的覆沙砒砂岩粗泥沙控制的综合治理方法 |
CN113243155A (zh) * | 2021-05-27 | 2021-08-13 | 安徽大学 | 丘陵山区水资源与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管控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干旱地区森林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王礼先, 张志强;自然资源学报;第16卷(第5期);439-444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04396A (zh) | 2022-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9274B (zh) | 一种大规模沿海新围垦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的集成方法 | |
CN101849454B (zh) | 盐碱滩地的生物综合改良方法 | |
CN101485275B (zh) | 一种在泥质盐土上造林的方法 | |
CN102138491B (zh) | 沿海滩涂地土壤与生态治理方法 | |
CN105815066A (zh) | 一种植物种植保墒节水速生方法 | |
CN103262689A (zh) | 滨海盐碱地梯田式吹填土改良的绿化方法 | |
WO2015101295A1 (zh) | 高海拔大温差干旱干热河谷高陡坡弃渣体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8476648A (zh) | 一种岩质海岸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1292619B (zh) | 一种干热河谷旱坡地雨养造林方法 | |
CN108391563A (zh) | 一种干旱区重盐土荒坡绿化方法 | |
CN106856705A (zh) | 一种戈壁砾石地葡萄种植土壤改良方法 | |
CN104186137A (zh) | 一种近海滩涂盐碱地高羊茅草的栽培绿化技术 | |
CN101843204A (zh) | 文冠果免灌栽培方法 | |
CN105210770B (zh) | 风沙前沿荒漠区梭梭仿生态造林方法 | |
CN107155790A (zh) | 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秸秆改良盐碱土质的方法 | |
DE102023130746A1 (de) | Ein Verfahren zur Wiederherstellung der Vegetation in einer hochgelegenen Region zur Wasserkraftentwicklung | |
CN108834727A (zh) | 稻田改种柑橘防止土壤上部滞水的配套栽培方法 | |
CN106358481A (zh) | 一种盐碱地治理方法 | |
CN104737735A (zh) | 一种利用原土种植进行滨海盐碱地和/或海岸滩涂盐碱地生态绿化的方法 | |
CN111887067B (zh) | 高陡岩石边坡人工植被生态修复的方法 | |
CN102550160A (zh) | 一种集雨增渗抑蒸的盐碱地局部改良方法 | |
CN110521504A (zh) | 一种滨海盐碱坡地牧草种植方法 | |
CN106817945B (zh) | 南疆绿洲水源地周边荒漠快速变良田的方法 | |
CN110249897B (zh) | 一种通过间作银杏和芍药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方法 | |
CN211080092U (zh) | 一种河岸边坡的修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